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中刺绣的起源和发展

时间:2022-10-13 13:58:36 刺绣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传统文化中刺绣的起源和发展

  刺绣的起源和发展:中国刺绣发展已具数千年历史,但其到底起源于何时,尚有许多争议与分歧,有的赞成以现有文字记载来推定;有的赞成用现有考古成果来推定;也有的认为就凭民间传说也可以推定的。对此,我们不妨来从三个方面分析一下:

  一、民间传说的刺绣起源

  传说周太王(约公元前十世纪)古公亶父有太伯、仲雍、季历三子。季历之子姬昌最有才能,古公亶父很想传位于姬昌,但按照当时的传承制度,又不能传位于姬昌。太伯、仲雍知道后,即出走到苏州一带,而使姬昌顺利继承王位。当时的苏州一带有断发纹身的习俗,尽管十分痛苦,但太伯、仲雍也入乡随俗,在身上刺上纹身。后来,太伯去世后,仲雍深感此俗不便,便召集一些当地头面人物来商议此事。

  恰巧,仲雍的小孙女女红(读工)正在屋内缝衣,一时不小心被针扎破了手,血流出来在衣服上形成了美丽的花朵。于是,小家伙灵机一动,便参照当地纹身的图案花样在衣服上试着刺绣起来。经过七天七夜的努力,终于做成了一件五彩缤纷的绣衣而呈给仲雍。仲雍看后大喜过望,当即披在身上一试,感觉舒服异常,完全可以免除纹身之苦。于是,他便召集当地居民,移风易俗,不再纹身,而改用刺绣衣服代替。逐渐的,这种绣衣就取代纹身的风俗了。人们十分感激女红,就把妇女的刺绣等针线活叫做“女工”,直到现在,人们仍然这样。如此算来,刺绣的起源在距今3000年前后。

  二、从考古成果来看

  一般而言,考古成果断代只能断为下限,即最晚不超过的年代。我们现在考古的最早的东西,也很可能在发现的东西之前也仍然存在。所以,我们从考古发现的刺绣和刺绣工具材料两方面来分析。

  (一)考古发现的最早刺绣目前,我国考古发现的最早刺绣为1974年在陕西宝鸡茹家庄西周墓出土的刺绣。其实,准确的说,应该是刺绣印痕,原本的刺绣早已腐烂,但在几千年形成的腐泥和相应器物上,发现了刺绣的印痕和刺绣布匹的颜料。这种印痕类似我们现在的发辫,技法类似我们现在的锁绣(具体针法见后针法篇),所以,我们又称其为辫绣或辫子股锁绣。该墓约在公元前8世纪布、线丝、绸

  1926年,清华大学李济先生等人在山西夏县西阴村发掘了仰韶文化遗址,在此次发掘了半个蚕茧,后来,经过鉴定,认为是一种家蚕,距今约6000到5500年之间。

  1958年,浙江考古队在湖州钱山漾良渚文化遗址中发现一个竹筐,筐内装有一些纺织品和丝线等物。后来,一些专家对其分析研究,发现其中有利用蚕丝作经纬交织而成的绢片,有用丝线捻制而成的丝带。经过年代鉴定,发现它们为距今4750年以前的实物。

  战国时期《田律》:中国历史上有记录的第一部环境保护法

  竹简,就是竹书,它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书籍,没有竹简,很多历史之谜,就难以解开。

  当然,在这些竹简图书出现前,我国并不是没有文字,但那些刻在金属上、石头上的东西,因为篇幅有限和阅读、携带不便,都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严格地说,它们都不能称书,只有到了竹子作书的时代,我国的文字才有了真正的载体,才让我国的那段历史得以保存。

  别的不说,就拿1987年元月在湖北荆门发掘的战国中晚期楚墓——包山大冢来说,专家从这座2300多年前的古墓里,一下子整理出438支竹简,其中的275支不但保存完好,而且字迹如新,上面记录的狱讼、贸易以及楚国与邻国的战争等内容,不但对研究楚国的经济、文化、军事很有帮助,对研究我国古代的刑法也大有裨益,因为它是我国出土最早的刑律文字。

  1975年12月,我国考古工作者在湖北云梦县发掘了两座战国到秦代的古墓,在第11号墓出土的大量秦简中,发现一部《田律》,在这部环境保护法中,不但有保护植物林木、鸟兽鱼鳖的具体规定,还有让水道不堵塞的严格措施,它不但是我们国家第一部环保法,也是世界第一部环保法,意义非常。

  《田律》中,除了前代规定的春季不准乱砍乱伐外,还有多条环保规定,其中有两条很新鲜,一是,规定不得堵塞河道,即所谓“雍堤水”;二是,不是夏季不准焚烧草木灰当肥料,即所谓“不夏月,毋敢夜草为灰”,特别是“毋敢夜草为灰”这一条,对保护大气很有作用,可以避免大气污染,减少雾霾天气。

  在古代,如果有不环保的行为或违反环保法的,都要受到处罚,西周时期周文王的“伐崇令”规定“有不如令者,死无赦”,意思是,如果有人敢不遵从禁令,一律处死,且不得说情赦免。

  齐国的惩治条款比“伐崇令”更为严厉,《管子·地数》中说:“有动封山者,罪死而不赦。有犯令者,左足入、左足断;右足入,右足断。”即破坏封山行为是死罪,不得赦免;有违犯禁令的,左脚踏进,砍掉左脚;右脚踏进,砍掉右脚。

  这种为保护环境而剁断肢体的残酷惩罚,早在殷商时期已出现,《韩非子·内储说》有这样的记载,“弃灰于公道者断其手”,即把灰烬这类生活垃圾倒在街道上,被发现后将被剁掉手。

  另外,在云梦出土的秦简《封诊式·穴盗》中,还一下子让我国的指纹鉴定,追溯到了2200多年前的秦朝时代,上面“内中及穴中外壤上有膝、手迹、膝、手各六处”的记载,打破了1927年德国罗伯特·海因德尔在《指纹鉴定》一书中说的,中国唐代贾公彦是第一个提出指纹鉴定学者的说法,让中国的指纹鉴定比国际公认的阿根廷警察在1892年首先使用指纹鉴定侦破谋杀亲子案的事例更早。

  汉武帝末年,鲁王刘恭为扩张宫室而拆毁孔子故居时,从墙壁中发现的《古文尚书》、《礼记》、《论语》、《孝经》等典籍,这些都是竹简,西晋武帝时,河南汲县有人盗掘魏襄王陵墓时,发现了大量竹简,这些竹简经专家整理,诞生了《竹书纪年》、《国语》等图书。就是如今的《孙子兵法》,也是1972年从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墓葬中的竹简上发现的。

  竹简,也就是竹书,它的内容这么重要,那什么是竹书呢?竹书就是将竹子劈成长条状,上面写上字,一根竹片称为“简”,多根“简”用绳子编起来就是“册”,“册”字就是竹简穿起来的象形字。

  册,也称“编”,或者“篇”,用丝绳编的称丝编,用皮绳编的称韦编,编好的竹简卷成一束,就是一卷,长文可以分成多卷。篇、卷、册这些量词至今还在使用,意思也没有多大的变化,还有与书有关的字,诸如“籍”、“簿”等,都是竹字头,也是这个道理。

  现在我们经常使用的词语,像“著于竹帛”、“罄竹难书”、“汗青”等,都与竹书有关。其中“汗青”一词,也是出于秦代。竹简表面很光滑,不易写字,而且容易被虫蛀,所以人们就把新鲜湿润的青竹片放到火上烤一烤,这就是“杀青”或者“汗青”,“汗”,就是烤青竹时,青竹上冒出的水珠,像人出的汗一样。

  提起“汗”字,顺便说一点自己不成熟的见解,我总觉得,形容藏书非常多的“汗牛充栋”一词,也与竹书有关,这个语出唐代柳宗元《文通先生陆给事墓表》的“其为书,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的词语,如果不是竹书,哪能“处(存放)”则塞满屋子,“出(运输)”则让牛马累得出汗呢?

【传统文化中刺绣的起源和发展】相关文章:

中国刺绣的起源以及发展史10-28

刺绣的起源的民间故事04-04

布依族的蜡染和刺绣工艺04-10

有关刺绣的散文10-24

刺绣人生的散文10-27

苏州刺绣是怎样的04-21

宋代刺绣针法07-24

古今刺绣知识09-08

关于刺绣的作文04-19

简单实用的十字绣刺绣方法和技巧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