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社戏》是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下面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教学设计,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学习目标:
1、识记、理解本课的生字词。
2、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内容。
3、探究诗意手法表现诗意情怀。
教学重点: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情感味和品出人物描写所展现的人情美
教学难点:悟出字里行间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一、知识链接
(一)作者介绍
鲁迅,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弃医从文,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回国后,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qiān)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二)关于社戏
社,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 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在绍兴,社日演戏是由来已久的了,南宋时,陆游的“社日”诗中就已经有“太平处处是戏场,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至清代,社戏成为戏剧的主要演出形式。
(三) 关于课文有关内容
本文的删节部分,是写看社戏之前,在北京戏园里看京戏的情景,意在用看京戏的令人生厌反衬社戏的令人神往。欲扬先抑,增强小说的表现力。比如:戏院里的场面是那样的嘈杂、混乱、龌龊,这恰好与看社戏时和谐、清新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我”在戏院里向坐在近旁的胖绅士请教,对方“很看不起似的斜瞥了我一眼”,态度是那样的冷漠、傲慢,这恰好又与看社戏时小朋友们的互相友爱形成鲜明的对照。如果作些引申,似乎还可以认为:看京戏和看社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京城生活和江南水乡生活的不同,显然,作者的感情是倾向于后者的。
二、检查预习效果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归xǐng ( ) ( )辈háng ( )dàn
( )洁jiǎo ( )水fú xùdāo ( )
Cuānduō( ) chán chán ( )( )慢dài
piāomiǎo( ) yùnzǎo( ) 家juàn ( )
2、请用一句简洁的话来概括全文内容。
3、本文的中心情节(线索)是什么?
三、读课文
1、按照时间划分文章的结构,可以划分三个部分,试概括:
第一部分( 段—— 段 ): 。
第二部分( 段—— 段 ): 。
第三部分( 段—— 段 ): 。
四、合作探究
1、深入研读文本思考:豆好吃吗?戏好看吗?请结合课文14—21段进行具体阐释。
2、那作者为什么却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小说内容进行合理阐释。
3、反复朗读“月夜行船”(10-13)、“船头看戏(14)”、“月下归航”(22-23)写景片段,感受并分析景物的诗情画意。
提示:可以用“我觉得_______(美词)用得好,好在它写出了(或表现了)_________”的形式对你选读的美词进行品味、讨论、交流。
4、根据“戏前波折”、“归航偷豆”、“社戏余波”的相关描写,具体分析和感悟淳朴的人间温情。
提示:可以运用“我喜欢文中的_______(人物),因为他(他们)_______(评价其性格的品质),比如_______(举人物表现)的句式。
五、拓展延伸
说话训练:我的童年
学生选择一件印象深刻的童年趣事来进行说话训练,要求叙述完整,声音洪亮,语调自然连贯,姿态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