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刺绣与剪纸中描绘未来

时间:2022-10-14 08:20:18 刺绣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在刺绣与剪纸中描绘未来

  有人说,将兴趣当做一种爱好延续下去,将爱好作为一种职业传承下去,并取得一定的成就,这样的人是世上最幸福的人。是啊,互助土族自治县67岁的赵桂香老人就是这样一位命运的宠儿。

在刺绣与剪纸中描绘未来

  走进赵桂香家,墙上悬挂着几幅制作精美的唐卡、苏绣、十字绣作品。茶几上的针线盒内放着剪刀、布料、丝线等,拿起一对金色舞龙,赵桂香笑着说:快要过节了,给孙子们做个香包。

  说起剪纸和刺绣,赵桂香第一个想到的便是自己的母亲。母亲是村里的针线把式,汉族的刺绣,土族的盘绣……各色针线都做的顶呱呱。小时候的赵桂香就围坐在母亲旁边,看母亲一针一线中透出的丝丝情意。随着年龄的增长,赵桂香被送到了学校,课余之际,她也做做鞋垫、绣绣枕头、门帘。作为村里少有的读书人,学业结束后,赵桂香就在五十镇北庄村做了一名人民教师,直至退休。一直以来,谁也没有料到这位喜爱做针线、爱好画画、剪纸的山乡女子会成为刺绣、剪纸艺术的传承者。

  刺绣培训:让土乡妇女有一技之长

  1998年,退休在家的赵桂香被互助县职业技术学校请去为学生们培训剪纸、刺绣,3个多月的培训使她从此走上了刺绣、剪纸的教学与研究道路。

  说起这次培训,正来家里要姐姐画刺绣图案的赵桂香妹妹嗔怪着说:“为了去培训,把脚给崴了。还拄着拐杖去给学生们上课。都不知道你当时是怎么想的。”赵桂香笑笑说:“已经答应给人家去上课的,怎么能说不去就不去呢?再怎么着也要把课给上完呀。”那时候的培训经费很少,学生的生活也很困难,赵桂香就让学生们到家里来吃饭,自己一瘸一拐地给大家做饭。

  此后,就业技能培训开始了。赵桂香又受互助县就业局的邀请,奔波于土乡的各个乡镇,传授刺绣、剪纸的技艺和手法。自2000年以来,土乡一百多个村庄几乎都留下了赵桂香授课的足迹和身影。

  赵桂香介绍说,现在刺绣的内容很丰富,主要以吉祥图案、民俗、花鸟山水、人物、十二生肖等为主。刺绣的方式和针法也不一而足,主要有藏绣、土族盘绣、汉族刺绣等。说起来刺绣针法就有五十多种,常用的针法有十几种。刚开始的时候赵桂香也是按照母亲那一辈传下来的针法做,后来随着多次参加各种交流会议、展会,她的眼界也随之开阔了起来。通过跟各地的艺术家们交流,研究他们的作品,研读相关书籍等,她搜集、整理、实践了许多刺绣针法,然后把它们一一传授给姐妹们。

  赵桂香说,在为大家传授技法的同时也是她学习的过程,中国的刺绣技法花样繁多。黄南、贵南的藏绣法、乱针法,互助五十的平绣,黄南、塔尔寺的堆绣,还有一些少数民族的拉线绣、挂绣等,这些都是中国刺绣苑中的奇葩,等待我们去挖掘、传承、发扬。在外出授课的过程中,她不但仔细向当地艺人学习刺绣制作,还购买精美的作品,拿回家细细品读、钻研。

  前不久,平安县一家拟成立的剪纸刺绣公司购买了她的四十多幅作品,同时邀请她为公司员工进行培训、指导。她在数年来的刺绣教学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作品相继刊登在《中国剪纸艺术研究》和《中国剪纸集》、《中国民间艺术》等专著中,受到了各地群众的喜爱和欢迎。

  剪纸艺术:使土乡刺绣更胜一筹

  赵桂香的剪纸不是单纯的剪纸,而是源于刺绣,丰富着刺绣,是刺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土乡农村制作刺绣的时候先要在纸上画好图样,然后用油印纸把图样刻印到布上,或者将图样剪下后粘连到所要制作的布料上,再一针一线地缝制。

  从小心灵手巧的赵桂香成了村里画印子的高手,时常给大家画画刺绣图样,后来渐渐为大伙儿剪个结婚时贴的“囍”字,过年时粘的窗花等。参加工作后,布置黑板报,剪贴橱窗栏花边,设计校报等成了赵桂香“义不容辞”的职责。临退休前几年,她又在学校担任了两年的美术、手工制作课程的教学工作。

  1999年,中国民间剪纸博览会在四川成都开幕,平时画画剪剪的赵桂香被有关部门推荐参加。她就精心设计了几幅作品寄给会务组,没想到过了不久便收到了参加邀请函。可以说,这次博览会成了赵桂香剪纸、刺绣生涯的一个大的转折点和一个飞跃的平台。

  为期10天的博览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剪纸艺人、刺绣能人、雕塑家、面塑师、根雕大师展出了各式精美的手工艺术品,这让赵桂香眼界顿开。她仔细地研究大师们的手工艺品,详细与大家交流制作心得和手法。会议上出版的三本相关书籍成了赵桂香研读针法的良师益友。

  通过交流,赵桂香这才明白,中国传统的剪纸又可划分为单色剪纸、彩色剪纸、套色剪纸、撕纸、剪影等类型。在剪纸的过程中要注意掌握阴刻、阳刻,同时要做到灵活应运。每种工艺品都有它自己的语言,如何掌握剪纸语言成了赵桂香一直努力的方向。

  为迎接北京奥运会,她耗时两个多月设计、制作的“团结友谊,进步和谐”剪纸融入了各种吉祥图案,字中套画,以画拼字,受到业内人士的一致好评。象征吉祥的茸鹿,代表财运的狮子,还有中国结,“北京2008”,“人文奥运”标志等组成了奥运精神和中华文化相结合的剪纸艺术作品。4·14青海玉树地震时,她又用56朵花儿拼起各族人民关注玉树灾区的心……剪纸、刺绣的主题是劳动人民,惟有有深入到老百姓当中,用心、用情感受群众的心声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

  2011年,赵桂香老人的剪纸应邀上了互助县文学刊物《彩虹》杂志的封面,至今出版的《彩虹》上一直都在用她的剪纸。2000年在第四届黑龙江剪纸艺术节中,赵桂香的作品《点盅三巴》、《土族阿姑只生一个好》获银奖。2003年在第五届中国(黑龙江)剪纸艺术节上,她的作品《哈达献给远方的客人》荣获银奖,论文《参加99年中国民间剪纸博览会的感想》获铜奖,本人也获得了德艺双馨奖。2006年,剪纸作品与刺绣作品在“中国民间艺术高层论坛”上获银奖,论文《剪纸与刺绣》获银奖,并入选《中国民间艺术》文献。2007年,剪纸作品《土族盘绣图案》在山西省首届中阳剪纸艺术节上获铜奖。2008年剪纸作品《土族风俗》三幅、《刺绣图案鞋垫花》在第六届中国(黑龙江)剪纸艺术节全国剪纸大赛中获银奖并被收藏。

  艺术传承:任重而道远

  在欣赏她一幅幅用心制作出的剪纸、刺绣作品时,她拿起一副以北京奥运为主题的小型剪纸和一幅哪吒闹海图案,高兴地说,这是我14岁的孙子做的。从小他就喜欢看我剪纸,这几年也帮我刻刻剪剪的,做得还不错。等今年初三毕业后,我打算送他去学学美术、雕刻、音乐。

  赵桂香老人的儿子仲寿年,从小深受母亲的影响,喜欢美术,大学专业学的是工艺美术。赵桂香就经常鼓励儿子多参加一些相关活动,多创作一些作品。功夫不负有心人,仲寿年在全国中青年剪纸优秀人才评选中脱颖而出,荣获“德艺双馨”奖。

  说起土乡的剪纸、刺绣艺术,赵桂香老人说,虽然喜欢的人很多,但真正投身其中的人很少。一般都是剪剪刺绣图样拿到百货商店门口、街头巷尾售卖,大型的刺绣、剪纸作品还是比较少的。如今,举办个人大型剪纸、刺绣展览,汇集土乡艺人成立剪纸协会,将自己多年来搜集的针法、心得等汇集成册出版书籍,成了赵桂香老人当前最大的心愿。要想壮大土乡的刺绣、剪纸艺术队伍,还是要靠学员们更深入的学习和研究,同时也要多参加一些大型的会展,走出去、请进来,才是发展壮大土乡刺绣、剪纸艺术的根本所在。

  雁门关下:穿针引线传承“雁绣”文化

  兰玲

  沿大运高速公路再往南,出了雁门关,就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代县。近年来,代县出现了一群志在挽救民间文化遗产“雁绣”的绣娘。9月19日,记者来到代县“雁绣坊”,跟着绣娘们体验了一把“穿针引线”的妙趣。“雁绣坊”位于代县的东关主大街上。来到这里,记者注意到,绣坊共分两层,一层摆放着绣娘们的作品,栩栩如生;二层是绣娘们的工作间,十几位绣娘端坐在绣架前面,飞针走线,正在制作绣品。这家绣坊的创始人叫高凤兰,今年60岁,是代县广电局的一名退休女职工。她从小酷爱刺绣、剪纸、面塑,是出了名的巧手儿。

  参加工作后,高凤兰一直业余从事刺绣工作。退休后,眼看着会“雁绣”的代县女性越来越少,她决定将这份技艺发扬光大。之后,高凤兰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刺绣上,绣出了大批技艺精湛的鞋垫、肚兜等,无论花鸟鱼虫,还是山水人物,都鲜艳夺目,受到人们的交口称赞。有些鞋垫作为礼品赠送给国内外朋友,有些还传播到欧美等地。

  为了提高刺绣技艺,高凤兰于2009年春天去苏州学习苏绣,还将雁绣的传统技艺融入其中,并于2010年3月创办了“雁绣坊”。去年以来,为传承刺绣艺术,同时也为广大家庭妇女开辟创业新门路,她担任起了全县妇女刺绣班的教师,免费培训妇女学员3期150多人。今年她自己租房继续免费培训妇女学员。凡学员作品出售后所得均全部归学员所有,这样,她也被人们誉为德艺双馨的“雁门绣娘”。今年9月19日,平遥摄影大展开幕,高凤兰带着她的作品前去参展。

  李粉团是“雁绣坊”绣娘中的佼佼者,高凤兰外出不在的时候,就是她来“坐镇”绣坊。今年55岁的李粉团,是代县磨坊乡十里铺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做绣娘之前,在村里种着十多亩河滩地,辛苦一年,收入几千元钱,还不够供一双儿女上学。2002年,为了让孩子们上学,李粉团举家迁入代县县城。后来得知高凤兰的绣坊里招绣娘,她报名参加了培训并进入“雁绣坊”工作。从去年到现在,她的3幅作品共卖出1万多元。

  李粉团正在创作的这幅作品叫“鸿运当头”,绣的是一片火红的红枫树。她让记者坐到绣架前,手把手地教记者如何刺绣,“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右手将针穿到绣布下方,左手将线引出来……”她告诉记者,雁绣有好几种绣法,有乱针绣、套针绣等。在李粉团的指导下,记者绣的那一片居然也有模有样。

  “剪不断”的内蒙古剪纸艺术

  民间艺人将这个特有的艺术形式代代相传

  剪纸是我区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根据考古学研究,其渊源可追溯到北魏时期,而学术界观点是远古石器时代,他们认为那时人类就已经发现和运用了形象表记的艺术手法,并相继创造了在各种材料上镂刻、透空的艺术语言。这种完善的远古艺术手法在原始社会的岩画、彩陶,红山文化的玉雕等都有所体现。今天的民间剪纸与之在造型方式和外部特征上极其明显的一致,这充分说明它们之间的传承和延续关系。

  民间艺人将这个特有的艺术形式代代相传,使剪纸艺术成为一种贴近生活、植根于大众的民间艺术。我区的剪纸艺术和剪皮艺术极为丰富,在农牧民的生产生活中产生、发展并延续了几千年,是北方游牧民族和蒙古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和林格尔民间剪纸为例,其影绘较多,有远古岩画和匈奴青铜镂空艺术观念的传承。由此可看出一个地区的剪纸风格与民族文化历史、经济基础、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远古图腾崇拜等的密切关系。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间美术研究学者、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教师王红川说,包头地区民间剪纸文化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历史发展背景。包头是北方草原游牧文化、红山文化、仰韶文化的同期交汇地,许多古老的文化因素在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不断交融和更替中被传承下来。包头的汉墓中曾出土过用金箔剪制的各种动物形的贴饰,这是此地自古就有剪纸类镂空艺术的历史见证。

  丰富的剪纸遗存,却面临着即将消亡的困境

  “和林格尔、包头剪纸艺术已先后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除此之外,我区赤峰、通辽、鄂尔多斯、阿拉善、乌兰察布、呼伦贝尔等地至今还有着极为丰富的剪纸遗存,但却面临着即将消亡的困境,情况堪忧。其中,鄂温克、达斡尔、鄂伦春等民族也有自己独特的“非纸剪纸”,他们用桦树皮、兽皮等平面材质剪刻成独特的纹样,广泛地使用在衣物、器物和居室的装饰中。其中有很多纹样以花草、动物形象为题,传承了数百年甚至上千年,具有深厚的北方民族历史文化内涵。目前,各地相关部门正在准备或已经开展了原生态剪纸艺术抢救与保护工作,成效显著。”内蒙古剪纸学会会长段建臖对记者说。

  在历史上,我区的剪纸艺术传承主要是以“母传女,长带幼”的形式代代传承和发展。传统剪纸的传承是为了适应节令民俗的更替,功能丰富多彩,而现在剪纸的传承呈现出单一化趋势,随着众多民俗的消失,剪纸失去了真正的实用功能,现在只有在春节等节日才贴剪纸窗花、挂饰等。与此同时,剪纸中所蕴藏的独特历史文化信息和表现手法渐渐被人遗忘。我区原生态剪纸艺术发展现状并不容乐观,过去的木格纸窗不见了,刺绣花样不用了,剪皮消失了……

  目前,我区原生态剪纸艺术的传承基本上呈现一种青黄不接的状态,原生态剪纸艺术如何发展,是全国各地剪纸艺术家关心的问题。段建臖说:“剪纸艺术一定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发展。目前剪纸艺术界正处在一个过渡转型时期,我区原生态剪纸艺术面临发展困境,老一辈传承人相继去世,年轻一代亟待培养,形成稳定的传承链条。现代剪纸艺术只有保持民族文化特色,才能使剪纸艺术作品具备足够的力度。艺术的独特性、民族性是最重要的。近年来,我区的剪纸艺术家在深厚的传统文化基础上创造了很多具有浓郁生活气息和民族风格的剪纸艺术。”

  抢救、保护、传承、发展剪纸艺术

  自1992年内蒙古剪纸学会成立以来,开展了大量的剪纸艺术活动。其中在我区大中专院校、中小学课堂中引入剪纸课程,取得了显著成效,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呼和浩特蒙古族学校、赤峰学院、和林格尔县职业中学等学校的剪纸教学和成果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

  近年来,内蒙古剪纸学会重点抢救、保护、传承和发展我区具有浓郁民族地域特色的原生态剪纸艺术,深入民间,向民间剪纸老艺人学习,在全区开展了抢救濒临消亡的

  剪纸遗存等活动,发现了大批珍贵的原生态剪纸和老一辈传承人。2001年,我区首家个人剪纸传习所段建臖剪纸传习所在和林格尔县成立,11年来,这个剪纸传习所已免费为近1000人培训民俗剪纸艺术,他们中有学生、农民、工人、教师等。近年来,经过内蒙古剪纸学会的不懈努力,涌现出以段建臖、王红川、刘静兰、荣凤敏、萨仁、马淑珍、张宇娜、刘玉堂、赵福、苏伊乐、赵志生、门小勇等为代表,既有深厚传统基础、又有鲜明个性的一大批优秀剪纸艺术家,他们的剪纸作品,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并多次在全国和国际剪纸大赛上获奖。经过6年多的编撰,《中国民间剪纸集成·和林格尔卷》今年出版,该书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第一部剪纸专项集成。2006年至今,和林格尔剪纸学会共收集剪纸2.3万余幅,拍摄与剪纸文化相关民俗照片4.5万余张(套),录制光盘17碟,撰写文字32万余字,并首次为186位剪纸传承人完整地谱写个人传记和剪纸故事。

  具有民族风情和地方特色的剪纸作品走出国门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区剪纸也逐渐走向产业化发展道路,并取得许多有益经验。以起步较早的和林格尔剪纸为例,和林格尔剪纸从原生态剪纸艺术作品的抢救、保护和创新、发展到剪纸产品开发,逐渐形成了一条健康发展道路。

  和林格尔剪纸是全国有名的剪纸文化品牌,有1300多个内容100多个品种的剪纸产品深受消费者喜爱,它们通过集中分类、合理配置、精良包装等方式,使许多具有浓郁民族风情和地方特色的剪纸作品走出国门,远销到美国、日本、法国、德国、意大利、丹麦、瑞典等国家和地区,成为传播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和林格尔剪纸学会通过产业发展,保证了农村会员和剪纸老艺人通过剪纸获得一定收益,同时在剪纸抢救、保护、传承和发展活动中有了一定经济支持。

  段建臖说:“我区剪纸产业现在处于一种分散的、自发的个体单一经营方式,后备资金严重不足,制约了剪纸产业的发展。剪纸产业化发展要把眼光放远,坚持原生态剪纸的保护与传承,在保持原生态剪纸艺术性和文化价值的基础上,产业化之路可能才会走得更稳健。”(记者 杨慧军 刘志贤)

  和林格尔剪纸

  和林格尔剪纸千百年来一直流传于民间。1998年,和林格尔县成立了自治区第一个旗县剪纸组织和林格尔剪纸学会,成为剪纸文化事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多年来,该学会抢救了七万余幅濒危的珍贵剪纸,并涌现出以张花女、段建臖、康枝儿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才华横溢、在国内外有影响的杰出剪纸传承人和经典剪纸作品。

  和林格尔剪纸从艺术形态到文化内涵都深深地反映了独具我国北方草原文化形态的图腾崇拜、生殖崇拜和生命崇拜观念,成为北方草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重要的民俗学、历史学、艺术学、考古学和审美学等多学科人文价值,被学界誉为“农耕与草原图腾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是中国北方剪纸最具有代表性的剪纸遗存之一。

  包头剪纸

  包头民间剪纸艺人大多是来自乡村、牧区的妇女,她们未曾接触过绘画,只是靠着丰富的生活感受和美好想象,直接大胆地反映她们的所感所想,寄托她们对生活的美好祈愿。

  最早剪纸本是巫术的载体。在长期的传习过程中,包头剪纸作品形成了人物、动物、花鸟鱼虫、吉祥纹样等几大类型。其中瓶里插花、动物卧盘、狮子踏鼓、猴子钓鱼、娃娃骑鸡、拉手娃娃、十二生肖、云尖尖和吉祥连续纹样等成为经典图案,流传至今,经久不衰。

  近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包头剪纸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刘静兰获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传奖。薪传奖主要表彰对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作出杰出贡献的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浦城县剪纸文化产业实现传承和收益“双赢”

  曾经,窗花只是逢年过节时乡亲表达美好祝愿的装饰品;如今,在南浦大地,窗花不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更逐步成为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

  “这是福寿,这是嫦娥奔月……”11日,在浦城县富岭镇文化中心站剪纸培训展览室里,61岁老人林平翠一面修剪作品,一面指导徒弟(上图)。她指着一幅尚未完工的剪纸说:“这是我们设计的‘中国美’,党的十八大要召开了,我们希望用特有的方式给十八大献礼。”

  古朴典雅的剪花嫂剪纸坊内,几位剪花嫂娴熟的剪纸技艺和精美作品引来了正在浦城开展“走转改”大型主题采访活动的中央和省级媒体记者的啧啧称赞。

  “你们每年能产多少幅剪纸?”

  “现在全县年产手工剪纸3000幅。”

  “这幅要卖多少钱?”

  “裱糊好后用礼盒装得卖400元。”

  “主要卖到哪里?”

  “周边地区。很多客人都是慕名而来,也有卖到海外的。”

  ……

  一问一答中,浦城剪纸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跃然而出。

  剪纸在浦城盛行了千年,该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传承和收益“双赢”?

  剪花嫂剪纸坊负责人周冬梅告诉记者,“保持原生态”是剪纸一大魅力所在,剪纸艺术的传承更多体现在文化底蕴与深刻内涵上,但并非就是一成不变。在她看来,创新才能让剪纸艺术走得更远。因此,剪纸坊先后开发了印有剪纸图案的丝巾、领带、折扇、茶具、瓷器等10多个品种的精美剪纸衍生品,每年有5万余件销往海内外。

  手持“中国民间剪纸之乡”的名片,在全国吹响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浦城建设“底蕴深厚的文化高地”更见行动。浦城县文化馆有关负责人介绍,浦城将民间剪纸纳入“十二五”百亿重点工程建设规划,引导培育剪纸领军企业,打造剪纸产业的发展平台;举办各类剪纸培训和大赛,发现培养剪纸人才;组织剪花嫂们参加广交会、海峡文博会等大型活动,扩大浦城剪纸的影响力。同时,还注重培养接班人,在富岭、临江、永兴、莲塘等乡镇建立了少儿剪纸培训基地……一系列举措使得这项曾经濒临失传的艺术瑰宝再度焕发生机,剪纸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已超过500人。

  耄耋老人一把老手 传承庐州剪纸

  剪到细微的地方还得用刀刻。 给马老一张照片,他就能剪出惟妙惟肖的图案来。 80岁高龄的马老展示刚刚剪出的鸳鸯戏水。 堆满了工具和作品的.....

  犹记得小时候隔壁家的姑姑出嫁,隔壁的奶奶坐在床边一边抹着泪儿,一边拉着姑姑的手叮嘱交代“新媳妇”的心得,而厅里坐着自家奶奶和她的姐妹们一人一把小剪刀,眼看着一张张红纸,经她们手里轻轻一叠,剪刀翻来覆去,一阵眼花缭乱之后,一个个大大的红双“喜”字便展开铺到桌子上,我一边美滋滋地嚼着喜糖,一边好奇地伸出手想要拿一个逼真诱人的大喜字,却被奶奶嗔怪着打了一下小手,头也不抬地跟旁边剪刀灵动的姐妹们说:“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给我们家妞妞剪喜字?”然后,我歪着脑袋,看着奶奶和她的众姐妹们笑作一团,那笑容既温暖又带着羞涩。十多年过去了,我早已忘记了奶奶是怎样叠纸、剪纸,然后贴上一张张双喜字的工序,也忘记了那时喜糖的味道,只是记忆深处,奶奶展开“喜”字时,冲她那众姐妹的一个眼神,随之众姐妹会心的神秘笑容怎么也抹不掉……

  时至今日,除了一些刻意追求中国风的主题餐厅以及一些传统工艺展厅,很难再看到玲珑别致的窗花、门画、喜花。不过在奶奶的百宝箱里却别有一番洞天,那里依然收藏着从前和姐妹们时令节日里留下的佳作。奶奶按照一年四季的节气、假日,如数家珍:正月初一家家要挂春幡、贴窗花;正月十五闹花灯,灯上要贴剪纸;三月清明,祭品上要摆放剪纸,用来怀祖;五月端午,剪贴“五毒”,以之避疫;七月七乞巧节,姑娘相聚一起,剪花样、赛智慧;九月九重阳节,剪刻重阳旗示步步登高;十月初一寒农节,要剪五色纸剪成寒衣,在门前或坟地焚烧,祭奠先祖……一年到头都有剪不完的剪纸,一年到头都有剪不完的热闹。

  奶奶怅然地说,现在都不时兴这些了,在我们那时候,像你们这些剪刀都不会拿的女娃们进了婆家是要遭嫌弃的,“找媳妇,要巧的”,给孩子找媳妇,“不问人瞎好,先看手儿巧”,手儿巧就是看剪纸绣花。“一看窗子二看帘”,看窗子,是看剪的窗花,看门帘是看绣花的本事。剪纸好的女子肯定聪明,以后生下的娃娃自然也是聪明的,我们那时都是这样被选过来的。难怪清朝《保定府志》中有这样的句子:“石女,张蔡公之女也,有巧思,与人接谈,袖中细剪春花秋菊,细草垂柳,罔不入神”。

  听到此处,我不禁在想,那是怎样一个热闹又饱含温馨、美感的场面?不论是逢年过节还是喜事来临的时候,要好的姐妹们便三五成群地聚到一起,一把剪刀,一叠在手里挥舞的红纸,即使不抬眼也能谈笑风生,地上洒满了剪纸多余的红纸的碎屑,让节日的喜庆更添一分。

  奶奶的姐妹们有一些早已故去,乞巧节聚在一起剪纸、刺绣的场景也不再,只留奶奶宝贝的百宝箱里有些褪色的剪纸见证那一段剪刀挥舞的红火火的时光……

  平凉剪纸,在守望家园中传承与发展

  9月18日,记者来到“中国当代守望家园”剪纸艺术展馆,怀着对剪纸好奇的心情,对平凉剪纸艺术家何霞提出一个小小的要求,希望他能为记者当场剪一副头像,何霞一口答应,并让记者坐下,立刻动手剪了起来。只见她时而看看记者脸庞,时而看看手中剪纸,不过几分钟时间,头像就剪成了。看到现场正在剪像,许多在展馆参观的观众都围了过来,等待着看剪成的头像到底像不像。待将剪成的头像装进专用塑料袋,提起来向大家展示时,现场顿时欢呼雀跃,许多人不由得说:像,真像。

  何霞出生于平凉市崆峒区白水镇,自小受外婆、母亲的剪纸技艺熏陶,3岁起就学剪一些窗花、鞋样花和燎疳娃娃等传统图案。如今,她在从事民警工作之余,以全部的热情致力于民俗文化的研究,赋予作品以鲜明的时代特色和丰富的人文内涵。这次剪纸展,何霞作为东道主对整个活动的策划、组织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为第九届中国民间艺术节暨中国·平凉崆峒文化旅游节的重要活动之一,“中国当代守望家园”剪纸艺术展受到了观众的高度赞誉,在主节会结束之后,剪纸艺术展一直延续到了9月25日,每天均有各地观众前来参观鉴赏。在这个艺术展上,11位来自全国各地的剪纸艺术家带着对家园的热爱,用心灵剪镂出了中原的宽厚包容、北方的豪迈奔放、江南的雅致精美、西南的古朴神秘,他们不仅守住了剪纸艺术的思维传统和艺术创造,又深入研究了民间剪纸深厚独特的民族文化内涵和本土文化的艺术叙事方式,在时代融合的大背景下,走出了一条自己独特而幽深的艺术道路。

  我们平常见到的剪纸多以红纸剪成,展示时多衬以白底,而在艺术展中,彩色衬底的作品也展出较多,剪纸色也已不限于红色,而是多色并举,再在不同区域衬以红、绿、蓝、青等不同底色,有的是以一幅印刷画作底,随机搭配,整幅作品给人以五颜六色的感觉,远看又像一幅彩色漫画。

  这次展出的剪纸作品,有着极强的民族性和地域性,不同艺术家的个性特色也很显明,每幅作品都充满着作者对家乡民俗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发展。如贵州王少丰的《那年除夕》:苗族年节,穿着苗族盛装的孩子手提鞭炮,炸开春天之门,不管服装门饰都是由一条条各种形态的鱼构成,神秘而富有装饰性,表现了苗族文化对鱼图腾的崇拜。而段建珺的《草原三骏》、《马背叠罗汉》、《套马》把观众带到了内蒙古草原,静态的剪纸给人以动态的感受,那人那马似乎都在飞奔,豪气十足。

  山西李爱萍和陕西郭如林的作品是中原文化的反映,秦汉文化淳朴向上、古朴大气的文化气质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但两位艺术家的表现手法又有所不同,李爱萍细腻大胆,郭如林洒脱华丽,风格独特,各领风骚。江苏杨兆群的两幅细纹刻纸更是细如发丝,精美绝伦,显现出南方文化的精致优雅。山东的王雪峰、王继红的作品看起来风格迥异,但是他们的作品线条精细,黑白对比显明,山东传统剪纸的烙印凸显,在传统基础上走出了自己的个性之路。

  何霞的剪纸在继承平凉民间传统剪纸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发展,她创作的《崆峒民歌》、《崆峒八景》、《西王母》等系列剪纸,结缘故土,积淀深厚,发扬和传承了平凉民间剪纸,又歌颂和展现了平凉风土人情和秀美河山。

  本次剪纸艺术展共展出作品55幅,历时15天,每天观众络绎不绝。

【在刺绣与剪纸中描绘未来】相关文章:

描绘未来作文02-19

有关刺绣的散文10-24

刺绣人生的散文10-27

古今刺绣知识09-08

苏州刺绣是怎样的04-21

宋代刺绣针法07-24

关于刺绣的作文04-19

描绘冬天的作文02-05

描绘春天作文11-09

描绘理想的作文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