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入
给你一篇短文或一段文字,你觉得有那些阅读步骤?
让同学把自身珍贵的阅读经验介绍。然后引出老师的经验之谈,隆重推出阅读第一法──质疑法(提问法)。
二、学法指导
问题包括在一篇文章的哪些地方呢?
1、题目:
⑴如“社戏”,从识字角度,可问:你能给这个词语注音吗?“社”字什么结构?共几画?这个字是怎么来的?同样,“戏”字也可以这样问。
⑵从语法角度,可问:“社戏”这个词语什么结构?“看戏”什么结构?“戏曲”什么结构?
⑶从文学角度,可问:由“社戏”,你能想到哪些诗句?(“旧时茅店社林边”“萧鼓追随春社近”)
⑷从写作角度,可问:这个题目假如我来写,会怎么写?这个问题必不可少。把自身的考虑和作者的考虑进行比较,能有效地提高你的作文水平。
⑸从说明的角度,可问:什么是社戏?从记叙的角度,可问:哪些人去看社戏?好久去看的?在哪儿看?看的经过和结果怎样?
学会提问,首先要选好提问的角度。还要注意提问的表述方式。
2、作者:
如鲁迅,原名什么?哪里人?我们对他是怎么评价的?他的代表作是什么?你读过鲁迅的哪些文章?你能不能讲一则鲁迅的故事?
3、喜欢或重要词句(喜欢的用“~~~~~”重要的用“———”):
如“淡黑的起伏的连山”,这个词语写什么?山。什么山?“淡黑的起伏的连山”。“淡黑的”写山的什么?(色彩。“起伏的”写山的形状;“连”写数量。)为什么看见的不是青山,而是淡黑的山?(暗示时间是晚上。)假如把“起伏的”删去,表达效果会受到什么影响?若把“起伏的”提到“淡黑的”前面,可以吗?(不可以,不符合我们认识事物的规律。)
如“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还以为船慢”。在文中找到勾出,读一遍,背一遍。男生读一遍。
你能用四个字来概括这个句子的主要内容吗?(山跑船慢。)什么山?怎么跑?山真的在跑吗?(山是静止的,不动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化静为动,更形象生动。)船真的慢吗?(NO,船慢是我的感受。)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感受呢?(看戏心情迫切。船已经开得很快了。作者没有直接写船行之快,而是通过写山跑来烘托。)
喜欢这个句子的,举手。谈谈理由。(用了比喻,拟人,烘托等多种修辞手法,把“连山”比做“兽脊”,把山当成人来写,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看戏的迫切心情。)
4、开头:
朗读《社戏》开头第一段。
有无悬念?“但在我是乐土: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我在这里得到了什么优待?“秩秩斯干幽幽南山”是什么当中的句子?什么意思?不看注释你知道吗?难懂,费解。而旧时小朋友总是念《诗经》之类难懂的书。
还记得鲁迅小时侯在三味书屋读书的情景吗?朗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拗过去,拗过去。”(第9页)
注意记叙文,议优秀论文,说明文文体对开头,结尾的影响。
5、结尾: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是否照应开头?我吃了六一公公送的豆,为什么觉得没有昨夜偷的豆那么好?偷的豆好在哪里?(豆是一样的,只是偷豆这件事让我难忘。结尾照应了开头,双喜等许多小朋友陪我去看社戏,在看戏回来的路上还发生了偷豆这样有趣的事情,,这不是我得到的优待吗?免念枯燥的书本,那我干了什么呢?不正是看戏和偷豆吗?)
6、过渡段:
怎么从这段过渡到下段?起到什么作用?(承上启下)
7、精彩段落:
朗读《社戏》(第120页)“第二天,我向午才起来……他于是打着楫子过去了。”
8、全文:
问主要内容,问中心思想,问写作特色。
二、小结
学会提问,以提问方式可以深入文章内部,加深对词句,段落,篇章的理解,理解了的朗读背诵和未理解的朗读背诵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在一个词语,句子,段落上多花一点时间,就会有多一点的收获。
三、安排课外作业
比较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社戏》。
【教学后记】
把课堂还给同学,让同学做学习的主人。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以课文为例子,首先要把语文当工具来教。
更多相关热门文章推荐阅读:
1.七年级语文下册《社戏》教学设计模板
4.初一语文下册《猫》优秀教案
5.七年级下册语文《斑羚飞渡》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