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习俗手抄报设计

发布时间:2017-09-30 编辑:1016
  冬至,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今年冬至时间为12月22日,也就是本周日。自冬至开始,我国开始进入“数九寒天”,即人们常说的“进九”。冬至到小寒、大寒期间是一年中最冷的时段,在此提醒广大市民要注意防寒保暖,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户外活动。   古代冬至是个大日子 又称为“亚岁”   冬至是按天文划分的节气,古称“日短”、“日短至”。 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   作为一年中最后的一个节气,冬至在古代可是个大日子。殷周时期,规定冬至前一天为岁终之日,冬至节相当于春节。后来实施夏历,但冬至一直排在24个节气的首位,又称为“亚岁”。从汉代以来,每逢冬至都要举行庆贺仪式,高峰时期朝廷休假三天,君不听政;民间歇市三天。热闹程度不亚于过年。   冬至吃饺子 纪念名医张仲景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大家为什么吃饺子呢?据说,东汉名医张仲景时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   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冬至诗歌谚语   冬至之后进入数九寒天,大家还记得儿时的九九歌吗?   九九消寒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到六九,沿河看杨柳;七九河冰开,八九燕子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在山东素有“冬至晴,新年雨;冬至雨,新年晴。”的谚语。今年的冬至,滨州天气晴好,按照谚语,新年会下雨,大家不妨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