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教案锦集(9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鱼我所欲也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鱼我所欲也教案 篇1
一、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
2、了解本文运用比喻和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3、重点积累“欲”“舍”“甚”“恶”“患”等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对文中的其他实词和虚词进行一般的学习和复习。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是本文所运用的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逻辑推理论证等方法。
2、难点是第一段的逻辑推理论证过程。
三、教学设想:
1、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分层推进的教学法,明确各层级的要求(具体见“教学过程”);注重体现新大纲对文言文的要求,让学生在课堂上诵读全文,力求做到能当堂完成背诵要求。
2、针对文中的难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入作者的推理中,逐层分析,逐步理解其内涵。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设计幻灯片,将要点提示给学生,让学生有直观印象,便于今后的.复习记忆。
3、本文用一课时完成。
四、教学过程:
《鱼我所欲也》属于文言说理文,文章的重点和难点是论证方法的运用,在教学过程中要加以落实。教学内容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完成:
(一)导入新课
由学生所熟悉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入手,回顾其中名句,温故而知新,而后导入本文的学习,了解孟子关于“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
(二)注重文言诵读,指导全班同学齐读课文,而后教师针对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进行正音。如:患(huān)、恶(wù)、箪(dān)、羹(gēng)、蹴(cù)。
(三)提炼中心论点(要求全体学生掌握此要点)
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这样提出有什么好处?(学生分组讨论,而后解答)
明确:文章开头第一句以鱼和熊掌设喻,得出“舍鱼而取熊掌”的结论,这里其实是以鱼和熊掌比喻生和义。第二句紧接着引出中心论点“舍生而取义者也”。 用比喻导出中心论点,使“舍生取义”的道理明白易懂。
(四)分析论证方法(要求中高层学生掌握并能加以运用)
提问:在论述中心论点时,本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让全班同学阅读思考,而后由中高层级的学生踊跃回答)
明确:这篇文章在论述过程中运用了比喻论证、逻辑推理论证、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等方法。(其中逻辑推理论证法是难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中高层级的学生熟悉并掌握这一论证方法。)
(五)小结本课时内容
1、 回顾本课时要点,提醒全体学生记住孟子的“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以及掌握本文中所运用的论证方法。
2、面向中高层学生,要求这些学生仔细体味作者的论证思路,从中受到启发,学以致用,联系生活实际,结合影片《生死决择》,写一篇500字的小论文。
(六)落实背诵
1、根据新大纲的要求,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要求:中高层学生做到当堂完成本文背诵;低层学生做到当今能完成本文的背诵。
2、课堂上可以全班齐背或个别抽查的形式来落实背诵情况。
(七)布置课后作业
1、结合课后练习之四,落实本课文实词的意义和用法;补充“舍”“恶”“患”,要求中高层级的学生对它们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整理落实,以备检查。
2、 预习《庄暴见孟子》,了解孟子关于“仁政”的政治主张。
五、板书设计
所欲有甚于生则不苟得生
鱼与熊掌——舍鱼取熊掌 舍生 (即“义”)
生与义——舍生而取义 取义 所恶有甚于死则不避患 舍生取义(即“不义”) 是人的本
(设喻引出中心论点) (假设逻辑推理) 心(正面“一箪食,一豆羹”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论述)
(“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
(举例论证)
(向) (今) 为宫室之美受之 见利忘义
万钟:为身死而不受 不辨礼义 为妻妾之奉受之 是丧失人
而受之 为所识穷乏者得我受之 的本心(对比论证) (反面论述)
鱼我所欲也教案 篇2
[教学要点]
理清课文的论证思路,掌握论证方法,理解本文的主旨,深入鉴赏本文的说理艺术;品味《孟》散文的语言特色;古今对读,品评孟子的思想价值,欣赏其人格魅力。
[教学步骤 ]
一、师生齐背课文
二、鉴赏孟子散文的说理艺术
1.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提问: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明确: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提问: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学生讨论:明确:
(1)本文首先提出在生与义不可兼得的情况下要“舍生取义”,这是全章的论点。然后说明其所以如此,是因为人都有“欲生而不为苟得,恶死而有所不辟”之心,即“羞恶之心”;又从反面来说,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就会不顾礼义,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因此,重要的是,求生避患不能违背“义”的原则。
(2)这种“羞恶之心”是人人都有的,只有贤者才不会丧失。为什么有些人会丧失呢?是因为他们为物欲所蔽。例如有人不食“嗟来之食”,这说明他有羞恶之心,可后来却不辩礼义而接受万钟之禄,这就是物欲使他的羞恶之心丧失了。可见,要做到“舍生取义”,就必须使自己的羞恶之心不为物欲所蔽。
(3)从上述内容的进展层次可以看出本文的逻辑推理十分严密;从鱼与熊掌的比方、不吃嗟来之食和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之禄的对照,可以看出作者设喻的巧妙。
(4)文中的'比喻、对比、排比的修辞方法,加强了说理的逻辑性。
2.难点突破,理解本文的主旨。
(1)学生自由质疑,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解疑释疑。
学生提出的问题有:
①“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本心”具体指什么?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
②本文分两段,结构上不够合理,有割裂文意之嫌,请问我的这种看法对吗?
师生讨论。明确:
①“本心”具体指“羞恶之心”,“义”产生于“羞恶之心”,有“羞恶之心”,才会按“义”的原则行事,才有可能在关键时刻舍生取义。
②这位同学的看法有道理。就行文思路来说,贤者舍生取义,行道之人、乞者以义为先,讲的都是“本心”赋予人的极大力量,属正面论证;“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故事讲的是失去“本心”的人的可悲可耻,属于反面论证。所以,“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乞人不屑也”应归入第一段。
(2)教师总结:本文的主旨是人人都有“本心”和保有“本心”的重要性。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人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辩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全文的旨意就在这一劝勉上。朱熹说:“此章言羞恶之心,人所固有,或能决死生于危迫之际,而不免计丰约于宴安之时,是以君子不可顷刻不省察于斯焉。” (《四书章句集注》) 这段概括主旨的话是比较恰当的。
三、赏析《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提问: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学生讨论。
成果展示:
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等修辞。
比喻。“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它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
对比。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排比。通篇皆是。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
四、古今对读,品评思想价值,欣赏其人格魅力
1.如何评价《鱼我所欲也》一文的思想内容?
学生讨论,明确: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人应该有舍身取义的精神,这一观点在“上下交征利”的战国时代有积极作用,对后世知识分子的精神修养也有极好的影响。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但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的根据是唯心主义的性善论,他的说理仅止于是否丧失“本心”,有明显的局限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是指社会公义,“利”指一己之私利,即个人利益要服从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以至民族利益。在当今社会,面对越来越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该作出正确的抉择。
2.感受孟子的人格魅力
围绕“我心目中的孟子”这一话题,学生自由发言。
生1:孟子本人是一个比较高傲的人,他不肯迁就,不肯趋炎附势。他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曾经在齐国任客卿,后来因为与齐王意见不合,便决定辞去齐卿回家,断然拒绝了齐王“万钟”的诱惑,这些言行都表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性格和气概。
生2:仁义是大的利益。有仁义,相关者都会有利益;无仁无义,所有人都不会有利益。“义”作为一种道德规范,约束一己之私欲,成就集体、民众的大利。孟子可谓高屋建瓴。
生3:孟子是一个肩担天下的政治家、思想家。就孟子的人格而言,他有着“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宏愿伟志。他为实现自己的理想遭挫折而矢志不渝,表现出强烈的使命感和参与意识,展露出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
生4:孟子是一个聪明机智、豪爽直率的沦辩家。他义正辞严,直言不讳,敢于抨击统治者,展示了一个狂放不羁、泼辣大胆、无私无畏的论辩家的形象。
五、课堂小结
孟子以自己的行为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主张,孱弱的身躯担负着民族的大义。面对散发着孟子生命气息的文字,我们的心中唯有崇敬。舍生取义,这是怎样的崇高与豁达,这是怎样的气魄与壮志;这是男儿舍身报国的壮志雄心,这是中华儿女报效母亲的赤胆忠心。让我们高吟《鱼我所欲也》,谱写生命的壮丽篇章。
六、布置作业
请以“义与利”为话题写一篇文章,500字左右。
鱼我所欲也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积累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文中的其他实词和虚词进行一般的学习和复习。
2、了解本文运用比喻和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3、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文中的“义”“本心”的内涵,把握本文的主旨。
难点:理解孟子所提倡的“舍生取义”的现实内涵。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面对“鱼”和“熊掌”,你会怎样选择呢?
如果面对两种特别喜欢的东西,你会怎样选择?选择的标准是什么?
二、作者作品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被尊称为“亚圣”,与孔子并称“孔孟”。他主张“仁”“义",推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反对暴政害民。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它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具特色的散文专集。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善用比喻和寓言故事来说明复杂抽象的道理;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易,又精练准确。《孟子》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三、写作背景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又有所发展,他生活在诸侯互相攻伐的时代,目睹了人民涂炭的社会现实;看到了人民的力量。在此基础上,他发展了民本思想,明确提出“民为贵”“君为轻”。他的哲学思想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性善论”,认为人生来就有善良的本性。他的“性善论”中有合理的地方,但他特别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以及自我修养的作用,要求人们反躬自省,“养浩然之气”,做到“舍生取义”。本文就突出地表现了他重义轻利、舍生取义的思想。
四、文题解读
题目“鱼我所欲也”是编者加的,是文章开篇第一句,意思是“鱼,是我所想要的”。
五、知识链接——记
诸子散文是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学派阐述自家学说的著作,是百家争鸣的产物。它的基本发展趋向是从简约到繁复,从零散到严整,越是后期的著作,篇幅越宏大,结构越严密。在这一时期比较重要的学派有儒、法、道、墨四家,代表作有《论语》《孟子》《荀子》《韩非子》《老子》《庄子》《墨子》等。
六、检查字词
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为宫室之美为之( wèi wéi)
所恶莫甚于死者( wù )
得我与( yú )
一箪食( dān)
蹴尔而与之( cù)
2、文言实词
(1)鱼,我所欲也:想要。
(2)故不为苟得也: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3)故患有所不辟也:祸患,灾难。
(4)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假如,假使。
(5)凡可以得生者:凡是,一切。
(6)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这是因为。
(7)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不仅,不只是。
(8)贤者能勿丧耳:丧失。
(9)蹴尔而与之:踩踏。 给。
(10)妻妾之奉:侍奉。
(11)是亦不可以已乎:停止。
3、文言虚词
(1)与①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欤”,语气词,吗。②遂与外人间隔:介词,和,跟,同。③选贤与能:同“举”,推举,选举。
(2)而①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连词,表并列。②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连词,表转折,却。③蹴尔而与之:连词,表修饰,……地。④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连词,表顺承,然后,就。
(3)则①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连词,表顺承,于是,就。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连词,表假设,如果。③则凡可以得生者:连词,表顺承,那么。
(4)于①所欲有甚于生者:介词,表比较,比。②万钟于我何加焉:介词,引出对象,对于。)
(5)为①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动词,采用。②向为身死而不受:表目的,情愿,为了。③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动词,接受。
(6)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与后面的“欲”连用,构成所字结构,表示“……的东西”。
(7)万钟于我何加焉:疑问代词,什么。
4、古今异义
一豆羹 古义: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 今义:豆子。
5、一词多义
(1)故①故不为苟得也:所以。②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因为。)
(2)是①非独贤者有是心:这种。②是亦不可以已乎:这种做法。)
(3)由是①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采用某种办法。②由是感激:因此。)
6、词类活用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生:动词用作名词,采取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
7、文言句式
(1)判断句
鱼,我所欲也。(“也”,判断句标志)
(2)省略句
乡为身死而不受。(“为”后面省略了介词的宾语“礼义”,“受”后面省略了宾语“施舍”,全句省略了主语“我”)
8、通假字
(1)故患有所不辟也:同“避”,躲避。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同“辨”,辨别。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德”,感恩、感激。 同“欤”,语气词,吗。
(4)乡为身死而不受:同“向”,先前、从前。
七、全文分析
1、本文开篇从“鱼”和“熊掌”说起,有什么好处?
解析:运用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进行说理,用鱼和熊掌分别比喻生和义,用舍鱼取熊掌类比舍生取义,引出中心论点,使所论述的抽象道理更加具体形象,通俗易懂。
2、作者是如何论证”义”重于“生”的?
解析:
①“甚于生者”指“义”,“甚于死者”指“不义”,从正面论证“义”比“生”更珍贵。
②再从反面论述,用两个假设复句反问,若人只是欲生恶死,什么事都做得出来,从而体现出“义”比“生”更珍贵。
③接着用“由是”开头的句子进行正面论述,说明事实上人能不贫生,不避患;最后用“是故”句得出结论——“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因而能舍生取义。
3、课文第一段的论述思路是怎样的?
解析:首先,孟子用 “鱼与熊掌的取舍”比喻“生命与大义的取舍”,自然地引出了“舍生取义”这个观点。(类比引出论点、比喻论证)
接着,通过正反结合,层层深入,反复论证义是人的本心,义重于生,告诉我们,当生命和大义不能同时得到的话,应舍生取义。(对比论证)
最后,孟子指出人性本善, “贤者” 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不丧失“本心”。
4、为什么“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结果会怎样?这说明了什么?
解析:因为施舍的人没有尊重他们。
结果是“行道之人”“乞人”会饿死。
说明在“行道之人”和“乞人”心里,个人的人格尊严比生命重要。
八、合作探究
1、如何认识孟子对于“万钟”的看法?
解析:本文论述的重点是在“生”与“义”不能兼得的极端情况下,要“舍生取义”。这就涉及“义”与“利”的关系。“万钟”就是“利”,面对“利”,孟子并不绝对否定,而是在利益的取舍问题上加入了“礼义”的考量,不取不义之财。有人选择了“利”而舍弃了“义”,孟子感叹其失了“本心”,由此更显示出“舍生取义”的可贵。
2、作为孟子散文的代表作品,本文在语言上有哪些特色?
解析:
(1)明白晓畅,通俗易懂,很少使用生僻词汇。
(2)大量使用排偶句,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并且富于文采和气势。
(3)善用比喻,这些比喻大多源于生活常理。如“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例子。这种浅近的比喻,既使所讲的道理易于被人接受,又使文章富有文学趣味。
3、本文所说的“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有什么关系?
解析:“本心”指本性。“失其本心”的原因在于自己没有坚守天生的善性,而受到了环境的影响、利欲的勾引。
“失其本心”之后,人就会变坏,就会生邪念,做坏事,就会成为一个不仁不义的人。既然“义”是“羞恶之心”,而“羞恶之心”又是“本心”,那么,“本心”丧失,“义”也就随之丧失了,也就不能做到“舍生取义”了。反之,只有坚守“本心”,只有如“贤者”那样使“本心”“勿丧”,才能做到“舍生取义”。
九、本文主旨
本文以“鱼”和“熊掌”为喻,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论证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并通过对比赞扬了那些重义轻利、舍生取义的人,批评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应以“义”为重,不要失去“本心”。
十、文本特色
1、气势充沛,感情强烈。
作者善于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如,“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加强了气势,增强了感情,显示出说话人的`义正词严、理直气壮。
2、运用比喻、对比,说理形象。
为了把道理说得浅显易懂、生动有趣,孟子喜欢使用比喻,本篇以具体的鱼和熊掌比喻抽象的生和义,以“舍鱼而取熊掌”巧妙地比喻“舍生而取义”,就是一个非常著名的例子。
其次,本篇中还大量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把鱼与熊掌对比,把生与义对比,把重义轻生的人与贪利忘义的人对比,把“乡为”与“今为”对比,这样互相比较,道理说得更加清楚,给人的印象特别深刻,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十一、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点拨
科举文化
①乡试年:科举制度,每三年举行一次全省的考试,叫“乡试”,由秀才去应试。轮到乡试这一年叫“乡试年”。
②文会:旧时读书人为了准备应考在一起写文章、切磋学问的集会。
③亚元:乡试中举,第一名称解元,第二至十名称亚元。
④京报连登黄甲:科举时写在喜报上表示祝贺的恭维话,意思是以后还会有会试、殿试连续的捷报。殿试录取进士分为三等,叫“三甲”,榜用黄纸写,所以称“黄甲”
⑤房师:科举时代乡试和会试分房阅卷,由各房考官加批后推荐答卷给主考官,考中的人称推荐答卷的房考官为“房师”。
⑥落第:原指科举时代应试不中后也指考试不及格。
⑦进学:明清科举制度,童生经过县考初试、府考复试,再参加由学政主持的院考(道考),考取的列名府县学籍,叫进学,也就成了秀才。又规定每三年举行一次乡试(省一级考试),秀才或监生应考,考中的就是举人。
⑧殿试:科举考试最高一级考试,皇帝亲临殿廷主持。
课后训练
下列有关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用鱼和熊掌的类比引出中心句,通俗易懂,形象生动。
B.文章第一段用假设的方式一正一反地论述了“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的道理。
C.乞丐不受嗟来之食的事例从正面论述了“此之谓失其本心”的观点,很令人震撼。
D.作者在文中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和道理论证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C项中“论述了‘此之谓失其本心’的观点”不正确。乞丐不受嗟来之食的事例从正面证明了“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的观点。
鱼我所欲也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学会翻译文言文。
3、学习本文对人生的正确抉择。
4、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教学重点:
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学会翻译文言文。学习本文对人生的正确抉择。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箪(dān)蹴(cù)苟得(ɡǒu)不屑(xiè)
2、阅读全文,对照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
1、家作品简介:《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题目是编者加的。孟子(约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山东)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主张“法先王”。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2、解题: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理智”。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重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生动形象;排比铺陈,气势恢弘。体现了《孟子》一书文笔的特点。
三、正课
1、朗读课文,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和重音,要读得流畅,朗朗上口,读出语言的气势和感情。
2、请学生翻译第一段,注意下列字词的解释:
得兼:同时得到。
有甚于:比……更重要。
如使:假如,假使。
由是:按照这种方法。
是故:因此,由此可见。
非独:不仅仅。
勿丧:不丧失本心。
3、请学生翻译第二段。注意下列字词的解释: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豆:古代盛饭或其它食品的器皿
蹴尔:用脚践踏着
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4、请学生翻译第三段。
注意下列字词的解释:
万钟:钟,古代的一种计量器名,六斛四斗为一钟。本词是指很厚的俸禄。
何加:有什幺益处。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以前。全句:从前为了礼义宁死也不接受。
是亦不可以已乎:是,此、这的意思。已,停止、放弃。
5、请学生翻译整篇课文。
6、再次朗读课文。
四、小结
1、通假字
(1)辟通避,躲避。例:故患有所不辟
(2)辩通辨,辨别。例: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3)得通德,感激。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4)与通欤,语气词。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5)乡通向,从前。例:乡为身死而不受
2、一词多义
为:为宫室之美(为了,介词)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做,动词)
得:故不为苟得也(得到)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感激)
是:非独贤者有是心(此、这)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这是)
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欤”)呼尔而与之(给予)
3、虚词(注意“之”、“而”、“于”的用法)
五、作业
1、完成课内练习二
2、熟读课文,并背诵。
第二课时
一、预习
1、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2、思考课后练习一、二、三题。
二、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经翻译了全文,疏通了文意,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究文章的主要内容,文章主题和写作特色。
三、正课
1、全班朗读课文。
2、提问: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幺作用?
讨论并归纳: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生取义。这里运用了模拟推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3、提问:“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
4、提问:“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
5、提问:“故患有所不辟”“患”指什幺?
6、提问:“非独贤者有是心”“是心”指什幺?
7、提问:为什幺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讨论并归纳: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人之初,性本善”但是只有有道德的人才能保持高尚的操守而不丧失善心(天性、天良)
8、提问:我们学过《谈骨气》,文中有一个论据,说是古代有一个不接受不敬的施舍,
最后饿死。这个论据与课文第二段用的是同一个典故。请用最简练的一句话概括这个典故。
归纳:贫者不受嗟来之食。
9、提问:为什幺高官厚禄诱惑不了?试举例说明。
10、提问:文中说得了“万钟”是为了什幺?
11、提问:作者认为这种作法如何?
12、提问:作者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赞扬了什么样的人,斥责了什么样的人?
13、提问:课文运用了许多两两相对的句子,它们的句式相同,意义相近或相反,试找出两个这样的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14、提问:第三段运用了什幺句式、有什幺好处?(归纳:排比句式,加强语气)
四、小结
本文阐明了义重于剩,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他对比了两种人生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题。
2、背诵课文。
3、完成练习册。
鱼我所欲也教案 篇5
学习重点
1、体会文章的中心论点。
2、论证方法。
3、体会语言特点。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孟子(约公元前372至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县)人,他曾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门人,推崇并继承了孔子的学说,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一位大师。世称亚圣。作品有《孟子》七篇。他长于说理,善用比喻,纵横捭阖,妙趣横生,在中国散文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今天我们要学习他的《鱼我所欲也》就体现了他的写作风格和特点。
二、学生朗读课文
三、注意有关字词
1、故患有所不辟也。通避
2、万钟不辩礼仪而受之。通辨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德,恩惠、感激的意思。
4、乡为身死而不受。通向,从前之意。
四、笔译这篇课文
五、对艰难字词句进行解释
第二课时
一、学生齐读课文
二、学生散读课文
三、点名学生翻译课文,对不妥之处详加解释
四、学生散读课文争取成诵
第三课时
1、本文是一篇议论性文章,它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舍生取义
2、作者是怎么样提出中心论点的.?
文章用鱼和熊掌等比喻提出中心论点的。
3、作者是如何论证的?
文章用鱼和熊掌等比喻提出中心论点,由有甚于生,有甚于死引出不为苟得不避祸患来,这是从正面论述;由莫甚于生莫甚于死引出何不为也这是从正面论述。结论是世上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有比死亡更让人讨厌的东西(义和不义)。后又从反面论证见利忘义是丧失人的本心。
4、写作特色:
⑴ 善用比喻。
① 运用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中心论点
② 用行不吃呼尔,乞不受蹴尔比喻守义不辱。运用比喻使讲述的道理明白易懂,深入浅出。
⑵ 运用对比。鱼与熊掌生与死义与不义向与今等通篇对比鲜明,使中心论点舍生取义鲜明突出。既然能为义而舍生,那么在接受比生命更轻的高官厚禄,甚至是一箪食,一豆羹的时候要辩解是不是合乎礼义。
⑶ 孟子的礼义是封建君臣之礼,封建君臣之义,应批判地继承,现在的礼义已经赋予了新的含义。如陈毅取义成仁今日事。
⑷ 论证方法: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
鱼我所欲也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掌握文章生字词,积累常用文言词汇,包括实词和虚词。
2、翻译文段内容,了解每一文段的中心意思,理解作者的论述观点、论证方法和论证思路。
3、理解作者对舍生取义的高度赞扬和对见利忘义的强烈批判之情,努力做一名有正义之心的人。
重点难点
重点:翻译句子和文段,理解全文内容并积累常用词汇:通假字、一词多义等
难点:理解作者的中心论点,并把握作者论证推理的过程和方法,明确作者对舍生取义的高度赞扬和对见利忘义的强烈批评。
教学方法
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启发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导
1、作者介绍:孟子,名轲,字子舆,山东邹城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政治家,孔子仁政思想的继承人,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人称“亚圣”。
主要思想有:仁、义、善(“民贵君轻”、施仁政、性善论等等)。
《孟子》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列“四书”(其他三书《论语》《中庸》《大学》)
2、体裁:议论文
3、导语:《鱼我所欲也》是孟子倡导的一篇性善论文章,那么,什么是“性善”,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文章,理解文意。
二、学
(一)、熟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积累生字词和通假字
1、生字词:箪:dān,盛饭用的竹制器具;
羹:ɡēnɡ,用肉(或肉菜相杂)调和五味做的粥状事物;
蹴:cù,踩踏
2、通假字:辟:通“避”,躲避;
辩:通“辨”,辨别;
得:通“德”,感恩、感激;
与:通“欤”yú,语气词;
乡:通“向”,先前、从前。
3、多音字:
恶:è, 恶劣;wù, 死亦我所恶
丧:sànɡ,贤者能勿丧耳;sānɡ, 丧事
4、朗读节奏:
例: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提示:观察并总结经验,文言文划分节奏,有一些标志性的词,比如:则、者、而、是故
5、齐读全文,巩固字词读音,并指名朗读,检验字词读音、节奏。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
1、翻译并积累常用虚实词意思
亦:也;
甚于:胜于、超过,于:比;
故:所以;
苟得:苟且偷生,将就着活下去,勉强生存下去;
患:祸患,灾难(名词);
有所:有的;
如使:假如,引导假设复句;
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用呢,何:什么,也:语气词,呢;
何不为也:什么(坏事)不做呢,为:做(动词);
是故:所以;
非独:不仅仅,不只,非:不,独:只;
是心:这种心,是:这,这种,这样,心:思想;
贤者:品德高尚的人;
勿:不;
丧:丧失;
耳:罢了。
一词多义:
则:“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那么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就
2、概括第一段段意,并理解如下内容
①本段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
明确:中心论点(也即本文的中心论点):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注意提示:舍生取义是在“二者不可得兼”的时候发生的。)
本文通过打比方,作类比的方式推理出中心论点(比喻论证)。
类比推理:
亦叫作“类推”、“类比”。根据两个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相同或相似,通过比较而推断出它们在其他属性也相同的推理过程。
先比喻,再比较,最后得出相同的结论。先把“生”和“义”分别比作鱼与熊掌,在这两类事物中,“生”的价值等同于鱼的价值,“义”的价值等同于熊掌的价值。在鱼与熊掌的价值比较中,熊掌的价值要比鱼的价值更高,所以舍鱼而取熊掌,依此类推,那么“义”的价值也就比“生”的价值更高,所以,舍生而取义。
②“我所欲”的和“我所恶”的分别是什么?作者是如何看待这二者的?
明确:“我所欲”和“所恶”的分别是“义”和“不义”。“义”是“有甚于生者”,“不义”是“有甚于死者”。作者认为舍生取义是人人都有的,只是有的人已经丧失了,有的人能一直保持着。为了求生和避死,有的人会用尽手段,比如:栽赃陷害,推卸责任以保全生命;比如卑躬屈膝、奴颜媚骨以躲避灾祸:“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求生),则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怕死),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有的人,在“义”面前,“则生而有不用也”,在“不义”面前,“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这就是舍生取义。
③理解:“非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明确:含义:舍生取义的思想或行为,人人都有(也即作者的性善论观点),只是品德高尚的人能够长久地保持着,表达了作者对舍生取义之人的高度赞美,称他们为“贤者”。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这样的人比比皆是:历史上的文天祥(《过零丁洋》)、近现代抗战英雄,如刘胡兰(“生的伟大,死得光荣”)、当代的抗疫“逆行者”、守护家园的战士、好人好事的普通民众,他们都是不忘初心之人,有舍生取义精神,令人敬佩。
(三)、学习课文第二段
1、翻译并积累词汇
豆:古代一种木质的盛食物的器具
弗:不;
呼尔:呼喝(轻蔑的,对人不尊重);
蹴尔:用脚踢;
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万钟:这里指高官厚禄,钟:古代一种量器;
加:益处;
宫室:住宅,居室;
奉:侍奉;
穷乏者:穷人;
已:停止;
本心:本性,这里指人的羞恶之心
与:“呼尔而与之” 给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同“欤”,语气词,吗
于:“所欲有甚于生者” 比
“万钟于我何加焉” 对
而:“舍生而取义者也” 表递进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表转折
“呼尔而与之” 表修饰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表修饰
之:“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人皆有之” 代词,代舍生取义之心
“行道之人弗受” 助词,的
2、概括本段主要内容,并理解如下问题
①本段中所说的“本心”指什么?具体包括哪些?
明确:本心,即初心,指人的羞恶之心,具体包括:舍生取义心、恻隐心、恭敬心、廉耻心、礼仪心、是非心、道德心、善心、良心、爱心等等。我们常说的不失本性,不忘初心,也即“本心”。
②作者所举用的两个例子分别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明确:作者所举的例子有两个,分别是:行乞之人不食“嗟来之食”以及“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从正反两面对比论证了“舍身取义”的中心论点。
对作者来说,他高举的是舍生取义之心:
a、“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表现了作者淡泊名利的高尚品德。
b、“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而为之。”连用三个排比句,增强语势和情感,表现雄辩的`气势和强烈地批评不能坚守本心,失其本性的行为的情感。
c、呼吁人们停止这种行为:“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③什么是“失其本心”,怎样才能停止“失其本心”的行为?
明确:这种“失其本心”的行为,实际上是一种见利忘义的行为,比如说,见到他人丢失的财物,以为无人可知,就据为己有,这是一种见利忘义;看到他人的生活比自己富裕,就偷摸拐骗,这是一种见利忘义;为官做事,不为民服务,反而贪污腐化,这是一种见利忘义……总之见利忘义就是一种典型的失其本心的行为,作者呼吁人们停止这种行为,也是强烈地表达了对这种行为的批判。
板书:
舍生取义——高度赞扬
见利忘义——强烈批评
怎样停止这种见利忘义行为呢?
(学生自主回答,教师可以提出以下建议:①保持本性,不做伤害他人,有辱自己的事;②抵制诱惑,不做与自己年龄、身份、气质、能力不相符合的事;③专注学业、工作,提升技能和道德,做优秀的社会人才和品格高尚的人……。)
(四)、总结梳理
本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论证过程是怎样的?
明确:本文的论证方法有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在提出本文中心论点时,运用了比喻论证并论证了中心论点;在具体论证过程中,则是对比论证和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同时使用。
论证过程:
第一段道理论证:先用打比方,作类比提出本文中心论点;接着道理论证,人不为苟得,不避祸患是因为“所欲”与“所恶”,“有甚于生者”和“有甚于死者”;然后又从正反两面对比论证,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即先作假设,人如果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贪生),那么凡是可以用来获取生存的手段和方法都可以使用,人如果没有比死亡更严重的(怕死),那么为了逃避祸患的发生,什么事情(包括坏事)都可以做,由此人无所不用其极,任何卑劣或肮脏的手段或事情都可以使用或去做,所以有必要提倡“舍生取义”,这是从反面论证中心论点。又从正面论证,有的人明明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生存下去,却不用,有的人明明做一些事情就可以躲避灾祸,却不去做,就是因为“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也即“义”比生更可贵,“不义”比死更可怕。最后得出结论,人人都有舍生取义之心,只是贤德的人能够一直保持这颗初心罢了。
第二段举例论证,举行道之人不食“嗟来之食”和“万钟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例子,从正反两面对比论证中心论点。不食“嗟来之食”,这是为了尊严而舍生取义之举;“万钟不辩礼义而受之”,这是见利忘义而“失其本心”之事,作者呼吁这种行为是可以停止了。
三、作业练习
怎样才能做一个不忘初心的人?(300字作文)
鱼我所欲也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1. 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大意。
2. 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体会文章的逻辑严密性。
3. 理解“舍生取义”的观点,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
掌握重点文言字词和句子的翻译。
理解文章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
2. 难点
深入理解“舍生取义”的内涵,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通过列举一些在生死关头做出抉择的.事例,引出课题《鱼我所欲也》。
2. 初读课文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教师范读,强调重点字音和节奏。
学生再次朗读,初步感知文章大意。
3. 疏通文意
结合课下注释,学生自主翻译课文。
小组合作,交流疑难词句。
教师答疑,重点讲解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4. 研读课文
文章开头提出“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其目的是什么?
作者是如何论证“舍生取义”这一观点的?
文中的“本心”指的是什么?
5. 探究主旨
小组讨论“舍生取义”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6. 课堂小结
回顾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论证方法,强调“舍生取义”的重要性。
7. 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以“舍生取义”为话题,写一篇 300 字左右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学生较好地掌握了文言知识,理解了文章的论证思路和主旨。但在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深入探讨“舍生取义”的现实意义时,部分学生思考不够深入,今后应加强这方面的引导和训练。同时,在课堂上应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思考和发言的机会,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鱼我所欲也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品味语言情致。
2.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现代人生。
3.训练语言思维,强化朗读背诵。
教学重难点
1.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
2.对论证方法的理解。
教学设想
《鱼我所欲也》是一篇经典的传统课文,出自《孟子》,相对于初中阶段的其他古文,它在文字上有些难度,又是以议论为主,初中生学习起来可能兴趣不大。但教师应对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充分的自信,允许他们提问,提倡进行探究性学习。其次,在文言文的教学中一定要重视诵读,采取不同的形式,如默读、齐读、跳读、研读、自由读、指名读……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的熏陶。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所谓诵读,就是朗读和背诵。要求做到准确、流利、有感情,在诵读的过程中疏通字句,梳理层次,加深理解,探究特色,习得语感,培养能力。这种方法是基础的也是重要的。
2.质疑法:这里所说的'质疑,并非指教师想提问学生,而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自己不懂之处提问,或者是对文章的观点或其他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激趣导入
1. 由一二位同学讲一则跟孟子有关的小故事,如“孟母三迁”“孟母对织”。
2. 归纳至今为人们所乐于运用的孟子名言。如: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尽信书不如无书。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 《孟子》还留下了很多有生命力的成语,抢答说出哪些熟悉的成语是出自《孟子》的。例:专心致志、与人为善、舍己为人、明察秋毫、缘木求鱼、揠苗助长、五十步笑百步等。
4. 课文涉及的孟子的名言是哪一句,蕴含的成语是什么?
“鱼我所欲也……舍生而取义者也”“舍生取义”。
二、作者作品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受业于孔子之孙孔假的门人,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有权威的代表人物。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是孔子思想的发展。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弄清字音和停顿。
读音:
(1)不为苟得也(wéi)
(2)为宫室之美为之(wèi wéi)
(3)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wù)
停顿及重音: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4)是/亦不可以已乎
2.请两名学生朗读课文的两个小节,读后请其他学生指出读错的字词。
3.齐读全文。
4.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章大意,有不懂之处(字、句)可以勾划出来,准备进行质疑;有特别欣赏的语句也请勾划下来,准备进行交流。
5.请两三名学生说说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不要求字字落实)。
四、布置作业:熟读课文,自己试着翻译。
鱼我所欲也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理解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的内涵,以及在现实社会中的意义。
2、积累文言词语;欣赏《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3、理解孟子所阐述的“义”的含义,懂得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重要抉择,把握人生,慎重选择。
4、感受孟子文章语言自然流畅,节奏鲜明的特点,强化朗读背诵,积累文言词语;善于联系当代,联系个人生活实际,拓展探究,更好地借鉴古人的思想精华。
教学重点:
目标3
教学难点:
目标4
教学方法:
朗读、研讨。
课型:
新授课。
课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生命是可贵的,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决不仅仅停留于“活着”。当面临生死抉择时,该怎样做出自己的决定?文中孟子关于“义”的论说,对今人仍不无启迪。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他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提出“民贵君轻”、对人民作一定的让步、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希望能够在诸侯中选出一位王天下的君主。由于他的这些主张与当时激烈混战的社会状况不符,所以均未被统治者所采纳。孟子退而与弟子著书,遂成《孟子》。
2、《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但与《论语》相比,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孟子》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
3、性善说:孟子的哲学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最具代表性的是他的“性善论”,认为人生来就有善良的本性。他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还说:“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给与)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的.人性说中有合理的成分,他特别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以及自我修养的作用。认为“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要求人们反躬自求,“养浩然之气”,做到“舍生取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学习生字:
一箪食(dān)
一豆羹(gēng)
蹴尔(cù)
乡为身死(xiàng wéi)
所恶(wù)
得我与(yú)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wèi wéi)
5、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课文。
三、默读课文,理清条理:
第一部分:(从开头至“贤者能勿丧耳”),由设喻引出“舍生取义”的论点,并说明“义”的美德就是人所固有的。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比喻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
第一层:(从开头至“舍生而取义者也”),以鱼与熊掌不可得兼而取熊掌为喻,引出生与义不可得兼则“舍生取义”的论点。
第二层:(从“生亦我所欲”至“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对自己的论点“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的进一步论证。先正面再反面分析阐发自己的观点。
第三层:(本段最后一句),作者得出结论:其实人都有向善之心,之所以贤者才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贤者能够保持“本心”而已。
第二部分:(从“一箪食”至结尾),“舍生取义就是丧失“本心”,人应该保有本心。 ” 不能“见利忘义”,否则就是失掉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举例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
第一层:(从“一箪食”至“乞人不屑也”),从正面举例论证不能见 利忘义。“一箪食”、“一豆羹”关系到人的生死,但若用无礼的方式施舍,就是路人、乞丐也不接受。这一事例充分证明,最普通的人也有羞恶之心,宁愿饿死而不失义。
第二层:(从“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至“是亦不可以已乎”),从反面举例论证不能见利忘义。首先指出一些显贵的人“不辨礼义”就接受优厚俸禄。紧接着以一个反问句,说明他们接受的原因是利欲熏心,为私利所蔽。然后用三个排比今昔对比,批判他们重利轻义、见利忘义的行为。“是亦不可以已乎”是一句反问,更增加了批判的力量。
第三层:(最后一句),与第一部分结束相呼应,人应该保有本心。 “本心”就是人原来固有的“羞恶之心”,也就是“义”、“善”的本性。
四、教师小结:
本文是一篇论述道德标准和政治节操的说理散文。作者以严肃的态度,庄重的言语,阐述生死与“义”的关系,指出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一个正直的人,有道德修养的人,应当为义而生,为义而死,在必要时要“舍生取义”,而不能“见利忘义”。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足取的。
五、布置作业: 研讨与练习一。
【鱼我所欲也教案】相关文章:
鱼我所欲也作文11-29
《鱼,我所欲也》阅读及答案10-11
《鱼我所欲也》的教学设计11-03
鱼我所欲也公开课教案11-26
《鱼我所欲也》优秀教学设计01-26
孟子鱼我所欲也的原文及赏析10-19
鱼我所欲也原文、翻译及赏析10-06
鱼熊掌皆我所欲也作文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