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西游记手抄报版面设计图

发布时间:2017-01-28 编辑:dcl

《西游记》影响及意义

《西游记》对我们这一代人的影响是直达根本的。也不怪,八十年代国内整个电视剧行业也才刚起步,地方台放的最多的是香港片,内地剧集整体水平低下,能看且值得看的不多,《西游记》是其中之一。当时怎么也搞不明白,为什么在短短半秒之内,孙悟空能从屏幕的左上角闪移到右下角?金角和银角两位大王的头顶真的长了那玩意吗?牛魔王决斗时变成的那只大牛是人扮的吗?这些问题都非常幼稚,但确实符合当时的心境,而且现在明显可以看出,这些特技和造型都做得非常原始,但非常有层次,颗粒感很强,挺生活挺自然的,比现在国内的一些魔幻剧舒服一百倍。

然而,《西游记》的真正意义不在于此。它的出现代表了电视剧作为一项娱乐而非文艺门类彻底建立了起来。想想看,之前国内有拍过如此幽默、打斗、神奇和炫目的电视剧吗(港台剧除外)?没有。除去原著本身的娱乐性外,编导不搞大主题、大意义,坚持好看第一的方向也是值得欣赏的。要知道,当时市场经济已经抬头,谁敢放开手干谁就有可能是最大的赢家,再也不会有哪位仙人还老在嚷嚷要“割资本主义的尾巴”,人们只需转半圈的脑瓜子就能想到,国产影视剧在接下去的发展轨迹中,类型将会百花齐放,形而下也不会再是什么放不下面子的事情。

我们不能仅仅把丰富的想象力等同于浪漫主义,但吴承恩为《西游记》酿出的浪漫主义气氛,的确不比某些“标准的”(或者说没有争议的)浪漫主义作家逊色。包括否定《西游记》是浪漫主义作品的吴圣昔先生,也说过:“笔者并不认为《西游记》一定没有浪漫主义,并不认为《西游记》的作者不可能运用和体现浪漫主义”。对其浪漫主义精神持肯定态度的学者,在这方面曾作出过一些很高的评价。如袁珂先生就说过:神话的影响基本上表现在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表现手法两个方面,《西游记》兼而有之。从中看到浪漫主义的批评家们,不少人注重作者对花果山生活的描述,以为那就是他笔下的“理想王国”。杨江柱在《乐园的出走》一文中提到:“《西游记》里的花果山,是由人间到天上的中间环节,非人间的幻想成份增多,浪漫色彩更浓”。其实,吴承恩在“花果山境界”上着墨并不多,如果那里代表着他的理想世界,其描绘就显得比较简单,也不够明晰。吴承恩充分运用浪漫主义表现技法所创造的浪漫主义气氛,主要体现在《西游记》的艺术形态上;从内容实质上分析,表现浪漫主义精神不是作者的终极目的,或者说不是他的主要追求。在《西游记》浓郁的浪幔主义艺术风格的纱幔之中,透出的是一种现实主义精神。

如上所述,《西游记》形态上的浪漫主义也是迷人的。民间素有“老不看三国,少不看西游”的俗语,大人们深怕想入非非的孩子听信了书中的神话,而导致某种荒唐的举动,可见作者笔下的神话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电视连续剧《西游记》播出之后,有人发表评论指出,全剧的总体风格过“实”,浪漫气息不浓。主要表现在剧中人物人味太重,仙气、妖气、傻气不足。比如,白骨精的外表应该是窈窕善媚的,而电视剧却侧重了她的阴险毒辣;玉皇大帝的形象应该是既威严又有仙风道骨的,而在电视剧中他还不及一个人间君主神圣;猪八戒本来是最有个性、最富喜剧色彩的艺术形象,但给他制作的假面具却面庞黑瘦,表演上也显得愁眉苦脸,傻得不够,不能更好地逗人喜爱,等等。根据这位评论者的意见,就是说编导设计者在创造这部“神话剧”时,对原著精神把握不够,留下了遗憾。电视剧侧重“人味”,对“仙味”却未必是忽略。不过,此剧未能充分展示神话人物的神采和风韵,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儿童的”《西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