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老通辨》读后感

时间:2020-12-08 14:29:18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庄老通辨》读后感

  读这本书是几个月前的事了,那天经过讲台,看到这本书,即生阅览之欲,征得老师同意,就抱回宿舍,细细咀嚼。

《庄老通辨》读后感

  现在回忆《庄老通辨》大概是从各个方面阐述庄老思想,其中有讲起个人经历,思想历程,有讲其对治国平天下的见解,对“道”的认识,还记述了“庄子早于老子”的观点。

  其中亦有谈养生之类,是我不感兴趣的,固草草览之。而对于二人政治见解是一字不肯放过,反复读来,心中或有感慨,或有异议。

  尔后,又至图书馆翻阅《道德经》《逍遥游》二书,揉合《庄老通辨》中的见解,自己也产生了一些浅显的想法。如今细细想来,又有了新的看法,在此揉合前后所思所想,列举一二,与大家共享。

  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邪?”曰:“在稊稗。” 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

  按照庄周的认识,道是无处不在,无处不有的。

  庄子又曰:“民湿寝则腰疾偏死,鳅然乎哉?木处则惴栗恂惧,猿猴然乎哉?三者孰知正处?民食刍豢,麋鹿食荐,鸱鸦嗜鼠,蝍且甘带,四者孰知正味?”

  即这些无处不在的“道”又是不尽相同的,于是这个世界上就不可能有一个绝对的标准,若有了标准,世界上就会有大部分的事物得不到公平,自由,所以万物皆有道,独天无道。

  庄子有这样一个寓言:

  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天地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当天地没有意志万物才能平等。“一切物皆有知,皆有为,皆自恃,皆自喜,天独无知,无为,天独无所恃,无所喜,一切物皆平等,皆自由,唯天高出一切物,故天不能私有标准,私有道。”(钱穆语)

  于是作为“天无道”这一发现的庄周,自然地想到了将其运用到治国方面。

  庄子认为,理想君主,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

  庄子还借老子之口想象了一位理想君主。

  老聃曰:“明王之治,功盖天下而似不自己,化贷万物而民弗恃;有莫举名,使物自喜;立乎不测,而游于无有者也。”

  庄周认为一个理想君主应当是“无为无道”的这样才能使每个子民得到自由与平等。所谓“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样的君主看似无为,而政治作用绝大。

  然而所谓“明王之治”仅仅出自庄周的想象,事实上,从古至今从未有过这样的一位“理想君主”,但是从古至今能够使国家繁荣稳定,得到人民拥护的君主却不少。

  例如,孟子十分赞赏的尧舜禹,他们为了国家富强,为了子民的幸福奉献终生,他们在人民心中有着无上的地位,几乎是人民的依靠。这与庄子所说的“虚无君体”显然是截然不同的。

  那么,君主又如何去施道?老子对这可谓苦下一番功夫。其所钻研之道涉及到众多方面。

  治国上,老子认为要让人民在生活中自得其乐,自我满足。“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局,乐其俗。”使人民与外界取消沟通,“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以达到天下太平的局面。

  在军事上,老子十分忌讳轻敌。宁可退守,绝不妄进。提倡以防御为主的作战手段。“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老子提倡不战而屈人之兵,认为战争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一个提倡战争的国家是“不可得志于天下”的。

  在外交上,老子主张大国不能以大欺小,以强临弱。应谦下包容小国,善待小国。小国也要谦下,会聚于大国之下,求得保护,这样双方都能避免战争,各得其所。

  诸如此类,《道德经》一书中讲的很详细,这里也不必多说。建议读者闲暇时可以看看此书。

  我想老子是一个渴望走向仕途的人,或者说是渴望建设国家为民造福的人。

  老子曰: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庄子的无为是单纯的。就是因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所以要“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庄子是何等洒脱之人,他无心为官。也不愿为国家人民做些什么,对政治不过顺口说说而已。

  而老子不同,他是想造福国家,百姓,甚至是世界的。他尽力地将无为复杂化,曰:“无为而无不为”以此来推行他费尽心思研究出的那些治国方略。他说天地看似无为,却“善胜”“善应”“善谋”曰: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所以庄子、老子虽同归道家,但他俩却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人。庄子好似一个纯粹的逍遥派,是中国崇尚归隐山林,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者的代表,在中国历代知识分子心目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魅力。他总是那样无厘头地思考,狡诈而不失可爱地与人辩驳,总是天马行空,蝴蝶般地在飘香的花瓣上,在潺潺的溪水旁,自由自在地翩翩飞舞。他身上散发着浓浓的浪漫主义气息,时而大发感慨,时而胡思乱想,有时还自我鼓吹一下,他似乎什么都不在乎。对于政治更不屑于接触,有人到跟前来诚挚地请求,他也只顾钓自己的鱼,又怎么会正儿八经地,深入地来思考如何治国平天下呢?不过随口丢下俩字儿“无为”罢了。

  相对于庄子的逍遥自在,老子活的则要痛苦得多。传说老子生来白发,一生不得志,没有人理解他,最终离开那片它生长的土地。

  我想老子是一个有思想有抱负的的'人,根据就是《道德经》对治国、作战、外交……方面内容的频繁论述,老子试图服务国家,解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他一定经过长时间的思索研究,最终推出他的治国理论。这些东西听起来似乎都很有道理,我也十分喜欢其中对“柔弱胜刚强”的独到见解。彰显了老子谦逊的性格,高深的智慧,与高于常人的境界。然而这些实在是无法适应社会的,理所当然的不会有人接受。然而老子似乎并不认为错出在自己身上,而将其归咎于别人不理解他(当然,我所说的仅在于政治方面,老子在其它方面的思想,或许确实是常人无法理解的)。

  可以说老子与庄子在政治上几乎没有给后人留下什么有价值的东西,被传得神乎其神的“无为而治”也不过如此。庄子只提起过一两次这个词,也没有做过太多阐释,在老子那里,“无为’”更多是“不为”,不为无益之事,依然要为有益之事。

  今日所论,仅仅是我读《庄老通辨》后对庄老思想很小一部分的一点粗鄙的见解,认识浅显,望多见谅。

【《庄老通辨》读后感】相关文章:

边郎中智辨真伪哲理故事02-23

旋律的听辨训练方法11-20

刘显十三辨古简名人故事09-10

獐鹿之辨的哲理小故事10-03

旋律的听辨与训练方法09-07

执着而庄美的爱作文09-10

庄心妍的谢幕歌词02-13

蔡文姬六岁辨弦音名人故事09-04

旋律的调性、节拍、节奏的听辨方法03-11

庄心妍《放过自己》的歌词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