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装备点工具】
嗯,最近在读一点关于教育孩子的书,所以阴差阳错就看到了这一本,《亲爱的安德烈》,很早就听说它的大名了,最近总算是读完了它,虽然只是在微信读书上草草地翻了一遍,但还是颇有些启发的。不过我的小孩才五六岁,而书中的安德烈已经十八岁了,年龄上还是有很大差距,不过无碍,就当是看看作者是怎么和青春期的孩子互动的吧。孩子的想法总是有些共通的,提前知道一点也好。关于为什么最近想读点子女教育的书,那是因为我感觉到自己在孩子的教育上面还是缺少些理论指导,实践这一块一直是有的,每天和孩子的互动啊,怎么和他们说话,怎么让他们学会做家务,或是和他们沟通做家庭作业,又或者是学习礼貌,等等,在教育子女的实践这块肯定一直是有的,而且我也一直觉得自己应该是懂得如何教育孩子的,但是很遗憾,在经过了长时间的摸索之后,我发现并不是这样的,我只是觉得自己懂了,但还是有很多盲区,而且子女的心理发育也不会以大人的想法为转移,他们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强求不得,另外就是,哥哥不是那么让人省心,或者说哥哥表现得不像妹妹那么懂事,那么乖,那么符合大人的期待,这也让我有点失落,感觉完了,BBQ了,这孩子不太喜欢学习啊,咋办呢?这是他的命运安排吗?如果我将一些东西就此归因于命运,那么这会陷入一种“固化”的思维模式中去,我会用:“哎,命造如此,我也没法子”来做自我安慰。但我还是不想放弃,我不想用这种僵化的思维去桎梏一个6岁的孩子的发展,所以我想到了向书籍求助,想到了知识,我希望用一些更具有弹性的思维工具和理论来指导我的教育实践,这就是为什么最近我开始读一些关于小孩子教育相关的书的逻辑。好的,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需要寻找到更多的可能性,注入到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去。
【作为母亲的龙应台】
龙应台女士,在大陆还是有点争议,记得之前看过一段视频,是讲她在香港的一次演讲,然后问到大家小时候听过的关于故乡的歌,这时候底下的观众席上就传来了《我的祖国》:“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
她是那种比较西方化的思维,更强调的是价值观认同这块的东西吧,对于极权主义、集体主义的价值观是非常抗拒的,所以也有了一句流传很广的话“我不在乎大国崛起,只在乎小民尊严”。。。大概是这个意思哈,怎么说呢,其实对于一个小老百姓来说,她说得也没什么问题,并不是所有人都有那个能力去关心什么大国崛起这种大话题的,反倒是聚焦于自己的那点“小确幸”,让自己的情绪保持良好,不要时不时地陷入emo可能更加现实点。当然,对她争议最大的不是这里,而是她的某方面立场吧,毕竟她是个台湾人,有着一些她自个的想法,只不过可能影响力太大了,所以被放大了点。所以,当我在看这本书时,是需要放下某些偏见的,在这里她就是一位母亲,一位渴望和自己的儿子有良好的沟通互动的母亲,我就是想看看她是如何在和自己的儿子沟通的,以及她想要传递的一些观点是什么。
【作为一种进化行为的反叛】
我看到了安德烈的某些反叛精神,那种欧美年轻人对于“酷”以及“个性”的追寻。他成长于德国的一个小镇,一种西方文化的环境氛围中,他们的教育和亚洲式的“知识灌输”型教育很是不同,我感觉到了他们的教育对于个性和思想自由的推崇,他们对于死板的知识是抗拒的,觉得那是书呆子、缺乏趣味的孩子的做法;另外就是,他们也在抗拒着中产阶级保守的、中规中矩的主流价值观,我一直在想,中产阶级的主流价值观到底会有着怎样的特征?其实想想中国,对于孩子成功的期待,其实就是渴望孩子走一条中规中矩的成功之路,比如从幼儿园就开始抓起,生怕在起跑线上就落后了,然后要读一个不错的小学,甚至在小学就提前学完了初中的知识,然后要买学区房,家长也要跟着参与学习,要给孩子报一些以后能够拿的出手的培训班,让他们有某种艺术特长;然后进了好的初中、高中,最后又要进排名靠前的985、211,而这还没完,上了大学又要考虑以后的事业发展之路,要培养领导能力,或是考一大堆的证,又或是咋地咋地,毕业了,考入编制,或是成为医生、律师,又或是跨国公司的高管,或是某互联网大厂等等等,而这还没完,还要娶/嫁一个门当户对的老公/老婆,生个两胎三胎的,最后过上人人称羡的所谓的人生赢家的“中产阶级”生活。但是,这种单一维度的成功公式让人抑郁,这意味着成功的路上非常的卷,很多人都将是失败者,最后无论结局大多数人都不会过得开心,这是一场让大家都很疲惫的游戏,所以我很欣赏这些年轻人对于这种单一维度的成功标准的反叛,虽然像安德烈这种人,从小就生活在远远高于中产阶级的家庭里,他就是一个被照顾得很好的王子,他的反叛其实在我看来还是有些顺理成章,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父母那一代人还没有什么根基,很自然就是要抓阶层突破,抓功成名就,而到了他这一代人,就像是吃惯了山珍海味想要变成一个素食者一般,我能够理解他的这种贵族式的淡淡的倦怠感,就是在很多人都梦寐以求的事物上,自己却表现得不屑一顾,嗤之以鼻,这种反叛我觉得是一种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一种进步吧。不过,我很想说明的一点是:拥有某种反叛精神固然很酷,但是也千万别觉得自己的父辈就很low,其实他们相当优秀,只不过他们是根基,是树干,而下一代的人是开花,是结果,发展阶段不一样而已。
当然,这个也可以从进化论的`角度来理解,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现实处境,都需要有一些更有适应力应对方式和策略,所以,人类之所以在不断地进步,有时候就是因为下一代人总是不喜欢听上一代人的话,这种反叛精神,就是一种对新环境的适应力,是一种进化行为。
【竟然可以如此沟通】
让我很羡慕的一点是,妈妈和儿子都具有开放性的心态,都愿意将自己的内心世界打开,直面分歧和多样性的思维与价值主张,平和而且有深度地去探讨这些东西,我觉得这真的是非常好的一种相处状态,做母亲的并没有尝试去规训孩子,去强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来生活,当然,我相信她也没有这个能力,而儿子安德烈也是一个相当有自己的独立思想的一个人,他在小小年纪就有着比较成熟且个性的思考,这让我觉得两个人都好棒,当然,这两个人也不是一般的普罗大众,一个是知名的大作家,一个是中德混血的儿子,具有多元的成长与学习背景,所以两个人的基础和层次都是挺高的,自然他们的对话也会有一定的深度。我在想,我好希望自己以后能够和儿子、女儿进行类似的对话,敞开心扉,就各种关心和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漫谈,我们之间不一定要达成某种确定性的共识,但是这种形式的沟通本身就是一座桥梁,让我们彼此了解,彼此包容,这就达到了对话的目的。我其实也在和老婆沟通,在看了这本书之后,我也想以文字的方式和老婆写几封信,然后她也以文字的方式给予回应,我想知道朝夕相处的我们能否通过文字的方式建立起一些新的精神上的连接,我们是否还有一些话能够通过这样的形式来表达,我相信会有的,日常生活中的语言表达总是在抗拒着深沉,都是在进行着浮于表面的沟通,所以一些我想深入探讨和沟通的话题都被一笔带过了,我想尝试将这些话题用文字的方式来重新进行对话与连接。
【国际视野】
安德烈给了我一种强烈的“国际感”,这是让我觉得很稀奇的,我有时候有一个明显的感觉,那就是身处在中国总感觉和身处在欧美有着一些文化上的鸿沟,其中之一就是身处欧美的很多年轻人都满世界在跑,然后对于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文化都有着一种切身处地的感受,不过也不是全部哈,这也只是一部分,他们对于多元文化有着很大的包容性,对于血统,他们并没有那种强烈的忠诚感和归属感,他们更多的是归属于某种价值观和文化圈子,而不是以血缘来确定自己的认同和归属,就好比安德烈,他有一半的华人血统,但是他并没有非常强烈的忠诚于某个国家或地区的想法,他就是他自己,他有自由选择自己认同的价值观的权力。而这一点和中国大陆的人们会有很强的对比,咱们中国人会非常强调自己的血缘上的纽带和归属感,而将价值观这种东西有时候会放在稍微后面一点,有时候我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时常是立足于中国本土来思考的,而像安德烈这种人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我看到了强烈的立足于国际视野的视角和立场,挺好的,这是一些新启发,让我对自己过往的一些爱国主义啊,集体主义啊等等思想有了一些新思考,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平衡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安德烈因为身处在德国,或许有着一些对于纳粹的关于政治正确的警惕,所以我也看得出来他们其实也有着一定的“历史虚无主义”或者“国家虚无主义”的思想,突出自我、个性而贬低或者忽视国家、民族、集体,这二者究竟该如何平衡?其实我也没有想好,我在想,这并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问题,也不会有正确的答案,重要的是对这个问题进行思考、对话、交流的过程。。
【放手】
放手让孩子自己去探索这个世界,这是我得到的一点启发。我只需要过好自己的生活,然后做好一些铺垫、引导工作,在必要的地方给予一定的帮助,但是,最终的成长还是需要孩子自己去通过实践来完成。我看到了安德烈拥有着
很强的独立精神,这是我所喜欢的,我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够这样,能够有勇气和意志独立地去探索这个世界,对这个世界感到好奇,充满渴望,我当然也会和他们分享我的思想,我的观点,我的经历,我的一些比较具有个性化的地方。但是,我并不是权威,我也并没有提供标准答案,我所提供的一切都是参考资料,而孩子们的成长需要他们各自根据自己的想法去完成探索,这个过程中会有很多跌倒,很多弯路,很多挫折,但是,我并不打算将其定义为失败,这一切都是成长的历程和代价,有时候我甚至希望他们非主流一点,个性化一点,有自己独立的想法一点,然后能够坚定地去犯错,去较真,去尝试,去摸爬滚打,最后摔得遍地伤痕还能嘻嘻哈哈地站起来,勇敢地拍拍身上的尘土安慰爸爸妈妈:没事的,我很好!你看,我又得到了一些不错的收获!
这个时代,已经没有了所谓的标准化的、确定性的“人生意义”,每个人的“意义”,都存在于他们的自我探索的过程之中。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相关文章: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04-13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04-04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精选02-14
亲爱的安德烈的读后感范文04-29
亲爱的安德烈的读后感作文04-20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600字04-05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3则06-05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15篇08-06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