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读后感

时间:2021-01-05 09:15:00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西方哲学史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1

  之前说的高大上的书了,本自道永同学,准确的说,是建议他投的稿哦!

  大家有意向的投起吧!投稿投稿投稿!重要的诗说三遍!

  肤浅的说,这本书的阅读难度要大于以往见到的、读过的所有的书,这也正是读此书的目的所在吧。先难后易、先苦后甜,这是除书内容以外最大的收获了,正如老师所言,如果这本书都可以读的下去,其他书自然也就不在话下了。

  且不说书中内容的精彩,仅读书方法的练习与毅力的磨练已是受益匪浅。刚开始读,觉得很有新鲜感,虽然读不懂,但也津津乐道,但是慢慢的对于书失去了新鲜感,取而代之的是一遍遍看不懂的反感,读书开始由享受变成了磨练。在前两年,也就是大二左右的一段时间里,十分想看哲学类的东西,但当时忙于其他事,也不知道该看什么,后也就这么过去了。

  自己也喜欢思考,包括人生、科学、自然规律等等。所以我把这本书比喻成了一包难吃的化肥,晦涩难懂但值得让人深思,并最终有所收获。虽然看的不够透彻,但有些地方确实引发了我的思考与感触,就一些精彩之处,谈一下我的拙劣见解。

  1我对这本书的认识

  哲学是什么?哲学,乃是某种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说它和神学很像,是由于人类对于某些确切的知识,但又不能肯定的事物的思考,而与科学的关系,它与科学一样诉之与理性,而不是像神学一样诉之与权威,这种介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领域就是哲学。哲学史就是哲学本身,哲学史的修订并不是把外在的材料罗列的"哲学史",而是要是哲学史成为哲学本身,把哲学糅合进哲学史当中,这才是真正的哲学史。

  从宏观角度而言,罗素的《西方哲学史》是参考当时的时代背景,特定的时代和特定的社会环境,特定哲学思潮、哲学流派和哲学运动,探索哲学史发展的社会历史发展原因。同时也用微观分析法,描述当时的哲学家实际生活过程,从个人的出生地、出生环境、家庭环境、所受教育、个人生活方式和个人心理特点做出详细的说明,探究个人体的原因对哲学发展史的作用。

  他的《西方哲学史》主要分三卷,古代哲学、天主教哲学和近代哲学。在纵向的时间轴上,分别在每卷中根据当时的历史背景特殊介绍了对哲学的发展有重要贡献的人物,对于重要的人进行大量字描述,不吝笔墨。同时对于他认为不重要的人物只字不提。任何一个时代和社会都有自己特定的思想历史环境,这是人类发展的思想结晶,这些思想既包含了历史继承的思想,也包括同时代其他化背景的社会的影响,思想化系统总是处在不断变化之中的。

  从微观角度而言,相同的社会发展水平和相同的生产力会产生相同的社会体制、思想、经济、政治。但会形成不同的哲学思想体系,同一派别的哲学家也会有不同的思想内容,并且同一个哲学家不同时期也会产生与自己相矛盾的哲学观点,这就需要微观分析了。

  罗素的《西方哲学史》里,对哲学家个人及其思想研究,重视对哲学家的个人生活方式,个人的生活环境背景纳入到哲学史研究中,在叙述康德那一中,叙述康德的个人趣事,康德有一个十分有规律的生活习惯,他的邻居习惯了根据他出散步的时间对表,但是有一天他因为读卢梭的《爱弥儿》而打乱了他的时间表。对康德的出生地、受教育程度以及谁对他影响最大确立他的哲学思想。(fsir)这其中也夹杂着罗素的个人见解,比如:《英国百科全书》上说:"因为他从没结婚,他把热心向学的青年时代的习气保持到了老年。"罗素说:"我倒真想知道这个条目的笔者是单身呢,还是已婚的人。"

  哲学史其实就是哲学家的历史,是从古到今各个时代的哲学大家的思想结晶的历史,有的哲学家在时间上是重叠的,所以他们相互会相互影响、相互攻击、相互抵制、最后独立出自己派别。

  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同样以学派或是人物为主要节,中间穿插着时代背景,如《西方哲学史》(下卷)一书中在第四叙述完埃拉斯摩和莫尔之后,他插入了第五关于宗教改革运动和反宗教改革运动以及第六科学的兴盛,科学的兴盛带的新概念对近代哲学发生了深刻的影响。第七弗兰西斯·培根,他提出唯物主义经验论的基本原则,认为感觉是认识的开端,它是可靠的,是一切知识的泉。他重视科学实验在认识中的作用,认为必须借助于实验,才能弥补感官的不足,深入揭露自然的奥迷。

  要了解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必须要了解它的哲学,个体的生活环境决定了他的哲学,反过他的哲学又决定着个体的生活环境。罗素的《西方哲学史》是入门级哲学教科书,书中介绍各个时期的哲学大家,不仅对这些大家的主要思想做了介绍,还引申出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不仅介绍历史上不同时期哲学家家庭出身、所受教育程度等做了细致叙述,同时针对各个哲学家的思想加入了自己的评判。他的这部哲学史有助于初学者的学习,更好的理解哲学家的观点和当时时代的精华。

  通过学习罗素的《西方哲学史》能够比较全面而系统的了解西方的哲学家的思想体系,对于构建哲学整体框架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收益颇丰。哲学应当用哲学思维去学习,试着用哲学家的思维方式去学习,用辩证法的思想看待这个世界,分析世界。正如罗素所说:"哲学探索的意义不在于这个不确定的世界给出最终确定的答案,而且在于使我们生活在不确定中确定生活。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2

  肤浅的说,这本书的阅读难度要大于以往见到的、读过的所有的书,这也正是读此书的目的所在吧。先难后易、先苦后甜,这是除书内容以外最大的收获了,正如老师所言,如果这本书都可以读的下去,其他书自然也就不在话下了。

  且不说书中内容的精彩,仅读书方法的练习与毅力的磨练已是受益匪浅。刚开始读,觉得很有新鲜感,虽然读不懂,但也津津乐道,但是慢慢的对于书失去了新鲜感,取而代之的是一遍遍看不懂的反感,读书开始由享受变成了磨练。在前两年,也就是大二左右的一段时间里,十分想看哲学类的'东西,但当时忙于其他事,也不知道该看什么,后来也就这么过去了。

  自己也喜欢思考,包括人生、科学、自然规律等等。所以我把这本书比喻成了一包难吃的化肥,晦涩难懂但值得让人深思,并最终有所收获。虽然看的不够透彻,但有些地方确实引发了我的思考与感触,就一些精彩之处,谈一下我的拙劣见解。

  我对这本书的认识:

  哲学是什么?哲学,乃是某种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说它和神学很像,是由于人类对于某些确切的知识,但又不能肯定的事物的思考,而与科学的关系,它与科学一样诉之与理性,而不是像神学一样诉之与权威,这种介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领域就是哲学。哲学史就是哲学本身,哲学史的修订并不是把外在的材料罗列的“哲学史”,而是要是哲学史成为哲学本身,把哲学糅合进哲学史当中,这才是真正的哲学史。

  从宏观角度而言,罗素的《西方哲学史》是参考当时的时代背景,特定的时代和特定的社会环境,特定哲学思潮、哲学流派和哲学运动,探索哲学史发展的社会历史发展原因。同时也用微观分析法,描述当时的哲学家实际生活过程,从个人的出生地、出生环境、家庭环境、所受教育、个人生活方式和个人心理特点做出详细的说明,探究个人体的原因对哲学发展史的作用。

  他的《西方哲学史》主要分三卷,古代哲学、天主教哲学和近代哲学。在纵向的时间轴上,分别在每卷中根据当时的历史背景特殊介绍了对哲学的发展有重要贡献的人物,对于重要的人进行大量文字描述,不吝笔墨。同时对于他认为不重要的人物只字不提。任何一个时代和社会都有自己特定的思想历史环境,这是人类发展的思想结晶,这些思想既包含了历史继承的思想,也包括同时代其他文化背景的社会的影响,思想文化系统总是处在不断变化之中的。

  从微观角度而言,相同的社会发展水平和相同的生产力会产生相同的社会体制、思想、经济、政治。但会形成不同的哲学思想体系,同一派别的哲学家也会有不同的思想内容,并且同一个哲学家不同时期也会产生与自己相矛盾的哲学观点,这就需要微观分析了。

  罗素的《西方哲学史》里,对哲学家个人及其思想研究,重视对哲学家的个人生活方式,个人的生活环境背景纳入到哲学史研究中,在叙述康德那一章中,叙述康德的个人趣事,康德有一个十分有规律的生活习惯,他的邻居习惯了根据他出来散步的时间来对表,但是有一天他因为读卢梭的《爱弥儿》而打乱了他的时间表。对康德的出生地、受教育程度以及谁对他影响最大来确立他的哲学思想。这其中也夹杂着罗素的个人见解,比如:《英国百科全书》上说:“因为他从来没结婚,他把热心向学的青年时代的习气保持到了老年。”罗素说:“我倒真想知道这个条目的笔者是单身呢,还是已婚的人。”

  哲学史其实就是哲学家的历史,是从古到今各个时代的哲学大家的思想结晶的历史,有的哲学家在时间上是重叠的,所以他们相互会相互影响、相互攻击、相互抵制、最后独立出自己派别。

  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同样以学派或是人物为主要章节,中间穿插着时代背景,如《西方哲学史》(下卷)一书中在第四章叙述完埃拉斯摩和莫尔之后,他插入了第五章关于宗教改革运动和反宗教改革运动以及第六章科学的兴盛,科学的兴盛带来的新概念对近代哲学发生了深刻的影响。读后感.第七章弗兰西斯·培根,他提出唯物主义经验论的基本原则,认为感觉是认识的开端,它是可靠的,是一切知识的泉源。他重视科学实验在认识中的作用,认为必须借助于实验,才能弥补感官的不足,深入揭露自然的奥迷。

  要了解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必须要了解它的哲学,个体的生活环境决定了他的哲学,反过来他的哲学又决定着个体的生活环境。罗素的《西方哲学史》是入门级哲学教科书,书中介绍各个时期的哲学大家,不仅对这些大家的主要思想做了介绍,还引申出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不仅介绍历史上不同时期哲学家家庭出身、所受教育程度等做了细致叙述,同时针对各个哲学家的思想加入了自己的评判。他的这部哲学史有助于初学者的学习,更好的理解哲学家的观点和当时时代的精华。

  通过学习罗素的《西方哲学史》能够比较全面而系统的了解西方的哲学家的思想体系,对于构建哲学整体框架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收益颇丰。哲学应当用哲学思维去学习,试着用哲学家的思维方式去学习,用辩证法的思想看待这个世界,分析世界。正如罗素所说:“哲学探索的意义不在于这个不确定的世界给出最终确定的答案,而且在于使我们生活在不确定中确定生活。

  哲学问题永远不会解决,也永远不会消失。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3

  发觉“思路行者”这名字没取好,在这个领域,行走的姿势看上去就有些古怪,如果叫“思空飞者”“思海游者”,不仅视觉效果会好得多,境界之高下更是“昭然若揭”。

  最近就着实到“思海”里去“畅游”了一番,粗粗浏览了大哲学家罗素(1872-1970)的《西方哲学史》。这部书于1945年出版,罗素先生很长寿,晚年主要靠这书养老。我以跟看小说差不多的速度来看这部60多万字的巨著,每天看4万字左右,实在有些亵渎神明,好在罗素先生是无神论者。

  对于西方思想的发展史,以前可谓一无所知。自己的兴趣好像还是在中国历史文化,但是西方文明无论是作为参照物还是更为宏大的背景,必须有些起码的常识,至少马克思主义在西方是如何进化出来的,总得能说出点ABC吧。凭我的学识和智商,实在看不了这书,比如柏格森(1859-1941)的理论,不要说理论体系没看懂 ,硬是一句话也没看懂,“人的生命是意识之绵延或意识之流,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成因果关系的小单位”等 ,搞得我完全是云里雾里。

  正因为如此,我才能看得这么快,反正看不懂,反正看过了。并没写读后感的习惯,这本特别看不懂的书倒想写,至少把有印象的几点整理一下,也算给特别热爱、看重中国文化的罗素先生一个交待。

  第一次知道西方哲学的起源竟然是数学;第一次知道原来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在西方思想史上有这么高的地位,竟然跟我们的孔先生差不多,统治了西方思想界20xx多年;第一次知道,中世纪的西方竟然腐朽黑暗到了如此地步,让我看了都心有余悸,以致于觉得人类能从中世纪的丑陋中走出来多少有些侥幸。

  在我印象中,德国是世界上专门生产思想的地方。看了书后才知道,在康德 (1724-1804)之前,德国是思想十分贫瘠的土地,历史上少见的通才、“十七世纪的亚里士多德”莱布尼兹(1646-1716)出生的时候德国还是神圣罗马帝国的一部分,他受的也主要是法国教育。难怪于坚在一首诗里会说:晚上10点,康德上床睡觉,当他睡着的时候,整个德国停止了思考。

  以前一直认为康德和黑格尔(1770-1831)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可罗素显然不这么认为。对康德,他还算尊重,“一般人都认为康德是近代哲学家中最伟大的,我个人不能同意这种评价,但是若不承认他非常重要,也可说是愚蠢无敌”。康德强调“人人本身就是目的”,在自由主义和民主主义方面的立场上,两人并没有太大的差异。对黑格尔就完全不同,在他看来,黑格尔作为民族主义者,把国家主义推到了极端,把国家看成了目的本身,在国家和个人之间,他十分强调个人对国家的服从,在国与国之间,他认为战争不仅无法避免,而且是一件好事情。这自然就与因“持续不断的追求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者水火不容。在罗素先生看来,如果承认了这样一个学说,“那么凡是可能想象得到的一切国内暴政和一切对外侵略都有了借口。”

  看了这本书后,终于搞清楚原来培根确实不是什么坏人,他作为法官虽然收了钱,但是那个时代的法官都收钱,只要没有因为收钱而影响判决的就是好法官。莱布尼兹这么伟大的人物,却是个小气鬼,请帖发给他,他从来不包红包,只是送新人几句格言,再加上一句玩笑的荤话。而人品最高尚、知行合一的是荷兰的斯宾诺莎,为人温和有礼,对钱财十分淡漠,看看他的眼睛,就能感觉到他该有一颗多么纯净的内心。一直对威廉三世去当英国国王一事有些耿耿于怀,当时世界第一强国竟然请小国荷兰的国王去当国王,现在才知道,原来当时荷兰才是最开明的国家,当时受到宗教和政治迫害的精英都爱到荷兰避难,威廉三世到英国后,也对英国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一直崇拜卢梭,觉得他是奠定西方文明的基石性人物。而按罗素的说法,他只是浪漫主义运动的头号人物,着力于以审美的标准代替功利的标准,蚯蚓有益却难看,因此受到冷落,老虎有害但好看,因此受到赞美。如果真是这样,又有多少经过沧桑的中年人还会喜欢卢梭呢?

  至于我本人,最喜欢的竟然是“亚里士多德以后的古代哲学”。在古希腊无比灿烂的文明结束后,历史突然失去了宏大叙事和勃勃生气,进入了一个只适宜追求个人感官快乐的相对沉闷期。对于这个时期,罗素是这样说的:哲学不再是引导着少数一些大无畏的真理追求者们前进的火炬,它毋宁是跟随着生存斗争的后面在收拾病弱与伤残的一辆救护车。我喜欢“决心像一条狗一样生活下去”的狄奥根尼,他住在一个大瓮里,拒绝接受一切的习俗,当国王去看他,问他要什么赏赐的时候,他的回答是“只要你别挡住我的阳光”。那时的犬儒与现在遍地的犬儒真是有云泥之别。斯多葛主义的主张,能看懂一点,可总是记不住,因为同时期的伊壁鸠鲁派是我的最爱。这个学派对生活的追求十分简单,伊壁鸠鲁平时只靠面包度日,节假日才吃一些奶酪,他们最大的追求是宁静和没有恐惧的生活,平时很少外出,谨慎节制,崇尚友谊,主张快乐就是善。

  对于我来说,如果人生有足够多的快乐,说什么也是够了。所以其他地方就算了,这个地方,心情宁静和快乐的时候还得再去翻一翻。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4

  在一个漫长的时期里,人类思想的冲突在历史中表现为宗教忠贞与政治忠贞的冲突。而后发展为希望加强社会约束之人和希望放松社会约束之人的冲突,对于现代,又有激情与理性、浪漫与纪律的体现。无论哪个时代和地区的社会都受着两种相对立的危险的威胁:一是过分讲求纪律和尊敬传统而导致僵化;二是由于个人独立和个人独立性的增长使得合作成为不可能,因而造成社会的解题或是对外来者的屈服。而哲学之意义,旨在教导人们在不能确定时怎样生活下去而又不致为犹疑所困扰。上述两种主张都有着自己的哲学,但发展到了极端,又成了对社会的威胁。自由主义的学说则介于二者之间,力求避免这种无休止的反复。其本质在与意图不根据非理性的教条而获得一种社会秩序。并且除了为保存社会所必需的束缚外,不再以更多束缚来保证社会安定。

  罗素在西哲里,把古希腊哲学家们做了一个区分,这个区分就是苏格拉底。前苏格拉底哲学家们相当于是为苏格拉底时代及之后的哲学家们提供了一个理论基础,他们虽然不像苏格拉底那样为世人熟知称道,但如果没有他们所做的积累,苏格拉底及后世的哲学家们的理论也如无根之木,空中楼阁一般,无从谈起了。而其实只要稍作整理便可知道他们是谁以及他们主要的功绩。

  最早的希腊文明兴起始于奥尔弗斯教派,在这个历史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巴库斯,这个时期的希腊文明是懵懂的、宗教的。而哲学始于泰勒斯,他预言了一次日食,他与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美尼同属于米丽都学派,他们代表了那个时代的科学。之后则是毕达哥拉斯,他主张数学与神学之融合,这长远地影响了后世的柏拉图,甚至于柏拉图哲学中某一部分剖析来看本质上其实就是毕达哥拉斯哲学。而赫拉克利特提出了不可知论,主张万物流变,并发起了对于永恒的讨论,而这一讨论一直延续到了现今,哲学家们的主要雄心之一便是找到某种永恒不变之存在,它超脱于万物与时间之外,而且必然是科学所无法解释的。这种努力便自巴门尼德开始,巴门尼德的论点集中在“存在等同于思想”上,与赫拉克利特不同,他认为万物不变,凡实体皆具有不可毁灭性。对于这些论点,作为现代人的你我自然觉得是无稽之谈。在对待哲人某些错误的观点上,人们有时会生出一种疑问,如此哲人为何也会犯这种错误?如何正确地看待这些观点,罗素的答案值得我深思——“一个有智慧的人表现出一种在我们看来显然是荒谬的观点时,我们不应努力证明它竟有几分是真的,而是应该努力去理解这种观点何以竟会看起来似乎是真的。”同理,如今许多我们为之欢欣鼓舞的偏见,对于心灵气质完全不同的另一个时代,将会显得何等之愚蠢。错误毕竟是错误,不因是谁而改变,今后改正便是。哲学引发人思考,指引人前进,给人以信心,但从未教人原地踏步甚至倒退。并且哲学理论的生命就在于,如果它真是重要的,那么总可以在原来的叙述形式被驳斥后以另一种新的形式复活,反驳很少能是最后不易的。即无论经历几次相互反驳,都不过是将自己的观点进一步精炼化的一个序曲而已。就我个人目前所看到的部分而言,罗素几乎对每个古希腊哲学家的观点都做了某些方面的批判,而这正是一个哲学家应当做的。永远不要放弃自我思考,哪怕是世人皆允的真理,都值得与之一辩。真理从来不怕辩,真理越辩越明。

  而巴门尼德之后的哲学家们更多是起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恩培多可勒提出了“四原素”、“历史的进程是爱与斗争的进程”的观点;属于阿那克西美尼学派的阿那克萨格拉首次提出了心与物理变化之联系;原子论者留基波和德莫克利特们则开了唯物主义的先河,并且对于虚空是否存在引发了争论,这里罗素也给出了一段有趣的讨论:

  “虚空是一种不存在,而存在的任何部分都不是不存在。”

  “既然你说有虚空,因此虚空就不是无物,因此它就不是虚空。”

  诸如此类的批驳不胜枚举。罗素还提出,德莫克利特及其之后的哲学都犯了一个错误——即在和宇宙对比之下,过分地强调了人。自怀疑主义者们起,就一直在研究人们是“如何知道”的,而不是去努力地获取新知识,而他们的先驱就是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的智者普罗泰格拉。乃至于苏格拉底那过分地强调伦理的论述、柏拉图之否定感性世界、偏重于自我创造的纯粹思维世界、亚里士多德将“目的”作为科学的基本观念的做法,都犯了倒退的错误。尽管他们有着绝世的天才,若其思想上有着阻碍社会发展的成分,那么他们的天才便成了这些错误观点为害无穷的帮凶了。哲学若不能指导人前进,就失去了其积极意义。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5

  可以说,在苏格拉底之前,人类的意识是由酒神的迷狂主导的,可以看到赫拉克利特在虔诚之中呐喊世界是一团不灭的火焰,可以听到荷马在疯狂之中演唱神与英雄们强大的力量;而到了苏格拉底,人类就开始冷静思考了,思考着人类自身的秩序,而把那种酒神迷狂的火焰被冷静的理智浇灭了,这就是为什么苏格拉底的弟子柏拉图要把荷马这样的诗人驱逐出他的理想国了。诗人的力量可以触及宇宙的每一个角落,而柏拉图的已经观察到宇宙的每一角落了,他却不愿承认自己是诗人:他用冷静的理智来反对酒神的迷狂,却不知自己已陷入迷狂之中。与其说他的“理念”是一种单纯的哲学,不如说他创造了一种关于美的意境,天地万物都可以归服于“理念”的名义下,这何尝不是人类意识中那种最纯粹的、统一的关于宇宙初生之美的体验呢!美在第一双眼睛看来是不可言说的,而柏拉图却说了出来!在无意之中,柏拉图的“理念”接近了上帝,可他终究只是接近。在苏格拉底之前的思想家则是和上帝融为一体的,他们就是神。可以说,柏拉图是最后一个体验到古希腊那种酒神的迷狂的人,而柏拉图之后的人更多的是看到他那种冷静的理智,仿佛再也听不到诗人那疯狂的呐喊了,仿佛再也没有和宇宙万物融为一体的体验了。

  与其说亚里士多德是一个哲学家,不如说他是一个科学家,因为他力求哲学像科学研究那样明晰。关于哲学和美,到底是偏向于纯粹的形上的思辨,还是偏向于严谨的富有逻辑的对自然万物的精确的观察和把握,亚里士多德选择了后者。自然万物那种朦胧之美变得清晰了,人与自然万物的距离拉近了。以上所说的人类意识中哲学的、宗教的、科学的三种认识方式中,科学的认识方式的力量在逐渐强大,开始被确立了起来,这也表明人类自身的分界变得明显了。亚里士多德继承了他的老师柏拉图那种冷静的理智,但他比柏拉图更彻底的抛弃了激情和诗人。他在观察宇宙万物时,更像是带着一架显微镜。他把整个宇宙看成是物理的或者生物学意义上的宇宙,富有秩序而有那么机械。他在寻找宇宙万物的原因时,他发现了“不动的推动者”或者“第一推动力”。可以说,柏拉图是完全沉浸在一种关于美的幻想中发现了“理念”,而亚里士多德则基于对现实的冷静观察而推出了宇宙万物的原因,这种差别何其之大啊!从此以后,种机械的思维方式开始统治人类的意识,诗人的激情在机械的碾压下变得微弱,最终也熄灭了。那第一双眼睛看到的纯粹的美似乎消失了。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西方哲学史上最伟大的两位哲学家。他们开创了所有的哲学命题,可他们之间又有如此巨大的分界:柏拉图是一个诗人,他用激情体验着宇宙的美的统一;而亚里士多德是一位科学家,他用冷静的理智规范着宇宙机械的秩序。在他们以后的时代里,在基督教的世界里,人类的意识中几乎始终贯穿着他们两人的思维方式。

  人类的文明的历史到底是向前推进的还是后退的?这其中蕴含着两种截然相反的认识方式,一种是科学的,一种是哲学的或宗教的。我想,之所以会请出那位全能的上帝来统治一切,是因为人类已经陷入了混乱之中。这种混乱从哪里来?从可见的方面来说,是维持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伦理道德衰落了;从根本上来说,是人类的自身出现了分界,即那三种认识方式的正式确立。人类的意识不再是和自然万物浑然一体的了,但是人类的却在不自觉的做着种种努力。上帝是什么?或者说神是什么?他不再是人类的童年时期那种与自然万物融为一体的神秘存在,上帝不是水,上帝不是一团火,上帝也不是数,而是上帝与自然万物分离,已经超越于自然万物之上了——是上帝创造了一切,甚至,柏拉图的“理念”也是上帝创造的,上帝就是亚里士多德的“第一推动力”。这可以说明人类与外部世界已经确立了明确的分界,因为上帝是人创造的,上帝并非是在自然万物的宁静中向人显现的。上帝只是人类企图回归自然万物的努力的假设。此外,上帝也变成了一个“人”,他具备了人类的一切善良美好的情感和美德,以及自身中具备的产生“恶”的因素。让我们再回想一下亚里士多德的“第一推动力”的科学假说,当人类科学的和哲学的认识方式不能推出那可以无限回溯的宇宙万物的成因时,人类便假定了一个静止的第一原因,这表明了科学和哲学已经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了。于是人类便假设有一位超出了人类的经验和理性的上帝,这便是宗教信仰。可以说,人彻底的从自然万物的“奴役”下解放出来,但是又落入了这位创造自然万物并又具有人的品质的上帝的“奴役”。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相关文章:

西方文学常识大全02-18

西方音乐体裁知识09-22

西方的城堡简笔画10-22

西方万圣节作文11-20

西方古典音乐知识大全10-11

西方古典音乐小知识10-09

西方情人节的礼物作文09-09

西方情人节常用的英语甜蜜告白01-18

西方传统节日:圣诞节英语作文11-09

中西方典故历史文化论文阅读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