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有感

时间:2024-08-29 15:40:37 海洁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论语》有感(精选49篇)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体会,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论语》有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读《论语》有感(精选49篇)

  读《论语》有感 1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像“父母在,不远游。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近8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治国方面。仁义礼智信,国人都按这一标准去做,社会会更加和谐,我们的国家会成为文明、昌盛、礼仪之邦。

  孔子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居敬兴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我想对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有所启发。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指孔子说:“弟子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知识。”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这些做人的立身原则做好了以后,再学习文献知识,以开阔视野,丰富思想。“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

  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

  读《论语》有感 2

  这个暑假,妈妈给我买了一本《论语》。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一般的《论语》共二十章。

  《论语》分为《学而》、《为政》、《八佾》、《里仁》、《公冶长》、《雍也》、《述而》、《泰伯》等章节。

  《论语》的句子都很有道理。例如《学而》里的,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意思就是孔子说:“别人不了解你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了解别人。”还有,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说:“学的知识时常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而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我从《论语》中懂得了许许多多。我知道了做人一定讲信用;做人一定要仁爱;做人一定要知错就改!我知道了读书人如果有志追求真理,却以穿破衣、吃劣食为耻辱,这样的人是不值得跟他讨论真理的;我还知道了看见贤人,就应该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心里就应该进行自我反省。

  有一次我看见一个衣衫简陋的老奶奶乞讨,我本来不想理,但是自从读了《论语》,我便把我三个月零花钱都捐出来。还有一次我考了第一名便向亲戚朋友们炫耀,后来读了《论语》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便虚心听取别人意见,不自大,虚心跟别人学习。

  是《论语》,让我知道了怎样做人;是《论语》,让我知道了怎样学习;是《论语》,让我知道了这大千世界的丑态和美态。以后,我一定严格遵循《论语》条条名言警句,做一个好孩子!

  读《论语》有感 3

  孔子,春秋战国时期之文人,其作《论语》流芳百世,流传至今,几乎无人不知。

  这本书中字字珠玑,其中我认为最精辟的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两句话。

  第一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时常温习学过的知识,这难道不快乐吗?有朋友从远方来做客,这难道不开心吗?别人不知道我有学问,而我不介意因为学习是为了自己,这难道不是一个君子吗?”这告诉了我们:常常保持愉快的心情,做任何事就可以得心应手。如果别人对你有误会时,不要生气或难过,只要你做的是对的,别人终究会明白的。

  第二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行走,除了我之外的两个人,一定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是缺点的话,就把它当成一面镜子,看看自己有没有一样的缺点,如果有就要立刻改过来。”告诉了我们:朋友或同学当中,每个人都有优缺点,重要的是,我们能不能学习别人的.长处并及时改正自己的缺点。想想自己,有了一点成绩,就沾沾自喜!对比先哲的谦逊,我羞愧万分!

  《论语》,告诉了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处事。做人,就应该要不能只修饰外貌,更重要的是内心的修养;做人,就应该要对所有的人都要以爱心对待,也要多亲近有仁德的人;做人,就得勇于改过自己的任何缺点和过失,不能故意不改,并装作没发现;做人,就应该要本着正大光明的态度来做事,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论语》教会了我太多太多,使我受益匪浅。

  读《论语》有感 4

  读了论语这本书后,我似乎领略到了前所未有的精神盛宴,懂得了许多知识,知道了怎样做个谦谦君子。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的是只有在学习中才能不断成长,才能成为知书达理地君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温,不亦君子乎?”说的是在生活中自然会结交到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们对待他们要讲究诚信,即使他们埋怨我,我也不会生气,对他人仍然宽容,别人也会深受感动。

  现在的儿童个个都是娇生惯养的小王子、小公主,爷爷奶奶更是对他们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烫了。只要他们轻微伤了一下就乱喊乱叫,大声哭闹,甚至还乱扔东西。这样下去,他们就会脾气任性、骄横傲慢、无理取闹。相反,文明、高尚、彬彬有礼的人会越来越少。我在此建议他们多看看论语,论语像悄无声息的甘露,流淌在干枯地心田,让心灵纯洁、高尚,让任性、暴躁的性格随风散去。她带给我们的是雪的.宁静,雪的纯洁……

  论语又像部指南针,当我们在努力中失败时,她会激励我们:“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再接再厉,永不放弃。”当我想偷懒时,论语又语重心长地告诉我,“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能因为一点困难,而一曝十寒,每当我骄傲得意忘形时,论语又会严格地告诫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凡事都不能骄傲,你有你的的短处,别人有别人的长处,正所谓“尺短寸长”。

  “论语”是中华传统地瑰宝,她带给我们不仅是心灵的洗礼,更让我们的品行有了很大地变化,我喜欢论语这部好书,它将会伴随我共同成长!

  读《论语》有感 5

  今年暑假,我拜读了老师向我们推荐的国学经典《论语》。这部记载着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籍中的许多话语,现在还萦绕在我的耳畔,给我的学习和生活以深刻的启迪。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学习知识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是很高兴吗?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并不怨恨,不是君子吗?从这句话中,我读懂了,学习了知识要及时的复习巩固,和朋友友好相处,要有一颗宽容的心。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孔子在告诫人们,用道德来治理国家,自己就好像北极星那样,在一定的位置上,而其它星星都围着你。我觉得孔子说得好,政府只有关注民生,才会得到人民的拥护,百姓安居乐业,社会才会安定和谐。

  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未如之何也已矣!”这句话意思是说,严肃而合乎原则的话能不接受吗?光接受了还不行,改正错误才可贵。谦逊恭顺的话,能不让人高兴吗?能分析鉴别才可贵。盲目高兴而不去分析,表面接受而不去改正,这种人谁也没有办法管好他。这样精辟的话语对我们小学生很有帮助,它教育我们要听进去批评意见,对夸奖的话语要认真分析,不能高傲自大。只有时刻保持谦虚的`态度,正确对待表扬与批评,在成长的道路上才不会走弯路。

  国学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照耀着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我爱国学,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国学;《论语》像一颗明亮的灯塔,它照亮人们前进的航程。我爱《论语》,我一定要深入研读它。

  读《论语》有感 6

  于丹这位作者编写了一本《论语》感悟,主要讲了以下七个道,对我在人生道路上有很多帮助。

  第一,孝敬之道,孝敬是一种人物,可能从你生下来你就必须孝顺自己的长辈,但它不是一种本能,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有人开导,教诲的。

  第二,智慧之道,知识可能是生产智慧的'基本条件,但小聪明和智慧截然不同,我们成功是需要智慧的,需要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千万不能动歪脑筋。

  第三,学习之道,一个人需要不断的进行学习,才能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只有不断学习才不会被社会淘汰,不同的人,在学习的方法上也是不同的,需取长补短,不耻下问。

  第四,诚信之道,人活着是为了正义,不能靠投机取巧,不守信誉去生活,孔子道,言必信,行必果,然小人哉,说到就要做到,做事一定要坚持到底,这也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第五,治世之道,可能我们小孩谈不上什么治世,但我们也要学一学,没准你长大就是总统呢。如果仅用政令来诱导,来约束那老百姓只能安分守己的去生活,免去很多刑法,但这不足以上树立他们的廉耻之心。

  第六,忠恕之道,就是忠诚于自己善待他人,不要背叛自己,做人做事都有一个贯彻始终的观念,尽自己的心去帮助他人,不要把种种是非推及给他人,要跟别人换位思考,假如别人这样对你呢?

  第七,仁爱之道,仁爱是一种人格情怀,它应表现为一种高风亮节,一种胸怀大志的气度,要帮助别人,鼓励别人,它是一种身体立行,点点滴滴的行为,不仅让别人受益,自己也很开心,也有收获。

  这七道,耐人寻味!

  读《论语》有感 7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是《论语》中最著名的的一段话,也是我读过《论语》之后,印象最深刻的一段话。

  《论语》的诸多至理名言代代相传,而给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孔子在治学方面的观点了。

  在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在对待错怪自己的人的态度上,孔子认为“别人不知道真实的.情况而错怪了你,但是你不发怒责怪他,这样的人才是君子。”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被人错怪,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人都会火冒三丈。没错,被人错怪的滋味的确不好受,生气也是应该的。可是,在这个时候,如果你能理解对方,原谅他,那么你就是一个了不起的人。当错怪你的人了解了真相,并发现你是如此大度时,他该是多么惭愧,该多么敬佩你。这比你马上发火,责怪他效果要好多少倍!

  孔子的确是位圣人,在《论语》中,孔子的每句话都可以称作是经典。在《论语》,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做人的道理,如果我们能够在学习《论语》的过程中,时刻检讨自己并改正,那么用不了多久,我们也会成为品德高尚的人。

  这就是我读过《论语》之后的最大感想。

  读《论语》有感 8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你听!这是我们家庭成员——爸爸、妈妈和我早晨起床的必修课。

  说起我的家庭成员,我得向大家介绍介绍了。我妈妈是小学教师,爸爸是体育教师,我呢,就不用自我介绍了。妈妈崇尚儒家学说,算得上是孔老夫子的“粉丝”了。平时,说话总时不时蹦出几句“之乎者也”来;而爸爸呢,就只有“妇唱夫随”了,也跟着“吾呀尔呀的”;我当然也在他们的熏陶下,对这些难学的古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就这样,我们家庭的《论语》之旅就出发了。先从称呼开始吧!古时候不是都把有学问的`人尊为“子”吗,于是,我尊爸爸为“老子”;爸爸尊称妈妈为“妻子”;我就被爸爸妈妈尊为“孩子”。哈哈!我们三个都带“子”,也算是“文化人”了吧。

  早晨起床,在“老子”的催促下开始晨练,节奏由“一二三四”变成了《论语》名句“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知之为知之”……中午饭桌上,老妈端上香喷喷的菜:“此乃红烧鸡也,趁热快吃矣!”于是,我们便在这“热腾腾”的“古文餐”中完成了午饭。晚上,我们全家人就沉浸在《论语》中,“老子”问,“孩子”答,可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妻子”读,“孩子”诵,可谓“温故而知新”。

  “老子”、“妻子”有时也为了孔子的学说争得面红耳赤;“孩子”有时也为了这难记的古文而垂头丧气;而“老子”“妻子”“孩子”更多的是为我们的学习成果而欣喜若狂。

  哎呀!真没想到,难学的《论语》竟给我们家带来了这么多的欢声笑语,我真得感谢你呀——经典《论语》。

  读《论语》有感 9

  《论语》是一本家喻户晓的名著,这个暑假,我又重新温习了一遍。

  《论语》中分每一句话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有的给予了我们人生发的启示,有的让我们学会了如何与人相处。

  要会善于学习,就要不耻下问,《论语》中有一句话:“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这是曾子曾经说过的话,含义是:一个人他自己是有能力的,还向没什么能力的人请教,一个人很有学问,还向学问少的人请教。我想:一个人内心有智慧,敏感多思,愿意好好地去领悟知识,愿意“不耻下问”,以获得更多的知识,这不过是一种难得的态度吗?就像生活中,小孩子的眼光定是与大人不同的,稍向天真烂漫的小孩子学习,也说不定能给人启发。曾经有人问一位学者,你是在哪儿学到最有价值的东西的?结果大家以为最有价值的答案是:幼儿园,这就是孔子和他学生眼中的“学习知道”吧!

  孝敬之道也在《论语》中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亦。”意思是:一个人孝敬父母,却喜欢触犯上级,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的确,孝敬父母和尊重上级不是一个含义吗?———细心为别人呢着想,有的时候,我们可能会因为父母的训斥而感到委屈,但仔细想想,其实父母是为我们好。其实,孝敬不一定是让父母丰衣足食,为他们多着想一点,就算是最好的孝敬了。读完这句话,我回想平时为父母做过的事,更深一层地理解了孝敬的含义。

  《论语》,这本拥有无穷奥妙的书,带给了我们无限启发,告诉了我修身养性的道理,作为一个小学生,我们应该遵循孔子的道德思想,争取在学习生活中取得更大的进步!

  读《论语》有感 10

  在一个凉风习习的早晨,我坐在书桌旁,打开了一本叫《论语》的书,并开始我津津有味的国学阅读过程。国学的阅读是个艰辛的过程,没想到几个简单的中国字的组成,竟包含了如此深奥的道理。我通过一字一句的理解,总算读完了这第一篇文章,同时我也明白了一个道理:不能只依据利益做事,不然的话就会招来许多怨恨。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大哲学家孔子以前这样告诫一些有贪财欲望的人:“放于利而行,多怨。”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你只追求利益,而看不到良好道德品质方面的东西,就会遭到许多人的讨厌和怨恨。

  我将这篇文章的注解及故事看完后,不仅想到,只依据利益做事,这却是现代社会上很容易发生的一种现象。由于金钱和地位对事物的侵蚀和冲击,让许多浮躁的人禁不住如此诱惑,便抛弃优良的传统及道德修养,品质上出现瓦解现象,渐渐地开始不停地抱怨,慢慢的唯利是图。今日何不然!所以我们做事不能只讲利益,还要看做这件事是否在道德的准绳上,是否对大多数人是有好处的。

  想到这里,我不禁面红耳赤。记得有一次秋游,我同学让我帮他买一支棒冰,他在搞卫生,我答应了。但是由于天十分热,在买回来的路上,我忍不住将他的棒冰也吃掉了,这种见利忘义的行为,让我吃到了苦头,这位同学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再不理我,也不愿意帮我。

  《论语》中的这篇文章使我懂得了一个几千年前古人都知道的道理,这也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国学的精华和魅力。几千年的中华传统是通过国学世代继承下来的,所以我们要继续将国学深入的理解,将优良传统发扬光大。

  读《论语》有感 11

  不久前,我读《论语》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书中讲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它让我们在学习后再温习一遍,温习了旧知识后,就会有新的发现、新的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学习领悟了这句话后,每到课间或回家后,我都会复习一下当天的内容,每次复习后,对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更深的.体会。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我时常挂在嘴边。“三个人一起行走,他们之中必然有我的老师。”这句话让我受益匪浅的诗句,就是出自于儒家的圣贤孔子。它包含着一个哲理:“能者为师,虚心请教。”你见过高山吧?它是那样雄伟绵延!你见过大海吧?它是那样壮丽无边!山之高,是因为它不排斥每一块小石头;海之阔,是因为它聚集了千万条小溪流。如果你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般渊博的知识,是否就应该善于从生活中寻找良师益友,借鉴他人的点滴长处呢?这也是曹操的短歌行中的“山不厌高,水不厌深的哲理”。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要把自己讨厌的东西给别人,不要让别人做自己所讨厌的事。我想起有一次妈妈在我的碗里舀了很多肉,我不想吃,就夹给了爸爸。读了这一句话后,我再也没有偷偷地把不吃的东西给爸爸。我觉得我们应该学习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少,为别人想得多,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如果人人都能学习鲁迅先生,这世界该多么的美好,多么的和谐啊!

  通过学习《论语》,我明白了许多道理:学习要讲究方法,“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生活中要谦虚好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还懂得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读《论语》有感 12

  孔子是古圣先贤,他说古之学为已,今之说为人。切合实际!在当今天信息化时代,几乎人人都在玩朋友圈,做了一些光彩的事都在宣传。有些可能就是些表面功夫,华众取宠而已,有些是实际的。自己常发朋友圈,也是自我的一种宣传。但是,做事,首先应是出自自己的`良知,自发自愿的一种行为。学习,首先是为了自己成长。

  里面有几句对自己震憾比较大的。比如,君子忧道不忧贫。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这是对现代人在盲目追求物质利益一种警示。现今金融市场,以及各行各业,盲目追求物质利益,坑蒙拐骗的情况时有发生。都难长久,事情败露之后,有些人可能进监狱。一人得利,众人受罪。凡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一定是遵守做人做事基本原理准则。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个道就是合乎道义!

  另外,论语六言六蔽,对自己也有较大震憾作用。如右:子曰: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六种美德,不学习发展到极端就变成一种恶习。对别人仁慈仁爱虽是好事,但是若不明其中道理,不分是非的好,那就不是好事了,会变成一种愚蠢;一个人虽然聪明,但不学习不提高自己修养,其弊端是容易放荡不羁;一个人讲诚信却不学习,其弊端是拘于小信而贼害自己(出现韦生抱树而死的情况);喜欢直率而不好学习,其弊就是说话尖刻刺人;喜好刚强而不爱学习,其弊是狂妄自大。做人做事在于恰到好处而已!

  论语是讲人际关系的一本书,是教人学好的伦理老师。想处理好人际关系的朋友,不妨好好读读。

  读《论语》有感 13

  近期,我认真阅读了国学名著——《论语》。其中,我对曾子所说的:“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朋友交而有信乎?传不习乎?”感触颇深。

  这句话的含义是: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做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我认为曾子说得非常正确!的确,既然是为别人做事,那么我们就要一心一意做好,不能偷工减料,否则就会失去别人对你的尊重;朋友之间要讲诚信,不能搞阴谋诡计;老师传授的知识要及时复习,如果不复习的话,会前记后忘,这样是学不好的。

  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历史,出现了许多著名的人物,他们以上面的做人、做事的标准时时刻刻要求自己,一直被人们传诵。三国时期,蜀国战败,刘备病逝,刘备在临终前,把自己的.儿子托付给诸葛亮,请诸葛亮来辅佐他的儿子。诸葛亮不负刘备的重托,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光复汉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秦末的季布,他一向说话算数,从不反悔,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两,不如得季布一诺。”著名的作家巴金爷爷温故而知新。他读书的方法有点奇怪,他将过去读过的书拿出来一点一点地咀嚼,就如同老牛反绉一样,能进一步消化吸收。每回忆一次,总会有新的感悟,新的理解,新的收获,新的认识。

  三省吾身,是古人对自己的要求,特别是在做人和做学问上面。只要按三省吾身的要求去做,都会得到别人的称赞,取得成功。我们应该多多学习古人的优点,传承他们的思想和智慧,使我们的言行永远不败于古人。

  读《论语》有感 14

  《论语》的经典语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讲的就是君子之道。

  先说学习了知识,时常回来温习,难道不是快乐的一件事情吗?这句话就充分强调了自主学习的重要性。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获得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保持这个良好习惯,便能够提升自我的气质。

  同时,孔子也并不提倡韩非、荀子等人的思想,而是认为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学习为乐趣,赋予自己所习得知识的价值,这才是正确的学习态度。

  孔子又说有朋友从远方道来,这难道不是一件开心的事情吗?

  人类是群居性动物,总会有三两个是好友。曾子云,“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说的也就是此意,彼此之间互相学习交流共同学习探讨,这也就是孔子所广为推崇的一种朋友之道。

  孔子还说别人不怎么了解你你也不生气,这样难道不才是君子吗?

  这里就提出了君子的核心概念,孔子希望人能够做到温柔、谦逊、和气,别时常跟人斤斤计较,心胸狭窄。

  别人不是很了解你,那又如何?不要过于在意别人的眼光,“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总要如玉,有更高的生活趣味、更广的视野眼界,终有伯乐。

  经读这部儒家思想经典著作《论语》,个人阅读收获良多,受益匪浅,让我领探出了其中隐隐暗含的许多人生大道和智慧,更加坚定了我们学习、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坚定信心和奋斗决心。

  《陋巷》:“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是当年孔子称赞他的弟子颜回的话。揭不开锅的困境,被升华为一种浪漫的想象。在安贫乐道中,把贫苦的生活过得情趣情趣盎然。如今身临其境,看到当年颜回居住的街道,却怎么也抵挡不住那份穿越千年的温情和安宁。在寒冷的冬季,街道干净而整洁,人平静而温暖。

  读《论语》有感 15

  当今社会文化中,无不掺杂着一些无聊的小说,沉迷其中自然没有什么好处。世界文明的发展提示着人们,要想不断发展,不断创新,就必须要温习历史弥新的人类文化经典。《论语》,就是如此的一本书。

  我认为,《论语》是现代人必读的文化经典,这本书中,有许多是以下层民众的思想而起笔的,对我们能有很大的启迪。为什么孔子的学说能如此地立于不败之地,这主要是孔子所生的时代与他的.理念。

  孔子生于春秋后期,在那个礼崩乐坏,诸侯割据的时代,君主视生灵涂炭与不顾,整个社会都处在摇摇欲坠的边缘。孔子从小就开始接触社会下层,因此他察夫民心,想要用思想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孔子生前周游列国,他一直在不遗余力的推行,传布自己的学说。他心中,始终贯穿着济世救民的理想,他希望眼前是个和谐的社会,人们都能过上有秩序的生活。但可惜的,是他的思想和学说已超越了权势,致使他只能惶惶然地坐与车内,随着簸巅不定的车身,在心中亦再想着济世救国。

  《论语》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也浸诱到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治、心理、行为等方面。半部《论语》治天下,也并不是不无道理。

  自小我就接触它,在一日日的坚持中完成了所有的背诵。《论语》就如同中国的圣经,大到齐家、治国、平天下、小到个人的待人接物,一言一行,都在它的规范当中。《论语》中记录着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或富于变化,娓娓动人。《论语》的智慧具有广泛普适性,它早已不仅是一部哲学经典,更是一部世俗生活的指导书,因此,他才能够跨越时空,到今天仍可以给我们的心灵注入鲜活生命力的真正原因。

  为人处世、安身立命、齐家治国必读书,传世经典,圣贤智慧,逍遥忘今自迷沉。读《论语》,体验百态人生。

  读《论语》有感 16

  《论语》是记录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及其弟子言行思想的一本书,由他的弟子编撰而成。孔子虽然生活在诸侯分争的春秋战国,但是,他却一直坚持授业解惑,做一个默默耕耘的守树人。

  被后人尊称为“大成至圣先师”的孔子首创私人学堂,有弟子三千,其贤七十二。初读古文的我,在新华书店看书时,无意中看到了《论语》。也许是我的文学素养不够高,《论语》中有很多词和我理解的不太一样。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偏偏是三个人呢?直到我看到了后面的注释后才明白,这里的三不是单纯的三个,而是多个的意思。

  这句话意思是说,多个人在一起走,其中一定有一个人是值得效仿的,要学习别人的优点,发现别人的缺点时,要反省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我恍然大悟,拍案叫绝。简单的一句话,道出了虚心向他人学习的态度。更可贵的是,他不仅教导我们以善者为师,还要以不善者为师。

  花了很长一段时间,阅读《论语》,不禁为孔子的.智慧所感叹。他在《论语》一书中向我们讲述了“仁”者的学习态度。孔子从不把自己当作高高在上的老师,他更像是以一个好朋友的身份,来教导自己的弟子,同时,也虚心向自己的弟子请教问题。他们在一起其乐融融的学习,正是向世人展示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最佳境界。以前,我是一个不爱举手发言的学生,有什么题目不懂,通常都只憋在心里,害怕向老师请教。我的同桌就是我心目中的太阳,积极又阳光。无论什么样的问题都会请教老师,她的求知欲却被其他的同学嘲笑。我却觉得她是晶莹剔透的璞玉,虽然不会发光发亮,但也很耀眼。因为,她有勇敢好问的求学精神。她就是我应该学习的老师,慢慢的,我也学会了大胆请教老师问题了。同时,反省自己有没有嘲笑过他人,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每日一问:今天,你也向别人学习了吗?

  读《论语》有感 17

  七月,盛夏。日子波澜不惊,此时,窗外雨水滴答,清脆悦耳。雨点溅落在窗台上,风吹着雨丝穿过窗户,一阵凉意。这样慵懒的时刻,捧一本书,在文字里度过。此季的主旋律,源于一本《论语》。

  书桌上,静静地躺着《论语》,思绪又飘到了刚刚接触《论语》的时候。记忆里,简陋的初中课本,我还是一只小小的毛毛虫,不知道鲜花的芬芳,懵懵懂懂的跟着老师读、念、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当时的感觉很困惑,天天做作业,不是复习就是预习,哪来的愉悦?

  现在想想,那时虽读《论语》,始终一知半解,参不太透。偶尔提及,只是人云亦云的胡诌几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等耳熟能详的句子。后来,偶遇旧书摊,附庸风雅地淘来一本线装的《论语》繁体本,一行行繁体竖字,硬着头皮读了一遍。说实话,那一遍没读懂什么,只读了一些表面的文字而已,得出结论:《论语》难读!在没有小说看的日子,偶尔也会翻翻那早已发黄的纸页,只是依然无法读懂其意!

  再读《论语》,正是于丹热播的时候,那个时候不叫读了,是看。于丹教授声情并茂的解读,我又一次翻开那本《论语》,泛黄的书页由于岁月的风蚀,留下了时间的沧桑,失去了特有的那种书香,有些霉味,但这并不影响我徜徉在经典里。那些日子,孔夫子亲切得犹如邻家老伯,“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论语》也不再深不可测、高不可及,那些似曾相识的.警句、良言迎面扑来……而我如遇故知,信矣!

  轻轻地合上书卷,穿越2500年风云的华光,惊觉这一团燃烧了数千年却依然熊熊的火焰,跨越漫漫时空,仍然照亮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我等,我能做的,只是,跨越千年的距离,了解你,仰望你。不为别的,只为贴近你的温暖。

  读《论语》有感 18

  孔子是春秋时期的大教育家、大思想家,被世人誉为“圣人”。《论语》是一本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本语录体散文。《论语》蕴意深邃而又妙趣横生,人性与文化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让我们理解为人处事的道理。所以,我们可以从中找出不少感同身受的例子。

  学思并进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我们每天都会学习,每天也必须要去学习,那么我们是如何学习的呢?上课时,是老师辅助我们学习,引导我们思考;下课时做作业,我们会照着老师教给我们的'学习方法举一反三,认真思考。

  假设我们不去思考呢?那么上课时便是另一番光景了:老师拿着资料念给我们听,我们在书本上写下来,下课时我们一遍一遍地读、背。这样会使我们感到疲劳和厌倦,甚至慢慢的厌恶学习。所以说,学思并进很重要,掌握好方法,我们就能事半功倍。

  乐在其中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我们常说一句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学习,我们的态度就分为三个层次:知、好、乐。学习知识最重要的是培养我们对学习的兴趣。我们对学习感兴趣,就会变被动为主动,在快乐中学习,以学习为快乐。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还能让我们更加灵活 的知把识运用在生活中。

  善于反省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在漫漫的人生道路上,反省是一朵美丽的花。反省能让我们学会豁达,让我们做到乐观,让我们拥有豪情。

  倘若我们都不反省,都不会反省,那么我们的人生会怎样?世界会怎样?若科学家们不反省,现在生活怎会如此便捷?若我们这片土地上的人们都不反省,那怎会有我泱泱大国,巍巍华夏?可见,反省多么重要啊!

  《论语》,它经历了两千多个春秋,直到今天,它仍然深深影响着我们。儒家经典永远不会过时!

  读《论语》有感 19

  翻开《论语》,那些思想的精华就好似悠悠的花香,沁人心脾,在我的脑海里回响;那些深奥的道理就好似涓涓的溪流,清澈纯洁,将我的心灵净化。

  初读论语,应该是在上初中的时候,犹记得学生时代的我尤其惧怕论语,因为在文章的最后,总会有出现四个大字,那就是“全文背诵”,拗口的文言文无疑是我印象中最可怕的噩梦。

  现在工作了,闲暇之余重新捧起了书本,再次读起了论语。从前觉得晦涩难懂的`文字,如今年长了,经历的事情多了,似乎一字一句也变得了生动起来,有趣起来。而当我读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这一句时,这种感觉就更为强烈了。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的意思是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好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缺点。在我看来,这句话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意思有些类似,当你向身边优秀的朋友、同事看齐,学习时,那么你也会取得进步,也会变得优秀,反之,去接近和学习那些有较多缺陷的人,自己也会如同墨汁滴入水中,趋向浑浊。在我踏上了铁路公安这个工作岗位之后,我发现了身边有许许多多优秀的同事,他们有的擅长办案,有的擅长写作,有的工作认真,热情开朗,我不禁暗暗下定决心,要向他们学习,努力从一名新警,转变成一名合格的人民警察。

  同时,我也明白虚心求教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遇见不懂的要及时请教别人,虚心听取他人的建议并加以改正。如果人们没有“见贤思齐”这种精神,那么你,你还是原来的你,不会有任何前进的步伐,只能如那方仲永,渐渐地泯然众人矣。

  人生似乎就像是一段旅行,在你不断前行的过程中,那沿途的风景不是一成不变的,但是当你再次回头远眺那落在身后的风景时,就会有不一样的感受,这或许,就是阅历与阅读的意义吧!

  读《论语》有感 20

  汲取先贤智慧,铺就成功阶梯。论语是一部哲学著作,又是一本思想智慧书,它是修德立身之学,是做人处事的经典。这部2400多年前的著作所讲的每一个道理和智慧,给与我们每一个忠告和提醒,仿佛就是针对我们生活中身边的人和事,让我们在生活中,工作中,学习中得到提升。吾日三省吾身,温故而知新,让我们知行合一。

  南怀瑾先生说,论语这本书的价值,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区,对它的原文本意,只要不故加曲解,始终具有不可毁的不朽价值,后起之秀,入笃学之,慎思之,明辨之,融会得而见之于行事之间,必可得到自证。

  在惜字如金的中国传统典籍当中,从来不缺乏需要反复品味的经典,从先秦诸子到历代的经史子集,成为了一代代中国人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精神滋养,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建立了基础,阅读论语这本国学经典,也就是我们在和先圣先贤在对话,让我们的生命层次不断的'提升,天人合一,大道至简,道法自然,以人为本,知行合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每天不断的反省自己,改掉自身的缺点和毛病,以天的角度看问题,包容万物,保罗万象。站得越高,看得越远,格局决定了人生的效率,做得对远比做的快重要的多,读论语,开启自身的智慧,信因果,重内观,大格局,不断的改正自己的不足和短板,让正向的能量不断加强,让缺点和不足不断的减弱变弱甚至消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世界是分阶层和位置的,认清自己的阶层和位置很重要,在不同的阶层和位置遵循不同的责权利运行规则。

  每天所思、所坚持不懈的遵循论语中的三基点:愿每天可以清晰感受到精进,每天所思,坚持不懈的杜绝坏习惯,愿生命可清晰的感受到境界的上升。

  读论语是国学入门的基础,方向正确,坚持不懈,循序渐进就能最终开启智慧印记,让自己优秀成长,敬业工作,生活幸福。努力做到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做人。

  读《论语》有感 21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而在二十一世纪的现代社会,我从它简洁朴实的文字里,懂得了很多人生之道。书中让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感叹时光飞逝,感慨人生世事竟像流水一样不停地流逝,一去不复返。

  时间虽然可以很长很长,但也可以很短很短,也有人认为时间是世界上最无情的事物,不愿多等待一秒钟,可时间就是如此,如果你不珍惜,它不会等待任何一个人,就像高尔基曾经说过:时间是最公平合理的,他从不多给谁一分。人生中我们走过很长很远的路,一步两步,一秒两秒,一年两年,一直积成我们烟花般灿烂辉煌的人生。

  世事变迁如此之快,我们要好好珍惜,虽然我们没有超能力让时间停止或者倒退,但是我们可以过好每一秒钟。在这大好青春年华里,我手持一本书——《论语》,坐在办公室中品读书中教给我的人生真理。时间就金钱,时间就是生命,虽说时间无情,但它又有情的,它对每一个人又都是公平公正的.,如果你珍惜时间,那么时间将会回报你的付出,如果你认真对待它,它一定不会辜负你。时间会帮助那些珍惜每分每秒的人,因为他们明白时间是真正宝贵的,人生是珍贵的!

  如果我们能把握人生的每一秒,我们的人生才不会显得空虚,我们要珍惜它,不要看着时间让它从我们指尖流逝。每天我们都会浪费许多时间,可他们并不知道那些浪费的时间对那些已经到生命尽头的人来说是何等重要。

  曾经听我老师说过:“时间不会等你,只有你去等时间。如果你浪费别人的时间,那你就是在谋杀,如果你浪费自己的时间,那你就是在自杀。”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可世上不会有后悔药,也不会有时光机,如果不想为未来的自己后悔,那么此刻我们要珍惜生命中的每分每秒,不要等到生命的尽头才知道时间的可贵。

  时间是宝贵的,但它总是悄无声息地从我们身边溜走。为了让将来的自己感谢现在的我们,所以此刻要珍惜时间才能拥有更辉煌的明天。

  读《论语》有感 22

  《论语》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智慧结晶,记录着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以及他弟子的对话语录。在品读过程中,享受到优美文学艺术的熏陶,体悟到人生的经验和智慧,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论语》中,令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两句话,使我受益匪浅。第一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时常温习学习过的知识,这难道不快乐吗?有朋友从远方来做客,这难道不值得开心吗?别人不知道我有学问,而我不介意是因为学习是为了自己,这难道不是一个君子吗?”每当我读完这句话后,都能明白更多。这句话告诉我,如果别人对你有误会,不要生气,也不要难过,只要你是对的,别人终究会明白的。第二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温习旧知识从而得到新知识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着一点就能成为老师了。”这句话对我们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告诉了我们,要不断温习知识,多做多练,就能有新的收获。

  《论语》记录了很多教我们为人处世的方法。正所谓“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其实,诵读的经典也是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方法,我们应该去影响身边的人。一次,我正读着《论语》,当我读得津津有味时,听到了弟弟学习时埋怨的声音:“复习有什么用啊,我才不呢!”我立刻起身,来到他面前,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你这样是不对的,孔子说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只有复习旧知识,才能学到新知识。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他听了后,不好意思地点了点头,马上改正了错误,认真地复习起来。

  《论语》是我国文化的智慧结晶,凝聚了一代人的智慧,我们应当传承和发扬它,让我们行动起来,品读经典,沐浴书香,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读《论语》有感 23

  如果我们每个人遇事能够将心比心,多一些宽容,由我及人的想一想,那么这个世界将会减少多少是非争端。

  曾子曰:“君子以文章去交会朋友,以朋友辅助仁德”,向我们揭示了交友原则。“以文会友”和“以友辅仁”已成为我们今天熟知的名言。“文”是人们对生活的心得与体会,以文会友得到的更真诚、更珍惜友谊,以酒会友,即使“一口闷”也未必是真的感情深。所有结交志同道合的好朋友,可以相互切磋、相互激励、帮助自己提高修养,走向成功。

  孔子曰:“君子成全人家的好事,不促成人家的恶行,小人却与之相反”。成人之美是一种高尚的品德,一个人只要拥有宽广的心胸与助人为乐的精神,才能为别人好,自己心里也替人家高兴,别人倒霉也替人家惋惜。成人之恶是一种低级而又狭隘的思想,这种行为常常是某些人的'个人私欲所驱动的,要不就是从中得到好处,要不就是看着别人倒霉却暗自窃喜。

  孔子曰:“天冷了,然后才知道松树和柏树是不会凋落的”。古往今来,人们总是用耐寒的松柏来比喻一个经得住严峻考验的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品质,常常只有在关键时刻才能体现。所以人们常说“疾风知劲草”、“路遥知马力”,它提示与人交往时要特别注意他人在某些关键时刻的表现,因为在我们的身边总有一些人,平时仿佛戴着面具,但在关键时刻那本来的面目就显露出来了。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我们现在多用来指时间如流水一样不停地流逝,人生世事变换之快,也有惜时的意思在其中。在两千多年前,那时孔子就告诫人们要珍惜时光、进德修业、孜孜不倦、不舍昼夜。还告诫人们,人生四戒即毋意(不臆猜--不要凭空猜想)、毋必(不武断--不要主观武断,遇事情要多想多听)、毋固(不固执--敢于面对现实)、毋我(不惟我独是--不要自以为是,要懂得低调行事,谦虚做人)。

  读《论语》有感 24

  于丹老师告诉我们《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

  《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承认现实生活中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如果一个人不能接受这种遗憾,将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呢?

  于丹老师说孔夫子是圣人,圣人就是在他生活的这片土地上最有行动能力、最有人格魅力的人。神圣神圣,神基本上是接近天空的,是像李白那样的人;而圣是接近土地的,是像杜甫那样的人。

  孔夫子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大地上生长的信念,他这样的人一定是从我们的生活里面脱胎生长出来,而不是从天而降的。

  听了于丹老师的讲座,我发现《论语》没有很严密的逻辑性,很多是就事论事,里面也很少有长篇大论的文字,几乎每一则语录都很简短。让人一看就明白。其实,无言也是一种教育。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贷》)这则语录意思是: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你看,苍天在上,静穆无言,而四季轮转,万物滋生。苍天还需要说话吗?”

  是啊,《论语》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孔夫子正是以此来影响他的弟子。

  《论语》的思想精髓就在于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融入人的内心,使天、地、人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人的力量因而无比强大。

  我们今天也会说,天时、地利、人和就是国家兴旺、事业成功的基础,这是《论语》对我们现代人的启迪。

  听了于丹老师的讲座,我于《论语》的博大精深,终于有了点滴的感悟。我相信这本书会陪伴我的一生,我爱上了《论语》。

  读《论语》有感 25

  《论语》是一本成就于春秋时期伟大作品。这本书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论。《论语》是一颗灿烂的明珠,在25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论语》被一代代的人们诵读、诠释、感悟、借鉴……

  今年暑假我有幸读了《论语》。远离了电脑电视游戏,感受着《论语》的无穷智慧和思想哲理……

  “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确,《论语》的字里行间,告诉了我们许多学习与做人的道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温,不亦君子乎?”从中国的传统文化来说,当然读书至关重要,其中自然也有个重要问题就是人为什么要读书,答案便是‘读书明理’四个字,明什么理呢?首先要明白人伦之道,懂得做人的道理。读书修身,成为君子,这是读书的终极目的。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在自省也。”它就像一面警钟一样时时刻刻提醒着我,见到比自己有能力的人,应该要虚心学习对方的优点,以他(她)为榜样,不应该存有嫉妒之心。如果是见了没有才德的人,也应该自我反省一下,想一想自己有没有和他(她)一样的缺点,以便及时调整自身,强化修养,取长补短。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每人都面对不同的压力,产生不尽的烦恼,因而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更需要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做到“吾日三省吾身”:今天自己在学校表现怎么样?回家有没有跟家人问好?老师教的内容,有没有认真温习?如果我们每天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我们每天都会不断进步。

  同学们,去读读《论语》吧,它是国学的经典,是智慧与思想的精华,它可以带你去领略经典的`美妙,它会让你终身受益!

  因为文字年代久远的原因,我在初接触这本书时,也觉得十分枯燥乏味,一个小学生怎会喜欢这种东西呢?但随着逐渐的接触,我发现那是一座多么丰富的宝藏!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充满了先贤的智慧,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它催你上进,给你启迪,让你拓宽思想的视野,感悟生活的真谛!

  让我们与经典有约,与圣贤为友,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

  读《论语》有感 26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一行行圣人言映入我的眼帘。对,今日,我读了《论语》,这本书虽然言语简略,却是意义非凡,耐人寻味。

  就如这么一句话“温故而知新”,如此简短几个字,却是精确明了地概括了学习的精髓。这让我想起往日的情景:在一节课后,我们会在自由活动课中复习当天重要又深奥的知识点,就在这时间中,虽说是自由活动时间,可在旁的几个同学心血来潮,聊天聊得热火朝天。而第二天呢,大家的学习效果是天壤之别。因此,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也,在我们身上得到实际验证。

  而那一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阐明了学习要讲诚信的真谛。虽然能人懂得的学问很多,但也总会有“有所不知”的事情。这也正是我们平时讲的通俗语“不懂装懂就是饭桶”,这些自认“无所不知”的人错失了“求问”的体验,不懂谦虚并耐心地向比人请教。正如“学问学问,既学又问”嘛,这也反衬出那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些话在中国是家喻户晓,可是又有多少人真正理解?又有多少人这样做呢?回想我刚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那时的我不懂“问”的意义,只是上课专心致志地听讲,课后温习一下了事,没有真正领悟到“问”问题的重要性,害得我没有完全跟上老师的节奏,甚至有些知识还只是一知半解,一味的追求只要跟上老师的步伐。直到二年级,我渐渐意识到问题所在,需要调整学习的方法,遇到不理解的知识点会课后抓紧复习,虚心请教老师或同学,很意外,成绩在班上从前二十名冲到前十名。三、四年级,我发现学习越来越轻松,成绩也显著提高,每次考试基本都能名列前茅。

  可那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谦虚严谨的求学态度也被后人所称道。同伴间的学习,各有特点,也总是各有成就,学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然而当今社会,总有些人目空一切,自高自大,认为别人都不如自己,结果只能导致没有任何发展。

  《论语》这本书脍炙人口,教会了我们学习的方法,让我们成为有学问的人,全面发展,走向幸福成功之路。为父母效劳,为国家做贡献,让读者受益匪浅,你愿意读一读吗?

  读《论语》有感 27

  今天,我怀着兴奋的心情读完了《论语》第一篇——《学而》。心里犹如点亮了一盏明灯。《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它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辑而成,核心思想是“仁”,《论语》中始终如一地贯穿了他的这一思想。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句话的意思是:“父母健在的时候,观察他的志向,父母去世了,就要观察他的行为,三年不更改父母的为人之道,那么他的行为就能算是孝了。”百善孝为先,这一句是在深化孝这一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一个人如果连父母都不能尽孝的话,他是更不可能为社会、为国家尽责的。只要能做到孝,家庭就可以得到安定。

  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这句话的意思是,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道义,承诺才能兑现。恭敬要合乎于礼,就能免遭耻辱。所依靠的,应该是亲近自己的人。才是可靠的.住的。”这句话告诉我们承诺别人的事情,要是自己可以办到的,今后可以兑现,不是空头支票。恭敬别人的时候,要顾忌到别人的身份,才不会遭受耻辱,招人烦感,这样才是君子。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学习知识和道理,又能时常加以温习演变成自己的技能,这不是很愉悦的事情吗?有志趣相投的伙伴从远方慕名而来,这不也是很快乐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觉得愤怒或怨恨,这不就是君子的作为吗?”这句话是《论语》开篇的第一句,说明了学习的最高境界就是快乐,正如古语说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学习要先正心,不要把学习当做一项任务,而是一种快乐,是自我修身修心的快乐。不断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使自己的思想得到交流和传播,也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最后一句向我们揭示了一个真理:越是有知识、有格调、有涵养的人,也越是宽容。

  至此,我明白了。做人应该先讲孝道,谨而信,泛爱众,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读《论语》有感 28

  读一本好书,犹如同一个高尚的人对话。假期虽短,可读罢《论语》,孔子的一言一仍在我脑海中浮现,久久不能抹去。

  我最喜欢的就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一句。孔子把忠恕之道看成是处理自己和他人关系的一条准则,这也是儒家伦理的一个特色。可以这样说,忠恕之道是孔子发明的。子贡曾向孔子表达过两点愿望:我不想别人强加于我,我也不想强加于别人。孔子当时就在子贡头上浇了一瓢冷水:“子贡呀,这不是你能做到的。”如果从个人来讲,要想成为一个仁人君子,就应该从“忠恕”之道入手。“忠”道就是“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每个人都有一些自己的习惯,但有些原则不一定为他人所接受,一个善于处世的人,应该本着尊重别人个性习惯的原则去适应化解,不能接受别的人的.人说明自己也有很多不好的习惯,应学会由人及己的方法。如果这样,就可以消除别人对自己的怨恨,缓和人际关系。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这是指在对待仁的问题上,即使是老师,也可以不与他谦让。孔子和儒家十分重视师生关系的和谐,强调师生尊严,学生不可违背老师,不过这是在一般情况下。而且,在仁德面前,即使是老师,也不用谦让,这是实现了把仁德摆在第一位,仁是衡量一切是非善恶的标准。

  孔子对教育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他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传授知识给学生,不到他苦思冥想还领会不了的时候,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但又说不出来的时候,不要去启发他;告诉他方形的一个角,他如果不能由此推知出另外三个角,就不要再重复去教他了,这是孔子有名的启发式的教育方法,孔子不喜欢灌注式的教育方法,那是把学者看成消极的接受者。他强调,施教者要循循善诱,学者要积极思考。启发式的教育原则,乃是在学者有了迫切的求知愿望时,也就是他急于要做却做不成功,急于要说却说不清楚的时候,才给予开导和启示,使之主动进行深入思考和反复试验。

  在不知不觉中,我已读完了《论语》,看似简单的一本书,竟蕴含着如此巨大的智慧。通过读《论语》,我仿佛穿越到几千年以前,也成为了孔老夫子的学生,坐在学堂里,听他讲解人生的真谛……

  读《论语》有感 29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身为中国人,不但要关注当代文化,更应该回顾由我们的祖先从生活中感悟到的心得。

  由于我学识尚浅,只能品读一些短小易懂的古文,但也一样受益匪浅。孔子应该说是中国儒派的创始人了,他的《论语》记录了他的一些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言论,大多关于学习,最适合我们小学生阅读。《论语》中有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告诉我们,学习知识并不仅仅是学习一遍,更重要的是要经常温习,巩固知识。同时,要把学习当作一个充实自己的过程,怀着愉快的心情去对待它。另一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也在强调温习旧知识的重要性,还要求每一次都能有新体会、新发现。

  从表面上看,要“温故知新”很困难,但只要你换一个角度去想,总会有新的发现。而我们也从过程中获取了更丰富的经验。孔子的'这学习方法古今通用,也是现代教育人士提倡的。通过细读《论语》,仅阅两句话,就收获了这一学习方法,难道那些对古文不屑一顾的人还不刮目相看吗《论语》中有一段“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讲的是积累的重要性。

  只有积累一撮撮不起眼的泥土,时间长了才能成为一座山,到时风雨自然兴盛了。只有积累一滴滴的水,才能汇聚成深渊,蛟龙自然来了。只有积累每一件小小的善事,长期不断,也就养成了品德,心灵也自然升华了。只有积累一步半步,才能走到千里之外。只有积累每一股细流,才能形成江海。不就是用举例的方法告诉我们,脚踏实地地积累每一份看似渺小的知识、经验,最后就拥有了相当庞大的实力,成功自然会尾随而来了吗《论语》只大家别以为,孔夫子的《论语》像一座大雪山,只有那些专业人士才能攀上去,其实不然。

  在我看来,《论语》更像一碗热腾腾的鸡汤,喝下去后让心灵得到一次洗涤,不,应该用一次升华。孔子的《论语》很少由长篇大论,每一则都很简练。因为无言也是一种教育,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这句短语就是最好的叙述。

  读《论语》有感 30

  淡淡的书香,古朴的气质。仿佛带我穿越了2500年的时光,来到了百家争鸣的春秋时代。随着我手中阅读页数的增加,如梦惊醒,《论语》带我走进精神的家园。

  我们的'班主任方老师在四年级时就让全班同学背诵《论语》;初次背诵,我并不懂其中意思,一知半解;但随着深入地背诵,我渐渐地读懂了其中的深刻含意,我内心甚为欢喜。经过两年来的背诵,日积月累,慢慢品悟,古人思想的精华好似悠悠的花香,迎面扑来,我沉浸在书香之中。

  《论语》是一面文化明镜,我从中觅到了学习的方法。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是要我们常常温习学过的知识,才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别人的老师了。”这句话激励着我,有时间就去复习学过的知识,有时我还会去找老师和同学做更深的了解和巩固,从知识中找到快乐,找到自我,找到内心的充实……

  《论语》教会了我一套处事的方法。子曰:“己所不欲,匆施于人。”告诉我们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不要强加给别人,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也不要强求于别人去做。因为每个人的喜爱不一样,我们要懂得换位思考。生活中,你帮助了别人,他会对你感激;但是,如果你强迫别人做他不喜欢的事,别人只会越来越讨厌你。当我理解这句话的含意后,我没有强迫别人做不想做的事,我和同学的关系也越不越亲密。

  《论语》带给我一种美好的生活态度。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如果有人不了解你,不太懂你,因某些事而误解了你,又何必去斤斤计较与其生气呢?生活中,难免会被人误解的时候,需要你去包容,你可以耐心地跟他解释,让他知道真相;你也可以慢慢地等,让他自己去理解,让时间告诉他一切。

  《论语》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使我学到了行为礼仪,懂得了人生哲理。通过诵读经典,我走进了一个妙不可言的世界。我知道了什么是儒家风范,什么是千古美文,他引领我们克服重重困难,向成功迈进;精神之花常在我心中绽放。

  夏色斑斓,经典让书香更浓。一部《论语》,一种人生,我陶醉其中;《论语》文化榜样的力量,帮助我们指点迷津;跨越漫漫时空,仍然照亮着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读《论语》有感 31

  两千五百年前,圣人孔子与弟子们一起开启了中华文化的强大之梦。他历经沧桑,饱尝忧患,却始终坚持对清平政治的追求,对苛政暴君的批判,对传统美德的固守。

  读《论语》,于己受益匪浅。孔子思想以立身为出发点,希望我们具备君子的高尚品行,以礼束己。诚如孔子所言:“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千年前,他就曾教育弟子,话要慢慢说,要三思而后说,不要口无遮拦,信口开河;办事情一定要积极敏捷、果敢决断、雷厉风行,不要拖泥带水。可如今,有多少人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啊!再如当今社会有太多人抱怨无人赏识不得重用,那么如果读到《论语》中“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之言,相信你定会懂得只有努力做好自己,才能成为值得别人尊重甚至信任乃至重用的人。让我们重读《论语》,以礼束己,争做君子。

  读《论语》,于国将和谐安定。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和”是儒家所特别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而曾子觉得,礼的推行和应用要以和谐为贵。和谐是一个国家想要发展的必然前提。纵观古今,战乱频发的国家没有一个是强大的,法律制度混乱的国家没有一个是富强的。和谐是人民安居乐业的要求,法制健全更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前提。只有做到二者相融共生才能拥有稳定的国家。“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共者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这则孔子像弟子解释了“礼”的本质——俭。放在现今,可以理解为“廉”。对官员来说,“廉”是执法铁律;对百姓来说,“廉”是公正标杆;对国家来说,“廉”是立国之本。因为自古以来,无论是贫穷还是富贵,都无法摆脱“勤由节俭败由奢”的定律。只有坚定公心,不贪图名利,人民的生活才会幸福,国家才能安定富强。

  《论语》的思想早已渗透进了中华民族的.血脉当中,不仅影响着我们每一个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更传承着中华数千年的文明。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走进《论语》,去见证孔子那坚韧的人格、“仁者爱人”的胸怀、好学不倦的品质、言必信行必果的处事原则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君子气概。

  读《论语》有感 32

  子曰:君子不器。——《论语·为政》

  孔子说,君子不器。于是“不器”二字便犹如珠穆朗玛峰顶的星星,从古至今的人们思考着它,仰望着它,为它作注,设法践行,那些在我们耳中那些顶顶大名的贤者们无一不以自己的方式解读着它,而更加无一例外的是,每一个身体里流淌着黄河的血脉的中华儿女都坚定地向着它,像每天从不会迟到的越过地平线的第一缕阳光一样坚定地向着它,向着东方。

  第一《易经》有言:“形而上者为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未成形的抽象的叫做“道”,已成形的具体的.叫做“器”。是以“不器”的意思就是君子不拘泥于教条,不仅仅有一技之所用,他要去领略万物之道,追求道器不离之境。万物之道是个极广泛而抽象的概念,而孔子说要去其中有所参透的人是君子,从这里来看,儒家中所强调的社会责任感便渗透了出来,君子是读书人,有仁有德的人,这样的人长于世便要去领略万物,要去感怀天地,所以这样看来君子是自由的不拘泥于形式的,但也是束缚的有着清晰地道路的与方向的。这似乎便与我们今日所谈的新青年,新思想有着不谋而合的地方,以自由的灵魂驶向坚定地远方。

  第二,古代的“器”,专门指具有某种功能事物。于是从这个维度来看,“君子不器”便有了另一层意思,君子不像器具那样,有着局限的用途。君子该是广博的,君子的才华该是海纳百川的,这好比是我们如今所说的短暂的生命与绵延的厚度,君子当以其生命之有限丈量真理之无限。

  第三,而“器”又有刀剑武器之意,所以这样看来,又有了第三层意思,君子当智慧清明,心中坚定有规,不成为小人的工具,不为任何人所利用。而若以此为意,其另一重要思想“中庸”也似乎也在此得以体现。

  第四,“器”也有气量之意,若以此延伸,便有君子心怀天下,气量没有固定的度,包容四海之意。古时君子多为有知识的阶级或更有统治阶级,他们是人民的牧羊人,当以容恕之道福泽天下,庇护万民。而今之君子更当以仁之心,恕之方,向着道。

  综上所述四点,谓之“君子不器”。

  读《论语》有感 33

  云游书海,翻阅古籍,经典无处不有,中华文化之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令世人惊叹不已,儒学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影响着世代炎黄子孙,读其《论语》,渗透人生真谛,学会处事原则。

  读《论语》,懂待人接客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流传自今的名句从小就教导着我们要善对朋友,礼貌待人,人生在世,朋友是我们最不可缺少的,正是因为有了朋友,我们的生活才不会那么单调,我们的生命才不会那么枯燥,而与朋友相处,我们又应该做到什么呢?就如《论语》所道,我们应该以热情乐观的态度去对待朋友,这样,友情才会更加珍贵,朋友才会伴你一生。读了《论语》,让我以后会以更真诚的态度去对待朋友,让我更珍惜那些来之不易的友情。

  读《论语》,知生活智慧

  《论语》道:圣人千虑,心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再伟大的'人物考虑问题,都会有不周全的地方,然而再笨的人思考问题,也可能会想出一引起有益的意见,就如契诃夫所说:大狗叫,小狗也叫,小狗不应该因为大狗的存在而不敢叫,在生活,我们不能因为自己某些方面不如他人,就放弃自己,就夫去自信,即使我们没有别人聪明,我们也应该勇敢地面对每一个问题,不怕愚昧,只要勇气。像贝多芬一样,即使双耳失聪,也用心灵谱写奇迹;像爱迪生一样,即使失败多次,也用智慧带来光明;像海伦·凯勒一样,即使身体残疾,也用毅力战胜病魔,永远的相信自我,超越自我,就一定可以做到。

  读《论语》,解学习人生

  学习乃人生之大事,而方法又是学习的心脏,《论语》就告诉了我们“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学习要思考才会得以升华,才能从中提取珍宝,我们要把学习和思考结合在一起,才是学习最高的境界,学习不只是学习,而是给予我们一个思考的大舞台,展现的大世界,所以,结学与思两者融为一体,是《论语》给予我的,也是告诉天下每一位学者的。

  小小《论语》,给予我人生大大的智慧,收录着的不只是经典,更是精神与灵魂的结合体,读《论语》,感世间百态,悟人生真谛。

  读《论语》有感 34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变成了一个不敢梦想,害怕失败的人。面对心向往之的事物我退却了,渐渐的学会用“无所谓”三个字来掩饰自己内心的失落与难过。有时候,当我无法不面对污浊的空气,拥挤的空间,我发现我再也找不回当年那个呼着“小时不识日”的我了。

  而这种心态,在遇到孔子的时候发生了转变。我开始相信有那么一种人,境遇比我差得多,却还在用自己的心为这个日渐不堪的社会做着奉献,还在为类似“挟泰山以超北海”的梦想坚持着。我突然想起了我自己,从来没有一个人像荷蓧丈人那样用犀利的语言抨击我的梦想,因为我没有梦想,准确地说,是没有拥有灵魂的梦想。

  曾几何时,我也“傻傻”地去给老人让座,在地上捡了钱去交给警察叔叔,看见同学抄作业会严厉制止。而今呢,我看到老人上车会装睡觉,看到同学抄作业会走过去笑着对他说:“要不要抄我的?”看到插队的我也不会管,对着不喜欢的'事我会笑,对着不公平的事我能忍。

  当我以一个“完美无缺”的姿态重新站起的时候,我以为我不会再受伤了。可是,我错了,我躲不了。我终归不能像孔子一样喊出:“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在一个战乱不断,百姓流离失所,公平难觅的年代,说出这样的话的孔子,真的不能不让我敬佩。因为我做不到。

  孔子曰:“仁”即“爱人”。我无数次地希望这个世界充满仁,可是太难了,现在尚且做不到,更何况孔子所处的时代?于是我想起一个面色枯槁却神情依然焕发光彩的人,在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说着:“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当他面对外界“今之从政者殆尔”,怅然若失地说“鸟兽不与同群”时,谁又能够像他一样轻抚琴弦,浅吟低唱那千古之音?

  我轻抚着这冷漠的纸张,读着那些渐渐消逝在时空中的文字,我彻底折服了。我的痛苦真的不算什么,因为真正的君子是绝不会为残酷的现实所击败,绝不会怀疑自己所选择的路,也绝不会因为身处困境而喋喋不休地抱怨环境的恶劣。他们会自己动手,用自己的行为去改变环境。

  孔先生教会我的,让我终生受用。他在梦里告诉我:“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先生,我会努力做到的,因为梦想已经回来了。

  读《论语》有感 35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可哪用半部《论语》,几则《论语》就足以让我领悟了做人的道理。就如这句———字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这才是真正有内在的智慧!

  孔子还说过:“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这个字,可以让我终身受益。就是自己不想不喜欢干的事,也不要强迫别人做这件事。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因为别人欺骗自己而反过来是不可取的。就像蛇咬了你,你该不会咬回蛇吧。所以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我们学校每个学期都会进行经典诵读比赛,《论语》也是我们必背的`内容。下个星期比赛就要开始了,随着诵读的深入,《论语》总是让我有常读常新的感觉。《论语》不光让我明白了要谦虚谨慎,要学会换位思考的道理,同时它还告诉我们要实现家庭和睦和社会和谐的奥妙。

  让家庭和睦就要做到“孝悌”的本分。正如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句话在教导我们要孝敬父母也要顺从长兄。不应该与兄长姐姐斗嘴,更不应该与父母亲作对。孝敬父母,顺从长兄,这是一个人做人的本分,这是一个人拥有“仁”德的根本。如果人人都能守住这个做人的本分,那么社会上就不会有孩子因父母批评赌气出走的新闻,也不会有某地“逃儿村”的怪相,更不会有日本留学生汪某机场刺母恶劣事件的发生!因此,让我们将孝悌铭记于心,家和万事兴!

  家庭和睦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也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而《论语》中的“克己复礼”,我认为也是可以作为人与人之间的相处的准则。礼,就是礼让别人,大家互相谦让,互相帮助,没有坏心眼,世界不就变得很美好的吗?而礼的另一个层面是“诚信”,这也是做人的根本。孔子也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做人、做事要诚信,做生意也要诚信。

  《论语》是儒家著作之一,这些语言闪耀着非同一般的光芒,使我参悟了其中读书与做人的重要性,以后我们依然会继续诵读,也相信会有更多的收获!

  读《论语》有感 36

  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就处于中国思想界的统治地位,并延续了数千年,这是什么原因呢,或许《论语》能告诉我们答案。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本书,虽说只是记载言行,但字里行间包含了许多为人处世、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很值得我们慢慢品味。孔子提倡“仁、礼”,这是他思想的核心,仔细想想这与我们今天所努力构建的和谐社会有异曲同工之妙呢。如果我们用心去读《论语》,就会从中悟出人生的道理,成为指引我们前进道路上的一盏明灯,照亮人生的路。《论语》中有很多大家耳熟能详的'名言警句,虽然短小却蕴含为人处世的大道理。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喜欢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我们应该做到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在做每件事之前想一想这句话,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许会更加融洽,社会也会更加和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意思是工匠要想做好自己的工作,必须事先磨快工具。由此可知,一个人要胜任工作,必须首先学好本领,今日读好书,来日才能大展宏图。一定有很多人会经常问自己,这么辛苦地学习为了什么,我想这句话就告诉大家答案了。“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意思是一个人不讲信用,不知道他该怎么办了。孔子认为,一个人不讲信用就寸步难行,在今天看来,一个企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是如此,诚信在当今社会尤为重要。“言必信,行必果”,意思是说出的话一定要算数,行动起来一定要坚决。一诺千金,敢作敢为,受人尊重;出尔反尔,优柔寡断,遭人鄙弃。《论语》中还有很多发人深省的名言,我从中受益匪浅,相信只要是用心品读的人都会从中得到很多。我在读《论语》时,好像穿越时空来到孔子身边,与他面对面交谈。我从《论语》的字里行间体会到了那份难得的宁静,那份属于我的安宁,就好像涓涓细流流入我心田,沁人心脾而美不胜收。对于生活,只有以淡泊的襟怀、豁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面对、去享受,才是读懂真正的人生。

  我们每个人都很期待和谐社会,它是那么的美好,我相信,只要每个人都能够读懂《论语》,哪怕只是皮毛,也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记住,要快乐地生活。

  读《论语》有感 37

  《论语》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智慧结晶,记录着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以及他弟子的对话语录。在品读过程中,享受到优美文学艺术的熏陶,体悟到人生的经验和智慧,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论语》中,令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两句话,使我受益匪浅。第一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时常温习学习过的知识,这难道不快乐吗?有朋友从远方来做客,这难道不值得开心吗?别人不知道我有学问,而我不介意是因为学习是为了自己,这难道不是一个君子吗?”每当我读完这句话后,都能明白更多。这句话告诉我,如果别人对你有误会,不要生气,也不要难过,只要你是对的,别人终究会明白的。第二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温习旧知识从而得到新知识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着一点就能成为老师了。”这句话对我们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告诉了我们,要不断温习知识,多做多练,就能有新的收获。

  《论语》记录了很多教我们为人处世的方法。正所谓“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其实,诵读的经典也是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方法,我们应该去影响身边的人。一次,我正读着《论语》,当我读得津津有味时,听到了弟弟学习时埋怨的声音:“复习有什么用啊,我才不呢!”我立刻起身,来到他面前,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你这样是不对的,孔子说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只有复习旧知识,才能学到新知识。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他听了后,不好意思地点了点头,马上改正了错误,认真地复习起来。

  《论语》是我国文化的智慧结晶,凝聚了一代人的智慧,我们应当传承和发扬它,让我们行动起来,品读经典,沐浴书香,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读《论语》有感 38

  中华民族的文明上下五千年,创造了无限光辉,留下了无数的瑰宝。《论语》就是其中一颗闪闪发亮的钻石,《论语》无论从何种角度来说,都是一部经典。它是儒家的文学作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影响了从古至今一代又一代的人。其中可学习的内容颇丰。

  如何做人。在孔子看来,“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孔子将“仁德”看作是做人的根本,认为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认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无私地对待别人,才能得到人们的'称颂。仁德的外在标准是:“刚、毅、木、讷”;而实践仁德的五项标准是:“恭、宽、信、敏、惠”。按照仁德的标准,做到“修身”、“克己”就可以达到“仁”的境界了。

  如何学习。孔子提倡的学习方法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在学习内容方面,孔子主张要广博,不能单一,不能偏颇。他还强调学习要先确立明确的目的,表明学习的重点在于“学以致用”。

  如何施教。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在孔子看来,教育的目的除了用仁义礼净化人们的灵魂,协调人们的社会行为之外,其最重要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仁义之心的“士”和“君子”,这也就是其著名的“学而优则仕”的教育思想。

  如何为政。孔子认为一切正直懂礼、并且具备一定为政能力的人都可以从政。但是要求从政者必须勤勉忠诚,言行一致,有处理事情的远见卓识。

  如何塑造君子人格。儒家所谓的“君子”重在强调对人格的追求,要求君子处处严于律己,重视自我修养,重义避利,追求道义。认为君子应当重视提高自己,在有生之年对社会多作贡献。

  如何治国安邦。孔子认为治国的根本在于人伦纲常;治国的前提在于君主要重视仁德、以身作则;治国的基本方法就是“选才、富国、育人、立法”。

  《论语》让后人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学习前人的智慧,丰富自己的人生。

  读《论语》有感 39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耳熟能详的话,出自《论语》。《论语》这部典籍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耳熟能详的话,出自《论语》。《论语》这部典籍是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今年,我和妈妈一起读起了《论语》,我从中学到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话是告诉我们,每天要数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否尽心尽力了?与朋友交往是否守信了?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对于这句话,我有深刻地感受。记得有一次,对门的阿姨来我家玩,让我朗诵一段诗歌,我说什么也不同意,还大喊大叫。阿姨走后,妈妈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你觉得自己做得对吗?好好反省反省自己。”“吾日三省吾身”这句话在我耳边响起,我回到房间,认真地反思自己刚才的行为,觉得自己刚才很不礼貌,非常后悔,向妈妈承认了错误,下定决心,以后办事情要三要多加思考,不能莽撞,做一个懂礼貌的孩子。反省自己,可以更好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让我懂得,温习旧的.知识就能产生新的知识,可以为人师了。就拿今年的期中考试来说吧。由于考试之前我没有认真复习功课,导致以前的知识都遗忘了,成绩很不理想。孔子讲的“温故而知新”这句话太有道理了。在以后的学习中,我要经常复习旧知识,这样知识不仅能牢牢记在心中,还能获得新的知识。

  《论语》这部典籍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瑰宝,里面还有许多做人的道理,比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我们要学习《论语》的精髓,传承经典,筑梦未来,成为更优秀的人。

  读《论语》有感 40

  论语,一个古今中外的经典文学。他讲述了“仁”.“礼”.“德”……的教育,让我们懂得了真心待人,与人为善彬彬有礼,敬贤礼士,冰清玉洁,严于律己 ……

  在孔子看来要想完全达到仁是极不容易的。所以他教人追求仁德的方法,那就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即广泛地学习文化典籍,用礼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样就可以不背离正道了。同时也要重视向仁德的人学习,用仁德的人来帮助培养仁德。而仁德的人应该是自己站得住,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希望达到也帮助别人达到,凡事能推己及人的人。

  “仁”,我们要先让自己学会去爱,在引领他人学会去爱,让世间充满爱,大爱满人间!

  《论语》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之作,也是人类历史与世界各国共同的宝贵财富。

  读《论语》,让我懂得了君子之道,明白了为人处世的道理。学论语,学宽容。学论语,学正义。学论语,学义气。

  读了论语,我们要学会宽容和忍让。即使别人对不起我了,我也应该原谅她。是论语让我知道了,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学会了宽容别人,也就快乐了自己。我们何乐而不为?

  读了论语,我们要学会正直和善良,我们用真心对待他人,用心底那颗最忠诚,最热情,最朴素,最真诚的心对待别人。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其实人这一生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为人,好朋友就是一本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所以对待朋友要有义气,才够朋友。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论语给予我们的是无穷的真理与智慧,未来的日子我将通过论语不断地进行自我增值,不求做一个腰缠万贯的有钱人,只求做一个心明如镜的快乐人!

  读《论语》有感 41

  初学论语还是在极小的时候,那是还乱不清楚什么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那时候会把“三人行,必有我师”挂在嘴边,却不知道是何用法,后来随着年纪增长,论语里面那些句子,大多是能读懂和理解了,不过略读此书,虽然每则都有相当的解释、译文以及赏析,但其如此博大精深,不是随随便便浏览一下就能参透的。

  有句话叫做天机不可泄露,读《论语》后,我想说他就是天机,懂的人自然一通百通,不懂的人自然一窍不通。

  宋代的宰相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可想而知它的价值所在。话虽如此我觉得此书不光要读懂,更要着重的是去实行。不管做到了其中哪一则都会使我们受益终生。

  读了许久,我还是对我之前就学习过的几则感触极深。《论语》开篇就提到了“学”,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告诉我们学习放到第一位,把学过的东西经常加以巩固,才能让我们掌握的`更牢固,并且要及时实践,学以致用才达到目的,才能体现学习的效果。

  由此我想到不久的将来我们可能就是一名人民教师了。我们现在所学的与将来的教学工作息息相关。因此我们现在大学生应加强各方面的知识学习,并运用到实践中去。

  现在我们的学习不仅局限于书本知识的学习,还有户外的学习,生活中的学习。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说得很好,我现在也有所感触,在我们班这个大家庭里,他们每一个人身上都有我学习的地方,都可以作为彼此的老师,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得《论语》而知天下,待你读懂论语,日常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你所有的迷惘也将找到归途,那时候你会发现,读书其实真的是一件幸福的事情,踏着书香,遍地生花,大概是每一个文人墨客的终极思想,而我的终极目标不过是在茶余饭后,捧着一本质感醇厚,如老茶一般散发亲人清香的《论语》,在夏日的葡萄架下,或者在皎白的月光下,静静品读,悟其中真意,不忘初衷!

  读《论语》有感 42

  读一本好书就像交个好朋友——题记

  《论语》是一部流传千古的作品,是记录孔子和弟子言行生活的点点滴滴,有着深刻的理论。宋代赵普以半部《论语》治天下著称。几千年来,风雨洗涤依然经久不衰,依然璀璨如星。

  从那以后,我开始接触《论语》。今天,虽然我还没有学到一半,但我受益匪浅。

  现在,中国人和外国人都说:如果人类想在本世纪生存和发展,他们必须回到孔子2500多年前的家乡,以吸收孔子的智慧。孔子有这样的魅力,让人们一代又一代地记住。在卡通片《孔子》中,鲁的王室权力被季夺走,鲁被迫赶往齐。当孔子告别国王时,国王后悔为什么当时没有使用孔子。

  论语教会了我学习的方法。子说:学而时习,不亦乐乎意思是:学习后经常复习不是一件快乐的事吗?每次学到新的知识,我的学习都有了很大的.进步,经常回头复习,让知识掌握得更牢固。我很高兴。学完每节课的英语,我都要经常读每节课的课文和单词。时间长了,课文和单词自然会被记住,考试会写得像神,这样我就能考出好成绩,考出好成绩我就开心了!

  论语教会了我孝敬父母的道理。儿子说:父母可以尽力而为。父母可以尽力而为的意思是:为父母服务,尽力而为。我做到了。平时有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论语教会了我做人诚实的道理。子说:和朋友交朋友,言而有信。意思是:和朋友交往,说话要诚实信用。我没有做到。在学校,我答应给朋友一些东西,总是一次又一次的拖延时间。最后我干脆说我没说过算。以后一定要纠正这个问题。

  通过学习《论语》,我知道如何与人打交道,了解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了解世界著名的圣人孔子。

  更重要的是,读《论语》可以享受快乐。中国文化大师于丹说了我的心,她说:《论语》告诉你的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正意义是告诉你如何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幸福生活。它是教我们在生活中获得精神幸福,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

  愿《论语》成为大家的好朋友。

  读《论语》有感 43

  说到学问,人们自然会联想到《论语》,而《论语》是至圣先师——孔子所言之记录。

  论语之所以被全世界所推崇是因为这本书包含了“仁德孝学礼和知”七个方面,是人们共同追求的。时至今日,论语已经被世人们牢牢铭记在心。

  其中,让我深有感触的一句话是我对《论语》敬佩的原因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也”意思是:“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做人的根本。”在千年以前的古人早已懂得了这个道理。何为父母?即生育、抚养你的人,你的生命是父母赐予你的。何为长辈?即呵护,疼爱你的人,你的成长是长辈见证的。这么看来,尊敬他们不是一件理所应当的事实。这样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问题,却有多少人没能去做到的`?

  我们常常在新闻上看到这样的新闻,某青年因家长几句怨言,竟大打出手,下手丝毫不留情。面对这样一个严重的社会现象之中,有多少问题存在?想必人之初,性本善,就算受到种种原因的综合影响之下,也不可能做出这种行为,定是平时所积累的不满就此宣泄。而不满又从何而来?就是不尊重开始的,你的不尊重,导致了你的不满,心中有个念头:总想着他们凭什么说我,对我这么不尊重。然则是你从一开始就错了,多一份尊重,就多一份宽容与理解就少了许多不必要的口角。

  其实,尊重是相对性的,应该尊重父母为先。他们也曾有过尊重他们的父母,也想让你明白,也许他们出发点错了,但他们总比你理性许多,说归说,但有个度,干出一些出格的事就不是正当的行为。尊重你的父母,他们定会尊重你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以尊重为前提。不要以为他们是你的父母就不觉的什么了,相反他们还是你最重要的人。

  “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是《论语》所告诉我们的,也是我人生中的一盏明灯,指引着我,不让我迷失在社会这片汪洋大海之中。

  读《论语》有感 44

  我读《论语》的故事,要从去年说起了。

  去年那次期末考试,我的语文成绩真是惨不忍睹。爸爸对此既生气又失望。于是,他决定让我开始阅读《论语》,培养语感,增加积累。爸爸很快给我买了一本。我怀着愧疚的心情翻开了第一页。

  读第一篇《学而》,我感觉又难懂又枯燥,一点意思都没有。在爸爸的督促下,坚持读了一个星期,我渐渐地进入了状态。我忽然觉得孔子这个人挺有趣的,比如说他对饮食很讲究,大概是个“吃货”。《乡党》篇里一连用了七个“不食”,连肉割得不方正他都不吃。

  当然,更重要的是,《论语》里许多话很有道理。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这些话不仅让我明白了要如何为人处事,也让我的作文素材库更加丰富。

  我慢慢地喜欢上《论语》,每天读一篇新的.,再复习一篇看过的,就像孔子说的“温故而知新”。不知不觉,我已经把《论语》全部读完了,还会背诵不少句子。现在,我对目录里的“某某篇第几”比老爸还熟呢,了不起吧!

  通过读《论语》,我还“认识”了孔子的一些学生。比如孔子最喜欢的学生颜渊,“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可惜好学的颜渊年纪轻轻就去世了。子路也是孔子很喜欢的学生,但他有时会忘乎所以,孔子经常训斥他。

  爸爸要求我用一年时间通读《论语》,没想到我竟然提前半年完成了任务,爸爸非常高兴。他又让我读《诗经》。虽然只读了两个多月,但我每天都读,已经背了三十多首,足足有整本《诗经》的十分之一了。

  这些古代的典籍,虽然有些拗口,不太好读,但能让我们了解古代的人是怎样学习和生活的,接触到中国文化的精髓,也能增加我们知识的积累,提高作文水平。我想,我会坚持读下去的。

  读《论语》有感 45

  孔子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儒家的创始人之一,他所坚持的儒家不仅仅在春秋战国时期广为流传,孔子的言行更是被其弟子们编成一部书,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流传至今。

  然而,起初我却对孔子有着极大的成见,认为他是一个腐朽的老头子,只因为孔子曾经说过:“惟小人与女子难养也”。我对这一句话感到愤愤不平,认为孔子歧视女性,还时常想着孔子的母亲不也是女人么,当读到孔子的文章时,便和同学用恶毒的话来数落孔子,直到现在,我才明白是自己误会了孔子,孔子所说的:“小人与女子难养也。”并没有歧视女性的意思。而古时候的语言文字和现在的语言文字是有很大的区别的。我真应该要学好文言文,以免再出现同样的笑话来,我也明白了不能够只因为个人的片面观点去评价一个人的好坏,而是要根据长久的观察才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优劣。

  现在,我又重新拾起了《论语》,以全新的'心态细细品读,把自己的心贴进去里面感受孔子的思想。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明白了并不是只是在学校里做教育工作的人才能被称为老师,在家,在社会上,甚至于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清洁工人身上都有值得我们去学习的东西,不能够瞧不起别人,一座宏伟的大桥只要缺少根小小的钉子就能让它崩塌。而学习也是要有选择性的,必须选择别人身上的良好品质加以学习。别人身上的缺点,假如自己也有就应该要改正。

  孔子教学不分贵贱,广纳学生,从而打破了古时候只有官侯权贵的富家子弟才能够学习的权利。把思想传给广大人民,为那些有广大的报复的贫苦青年找到出路。孔子主张因材施教,他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进行教育。孔子也有着自己的政治抱负,他也曾经想要为国家百姓贡献自己的力量,只是在当时战乱频繁的年代他的学说并不能满足国君的需要。因此也就没有什么作为,只能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儒家思想。

  读了《论语》后,我明白了只有拥有博大的心胸才能受人尊重。

  读《论语》有感 46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意思是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几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了。

  由此我想到了“启发式”教学原则源于此。启发式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的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

  一、 启发式教学确立了主体教育观,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启发式教学中,教师把主要精神和时间放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在“导”字上下功夫,“精讲”上动脑筋,使学生始终处于自觉、积极的心态之中,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上,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如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说英语让学生通过观察领悟,去理解意思,教授一个单词时进行短语句子扩展,让学生自己尝试着说,发散学生思维。

  二、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导”上,是教学任务的领导者,教学目标的制定者,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文化知识的传递者,学生求知的启发者,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学生发展多种可能性、选择性、可变性的调控者,为学生的学习导向引航。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研究学生的内心想法和需求,从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动机水平的实际出发,采用风趣讲解,设疑引思,模拟演示等有效措施,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应有的进步。在启发式教学中,如果没有教师的`设问,启发式难以想象的。正是教师所提出的启发式问题,使学生的“头脑库存”中引起碰撞,迸发火花,把学生现实的惑和原有的见闻体验认识沟通起来,最后水到渠成的解决。可见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读《论语》有感 47

  《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

  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被学生片片断断记录下来,这些以课堂笔记为主的记录由他的学生汇集片酬,后来就成了《论语》。中国历史上从汉武帝开始,尊儒学为统治思想,《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它的`推崇。

  大家别以为,孔夫子的《论语》像一座大雪山,只有那些专业人士才能攀上去,其实不然。在我看来,《论语》更像一碗热腾腾的鸡汤,喝下去后让心灵得到一次洗涤,不,应该用一次升华。孔子的《论语》很少由长篇大论,每一则都很简练。因为无言也是一种教育,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这句短语就是最好的叙述。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是一路跌跌撞撞,一身伤痕闯过来的。全世界都惊叹于我们,因为我们的一种信念,孔夫子就是一个很叫信念的人。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明信子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比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先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是啊!兵、食物都是护生的,人都有一死,还不如信念重要了。对待生活,孔子最爱颜回,他曾夸奖道:“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论语》像一位智慧老人,给我指引人生。在处世方面,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抱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君子是孔夫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矣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优何惧。人以群分,物以类聚,交友需要谨慎。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妄,损矣。子曰:“三军可多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让我明白志向重要。

  读《论语》有感 48

  这学期以来,学校轰轰烈烈地举办了读《论语》的大型读书活动。每周星期二早读课上校园里到处都能听到读《论语》的琅琅书声。读完这本书后,我感觉受益匪浅,从中领悟到了许多学习、做人上的道理……

  在学习方面,有许多名言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意思是说既能认真学习又能按时温习,不也是件很愉快的事吗?这句话让我明白了复习的重要性;“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告诉我们要努力学习而不能满足,教导别人要不知疲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从这句话中,我读懂了这样一个道理:每个人身上都有优点和长处,我们应该学习他人的长处来弥补自身的不足。与此同时,我联想到自己以前的学习态度:学习了新知识却不知温习,取得了一点成绩便骄傲自满,自以为是,我为以前的行为深感惭愧。我们应该向孔老夫子所说的那样,做到“学而不厌”,这样才能取得不断进步!

  在做人方面,也让我懂得了不少道理。“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这句话告诉我们:在同朋友交往的过程中,说话要诚实守信用,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别人的尊敬。“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人家不了解自己,也不怨恨,不也是有修养的君子吗?我们要不断努力地提高自身的.修养,向古代的“君子”看齐。“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让我们明白了:要注重忠实诚信,不要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联系到生活实际,我不禁联想到社会上存在的许多欺诈行为:假冒伪劣产品不断涌现,以次充好,欺骗顾客的现象屡屡发生……这些行为实在可耻。同时我们也要牢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道不同不相为谋”等名句,时刻告诫自己:要向榜样学习、看齐,从他们身上汲取进步的力量。

  《论语》这部著作是我国的大教育家孔子智慧的结晶。它浓缩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精髓,每读一遍都会让你有不同的体会,令你百读不厌。

  读《论语》有感 49

  近期我读了《论语》中的《学而》,读完之后,深有感触。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收集整理的一部记录孔子言行和道德的经典,记录了孔子对为政、交友、处事等方面的理论。而我读的`《学而》阐述了“仁”、“孝”、“信”的基本的道德。

  其中,最让我有深刻体会的是这两个句子: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它的意思是: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帮别人谋事尽心竭力了吗?和朋友相处以诚相待了吗?老师传授的学业用心复习了吗?这三问看似简单,实则不然,它是对每天生活的一个总评,学会这样反省生活的人,每天都会很充实。从此我也感到曾子对自身的修养的严格。我们也应这样对待自己,严格要求自己,让每一天都更充实吧!

  这是第一个让我有深刻体会的句子,它可以时时鞭策我们,把事情做得更好,把人生过得更充实。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温,不亦君子乎?”它的意思是:学习知识后,时常地温习,不也是很高兴的事情吗?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件快乐的事吗?人家对我的学问和道德不了解,我也不生气,这不也是君子的作为吗?这句话主要在说学习方法,第一个问句在讲学习方法,对于知识,“学”是学习过程,“习”则为复习过程,把“学”、“习”结合起来就能学习到新知识,这的确是一件“不亦说乎”的事;第二个问句也是一种学习方法,有志同道合的人来拜访,大家既可一起学习,也可以增进友谊,也是一件高兴事;第三个问句是关于为人处事,别人不了解我也不生气,多么谦逊,确实是君子作风。

  这是第二个让我有深刻体会的句子,它告诉我们孔子的学习方法和为人态度,使我们今后学习更轻松更有趣,也让我们以后为人更优秀。

  以上就是我读了《论语学而》的感受,它让我明白了很多。

【读《论语》有感】相关文章:

读《论语》的心得05-17

读论语有感02-25

读《论语》有感09-07

读《论语心得》有感07-20

读《论语》与孔子同行05-01

读论语有感(15篇)04-14

读《论语·学而篇》有感02-16

读《论语》有感15篇(推荐)03-30

读论语有感合集15篇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