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人间词话读后感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间词话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间词话读后感1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自古以来,千秋数载,明月,一直是人们心灵的寄托。相思情谊、离愁别绪、贬谪之苦、家国大义,都在朦胧的月光下一一展现,至今仍未褪色。
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
今夜,你为何如此惆怅?你才华横溢,与文采非凡的他宛如一对璧人,天造地设,比翼连理。“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那是他为你谱的曲啊!你忘了吗?即使他数尽世间皆无“亿”,就算他欲纳茂陵女为妾。但“凰兮凰兮从我栖,得托孳尾永为妃”这样的情意却永远也不会改变。你与他两地相隔,只得独守空窗,来时芳华已变白头,可在朝堂上,他却是意气风发。纵是百思想、千系念,最终却都化为万般无奈把郎怨。这一切,只能怪造化误算,因果错乱。
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高楼送客,自是依依惜别,心情悲戚,却道酒不尽兴。寒江寂寂,惆怅如滚滚江水流不尽;明月高悬,友情似皎皎霁月照人心。为何今夜不能眠?恨你深情厚意;为何今夜不能醉?怨你恩重情浓。友人远去,你遥望江北远山,孤寂之情必会油然而生吧!“一片冰心在玉壶”,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与冰心浑然一体,于浓淡相间中倾诉着你的愁苦。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你从性灵咏物语,传神至极。冷寒的,也不止是沙洲和梧桐;含恨的,究竟是孤鸿还是幽人?静夜如此寂寞,又何须漏壶提醒辰次?月儿依然残缺,不见有清满的佳期!疏淡的笑墨,似写凄淡的夜色;清美的词境,难歇哀愤的心情。虽然你左迁黄州,孤苦难泄,恰逢花甲之年,更是体衰年迈,却触发于弗克自己,流露于不自知。这正是你才学、气度,与大家思想的体现啊!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金陵的王气黯然已收,但缓缓流淌的秦淮河,依然承载着六朝金粉和风流韵事,见证着兴衰成败,经历了沧海桑田。我知道,你一定希望你的国家永葆盛世,也一定期盼你的才华卖与皇家。怎料你登不上幽州黄金台,怎知你寻不着自己的伯乐!那大宝之下,流了多少无辜之士的血,寒了多少能人志士的心?不过是江山的是非角逐,却引来恩怨的各自报复。而如今,你却还能听到后庭花的歌声,不得不叹惋这繁华垂暮,花开花落不会太长久,落红满地归在寂寂中。
容若曾道:明月多情应笑我,笑我如今。辜负春心,独自闲行独自吟。
是啊!若明月有情,必将笑尽天下骚客们。
一轮缺月,引起无数悲愤仇恨之人的共鸣,而从未改变的,是人们对团圆的期盼和对美好的向往。在月圆之夜,斑驳的月光可以把从前的离恨化成欢笑,可以抚慰这黯淡星光、灯火昏黄。而我只愿花长好、人长健、月长圆。
人间词话读后感2
隔与不隔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提出的一对相反的审美概念。
隔,隔膜,是指在诗歌创作过程中,其情、景、辞,或是艺术构思,境界物化等,有关节不妥贴,不圆润,给读者造成隔膜。所谓不隔、与隔相反,诗歌创作完美浑成,诗意浓郁,形象鲜明生动,含意深厚耐人寻味,隔与不隔,既可以对一位诗人而论,又可就具体的诗作或手法而言。
这一点与大家熟知的王国维先生的读书三境界说是一脉相承的。王国维先生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王国维先生认为词以境界为上,判断词的核心标准是境界。
说老实话,我对词是一无所知。但是我对王国维先生的境界说颇为认同,从事教育工作也当如此,不能靠技巧,而要靠真心。
我一直认为,当教师,尤其是班主任,主要就是和学生交往。我也一直和家长说,如果你能够和孩子正常的、无障碍的交流,那就行了。剩下的就交给我了。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能够在有学习压力的情况下与学生正常交往。
于是乎,出现了多种不同的交往手法。比如,装。有一个老师在介绍点名经验的时候这样说。开学第一天点名,发现有一个学生姓名不认识,怎么办呢?直接跳过出,点完以后,然后问,还有哪个同学没有点到。其实,完全没有必要,老师也没有必要装的高高在上,应该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课前应该看看花名册,不认识的查查字典,实在弄错了,当场承认,也没有什么。
还有的老师喜欢哄学生。说得好听一点是鼓励。现在的班主任,很少去骂学生,更不要说是打了。原因很简单,害怕出事。倒不是害怕把孩子打伤出了事,而是害怕学生举报,自己出了事情。很明显,这是一种不真诚的表现,也不是从学生成长的角度来施教的。
也有的老师喜欢骗。明明学生考大学一点希望都没有,还欺骗学生说能够上一本,并且说的信誓旦旦。适当的鼓励是需要的,但是如果没有原则的欺骗就没有必要了,如其那样,还不如让学生脚踏实地,稳扎稳打,步步为营,能上大学固然最好,不能上也要考虑未来,是上专科,还是复读,要么是走其他的道路。不至于因为一个虚无缥缈的大学而耽误了学生。
有人说教育很难,因为老师很难左右结果;而我说教育简单,因为老师全程参与,可以享受其中。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们以一颗真心,真诚的与学生交往,不妄取,不妄予,不妄想,不妄求,顺其自然,如此境界,教育怎么会不简单?
人间词话读后感3
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是一部佳作。初读之,感受到的是一种花非花、雾非雾的感觉,未能读出其中的意味;二读,似乎能够粗略的觉察到诗词中的情境与诗人的感想;再读之,其带给我的便是震撼。词话来自人间,是经由人所抒发,是人自身的生活感想蕴藏在词话里,字里行间里透露的是每个诗人内心的自我独白。
王国维先生将词话分为三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出自晏殊的《蝶恋花》)此乃第一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出自欧阳修的《蝶恋花》)此乃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出自辛弃疾的《青玉案》),此第三境也。当然,读完《人间词话》,我发现不仅词话分为这三境,我们的人生也需经历这三种境,“成大事者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此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虽说王国维先生是论词而作,但是《人间词话》不仅仅是对诗词进行评价批评,还富有艺术与美感。先生在评价屈原《九章·涉江》中写道:“词之雅郑,在神不在貌。”看,先生评价诗词,好似将诗词看作是一位楚楚动人的女子,如何算作优雅,在于其气质的突显而不在于外貌的张扬。而先生又在评价苏轼的《水调歌头快哉亭作·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时,说道:“然此乃抒情之作,故尤重内美。”言语间将情感融入,传达出的那种美的质感十分真挚强烈,并且显得十分朴实自然,极具亲切感。
而先生评论大家之作,如苏东坡、辛弃疾,则称“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无二人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即使没有读过《人间词话》,苏轼与辛弃疾的词都耳熟能详,他俩的诗词在我学习生涯中时常出现,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又一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两位大儒词创功能十分了得,后世也有“要嫁就嫁苏东坡”的呼声,只为其极高的文学造诣;而辛弃疾雄壮豪迈的写作风格也让我们感叹老将的雄心大志难酬。当然,其二人也正如王国维先生所说都具有宽广的胸襟、长远的目光以及渊博的学识,他们极高的思想境界并非轻易就能获得,也需要脚踏实地的积累,去发现、去感受、去追求生活的新知,敢于挑战、敢于批判,付出总会有回报,不然只能是东施效颦了。
“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先生如是说。情语不能当面表达,那么景语成了最好的传情方式。“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的《竹枝词》这样写道,到底是“晴”还是“情”呢,怕是只有当时的刘禹锡才能体会吧。景中有许多等待我们去发现、去探寻的新事物,它其实也是一种另类的情感,这点在诗词中体现挺多。一说及春夏,便感到生机活力;一提及秋冬,便好似融入凄冷肃杀之境,可见词是诗人内心的情感独白,景是他们情感独白的载体。
真所谓“人间词话,词话人间。”
人间词话读后感4
人间词话,话尽人间。初读《人间词话》,便从书名中发现了浪漫与美。这是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接受西方美学后,再根据他的文艺观去阐述古代文学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
王国维先生在此书中首次提出了“造境”和“写境”的说法,并指出“造境”虽是浪漫主义,但却没有抛弃现实;“写境”虽是现实主义,但也不能离开浪漫,浪漫与现实是相辅相成的。
王国维论“词以境界为最上”:“然沧浪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他认为“文学之所以有意境者,以其能观也”,“能观”是指诗人能超越现实进入到一种自我营构的意义世界。王国维又通过尼采、叔本华的理论阐述了这种审美无功利的观念,使其“境界说”更具有现实意义。
“古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可不历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从迷惘,到不悔,至回首,那是最美好的场景,灯火阑珊之下,他的.境界从不止于秦淮河上灯影桨声,风花雪月。
王国维这段话表达的是自己的人生感悟,从具体诗词的体验感悟人生的普遍意义。首先,他说到人生的第一阶段:“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晏殊《鹊踏枝》中词句,本意是一位怨妇对远方游子的思恋,她日复一日登楼眺望,盼望远方游子的归来。但王先生这里表达的是成就大事业、大学问者所要经历的孤独,只有这样才具备追求高远境界的基础。第二阶段:“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柳永《凤栖梧》中词句,本意是说一位在外漂泊、失意的游子,对其所爱的思念,甚至为之形神憔悴,在这里是为了表达对人生目标的追求锲而不舍。第三阶段:“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辛弃疾《青玉案》中词句,本意是说元夕之夜,一群游街女子或“蛾儿雪柳”,或“笑语盈盈”,他所倾慕的女子却在那灯火阑珊之处,显得那样的卓尔不群、傲然独立?王国维先生在此想表达的是成就大事业、大学问者,经历孤独与坚持后,终于进入人生最高境界。由诗词指向人生,由美学指向哲学,这是王国维用浪漫美学的眼光来解释人生的哲学。
王国维重“境界”,重“真”,重“自然”:“借不予意境上用力,故觉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终不能与于第一流作者也。”如晏殊之词,独上高楼尽,唯天涯茫茫,长路漫漫,秋风潇潇,天气之凉怎能比上相思之苦,预言还罢,更无人听。
所以,一部充满着诗人气质,哲人思想的快意之作,诞生了。
人间词话读后感5
人间词话,话尽人间。初读这本书,我时时刻刻会想起林徽因的那一本《人间四月天》,无从理解为什么我把这两本书联系到了一起,后来发现,是因为“人间”这两个字,洋溢着浪漫主义的诗人气质与对美的欣赏,在人间,可望见四月天,亦可话词。
不同于民国胡适,鲁迅等人,为中华革命维新书白话之诗,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的语言是传统的,是一个晚清大学士所热忱的古文。而他对诗词的赏鉴与评判,却大异于以往的作家,欣赏家,批评家。他是晚清学者,那样一个动荡而充满变数的年代,王国维接受了西方美学与哲学的观点,杂糅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幽美清丽。从此理想与现实,虚无与富有,荒芜与壮美,在他笔下迤逦游走,栩栩如生。
翻开此书,被开头三句论断震慑了:“古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可不历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从迷惘,到不悔,至回首,那是最美好的场景,灯火阑珊之下,他的境界从不止于秦淮河上灯影桨声,风花雪月。
王国维论词以境界为上:“然沧浪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于是骈文股诗皆不入其眼,以其所见真,探所知者深。他在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下评“此等境界,可谓千古壮语。”无不表现出理性思考与对诗词感悟上深刻而完美的结合。
王国维重“境界”,重“真”,重“自然”:“借不予意境上用力,故觉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终不能与于第一流作者也。”如晏殊之词,独上高楼尽,唯天涯茫茫,长路漫漫,秋风潇潇,天气之凉怎能比上相思之苦,预言还罢,更无人听,一切在无可奈何中变得更加无可奈何。
王国维亦在书中说到的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也是一种对物对世界的观念与态度,“何者为我,何者不为我,何者皆为我。”有歌待和,谁能和便和,无人和奈何,是他的赤子之心,也是他的无拘无束,更是他陶醉于哲学世界之时独特的精神气质,鲜明的中国哲人情怀——深思熟虑之后的海纳百川。
《人间词话》中,傲身独立着一位“冯延巳”,他于政治上平庸荒唐,为人奸佞险诈,若说言过其实,实则确也如此,而王国维却独爱他一手美词:“高树鹊衔巢,斜月明寒草。”评之“冯延巳之词堂庑特大,开北宋一代风气。”
如果可以这样说,这便是大儒的“无拘”,无畏他是怎样的奸诈荒唐,然其“独造清语”,别洞房洒筳之风,于摄魂处挥写词语,细描微光;这便是艺术上的“无束”,纵旁人不解,更多讽笑,依旧兴奋地作评于敞衫阔卧,于无人处写下的“细雨湿流光”的疏散闳约。他睁着一只眼睛读诗,闭着一只眼睛看历史,将爱及温和的嘲讽用来解放,又用玩世不恭的人文情怀和慈和宽容的款款目光注视,远望。
于是一部充满着诗人气质,哲人思想,侠者潇洒的挥毫快意之作,诞生了。
人间词话读后感6
前段时间,有幸拜读了王国维老师的著作《人间词话》,感触颇深。尤其是于涟老师讲的那句“大家之作,其言情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娇柔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诗词皆然。”当我看到这句的时候,文字里隐藏着一股直击我灵魂深处的力量,震撼我的心弦。每每合上书,“无娇柔妆束之态”这句话总是让我惭愧不已,我咀嚼着它的真性情,品尝着它的甘美,回味着它的无穷韵味。这句话也是于涟老师一生作品最真实的写照,它生动地诠释了王国维老师对待文学的真诚和率性。“无娇柔妆束之态”也是我们这些年轻人要花很长时间才能理解和领悟的朴素真理。
王国维老师说读书三境:“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非指读书,因其还有一句: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可不历三种之阶级。如何解读这句话,我认为需要阅历,更需要年岁,此当意会,难言传。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大推境界,并以”国家不幸诗家幸”开释苦闷,为我们的人生开辟了新的方向,我们对于美好以及诗意的向往全然有了更好的寄托。这本书句句箴言,虽着力于词评,其美学观点却普适于文学艺术各门类。所言独到、犀利、通透,常发人深省、耐人寻味。惭愧的是本人诗词积累过于有限,很多地方一知半解。不过此书值得多次品读,定有更大的收获。我认同书中对屈原、杜甫、陶渊明、李煜、苏轼、辛弃疾、纳兰容若的评价,我也很欣赏这几位诗人、词人。作者言必谈境界,这几位的诗词即胜在境界,而其境界非“感自己之所感”、“言自己之所言”而不能及。余虽不能词,但喜读词。诗品在神不在貌,在骨不在表。 “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若无景无情无境只知一味仿效,写出的东西无异于东施效颦。
轻轻合上《人间词话》,情景交融,整个诗词长廊中辨析明了。“一切景语,皆情语。”诗词之工,不在人力,而在此情此景此乐此哀也!读王国维先生的文字,受益匪浅,只是学识、阅历有限,不能细细品味,今日暂且浅尝辄止,他日再来细嚼慢咽。每位词人、诗人各有千秋,他们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独特之处,他们或内敛含蓄,或豪放旷达,都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要读透此书,须得烂熟五代至清的各家词作,可惜吾不能为也,只能囫囵吞枣,一知半解,皮毛尚未及也。但我坚信“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相信经过不断的仔细回味与思考,我对《人间词话》也能拥有更深的理解。新时代的我们,需得牢记祖先的文化传承,将古代文化与文学不断发扬光大,一代一代传递给子孙后辈。
人间词话读后感7
初次了解你,是因为历史老师在课堂上一次又一次提起你,一次又一次提起你的作者。再次了解你,是因为那三种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这当中的人生哲理让我好奇,更让我着迷,于是,我便一发不可收拾的爱上了你——《人间词话》
尽管是文言文,但却并不难懂。即使这样,也并不意味着我真正读懂了这本书。只是知道,这本书的核心是“境界”。作者的词学理论也是以“境界”为核心。其开宗明义即说“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此言一出,如金石掷地。若无青莲居士的旷达之境,怎会有“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的千古气象?若无欧阳修深沉之境,怎会有“人间自是有情痴,此恨无关风与月”“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的慨叹?若无稼轩的豪放之境,怎会有“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塞上绝唱?若无李后主幽婉之境,又怎会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幽怨之曲?除了揭示“境界”对于词的创作的意义以外,还有对乾坤广大人生须臾这一命运设定的人生悲剧的揭示。他通过诗词向人们挑明,向尘寰苦求乐土是无望的,人生就是一场悲剧。正如词中说:“这个世界上,欢愉只有一种,而愁苦却有千种万种。快乐如此单纯,描来摹去感受总是相若,而这世间之愁苦,千百年来诗人之笔却都写不清道不尽。”这也许也是他对他的人生的感慨吧
当然,书中的优秀词句实在太多,但我最喜欢的还是那三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境虽过于平直,凄清孤独,不为人知,前路漫漫。然登高远望,无遮无拦,妙在深远、旷达。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境虽有些柔弱,上下求索,不悔不弃,历尽磨难。然感触细腻,凄婉动人,妙在情真、意切。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境之妙在于“顿彻”,豁然开朗,空灵顿彻,无心偶得。要入乎物中,又要超然物外,无宇宙间的大智慧而不可得。或许唯“灵性”二字可当之。
在昆明湖畔,王国维先生纵身一跃,带着一腔的热血以及满怀的无奈与愤懑,在年富力强之际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令人扼腕叹息。也许那人心动荡的民国乱世,无从存放他的信仰,只有那方悠悠清泠的湖水,才是那颗赤子之心安眠的归宿。
我轻抚书册,昔人已去,然而这由几十条短句组成的著作,仿佛珠玉之声,在每个爱词者耳畔轻奏。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
人间词话读后感8
《人间词话》是王国维先生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最初发表于《国粹学报》。初读之,感受到的是一种花非花、雾非雾的感觉,未能读出其中的意味;二读,似乎能够粗略地觉察到诗词中的情境与诗人的感想;再读之,其带给我的便是震撼。词话来自人间,是经由人所抒发,是人自身的生活感想蕴藏在词话里,字里行间里透露的是每个诗人内心的自我独白。
王国维先生将词话分为三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乃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乃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当然,读完《人间词话》,我发现不仅词话分为这三境,我们的人生也需经历这三种境:“成大事者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此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虽说王国维先生是论词而作,但是《人间词话》不仅仅是对诗词进行评价批评,还富有艺术与美感。先生在评价屈原《九章·涉江》中写道:“词之雅郑,在神不在貌。”看,先生评价诗词,好似将诗词看作是一位楚楚动人的女子,如何算作优雅,在于其气质的突显而不在于外貌的张扬;而先生又在评价苏轼的《水调歌头快哉亭作·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时,说道:“然此乃抒情之作,故尤重内美。”言语间将情感融入,传达出的那种美的质感十分真挚强烈,并且显得十分朴实自然,极具亲切感。
先生评论大家之作,如苏东坡、辛弃疾,则称“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无二人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
即使没有读过《人间词话》,苏轼与辛弃疾的词都耳熟能详,他俩的诗词在我学习生涯中时常出现,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又一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两位大儒词创功力十分了得,后世也有“要嫁就嫁苏东坡”的呼声,只为其极高的文学造诣;而辛弃疾雄壮豪迈的写作风格也让我们感叹老将的雄心大志难酬。
当然,其二人也正如王国维先生所说都具有宽广的胸襟、长远的目光以及渊博的学识,他们极高的思想境界并非轻易就能获得,也需要脚踏实地的积累,去发现、去感受、去追求生活的新知,敢于挑战、敢于批判,付出总会有回报,不然只能是东施效颦了。
“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先生如是说。情语不能当面表达,那么景语成了最好的传情方式。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的《竹枝词》这样写道,到底是“晴”还是“情”呢,怕是只有当时的刘禹锡才能体会吧。
景中有许多等待我们去发现、去探寻的新事物,它其实也是一种另类的情感,这点在诗词中体现挺多。一说及春夏,便感到生机活力;一提及秋冬,便好似融入凄冷肃杀之境,可见词是诗人内心的情感独白,景是他们情感独白的载体。
人间词话读后感9
《人间词话》是王国维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
《人间词话》作于1908~1909年,最初发表于《国粹学报》。该作是作者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之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
在本作中,王国维提到两个耐人寻味的概念,一个是“诗人之眼”,另一个便是“赤子之心”。
诗人之眼,是指不带任何功利性的审美之眼;赤子之心指的是对美的感知之心。
诗人之眼,能观有我、无我之境,便是所谓“喜怒时有我,作诗时无我“,无我之境”的“无我”,即为王国维《叔本华之哲学教育学说》一文中讲的“无欲之我”。
所谓“理想”与“写实”的提法,也是来源于叔本华使用的概念“理想”和“摹仿自然”。譬如”高馆落疏桐”,“高馆”“疏桐”均是静景,以诗人之眼观之,是无我之境。
能发现美,能描述美,同样也是诗人之眼的重要特质。
由于诗人的经历不同,所以眼中所观的,笔下所铺陈的不同,也造成了缤纷各异的文风。
“温飞卿之词,句秀也。韦端己之词,骨秀也。”
温词句秀,主要体现在时有佳句,自成一景,譬如“双鬓隔香红,玉簪头上风”不以虚词划分句意,故而一句成一景,显得脉络深隐。
韦词骨秀,“桃花春水绿,水上鸳鸯浴”清丽婉转,无怪静安评之“弦上黄鹂语”,情深语秀。
有一双敏锐的诗人之眼固然是作诗的一方面,然更为可贵的是词人的赤子之心。王国维曾评李煜,“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一个诗人,一个好的诗人,必有赤子之心——“天才的童心”。
孩子未必是诗人,诗人却必是孩子。
同样,孟子也说过“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不过,王国维的“赤子之心”,并不是脱胎其中。
叔本华认为,“在儿童期,我们的整个生活诉诸知力远超过诉诸意志”。他们是单纯的——“天真与崇高的单纯”。
王国维曾引译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首部之一的“灵魂如何而变为骆驼,又由骆驼变为狮,由狮而变为赤子”的“灵魂三变说。
接着,又引叔本华的”天才赤子’论旁证。
正因优秀诗人是以自己的生命和心血创作,所以他们必须具备一颗赤子之心。
尼采曾在《苏鲁支语录》中写道:“凡一切已经写下的,我只爱其人用血写的书。用血写书,然后你将体会到,血便是经义。”
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句便工。
境中有人的作品,是总能抒发血泪之情的。
诗词向来讲究“性灵”,没有诗人之眼与赤子之心的诗人是万难写出富有“性灵”,富有“神韵”的作品的。
我们还需记住,一个诗人的创作和批评家的评论与时代背景是分不开的,务必结合时代与个人进行分析。
人间词话读后感10
诗中有云:“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人间是一个纯粹的词,尤其在《人间词话》中。正如其作者王国维先生,即使人生繁杂,仍以静观之,让自己的生命保持纯粹又高贵的样子。
傅雷曾在给其长子傅聪的信中提到:“我个人认为中国有史以来,《人间词话》是最好的文学批评。”我想,这本书之所以能得到傅先生的认可,主要是因为它的纯粹,作者的纯粹:坚持自己,在很多事情上脱离于世人,脱离于禁锢所有人的道德传统,也就是按照自己的方式,感情生活。可是纯粹的人并非是不敏感的、无欲望的。生于浊世,却有着一颗七窍玲珑的心,这样的心又怎会是不敏感的呢?王国维本是纯粹的,却生在熙熙攘攘的俗世,受到人间烟火的熏染,终于,他承受不住世道变迁的侮辱了,高声疾呼“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虽然王国维溘然长逝,但他笔下的文字还是如他的本人般纯净,恰似思想如嫩荷之抽枝,提醒着我们人生繁杂,不如以静观之。
王国维在书中提出的人生三境界可谓是道出了他对人间的精辟的断论,多少文学大师由此灵性得到了开发。余秋雨曾赞美道:“此书等于一把金钥匙,一个人若没有灵性,光谈理论,其不成为现代学究,当代腐儒,八股专家也鲜矣。”因此,这本书教会我们,生活在这种环境里,要有自己的灵性,自己的想法,方可做到纯粹。就像书中提到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从此则评论当中,可以看出王国维先生最崇尚的就是自然、朴素之美,莫与之争的境界,而“自然”就是开发灵性最好的方式。身处自然中,灵性便会犹如一条潺潺流出的溪泉,发出悦耳自然的声响。
特别欣赏书中这么一句:“大家之作,其言情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着真,所知者深。”诚然,纯粹与灵性是我们面对这个世界必不可少的两种品质,但文字色彩只是作品的外在框架,真情实感才是灵魂,若是我们离开了生活,脱离了本心,变得肤浅无心,也是无法散发出真正的智慧,博大的境界的。《天净沙》虽寥寥数语,但一切景语皆情语,在王国维先生看来却胜似天籁,是唐人绝句,曲之绝妙。由此可见,曲中的线条和浓淡,让王国维获得了冲击心灵的美,更加醉心于自身纯洁,内心的干净,让他在繁杂的人世,以静观望。
人生看似很长,其实不过须臾之间。“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屈原早在数百年前就完整的表达了现在世人的心境。而生在繁杂的人世的我们,以静观之是王国维先生给予的选择。
人间词话读后感11
境界乃全书的核心,王国维以开篇第一则就点出它无可替代之性。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随后他又提出: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我认为有我之境与情景通“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有我之境,则境中有我,将我置身于境之中,将我的感情等主观因素付之于物、付之于境。因为思念,所以泪眼,因为愁苦,所以连花也不语,内心的哀怨连自己都嫌弃自己,所以目之乱红也离我而去。皆因心中凄凄,所以“孤”“寒”“暮”。无我之境,则是一种客观,将自身摒去,以客观的眼光去看待景物。不掺杂私情,就像素描,一通都是黑色,无颜色之分别,也无情感之优越。只是一种拓本,将风景转化为文字的拓本。
随后他也解释道:无我之境,人唯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知。故一优美,一宏壮也。无我之境,只是对客观无欲无求的复刻,此之谓静,是静美。有我之境,动之静的动就是指因为诗人情感加于景物的改变。藤是枯藤,树是老树,鸦是昏鸦。 当所有的景物加上作者感情色彩的前缀时,景物也富有了与作者相同的情感,作者作诗,犹如两人对语。情感或气象都超一人之孤独。
将王国维的境界说推向顶峰的就是他那万世流传而亘古不变的人生三境界了。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调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一境界是指凡事开始,犹如居高临下,面对世界万物,都感觉俯首称臣,那是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果敢,那是一种面临未来风雨之路的一种豁达,那是一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胸怀大志的开阔意境。二境界则是实现理想途中的辛酸苦楚。此句虽是写给爱情,但理想有时也像心爱之人一样,遥不可及但又不惜拼尽全力。人影消瘦,憔悴不堪,正是在理想之路的坎坷与徘徊,然而两字“不悔”便坚定自己,头破血流而勇往直前。三境界则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异曲同工。此境妙在“顿悟”。欲成大事者,必先披荆斩棘,百折不挠。第三境界犹如不速之客,让成功的灵感乍现。此感在迷惘之后,在不经意间,空然降至,让人豁然开朗,绝处逢生。给人以开阖的意境。
对比自己,我怕是连第一个境界都没尝遍滋味。在这里,我只是根据所看之书比对着自己九牛一毛的人生经验来对我未来的见解抛砖引玉。我想,当我垂暮之年,饱尝人生百态之后会有更多不同的感慨吧。
人间词话读后感12
一、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讲“词以境界为最上
境界者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而宋词闲适优雅的意境很是值得称道。一方面,宋代在政治上重文轻武,再加上国家的内忧外患,统治者对外政策的软弱,宋代文人将很多注意力都转移到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另一方面,禅宗和老庄思想在宋朝的盛行,也让很多文人心性更加的超脱、达观。而宋朝经济的发达,享乐风行,歌舞升平、酬宾赠妓、留恋光景者特别多,青楼楚馆成为文人经常光顾的地方,也反映了文人生活的闲适(虽说有一部分排遣内心抑郁的因素)。“有我之境,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我,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我觉得宋词更多的将物我融为了一体,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文人只有通过词作来反映自己对于南宋朝廷苟且偷安的不满,例如辛弃疾的《摸鱼儿(更能消)》,似写春意阑珊的幽怨,却实是在写自己对于政治的幽愤。
二、王国维评价李煜“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故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之所短,亦即为词人之所长处。”对于李煜,我们不能单方面的评价他的好坏,作为一个帝王,他没有承担起他的责任,纵情享乐,挥霍无度,让他最终沦为阶下囚。但也正是人生巨大的反差造就了他的才气。诚然他有一定的天赋,君王时期的作品却多是描写其后宫旖旎生活的,在艺术和思想上并没有太大的成就。而这次人生变故让的许多思想上有了升华与自我感悟,才让他的作品能够流传至今,读来仍能感受到亡国之主内心的凄哀。
三、王国维的三境界
古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在追求梦想的路上注定要接受世俗的眼光,或者说“高处不胜寒”吧,很多时候,在成功之前,你的梦想在世俗面前只是遥不可及的幻想,没有触及的可能。这个时候不要太在意外界的看法,成功者必须先要学会忍受孤独。“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同样成功没有捷径,而机遇只会宠幸有准备的人。在奔向成功的道路上,艰苦的努力是必不可少的。就像那句歌词“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谁能随随便便成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地三境界也。追逐梦想的过程是痛苦的,但收获成功的喜悦却是无法复制的,仿佛仿佛追寻已久的梦中女神,恍然间就在自己触手可及的地方。这种心情还可以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追逐梦想太过不易,在绝境中一次次告诉自己在坚持一下,那是一种不甘放弃的心在一次次坚持终见到希望后的颤动。
【人间词话读后感】相关文章:
人间词话读后感03-24
《人间词话》读后感(通用28篇)08-17
在人间读后感08-23
在人间读后感10-16
《在人间》读后感10-16
人间亲情作文04-13
人间意诗歌11-12
天使在人间的作文03-07
人间真情作文02-26
人间温暖的作文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