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畔》读后感

时间:2021-01-07 10:53:11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湖畔》读后感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湖畔》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湖畔》读后感

《湖畔》读后感1

  东野圭吾的小说总会让你感到出其不意。一切看似平静时突然挂掉一个人,在意真相的人带着我们抽丝剥茧顺藤摸瓜,真相大白之时又让其掩于世间。

  原来日本和中国有诸多相似之处:小孩子的童年被学习培训填满,只为了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父母为此也是绞尽脑汁不择手段。

  然而知识并不能给孩子们健全的人格,小孩子从父母那里得到的信息似乎是只有学业是最重要的,其他的都暂且让步,甚至是他人的生命,一切能够帮助孩子升学的事情父母都会尽其所能,一起阻碍升学的人都是威胁。

  六年级的小学生能够将老师的鞋子扔出去以拖延时间,能够把一个解决掉之后仍然若无其事。这种智慧与冷静让人窒息。可笑的是父母们都不相信自己的孩子,是的,他们一开始就不相信自己的孩子,所以才会作弊,才会有后面的惨案。我想即使高阶的失踪不了了之,孩子们或者说父母们如愿以偿,孩子们都顺利升学,到达众人羡慕的学校,他们的余生也会在不安中度过吧。

  我觉得这辈子平平安安的,不做什么伤天害理的事,能有多大出息就多大出息吧,一切凭个人本事和运气,歪路还是不称心的。

《湖畔》读后感2

  如果你的孩子有杀人的嫌疑,你会选择相信他去了解真相吗?还是为了所谓的保护他而去隐瞒犯罪事实?

  四个家庭由于孩子都要考私立中学联系在一起,在日本要想考取一个好的私立中学比考高中和大学都要重要得多,使得某些家长为达到这一目的不惜花费金钱,母亲甚至出卖自己的身体去换取考试题目。对于这个现象,丈夫们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们或许觉得为了孩子没有什么是不能牺牲的。我却不能苟同,没有爱情的婚姻存在着也犹如行尸走肉,那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

  孩子是他们之间唯一的纽带,只要当孩子遭遇危险,即使夫妻双方没有了感情,他们也能通力合作为孩子排除危险。我不知道这是亲情的伟大还是它的悲凉之处。

  一个孩子是一个原生家庭的写照,可以透过孩子去了解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不管孩子的初衷如何,也不管他是想要把父亲拉回母亲的身边,还是他只为一己私利想有个好的前途,只要他犯下了人最基本的底线外的错误,家长都应该有让他去正视错误并承担责任的勇气。

《湖畔》读后感3

  最近连续读了两本东野圭吾的书,感觉很爽,跟着主人公一起推理,把真相找出来的,激发了一些兴趣。虽然还是被没有写出来的线索给玩弄了,可是我还是把主要的问题人给找到了。那要归功于一些书评和简介,把故事的关键点和教育结合起来,所以肯定和补习班的老师有关系咯,而且作者埋下的伏笔也显而易见,津久见老师从出场一开始就不对劲。凶手不是他,可是一切都应该从他那里出发,给那些家长有可乘之机。当然,一个巴掌拍不响,无风不起浪,如果他们没有邪念,或者说对孩子的教育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也不会有接下来的事了。

  这本小说是十几年前的`作品了,在佩服作者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之余,我不禁感叹日本社会的发展迅速。教育本身就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基,当一些有限的资源得不到的时候,一些不免会走歪门邪道。两位解读者的点评很精彩,东野的书其实并不仅仅是推理,而是让读者去揭示动机,并不是单方面的原因,有可能是亲情爱情的混杂,也可能有社会的压力,甚至是心理的不正常因素。这些都引导着读者去挖掘,让人思考,给人以正确的力量。

《湖畔》读后感4

  我能说感觉读完此书整个人都不好了吗,其实也不是读完心情不好,过程中就我有点低落消极的情绪。倒不是因为主要情节,而是因为文中另样的夫妻生活状态,四对夫妻里,没有一对是夫妻和睦,互相关注,互相敬慕的。美菜子夫妻间,丈夫出轨,妻子没有办法,只能将所有心思放到儿子章太上,对丈夫大约也是哀莫大于心死的状态,而丈夫俊介,多次出轨,也有意要抓住对方出轨的证据而光明正大提出离婚。藤间和关谷一对夫妻则是互相在对方的配偶身上寻找慰藉,即使不离婚是为孩子考虑,但是孩子远比大人想象的聪明的啊!这样的混乱难道不会对他们的人格形成、心理成长带来终身不可磨灭的扭曲影响吗?再有坂崎夫妇,丈夫坂崎再跟别人提起妻子君子时,说的是“自从她不是女人后,便再没有夫妻生活”。妻子得了恶性肿瘤,切除了子宫和卵巢之后,丈夫的态度只有嫌弃,而妻子也只能是哀莫大于心死,对丈夫的一些荒唐行为听之任之,不予理睬。

  可能自己本来就有对夫妻生活的态度保有消极心理,如今又读到了这样的夫妻生活,心里无法控制的悲哀。可能真爱的确难得,否则为什么那么多故事都要讴歌真爱呢?

《湖畔》读后感5

  东野圭吾好像是偶像派作家啊,身边很多小伙伴都喜欢他看的书。

  看过电影版的[白夜行]以及小说的[沉睡的美人鱼之家]以及现在的[湖畔],觉得[白夜行]很不错,打算再看一次小说版的,但另外两本看了之后觉得不怎么样呢......

  [湖泊]大体讲述的是:四家人为了让孩子顺利升初中而不息付出金钱甚至肉体代价,之后并木先生的养子为了挽留并木而杀了他的情妇,除并木先生以外的四家人因为无法确认是谁家的孩子杀了情妇而集体隐瞒了这件事情。

  内容情节和背后涉及的人性其实都很值得探讨,但从故事设计的悬疑性来说,我觉得[湖畔]写得不如阿里莎的[无人生还],若说人性,我觉得[白夜行]的或许更好。

  也许我只是不喜好东野圭吾的这种写法吧。

  再或者也许是因为我阅书无数而自己导致看到开头猜到结局?反正现在是不大喜欢看类似于[湖畔]的这种书了。故事进行的节奏太慢,以至于没有了看下去的好奇心和耐心。

《湖畔》读后感6

  结局和以往的风格不太一样,开放式结局,但凶手还是一样的大跌眼镜。

  1.我个人觉得结局这件事会就这样结束了,没人去告密,并木看样子最后是或许被章太做的东西感化了,想要和其他家长一样,保护孩子;或许是为了自己的面子,不想让外面的人知道是自己的人是杀人凶手,名誉扫地。

  2.父母爱孩子的方式有多种,为了孩子的学习不惜出卖金钱的周围比比皆是,司空见惯。但是不惜出卖身体的我倒是难以接受,这种父母伟大却也是可怜,这种方式得来的机会要是孩子知道了,到底会抱着一种感激的心态,还是会觉得这个机会不要也罢,并且觉得可耻,我想我会是后者,会觉得这是自己的一个污点吧!

  3.看过很多处于热恋的奋不顾身,和处于爱情中的人的盲目,毫无理智;也见识过了很多感情因为时间冲刷,结婚后的生活索然无味,今天算是大开眼界,竟然还会有这种出轨方式,对方都采取维持关系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那这种婚姻还有什么意义,除了维护形象,名誉。时间终究是个可怕的东西,一直觉得社会本身没有电视剧复杂,现在倒觉得是自己涉世未深,也许生活比电视剧复杂得更多。

《湖畔》读后感7

  多么讽刺,他们的初衷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难道他们的世界里,最好的教育不包括堂堂正正做人吗?大概是没有吧,毕竟他们本身,每个家庭间,都有那些不能说的“秘密”。

  而那些秘密,他们的理由呢,是为了把几个家庭的关系牵在一起。他们的良心甚至都没有遭到谴责,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是不得已而为之,是箭在弦上,是为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奉献终生。

  快给他们鼓鼓掌吧。可厉害死他们了。

  所以他们教育出来的孩子也很厉害,杀人放火不眨眼,文中对于孩子的描写实在有些奇怪,所以孩子可能才是凶手。虽然对于他们的描写很多,但根本感觉不到他们作为小学生的天真可爱,似乎被很多的压力折磨。

  就当是我年轻心窄吧,我实在无法理解父母以“为了子女”的名义放弃原则放弃自我甚至放弃道德底线的样子,自私也好幼稚也好。人类繁衍后代的意义为何,只为了数量制胜吗,不是吧。生孩子就像是一个养成游戏,过程无比漫长,很难中途退出也很难重新开始。

  就像一道辩题一样,如果你深爱的人杀了人你会怎么办。

  大概我的答案是,劝他自首,等他出狱吧。

  所以对于这本书我没有任何感动,只有满满的“恐婚”。

《湖畔》读后感8

  湖畔是东野的一部平庸之作,以下简单品析此作所折射的问题和艺术特色。

  折射的问题

  1、社会问题。日本人民普遍追求精英教育,认为学历的高低反映出个人的素质。许多家长为把孩子们培养成优秀人才,挤破头也要把孩子送进私立学校学习。湖畔中的描写可以说是社会问题的一个缩影,为了孩子的学位,家长和学校职员私下交易。而书中所述包括金钱和肉体的交易,虽是虚构情节,但也从侧面反映出家长急功近利的心态。

  2、家庭问题。

  (1)婚姻关系。湖畔出版于06年,而日本这一年的家庭暴力数据表示,约80%的女性受到来自丈夫的(肉体、精神)暴力对待。湖畔中藤间和关谷彼此拥有彼此的妻子,但大家心知肚明,都没有说什么。这时候,夫妇之间没有所谓的爱情,而是女性为了报复男性的精神暴力而解放自我。

  (2)亲子关系。湖畔中,俊介对章太的事情并不上心,也许是由于他并非亲生,也有可能是日本男人以事业为自己所在的集体,家庭不过是附属。但章太对父亲是有感情的,在放烟火时拿了父亲的车钥匙,偷偷把自己做的木雕放在车里送给了他。

《湖畔》读后感9

  看到这本书时,也是随意翻看,被一些名字都没看清楚的日式名字占据,看了一会觉得有趣,然后仔细看看,再睡觉时满脑子都是情节,终于看完了,东野大叔的书的确是花式吊胃口。

  从《解忧杂货店》到《湖畔》,大概看了五六部东野圭吾的作品,除了《解忧杂货店》,其他大多是以悬疑破案为主的。

  东野圭吾从来都不满足于,只是经营一个漂亮但再也单薄不过的动机,在他的文字世界里,动机只是杀人的一个触媒。他真正要经营的是,做出“痛下杀手”这个动作,凶手背后整个的个人历史背景、环境因素,还有包括这些因素加乘之后,所形成的更复杂的心理层面。他将这些部分紧紧串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庞大的内容,最后用一个意外性来作为结束。但这些意外其实一点都不意外,因为在他前面交代的庞大背景中,你可以一一把它们召唤出来,产生更浓郁的余味。而这,正是东野圭吾的魅力所在。

  “尸体要在湖底消失需要好几年,不,大概要花几十年吧。这中间我们肯定都会提心吊胆的。就算尸体不见了,我们的灵魂也无法离开这湖畔吧。”

《湖畔》读后感10

  一直认为东野大叔是最会讲故事的人。结尾处说尸体在湖底经过一定的时间就会消失,但是围绕在湖畔对所有人灵魂的叩问却永远不会消失,这应该是所有读者的共鸣吧。在我们的家庭关系中,父母为了孩子,一再的牺牲自己,甚至可以为了孩子越过自己道德的底线。而孩子出于自己对父母之爱的单纯维护,做出了无法挽回的行为。人之初性本善在我认为是有待商榷的,孩子们年少无知,对任何事情都没有太大的顾忌,这反而成为了一切犯罪的出发点。东野大叔应该也是最会讽刺社会现状的吧,孩子所受到的教育与家长的社会地位紧密连接在一起,家长其实并不真正在乎孩子们学到了什么。同样,父母在结婚之后,丧失了对彼此的爱。湖畔从父母的关系出发,最后又回归到父母。好像没有哪一处描写了心理活动,但是每一句都经过推敲,画面就在自己脑海中,很真实,也很丧,每一个情节好像很意外,但是思考会有觉得应该是这样的没错。并木俊介的代入感太强,总觉得我自己就是他,经历了难以想象的事情之后,心里还是无法释怀。总觉得湖畔相比于嫌疑人X的献身差了一点什么,但是东叔这一贯细腻手法还是令人很着迷。

《湖畔》读后感11

  《湖畔》本以为是一部简单的杀人小说,没想到剧情反转反转再反转。

  读完东野圭吾的第五部作品,开始熟悉他的风格——一个看似很平常的杀人事件,引导读者拼命地想要去挖掘事情的真相,但又没办法去忽视章节中的细节。故事的模式是以剖析杀人的动机究竟是什么来展开,其实倒不如说是在研究罪犯的心理。但是在故事的结局,东野又会埋下一个伏笔,一个看似显而易见的伏笔,又在印证着前述的种种细节。

  《湖畔》杀人案件是以家庭伦理和社会教育来展开的,在前面的章节我有打算弃读的念头,因为案件发生的太不符合逻辑,但是等到真相慢慢浮出水面又不断反转的时候,我只能再次跪拜东野了。

  我知道很多家长都不认同中国的教育现状,包括我在内。但是纵观整个世界,尽如人意的教育系统又在哪里?书里有这么一句话——“为了考试所读的书只能用来考试”,虽然有点过于绝对,可又那么真实。家长们为了孩子的升学究竟可以放弃底线到何种程度,为了保护孩子又会做出如何“惊人”的举动,我想东野大神在这本书里都给出了答案。

《湖畔》读后感12

  良心说下感受,虽然它是高居榜首。但是相比较恶意,白夜行,嫌疑人X的献身,给阅读者的指引推测阅读体验是相差较远的。这是个开放式结局,适合改编拍剧,却不是我这样的推理小说爱好者最喜欢的。

  文中人物角色过多,文章过了三分之一才算是让读者清晰了,而一开始角色的交代,角色的对话等等的都是很慢很直接的推进,当然,前面每一个环境的描述都是后面揭晓谜底的铺垫,这很厉害。可是,那些看起来很有故事很厉害的人物背后藏的故事不够深,有点深入浅出的意思,会让读者觉得读来觉浅。举个例子吧,藤间,一开始他处理尸体的冷静淡定颇有嫌疑人献身里面石神的影子,我以为他背后的故事会转了又转让人感觉他有问题却又推测不到真相,事实上,他真的只是一个热爱推理小说的医生,他背后的原因很简单。

  另外,这本书,我总觉得隔不了多久我就会忘记情节甚至人名,因为,没有一个极致厉害的角色。

  我看了下进度,我是4小时读完的,这个速度,我还是满意的,一天以内完成。

  假期,完全按耐不住追求最好的阅读体验啊。

【《湖畔》读后感】相关文章:

清明湖畔优秀作文04-04

贝加尔湖畔吉他谱简单05-19

李建《贝加尔湖畔》钢琴谱07-10

李健《贝加尔湖畔》五线谱05-25

有关读后感作文:《童年》读后感09-12

飘读后感-英语名著读后感04-25

哈姆雷特读后感-读后感-高二01-12

经典目送读后感精选英语读后感08-27

《童年读后感09-15

童年读后感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