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蔡崇达皮囊读后感范文(通用28篇)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蔡崇达皮囊读后感范文(通用2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蔡崇达皮囊读后感 1
我这两天在攻读《皮囊》一书。
作者用一种冷静、细致、客观的笔触,将"太过在乎,太过珍贵,而被自己刻在骨头里的故事,最终通过文字,一点点重新被扒出来,呈现出当时的样子"所以,整体来讲,读《皮囊》一书,没有那么轻松,眼泪会禁不住的流出来,叹息会从心底涌出来。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具活鲜的皮囊,不管这皮囊是什么质地,它包裹着一颗心。心就像一盏明灯,把皮囊从内部照亮,"荒野中就有了许多灯笼,灯和灯由此辨认,心和心,人与人由此辨认。"
前几天,我写《觉醒之路》,用观照自身来认识自己,管控自己身上的这具皮囊。
认识你自己,就必须认识你周围的他人。
我们在生活中、行动中遭遇的'人,认识他们,照亮他们,由此你就知道自己是谁,你在别人眼中是何种人了。
我们是群体动物,在生活的世界中彼此交联,会遇到形形色色许许多多的人,人各有异构成了这个丰富的世界。然而,人在本质上有着一致的地方,我们通过"心"来看见彼此,照亮彼此,认识世界。
我们在交往中见证了他人的生命过程,他人也参与了我们的生命历程,并最终构成了我们本身,构成了我们的经历和阅历。
这本书由《皮囊》、《母亲的房子》、《残疾》、《重症病房里的圣诞节》、《张美丽》等14篇作品构成。
我读这些故事,就感觉我在读作者生命中最珍贵最真实最痛苦的经历,感同身受,不能自己。
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着和别人与众不同的故事,这些故事影响着我们人生的设定以轨迹,在我们的脑海中不断徘徊不断深化。然而,有时我们会忽略它们,或者逃避它们,因为人类本身有着追逐快乐逃避痛苦的本能。
喜剧和悲剧,我们永远忠于喜剧。然而重视自身所经历过的悲剧或者不愿意回想的故事,何尝不是为了未来的喜剧而努力。
人只有真正的认识自己了,才明白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最恐惧的是什么,才明白自己是与众不同却又是芸芸众生的一员。
蔡崇达皮囊读后感 2
用了两天时间看完了蔡崇达的《皮囊》,胸口郁积着一股气,怎么也出不来,说不出的难受。
这本书前半部写得有点消沉,又很真实,让人觉得生活不该如此,又似乎就是如此。我们想改变生活,追寻梦想,结果一次次被生活所践踏。所谓的梦想如幻境一般,一旦打破,在现实的世界里更加无助。
"我不愿意和许多关心我的朋友联系,不愿意开口说话,或许也在于我不知道如何回答自己,如何和自己相处,更不知道要如何和朋友相处了。"
读到这里,我仿佛看到了自己。自己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最近,我将自己封闭了起来,不参加任何集体活动,不是不想参加,是没有了热情。我害怕人多的时候,害怕在大家欢声笑语的时候我一个人独自发呆,我害怕自己的格格不入;我又害怕在一阵狂欢之后,回来更加落寞。不如不去,干脆不去好了。我找到了另外打发时间的方式,看书。以前不喜欢读书,现在反而读的多了一些。不求黄金屋,不求颜如玉,只求得一份安宁。
我看书慢,这也是之前不爱看书的原因,太耗时间了。然而这现在成了一个好处,那就是看书可以打发更多的时间。看完一章,往往能用一两个小时。尤其晚上,看完一章基本就到睡觉的点了。
"你根本还不知道怎么生活,也始终没有勇气回答这个问题。"这是李大人在作者因迷惘辞职道别时跟他说的。
怎么生活?我似乎想过这个问题,似乎又一直也没想明白过,到现在也不知道答案。
"我,或许许多人,都在不知道如何生活的情况下,往往采用最容易掩饰或者最常用的借口——理想或者责任。"
是的,原以为是为父母的期望放弃了一些东西,选择了一些东西。曾有过宏大的理想,到头来却不在现实面前低头,不得不过普通人的生活。我们把之解释为对父母的顺从以及儿女的责任。实际上呢,这或许只是一种借口,一种掩饰自己懦弱无能的托词。
我忽然不知道自己追求什么。小时候我从农村搬到县城,之后去省会南京上学工作,再之后去了扬州工作,现在又辗转到了苏州。每一个地方都是好地方,无不是风景秀美,人文荟萃之地。处处都是车水马龙高楼林立,无不熟悉的街道和建筑。我知道这是什么景点那是什么中心,但是这些都与我无关。朋友说等你买了房子就有了归属感。是么,房子于我只是安放皮囊的所在,这也是为什么我在家里也有这种感觉。
王小波说: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身无能的愤怒。
或许是闲的大发了,想法太多。也许,下一刻我会去大上海,曾经觉得无比拥堵嘈杂的魔都,或许那里的忙碌紧张能稍微填补我的胡思乱想。
看到阿小看到文展,看到他们的童年,我努力回想自己的童年,竟没有什么印象。看到厚朴的大学和青春,我努力回忆自己的大学,竟也没有什么印象。我有些发慌,我存在的痕迹都没有了么。我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我一向以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为傲,鄙视思想浅薄,鄙视随波逐流,鄙视世俗市侩,鄙视目光短浅,鄙视素质低下。甚至为此而觉得在精神上高人一等,因此并不觉得有钱多了不起,当官就能怎么样。虽然,暂时做着不好不坏的工作,过着不好不坏的生活。但是,我一直相信一定会有成功发达的一天。孰不知我的'自傲就如文展一样,只是自卑的另一种表现。
生活就像一场赌注,我在等待一个结果,一个想要又不想要的结果。累的时候,很想妥协。哪样的生活不是生活,也许就赌赢了呢。转念看到什么鸡汤,又觉得不甘。
想那些有的没的耗费了自己太多的精力,不如读点书。
很庆幸读到这本书,对过去的回忆,能让我们珍惜现在,对失去的回忆,能让我们更加珍惜所拥有的。
生活中总有很多美好的东西,而美好的东西是藏不住的,就像"海是藏不住的"。
与其想太多有的没的,不如珍惜有的,感受生活中的美好,享受生命中的美好。
读书的意义在于增长见识,拓展视野;在于明辨是非,独立思考;在于可以体验不一样的生活,获得心里的认同,最终获得片刻心灵的欢愉。
蔡崇达皮囊读后感 3
能让刘德华为蔡崇达的《皮囊》写序,简直了不起。
一个真实的第一人称视角,讲述一代理想膨胀却又深感现实残酷,那无处安放的青年人对命运的探索追寻。一个活到九十九岁的阿太,像一块坚硬的石头。她嘴里的“别让这肉体再折腾它的灵魂”“肉体不就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让我们明白阿太的生活观: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
一副皮囊,不论精致好看,老话说人不可貌相。不论外表多么坚实,怎么伪装,终究有朽败老去的模样,每个人都会有多幅面孔,只要被揭开那层皮囊,你会发现脆弱不堪,但只要内心有所寄托灵魂可以安放,就足够了。
黑狗达写房子那篇:父亲完成了两次中风,最终塑造出离世前那半身瘫痪的模样。房子,空间。房子,母亲的希望。房子,是被赋予了不一样的生命力和情感依托,是执着和尊严。是灵魂所要追求的执念。所以看见母亲的影子也就挑起家庭的大梁,担起重任成为小小男子汉。
鲁迅说: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能够影响你的并不值得,我来到这个世间是来还债的,不是添堵的,所以明明可以的事情就别堕落,别辜负了所受的苦难,别忘了曾经走过的岁月,别让自己的野心配不上世间的美好,别。
朋友。灵魂的.至高点。越是相似的灵魂更容易令人感动,勾魂摄魄。无微不至的关怀,有份量的嘘寒问暖,无条件的付出,尽心竭力谆谆教导。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我们时常在追逐我们不曾拥有的东西,可是失去之时又在怀念从前的纯朴。人与人之间联结是需要缘分,相处是需要真诚。好讨厌油滑市侩的人,患得患失,被虚荣心和欲望的驱使支配,然后等级划分,嫌弃鄙夷,阿谀奉承,好像只能靠吹捧所谓的上层人士来提升显摆自己,满足那份不一样的身份带来的成就感。
执念是慢慢耗尽自我的一个过程。
抑郁。我听过这么一句话,善良的人成熟的都很晚,而且都是被坏人催熟的。某个年龄阶段,遇到某个过不去的坎的时候,想不通又没法疗愈就很容易生病。改变不了过去,接受不了现在,决定不了未来,不断想,不断忧,事事焦虑,精神崩溃。好笑的是,后来才慢慢明白,原来人们都似乎很喜欢看天才陨落的戏码,在他落进泥潭里的时候发出唏嘘。
谁都有不可避免的阴暗面。
生活。对于一些无能为力的事情,不得不假装不在意。活得过分用力,过分正经,也是病态吧。一直很羡慕那些能放下身段,能厚脸皮的人,我就是因为自尊心太强而经常受挫。必要的时候,放下自尊是一件好事。
每个人都有自己认为值得做并且认为有意义的事,至少在个人角度是正确的。
蔡崇达皮囊读后感 4
最近在读《皮囊》,第一次看到一个作家对亲情,对友情,对生活,对自身有那么深刻的剖析。书中故事平凡如左邻右舍的家长里短,但每个故事都能透过身体直抵灵魂深处。
大三时的某节课上,我们的导师推荐了这本书,推荐理由如今已记不起了,犹记得当时自己颇为认真的将书名与作者记录在摘录本上,然后便遗忘了。前些时间,闲暇之余去图书馆打发时间,金黄色的无一字的书脊让我满心好奇,随手翻阅,如获至宝,便借来细细读之。我不敢妄自给这本书下定义,如果你知道文学评论界的行业翘楚李敬泽为它作序的话;如果你知道刘德华三十年来首次亲笔推介它的话;如果你知道它被白岩松、刘同、蒋方舟、李承鹏等曾联名推荐的话……那么你必定不会看轻它分毫。
童年的回忆,成长的挫折,生活的艰辛,亲人的苦痛……无不触动着我,哭过之后却是被书中人物强韧的内心所深深震撼。那个倔强的阿太,那个强撑尊严的父亲,那个信仰坚定的母亲,那个默默无闻却最是成功的黑狗达……生活这条路,谁也没走过,谁也不知道路的尽头是什么,大家都在搏。
“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如果你整天伺候你这个皮囊,不会有出息的,只有会用肉体的人才能成材。”阿太的一番话,让我思忖良久。
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我虽没有蔡先生悲凉的童年,却也是他文字里小镇中的小人物,也是戴着皮囊在世间忙碌的灵魂。假使没有皮囊这个包袱,那么我们该是轻松自在的吧。
书中最喜欢的一句话,也是我最希望的:“我希望自己懂的处理、欣赏人性的各种丑陋与美好,找到和它们相处的最好方式。我希望自己能把一路看到的风景,都用审美的笔触表达出来。”
读它的过程是一个自我认识,自我反省的过程,不断完善丰沛自己的内心世界,遇见更好的自己。“认心又认人”,是李敬泽先生对这它的评价,我想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只有这些。蔡崇达先生的文字让人不断的审视自己,与自己对话。如当代作家韩寒所说:“慢一些,不争一些,也许得到的更多,到达的更快。”书中记录了蔡先生的一首诗叫《世界》:“世界都不大,我可以哪里都不去,我可以在这里,只看着你,直到一切老去。”看多了遥远的世界与远方的别人,这一次,请停下来,读一读身边的亲人与朋友。虽然上帝给的路不一定是直的,但是我们心里,要始终有一个直的目标,直的方向。愿我也能如己所愿,无论在哪里,去哪里,多久多遥远,都有家可回,有人可依,不四下流离,可以呆在一个地方,用清澈的、满足的灵魂,守着我爱着的人,生根发芽。
蔡崇达皮囊读后感 5
《皮囊》主要讲的是“我”对父母、家乡的缅怀,对朋友的怀念。
“我”的祖母活到90多岁,一直坚信着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所以,祖母从来不好好照顾自己,就连切菜都像切排骨那样用力,最终把手指都切断了。而“我”们一家人特别慌,祖母却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祖母还把年幼的舅公扔到海里,让他学游泳,结果赔了夫人又折兵啊,不仅舅公游泳没学好,还被邻居骂没良心。但祖母还一直坚信着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祖母对舅公狠心,从表面上是害了舅公,但她只是希望舅公能早一点学会游泳。
这样的祖母让人悲悯又敬佩,她曾白发人送黑发人,失去女儿。再后来,又摔伤了腿,导致不能行走,一个人靠着轮椅在家中走来走去,就是为了盼望“我”能回家。“我”也经常去看望祖母,和她诉苦,祖母有一个这么好的孙子,我为她感到自豪。
《皮囊》这本书对我影响最深刻的是《阿小和阿小》这一篇。最开始,老家阿小是一个非常文静的男孩子,在一次考试中“我”再次获得年级第一,老家阿小跑过来说:“你一定要好好读书,离开这个小镇。”这一句话,让“我”非常感动,一个从来不关心“我”的人跑过来鼓励我,从此以后老家阿小和我的关系开始好了起来。自从香港阿小来了之后,我们仨的关系越来越好。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香港阿小回到香港去了。但他每周给“我”写信,而“我”也会保存起来,但当老家阿小看到后,他非常生气,并把信撕了。“我”看到后还和老家阿小打了起来,母亲最后不让“我”和老家阿小玩了。这封信里写下了香港阿小的住址。可见“我”和香港阿小的关系是多么的好。但既然他们的'这么要好的朋友,那“我”怎么不去香港找阿小呢?可就在一次考试中,“我”考到了香港,而老家阿小被开除了,他储钱买摩托车从事他的渔民工作。而“我”一边在香港学习,一边寻找香港阿小,可是一直没有找到。
就像刘德华所说:“人生际遇好与坏,关键往往在于生命里碰到什么人,只要能对你有所启发,都是明灯。在《皮囊》里,有的是对他成长中有所启发的人,从而造就了他步步达成目标的人生。”我们的生活中就有这样的“明灯”,他是我们的父母,我们的朋友,我们的老师。希望他们的光亮能让我们的人生之路更亮堂一些。
蔡崇达皮囊读后感 6
《皮囊》是蔡崇达写的一部真实的生存故事的小说,他以故乡和时光为坐标,推延到自己。他想告诉人们的是人生是一场苦修,有些苦,熬过去才算数。
在《皮囊》里有一个小镇青年黑狗达,作为超生的第二个孩子,他一出生就让这个家穷上加穷。父亲公职被开除,不得不去宁波当海员,三年后父亲带着一笔钱回家做生意。在黑狗达高二那年,父亲脑中风,母亲承担起这个家,她开了一家小加油站,边照顾父亲边起早贪黑赚钱。日子好了起来,母亲想用积蓄盖房,她不顾亲戚反对,把房子加高了四层,用剩下的钱请乡邻吃饭。终于为了自己的命运争了一口气。
本以为日子一天天变化没想到生活开始撒了一把盐,姐姐因为没有像样的嫁妆,婚事告吹;母亲因为劳累过度得了急性盲肠炎;父亲越来越暴躁;黑狗达耽误了学业。母亲因为要给自己给父亲挣回面子,于是受到了生活的窝囊气。生活百转千回,活得通透的人,都明白面子是给别人看的,日子才是给自己过的。
《皮囊》里另一个人物文展,生下来就有兔唇,但他凭借自己的学霸人设竟然扳回来自己的面子,他最大的优点就是组织能力,每周末都有村里的.孩子聚集在文展家,听他安排,可能是去河边摸鱼,可能是分组下棋,可能是听他讲未来的展望,没有人因为兔唇排斥他。文展是家里人的骄傲,父母高看他,哥哥虽有不服也惟命是从。文展考上福州重点中专,后来黑狗达回老家探亲才知道他的变故。没想到出了自己小镇,外界的人没有那么友好,他的缺陷成了别人攻击他的武器,他开始自暴自弃,辍学在家,父母不知道如何安慰他,哥哥嘲笑他,跟班们疏远他,黑狗达看到了什么叫人心叵测,只有身处卑微,才能看到真实的社会,人情的淡薄。人生得意时,围绕身边的朋友,多是为你的光环而来;人生落魄时,才能真切看到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别高估感情,也别低估人性,这一辈子,到头来唯一能依靠的,只有你自己。
《皮囊》另一个人物厚朴,黑狗达大学之后认识的一个人,他追求自由和浪漫的叛逆者,他组乐队,打架斗殴,和老师对着干,他是黑狗达的室友,遇见厚朴之后黑狗达看出来厚朴是一个学无所成的空谈者,他组乐队不会乐器,他唱歌写歌空洞,他逃学门门红灯。他被学校开除回乡下教书,由于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于是两年后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所有的梦想都建立在生活之上,而生活永远要求我们具备与梦想相匹的能力。只可惜,厚朴始终没有听懂。
黑狗达工作三年后攒下来二十万,他想带父亲去治病,可是父亲在一个雨后离开了他,一家人难以接受,一家人都在努力让中风的父亲好起来,但是却始终治不好。后来母亲跟着黑狗达到了北京,母亲学会了和命运和解。命运本无常,生死本难测,人的生老病死,从来不会因为任何情感而改变。
生活从来没有奇迹,每个人都在一边受伤,一边努力奔跑。没有谁可以轻而易举地避开生存的考验,当我们遇到难题时,主动弃权是一条路,奋力抗争则是另一条。
蔡崇达皮囊读后感 7
《皮囊》是蔡崇达写的一本童年自传,打开书,迎接我的是纷乱的小镇上发生的人与事,它们如同一个个炫目的烟花在绽开,寻着作者的童年,我理解了各种生活道理。
我最喜爱的是作者的阿太。阿太很惨,高龄时送走了仅仅50岁的姥姥。阿太很坚强,她没有哭,她已经看清了尘世,知道并了解了什么是皮囊与灵魂以及它们的作用,她的身上仿佛散发着一种久经世事所带来的老练。她还锻炼年轻的舅公的皮囊,而她自己,哪怕一把年纪依旧锻炼自己,走路回村。
我看到阿太想把这思想传承下去的渴望。作者年轻时还不理解阿太为何如此的冷漠,如此无情,在小时的作者看来,阿太像一块儿石头,一块儿情感古怪的石头。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逐渐明白了“皮囊是拿来用的,而不是拿来伺候的”其中的道理,也渐渐了解到阿太的'用意。随着作者对阿太的信任与喜爱变得更多,他工作之后,经常去找阿太倾诉,阿太就像是作者的精神支柱。
后来,阿太去世了,整个家庭都蒙着层悲哀,我的心也随着阿太的死沉下去,仿佛整个人都跌进了悲伤的深渊。但我发现阿太在死前没有伤感,在她看来,死只是让她脱离皮囊,使她变得更轻,足以见得她对死看的很开。而在这世上,也有其他的人,他与作者的阿太一样,不是在用欲望去享受着皮囊,而是让它锻炼起来,为自己所用,不被世上的污浊所动,保持轻盈。
我喜欢这个看透尘世的阿太。
蔡崇达皮囊读后感 8
母亲在父亲去世后依然信念坚定的要把房子盖起来,是对父亲生前的愿望的延续,也是和父亲爱情的一种象征。后来在父亲走后,母亲热衷去拜访各路神明朋友,可能现在现在这个时代来看是有点自欺欺人的,然而那确实她对丈夫至深的爱和不舍,是说不出口的爱情,她想用另一种形式再看逝去的丈夫一眼,看她在另一个世界是不是过的安心平和,是不是没有了病痛的缠绕了,也是用这样一种方式支撑自己的灵魂更坚韧一点。是怎么一位了不起的母亲,没有任何抱怨,从未放弃,用自己弱小的身躯一直照顾着父亲,并且微笑着。
中风偏瘫的父亲每天坚持运动,他坚持着自己的坚信。在台风来的时候执着的也要出去,虽然他可能在某个时候内心知道自己已经无法恢复,然而他想总要不被打败的灵魂,他想保持着自己残疾皮囊下傲立的精神。也是那个时候,作者以为他要做的是快速的工作赚钱来维持家里的生计,所以忙去奔波,疏忽着对父亲更多的陪伴,后来,父亲去世,他错过了见他一面的机会。
张美丽被人中伤,排斥,她依然生活的活色生香。后来她被乡亲们讨伐,围剿,她哭着大声说她只是追求了爱情,其他什么也没有做,狠狠的往祠堂墙上撞了去。张美丽的悲哀是小镇闭塞落后的产物,她的勇敢和直接不被人接受,被小镇里的传统认为是放浪的,应该被打压的,没有人会承认自己是犯过错的,尤其是一个闭塞过的群体,不会因为一个人而讨伐自己的过去,所以多年过去了张美丽依然被人用各种言语描绘着。
一个是看起来孤僻却内心宽广能看穿他内心的阿小,另一个是小镇过客穿着小少爷的皮鞋白色衬衫的阿小,有些对香港的欲望,也有与小镇无法融入的骄傲和孤单。两个阿小在一起,好像是作者自己看见身上的卑微和欲望,欲望赢了卑微,旺盛的欲望躁动起来。后来,香港阿小离开了,去了和他应该属于自己的地方,开始了他漫长的孤单。老家阿小拼命的模仿者香港阿小的样子,后来终于归顺命运,在小镇做了一个渔民。作者一个人踏入北京的求学路,开始所有的故事,怀念老家阿小的安逸和小圈子里的光彩,开始理解香港阿小拼命想念自己看见的孤单。那是长大以后的诚恳吧,原谅和接受自己曾经的`卑微和欲望,认可小镇的简单朴实,敢于行走在城市间的底气吧。
文展,像是一个精神领袖,拥有自己高洁的思想领域,像个英雄一样清晰的规划实施着自己的未来,启发着懵懂未知的作者找到自己的人生。大概,像神一样的领袖不允许错的吧,所以后来文展把他在城市里无法实现自我计划以及大城市同学的讥讽归责于自己的家乡,他沉沦在自己无处施展的计划里,成了一个无处安身的人。
厚朴,活的热血,狂放,无所顾忌,如同他的乐队名字一样,希望自己就是世界,尝试一切可能性,改变世界。也就像他的名字hope,希望而已。骨子里他是一个循规蹈矩的,像是派对后最后留下来的人,虚弱后知后觉。厚朴的死,我仿佛看见了作者内心的压制,为了在大城市里生活,为了不像文展一样失败,他用力,克制,像沼泽一样看似平静却是不能探索到的深厚。
人生必须要回答的问题,人总要扒开皮囊看看灵魂吧。停下快速奔跑的脚步,思索真正的人生意义和灵魂里的需求,可能人只有在敢于停下来的时候才不被皮囊所累,而灵魂深处,我们都是想要回家的,想铭记那些曾经遇见的每一个人,虽然一些人皮囊坍塌死亡,曾经活过的精神却是可以不朽的。
蔡崇达皮囊读后感 9
首先,文字很优美,读起来很舒服,但有些地方总感觉有些刻意,不够自然。
其次,故事很感人,尤其是写亲人的几篇,阿太的人生哲学、父母的爱情故事都足以让人深思和落泪;写朋友的.那几篇读起来感觉有点怪怪的,虽然说是揭示贫穷环境下个人理想的脆弱,但总能读出作者的优越感(或许是我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所以不是很喜欢中间几篇,包括“两个阿小”、“天才文展”和“厚朴”;结尾的几篇都比较短,开始哲理性收尾了;最喜欢的一篇是“我们始终要回答的问题”,特别是里面那句直击灵魂的“你根本不知道怎么生活,也始终没勇气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很多时候都不敢面对现实,所以只好用所谓的“梦想”和“责任”来为自己开脱,不过,每个人最终要跟自己和解,回答怎么生活的问题,说到底,家才是每个人的归宿,感觉这也是作者绕了一大圈想表达的东西。
蔡崇达皮囊读后感 10
在《皮囊》中,有这样一段故事,说的是作者想去看一对新生连体婴儿,在门口被两个护士拦住,让他先消毒后再入内清洁,作者感到自己被歧视了,狠狠地跑了。
也许对于当时的作者来说,自己的父亲在重症病房,而自己却给不了相对好的照顾,心里本来就有点自卑,而且文章细节描写原来的保洁人员是一身汗味。自己连一个满身汗味的保洁人员都比不上,心里肯定是有一种被嫌弃的感觉。
说来也是,谁对新的生命不感兴趣呢?尤其是时日不多之人,对生命是更加的眷恋,对生的渴望,又无法将生命继续,只能通过看新的生命来缓解内心对死亡的恐惧,所以说这两个护士好像有点不近人情了。
但,这也是有理由的。在中国的传统中,时日不多之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不祥之气,这对于新生儿来说是不大吉利的。再说了,即使妇产科中有个别母亲同意,但大多数还是持反对票的。而且这两位护士也是要做母亲的人,八成也不希望自己的宝宝出生时,守病房的人将来自重症病房的人放进来,让自己的宝宝沾染上疾病的'气息,这会使母亲很愤怒也会很伤心的。这么一想,无论对方是怎样的人,都肯定是要拦在外,对于“可疑”的人当然是要按规矩消毒入内的,所以这也算不上是对作者的歧视了。
况且作者也是以猎奇的眼光去观赏那对婴儿,当然除好奇外肯定还有对那对连体婴儿以后的生活的担心。但他没有思考清楚就贸然行动,所以受阻是在所难免的;对于一所医院来说,最重要的不是让每一个人都夸赞医院里的服务,而是让患者痊愈,让患者放心,所以作者被拒也是情理之中的。
换位思考一下,如果说那对连体婴儿是作者的孩子,或作者是守护他们的人,那当他遇到了和他一样的来自重症病房的病人或是家属,那他又该如何选择?他会让那人去看孩子吗,他会想他现在想的一样的去想他/她吗?又有谁知道呢……
蔡崇达皮囊读后感 11
挂在你脸上的,是块囊,像块面具,遮掩了皮囊下跳动的心和翻滚其中的诡谲算计。
这是我读到彼囊为的第一想法。
蔡崇达先生在这本书里记述了“我””身边人在生活中的种种经历,以此来反映不同人对皮囊的看法。就像书中描写的姥姥,亲人的离开没让她哭泣。她说:“人活在世上,就是为皮囊争口气。”人死了、埋了,什么都带不走,但什么都能丢掉,只有这具皮囊跟着你去了地下。当然,千百年后连皮囊都会风化,你也就真成了一堆枯骨。
书中想要建房的母亲,不顾儿子上大学、买房,不顾女儿出嫁,她就憋着一口气要建个风光的大房子。我初读时,觉得她自私:为了一座要拆掉的房子大费周章,连儿女都不顾。但是这位母亲的执拗是因为丈夫病重,而他们的梦想就是拥有一栋大房子。母亲用6年的青春赌这个男人的成功,她输了;所以她赌自己,她成功了。建成的那天,她花了一万块宴请宾客。结束后端着剩饭剩菜,当做明天、下周的晚餐,她的灵魂在不屈地呐喊,她的皮囊在劳累中苍老。她完成了独一无二的成功,她争了一口气。
这世上像这样的人有很多,并且以后会有更多。他们为自己的皮囊而活,拼命去挣钱,取得好业绩,仿佛他们的人生必须由他人的夸赞组成才算成功。把格式化的微笑、和善挂在脸上,充当内心,千篇一律;真诚炽热的.灵魂成了异类,成了无处可遁的珍奇,人们三缄其口,囚在皮囊下的灵魂小心翼翼地观察身边人,争先恐后地朝他们赞赏的方向奔去。这却与那位母亲到底是相同了。
处处谨慎,刻刻较真。《皮囊》描绘了芸芸众生无趣的皮囊下喘不过气的灵魂,浮于表面的自在,深埋心底的执拗。可我们不是在为皮囊而活,任何人都不值得为皮囊而活。不是为了面子上看得过去,而是为了心安。
没有一个灵魂值得被忽视,你本身就闪着光,皮囊是添彩而不是遮掩。
蔡崇达皮囊读后感 12
打开《皮囊》,读到祟达果然文如其人的真挚,坦荡荡的自然自白成长经历,没有掩饰,凡人难免的喜、怒、哀、乐、贪、嗔、痴,所以很真。
这本书树立了很多鲜活的人物形象,他们个个都有自己的特点,有自己的尊严。
就像第一课的阿太一样,她活得通透,豁达,没白活,死后对生活没有任何遗憾。“别让这肉体再折磨他的灵魂”这是阿太说的。“因为我舍得”这也是她说的'。“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这还是她说的。这表明了人活着的是灵魂,肉体只是让灵魂拿来控制的。不要搞反了,它并不因为肉体而受控,而是我们的灵魂去好好利用,珍惜肉体。我们要拿它去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让生活更加绚丽多彩。
虽然我们不能控制生命的长短,也不能预测未来会发生什么;但我们可以拓展生命的宽度,让活着更有价值。
蔡崇达皮囊读后感 13
飞机总是延误,在机场一进书店就相中了它。之前一直听说过这本书,就是没有真正把它加入书单。幸好有这本书在,让我对飞机的恐惧减少了很多。书的内容很容易读懂,就是作者对自己生活的描写,对自己所遇的人,所遇事情的感想和记录。原本以为是那种很难体会的80后的写作文字,但是却发现,直击内心,甚至看完让我在卫生间哭了许久。
也许是因为爷爷刚过世的原因,当每看到写家人去世的文字时候总是想要详细地再看些,想要真正去看看自己的内心到底在想什么,想表达什么,或者自己到底应该怎么表达。黑狗达(作者的昵称)写了自己的阿太、父亲、母亲、姐姐、各个好友,以及大学同学等等,然后最喜欢的部分竟然是关于书写自己的那部分。
在写黑狗达父亲时候,看到的是那种得了病异常的乐观,为了生活不得不与疾病做最大的斗争,还有那种努力过却没有改变的绝望,最后被现实深深打败,开始对世界充满绝失望,然后合上眼睛,与时间告别。我想曾经和病魔奋战的爷爷何曾不是这样。充满希望,却又被现实遗弃。也许看到遗体的那个时候,觉得爷爷也努力过了,也是解脱了。还记得我离开家的那天爷爷和我说:“别因为他而相信别人,去找什么治不好病的'药。要好好读书。”当时,我的眼泪就在眼眶里打转,只是又不能当面流下来。听出来爷爷是临终前交代我些什么,但是安慰的话就是说不出来,因为觉得是那么的无力和苍白,即使说出来,也不会为爷爷与病魔战斗的幸酸减少分毫。只是低头说:“好的,您好好的,有什么需要记得打电话给我爸”。《皮囊》中,黑狗达父亲在于病魔对抗时也许也是这样的心情吧。
还有就是书中的理想与现实。有时候觉得和黑狗达一样,自己也是从小地方出生,却向往城市生活的人。只不过北京更大,杭州小一些。
“在一段时间里,我觉得这个城市里的很多人都长得像蚂蚁:巨大的脑袋装着一个个庞大的梦想,用和这个梦想不匹配的瘦小身体扛着,到处奔走在一个个尝试里。而我也在不自觉中成为了其中一员。”这是书中的描写,我也好怕自己会和厚朴一样,充满着梦想,却还是无法找到与现实、梦想的相处方式。最后只能接受现实,然后变得不像自己,被自己限制在自己的梦想中。
我自己也完全不清楚孤身一人,把自己放在梦想里,是否真的值得。
蔡崇达皮囊读后感 14
一口气看完了蔡崇达的《皮囊》,记不得是怎样随手在微信读书里翻到的。刚读几行,就被吸引住了。我义无反顾的一路阅读,微信读书记录,一共花了五小时十分种。
从这本书中,我看到了他硬气的、颇有见识的阿太。勤劳能干、而带点小倔强和小任性的可爱母亲。爱交友,豁达却又总受病痛困扰的父亲。那些天才的,很有思想的阿小们。敢为人先却不被世俗接纳的陈美丽。活在理想幻象中不肯面对现实,最后被现实无情撕裂的大学同学。还有善于反思,细腻敏感的`阿达。他们都让我感动。
在《我的神明朋友中》,母亲一次次地去神明处,带着点小任性地讨要预言、讨要说法,真是把我乐坏了,同时一个坚韧而又可爱的母亲形象,喷薄而出。《厚朴》让我再次审视青春与现实的链接。《海是藏不住》,让我反思孩子的教育问题。《阿小与阿小》、《天才文展》,让我了解了少年们成长时的迷茫与追求。
全书大部分都是描写阿达的家庭琐事,至亲友人,读来却全无琐碎烦闷之感。反倒觉得,人物性格立体,节奏有张有驰,剖析深刻真诚。我想这与阿达强悍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跟随着阿达的描述,与他一起深入、思考、剖析,深深地被触动。
蔡崇达皮囊读后感 15
这样的文字,无端让人惊心。这样的阿太,让人敬佩又陡生怜悯。在那副看似强悍的皮囊之下,她曾白发人送黑发人,挥别先她而去的女儿;也曾在摔伤腿之后,靠一把椅子一步步挪到门口,只为等待家中娃娃放学回来的身影。她有她独特的生活哲学,也有她命运里被坚实皮囊所遮蔽的巨大忧伤。也许正是受她的影响,作者把本书取名为《皮囊》。
皮囊,无论再坚实,再怎么伪装,终究有朽败的时候。一旦被揭开,里面的人心可能脆弱无助到你不能想象。作者在书中回忆他的父亲,自中风瘫痪后,会突然号陶大哭,会像小孩一样耍赖,发脾气,也会因为绝望而整天跟家人嘀咕,要“抓紧死”。真正死了之后,他又跑到儿子的梦中,责怪儿子只给他烧小汽车,不烧摩托车,“小汽车我不会开”;跑到老伴的梦中,说他“想骑摩托车去海边逛逛”,要赶快给他。原本带着几许幽默的话,此刻却仿若一枚枚坚硬的钉子,要锲而不舍地楔进读者那柔软的心里去。
除掉熟悉的亲人,作者也写了很多遇到的普通人。比如重症病房里的病号和小心翼翼陪伴的`家属,敢爱敢恨却为世俗不容的小镇姑娘,以及离开家乡闯荡最终一事无成的天才少年。他们离当今社会上所描述的那种“成功人士”似乎相去甚远,生活里的失意与痛苦,他们一一尝尽。他们也许有过意气风发,有过拼搏与执著,但无常的命运最后还是把他们一股脑地裹进忧伤的洪流。
蔡崇达皮囊读后感 16
突然发现书客这个平台,正好活动里有准备看的书,所以就参加了。
一开始《皮囊》无意间翻过没看,后来补起来,”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深得我心,因为我是通过自虐性登山来放空自己,看清自己的。我们的生命本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了。
后边关于母亲与父亲的故事,家庭里一个人的疾病随着时间慢慢消耗着这个家庭的希望,这样的故事在农村不少见。有时候甚至消耗着生的念想。但是更可怕的是困难来临的时候乡亲们的冷漠与旁观。
张美丽的故事,人言可畏,闲言细语如刀般割着张美丽坚强的心。
两个阿小、文展、厚扑,以自己的认知看待这个世界,并努力疯狂的冲向自己向往的地方。阿小们只会模仿,没有明白自己真正要的是什么,为什么去追求。文展足够努力,但太较劲,太看重自己,他一句“困惑、一时找不到未来的大目标这很正常,没有几个人能很小的时候就知道自己可以过什么样的.生活,你做好眼前的一件件事情就可以了。”可惜了这自以为是的社会。厚扑追求激情、挑战和自由,可惜生活梦想飞的太高,没好好走过什么路。
写作是一种内省,是解剖自己的思想,当自己动笔去写的时候才会去思考自己真正的想法。这是一本关于回忆的书,也是一本内观自己的书。
蔡崇达皮囊读后感 17
好看的皮囊到处都是,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
这句在互联网上极端热潮的话成了众多人的至理名言,很多人把它奉为自己找对象的原则,想要去找一个有趣的灵魂携手走一生。
我不知道“皮囊”一词如此之火是不是因为《皮囊》这本书,毕竟这本书确实好看,销路也好,看过的人绝对不在少数。可无论这两者之间有没有关系,我都要说一句透过那份皮囊看到自己的灵魂才是我们真正的目的。
这是他应得的。
那么小的时候就担起了家里的全部责任,生活让他早早成了男子汉。如今他是业内挺有名的人物,看这本书有那么多名人为其写序,我就知道这个人不简单。得是多优秀的人才能从那样的小镇走出来,然后才能一步步爬到今天这样的'高度。哪怕我们外表漂浮疲惫不堪,但只要内心有所寄托灵魂可以安放,就足够了。
皮囊之下,贯穿的是我们的灵魂。无论这副皮囊你是否喜欢,无论灵魂是否已找到出处,你都应该相信灵魂归依了,一切才安稳。而那具皮囊只是偶尔保护我们的内心缓慢一点受伤害的东西。
蔡崇达皮囊读后感 18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这句话成为了很多人的至理名言,而我从《皮囊》一书中所体会到的是:透过那皮囊看到自己的灵魂才是我们不断经历的真正目的。
它没有华丽的语言去刻意装饰什么,有的像是一个老朋友一样娓娓道来说着过往。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父亲作为家庭支柱精神之光的中国式家庭的精神命脉,看到了最底层人民面对现实用力强悍活着的尊严和自强,看到了面对生与死人性最初的一面。在这些片段中,我能感受不同人在面对生活的打击下是如何将精神一步步从脆弱的肉体中狠狠撕扯出来的,血淋淋的是阿太的坚强,千疮百孔的是母亲的坚持,还是“藕断丝连”扯不断的父亲的无奈。
99岁的阿太在作者年少时眼中是个无情冷血的人,但在阿太年迈的身躯里,血液里流淌着的是对自由的渴望,骨子里藏着的是对活力的憧憬,然而这一一切却只能永远被困在这副苍老无力的身躯中。正如作者在文中的话“在阿太的生活观里,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
我认为《皮囊》一书写的最为感人的内容是发生在那二百平土地里的心酸故事。父亲的不幸,母亲维护爱情的独特方式。她一直坚持要把房子建完,哪怕是建完后不久就要被拆掉,她也义无反顾。作者当时很不理解,毕竟自己家过得很贫苦,却还“死要面子活受罪”。然而母亲不管这些,她一直坚持建房子,直到最后,作者才理解,这个所谓的“房子”,是母亲与父亲爱情的见证。尽管父亲残疾了,去世了,但母亲认为这个房子代表了父亲的脸面,她希望父亲发起的这个家庭看上去是那么健全和完整。
作者的母亲信仰神明,她始终相信丈夫只是肉体的离去,灵魂一直陪伴她左右。所以她问卜,求神拜佛,祈求为丈夫的灵魂找到适合安放的地方。有时候有这种信念是一种好事,起码当你走投无路的时候,你的信念还会支撑着你的肉体一路前行。这一点作者的母亲完美的诠释。
人民的经历是时代的经历,人民的精神是时代的精神,我们是平凡的大众,也是不可或缺的群体,我们是社会的骨血,若是抓不到我们的灵魂,那么这副躯体也只会是奄奄一息。在《皮囊》里,我看到的不仅仅是作者的人生,我也看到了大多数人的人生,他们一直在生活的苦难中不断寻找自己的精神信念,努力地在生活着,我觉得这就是生命的意义。
蔡崇达皮囊读后感 19
《皮囊》一书创作目的:作者蔡崇达希望通过此书纪念他的阿太、父亲、好友等人,他希望用文字‘看见”他们,“看见”世界的更多可能、让每个人的人生体验尽可能完整的途径。
此书以蔡崇达的成长轨迹的先后为顺序,通过一篇篇记叙散文向外界展示他的`心路历程。作者以平和、朴实、细腻的文笔讲述了一个个令他终生难忘的故事,从而帮助他理解发生在他身上的人和事。例如:通过《残疾》,他看见了父亲,认识了父亲。
读完《皮囊》,我的内心始终不安,生出了紧迫感。时不我待,我应该理解我正在相处的人以及今后将要面对的人,尽可能地“看见”我想珍惜的人,映照出彼此,温暖彼此。平静而从容。
蔡崇达皮囊读后感 20
《皮囊》是蔡崇达的第一部文学作品,这本书一个章节就是一个故事,第一个故事取名叫做《皮囊》,书名也是来源于这篇文章。
皮囊讲的是他的阿太(奶奶的妈妈)的故事。阿太是一个非常有个性的人,她认为肉体就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所以面对奶奶的去世,面对自己切菜时切下来的手指,面对舅公被她丢到水里几乎溺毙的事情,甚至对于自己的离世,她都表现的非常坦然。她甚至在死前跟作者说:“不要哭,现在没有这个皮囊的束缚,我来去都更方便。”
也是因为这份特殊的气质,作者特别喜欢与阿太待在一起。后来去外地工作,与阿太见面机会也少了,但是只要是工作中碰到不顺心的事情,作者都回选择回到阿太的身边,陪她坐一个下午。虽然阿太不大听的懂,后来甚至不再听得到,但是这样的陪伴却能够安抚作者,让他鼓起勇气重新开始。
后来阿太走了,作者也慢慢地明白了阿太在奶奶去世时说的'一番话的意思。当时全家人都挺伤心的,阿太不以为然,仿佛走了不是她的女儿一样。作者问阿太为什么这样,阿太说因为她舍得。阿太的舍得来自于她对待生命和身体的态度,身体的消逝在她看来是皮囊对生命束缚的结束,是更加值得高兴的事情。而阿太带给作者的安全感,是这份看法带来的超然淡定态度的感染。确实在这份态度面前,一切的困难不过是身体的折腾,生命有更多精彩的事情去做。
蔡崇达皮囊读后感 21
“人生或许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携带着一颗心的羁旅。”
——题记
皮囊之外:欲望的浮华和嘈杂
在柔弱的灵魂外,在伪装的皮囊外,是人们对生活的挑剔。你,能够不被同化吗?
“她曾经把不会游泳,还年幼的舅公扔到海里,让他学游泳,舅公差点溺死,邻居看不过去,跳到水里把他救起来。没过几天,邻居看她把舅公再次扔到水里。所有邻居都骂她没良心,她冷冷地说:‘肉体不就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
蔡崇达的阿太,是个很狠的人,切菜时把手指切掉了,也只是冷静地“哎呀”一声。对于肉体的伤害,她毫不在乎,永远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活得超然而自由。
她的生活观,也不同于常人。她认为,皮囊就是个包袱,我们的身体本来多么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很多人一辈子为了肉体的享受劳碌奔波,却从未问过自己灵魂的渴望,反而自觉活得很空虚。反之,当蔡崇达遇到事情时,最喜欢往阿太家跑,总觉得和她坐在一起,“有种说不出的安宁和踏实”。
阿太那个年代,肯定谈不上享乐,但只有内心丰盈的人,才能予以他人平静。她的物质是匮乏的,也不是个文化人,却有着超于常人的精神。人非草木,我们都是有心的,会悲伤、会感动、会痛苦……阿太这一生给了我们启迪——人要有一颗强大的内心。
小时候,在网上看到了一张贫富阶级区分图。我惊异地发现,自己家居然连中产阶级都算不上。我拿着手机,很当真地去给妈妈看那张图表。妈妈看了,问我:“你觉得自己幸福吗?”我思考片刻,答道:“幸福。”妈妈大笑道:“那么,你就是超级富豪。”
我能爱,我能笑,我能感受到生活的乐趣,能用文字描述它的温度。这样,我便有了一切所需。
夏丏尊在《平屋杂文》一书中,描写弘一法师:
“在他,世间竟没有不好的东西,一切都好,小旅馆好,统舱好,挂单好,粉破的席子好,破旧的手巾好,白菜好,菜菔好,咸苦的蔬菜好,跑路好,什么都有味,什么都了不得。”
别人可怜他,说他在受苦,但我认为他在享乐。他对于一切事物,都抱有一种幸福感,不为因袭的成见所束缚,去观照,咀嚼,品玩日常的生活,每一个细节中,都有着随时可得的美好。弘一法师,将看似平淡简陋的日子,过成了一首斑斓的诗。不需要锦衣佳肴,一碗清粥,就盈着整个世界的满足。他学会了感受生活的温度。
苏轼说:“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这是苏轼《定风波》的序言。王巩被贬宾州,北归后与苏轼饮酒,却显得容光焕发,更胜当年,苏轼忙问原因,陪王巩去宾州的柔奴就说了这句话。心安的地方,就是家。家是需要温度的,而当你一无所有时,就要考验你的精神了——你能否在逆境中,自己创造生活的温度?我们都应该培养这种能力,它能使你变得真正强大,不需要依靠身外之物,就能感到幸福。
你自己的幸福,不能由金钱来衡量,只有你自己才能判断。身外之物,只不过是另一层浮华的皮囊。不要外在的条件,而要内心的丰盈,才是生活的智慧。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不改其乐,足矣。
蔡崇达皮囊读后感 22
作者是中国新闻周刊执行主编——蔡崇达,在这本书之前从没听过的名字。说到买这本书的理由,也许是韩寒的推荐,也许是刘德华的第一次作序,也许就因为封面那句"这些刻在骨头里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说作者的外婆,一个简短有力的故事。知道了在福建闽南地区,外婆叫阿太,阿太称作者为黑狗达。阿太那句"肉体是拿来用的,而不是用来伺候的"让我对这位老人家肃然起敬,连手指被切断都是一副事不关己的表情,还真让人有点心疼这个阿婆。要经历多少我们这个年代无法想象的辛苦,才能说出如此倔强的话来!我们或许真的太溺爱这个躯体,以至于我们的行动越来越缓慢,没有了年轻时的轻盈,没有了一无所有时的无畏,反而越来越沉重。我想是因为我们这副瘦小的躯体难以承受我们逐渐膨胀的欲望吧!
《阿小和阿小》,一个是随时要去香港定居的小少爷,一个是溜须拍马的叛逆孩。小少爷有着当时从香港带来的一切新鲜玩意,是如此的让人嫉妒,可这个高高在上的小孩觉得自己随时都是要离开的人,并没有融入同龄的孩子中,叛逆孩成为了他比较固定的玩伴,一个呼之则来挥之则去的玩伴。该走的还是走了,走不了的哪也去不了,叛逆孩出了车祸退学最后结婚生子成了渔民,每天日出而做,日落而息;小少爷去了香港没多久,父母就破产了,父亲也去世了,过上了穷困的日子,最后做了业务员,天没亮就要起床,天黑了坐一两个小时车回家,听说快升经理了。我拼命离开的家乡和心驰神往的大城市,到底哪里才是我们该停留的地方,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欲望会因对其施加的压抑而愈发的强烈。或许当我们去走过一遭之后,我们的心会给出答案,当然时间是不会赔偿给你的,逝去的青春就是你要买的单。
《天才文展》或许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段时间是文展,觉得自己与众不同,必将有一番作为。遇到任何困难,都会用"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来鼓励自己。直到多年以后的同学聚会,你会发现那些你曾经看不起,或者你曾经怀着高高在上的心态帮助过的人,已经混的比你好多了,或者过上了你想要的生活。你就会明白,你最大的与众不同可能就是想的比较都多而已。其实我们大多都是流浪者,所谓的一番作为也只是世人对成功的谣言。特别喜欢书中的这句——从本质意义上,我们都是,既失去家乡又永远没办法抵达远方的人。
《厚朴》欲望引领着我们年轻时的.叛逆,青春是我们正当疯狂的借口。方与圆中提到:"我们都即将成为却永远也不会成为我们想成为的那个人。"我们脑海中总有一个幻想的自己,他有着我们缺少的品质,一种类似超我的存在,或者就是超我的一种。我们不断的想靠近这个自己,却永远也无法达到,总有一个更好的自己会出现在比你现在优秀的自己的脑海中。可当我们离他渐行渐远时,叛逆就会来填补我们失去的平衡,直到我们完全失去平衡。其实我们都有一种病,一种欲望没得到满足的无法自拔的病,想要成为欲望下幻想的自己,想过着你当下自认为幸福的生活。殊不知病态的是自己,嘲笑的是未来的生活。
这是作者半生经历的一些点滴,是一些刻在骨子里的疑问,他用这本书向自己提出了这些始终都要回答的问题。男人三十不惑,确实是提问的好时机,我看到了他的回答,当然这是属于他的回答。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副皮囊,也都有离开皮囊的那一天,所以我们也终将会向自己提问,希望我们都有属于自己回答,而不是人云亦云潦草一生。
蔡崇达皮囊读后感 23
最近,在空余时间阅读了蔡崇达的《皮囊》,购买这本书的原因非常简单,就是因为它在畅销榜上高居前列,摘要的描述也着实打动了我那一刻购买时的心情,于是就好不犹豫的将他点入了购物车,然后下订单付款。
此书也最终没有让我失望,在大约2个静谧的深夜里,我被吸引着阅读完了整本书。这本书以讲故事的形式,分章节描述了一个孩子的经历,而这个孩子恰恰就是本书的作者蔡崇达先生。我很诧异,能够在这样的年纪(33岁)就勇敢和如此深刻的把过去与现在的点滴,不少我认为是难以诉说的生命之重,展示给读者,没有做任何遮掩,实属不易。
《皮囊》的文字的直接的、深刻的、动人的,每一个章节讲述的故事都触动了我的内心,引起了我的思考,能够做到这一点,我认为它已经很难得。在这个读物繁多的时代,能够读到这样触动心灵的文字,也是一种机缘。
在《母亲的房子》里,我看到了一位苦难、朴素、固执、坚强的母亲形象,在丈夫很年轻就因为疾病丧失了一半的身体机能的情况下,她义无反顾的撑起了这个家,与两个孩子一起为生活乃至生命而抗争。读到"人活着就是为了一口气,这口气比什么都值得"的时候,我明白了每一个生命都是需要尊严的,只是对于尊严的定义各不相同;读到知道房子已经成为拆迁的对象,父亲已经去世的.情况下,但还是坚定的抢建完四层楼的房子,我也明白了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内心最朴素的表达和坚持。因为学历、知识结构和经历的问题,母亲缺少很理解表达自我的机会和能力,但是她从来都是爱着自己的丈夫、孩子和家庭。所以,不管你的母亲怎样对待你,请尽可能的善意去对待她,因为她始终是生你育你的妈妈。
在《阿小和阿小》里,两个儿时认识的小伙伴,都叫阿小,但是生活的轨迹和最终的命运却相差千里。一个从小就家境殷实,并且很快就被父亲移民到香港;另外一位则是沉默寡言,相当叛逆。可是故事的就结果却是,移民香港的阿小,因为父亲的不幸,很早就失去了最坚强的依靠,并且在香港受到当地小孩子的嘲讽,整个生活都陷入了不幸当中,最终成为一名香港最底层,生活不顺意的市民;而另外一位阿小,也成为了父亲所要求成为的渔民,但是每天可以骑着摩托开心的在海边飞奔,有着一栋小洋房,娶了媳妇,很快就有了孩子,也算其乐融融。世界就是如此的奇妙,你猜得到开始,却不一定知道终点会如何。
在《天才文展》里,好朋友文展很早就知道自己想要过怎样生活,并且早早作了准备,似乎在一切都是按照计划好的生活轨迹行走的时候,却峰回路转,因为无法在城市立足,最后又回到了小镇,成为一名电工。而一直被指导,仰望这位哥哥的黑狗达,却走出了小镇,在北京立足下来。儿时的好友,已经成为了陌路人。有点让人伤悲,有计划、肯努力的人,因为出身,因为性格的原因,最后还是没有获得他想要的成功,所谓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我觉得此刻成为了真理。当然,在那个刚改革开放的年代,体制还在决定很多东西,想实现屌丝的逆袭,甚至在城市中获得立足之地,实属不易。时至今日,整体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社会阶层的流动却越来越不易,中国的未来又将会如何?
在书的最后两个章节,我认为是作者对于前面所有故事出现的深层次思考和原因分析,分布在《回家》和《我们始终要回答的问题》里。"生活从来不是那么简单的梦想以及磨难,不是简单的所谓理想还有阴谋,生活不是简单的概念,真实的生活要过成怎么样是要我们自己完成和解答的","我要怎样的生活,我真正喜欢的是什么,我真正享受什么?"。作者给自己提出了一个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也让我们思考这个问题,究竟我们想过怎样的生活,是要赚很多钱,还是说要成为权贵,又或者走向何地?每一个人的回答都不同,但是当你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所有你所经历的一切,都在显示出力量。你所经历的一切,都将成为你所选择的明天。
世界很大,也很精彩;世界很小,也很浑浊。有时候我在想,人与人之间的巨大差异,究竟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形成的呢?同一个环境,差不多的家庭,却孕育了完全不同的人生。有点让人唏嘘,也让人思考,生命的路冥冥之中是否已经有神明为你安排好了呢,无论我们怎样挣扎,最终也逃不出命运之神的掌控。一切也都是没有答案的,我们唯一可以做的,就是认真的对待生活、生命的每一步,走好每一步,用最真诚和感恩的心对待自己的亲人、朋友,与人为善,懂得感恩,坚持不懈,让生命有更多的精彩与快乐!
蔡崇达皮囊读后感 24
青年作家蔡崇达的处女作《皮囊》,是我有限的阅读视野中最真诚的一本书。
一本好书总要讨论一些普遍、永恒的话题,比如父母,比如朋友,比如人生,归根到底体现的都是人,一个代表了人类的“人”。全书14篇作品,作者用平实而真诚的笔触诉说着他对父母和家乡的怀念,对朋友的感谢和关切,以及对一些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人生问题的.思考。
这其中,我最喜欢也是最让我动容的一篇就是《母亲的房子》。初读时,我觉得作者写得有些“过”,因为人物的行为让我这个旁观者觉得不可思议——母亲为什么只为“这附近没有人建到四楼,我们建到了,就真的站起来了”这样的理由,白天做苦工,晚上捡菜叶,全然不顾家人反对,历经艰辛建一座明知不久后就会被拆的房子?
房子建好后,母亲在门口奠基的石头上写上了父亲的名字。看到这里我才明白,母亲所有的努力不过是想让这个由她和父亲撑起的家看上去更圆满。细细品味,正是这些真实又近似痴狂的行为和想法,赤裸裸地将人的本性曝光。
我们每个人都偏执地活着,虽然方式不同,但最终目的都是活出自己的尊严和价值。这些东西看不见也摸不着,但它们确实能支撑我们的生活,证明我们没有白活。物质总是容易消失的,什么样的生活并不那么重要,痛苦和幸福也都不那么重要,灵魂的清澈和满足或许才是最重要的。
感谢蔡崇达,让我洞悉了一些人生的秘密,让我学着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家。
蔡崇达皮囊读后感 25
初知《皮囊》这本书,源于刘娜朋友圈里分享的一则在厦大的新书推广会介绍,明知“他是韩寒的好基友,刘德华的明灯”这个主题是个噱头,但还是对闽南作者感到好奇——印象中的我们闽南人大都奔波在追名逐利、养儿育女中,世世辈辈都如那首“爱拼才会赢”所传唱的那样劳碌,可以说企业家比比皆是,但作家文学家确实屈指可数。后来在网络书店再浏览了一遍简介,“以人物肖像画的方式描绘了福建渔业小镇的风土人情和时代变迁,在温情而又残酷的故事讲述中阐述了作者对父母、家乡的缅怀,对朋友命运的关切。”,我想这也正是我所日思夜念的种种,我一定能在他的字里行间找到一些共鸣与启发,于是便毫不犹豫地买了下来。
书中连后记一共收录了十五篇文章,是作者对生活的写照和对生命的体验与感悟,断断续续花了不到一周的时间就读完了,极其喜欢其中浓郁的闽南风土人情的写照。
第一篇《皮囊》中写的是他阿太的故事,我也有一位缠过小脚坚强地活到九十多的阿太,是奶奶的母亲。知道阿太去世,也是在很平常的一个初中早上,母亲打电话告诉我说你阿太过世了,但当时因为住校,因为忙着中考,因为阿太在较远的霞美山村交通不便等等原因,竟没有去送,至今想起仍然遗憾——“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死不就是脚一蹬的事情嘛,要是诚心想念我,我自然回去看你。因为从此之后,我已经没有皮囊这个包袱。来去多方便。”这样的文字,竟让我心里对阿太的过世,以及后来外公的病逝,再后来父亲的意外,都都有些慰藉了,甚至更加坚信常常梦见他们,是因为他们来看我了。
第二篇《母亲的房子》刻画了一种非常具有闽南特色的使命——盖房子。“父亲花了好多钱,雇来石匠,把自己和母亲的名字,编成一副对联,刻在石门上,雕花刻鸟。”亲切得就像我们村里每一户人家的故事。家乡的人,一辈子辛苦劳碌,没日没夜废寝忘食,就为了三件大事:盖房子,娶儿媳妇,抱孙子。说都是为了下一辈,但矛盾地是,在这个奋斗的过程中,是有严格的先后顺序的`,房子还没盖起来前,孩子甚至可以辍学,为什么?因为面子,因为人活着就是为了一口气;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当邻里街坊无时不刻都在谈论着谁家好命盖五层楼时,你无法守着一间旧屋独善其身自得其乐,何况你内心深处的灵魂也是从这片土地里长起来的,那种刻入骨髓的传统思想,即使你走遍世界,受过再高等的教育,也无法完全根除。而这里的女人恪守着传统的生活标准“第一步是结婚;第二步一定要生出个儿子,让自己和夫君的名字,得意载入族谱,并且在族谱上延续;第三步是攒足够的钱,养活孩子;第四步是攒足够的钱,给女儿当嫁妆(嫁妆必须多到保证自己的女儿在对方家里受到尊重);第五步是攒足够的钱,为儿子办酒席和当聘金;第六步是一定要等到至少一个孙子的出生,让儿子的名字后面还有名字;第七步是帮着抚养孙子长大……然后他们的人生使命完成了,此时就应该接过上一辈的责任,作为口口相传的各种习俗的监督者和实施者,知道上天和祖宗觉得她的任务完成了,便把她召唤走。”那些完成了这些使命的老人,听说,他们都走得极其安详。读这篇《母亲的房子》,其实最出色的地方,是作者敢于解读我们父辈人那种含蓄的永远说不出口的爱情。
第三篇《残疾》是作者对父亲生命最后一段时光的回忆。“为了期盼死亡的到来,他讲话都特意讲述得好像是遗言的感觉。他会说:我不在了,你自己挑老婆要注意;会说:我一定要火化,记得你走到哪就把我带到哪。他几次还认真地想了半天:没事的,我不在,家还在的。”看这些描述时,我觉得黑狗达是幸运的,他的父亲在最后几年,用尽各种方式好好的跟他道别了;然而,我也是幸运的,我的父亲走得干净利落,一如他一生的行事风格,绝不拖泥带水,没有给这个家庭造成哪怕是一点点的负担。父亲没有留下半句遗言,以至于这近一年来,我时常会想,如果有机会说上几句话,父亲会说些什么……“没事的,我不在,家还在的。”父亲奋斗了一生,建了三座房子,留下了一笔正数的存款,赢得了我们这个城镇盛赞的口碑,给了我们最好的教育和生活条件,他作为父亲的这一生是饱满而有生命力的,然而我作为儿子,却亏欠他太多。
第四篇《重症病房里的圣诞节》也是作者对父亲住院期间的所见所闻,读这篇时,我联想到的是五年前外公住院期间,我陪护的短暂几晚。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我曾天真地觉得那是因为爱得不够深,可我失去的这三位长辈,离去的过程是迅捷的,未曾让我们这些亲人直面生活的残酷,我没有过那样的经历,就没有这方面的发言权。据说,是因为上辈子和这辈子修了福分,才能换得离去得快一些。
第五篇《我的神明朋友》简直就是今年发生在我们家的故事的缩影,而其实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我们这片闽南大地上的各个角落上演着——信仰,真的是一种很强大的力量。接下来的《张美丽》《阿小和阿小》《天才文展》都是作者儿时的回忆,这些鲜明而生动的形象,在我的生活中,都能找到相似的模板。包括他大学时的同学《厚朴》,都像极了身边的某个人。最后的几篇,是乡愁,关于城市、关于旅途、关于故乡,文人骚客必须有的一种情感。
其实正如马塞尔普鲁斯特所说,每个读者只能读到已然存在于他内心的东西。书籍只不过是一种光学仪器,帮助读者发现自己的内心。读《皮囊》,文笔固然还不如徐则臣这样的小说家那般成熟,但我欣赏也更期待这种根植于闽南沃土上的作家更多的作品,启发我更丰富的心灵之旅。
蔡崇达皮囊读后感 26
读完后顺便看了下其他人的书评,真的是褒贬不一,这是看书的常态,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而且思想各不相同。我对本书的态度是赞赏的,感觉是本不错的书籍,值得一看!
简单介绍一下本书的内容吧,分为几个小部分,具体几个我就不细说了,如写阿太的,直接点明主题《皮囊》,写母亲的《母亲的房子》表现了母亲作为一个普通女性的坚强,果敢,吃苦耐劳,自尊自强,以及对父亲深沉的爱;写关于父亲的《残疾的父亲》写的令人心酸,表现了作者心态的变化,以及对父亲深沉的爱和愧疚;写关于几个朋友的.《阿小和阿小》、《天才文展》、《厚朴》这几篇争论很大,大家都觉得作者以朋友的落败来表现自己的成功怎么怎么的,我不这样认为,我觉得作者写的很真实,因为这些朋友恰恰是具备一些优点的,但他们不知道规划,肆意的挥霍,心态要么不平,要么妄自菲薄,怎能成功?最后几篇是写作者自己的,其中不乏有一些鸡汤,但真的是有毒的鸡汤,因为作者实实在在的悟出了一些人生哲理,并且去践行了他们。
看完本书收获还是很多的,或者可以说通过《皮囊》看清了自己的内心,看清了自己的“皮囊”,虽然内心有自私、虚伪的存在,但只要认清它们,合理安排他们,就不失为一副好“皮囊”。
蔡崇达皮囊读后感 27
是一本让人很有同感的书,每一个故事似乎都能在自己身边找到原型,每一个故事说的好像也是我们自己的生活。
从小到大身边出现过很多朋友,我想在那一刻我们都在履行互相陪伴的使命,当完成之后就把对方交给下一个人,就这样我们在人生轨道上不停的和陌生人相遇、熟悉然后离开。对生活每一刻的认知、每一刻的态度,每一刻的`感受都取决于自己,所以要接受生活是自己的这件小事…就像两个啊太、文展、厚朴和黑狗达,相同的皮囊下有着不同的灵魂,不同的灵魂造就了不同的人生轨迹,生活会是什么样,最终还是需要自己抉择。
“太多人的一生,被抹除得这么迅速、干净。”很认同这句话啊…还没来得及好好去陪他们,他们已经被抹除的干干净净了,而我却无能为力。长大之后最讨厌的是要接受一个个重要的人永远离开,我可以想象黑狗达父亲生病、离开时的无措和悲伤,我曾经也经历过从早到晚呆在有浓浓消毒水味道的医院里面,经历过不管何时何地只要一想到他离开了我就泣不成声哭成狗,经历过不知多少次做梦梦到他然后哭醒…我一直都知道随着时间我会习惯没有他的陪伴,会习惯这辈子我叫他再也不会有人应了,会习惯我的悲伤越来越淡,我相信他只是去了另外一个空间以另外的形式存在,他不会真正消失,在这个空间里面我对他的思念也永远不会减少,终有一天我们还会再见面。
大多数人只是生命中的一道风景,可能下一秒转身就不见。看着别人的喜怒哀乐,我没办法说能感同身受,能留下一个温柔的背影对他们来说也许是一种慰藉吧。
记得以后再遇见不喜欢的人,也要善良的对待。
蔡崇达皮囊读后感 28
这本书早已被推荐,看到《皮囊》俩字,我下意识把它当作一本小作家写的多愁善感的青春文学,扔到“杂书系列书架”,久久未翻。
直到有天看到一篇文章叫《阿太》,觉得写得很好,能够让我想到自己的祖辈们。于是搜这个叫蔡崇达的作家,没期望百科有这个人,然而搜到了,著有《皮囊》。于是这本书就被掸了掸灰尘,来到了眼前。
文中的人物基本都是作者印象中记忆最为深刻的.人,而我也曾不自量力的写过十几篇关于自身的文章自娱,这时觉得看到了一个标杆。
让我惊奇的是这书中竟也有《我的神明朋友》,因为我也曾写过这样标题的文章。于是更觉亲近。
关于书中的叙述自然不必赘述,看到某一页有50甚至70条的评论时,我知道这本书毋庸置疑是本好书。
看完之后,深感相见恨晚。
【蔡崇达皮囊读后感】相关文章:
皮囊蔡崇达学生读书笔记10-03
有关崇孝的作文09-11
改写《惠崇春江晚景》作文11-21
高三作文:从蔡伟说起10-03
蔡淳佳《回到最初》的歌词10-12
皮囊经典读后感04-01
皮囊读后感05-16
《皮囊》读后感06-29
皮囊读后感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