《三大改造》优秀教学设计及反思

发布时间:2017-12-29 编辑:dcl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农村土地改革后的情况和在农村走集体化道路的必要性;掌握对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和意义。掌握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方式、方法并分析其原因。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采用讲授法、独立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共同完成本课内容的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过渡时期中,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重点:三大改造的形式

  难点:三大改造的实质

  教学资源:课本相关插图、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破题导入

  我国是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如何改造农民个体所有制,建立先进的社会主义农业经济,这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成败的关键之一。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

  二、自主先学,知识梳理

  见《伴你学》P23“导学目标”和“知识梳理”,学生自主预习课本内容,梳理教材线索(组内可讨论、交流)

  三、教材挖掘,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认真自读课本23页。

  一位老人在去世前将三个儿子叫到身边,让他们每人把一根筷子折断。三个儿子都很轻松地做到了。然后,老人把三根筷子捆在一起,让三个儿子再试试。这次,三个儿子都未能折断。从上面这个故事中,你受到什么启发?故事中的寓意和土改后农民经营方式的改变有没有相同之处?

  学生完成:农业如何改造?改造的形式?

  (小组合作探究,最后教师总结归纳)

  学生自学课本24—25页知识

  看谁能正确回答下列思考题:

  1. 什么是三大改造?包括哪三个方面?实质是什么?

  2.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政策是什么?其主要形式是什么?

  3.三大改造完成的时间是什么时候?有什么历史作用?三大改造存在什么缺点?

  4.思考题(1)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三大改造的实质。点名回答,教师总结。(三大改造是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它是我国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深刻社会变革。)

  5.思考题(2)引导:进行农业合作化的必有性是什么?它的主要形式是什么?点名回答。(土地改革以后,农民、手工业者分散经营,影响生产发展,满足不了工业化建设需要。它的主要形式是农业生产合作社。)

  6.思考题(3)要求学生掌握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政策是实行赎买政策。其主要形式是实行公私合营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7.思考题(4)点名回答,教师总结。追问:三大改造有没有缺点?这些缺点是什么?

  课中反思:

  讲完三大改造的意义后,告诉学生:三大改造也有缺点。这些缺点是什么?

  这种提问对学生有强烈的吸引力,使学生在思辩中加深对历史知识、历史规律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

  四、拓展视野,情感升华

  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的缺点是,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

  五、知识整合,练习反馈

  1.知识整合(板书)

  课后反思:

  总体来看,本节课有两个优点:

  一是,上课是条理比较清晰,能够做到重难点突出,课堂衔接较好。我在课前做了一定的工作,认真收集资料。在课堂上能够很好地将课本知识与资料内容相衔接.在给学生讲授课本知识的同时,注意培养他们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备课是我认真钻研教材,弄清楚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了解教材的结构,思考什么样的方法学生更容易接受。并且选择一些记忆方法比如联想法,或者把所学内容编成顺口溜帮助学生记忆。

  二是,能够较好地做到结合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对教材进行适当的调整,使课程内容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这节课中有许多历史名词,政策性很强,有些是专业术语,比较抽象又不好理解记忆。例如:社会主义三大改造、赎买政策等名词学生既难理解,又觉得枯燥。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尽量采用最简洁的、最通俗的语言来讲解和描述,效果还不错。

  分析不足之处主要在于:

  1.在教学过程中,某些环节的处理有失妥当(如三大改造的实质),讲解过多,给人一种牵强的感觉。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应做到不断的思考,及时总结积累经验,使自己不断进步。

  2.在教学中,创新意识不够强,在以后的工作中应做到大胆实践,多学习多思考,不断提高在自己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