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八拜之交的典故:伯牙子期知音之交的故事
导语:知音之交的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历史典故,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春秋时,楚国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老师知道后,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涛声。伯牙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耳边仿佛响起了大自然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但是无人能听懂他的音乐,他感到十分的孤独和寂寞,苦恼无比。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弹起琴来,琴声悠扬,忽然他感觉到有人在听他的琴声,伯牙见一樵夫站在岸边,即请樵夫上船,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道:"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激动地说:知音。这樵夫就是钟子期。后来子期早亡,俞伯牙悉知后,在钟子期的坟前抚平生最后一支曲子,然后尽断琴弦,终不复鼓琴。
伯牙子期的故事千古流传,高山流水的美妙乐曲至今还萦绕在人们的心底耳边,而那种知音难觅,知已难寻的故事却世世代代上演着。
世上如伯牙与钟子期的知音实在是太少了。孟浩然曾叹曰"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岳飞无眠之夜也道"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苏轼自比孤鸿,写下了"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州冷"句子。贾岛却是"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丘。"的辛酸。
而那豫让"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的慷慨豪情又怎样的难得呢。知音难觅,知已难寻,无论红颜还是蓝颜"人生得一知已已足矣!"成了人们永远的思求。
出 处 :
邵伯温《闻见前录》:“公至北京,李稷谒见,坐客次,久之,公着道服出,语之曰:‘而父吾客也,只八拜。’稷不获已,如数拜之。” 用 法:偏正式;作定语;指结义为兄弟姐妹
成语典故
在中国宋代,邵伯温的《邵氏闻见录》中有一段故事:文彦博听说李稷待人十分傲慢,心中非常不快,他对人说:“李稷的父亲曾是我的门人,按辈分他应该是我的晚辈,他如此傲慢,我非得教训他不可。”有一次,文彦博任北京守备,李稷听说后,便上门来拜谒。文彦博故意让李稷在客厅坐等,过了好长时间才出来接见他。见了李稷之后,文彦博说:“你的父亲是我的朋友,你就对我拜八拜吧。” 李稷因辈分低,不敢造次,只得向文彦博拜了八拜。文彦博以长辈的身份挫了李稷的傲气。成语“八拜之交”就由此出典。后来,人们用“八拜之交”来表示世代有交情的两家弟子谒见对方长辈时的礼节,旧时也称异姓结拜的兄弟。
八拜之交详解
(1)管鲍之交——管仲和鲍叔牙
(2)知音之交——伯牙和钟子期
(3)刎颈之交——廉颇和蔺相如
(4)舍命之交——羊角哀和左伯桃
(5)胶漆之交—— 陈重和雷义
(6)鸡黍之交——张劭和范式
(7) 忘年之交——孔融和祢衡
(8) 生死之交——刘备、张飞和关羽
历史故事小知识:
八拜之交是指哪八拜?
1) 知音之交————————伯牙子期
2) 刎颈之交————————廉颇相如
3) 胶膝之交————————陈重雷义
4) 鸡黍之交————————元伯巨卿
5) 舍命之交————————角哀伯桃
6) 生死之交————————刘备、张飞和关羽
7) 管鲍之交————————管仲和鲍叔牙
8) 忘年之交————————孔融和祢衡
【八拜之交的典故:伯牙子期知音之交的故事】相关文章:
亡羊补牢的典故及故事03-23
睡前经典故事03-09
人生知音的励志故事8个03-11
幼儿睡前经典故事02-21
睡前经典故事[精品]05-16
简短的成语历史典故故事10-25
历史典故故事:山东无梁06-11
中华成语典故故事(精选29篇)12-14
我的知音作文03-17
小孩子睡前经典故事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