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教师读教学勇气有感
“跟心理治疗师一样,直到成为真正的教师之前,教师所用的也是技术。”这句话,颇值得玩味。以下是小编带来的教学勇气读后感,希望对你有帮助。
教学勇气读后感(一)
轻轻地合上帕克·帕尔默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几个词语在脑海中渐渐显得清晰,那就是在阅读时触动我心灵的几个词语。
1、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首先触动我的是这一句话:“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让我联系到另外一个词语——内驱力。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因是事物存在的基础,是事物运动的源泉和动力,它规定着事物运动和发展的基本趋势。外因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外部条件,它通过内因而作用于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进程。所以,内因是第一位的,外因是第二位的。内驱力无疑是教师成长发展的内因。但是教师从事这一职业的目的不同,对教育的理解不同,自我设计和自我发展的目标不同,由此造成内驱力有和无、大与小的差距。内驱力隐藏于自我个体之内,具有隐蔽性,只有对他们的行动追根溯源才能找到他内驱力的源头。学校进行“教坛新秀”、“教学能手”的评比,教育局进行“学科带头人”“县级名师”的评选,这些都为激发教师的内驱力提供了外因。但这些荣誉绝对没有个人达到自我期许、自我认同的目标后所产生的成就感更有价值。帕尔默说:“外部加诸于你的惩罚绝不会比你加诸于自己、自我贬低的惩罚更糟。”这句话也可以反推过去:外部给你的表扬和荣誉绝不会比你给自己的表扬和鼓励更有价值,更有成就感。最高的境界就是教师在这份工作中能够获得内心的宁静与愉悦,按照朱永新的说法,就是“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2、恐惧。第一次看到用这个词语来形容教师的心理,第一次知道一个年近60岁的老教授在走进教室前也会恐惧——我之前以为只有自己才是这样。回想自己在从教的前三年里,几乎每天都在恐惧中度过。恐惧明天的课没有充分地准备好,恐惧课堂纪律难以控制,恐惧难以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更恐惧自己任教班级的考试成绩与其它班级的差距有一大截。“难道教师的生活就是这样子的吗?”“难道其它教师的心理也是这样子的吗?”我多次自问,对自己的教学失去了信心。看到帕尔默对恐惧的解释我今天才豁然开朗。现在经历了十年的磨炼,虽然没有以前在教室前有一种想逃跑的感觉,但还是有一丝恐慌,因为我无法预料这节课的课堂气氛和教学效果如何。帕尔默告诫我们说“不要害怕”,因为“我可以恐惧,但我不必置身心于恐惧之中——只要我愿意立足于我内心世界景观中的其他天地而教学”。
3、共同体。帕尔默对共同体的解释是:“共同体是个体内部不可见的魅力的外部可见标志,是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与世界联系的交融。”或许他的另一种说法更通俗一点:“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追求真理。”“共同体”这个词语让我想到海盐独创的一个词语——“一体两翼”( 以校本教研为主体、以区域教研和网络教研为两翼的教研体系)。共同体的成立无疑为教师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的实现建立一个圈子,搭建一个平台。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教学共同体,小到备课组、教研组,大到片的教研活动,校际联动。但自己总感觉这些共同体的的交流还只停留在表面形式上,我们无法在共同体内体验到那种表达与倾听的愉悦。是的,我们不习惯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我们不敢提出自己的疑惑,我们不愿听取别人的批评,我们更不愿批评别人,我们对别人的看法不以为然。长期形成的个人思维与矜持阻碍了我们的沟通。为什么我们的共同体难以起到应有的作用?帕尔默的这句话无疑给出了最好的解释:“在共同体形成外在形状和形式之前的.一段日子里,它一定要在完整的自我中生根,只有当我们充分认识自己后才能与别人和睦相处。”是的,我们还没有充分认识自身,还没有达到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我们的个体还没有想要表达自我的渴望,所以还没有真正的交流与沟通。这促使我思考另外一个问题——在教师的成长发展中,是内因先起作用,还是外因先起作用呢?
一本书读完了,思索还没有结束。一本好书不在于它能帮助我们解决了多少问题,而在于它能启发我们更好地认识自我,更深地理解我们所处的环境,我觉得,这本书做到了。
《教学勇气》经典摘抄:
认知于共同体中------为伟大事物魅力所凝聚
1、只有亲身处于共同体中,我们才能理解现实。
2、不论是从社会学、心理学还是从历史学方面里看,如果不在已知者的身上留下求知者的记号,一个人怎么可能去理解另一个人呢?一位文学批评家怎么可能通览整本小说展开的领域而没有留下个人经验的足迹呢?
3、在真正的共同体中,犹如真实的生活,不存在纯粹的知识客体,也没有绝对权威。在真正的共同体中,犹如真实的生活,真理并不生活在假设之中,而教育要远胜于把假设云送给消极的听众。
4、我们现在所拥有的知识的最坚实的基础就是真正的共同体本身。这个共同体永远不能给我们终极的肯定-------这倒不是由于它的过程有欠缺,而是终极肯定对我们有限的心智来说是遥不可及的。但是只要我们愿意把我们的看法、我们的观察和我们的理论------真的,连我们自己本身-------都交给共同体验证,那么共同体仍大有可为:把我们从无知、偏见和自欺中拯救出来。
5、为什么我们甚至于到现在还不断挑战我们今天所持的观点?因为我们的注意力的中心是主体,主体不停地呼唤我们去深入地发掘它的秘密,主体拒绝被局限于现有的结论。
6、若不跳出我们自己的框框,我们就不可能很好地认识这个主体。我们必须相信主体的内在生命并不全情投入之。若我们既不相信也不培养我们自己的内心世界,就没有全情投入可言。
7、当排除伟大事物的内力而全靠我们自己相当有限的魅力时,教育共同体就变得渺小了。
8、在共同体中我们自己的工作日程有时会被伟大事物的魅力抢尽了风头。当伟大事物消失时,当他们失去了对我们的生命的引力时,我们就会偏离群体的轨道,堕入装模作样、自我陶醉和傲慢的黑洞里。
9、伟大事物绝不会真的消失----它们只会从我们人为的视野中消失。
10、只有发展和深化了我自己的内心世界,我才能理解任何伟大事物的内在生命。我不可能从别的生命里得知连我自己生命里都不认识的事物。
11、在一个充满不敬的文化中,教育遭受的命运最可悲------教育变得平庸了。当什么都不再神圣、不值得尊敬时,我们最多只能达至平庸。
教学勇气读后感(二)
自己视野范围内的教育教学书籍,内容大多是教学技巧或教育原理。而翻开《教学勇气》的导言,才知道它不是,它不教给你技巧,也不告诉你原理,它要讲述的,是职业认同和教师的自身完整。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关注的似乎永远是“怎么办”的问题,例如:遇到学生调皮捣蛋该怎么办;遇到学生早恋该怎么办;遇到青春逆反期的孩子该怎么办等等。我们整日为这些问题而纠结,整日为这些问题所纠缠,这些问题,也似乎是一张无边无际的网,网住了我们所有的日子、所有的思考,如果我们不能想出很好的对策,它也就网住了我们所有的快乐和所有的愉悦。
如果一个教师,能够顺利地处理“怎么办”的问题,在同事的眼里就是一个称职的、熟练的老师了。在这个时候,如果他能继续往前走一步,往深处走一步,在解决了“怎么办”问题的基础上,再继续思考“为什么”,那么,他就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优秀教师之所以优秀,是他跨越了“怎么办”之后有了更深的思考,他在思考,“除了这种方法,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在这几种方法中,哪种方法最好呢?为什么要采用这种做法而不采取另外几种种做法呢?”等等问题,能够思考“为什么”的老师,应该是优秀的教师,他不仅了解其然,而且还了解其所以然,当他在问“为什么”的时候,我们感觉他已经深入到了教育核心了。
但,帕尔默认为,仅仅关注“怎么办”和“为什么”的问题,还不能揭示“教学的自我内部景观”。他认为,“方法固然重要,然而,无论我们做什么,最能获得实践效果的东西是,在操作中去洞悉我们内心发生的事。”他举了心理治疗师的例子,他说:“心理治疗师的训练中介入了很多实践技术,有道是:心理治疗师到来前,你得靠技术。好的方法可以帮助治疗师进入患者的困境,但是只有以真实的内在生命投入到患者的真实生命中,有效的心理治疗才真正开始。”
“跟心理治疗师一样,直到成为真正的教师之前,教师所用的也是技术。”这句话,颇值得玩味,读到这里时,我在“成为真正的教师”几个字下面划了横线,这几个字告诉我:如果你用的仅是技术,那你还没有成为真正的教师。
看到这里,也许你会和我一样有无数的疑问:教学的根本是学生的学习,而非教师的教。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已经从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转移到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而《教学勇气》关注的却是教师的内心,这种提法科学吗?
帕尔默认为,“教师的自我是什么样的,是有关教学、教师与学生的问题中最根本的问题。”那么,怎么做到更好的直面自己的灵魂呢?
我期盼,我能更快地进入到本书的阅读中,一边阅读一边认识真正的自我,寻找到真正的自我。
和自己距离最遥远的是自己,每个人都可以评价别人,但惟独很难评价自己,不是吗?认识自我,了解自我,了解教师的内心世界,关注自我的完整,这也是一件很值得期待的事情。
【教师读教学勇气有感】相关文章:
教师读《教学勇气》有感09-14
教师读《教学勇气》有感范文09-14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06-19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三篇02-15
读《教师阅读地图》有感范文06-22
我读窦桂梅有感教师感悟08-06
教师《教学勇气》读后感09-14
教师教学勇气读后感09-14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范文(精选10篇)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