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舆情应急预案

时间:2024-06-13 13:02:10 应急预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突发事件舆情应急预案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保不齐会遇到一些意料之外的事件或事故,为了将危害降到最低,可能需要提前进行应急预案编制工作。那么应急预案应该怎么编制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突发事件舆情应急预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突发事件舆情应急预案

突发事件舆情应急预案1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当前我国进入了一个各类突发性事件发生概率更高、破坏力更大、影响力更强的阶段。为有效应对各类重特大突发性事件,我国相继出台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新闻应急预案》《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应急办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有力地推进了我国应急管理工作,也为企业做好突发性事件舆论应对工作提供了原则指导和法律依据。

  建筑业是一个高危行业,备受社会舆论关注,一旦出现突发性事件,往往会引发媒体关注并成为社会热议的焦点。为此,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关于应急管理工作的有关法律法规,做好企业突发性事件舆论应对工作,既是企业自身改革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企业、维护社会稳定的客观需要。

  突发性事件特征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指出,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结合建筑企业实际,突发事件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突发性、。按照发生原因和性质划分,主要包括六个方面:施工生产中发生的自然灾害、安全事故、工程质量事故、环境污染事故;工程建设中发生的征地拆迁矛盾、经济纠纷或刑事案件;企业管理中发生的劳资纠纷、农民工管理等方面的问题;职工队伍中发生的群体性恶性上访事件、重特大刑事案件、食物中毒、公共卫生等方面问题;政府部门追踪检查或通报批评的问题;其他负面新闻,等等。其中,除不可抗力的自然灾害因素外,其他突发性事件都有可能对企业构成舆论危机。突发性事件,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性:

  突然性。指对于突发事件是否发生、能否发生、什么时间发生及危害程度等都始料未及,难以准确把握。这主要源于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由难以控制的客观因素引发,如缅甸遭到强热带风暴袭击;二是由于人们的疏忽大意造成,如黑龙江新兴煤矿矿难事故;三是因人们自身存在的`知觉盲区而爆发,如“甲流”蔓延。

  破坏性。突发事件的危害结果往往以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标志,既有直接的破坏,也有间接的长期的破坏,还体现在对社会心理和个人心理造成的破坏性冲击,如: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不仅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给幸存的灾民造成了难以平复的心理创伤。

  紧迫性。紧迫性是指突发事件所反映的问题极端重要,关系到社会、组织或个人的安危,需紧急采取特别措施及时有效地处理。对突发事件的反应越快、反应决策越准确,突发事件所造成的损失就会越小。

  持续性。就是突发事件的爆发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它一般要经历潜伏期、爆发期、缓解期、消退期。持续性还表现为蔓延性和传导性,如果处理不当,一个突发事件会导致另一个突发事件的发生。

  可控性。就是突发事件爆发后,总体上是可以控制的。只要我们积累了相关的知识,掌握突发事件爆发的一般规律,冷静分析,果断处理,就能把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应对突发事件原则

  首先,领导重视是做好突发性事件舆论应对的关键所在。企业领导要切实担负起第一管理者的责任,高度重视突发性事件舆论应对工作,把它纳入企业日常管理工作范畴,提出具体要求、作出安排部署、加强指导帮助、狠抓责任落实,构筑坚实有效的突发性事件舆论应对屏障。企业领导要提高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通过各种新闻形式,积极主动、富有创意地开展工作,纠正各种传闻和各种疑问,及时解答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其次,建立应急预案是做好突发性事件舆论应对的制度保障。凡事预则立,要根据建筑施工企业的特点,把突发性事件舆论应对工作纳入企业风险管理范畴,建立防范机制,健全工作机构,配齐配强工作人员,梳理出企业舆论危机应对的主要内容,制订企业突发性事件舆论危机应急预案,定期组织召开突发性事件舆论危机应对培训、研讨、交流和论坛,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舆论危机的处置能力。

  再次,正确引导舆论是做好突发性事件舆论应对的基本要求。在突发性舆论事件中,媒体和受众不再是一个单独的个体,而成为社会公益和权利表述的代表。只有提供客观、真实的材料,积极引导舆论,才能改变公众对事件的看法。同时,还要及时准确地向员工通报情况,不欺上瞒下,保证提供正面一致的解释说明,才能消除内部与外部由突发性事件直接引发的信任危机。要及时准确权威信息,做到信息准确、客观披露、沟通及时、态度诚恳,努力变被动为主动,及时准确地引导新闻舆论,最大限度地减小事件危害,尽快平息事态,促进事物向良性方面发展。

  突发事件应对方法

  ——发挥区域优势,实现资源共享

  建筑施工企业尤其像中国中铁那样庞大的中央企业,下属成员企业几十个,目前在建项目上万个,仅就国内建筑市场来说,工程项目遍及全国各地,且施工区域相互交融,或联合承建,这种发展规模,体现了各成员企业竞争实力的增强和市场份额的扩大,但隐含突发性事件及其舆论应对的风险也随之增大。一旦发生突发性事件,各成员企业在舆论应对中,深受因地域限制反应不及时、情况不熟工作难以开展、资源有限公关成本高等不利因素制约,压力很大。

  为此,必须统一领导,分级处置。发生一般性突发事件,项目部及事发单位应及时向上一级报告,按照上级要求应对处置;发生较大突发事件,二级公司宣传部门有关人员必须迅速到位,指导事发单位进行现场舆论应对处置工作;发生重特大突发事件,必须迅速报告中国中铁股份公司有关领导及党委宣传部,股份公司和二级公司宣传部相关人员必须迅速到位,指导事发单位开展现场舆论应对处置工作。事发单位要主动加强区域联系,充分利用区域资源,做好应对处置工作。

  同时,还要主动沟通,引导舆论。当事单位要积极取得地方政府和社会媒体尤其是中央和省部级主流媒体支持,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确保新闻渠道畅通。一旦发生突发性事件,要主动出击,积极与主流媒体沟通交流,新闻,引导舆论,控制舆论,不说谎、不诡辩、不掩饰,及时给社会大众全面、真实的信息,维护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和信誉。

  ——重视网络媒体,关注相关

  报道

  互联网这一新兴媒体,传播速度非常快,能在很短时间内引起新闻媒介和公众的普遍关注,对企业的社会信誉带来极大的冲击。对此,除了利用各种手段加以应对之外,企业首先应该考虑如何建立高效有序的沟通体系,对知名的门户网站以合作、沟通的方式,尽量减少网络媒体对突发事件过于开放式的尖锐的负面引导,有步骤地释放一些正面的声音。

  建立网络舆情监测机制。要加强对网上热点问题的监控,通过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监测技术平台,及时捕捉敏感信息,掌握社会动态。特别是发生突发性事件后,及时进行网上舆情跟踪分析,随时为领导了解情况、提供舆论引导的决策服务。

  第一时间向社会信息。谣言止于公开,信任源于透明。在第一时间信息,既可以占领舆论制高点,又可以占领道义的制高点,树立企业以人为本、高度负责的良好形象。

  及时回应虚假信息和社会关切。突发事件舆论引导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动态过程。除了第一时间信息外,还要对信息披露后出现的质疑、谣言、社会普遍关切的问题及时给予积极回应。

突发事件舆情应急预案2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通讯事业的稳步扩大,新闻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经逐渐丰富了人们的世界,助推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进步。但媒体犹如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推动着社会的开放和进步,一方面考验着人们对新闻舆情处置和应急处理能力。对于供电企业这个央企来讲,负面舆情燃点很低,社会关注度高,不可避免要面对公众和舆论的评议。而作为服务千家万户的基层供电企业,需要强化舆情信息管理,建立健全舆情处置预案,怀有客观真实的报道理念,正确引导舆论,化解不必要的危机。

  1、基层供电企业舆情风险点多

  基层供电企业舆情风险点主要集中在央企垄断、供电服务、电价执行和收费、改革发展、供电安全、企业内部稳定等方面。

  央企垄断方面:因供电企业的垄断标签,在当前贫富分化严重的社会大环境下,公众就会把供电企业的暴利、高薪酬、高福利等待遇情况推向风口浪尖,被社会抨击。

  供电服务方面:用电负荷快速递增,电网建设与改造严重滞后;线路设备过载、“卡脖子”现象突出,“两率”得不到保障;对服务设施的投入不足,供电抢修和服务难以达到正常的承诺要求;有偿服务的纠纷也会导致舆情风险。

  电价执行和收费方面:主要表现在欠费停电未履行告知义务、恢复供电不及时、催费通知不到位等。特别是因停电导致用户损失的赔偿责任和损失金额难以达成一致,增加了恶意投诉和炒作的风险。目前,这方面舆情主要集中在阶梯电价方面,因其直接涉及到百姓民生,已成当前舆情的发酵点,一旦处置不当,就会引起大范围的舆情风险。

  改革发展方面:近年来,供电企业顺应国家改革发展步伐,推出了一系列的举措,如特高压建设、智能电网(表)推广、农电体制上划、主辅分离等,因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厉害关系,供电企业容易被当成炮灰。

  供电安全方面:主要有高压线路跨越房屋、电力设施与建筑物、构筑物、树木等的安全距离不够;用户线路老化、破损,造成的安全事故;触电伤亡、电器设施烧坏;属用户产权的电力设施发生安全事故,加之百姓不知晓,供电企业无责任性涉电投诉和事故赔偿纠纷增多。

  企业内部稳定方面:职工子女就业、公车改革管理、同工同酬等身份、待遇、公平问题,都是职工关注和炒作的热点话题。

  2、基层供电企业舆情处置普遍不给力

  面对纷繁复杂的舆情风险,基层供电企业的处置工作普遍不给力,主要表现在:

  一是单位重视不足,缺乏危机公关意识,对将发生的舆情风险不重视,导致延误未有效管控。如在每次停电事故发生后,供电企业都会及时抢修恢复供电,可往往却忽略了服务层面的应对方案,未及时信息,社会公众和客户不知情,极易发生负面舆情。

  二是有关新闻应急机制、接待媒体的原则未有效落实,对待负面事件的采访,消极回避,使本可以化解的舆情风险进一步激化。如供电企业认为停电属家丑,不可外扬,忽视了社会公众和广大客户的知情权、选择权,媒体未得到充分采访后,表述事实不清晰,导致公众误解。

  三是对外处理问题方法不当,说话缺乏策略性,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差。如把媒体当成盲人、生人、闲人、官人,熟视无睹,说话语气差,激化了矛盾。

  四是发生新闻舆情后,基层单位与本单位宣传主管部门缺乏有效沟通,导致主管部门工作更加被动,舆情处置滞后。如舆情发生后,企业宣传管理部门在收集各类信息时,又遭遇这是你们宣传部门的事情,要不就是这个不清楚,抑或那个不知道,更别说宣传管理部门在较短的时间内组织媒体澄清了。

  五是本身优质服务等工作不到位,导致客户投诉的现象增多,使新闻主管部门时刻处于被动救火状态。如平时对应急物资储备、抢险、服务人员的思想、业务技术训练和应急演练不到位,以致突发事件来临时才临阵磨枪,延误了抢修复电和客户能忍耐的最佳黄金时间。

  六是对外的'信息结构失衡。客户除了对供电方按服务要求公布的有关标准、报装程序、电价等信息被动地有所了解外,对其它信息知之甚少。加之企业内部所了解的信息不同步,信息共享程度低,在回答客户时,口径不一,标准不一,客户自然就会产生不信任情结和强烈的抵触情绪,使舆情控制处于被动状态。

  3、基层供电企业舆情管控需多管齐下

  3、1要从思想上重视舆情

  对政府来说,重视舆情是提高执政能力和水平的需要;对企业来说,重视舆情是维护品牌形象的需要。所以一要重视,不敌视。别把舆情当“敌情”看,一心只求快速“灭火”。舆论危机是次生危机,要更多地反思“着火”的原因,从源头上建立防范措施。二要敏感,不反感。既不要谈“鱼(舆)”色变,也不要认为“小题大做”“鸡毛蒜皮”,须培养敏锐的洞察力,树立危机意识,努力提升风险的预判能力。三要包容,不包庇。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对待舆论监督,以坚定、坚决的态度和行动治理“负面事实”。

  3、2要从制度上防控舆情

  要建立完善、统一、高效的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信息报告制度、新闻制度、舆情收集制度、信息反馈制度等。同时加强对预案的动态管理,适时修订,并组织企业内部相关部门进行演练,使其熟练掌握舆情处置流程,提高风险防范能力。要就积极创新管理机制,深化完善新闻舆情管理工作体系,成立重大突发性新闻事件应急指挥部,编制《新闻宣传应急处置制度》、《新闻宣传工作维稳应急预案》、《突发事件新闻处置应急预案》、《预防新闻风险考核办法》,形成多层次、广覆盖,相互联动,操作性强的新闻舆情管控体系。同时,从事前预防、事中控制和事后化解等环节不定期地进行演练,从整体上构成了“预案+协同作战+全方位联动”三合一的立体舆情管控模式,实现了有效化解舆论危机的目的。

  3、3要从人员上管控舆情

  建立舆情防控大监督体系。内部应建立通讯员队伍,形成核心、骨干、普通三级舆情监督网络。每个班组应设立一名通讯员,及时有效监控媒体报道、网络信息,确保发生事情时信息灵通、快速反映、及时应对。同时建立舆情事件应急指挥部,各级通讯员服从统一调度,按照职责分工,协调作战。外部应重视与地方主流媒体和各网络媒体的沟通联系,主动出击,正面引导社会舆论,避免恶意炒作带来负面影响,维护好企业形象。

  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基层供电企业尤其是地市和县级供电企业至少要设立2名新闻发言人,必须由负责电力调度、安全生产、市场营销等与客户密切相关的负责人担任,代表公司对外信息,接受媒体采访。信息应第一时间,快报结果、慎报原因,抢占话语主导权。在舆情热点应对中,切忌不予理睬和没有下文,要不断地告诉公众企业在做什么,事情有了什么样新的进展,澄清真相,梳理情绪,引导舆论,解决问题。否则,只能适得其反,步“7·23”温州动车追尾事故的后尘,被推到社会舆论的风口浪尖。

  3、4要从行动上化解舆情

  关口前移,从源头排查舆情。由企业内部宣传部门牵头,从供电服务、电价执行和收费、供电安全和企业内部稳定等方面进行全面分类排查,对排查出的隐患,要分类定级,建立档案,落实相应整改责任人。

  主动出击,积极响应舆情。舆情并不可怕,发生舆情后,要按照“不惊慌、不害怕、不回避”的方法,实事求是地回答问题,让媒体和群众逐渐了解事实真相,了解工作性质和工作程序,赢得对企业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对媒体报道不实的信息,要迅速提供证据材料,主动与媒体和记者沟通,以便澄清新闻事实、删除负面报道、消除不利影响。对于已经造成不利影响的负面新闻,要迅速确认负面新闻级别、性质和影响面,积极与新闻媒体联系,尽量控制事态向纵深发展。

  化解舆情,引导舆论传播。每当一个局部事件、流言或谣言通过媒体传播,若处理不及时,很可能演化成一起公共事件,对企业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所以在负面舆情出现后,要快速了解事件真相,快速提出解决措施,快速接触媒体,快速解决舆情所反映的问题,正确把握舆论主动权和话语权,引导舆论传播。更要通过舆论风险,自我剖析,找准症结,狠下猛药,从根源上消除矛盾和问题,借舆情来推动自身工作,杜绝相同事件再次发生。同时,巧借媒体力量,在化解舆情过程中,将企业的定位和战略告知媒体与大众,引导舆论主流,强化公司正面形象。

  3、5要从结果上反思舆情

  在大众麦克风时代,舆情处置不是简单的“监测”加“删帖”,而是全方位的舆情管理。舆情事件处置结束后,要对舆情处置过程中的相关工作进行全面总结与评估,要针对其中的经验、教训及暴露问题,研究提出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完善舆情管理机制。

  笔者认为基层供电企业的舆情管理要坚持七条原则。一是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牢固树立舆情风险都是可避免的理念,要在风险的初期,立即采取手段化解。二是坚持真实性原则。发生舆情风险后,要及时、全面调查了解事件真实情况,并向媒体和公众真实的信息。三是坚持快速反应原则。在负面舆情出现后,快速了解事件真相,快速提出解决措施,快速接触媒体,快速解决舆情所反映的问题,快速公开事件信息。四是坚持“一口对外”原则。在弄清楚舆情事件真实情况后,企业内部应统一口径,对外传达同一个声音,避免在新闻媒体前说法不一,或无人应对。五是坚持承担责任原则。供电企业应将公众利益摆在首位,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不回避问题,不掩盖错误,不争论得失。六是坚持真诚沟通原则。始终保持真诚谦和的态度,理性、客观、诚恳地阐明事实,善待媒体、公众及相关当事人。七是坚持事后补救原则。舆情一旦发生,无论事件处理得多么完美,都会在公众心里留下一些阴影,一定要注重事后的各种补救措施,及时引导、转移媒体和公众关注的焦点,重塑企业的价值观。

突发事件舆情应急预案3

  为快速妥当应对政府办系统政务舆情,有序引导舆论,有效预防、减少和消除政务舆情造成的负面影响,切实提升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推动政务服务工作优质高效的良好舆论环境,依据有关规定,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原则

  (一)积极主动原则。

  要切实增强舆情意识,正确对待舆论监督,建立健全政务舆情的监测、研判、回应机制,落实回应责任,做到不缺位、不失语、不被动,牢牢抓住政务、舆情回应工作主动权。

  (二)及时有效原则。

  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建立网络信息监测、报告、通报制度,做到第一时间监测、收集,第一时间上报、研判,第一时间核实、处置,第一时间、回应,提高舆论工作的统筹能力、管理能力和引导能力。

  (三)分级负责原则。

  按照“谁联系、谁负责”的原则,依法依规组织实施政务舆情应对处置工作和应急处置工作。

  (四)协调配合原则。

  坚持做到统筹协调,通过上下沟通、左右配合,形成信息共享、合力处置、共同应对的局面。

  (五)正确导向原则。

  坚持做到正面引导,通过政务信息准确、真实、权威,通过主流媒体、网络和公开平台的全面回应,做到口径一致、步调一致,传导社会正能量,发挥舆情在传播政务信息、引导社会舆论、畅通民意渠道中的作用。

  二、组织领导

  成立县政府办政务舆情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由办党组书记、主任蒋兴东任组长,副主任刘凤田任副组长,其他班子成员及各组室负责人为成员,主要负责组织实施本单位政务舆情的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社会发展组,负责日常工作。

  三、处置程序及办法

  (一)加强政务舆情收集

  要做好对涉及本单位网上负面敏感信息的监测工作,安排专人和力量,加强对主要网站、论坛、贴吧、博客、微博、微信、微视频、移动客户端等平台上传播的重大负面敏感信息的监测收集,形成“全覆盖、全方位、全天候”的舆情监测体系,及时掌握舆情动态,并立即向县网信部门报送信息。

  (二)科学分析研判

  要规范政务舆情研判标准,对涉及本单位的相关政务舆情,根据舆情内容、公众反映、媒体介入程度等,准确判断回应价值。对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需要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或参与的重大决策出台前,科学预测、综合研判可能引发的`各种舆情风险,并制定相应的信息、宣传解读、舆情应对整体方案。对可能出现的重大敏感政务舆情,及时形成舆情分析报告,对事件的性质、舆情走势、可能出现的风险等进行认真评估,提出预控处置意见。

  (三)规范政务舆情的应对处置

  建立健全政务舆情回应预案,加强政务舆情回应预案动态管理。发现舆情后,要客观全面调查事实真相,依法依规进行处置,采取多种应对措施,及时权威信息,讲清事实真相、政策措施以及处置结果等,正面引导社会舆论,消除公众疑虑,降低舆情热度,控制舆论导向。对重大突发事件引发的政务舆情,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和《XX县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有关规定应对处理,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向社会简要信息,随后初步核实情况和政府应对措施,并根据事件处置情况,做好后续工作。

  (四)分类回应反馈

  对收集到的舆情信息,区别不同情况,进行分类回应。凡涉及本单位的重大突发事件,要在网信部门指导下,按程序及时回应信息,公布客观事实,并根据事件发展和工作进展动态信息,表明政府态度。对社会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要作出权威、正面的回应,阐明政策,解疑释惑。对错误看法,要及时信息进行引导和纠正。对涉及本单位的网络谣言,要及时相关部门辟谣信息,在及时回应的同时,将涉嫌违法的有关情况和线索移交公安机关、网络监管部门依法依规进行查处。要进一步加强专项舆情回应引导,重点围绕经济数据和经济形势、重大改革举措、重大督查活动、重大突发事件等,做好专项舆情信息的收集、研判和回应工作。

  (五)政务舆情应对总结评估

  在相关政务舆情被消除或趋于平稳后,要根据舆情的发生、传播和处置情况及时进行总结、梳理、反思,将应对处置工作书面报告报领导小组办公室处,并健全完善工作机制,不断提高应对政务舆情的能力。

突发事件舆情应急预案4

  网络舆情,有人将其定义为“互联网上流行的对社会问题的看法或言论”,也有人认为“互联网上传播的对某一焦点事态所表现出的多数人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共同意见或言论”。我认为网络舆情为通过互联网传播的公众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所持的有较强影响力、倾向性的言论和观点,主要通过论坛、博客、新闻跟帖、转帖等实现并加以强化。

  由于互联网具有虚拟性、隐蔽性、发散性、渗透性和随意性等特点,越来越多的网民乐意通过这种渠道来表达观点、传播思想。对相关政府部门来说,如何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及时监测、有效引导,以及对网络舆论危机的积极化解,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国家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创建和谐社会的应有内涵。

  互联网新时代条件下,政府管理部门及其他相关职能机构,对网络舆情尤其是负面舆情的监测预警与控制,从而实现有效化解网络舆论危机的目的,包括监测、预警、应对三个环节。在监测环节,有关人员和系统对网络舆情的内容、走向、价值观等方面进行密切关注,将最新情况及时反映到有关部门;在预警环节,对内容进行判断和归纳,哪些会对社会稳定造成负面影响,哪些容易引发激烈的社会矛盾,哪些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对这些正在形成、有可能产生更大范围影响的舆论进行筛选,为接下来可能发生的网络舆情走向做好各种应对准备;在应对环节,当网络舆情变为现实的网络舆论危机事件后,有关政府部门采取的具体行动,如何化解危机、消除不良影响。这三个环节有机组合,从整体上构成了网络舆情联动应急机制。

  一、舆情监测

  网络舆情监测分为日常监测和突发事件监测两种。

  日常监测将网络舆情监测作为本部门的一项日常工作不间断进行,随时掌握网络舆论的导向、特点和趋势。日常监测的意义在于,随时了解网络舆论的动态、方向;一旦发现有不利于社会稳定、重大的虚假舆情,可以及时反馈到有关部门;通过“舆论领袖”等手段,对日常舆情进行引导;为有关部门提供社会舆情方面的决策支持。

  突发事件监测将当发生群体性突发事件时,对相关网络舆情的监测。突发事件的变化因素多,内部关系较为复杂,发展趋势难以预测,相关信息纷繁复杂,给管理机构的信息判断和决策增加了难度。另外,由于突发事件中的矛盾双方往往处于对立状态,影响或阻碍了原有信息沟通渠道的正常功能,从而给各种“小道消息” 提供了填补信息真空的机会。此类事件突发性强、社会影响大、给决策者思考的时间短,如果不及时准确获得最新信息并加以判断处理,产生的后果非常严重。而巨大的压力使决策者很难从容地对所有信息进行采集、整理和判别,一些有价值的信息可能被遗漏或者忽视,从而对处理决策产生误导。因此,在突发事件出现时,完善的舆情监测机制、及时有效的舆情信息汇集和分析,全面掌握与该事件密切相关的各种信息,极其重要。

  二、网络舆情预警

  网络舆情预警是指从危机事件的征兆出现到危机开始造成可感知的损失这段时间内,化解和应对危机所采取的必要、有效行动。网络舆情的预警流程主要包括以下环节:

  1、制定危机预警方案。针对各种类型的危机事件,制定比较详尽的判断标准和预警方案,以做到有所准备,一旦危机出现便有章可循、对症下药。

  2、密切关注事态发展。保持对事态的第一时间获知权,加强监测力度。

  3、及时传递和沟通信息。即与舆论危机涉及的政府相关部门保持紧密沟通,建立和运用这种信息沟通机制,已经成为网络舆情管理部门的重要经验。以上海为例,无论在涉日舆情、地铁调价,还是普陀城管打人等“网络热点舆情”处理上,各部门协同作战、相互配合、共同商议,判断危机走向,对预案进行适当修正和调整,以符合实际所需是危机应对的重要措施。

  网络舆情预警的意义在于及早发现危机的苗头,及早对可能产生的现实危机的走向、规模进行判断,及早通知各有关职能部门共同做好应对危机的准备。危机预警能力的高低,主要体现在能否从每天海量的网络言论中敏锐地发现潜在危机的苗头,以及准确判断这种发现与危机可能爆发之间的时间差。这个时间差越大,相关职能部门越有充裕的时间来准备,为下一阶段危机的有效应对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三、网络舆情应对

  完善有效的网络舆情应对,必须要依托:

  1、强大的组织保证和物质、技术支持。如上海市专门成立网络宣传管理办公室,与各大互联网站建立紧密的联系、沟通机制,通过网络编辑业务培训和资格认证制度加强网络舆情管理队伍的素质。

  2、制定一套较为成熟的网络舆情日常监测制度。各地危机预案正在或者已经制定,尤其是面对突发事件,能够在短时间内制定高质量的`预案。以九龙坡“重庆最牛钉子”户为例,预案内容包括通知重庆所有新闻网站,对相关消息不做头条、不开专题、不开设新闻留言板、不在论坛中讨论;加大监看力度,遇有相关敏感信息及时专报。

  3、遇到重大突发事件,能够在短时间内调动和整合各种力量,形成联动,产生危机应对的合力。以“大渡口07年打狗事件”为例,宣传部网络管理指定专人积极与公安、通管局加强联系,及时沟通,及时处理;公安、通管局也指定专人与网管处联系,各部门间建立起了稳定、顺畅、高效的沟通渠道。这对于提高处理违规网站的时效,及时应对突发热点起到了关键作用。

  4、危机事件后的系统有效评估。内容包括危机情况、采取措施、对下一阶段走向的研判、对前一阶段应对的总结、反思与建议等。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有好的评估机制,每经历一次危机,就是对管理部门应对网络舆情危机能力的提升。

  尽管如此,由于网络传播是新事物,而网络舆情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尤其当出现重大突发网络舆情危机时,在很多方面因缺乏足够的经验而尚待改进。

  1、对网络舆情监测范围有待扩展。很多部门,对网络舆情危机的日常监测,目前主要集中于卫生、教育等与老百姓日常生活联系密切的领域。事实上,社会生活中的任何领域,都有可能引发大的负面网络舆论,进而形成危机事件。因此,适当扩大监测范围,扩大监测机构的人员规模,是今后努力的方向之一。

  2、预案大多是原则性规定,缺少具体的操作指导和演练。要做到预案求实,不仅要有危机发生后应对各种可能情况的多套行动(遏制危机、处理、消除危机,重建或恢复正常状态)方案,更要通过教育、培训、演练或计算机模拟、培养,提高领导者的指挥能力和职能部门的应变能力。从现有情况看,在制定网络舆情危机预案时,还有相当部分预案比较粗线条,也缺乏对预案内容的日常培训和演练。一个优秀的预案,就是一本好的操作手册,对危机发生时的具体步骤,都作了明确而细致的规定。当预案制定后,要不定期地进行演练,提高警惕性和实战能力。

  3、信息公开要进一步提高。长期以来,有关部门在信息传递方面喜欢欺上瞒下,报喜不报忧,致使内部信息渠道严重阻塞或扭曲;与此同时,政府部门缺乏规范、及时的信息披露制度,政府各部门习惯用传统的方式应对大众传媒,使媒体的信息传递作用和社会监督作用受到极大限制。再加上部分政府为了“保稳定”,部分官员为了“保乌纱帽”,以及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过分看重吸近期局部利益,使得一些政府部门在危机处理中信息透明度较差。

  四、完善网络舆情联动应急机制的措施

  网络舆情联动应急机制中,监测、预警、应对三个环节,既有先后顺序、也有交叉混合。看起来,每个环节逐步向后推进,但实际上,不断融合、互动。监测是常规工作和基础工作,耗费精力最多。预警其次,当通过监测发现有可能产生负面影响的舆情时,就开始进入预警阶段。就发生概率而言,应对的几率最小,只有当现实的危机发生后,才开始进入应对程序。但是,危机应对的重要性并非可以由此而小觑。监测、预警、对应三个方面构成政府网络舆情管理部门最重要的工作任务,并形成紧密契合、逐层推进的工作流程。

  1、制定详细而周密的网络舆情危机阶梯预案

  详细而周密的预案,保证了在危机发生时有条不紊,获得最大程度的主动权。除了制定《网络舆情联动应急机制总预案》外,还可以借鉴《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将危机分为四级,即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和ⅳ级(一般)。每一等级都由不同级别、不同范围的力量参与到危机应对中,根据危机的等级,调动与之对应的资源和力量进行危机化解。

  2、尽快实现网络立法

  网络立法是净化网络空间,减少网络情绪型负面舆论的有效保障。国外的做法给了我们很好启示,美国参议院于1995年6月通过了《传播净化法案》。新加坡政府则规定,新加坡的3家isp(网络服务供应商)和拥有网址的政党、宗教团体和个人都必须在新加坡广播局注册并接受其管理。其管理的内容包括“可能引起对政府痛恨或轻视的内容,或煽动对政府不满的内容,以及危害公共安全和国防的”等等。

  3、保持信息的公开通畅

  有关研究显示,当权威信息缺失时,就给小道消息传播提供了契机。因此,当网络舆情危机出现时,要最大程度地争取传统媒体的支持,利用传统媒体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是一个有效举措。通过新闻发言人,既向公众传递了权威信息,又将信息内容归口到“新闻发言人”这一权威信息源。

  4、发挥“舆论领袖”的积极引导作用

  根据传播学规律,“舆论领袖”在影响受众的态度方面,作用明显。尤其当网络上出现海量的信息时,一般公众往往会无所适从。这时候,他们更需要权威的“舆论领袖”的声音作为自身决策的重要依据。就目前我国一些较有影响力的论坛的参与情况看,培养论坛的“舆论领袖”,利用这些“舆论领袖”来引导网上舆论,已成为普遍做法。这些“舆论领袖”有见地、有代表性的发言一般被版主用醒目的字号和色彩加以强调,放在网页的突出位置,以强化主流言论,孤立非主流言论。

  5、强化网络“把关人”

  任何信息传播,都是信息选择的过程,其间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把关人”。网络把关人包括网站编辑、网管等,在信息选择、引导舆论方面的作用至关重要。网络把关人应是信息提供者、信息引路人、信息规范者和监督人,设置好有关话题或议题,吸引终端上的个人参与到公共话语空间,通过自由热烈的网络交互,及时的新闻报道,再加上详尽的事实背景材料,对不同空间的话语进行整合,在交流中引导大众舆论,促成正确舆论的形成。在把关中,切忌简单粗暴地删帖,要注重运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引导艺术,使网民产生理性和情感上的认同与共鸣。

  6、加强技术在网络舆情引导控制中的作用

  常用的网络技术手段包括对ip地址的监测、跟踪、封杀;网管的全天候值班监测,对负面消息进行及时清除;运用智能型软件进行敏感词组的自动过滤;对论坛发帖的延时审查及;对国外敏感网站浏览限制;部分重要论坛实行实名认证制度等。尽管这些做法会引来种种争议,但至少在短时期内依然是网络舆情引导控制的有效手段。

  7、探索网络舆情联动应急创新机制

  初步设想是,由网络管理部门牵头,负责网络舆情的日常监测,每天或每周按部门对网络舆情进行分类整理,针对各部门的情况,提供简单的舆情监测分析报告,及时向各职能部门进行反馈。或者可以建立专门的“网络舆情内部信息系统”,网络管理部门位于该系统的核心,负责将每天监测到的信息分门别类地传递到各职能部门。具体职能部门通过该系统,在第一时间内获得和本部门有关的最新网络舆情,并对这些舆情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研判,决定采用何种方式进行应对。当出现重大危机事件时,由各部门抽调熟悉业务的工作人员,加入到网络管理部门工作中。专业人士的加入,体现了具体职能部门对危机事件的重视,也体现了政府高效执政的姿态,对尽早化解危机,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突发事件舆情应急预案5

  有关研究表明:一个国家人均GDP在1000—3000美元阶段,既是经济发展黄金阶段,又是各种社会矛盾的凸显期。中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社会已经进入“黄金发展时期”与“矛盾凸显时期”并存的一个阶段。①目前的各类矛盾无法在现有的利益表达机制中得到消解时就容易导致非正常的集体行动。

  所谓群体性突发事件,是指受特定的中介性社会事项刺激而爆发的,以寻求共同利益的人为主,采取自发或有组织的聚众方式,与公共秩序、公共安全发生矛盾或对抗的行动。

  一、群体性突发事件是舆情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狭义的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国家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简单地说,舆情就是民众的社会政治态度。”②简而言之,就是社会客观情况与民众主观意愿,即社情民意。

  舆情状况与变动的社会条件息息相关,不同的社会环境对舆情的状况有重要的影响。在正常情况下,民众(主体)与国家管理者(客体)在利益方面达到“和谐”状态是舆情状况的理想状态。当然这种最佳状态不是常态,一般情况下,主客体在利益关系产生冲突时是由体制内的法律、法规、政策予以解决。而存在一种特殊情况,即在某些特定的社会条件下,主客体之间的利益矛盾在现有体制内无法排解,二者间利益关系出现“不和谐”,此时民众倾向于采取些激烈的形式诉诸政府。群体性突发事件有个共同点:矛头直指政府,有时候事件爆发后直接针对政府,而大多情况是民众希望由政府出面解决某一事项,当政府怠于解决时,政府的态度就成了新的“导火索”从而引发民众与政府之间的对立,使得事件的矛头转向政府。

  二、群体性突发事件机制的舆情视角

  (一)发生机制与舆情

  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生机制,是指在群体性突发事件这个过程中各个发生环节所共同具有的一种模式。在通常情况下,处于一定社会环境中,利益矛盾的存在外加外界事项的刺激,让一部分人聚集起来,通过激烈或缓和的方式与公共秩序形成不同程度的对抗。这一模式形成了发生机制:某些政策的刺激特殊的社会情绪或政治态度某些条件因素发生群体性突发事件。通过分析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生环节,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机制就是一种“刺激――行为反应”机制。④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特定的人群在外界刺激下所作出的一致性的反应行为,这个环节中某种政策的实施或是某个事件的爆发都可以成为这个刺激物,而人群所采取的行为就是反应物,一定的社会环境则作为整个事件发生的宏观背景有一定的影响和制约作用。

  (二)应急机制与舆情

  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中的主体是国家管理者,应急机制的运作大都为了实现有效的社会控制,消解突发事件对社会带来的消极影响,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其具体环节是:主责领导及时到达现场迅速控制事态为解决问题进行对话沟通劝阻、驱散人群矛盾的善后处理处置效果的评价与监督。

  在应急过程中,民众的舆情发生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舆情的对象发生变化。民众舆情的对象转移为处理该社会事项的部门。在发生机制中,舆情的对象是某一中介性的社会事项,随着事件的发展就要求有相关部门出面采取举措,在这一过程中主管部门的应急行为很难平息民众的反对态度,此时舆情从针对某一中介性社会事项转为针对某一主管部门的应急处置行为。主管部门的应急处置行为成了新刺激物,舆情的状态也由新激物决定。第二,舆情的方向和程度发生变化。在应急机制中,部门的应急处置行为成了新刺激物,如果主管部门的处置行为不当,舆情的程度会有变化,民众会采取更激烈的方式表达情绪。在应急机制中,主管部门在采取应急处置行为时会与民众进行直接对话,此时舆情是最外显的。可以看出,主管部门的应急处置行为将直接影响舆情的状态,若处理得当,群体性突发事件可能随舆情的结束而消解。

  (三)预防机制与舆情

  预防机制的主体是国家管理者。预防环节是为预防突发事件发生和应急过程中难以规避的弊端,强调对突发事件的预防。具体环节有:相关的法律制度专门管理机构和应急预案社会组织网络系统多层次全覆盖的情报信息系统民意表达渠道思想、舆论引导社会稳定预警预防效果的评价和监督。

  预防机制的任务是防止突发事件的再发生,而其发生实际上是各种矛盾(通常为利益矛盾)长期积累的结果。社会中囤积着许多矛盾,矛盾背后又隐藏着“隐舆情”,一般“隐舆情”不通过公开方式表达,但它却成为威胁社会安定的一条隐形的“引线”,导火索出现则“引线”被引燃所发生的后果不可预计。预防机制起的作用就是观测“隐舆情”的发展动向,以正确的措施消解“隐舆情”可能对社会安定构成的威胁。

  的预防过程中,要注意那些“隐舆情”往往通过社会谣言、社会思潮等得以表达,相对应的举措是通过科学的`方法收集和分析各种苗头来洞悉舆情的状况,实时监测其动向。在了解其发展动向的基础上寻求正确的解决方法,及时遏制突发事件的发生。

  三、关于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几点思考

  (一)把握和控制舆情

  群体性突发事件以各种具体利益矛盾为冲突的焦点,它针对的对象通常是各级政府,形成与政府对立的局面。就群体性突发事件而言,导火索可能是极细微的事或言辞,然而事件发生后不断发酵。民众的不满情绪高涨而做出非理,这些非理在群体情绪的推动下造成更严重的后果。据相关研究表明,多数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诱因与民众自身利益受到损害有紧密联系,从而通过极端的形式如烧、冲击重要机关或重要工程泄愤。

  1、及时把握舆情变动趋势

  同志曾提出:“要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各级决策机关都要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建立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建立与群众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完善专家咨询制度,实行决策的论证制和责任制,防止决策的随意性。”⑦这里对决策的要求体现出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要求,在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和预防过程中,要及时把握舆情的变动趋势,并遵守以民为本的基本原则,响应民众呼声、切实群众需要、争取民众利益,真正为民办实事办好事。

  2、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改进舆情信息汇集和分析的方法手段

  以往,舆情信息的汇集和分析大多依靠传统方式,如文文献分析、实证调查、专家访谈等。如今信息化技术的革新,一些先进的信息收集和分析手段相继出现,这些新颖的手段可操作性强、节省人力物力的同时也提高结果的可靠性,是值得大力推广的。

  (二)进一步畅通和扩宽社情民意渠道

  奥尔特加加塞特认为,是“最后的理性”,他认为这恰好“清晰地表明在诉诸于暴力之前对立性及其规范的服从”,“同时意味着对理性和正义的最高的礼赞。”目前,一些政府部门“进门难、脸难看、办事难”,它们忽视群众的利益诉求,民众有了问题却哭诉无门,因而对政府滋生不满。如何完善群众的利益诉求、民众反映社情民意的通道成了现今政府应当重视的问题。各级政府要建立起正规、正式的利益表达途径,例如通过现代新型通讯设备、网络设备建立起新型利益表达途径;重视群众的反馈意见;对待群众的上访、问题持有打压态度,慎重对待上访、问题,尊重群众的合理权益。

突发事件舆情应急预案6

  为进一步加强突发公共事件舆情处置工作,正确引导、妥善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舆情,最大程度地避免、缩小和消除因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各种负面影响,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预案。

  一、工作原则

  (一)第一时间原则。突发事件发生后,做到第一时间监测、收集、研判舆情发展走向,及时上报舆情动态,为应急处置提供第一手资料;在第一时间对外准确信息并慎报原因,情况较为复杂的舆情信息,在事态尚未清楚、但可能引起公众评议猜测或随意解读时,根据具体调查情况,再作后续详细,牢牢掌握信息的主动权、事件处理的舆论主导权。

  (二)全局利益原则。在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负面舆情信息时,坚持以维护党委政府形象和社会大局稳定为目标,把群众利益、大局利益始终放在优先位置。

  (三)口径一致原则。在对外信息中,做到步调统一、口径一致、权威,避免说法不一、自相矛盾,造成于己不利的后果。

  (四)疏堵结合原则。注意把握对外信息的'分寸和节奏,尊重事实,循序渐进,充分满足公众的知情权;正确引导和利用网络传媒,在公开透明信息的同时,及时删除各类可能造成重大负面影响的谣传信息。

  (五)协作协调原则。充分发挥舆情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团队协作、上下沟通、左右协调的作用,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形成强大的

  工作合力。

  二、组织体系及职责

  成立微山县马坡镇址坊小学突发公共事件舆情处置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和指挥全校突发公共事件舆情处置工作。

  微山县马坡镇址坊小学突发公共事件舆情处置工作领导小组组成及职责

  组长:

  副组长:

  成员:各班班主任

  职责:

  (1)领导和指挥全校各类突发公共事件舆情处置工作;

  (2)根据突发公共事件舆情发生、发展、衍变情况,适时启动本应急预案,召集各相关成员协同开展处置工作;

  (3)组织收集、跟踪舆情信息,及时向镇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机构和有关部门通报情况;

  (4)通过正规权威媒体适时适度真实消息,解疑释惑、澄清事实、批驳谣言、引导舆论;

  (5)根据事件进展情况,及时向党委政府汇报,并协调教育办公室、派出所等相关单位,共同做好突发公共事件的舆情处置工作;

  三、应急保障

  (一)信息与联络保障

  建立健全信息网络体系,指定信息联络员,确保信息畅通。

  (二)财力和人力保障

  为突发公共事件舆情处置工作提供必要的财力支持,负有舆情处置职责的相关小组要为处置工作提供相对固定的人力支持。

  (三)宣传与培训保障

  1、加强常识宣传,提升信息捕捉、信息分析、信息研判、信息处置水平,最大限度消除因伪舆情泛滥、歪曲事实真相而造成形象受损、社会不稳定等负面影响。

  2、加强教职工培训力度,举办培训班,利用典型舆情处置案例,对干部职工进行教育培训。

突发事件舆情应急预案7

  为快速妥当处置公司内部突发舆情,有序引导舆论,有效预防、减少和重大舆情造成的负面影响,切实提升应对媒体的能力,营造我公司良好舆论的环境,依据有关规定,制定本预案。

  一、工作原则

  (一)统一领导,统筹组织。将舆情应对处置工作纳入应急管理工作统筹安排,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加强组织协调。

  (二)分级负责,依法处置。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依法组织实施舆情应对处置工作和应急处置工作。

  (三)监测预警,及早防范。建立舆情监测、报告、通报制度,及时发现和掌握苗头性和预警性信息,加强分析研判,有针对性地采取防范和控制措施,及时预防和消除不良影响。

  (四)服务发展,防止危机。立足于服务发展、保障民生、维护稳定,采取法律、管理、技术、舆情疏导等综合措施加强舆情应对处置工作,有效防止舆情危机发生。

  二、组织体系及工作职责

  (一)领导机构及职责

  成立以支部书记为组长,其他班子成员为副组长,各部门负责人为组员的舆情监测及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加强对舆情的监测和组织协调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

  (二)职能职责

  1、领导小组职责:

  (1)根据舆情突发事件的发生情况启动应急预案,决定各相关单位、人员介入突发事件的处置;

  (2)审定舆情控制与信息方案,积极与相关部门沟通,商定信息的口径、原则和内容,确定审定信息稿、负责信息和接受媒体采访的领导及相关部门负责人;

  (3)对舆情突发事件与信息应急处置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进行会商,提出解决方案及处置措施,确定相关部门、人员进行处置;

  (4)落实集团党委交办的其他事项。

  2、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

  (1)加强对网络新闻、论坛、博客、搜索引擎等具有新闻舆论及社会动员功能业务的日常监测,及时对相关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发生舆情突发事件,迅速上报领导小组组长;

  (2)协调各部门对相关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重要信息及时上报;

  (3)主动配合综合部的.宣传工作,及时提供事件有关信息。

  三、处置程序及办法

  (一)研判预警

  对可能引发重大舆情的突发事件、热点敏感问题,要及时搜集掌握有关真实信息,做好应对处置准备,增强工作前瞻性和时效性。

  (二)快速反应

  发现重大舆情后,应立即向局舆情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最迟不得超过1小时,同时向有关部门通报。应急处置过程中,要及时续报事件处置进展和可能衍生的新情况。紧急情况下,可电话口头报告突发事件信息,并在30分钟内报送书面信息。在重大舆情应急处置过程中,要及时续报有关情况。

  (三)分类处置

  对出现的突发舆情,在严格执行保密法律法规、新闻宣传纪律等规定的基础上,分类处置:

  1、属询问、置疑、诉求类的,由综合部、党群法务部依规进行办理、提出答复意见,经领导小组审定后统一回复;能当即回复的要当即回复,需要一段时间办理后才能回复的,要在发现当日内回复处理意见并在办结之日内回复处理结果。

  2、属于对某一突发事件或社会热点、敏感问题恶意传播或炒作类的,要依法告知事实真相或事件处置情况;对于造成重大负面影响或严重损失,告知事实真相、事件处置情况后仍继续恶意传播或炒作的,商请执纪执法部门依纪依法查处。

  3、属捏造、歪曲或夸大事实,恶意攻击、诽谤,煽动网民闹事或涉嫌网上违法犯罪活动类的,要依法澄清事实真相,并商请监察执法部门依纪依法查处。

  (四)动态跟踪

  对突发重大舆情及处置后的事态实行动态跟踪,适时采取应对处置措施,坚决防止舆情危机发生。

  (五)总结评估

  在舆情被消除或趋于平稳后,要根据舆情的发生、传播和处置情况及时进行总结、梳理、反思,将应对处置工作书面报告三日内报送集团,并健全完善工作机制,不断提高应对各类媒体的能力。

  四、工作保障

  舆情监测及应急处置领导小组组长和副组长是舆情的监控第一责任人,要政治站位高、责任心强、懂政策法规,确保一旦发生舆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处置。

突发事件舆情应急预案8

  为进一步提高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处理能力,有效预防和减轻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创,维护校园和谐稳定发展的局面,为学校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根据互联网网络安全相关条例及上级相关文件精神,根据学校工作实际,制定如下预案。

  一、工作原则

  1.监控预防原则。组建网络舆情息员,及时监控可能引发重大网络舆情的突发事件、热点敏感问题,搜集掌握有关真实息。对可能发生舆情的事件有针对性的采取防范措施。

  2.快速反应原则。网络舆情事件发生后,必须充分掌握师生的思想动向、利益诉求,求得思想认识“最大公约数”。并且在第一时间发布准确、权息,稳定公众情绪,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少公众猜测和新闻媒体的不准确报道,牢牢掌握引导舆论的主动权。

  3.强化引导原则。舆情发生后,根据师生对突发事件的反应,预测潜在风险,判断舆情走势,引导舆论往有利方向发展。

  4.分工明确原则。成立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处置应急工作领导小组,按照安全落实责任制原则,各部门、各系有专人负责应急工作,并明确相应职责,制定相应措施。

  5.协同合作原则。由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处置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统一指挥协调,各部门、各系通力合作,通过网上网下、多管齐下开展应对工作,尽快消减突发舆情的负面影响及其诱发因素,形成强大的'合作力。

  第二,组织领导

  成立学校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以下人员组成:

  组长:

  常务副组长:

  副组长:

  成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党政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朱毅贤副校长兼任,具体负责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处置应急相关工作的组织协调。

  三、应急处置程序

  由党政办牵头,学生处、部门负责人及班主任、党政办新媒体中心、各部门学生干部共同参与组建网络舆情息员,在领导小组统一指挥下开展网络舆情监测。重点对学生、家长和群众关心的重点论坛进行实时监控,监测舆情发展趋势。

  (一)第一时间介入

  1.发现网络舆情息后,应迅速组织应急处置工作。主要包括相关正面报道的整合、网络舆情息监控、舆论息的应对引导、网评文章的组织、负面舆论和有害息的消除、封堵和删除等工作。

  2.对重大网络舆情,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要及时召开网络舆情研判会,分析评估网络舆情发展态势,提出网络舆情应急处置建议,随时掌握事态发生、发展情况并随时汇总、分析、上报,确保学校正常的教学、科研、工作和生活秩序。

  3.实行24小时息监控。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发生后,党政办、网络技术中心、相关涉事部门(系)应立即组织力量开展24小时不间断网络息监控,跟踪舆情动态,对主流媒体、网络媒体、自媒体的相关报道进行收集、整理、分析、汇总,为决策者在较短时间内做出正确决策提供参考。

  4.对一般网络舆情,采用“网上来、网上去”的方式,疏堵结合、以疏为主。切实加强网上舆论引导工作,发挥好网络评论员队伍的作用,及时跟帖、发帖,运用网民易于接受的方式和语言引导热点,努力掌握网上舆论的话语权,以正面声音挤压有害息的传播空间,正确引领舆论导向。

  5.遇到特别重大、敏感的情况,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要按照有关规定,及时与上级有关部门取得联系,并商请上级宣传、新闻、网络息、教育等主管部门帮助依法处置。

  (二)快速报告处置结果

  1.重特大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相关涉事部门(系)应在3个工作日内或领导批示的截止日期前向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党政办公室报送处置结果。

  2.重大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相关涉事部门(系)应在2个工作日内或领导批示的截止日期前向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党政办公室报送处置结果。

  3.一般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相关处置结果应于1个工作日内报送党政办公室。

  (三)告知处置情况

  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处置情况,应通过文件、会议或网站、报纸、微博、微等平台及时报道。

  (四)动态跟踪

  学校相关院系(部门)要落实专人动态跟踪突发重大舆情及处置后的情况,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正面引导xx,坚决防范网络舆情危机。

  (五)总结评估

  网络舆情消除或稳定后,涉事院系(部门)应根据舆情的发生、传播和处置情况,及时进行总结、梳理和反思,整理出相关报告,提交校领导。不断完善工作机制,提高应对网络媒体的能力。

  四、应急保障

  1.加强网络舆情应急处置队伍建设,不断加强网络舆情息员培训,提高网络舆情应急处置应急领导工作组工作水平,实现规范高效处置。

突发事件舆情应急预案9

  社会管理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必须从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和国计民生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入手,找准切入点和创新点。要从秩序管理、现场管理、应急管理、舆情管理和治安管理等方面找到社会管理创新的突破口,以规范的秩序管理保障社会管理创新、以有效的现场管理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以灵敏的应急管理完善社会管理创新、以科学的舆情管理引导社会管理创新、以严密的治安管理强化社会管理创新,从而使社会管理创新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

  一、以规范秩序管理保障社会管理创新

  社会管理需要规范的秩序管理来支撑,“规范”是行政执法部门社会管理创新的永恒主题。秩序管理包括市场经济秩序、交通秩序、教育秩序、医疗卫生秩序等方面的秩序管理。规范秩序管理,是优化法治环境、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基本要求,也是社会管理创新的有力保障。应从源头规范、主体规范和行为规范三方面来规范秩序管理从而保障社会管理创新。

  (一)抓规范性文件管理以促源头规范

  规范性文件是政府和部门社会管理的依据,是社会管理机构履行社会管理职能的行动指南。制定和实施规范性文件,可确保社会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从源头上预防腐败、堵塞违法行政,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1]为促进规范性文件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近年来长沙市创建了邀请专家论证审查、法制机构提前介入等审查新模式;全面落实了规范性文件的“四级政府,三级备案”制度,大力推进了规范性文件“三统一”,被国务院法制办指定为“规范性文件管理示范单位”;做好了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认真落实《湖南省行政程序规定》确立的规范性文件有效期制度,打破了红头文件“终身制”。近三年,长沙市本级共计有319件政府各类文件经市政府法制办审查把关,无一例因合法性问题被上级部门撤销或者纠正。

  (二)抓社会管理队伍建设以促主体规范

  社会管理创新关键是要抓落实,而落实最终还是要有人去执行。制定了规范的文件,接下来就要有规范的队伍去执行。由此而言,抓好社会管理队伍建设,对于社会管理创新起决定性作用。主体规范就是要健全社会管理队伍主体资格和社会管理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全面实施持证上岗、亮证执法制度,动态管理并向社会公告社会管理主体和社会管理人员资格。长沙市近三年来共计培训行政管理人员4031人次,发放执法证件3818本。对《湖南省行政程序规定》和《湖南省规范行政裁量权办法》等法律法规,自市领导到基层行政管理工作人员进行了逐级培训。各级领导和社会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执法水平有了明显提高。[2]

  (三)抓社会管理监督以促行为规范

  为了保证社会管理的主体自觉按照规范性文件严格自律、照章办事,确保社会管理有序进行,必须加强对社会管理的监督。要规范行政行为,推行行政问责制,加强对重大行政管理事项的监督。运用法律和制度规范行政程序和行政行为,促进行政权力公开、公平、公正运行。坚持制度管人管事,建设管用、完善、精细的社会管理制度体系。加强制度的合法性审查,依靠制度规范加强社会管理,做到每项制度有人执行落实,违反制度有人承担责任,提高管理部门的执行力和公信力。近年来,长沙市执法监督部门认真实施《长沙市行政执法监督条例》,加强了对行政执法行为的监督;强化审计、监察等部门的监督职能,加强了对行政管理行为的专门监督;主动接受人大、政协的监督,积极接受媒体监督;逐步形成了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社会管理运行机制;执法监督各项举措的多管齐下,在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维护长沙市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以有效的现场管理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现场管理原是企业管理中的专业术语,现场不仅是企业管理活动的缩影,还是企业精神文明的窗口。企业的现场管理能力体现着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高低,职工的精神面貌、各种思想和作风都在现场反映出来。企业现场管理的原理运用到社会管理领域,把容易诱发公共安全事件、易滋生违法犯罪的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场所列为现场管理的重点对象加以监控管理。按照“以阵地为基础、以信息为导向、以管控为手段、以防范为目的”的工作思路,创建阵地管理机制,化解社会矛盾,保障公共安全,从而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有效的现场管理至少应包括现场调查、检查督导、阵地管控等几个环节。

  (一)深入现场调查获取一手资料

  加强现场管理关键是要深入现场调查以获取直接材料。现场能提供大量的信息,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要想获得准确的第一手材料,只有到现场去作深入细致的调查了解;现场是社会活动的第一线,是问题萌芽、产生的场所,在出现问题时,如不能及时发现并采取应对措施,任其恶化,有可能给社会造成极大的危害;要加强对全市的特种行业、公共娱乐服务场所进行全面梳理和分析,确定调点,有的放矢。大致说来,容易诱发公共安全事件的行业主要有餐饮、交通、商场、宾馆、烟花爆竹生产、加油站等;容易滋生违法犯罪的场所主要有酒吧、网吧、歌舞厅、洗浴按摩场所等。相关管理部门要深入这些行业或场所进行调查,发现安全隐患,加强现场管理。

  (二)建立健全专项检查督导制度

  现场管理检查是一项综合性检查,包含了专业管理各项检查,一般是由管理部门牵头,各专业管理人员参加的现场检查活动。开展专项检查督导员业务知识的专业培训,以提高专项检查标准执行的统一性、检查形式的一致性、评价体系的系统性,并对检查人员加强管理,增强“社会管理专项检查”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持续性;实施专项检查标准分类考核程序,把专项检查考核内容分成两大板块,即公共考核板块和专业考核板块,对不同性质的被检查对象采取相应的考核内容和评分标准,实施分类检查、统一计分、集中点评;注重总结分析,及时反馈信息。在整个检查过程中,检查组在做好现场检查工作的同时,更要注重加强对基层单位现场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困难、薄弱环节和好的经验做法进行深入总结、分析、评价,并及时与其进行交流,从更深层面推动基层单位现场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多渠道提升阵地管控能力

  管理人员根据目前社会管理(特别是现场管理)中暴露出的问题,查找相关的原因,把问题按责任分解到有关管理环节和专业中去,然后在此基础上形成阵地管控的重点;或者可根据日常现场检查督导所反映的具有倾向性现场问题,把制订相关的查改措施以及应达到的现场管理标准作为阵地管控的重点。通过采取公开管理控制、不定时巡查控制、依靠群众控制、公秘结合控制、依靠业主控制等方式,充分发挥各行业管理部门的优势,多层次、多渠道对重点管控对象开展阵地控制工作,及时发现和获取危及公共安全的情报信息,提升阵地控制能力。

  三、以灵敏的应急管理完善社会管理创新

  应急管理工作事关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危,事关党和政府执政水平的高低,是社会管理工作的重点内容。结合长沙市的实际,借鉴近几年来国际国内应对突发事件的经验教训,创新应急管理应重视和加强应急管理机制建设。

  (一)健全应急预案机制

  针对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为保证迅速、有序、有效地开展应急与救援行动、降低事件(事故)损失而预先制定好有关计划或方案。应急预案要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预测预警、信息报送、应急响应、应急处置、恢复重建及调查评估等机制以及应急保障、监督管理等作明确规定,要形成包含事前、事发、事中、事后等各环节的一整套工作运行机制。具体说来,一是要完善预案体系。按照“统一领导、分类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和不同的责任主体,构建长沙市总体应急预案、专项预案、部门预案、基层(区、县、乡镇街道、村组社区)预案、企事业单位预案,形成完整的应急预案体系。二是做到全域覆盖。建立健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各级各类预案,不漏一个层次、不掉一个单位、不差一个类别,做到预案全域覆盖。三是加强预案管理。按照科学性、规范性、可操作性的要求,提高预案质量;加强预案之间的协调配合,优化预案系统;开展预案演练,检验预案的可行性与实用性,应急预案原则上每两年演练一次;根据情况变化,及时调整、修改预案内容,增强预案的指导性、针对性、实效性。

  (二)完善信息报告机制

  突发事件信息报告是应急管理运行机制的重要环节,信息报告渠道畅通与否和传递效率高低,直接影响到政府对突发事件的预测预警、应急处置、善后恢复等各项工作。应着力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一是加快应急综合平台建设。依托政府电子政务系统、部门信息化系统,促进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新建平台要遵循总体技术要求,已建平台要依据统一标准通过改造或采用转换等技术实现互联互通。目前,长沙市应急综合平台建设已经启动,“十二五”期间主要是加快各区县(市)应急综合平台、市直专业部门应急平台建设,尽快实现各级政府之间以及有关部门、专业机构和监测网点的突发事件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加强跨地区、跨部门的信息交流与情报合作。二是规范报送程序和时限。根据突发事件的不同类别和级别制订统一的报送程序和报送时限,做到既简便快捷,又杜绝漏报、误报和迟报。三是规范报送内容。信息报告内容按照突发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突发事件信息来源、突发事件的性质、影响范围、发展趋势和已经采取的措施等统一规范;预警信息按照突发事件的类别、预警级别、起始时间、可能影响范围、警示事项、应采取的措施和机关等进行规范,确保信息报送准确无误。

  (三)建立应急处置机制

  建立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是快速、高效控制突发事件的重中之重。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等应急管理主体在接到突发事件的报告后,应根据事先制定的应急预案,统一协调、快速反应、有序应对,确保突发事件能得到快速有效控制。一是建设统一高效的应急指挥系统。长沙市正在建设应急综合平台,该平台具有视频监控、视频会议、指挥调度、决策支持等功能。该系统采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先进的指挥调度通信系统和信息化管理系统,建成后即是一个高效率的指挥调度中心。二是依法完善处置措施。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各级各部门及有关单位应结合各自的责任和工作实际,对各类不同的突发事件,从救助、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角度制订一些具有共性的应急处置措施。三是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一方面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适应当前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需要,充分整合各种资源,有计划地组建综合性和专业性的训练有素、反应灵敏、专业化程度高和富有战斗力的应急救援队伍;另一方面注重号召社会组织和公众等积极参与处置突发事件,通过建立社会参与机制、健全基层应急志愿者应招及培训工作,强化社会公众危机意识和应急技能的经常性教育和培训等,不断发展壮大社会性应急救援队伍,不断提高社会组织和社会公众参与处置突发事件的自觉性和配合政府一致行动的协调性。

  四、以科学的舆情管理引导社会管理创新

  随着互联网、3G手机的快速普及,网民数量与日俱增,网络已成为社会舆论的快速传播器和高倍放大镜。经过网络炒作,小事情会变成大问题,经济问题会变成政治问题,局部问题会变成全局问题。网络炒作带来的负面舆论在相互感染、相互混淆后煽动蛊惑性增强,反过来影响现实社会,影响社会稳定。网络时代,任何现实“小问题”如处理不当,都有可能借助网络“催化”、“发酵”,演变为网上“大事件”,给社会管理带来阻力。因此,我们要顺应网络时代的潮流,抓住网络时代的特点,利用好网络,创新网络管理办法,构建科学的舆情管理机制,使之成为我们加强社会管理的得力载体。

  (一)理性认识网络规律,坚持正确舆论导向

  互联网既不是洪水猛兽,也不是灵丹妙药,而是一把“双刃剑”。舆论引导是社会管理的重要方式。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政府实施社会管理应充分运用所掌握的各种舆论宣传工具,宣传国家宪法、法律法规和各项方针政策及行政命令,通报社会动态;褒奖对发展社会事业、维护社会秩序作出贡献和模范遵守法律道德,对社会、对他人无私奉献的先进模范人物,弘扬新时代新风尚、新观念;谴责、批评、鞭笞社会不正之风和丑恶现象,树立现代社会的价值观、荣辱观和道德观,提高社会成员的法制意识、道德水准、思想觉悟和自我约束能力,进而提高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二)把握舆情发展规律,加强舆论苗头管理

  舆情发展有它的规律性,一般说来,网络舆论形成热点都会经历三个发展阶段。首先是“过滤和转移”阶段,即网络舆论形成以后没有太多炒作热点,大部分会被过滤或者被新的舆论所代替。其次是“放大和共振”阶段,即网络舆论在发展中如果形成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联姻”的局面,就会被“滚雪球”般地迅速放大、立体放大。再次是“高潮和雪崩”阶段,即较大的网络舆论要经过一个以上的高潮、形成数个高峰,而一旦舆论升级、媒体追逐,就会造成“雪崩”,引发网下行动,甚至引起社会的动荡。基于此,在网络舆论的初始阶段就要积极应对,通过迅速回应和澄清事实来避免放大共振,尤其要避免出现高峰和雪崩。[1]为了应对纷繁复杂的网络舆情,管理部门要坚持苗头管理,要以善于同虚拟人沟通、交流为原则,建立一支数字化虚拟信息员队伍,以普通网民的身份直接在论坛、网站、博客上参与热点问题讨论,做好舆论引导和治安信息收集工作,通过工作的前置,察觉由网络引起的各类敏感性事件的苗头。要由党委、政府建立权威的辟谣网站,开辟热点事件最新消息手机短信服务,抓住网络热点问题处置的2至4小时黄金时间,及时信息,澄清事情真相,抓住工作主动权,防止谣言扩散造成恶劣影响。

  (三)健全舆情管理机制,形成舆论处置合力

  相对而言,公权力大、公益性强、公众关注度高的“三公部门”及其公职人员,极易成为网络热点和炒作焦点。从长沙市近年来的情况看,有“四类话题”是网民炒作的敏感话题:一是涉“官”、涉“腐”、涉“权”的事件,如天心区规划局的财产公示事件,开福区房产局的“日记门”事件,此类事件最易引发舆论热潮;二是涉及百姓切身利益和社会公平正义的事件,主要是日常的维权事件,此类事件所占比例较高;三是涉及公共安全、重大事故、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的事件,如长沙市20xx年的浏阳镉污染事件;四是涉及民族主义、、中外关系、伦理道德的事件。妥善处理好这些网络敏感问题,关键要健全舆情管理机制。一是建立联动机制。成立由市委宣传部牵头,市网管办、市委政法委、市公安局、市国安局、市工商局、市文广新局、长沙电信、长沙移动、长沙联通等为成员单位的全市网络宣传与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及时沟通情况,共同应对网络舆情。二是建立处置机制。形成覆盖全市、反应迅速、快捷畅通的舆情报送、传导和反馈与处置体系,提高网上舆情分析研判和快速处置能力。三是建立约束机制。以网络问政、网络发言人、网上平台为依托,对网民诉求形成交办、反馈、回复、互动的制度规范,落实责任主体,提高应对水平,形成网络新闻管理的强大合力,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率先发展营造良好网络舆论氛围。

  五、以严密的治安管理强化社会管理创新

  社会治安管理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保障工程,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基础工程。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中的新问题、新矛盾不断涌现,影响社会稳定、引发治安问题的因素还大量存在。长沙市现有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水平,与建设“平安长沙”的总体目标要求、与人民群众的愿望还有一定差距。为此,要进一步提高对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对社会治安形势的分析和研究,强化社会管理创新。构筑“技防”、“人防”、“物防”环环紧扣的严密的治安管理体系,推进“平安长沙”建设,确保社会安全平稳运行。

  (一)全面推进“技防”

  以社会化、网络化、信息化为重点,推进“天网工程”建设,实现对主要道路和广场、车站、码头、出城口、治安卡口等重点部位的电子监控全覆盖。推进市、区县、街道(派出所)三级监控平网,整合政府和其他组织监控资源,完善“纵向贯通、横向集成、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的城市治安电子防控网络。整合各方力量,加强虚拟社会管理,构建网上与网下相结合、虚拟与现实相联动的防控工作体系。加快推进城乡各类技防设施建设,力争三年内全市主要街道路面、要害部位、复杂场所技防覆盖率达100%,五星级技防乡镇(街道)创建达标率达100%,居民小区监控系统安装率达100%,老小区安防改造达100%,农村小技防入户率达100%,基本形成覆盖城乡、全时监控、全面设防的现代安防体系。不断加强技防运用管理,通过技防设施现场抓获和提供线索破案占总数40%以上。

  (二)大力加强“人防”

  充实基层一线警力,健全立体化、联动化、网络化治安防控警务模式,有效提高路面“见警率”。遵循社会化、市场化、职业化、规范化的原则,不断壮大群防群治力量。积极创新社区管理社会化模式,探索治安防范承包制。壮大见义勇为基金,建立健全表彰奖励、医疗救助、抚恤安置等工作机制,激发和调动广大人民群众与违法犯罪作斗争的积极性,广泛发动人民群众,增强自我防范意识和参与治安防范的自觉性,动员社会方方面面共同参与。强化对市区巡防队伍统一管理、统一调度、统一指挥。加强区域之间、警种之间、专业巡防与社会面群防群治力量之间的协作配合,大力开展武装巡逻、车巡、步巡、综合巡防。

  (三)积极改善“物防”

  深化治安巡防站点建设,在市区和县(市)城镇建立完善治安巡防站点,整合公安、武警、保安以及社会防范力量,构筑区域联动、规范管理、专群结合、实体运作的城镇治安巡防新格局。大力实施社区警务战略,加强社区警务室建设。按照“小站点、大战略”的思路,加强巡防阵地建设,推广治安巡防站和综治维稳工作点建设,依托巡防站开展“网格化”巡逻,建立巡警巡防人员、视频监控和治安巡防站“三位一体”的街面防控机制,形成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强大合力,努力实现打、防、管、控一体化。

突发事件舆情应急预案10

  近年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我国频繁发生,给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带来了巨大损失。[1]互联网被称为第四媒体,其广泛的信息触角和迅猛的发展势头正赶上并超越传统媒体,已成为人们传播信息的重要平台。随着高校内外部环境的日趋复杂,发生在高校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更加频繁,如何正确应对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建立网络舆情预警和研判机制,增强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可预见性,是新时期疾控中心等卫生部门不断探讨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网络舆情监测在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重要性

  民意表达的自由和多元化,以及网络信息传播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民众网络舆论诉求日益强烈,负面的网络舆论表达和传播,很可能造成不良社会影响,因此网络舆情监测就显得越来越重要。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的定义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可能发生,或者已经发生的对公众身体健康可能造成,或造成重大损害的已查明原因或者未查明原因的传染病疫情,以及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等危害公众健康的突发公共事件。[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是指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刺激,公众在互联网上表达对事件的认知和态度,有较强倾向性的言论、看法和观点。

  2、网络舆情监测在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呈上升趋势发展,网络舆情监测在事件发生早期若能做到及时发现和预警、正确引导,将会对妥善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稳定社会秩序起到积极作用。首先,有助于政府机构对焦点事件掌握舆论的主动权。通过网络舆情监测,政府部门领导可以了解本地区的公共卫生动态,一旦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可以做到及早发现和处置,积极开展正确舆论引导,避免引起公众恐慌,稳定社会秩序。其次,是通过网络舆情监测,可以对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起到舆论的监督与反馈作用,有利于推动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

  二、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表现

  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指在校园内突然发生的,并有爆发倾向的传染性疾病、食物中毒或群体性不明原因的疾病,严重影响师生、员工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3]其具有以下特征:

  1、突发性强

  事件发生一般不可预知,突然爆发,令校方始料不及,难以事前防范。

  2、危害性大

  由于高校人员高度密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往往同时波及多人,尤其是传染性疾病,扩散速度快。

  3、时效性强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旦发生,要求相关疾控部门必须迅速干预,果断决策处置。

  4、事件网络传播速度快

  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介的快速发展,使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本身成为话题,迅速在网络传播,直接影响社会生活的安定。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种类繁多,较难预测其蔓延范围和发展趋势,这就增加了科学判断和决策的难度。

  三、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网络舆情应对策略

  在建立完善的应对机制前提下,对于大部分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若能反应迅速,处置及时,准确地进行信息和新闻媒体报道,还是可将事态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最大范围内减小其不利影响,使事件得到较好地解决。

  1、建立高校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预案

  高校针对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制定和完善应急预案。通过网络将相关电子文件上传到学校网站,在全校范围内广泛宣传学习,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制度上保障应急预案的运行,明确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组织领导机构和责任部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措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研判和预警机制以及应急预案启动标准。[4]同时,高校还应加强宣传教育、培训和演练,以及学生工作等部门相关人员应对网络舆情危机处理的培训,在增强应对危机意识和能力的同时,不断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创造一个有利于学校发展的应急管理模式。

  2、建立网络舆情监测预警机制

  目前,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监测和预警被我国各省份卫生部门所重视,陕西省市卫计委、西安市卫生局等均建立了舆情应对处置工作方案,开展定期的卫生舆情报告。网络舆情监测预警是对当前网络舆情做出评价分析并预测其发展趋势,及时做出未来事件应对的反应。[5]一般监测预警的`对象主要是突发传染病事件,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做到及时处置的同时,加大对网络舆情的监测力度,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的监测,重点是信息的获取,要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展开全网搜索和动态监测。利用百度等搜索引擎,针对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新闻、论坛、微博、及时通信软件的动态网页进行有效地结构化信息抽取,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和方法,通过网页引用频次、网页内容权威性、网页内容关注点、用户访问量等关键数据,挖掘有规律的信息,对集合的内容进行分类、总结及事件发展的趋势预测,从而提出重要的舆情信息,对可能出现的扩大化、恶性化舆情信息及时预警和研判。[6]

  3、积极引导网络舆论

  高校应加强与师生、员工的沟通,掌握他们思想和行为动态的相关信息,形成系统有序的信息监测体系。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暴发时,校方便能够通过信息监测体系,及时掌握师生对事件的反应程度,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并积极和当地疾控部门沟通,实现与公众及媒体的良好沟通,畅通信息反馈渠道,及时疏通网络上消极的声音,减少突发事件所带来的危害和负面网络舆论的传播,最终促使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圆满解决。

  4、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制度

  高校所属地区的疾控机构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建立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逐级报告制度和网络直报系统,确保紧急情况报送渠道畅通。信息报送做到不瞒报、不漏报,报送及时、全面和准确,以便疾控部门及时控制疫情蔓延,做好防控工作。[7]

  5、事后跟踪反馈和总结反思

  事件发生过后,还应建立学校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跟踪反馈机制,及时进行相关反思和总结。面对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保障广大师生、员工的健康和生命安全,积极引导网络舆论,控制事件蔓延范围,维护社会稳定,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和控制长效机制已成为高校和疾控机构等卫生部门面临的新课题。

【突发事件舆情应急预案】相关文章: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06-15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范文03-06

银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01-09

超市突发事件应急预案11-05

学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08-12

校园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06-25

餐饮突发事件应急预案06-27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精品]11-07

重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09-02

公路突发事件应急预案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