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读后感12篇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边城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边城读后感1
《边城》是沈从文构建理想“湘西世界”的典范之作。本文通过解读《边城》里的自然环境,民风民俗以及人物个性,从而得出结论:《边城》是沈从文追求理想世界的一个象征,是沈从文追求人性至真,至善,至美的典范之作。文中对环境,民风民俗的描写美不甚哉。对人物性格的描写细腻真实,对人物之间的感情透析的细致入微。通过描写青年之间懵懂的爱情的美好表现出人间至纯的美好感情。通过展现小城茶峒的宁静,远离世俗,带领读者走进了更甚陶渊明的桃花源的一个人间仙境。在这个人间仙境里,读者不仅能感受到环境美,民风的美,人的美,还能感受到看似淡淡的,实则浓浓的爱。所以说,《边城》,是一部爱与美交织的文学作品。沈从文用一支笔,谱出了一曲爱与美交织的沁人心脾的乐章。
沈从文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20世纪最优秀的中国文学家之一。他一生笔耕不辍,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边城》《长河》《八骏图》,散文有《湘西散记》《从文自传》等。他的作品充满了对人性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给人教益和启示。凭借独特的创作风格,沈从文在中国文坛中被誉为“乡土文学之父”。《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它奠定了沈从文在文学史上的历史地位。对于边城创作的动机,沈从文本人这样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再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水路酋水流域一个小城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格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恰如其分的说明。”全篇以翠翠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湘西地方的风情美和人性美,表达了作者对童年故乡的赞美和眷恋之情。 文章开篇写“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叫‘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到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有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1](《边城及其他》,沈从文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7P4)简单的几句话,以讲故事的方式,就把故事的环境勾勒了出来。后又通过详细的描写关于小溪和小山的位置,从而引出了之所以在这小溪上会有一条渡船的原因,故事也由此展开。
文章中花了大量篇幅描写茶峒的自然环境,表现出了沈从文对湘西这片土地的热爱。自古以来,文人们都喜欢用自己的文章来描写人们理想中的美好世界。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反映了古人对世外桃源般美好世界的追求,而沈从文的《边城》则反映除了现代人想要远离“工业社会”,追求“乡村文明”的恬静的美好愿望。《边城》中的茶峒小城位于三省交界处,小溪穿越,山体环绕,可谓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小说中那依山傍水的小城,那清澈见底的小溪,那河街上的
吊脚楼,那攀缘缆绳的渡船,那关乎茶峒风水的白塔,那深翠逼人的竹林以及那清脆的鸟鸣,都赋予了湘西独特的美,成为了一个优美如画,让人向往的地方。
《边城》中刻意勾画的民风,其中的美不是抽象的空灵,而是有实实在在存在的民俗而生出了民风。文中细腻的描写了湘西端午节赛龙舟时人们的装束打扮、龙舟的形状。甚至连龙舟的竞发场面都描写的细致入微。那朱红色的有着高高的龙头的龙舟,围观人群的呐喊助威,疯狂的抢鸭子的场面,都表现出了既古老又健康的民俗,表现出了湘西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与渴望,彰显了湘西小城特有的节日气氛。那端午节的赛龙舟抢鸭子,那为了表达爱意而唱的清脆的浪漫的山歌,婚丧嫁娶的礼仪等等,都表现出了湘西特有的民俗美。
茶峒是一块没有被现代工业污染过的净土,是一种乌托邦的存在。他不仅自然风景美,体现出的乡人们也很美。他们待人接物热情诚实,劳作的时候耐苦耐劳,也由此锻炼出了他们的勇敢与坚强的品质。文中老船夫的美德“??有人心中不安,抓了一大把钱掷到船板上时,管渡船的必为一一拾起,依然塞到那人手心里去,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我有了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你这个!’”沈从文通过老船夫渡船不为钱财的事迹说明了湘西人善良,诚实,守信,勇敢,坚强的传统美德。有人说,《边城》是一首牧歌,它的牧歌属性充分展示了乡土和传统的诗意。[2](《沈从文评说八十年》中国华侨出版社20xx.P434《边城:牧歌与中国形象》刘洪涛著)。也有人说,《边城》是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的另一种体现。
《桃花源记》中记载“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这是陶渊明想象出来的.一个理想化的世界,而沈从文笔下的茶峒却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地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近乎世外桃源的,散发出浓厚淳朴乡土气息的小城,是沈从文漂泊过后内心深处渴望到达的最后家园,是他的心灵寄托,表现出了沈从文渴望家园,渴望美好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回忆,他满怀深情的描摹了一首感人至深的田园诗歌。环境是美的,乡土气息是美的,同样,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人,也是美得。文中的人性美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诚与义,一方面是爱与美。首先,诚与义,住在这里的人相互之间都坦诚相待,轻利重义,没有尔虞我诈,偷奸耍滑,自觉的形成了一股君子之气。文中老人家渡船不收乘船人给的钱,并且说自己每个月领口粮和钱,有追不上岸的就让翠翠拦住,然后给那人很多的烟叶。由此可见,渡船老人家不是一个会投机取巧贪占小便宜的人。另一方面是爱与美。主人公翠翠便是一个爱与美化身的人物。她天真活泼,温柔纯良,她是这湘西山水孕育出来的一个精灵,她“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着她且教育她。”“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一只小兽物。”“她从不想残忍的事,从不发愁,从不动气。”这样的一个可爱的女孩,在她身上表现出来了人性的品行美和爱情美。
她和二老傩送一见钟情,傩送走后,她便天天在渡口痴痴的等着他回来。诚实善良的老船夫,豪情大度的天保,笃情专一的傩送,豪爽慷慨的顺顺,人情质朴的杨家兵,身上都体现出了人性的“爱”与“美”的结合。而这周围的山水美与民风美,人情美结合到一起,勾勒出了一副健康优雅的山水诗情画。 透过《边城》我们看到了沈从文在构建一个和谐自然充满人性的世外桃源时,也赋予了人物率真的一面。边城的人民就是代表,老船夫诚实守信,乐施好善,年轻人不拘小格,豪爽热情。无一不表现出了人性美与善的特点。在边城里,邻里之间互帮互助,船总顺顺就是这一类人的代表。他热情大方,不管是谁找他帮忙都会热情的答应。在他的身上,少了一份商人对钱财的贪婪,少了一份世俗,多了一份乡人的质朴豪爽,多了一份仗义疏财的仁义之心,多了一种乡人的质朴。正是这种品质,影响了身边的乡人,使得淳朴之风在这片古老的大地上绽放。
沈从文在《边城》中刻画了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形象。主人公翠翠天真善良,温柔纯良。跟外公两个人相依为命,对外公关怀至备。因为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就想要出逃让外公去找她。可是想到外公找不到自己的时的担心,又为自己的想法产生的后果感到自责。她爱上了傩送,感情真挚纯情,后来傩送远走,她又矢志不渝的等着心上人的归来,表现了对爱情的执着,体现了“美的化身”。
边城读后感2
自从上了高中就很喜欢看小说,所以这次没有犹豫地就选了这本《边城》。记得初次接触这部沈先生的作品是在高中的语文读本上,上面节选了一段翠翠和外公在船上听傩送和天保唱歌求婚的内容,当时只是觉得是行文舒缓的一篇文,并没有留下什么特别的印象。但在这次短短几天的阅读中,这本薄薄的小册子却让这几年看过了太多浮华、功利、YY文的我感到了久违的宁静,心像承载着祖孙二人渡船的河水一样平静的流淌着,用每一滴的触觉去感受沈先生笔下那充斥着诗意和人性美的边城。
《边城》是沈从文沈先生的代表作,发表于1934年,小说描写了山城茶峒码头团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与摆渡人的外孙女翠翠的曲折爱情故事。在x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这样一个奇特的家庭:靠摆渡为生的老船夫和孙女翠翠二人。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傩送,从此心中埋下朦胧的少女情怀。傩送的哥哥天保也喜欢上翠翠,托人向老船夫求亲。兄弟俩人都爱上翠翠,他们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
以上是边城的大致内容。仅从大致来看,似乎全文沉浸在情感的纠葛和平缓却抑郁的氛围里;其实不然,熟读全文后的感觉绝对不是区区一小段文字可以展现的。沈先生带给我们的是一个独立的文学世界。文章之中的每一词,每一句都流露出川湘地区热情淳朴的民风,平静自然的环境。《边城》寄托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
文中的“边城”以现实中的茶峒为原型,茶峒是位于川湘交界的小城,是名副其实的边城。以“小溪”渡口为起点,绕山岨流的溪水汇入茶峒大河,展开了旷野渡口少女“翠翠”与山城河街“天保”、“傩送”兄弟的动人爱情故事。随着故事的展开,《边城》描述了河街繁华祥和的码头市井,x淳朴厚道,善良笃信的世道民风。河街虽有“一营士兵驻老参将衙门”,有地方的“厘金局(税收征稽)”,却仿佛并不存在,林林琅琅“五百家”,各处是一片繁忙的劳作、古朴的店铺、悠闲的生活景致。一切都是那么平和,小城,青山,绿水,渡船,人家,街道……然而真正体现《边城》之神韵,表现沈先生精心阐释的内涵的是跃然于纸上的一个个人物,用沈从文自己的话说就是,“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关于《边城》中的几个人物,首先要提到的当然是主人公翠翠了。翠翠自幼父母双亡,从小就跟着外公一起生活,而主要就是依靠摆渡。由于从小就是去了双亲,翠翠的内心是无比孤独的。虽然有外公无微不至地照顾自己,但是年龄的代沟使外公并不能真正理解她作为一个青春少女的情怀。x的水养育了这么一个秀气的姑娘,边城的船渡过了她的童年,外公的呵护陪伴了她的成长,更是沈先生的比赋予了她钟秀的灵气。翠翠是《边城》中我最喜欢的人物,原因无他,一个如此纯洁质朴的少女,又是哪个男孩可以抗拒排斥的呢?翠翠天真善良、温柔清纯。她和外公相依为命,对外公关心备至。因为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她就幻想出逃让外公去寻她,可是想到外公找不到她时的无奈,又为外公担心起来,为自己的想法的后果害怕自责。她爱上了傩送,感情纯洁真挚。傩送远去,她又矢志不渝地等待着心上人的归来,表现了她对爱的执著。如此率真而纯白的姑娘啊,如何令人把你忘怀。她“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乡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薄薄的凄凉”。没有人能体会一个思春少女的感情,所以她感到“这日子成为痛苦的东西了”。她为这无奈的生活而痛哭,外公不能明白她内心的哀痛,只能哄劝她说:“不许哭,做一个大人,不管有什么事都不许哭。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才配活到这块土地上!”对于一个花季少女,这样的话太不切实际了。天保和傩送为了她唱歌“决斗”,她却毫不知情,只能在梦中希望爱情的实现,现实好像和她毫无相干。最后天保闯滩而死,傩送离家出走,外公为她的婚事忧愁而亡,她却并不能了解这一切的前因后果,只能凄凉地守着渡船,等待着心上人的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没有人能告诉她要孤独地等到什么时候。读到这里,我相信每一位认真的读者都会为翠翠发出一声叹息,恨不得走进书内去安抚她帮助她。我不得不叹服沈从文笔下的翠翠真如一个活生生的少女站在你面前一般,展现出现实中也不常有的那种质朴纯真,那种美丽坚强。
外公这个角色可以说是文章中的一根立柱,正是他的存在才使得翠翠的生活变得平静而幸福,也正是他才使得文章表现出那种厚重和深沉。一个老人的形象总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哲理,不是吗?外公保有着中国传统的.美德,他对孙女翠翠亲情无限。为翠翠的亲事操心担忧,尽力促成翠翠爱情的实现。在生活上,对翠翠也是无比关怀,不让翠翠坐热石头,惟恐翠翠生病;在感情上尽力体谅翠翠的心思,翠翠忧伤寂寞时为她讲故事、说笑话、唱歌。由于孙女和孙女婿的悲剧,外公心里留下不可磨灭的伤痕。这也是后来造成全文悲伤地一个伏笔,或者说是种下的因。外公怕翠翠走上她母亲的老路,对她隐瞒了天保和傩送追求她的事;而后来天宝的死对造成翠翠了伤害,他又无能为力,不能向任何人求助诉说,只能撒手而去。可以说他是在孤独中死去的。对于外公对翠翠的爱,我十分感动,那是多么慈祥的一位长者宽广而又无私的爱啊。
天宝兄弟可以一起搬出来谈一谈。天保喜欢翠翠,托媒被糊里糊涂地拒绝回来,他不知道翠翠喜欢傩送,傩送也喜欢翠翠。在不知情中踏入了爱情的纠葛中。最后他知道自己没有任何希望,只能孤独地离开伤心之地。最后死于意外,也许正是他孤独的归宿。傩送也可以说孤独地追求着爱情,和哥哥的“决斗”,夜半唱情歌,却并不为心上人所知。最后也孤独地出走,不知飘泊到什么地方。作为现代人,作为现实中的人,首先我认为天宝作为一个大哥是很失败的,追求翠翠之前,竟然没有发觉傩送与翠翠之间的情感苗头,作为兄弟却对兄弟的感情没有一丝的察觉,不得不说是失败。同样,出于对翠翠这个角色的喜欢和同情,我不得不同样对傩送作出批评,无论是作为弟弟,还是作为男人,都不应该选择逃避,那只是懦弱的表现,并不是对自己的救赎。也许逃避是快速处理心情的方式,然而留下的是什么?是“凄凉地守着渡船,等待着心上人的归来”的女孩,是看完全文的读者的一把心酸泪。
读过《边城》,就像以旁观者的身份经历了一段人生。虽然有时充满心酸,有时发出叹息,但更多的是那种心灵的洗涤,对生活和人生的深深地思考。
不得不说,如果沈从文想表现一种“人生的形式”,他做到了;如果想表现“人心之美”,他做到了;如果想使读者尽览全文后有所感悟,我想说,至少对于我,沈先生绝对做到了!
边城读后感3
我再三犹豫着,还是踏上了那条破旧的小木船。
朦朦胧胧的烟雨中,小木船就这样慢慢晃着。摇船的那个老船夫,默默地微笑着撑着蒿。我也沉默着,不打算问他带我去哪里,就放任自己在酉水上随碧波一起慢慢飘荡。
湘西,美丽的湘西,你究竟打算告诉我什么样一个故事......
我正胡思乱想着,老船夫忽然低低地开口问道:“你是要渡河,还是要往前走?”
我愣了一下,没想到他会这么问,连忙接口道:“往前走,当然往前走。”
我们又沉默了,过了不知道多久,眼前忽的开阔起来,背后高大秀丽的山,被微风吹起涟漪的水,都变得清晰了许多。我正痴迷地看这美景,听到一个爽朗的少年声音大大咧咧地问:“是谁?”还没有反应过来,又听到一个带着些许羞涩与懊恼的清越的少女声音急急地说:“是翠翠!”
我好奇地站起来,想要看清那两个交谈的人,却只看到木质码头上两个风姿卓越而模糊的人影。交谈声还在不断地传来,我听着两个声音对歌般的一问一答,不禁莞尔。一来二往几句后,那男孩走了,不多久,又一个人过来了,他说二老要他把那个叫翠翠的女孩送回家去。“二老是谁?”翠翠嘴上这样问,我在心里这样问。“…就是我们河街上的傩送二老!”
我又坐了下去,那个老船夫又用他低低的声音告诉我,掌水码头的名叫顺顺,他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名叫天保,二儿子就是我们刚才看到的二老,名叫傩送……
“你是要渡河,还是要往前走?”老船夫的询问打断了故事的人物介绍。我又听到了一样的问题,这次却心情很好的说:“请继续往前走。”
船又慢慢地摇晃起来,我在这这摇摇晃晃的船上打起了盹,脑袋再次清明起来时,便看到一个老人和方才见过的傩送二老在说话。“那老人是翠翠的祖父。”老船夫悠悠地对我说。我好奇地起身来,映入眼睛的是傩送笑的烂漫的一张脸,那张脸用很纯净却愉悦的声音说:“伯伯,若唱三年六个月的歌动得了翠翠的心,我赶明天就自己来唱歌了。”
我心里微微一动,若是我听不出这情意就怪了。老船夫没有再往前走,晚上,我悄悄地下了船,跑到了路上,没多久便看到了傩送的身影,我又回了船上,听傩送唱了一夜淳朴的山歌。
第二天,老船夫告诉我,翠翠撑船的祖父和翠翠都以为那是大老天保唱了一夜的歌,说罢这个,又似笑非笑的说了一句:“我看啊,翠翠倒是对那个二老喜欢得紧。”我一下子就乐了,天保和傩送喜欢翠翠,翠翠却喜欢傩送……我正打算继续发呆下去,岸上忽然喧闹起来,老船夫跳下船,说他去看看。我独自坐在船上,心里却有点不安,这时老船夫回来了,告诉我说天保外出闯滩,船出了事,落水遇难了。
我瞬间凉了半边身子,又听到了老船夫问我那个问题:“你是要渡河,还是要往前走?”我抬起头来,定定的看着他,这次我并没有很快地回答,而是沉默了好一会儿,才说:“往前吧。”
出乎我意料的是,老船夫并没有接着向前走,而是在茶峒停了下来。夜里,狂风暴雨肆虐,我一边默默裹紧身上的衣服一边看着已变成墨色的河水,不一会儿听到了哭声——翠翠的哭声。我蹑手蹑脚地上岸去,看着那个因为祖父的死哭的肝肠寸断的女孩,她还是有小鹿般的眼神——小鹿般的,受惊的眼神。傩送无法忘记天保的死,出去漂泊了,留下翠翠孤零零一人,只有老马兵前来陪着翠翠,漫漫地执着于爱情,等着傩送回来。
我这次知晓了结局,又默默地坐回了船上。老船夫本来抽着旱烟,忽然长叹一声,幽幽地说:“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我明白他说的是傩送,便也不接话。他又问:“你怎么想?”
我本来是有许多话堵在心里的,被他这么一问,也就不假思索地说:“悲剧,不太寻常的爱情悲剧。”老船夫低低地笑了一声,问为什么。“首先,翠翠和傩送的故事不是从开始就是悲剧的,他们曾经遇见彼此,曾经互相暗恋,曾经以歌递情,之所以我会觉得这个故事的结局那么悲伤,是因为当初的相遇那么美。我已经习惯了纨绔公子和名门千金海誓山盟的场景,看遍了漫天烟花下男孩对女孩说“我喜欢你”的幼稚的浪漫,厌倦了繁华的都市或酒吧里所谓年轻人的一见钟情,可我看到他们才发觉原来这种青山绿水围绕的相遇,竟然这么美,因为这是他们彼此相遇相识相爱的契机。记得有个作家说过,悲剧中的.欢乐是为了让人在结尾时的悲伤加倍,你曾有多快乐,就得用双倍的悲伤来买单,”我学着他的样子叹了口气:“这是形容他们的,最精辟的话。”
“那你觉得这里面的人们怎么样?”
“怎么样?”我想了又想,才迟疑着说:“依我看么……最可怜的是天保,最无辜的是翠翠,最孤独的,”我想笑笑,却苦涩的笑不出来,“是傩送吧。”我犹豫了一下,慢慢地开口:“天保错爱上了翠翠,只能说是没遇到对的人。他明白这样单恋不会有结果,所以才拱手而出让翠翠和心爱的人两情相悦吧,但遇难这件事只能说是天命。他没有爱情,又遭遇事故,所以他很可怜,只能祝他来世幸福吧。翠翠是无辜的,她只是渴望爱情,但谁能料到命运会如此安排呢?但翠翠有一点特别令人敬佩,她留了下来,守着渡船,等待傩送,虽然可能这样的等待不会有结果,但这才是她刚强的一面,这也是我认为的应该信命不认命的精神吧。至于傩送……为什么说他孤独,他爱翠翠,但他认为自己只是在单恋,也许他去给翠翠表白心意的话他就会知道翠翠也喜欢他了。所以说对他而言无论是对翠翠的爱还是对天保的自责与愧疚,都是他独自承担的,是他一个人的。他一直在孤独的追求自己真正渴望的爱情还有亲情——从他拒绝其他女孩可以看出来,他是有在追求。但是天命有变,所以他选择孤独的黯然的离开。”
“然后呢?”老船夫又问,像是鼓励我说下去。我深吸一口气,说:“我看过很多或喜或悲的故事,但都会有一些反派角色在里面,扮演棒打鸳鸯的恶人。但这个故事,没有。”我顿了一下,看他没有反驳的意思,便继续说:“故事里的每个人都没有做错,他们或是为了别人好,或是孤独地追求着爱情,或是放手成全他人,可以说每个人都在做着正确的事,但结局却如此出人意料的悲伤。这该怪谁啊?只能怨命运吧。这也是为什么,我无比悲伤的原因,实在是造化弄人啊。”
“对!”老船夫站了起来,说:“那现在,你是要渡河,还是要往前走?”
我懵了,故事不是结束了吗?可是,又隐隐地不甘心,傩送还没回来呢,翠翠还没有嫁人呢,不管我看不看得到后面的故事,但我依然希望翠翠能走下去,带着她的刚强,小鹿般纯净的眼神,和对爱情的美好期望和追求,走下去。于是,我也仰起头来对着他笑:“往前走,当然是往前走。”
“好嘞!”老船夫爽朗的笑了一阵,回过头来说:“丫头,你做的很好,是时候上岸了。”
我向缓缓靠近的河岸看去,离开前的景象一点没变,好像刚才,就是一场不真实的梦,唯一真实的,是我面前这这掀起斗笠露出一张儒雅面容的老船夫。
我跳下船,犹豫了一下,回头问道:“先生贵姓?”
老船夫倒也不拘泥,温和地笑着说:“免贵姓沈,字崇文。”
我在岸上站了很久,想起的是翠翠清秀的面容,听到的是傩送高亢的歌声,看到的是沈先生撑着竹蒿的背影,最终,那身影也被掩盖在朦朦胧胧的烟雨中了。
湘西,美丽的湘西,我终于明白了你要告诉我怎样一个故事......
边城读后感4
《边城》描述了沈从文当时的生活环境,可以从书中慢慢感觉出社会的变化,还有人们的变化。刚开始是人们遵循旧时传统,谈情说爱。后来慢慢对自己的爱情有自己的追求。书中文笔对环境的描写很细腻,仿佛让自己置身于那个漂亮的边城。树木,花草,鸟鸣,溪水,茅草房,表现出边城写的大多是乡下,写出那个时代纯真的感情吧。
边城大多数篇幅都以女人为主题,以女人的视角描写出当时的爱情。
翠翠是在等一种爱情,等自己心上人来寻自己,虽然内心表现很强烈,但是还是在外在没有任何表现。但翠翠爷爷的去世,那一段环境的描写,加上细节刻画,真的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三三是由母亲带大的女孩,生活在一个小屯子里,无忧无虑是她最大的特点。但到了一个年纪,加上遇见一个城里的公子爷来乡下养病,从此幻想城里是怎么的样子。借着对城里的描述,写出三三爱情的变化。直至养病的公子爷去世,三三一脸震惊,质疑,从此对城里的想象彻底灰飞烟灭,生活又回归原来。
巧秀,小时候母亲被“家族规矩”迫害而亡,但她母亲至死都对自己的行为不曾后悔(无非就是改嫁)。古代的封建思想在现在看来是多么可笑,但是在当时是多么有威信,但也是一个悲哀。巧秀从小被寄人篱下,但是淳朴的她,好像没有被告知自己母亲为何而死(可能是因为他母亲生前最后的一句嘱咐而没有被告知)。好像这种追求爱情的路是从母亲那儿遗传了,巧秀跟着一个戏班里的人私奔了。从此留下了一个团丁,名叫冬生。虽然从中没有刻画巧秀与冬生之间的关系,就在一切看似顺理成章的事情后,发生出那么多意外,意外的意外就此结束,留下两个人未知的结尾让人想象。
萧萧,从小别人收为童养媳,任务是看着自己未来的丈夫慢慢长大,然后等丈夫长大后再嫁个他。从小丈夫叫她姐姐。年龄巨大的差异,随着萧萧的成长,在花狗的“坑蒙拐骗”中,不小心怀了孩子。花狗也只是一个长工啊,能有什么本事解决?花狗连夜收拾了行李跑了,萧萧也想跑,但女孩子,最终还是没跑掉。按照封建习俗,萧萧难逃一死,失去父母的她,只有一个舅舅,这种不光彩的事情,对于本本分分的种地人,算是给家族蒙羞啊,没有人能够救她。但不忍心就这么让两条生命去世,选择再给萧萧寻一处亲,等好久也没把萧萧嫁出去。最后生了个大胖小子,大家也欢喜这胖小子、随着时间的流逝,大家也逐渐就忘记以前了,萧萧又回到从前。这是拥有全书中最好的一个结局的故事。
三个男人一个女人,就进一步跨向现代的爱情,其中包括作者自己。三个男人(号兵,豆腐坊老板和作者)、一个女人是当地大户家的.小姐。号兵和作者都爱的明显,爱情都是对外能够表达出来。每天去豆腐坊坐一坐,不是为了那口免费的豆浆,是为了能够见到富家小姐一面。虽然都知道自己配不上她,但还是乐此不疲。但豆腐坊老板,就爱的比较深沉,从来也不对外展露,全部都压在了内心。当富家小姐不知什么原因去世后,这个豆腐坊老板感觉一切都崩了,,才会去做那么冲动的事情。
贵生,老老实实的打工人,就在思前想后准备提前的前一个晚上,五老爷把金凤纳妾了。贵生把自己能给的都给了金凤,给金凤摘八月瓜,要最大最好的。一切都默默地表达出对金凤的爱,金凤当然也能感觉出来,就在事情快要有进展的时候,四老爷出现了。四老爷代表了极大地封建力量,代表了一切,是下层人不能抗拒的力量。贵生气不过,新婚当晚把金凤家的店铺烧了,发泄自己心中的气愤。
七七,描写当底层人为了生活,女人不得不去出卖自己的肉体,而且还是在丈夫知道的情况下。女人挣的钱,用来补贴家用,男人也表现出一种无奈。当男人进城去找妻子时,仿佛就是一个小丑,妻子当着他的面,去服侍其他男人,自己只能躲在船头。丈夫还是深深的爱着她,从床头上那饱满的栗子就可以看出,但无奈的事实击败了他,决定第二天就离开,回到乡下。(刚读到这一章节时,带给我的是不可思议)
绅士的太太,已经直接过度到了民国期间。绅士和太太之间并不那么相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心思,每个人都心照不宣。书中直接称一个残疾富家绅士为废物,很明显,这不是作者故意这样写,而是在那个富家绅士家里,所有人都已经不把他当做老爷来看了,以他们的口吻,直接写为废物。这段写出,在金钱的社会中,哪还有什么爱情,有的都是不三不四的勾当,违背自己的内心,去做一些见不得人的事情。但每天也活在提心吊胆中,怕那些勾当被揭发,活的胆战心惊。(原来民国那些电视剧描写的还是有那么一点真实的)
都市妇人,这篇没有写出来妇人的名字,但是我们在读的过程中,却不会因为缺少名字而让文章关系错乱,这就是文笔吧。都市妇人,为了爱情私奔,却别抛弃。从而放纵自己,让无数男人败在自己的裙子下面。当年级的增大,或许玩不动了,厌倦了交际花的生活,想回归于平静,寻找一个可以托付下半生的人。经过几次转手,遇上了一个上尉,上尉只不过是刚从军校毕业的年轻小伙,初次见到妇人,就别迷住了灵魂,所以故事发展很快。当然上尉是不知道遇见妇人之前,在这妇人身上发生的那些事。或许是妇人怕留不住这个年轻男子,弄瞎了上尉的双眼,只为把上尉留在身边(根据文章我自己猜测)。最后在去往上海治疗上尉眼睛的途中,船翻了......
会明,只是一个伙夫。整天想着打仗,去边境,把自己腰间那一个旗帜插在堡垒上去,这件事也只有他自己知道,所以每天激动地等待着打仗,这样就距离实现自己的理想又更近一步。可现实不允许,会明从当地老乡那儿弄到了一个母鸡,等母鸡下蛋后孵出小鸡。会明把什么战争全抛之脑后,只为全心全意照顾这些小鸡仔。或许这就是一个没有什么可以做的事情的人,遇到自己能寄托的东西时,全心全意去照顾。
泥涂,这不是一个人名,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名字。民国政府的不作为,让生活糟糕的人,更加糟糕。名义上可以去写投名状,但是等回来却是无尽的等待,等不到任何解决。那是一个权贵的社会,不是为平民所生活的故事情节中,穿插着对因为天花而去世的儿童描写,在上暴雨,无情的火灾。让这些本来就生活不易的人们,有一次生活在水深火热中,而却没有人能够帮他们一把。无尽的灾难,写出当时的无奈。
如蕤,生活在富裕家庭的大小姐。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身边有着无穷无尽的追求者。但她觉得这一切都觉得平平无奇,在这世界上竟然没有一个能让她心动的男生,所以她脱离这个圈子,努力去寻找自己的爱情去了。或许这就是年轻,年轻我们总是想得到自己所爱的东西,对于那些很轻易能够得到的总是不屑一顾。在海浪来临的时候,没有及时避开的如蕤被海水掀翻在海里。被一个同龄男子救起后,就那么一发不可收拾,爱上了对方。(或许这就是以身相许)但男子不知道什么原因,总是借学习繁忙,拒绝一切。男子因为实验中毒,一切生活变得平淡后,才对如蕤说出了“我爱你”。如蕤已经显然已经不太注意这一切了,对现在来说,已经不重要了。男子或许出于现实才说出了这句话,那句“我爱你”绝对不是发自内心的。或许是男子的不珍惜,才会让如蕤走的那么决然。如蕤写了一本信,我理解的意思“爱过就好,现在我该去寻找自己的生活了”。
八骏图?我没有太理解这个八骏图的含义。徐达士,算是一个小有成就的教师,他与瑗瑗(未婚妻)的爱可是被许多报社报道,引以爱情最好的样子。徐达士在青岛每天写信给瑗瑗,写人,写事,写生活。同一幢公寓上,有另外八人,但徐达士只写了七封信去描写他们,其中有一封,其实早就已经写好了,只是压在箱底,没有邮寄。因为心中有对一个妙龄女子的描写,他怕瑗瑗从信中读出他的情感。徐达士对别人进行各种分析,总是以为自己掌握了一切,对每个人都批评。而自己遇到另外的女子的时候,自己却犹豫了。火车开动的前一天晚上,徐达士决定在多待几天……
从边城中,读出了爱情那种羞羞答答,也读出了爱情的义无反顾。读出了人们对世界的憎恶,也读出了人们的质朴。读出了人心善变,人们却百般无奈。总之,爱情这种神奇的东西,只有拥有了,才能去回忆。要懂得珍惜,不要去破坏它,要懂得去克制自己。
其实我觉得读书,能让你感受万千世界。书中那些事情没有发生到你身上,甚至在你身边也没有出现,你就不知道这些事情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我们以书为谏,让自己修身养性。
下面是今天看到的一句话,我只写上半句:
读书是让你明事理知荣辱,而后内敛自谦,严于律己,宽于待人。共勉。
边城读后感5
初读《边城》,给我这样的感觉。这本书告诉了我们一个美丽的小城里的动人故事。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感觉仿佛离开了城市,来到了一个幽静凄美的小城,听作者娓娓道来这样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
开始读边城,在赞叹茶峒淳朴的民风。那里依山傍水。老船夫,翠翠,黄狗,三个人物过着安逸的生活。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老船夫坚持摆渡不要客人的钱,客人坚持要给,船夫也去城里买上茶叶,烟送给那些过客。翠翠天真烂漫,帮爷爷摆渡,带着那条黄狗。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傩送抓鸭子,种种的描写,都看出茶峒这里质朴的民风。作者的行文如潺潺流水,给人一种诗意。没有扣人心弦的悬念,也没有惊心动魄的氛围,更没有曲折跌宕的情节,但能够深入到人物的内心深处,让我们看到一个美丽的边城,一个纯净的边城。这些就是抛开《边城》的故事我所能看到的。
这本小说不仅仅是对茶峒小城的景色的描绘,同时也讲述了一个爱情故事。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偶遇了傩送,翠翠的心中就有了这么一个人,傩送也记住了翠翠。看到这里我觉得这件事情一定是美好的。但大佬和傩送同时喜欢翠翠,他们说好了轮流给翠翠唱歌,谁的歌声能打动翠翠谁就娶翠翠。后来大佬的死,老船夫的死,傩送的走使这个故事变成了一个悲剧。翠翠和傩送的爱情并没有太多的海誓山盟,没有太多的跌宕起伏。他们的爱情也像这本书一样,平实,他们的爱有的只是原始乡村孕育下超乎自然的朴素纯情,洋溢着含蓄之美。老船夫为了翠翠的终身大事操尽了心,在一个风雨夜遗憾的死去了。他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他活着就是为了翠翠的终身大事,这个是支持老船夫活下来的精神支柱。老船夫的独生女因为一桩老船夫看起来很失败的婚姻死去了。所以老船夫就尤其的关心翠翠的婚姻大事,他希望翠翠能找个好人家,不要像自己的女儿那样。老船夫的后半生就是为翠翠活着。大佬和傩送的竞争虽然是残酷的,但是他们也有着边城人们都有的质朴。他们用唱歌这种方式比试,追求翠翠。而翠翠对待感情的羞涩使得大佬溺水死去了,使傩送走了。傩送该不该回来呢?傩送他爱翠翠,可是他抹不去哥哥死去的`伤痛。如果他回来了,他觉得自己对不起哥哥,哥哥死了,他却娶了翠翠,这绝对不是傩送这个讲义气的人会做出的事情,也许经过时间的洗礼,傩送会回来的,也许不会。作者也没有给我们这个答案,故事发展到了悬疑的顶端戛然而止。作者说:“也许他明天就会回来,也许他永远也不会再回来。”只留下可怜的翠翠孤单的,凄凉的思念着,思念着傩送,爷爷。这部书的风情,故事,人物,景色都是美的,最美的我觉得还是它的结尾,因为无论傩送回不回来这个故事都是那样的凄美。试想:过了几十年,已经人近中年的傩送终于出现同样也变老了的翠翠的面前,多年的等待终于换来的结果,会给人怎样的感动?如果过了几十年,傩送始终也没有回来,翠翠一直孤独的等待着他,翠翠会永生不嫁,以祭奠她那死去的爱情和那坟墓中的心灵,这样的结局依旧很美,因为回忆才是永恒。等的滋味,只有心中有期待的人才会体会。等到何时,又如何等待,忍受着自己执著的苦味,肆任时光流逝,倔强地不惜失去本应属于自己的美好,只是默默等待那个或烂漫或无言的结局。等到海棠花落,共看日落月生、风起云涌,是不惜等这一遭;等到事与愿违,无奈沧桑已变、物是人非,是可惜荒废这半生。愿她等到的不是无言的悲哀,不是追悔不及的泪水,而是应属她的那份幸福,读后感《边城读后感1500》。
今天在图书馆里读完了沈从文的《边城》,好久没有象今天这样沉浸在书中了。觉得上了大学以后就一直很忙,每天不是看电视就是上网,习惯于从网上获取我们需要的信息,习惯于使用百度Google那种快捷的方式查找信息,每天看书的时间也的确少的很,即使看的也不过是英语或者专业知识相关的书籍,也少了那份看“闲书”的心情。有的时候觉得自己真的需要自己好好的静下心来认认真真的看一本书,好好的把自己心中的那份浮躁捋一下。
但是今天看了《边城》以后真的被小城美丽而忧愁的故事感染了,《边城》所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这样一副画面:“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一只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在如今,城镇的物质建设虽然显得腾飞发达,但是在建设的背后又显露出另一方面的破坏。就像自然环境,是那样的污染不堪:树木被伐、空气干躁、噪声不断、垃圾成堆。这样的环境,使人的身心受了严重的压抑。所以,人又是那么向往农村那种清静、舒畅的生活空间。或许这也是《边城》作者的思路。
并且在现今的时代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显得是那样的陌生和功利。为了自身的利益,大家似乎都卷入你争我夺的潮流当中。在建筑物空间越来越狭小的同时,人与人的心灵同样显得狭窄;在交通便利的今天,人与人来往的途径是那样的便捷,但人的沟通却是那样的艰难。一道墙,不单是隔绝了人与人之间的居住场所,也同时隔绝了人心灵的来往;一扇防盗门,似乎避免了外人的闯入,但同时也囚牢了自己与外界的联络。
而在《边城》里面让我们看到的是人的淳朴、勤俭、友善、和平的景象。“管理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个老人。活了七十年,从二十岁起便守在这溪边,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多少年。年纪虽那么老了,本来应当休息了,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不能够同这一分生活离开,他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在写到主人公翠翠的时候是:“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鹿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文章在写到掌管水码头顺顺时说:“这个大方洒脱的人,事业虽十分顺手,却因欢喜交朋结友,慷慨而又能济人之急,……明白出门人的甘苦,理解失意人的心情……为人却那么公正无私……既正直和平,又不爱财”。在说到两位年青人的时候,又写得是那样受人欢迎:“结实如小公牛……豪放豁达,不拘常套小节……和气亲人,不骄惰,不浮华。”而更让人称奇的那只小狗也格外显得乖巧、懂事:“有时又与祖父黄狗一同在船上,过渡时与祖父一同动手,船将岸边,祖父正向客人招呼:‘慢点,慢点’时,那只黄狗便口衔绳子,最先一跃而上,且俨然懂得如何方为尽职似的,把船绳紧衔着拖船拢岸。”
“美丽总是令人忧愁”。《边城》作者在给我们展现这一幅人与自然相得相融,优美和谐图画的同时,却又流露出一副面对人生悲凉命运的无奈与困惑的面孔。
本应该是圆满美好的家庭,在母亲与父亲相聚不得志而前后离世下,翠翠从小就过着与爷爷相依为命的生活,他们的孤单与悲凉时不时的涌流心头。“黄昏来时,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塔下,看天空被夕阳烧成桃花色的薄云”、“听着渡口飘来那生意人杂乱的声音,心中有些几薄薄凄凉。”、“他在日头升起时,感到生活的力量,当日头落下时,又不至思量与日头同时死去的,是那个伴在他身旁的女孩子。他唯一的朋友为一只渡船与一只黄狗,唯一的亲人便只那个女孩子。”其中,还让我们看到不幸的是,作为“水鸭子”的大老却在水中淹死;以歌声让翠翠的心飞翔的二老却离家出走;与翠翠朝暮相处、形影不离的爷爷,又在雷鸣夜晚中悄悄离世……这一切的发生,犹如一个个巨石压抑着翠翠幼小的心灵。在《边城》结尾,作者想通过二老“也许明天回来”来点燃翠翠心灵的一时希望。但“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又岂不是给她一种无限的困惑、迷茫。一个从小就遭受人生悲惨命运的心灵,本想寻得一处关爱、拯救的归宿,却一直得不到实现。这也岂不成了许多人的写照?
《边城》作者沈从文所流露的这些思想,无意之中跟道家的思想又有巧合之处。
在这里,也让我想起两句话,作为结束:
“我们的心如不安息在你的怀中,便不会安宁。”——奥古斯丁
“我将这些事告诉你们,是要叫你们在我里面有平安。在世上你们有苦难;但你们可以放心,我已经胜了世界。”——耶稣
边城读后感6
20xx年,但从来不曾放弃过,因为那位老公公年轻时是船员,出海时遇难了,所以……她一直等了很久很久,却不知道他已经死了,没人告诉她,她也不想知道他死去的事实,也就这样的等待着,等待这虚无飘渺的谎言。死后她在遗书上写道:“等待着你,是我这辈子最大的幸福;为你照顾儿女,是我最大的幸福;为你操持家业是我最大的幸福。”那位老婆婆的等待是一种凄美的意境,凄美的幸福。
记得《何以笙箫默》里何以琛说“如果世界上曾经有那个人出现过,其他人都会变成将就。我不愿意将就。”也因此,七年,是他停不下的等待,直到她的归来。他站在显眼的地方,只为她能够找到。那么骄傲的他,放下所有身段,只为了她的一颦一笑。人生又有多少个七年,若是她永远没有回来,他大概是要一直一直等下去的吧。多么像翠翠的等待,明知也许无望,却仍坚守着自己的心。他们的等待是一场心的豪赌,是一种寂寥却甘之如饴。以琛和翠翠他们的等待皆是一种孤独的意境,无奈心酸而甜蜜。那是一种悲凉的美。等待被深藏在心里面,无言,却很久远,坚信有一天那个人终究会回来,继续温习爱的结局的缠绵。
等待是一种想念的心情,有点期盼,带点紧张。而在我们的一生中,总会有等待。等待爱情,等待值得等待一生的人;等待成功,等待那份破茧成蝶的喜悦;等待需要我们耐得住寂寞,不把等待变成一种煎熬和绝望,而把等待看成一种希望。学会偶尔的等待,感受淡淡的孤独的意境。也许有感伤,也许有甜蜜,任君采撷,享受等待的过程,感受那也许朦胧忧伤的氛围,在繁华浮世里,谨守自己的心。
我想如今我们所提倡的和谐社会的模型大概也应该如这边城一般吧?当然物质文化水平要比30年代的边城进步很多,但有一点我觉着不能变,那就是边城里人们的那种淳朴、敦厚、热情与率真。我们要实现和谐社会,就必须力戒功利之心,放弃防备,猜忌,行事平和,待人以诚,这样我们的和谐大家庭才会尽快实现。
从《边城》中走出,心里有些恋恋不舍,这里永远是我们神往的心灵家园。我们的和谐社会也将从中获取养分。为了这明净的山水,为了这理想的家园,让我们要从己做起,保护环境,爱护环境。为了和谐社会的到来略尽绵力。和谐社会里我们不远矣!
《边城》读后感[xx年来,他不知送走了多少个前来乘船的人。他年纪虽大,但上天仿佛不许他休息,他便不能够同这种生活分开。他虽然生活清贫,却从不贪心;乐善好施,却从不索取;“凡事求个心安理得”;终生为别人服务,却不求别人一丝回报。
在爷爷的身上,流淌着炽烈的爱,也存在着难以排遣的矛盾与孤寂。爷爷对翠翠的爱寄托着对不幸女儿的哀思,他的后半生是为翠翠而活,他惟一的生活目标就是要使翠翠快乐。他在生活上对翠翠无比关怀,惟恐翠翠生病;在感情上尽力体谅翠翠的心思,翠翠忧伤寂寞时为她讲故事、说笑话、唱歌。一切一切只为让翠翠开心地笑。
他为翠翠的婚事多次向傩送及其父亲探听消息,他不辞辛苦,竭尽全力周旋于翠翠、天保、傩送和船总顺顺之间。却无意中为孙女的婚事设置了一些障碍,导致了一系列的误会,最终酿成了傩送与翠翠的爱情悲剧。他带着万般的无奈和无限的愧疚在雷雨之夜悄悄地离开了人世。
对于爷爷的离去,我感到分外难过。爷爷离去之时,心中又带着多少的无奈与对翠翠的牵挂。
他离去得如此突然,就像那条渡船,再也找不着了。
《边城》读后感[xx年代的湘西风貌。但就这远离市镇桃源般的人间仙境,也正在慢慢被外界所干扰,这平静的湘西边城将会不再平静。于是作者极力表现边城的美,人的质朴,纯洁。因为作者想尽力挽留住边城那与世无争,和谐,纯朴的民风民俗。所以这虚构的边城景致,敦厚民风就成了沈从文理想的社会状态。
作者明丽,清新略带低落的语言风格为小说奠定了悲凉的气氛,预示着故事的结局。一曲悲歌凄婉绵长,刚刚情窦初开的翠翠,对爱情充满了向往与憧憬,岂料,竟同时得到大老和二老的爱慕,就在她左右为难之际,大老被淹死了,爷爷过世了,那个她喜欢而且喜欢她还能为她唱歌的二老也一去不返,这一切翠翠该何以面对,又该何去何从?小说的结尾余味犹长:
到了冬天,那个圯坍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个在月下歌唱,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轻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
故事围绕翠翠和爷爷的生活展开。这个情窦初开的少女是不幸的,她一出生就没见过自己的父母长什么样,更没有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同时,她又是幸运的,她有一个善良慈祥的爷爷,也有爱她的大佬和二老。于是,所有的波澜就在这个看似普通的少女身上发生了。和爷爷相依为命的日子是恬静幸福的,高耸的白塔、一条不怎么宽却挡住行人过路的溪水、美丽的山、近水近山的屋子、还有午后的一片菜地、当然还有那条忠实的狗、最重要的是那条渡了数不清多少个行人的小船,这些,是翠翠的伙伴,也是她最熟悉的。爷爷以渡人为乐,一袋烟,一支浆,是他的行头。当然,还有小孙女甜甜的呼唤“爷爷,爷爷……”这便是老头生活的乐趣,有孙女的陪伴,日子永远是甜。让人心生羡慕这样平静的生活。夕阳西下,小女孩在对岸呼唤自己的爷爷回家吃晚饭,流淌的溪水上,爷爷微笑着将行人送到对岸,这是多么美好的生活图景。
然而,人终究是要长大。翠翠长大了,该面对的还是来了。十五六的女孩子,正是青涩懵懂的年华,有了娇羞。她不在单纯的不想任何事,烦恼来了。同样烦恼的还有她的爷爷,害怕同样的悲剧发生在翠翠身上,也不舍得陪伴自己身边的孙女一下子离自己而去,于是,很复杂,很难理得情绪缠绕着他。想让孙女幸福,于是,他让喜欢翠翠的大佬以真心换得翠翠的应允,所谓的“车路”“马路”,无论哪一条,总之是要真心来。可是,年轻人之间复杂的情感不仅仅是两个人可以解决的。二老也钟情于翠翠,翠翠也对他产生了情愫,但年轻的孩子,不懂得如何面对,不懂得怎么处理。于是,互相猜测,互相折磨。我想,那个时代,大概都是这样,不像现在这样开放,所谓的“爱就大声说出来”。兄弟二人也说开了彼此的想法,他们很理智。选了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法,可是,翠翠爷爷是太重视孙女的幸福了,他也在犹豫,也不能果断决定,毕竟还是要翠翠知道。然而,将翠翠带入美妙梦境的歌声不再想起,这一场在两个兄弟之间的“战斗”在大佬意外的事故中结束了。于是,本来一场年轻人之间的情感纠葛却演变成种种误会。二老对大佬的死无法释怀,他始终觉得翠翠爷爷不够真诚,至少,他认为大哥的死和这个老头有关系。于是,他对他也不冷不热,不去理清翠翠的事情。于是,看似顺利的事突然间变得生硬,让人惋惜。而那个少女,始终没有清楚这一切。
最终,老头带着没有完成的心愿、遗憾、说不出的痛苦在一场大雨中悄然离世。他走的平静。可是一场暴雨带走了他,带走了白塔,连同他的船只也带走了,冲刷了往日美好的家园。留下的是满目疮痍和孤单无助的翠翠。她恐惧,她无助,她还没明白,至少爷爷最终没有告诉她怎么回事。可是,爷爷还是走了。
“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那个令翠翠魂牵梦绕的傩送是否还会回来?就留给读者自己猜测吧。这样一个朦胧吃完的结局让人对翠翠这天真纯洁的女孩充满了同情,作者这样的设计,或许就是为了解释悲剧的定义——将最美好的东西撕碎了给让看。这样对人内心世界的刺激才会越深。是的,当我怎么也无法接受这样残忍的结局,所以我期望傩送能回来,这样才不会让两人都受煎熬。翠翠,多么好的一个少女,她的心好比是金子做的,为何要让她遭遇这么多不幸?她已经是孤身一人,无依无靠了,傩送应该回来,竟然互相都爱着对方,又何必逃避?
沈从文先生为我们塑造的湘西边城是一块圣洁的,不容玷污的理想家园。其间的人毫无功利之心,彼此相处融洽,让人很容易联想到的《桃花源记》,这里不仅景色美,人的心灵更美。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小说就在这样的结尾中结束,让人在黄昏中莫名的感伤、凄凉……
边城读后感7
中篇小说《边城》自问世以来,就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赞者认为这是“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田园诗的杰作”;贬者说它是“掏空了人物的阶级属性”
“有意无意地回避尖锐的社会矛盾”;还有人认为文坛“总有一天会对沈从文作出公正的评价:把沈从文、福楼拜、斯特恩、普罗斯特看成成就相等的作家”。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倘若我们抛开社会政治经济的因素,从文学本身的自然魅力(即伦理道德)来审视沈从文的作品,就能明白人们盛赞沈氏的根由了。
他的作品“以其独到的思想认识和艺术表现方式,绘制了一部本世纪第二个十年中国社会生活的恢宏画卷”。
作品中那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促使作者以特异的湘西边陲,作为构筑善与美的“神庙”的地基。
人性,作为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在沈从文笔下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因为在沈从文看来:“一部伟大作品,总是表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故表现人性便是他创作的中心。
沈从文神往于不受“近代文明”玷污更不受其拘牵的原始古朴的人性,他创作时往往去除现实生活中严酷的政治经济关系,
而在古老的生活节奏与情调中塑造一系列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讴歌一种自在、自得的人生,追求一种“优美、健康”的生活。
故而,他的作品游离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在文学的大道上另辟蹊径,以抒写自然的人性为题材,从而寄托作者对社会、人生的反思。
在他众多的作品中,中篇小说《边城》就是这类内容的代表。
小说《边城》以撑渡老人的外孙女翠翠与船总的儿子天保、傩送的爱情为线索,表达了作者内心的追求以及与这追求相呼应的田园牧歌情调。
这种情调若和当时由卑鄙的人组成的动荡社会相对比,简直就是一块脱离尘寰的“世外桃源”。
在这块世外桃源中生活的人们充满了原始的内在的“爱”。
正因为这“爱”才使得湘西小城、酉水岸边茶峒里的“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小说《边城》正是通过抒写青年男女之间的情爱、祖孙之间的亲爱、邻里之间的互爱来表现人性之美的。
主人公翠翠是一个迷人的`形象,是全书之魂。
她是人之子,更是大自然的女儿。
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湘西的清风、丽日给了她一个壮健的躯体;茶峒的青山、绿水给了她一双碧玉般清澈透明的眸子;碧溪岨的竹篁、白塔又给了她一颗绝不世故的赤心;酉水、小船载满了她那少女的悠悠岁月。
祖孙俩在这古老而又清澈的溪水边、小船上、白塔下相依为命。
一不贪财,二不羡贵,三不嫌贫,四不偷懒,愿守清贫,甘于助人,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传统美德——勤劳、善良、淡泊。
幼小的翠翠正是在这种祥和而又古朴的小屋里,从爷爷那里继承了自己应该继承的东西,弘扬了本该弘扬的内容。
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的性格也便有了微妙的变化:少了一点乖巧,多了一些沉思;少了一些欢笑,多了一份羞涩。
由少时争着坐渡船夫渡新娘子的花轿,学小羊、小牛叫,摘一把野花缚在头上,装扮新娘子到站在小山头听那迷人的鼓声,想那迷人的夜晚,到后来便有了青春期少女们同有的心事。
面对着那突如其来的分不清、道不明的心绪,年青、稚嫩的翠翠不知道是应该快乐,还是应该忧愁。
为此她便常常坐在山头上,站在渡船上沉静地慢慢地咀嚼着人生的酸涩苦甜,吞咽着自己为自己酿造的人生苦酒。
后来,翠翠路遇了刚刚在划船比赛中中了头奖的傩送,两颗年轻的心灵撞击在一起,那种朦胧的爱意便在翠翠心中萌发。
从此她觉得自己感情上有了一种新的需要,但又不好意思说出来。
当别人“无意中提到什么时”,她会脸红,在内心深处却又在盼望着听到与之有关的内容,等到这种盼望日久天长在心中扎下根之后,她那少女的纯情便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
两年后端午节前夕她又见到了傩送,情不自禁地对爷爷说:“那个人很好。”以至在看划船时无意间听到别人议论傩送婚事时,一向沉稳的翠翠心中也便乱作一团,甚至傩送和她说话也忘了应答。
后来,傩送在月下为翠翠唱歌,酣梦中的翠翠竟被傩送的情歌所吸引,灵魂也浮了起来。
可惜的是她却不知道这月下唱歌的年轻后生就是自己爱着的傩送。
不久,天保为爱离家出走落水而死,傩送寻兄归来过溪时,又得不到翠翠的一点暗示,便赌气远走他乡。
老船夫也溘然长逝。
翠翠忍受着亲人离去之痛、爱人负气出走之苦,仍决定留在渡船上翘首期盼心上人的归来。
翠翠与傩送这对深深爱着对方的年轻人既没有山盟海誓的豪言壮语,也没有离经叛道的骇世之举,更没有充满铜臭味的裙带交易,
有的只是原始乡村孕育下的超乎自然的朴素纯情,有的只是“遵从古礼”的淳厚人性,有的只是含蕴的东方的传统美德。
作者着重表现了他们行为的高尚和灵魂的美。
在作者的笔下,翠翠是个天真无邪的山区女孩,她聪明、美丽、乖巧、纯朴、善良。
傩送是个童稚无欺的乡下小伙,他勇敢、英俊、豪爽、热情、勤劳。
在这人杰地灵的偏僻之地,两颗年青的心靠拢了,他们按照自己的标准同时选择了对方。
一切显得那么自然,而在这自然之中却显示了“人性”在这块尚不开化的山村的永久魅力。
作者正是通过这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反映了人性美。
作品展现人性美的第二个方面是通过老船夫对女儿、对孙女的挚爱来体现的。
老船夫是作者在小说中尽力刻画的另一个人物。
在作者的笔下,他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杰出代表。
他善良、勤劳、朴实、憨厚、忠于职守、克尽本分。
“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若干人”“年纪虽大,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便不能够同这一分生活离开”。
他生活虽然清贫,但却从不贪心;乐善好施,却从不索取,“凡事求个心安理得”。
终生为别人服务,却不图别人的一丝报答。
对于自己的女儿和外孙女,他痛爱有加,把自己的整个身心都给了她们。
十七年前,当他的独生女背着自己与驻防的一名绿营兵恋爱,有了小孩子后,他“却不加上一个有分量的字眼儿,只作为并不听到过这事情一样,仍然把日子很平静地过下去”。
后来,士兵死于暴病,女儿为之殉情,他又毫不犹豫地负起了抚养外孙女的责任。
随着岁月的流逝,转眼间,外孙女已出落成了一个如她母亲一样美丽的少女。
从此,在老船夫的心里又多了一层心事:为翠翠找一个如意郎君。
为此他不辞辛苦,竭尽全力周旋于翠翠、天保、傩送、船总顺顺和杨马兵之间。
无意中为孙女的婚事设置了一些障碍,导致了一系列的误会,最终酿成了傩送与翠翠的爱情悲剧。
他带着万般的无奈和无限的愧疚悄悄地离开了人世。
老船夫慈祥、敦厚、善良、凡事但求心安理得的良好品德仿佛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化身;他对女儿、外孙女无私的爱仿佛就是我们炎黄子孙祖祖辈辈、生生息息得以繁衍的血缘纽带。
从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那原始而又古老纯朴的人性之美。
小说正是通过老船夫这个典型人物的描述展现亲子之爱的人情美。
《边城》中的人性美还表现在邻里之间的互爱中。
船总顺顺便是这一类的总代表。
他“大方洒脱”“欢喜交朋结友,慷慨又能济人之急”。
对“因船只失事破产的船家,过路退伍兵士、游学文人墨客”,“凡到了这个地方闻名求助的,莫不尽力帮助”。
在他的身上少了都市人的自私和狭隘,少了商人聚敛钱财的贪婪与世故,少了奸侫小人的阴险奸诈;多了一副两里人的宽阔豪爽的胸怀,多了一颗仗义疏财的仁义之心,多了一种乡民的光明磊落和正道直行的品德。
正是这种美德影响着乡邻,从而在这块不显山不露水的偏僻小地保留了一份大都市里想都不曾想到的民俗淳风,而且这种“重义轻利又能守信自约”的淳朴民情在这古老的大地上哺育着一代又一代,演义着一个又一个传奇式的田园牧歌故事。
面对着风雨中丧亲失业、无依无靠的翠翠,他尽释前嫌,忙前忙后。
就连城中杨马兵也赶来帮忙,并重新担负起了老船夫的重任,照看那失去了一切的孤雏——翠翠。
这就是湘西的风土人情,这就是茶峒人的善良。
这份浓浓的人情、这份厚厚的美德足可令城市中那些自以为知书达礼、寡心静欲者为之汗颜。
在这里没有什么地位的尊卑之别,有的只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在这里没有勾心斗角、强取豪夺,有的只是心与心的交换、血与血的对流。
沈从文正是通过翠翠、傩送的爱情悲剧,去淡化现实的黑暗与痛苦,去讴歌一种古朴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生活方式。
边城读后感8
作者曾经讲到:世间真有百思始得其解的怪事情,每次只要我规规整整地写下“沈从文”三个字,我就立刻会想到水,汪汪洋洋的水,这倒不是因为他的“沈”姓有一个三点水的偏旁,而是因为他如水的性情。
他曾在写于一九三一年的《自传》中说:“我情感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小。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都不能和水分离。我受业的学校,可以说永远设在水边。我学会思索,认识美,理解人生,水对我有极大关系。”
我是住在海边城市的一位中学生,对于水我是不会陌生的,我能理解:水和沈从文的生命不可分,教育不可分,作品的倾向不可分。
我明白了,也领悟到了水的德性为兼容并包,从不排斥拒绝不同方式浸入生命的任何离奇不经事物!却也从不受它的玷污影响。水的性格似乎特别脆弱,且极容易就范。
其实则柔弱中有强韧,如集中一点,即涓涓细流,滴水穿石,无坚不摧。水教给我粘合卑微人生的平凡哀乐,并作横海扬帆的美梦,刺激我对于工作永远的渴望,以及超越普通个人功利得失,追求理想的热情洋溢。足以启发我们更精到地理解老子所说的“上善若水”和孔子所说的“智者乐水”所包含的深意。
“正因为工作真正贴近土地人民,只承认为人类多数而‘工作’,不为某一种某一时的‘工具’,存在于现代政治所培养的窄狭病态自私残忍习惯空气中,或反而容易遭受来自各方面的强力压迫与有意忽视。欲得一稍微有自主性的顺利工作环境,也并不容易。
但这不妨事,倘若目的明确,信心坚固,真有成就,即在另外一时,将无疑依然会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志!”他的这段话极具预见性,随后不久,他就因为不肯做“工具”而“遭受各方面的强力压迫和有意忽视”,连“稍微有自主性的顺利工作环境”也不可得了。
这是作者的另一段描述,看出他当时达到处境是非常之艰难的。《边城》就是从这样一个人的笔下刻出来的,是多么的生动传神,文中的人物都是在这山水的哺育中长大的,这一点一滴是生就了多少美梦多少渴望。
沈从文墓石的正面镌着他的十六字真言: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他是一个什么类型的人,只有看了文章才可以下定论。
一片树林、一片大地、一个蓝天,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世界。当人类生存在这个世界的时候,这个世界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变化:一座小屋、一个村庄、一个城镇……一个步伐、一辆自行车、一辆轿车……不知道这个世界是在进步还是在退化?人手所创造的不知道得否满足于他们的心意?人心所追求的到底是什么?当你贫乏的时候,追求的是财富;当你动荡的时候,追求的是安定。
而如今这个时代,繁华的城镇里高楼拔地而起、街道上车水马龙、行色匆匆的人们在忙碌中建设着社会的发展。这景象本应符合人类的追求,但经历过农村生活的城镇人们却开始向往农村的环境。这似乎有点矛盾,从落后的农村到发展的城镇,从发展的城镇又到落后的农村。
《边城》所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这样一副画面:“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
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一只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
在如今,城镇的物质建设虽然显得腾飞发达,但是在建设的背后又显露出另一方面的破坏。就像自然环境,是那样的污染不堪:树木被伐、空气干躁、噪声不断、垃圾成堆。这样的环境,使人的身心受了严重的压抑。所以,人又是那么向往农村那种清静、舒畅的生活空间。或许这也是《边城》作者的思路。
并且在现今的时代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显得是那样的陌生和功利。为了自身的利益,大家似乎都卷入你争我夺的潮流当中。在建筑物空间越来越狭小的同时,人与人的.心灵同样显得狭窄;在交通便利的今天,人与人来往的途径是那样的便捷,但人的沟通却是那样的艰难。一道墙,不单是隔绝了人与人之间的居住场所,也同时隔绝了人心灵的来往;一扇防盗门,似乎避免了外人的闯入,但同时也囚牢了自己与外界的联络。
而在《边城》里面让我们看到的是人的淳朴、勤俭、友善、和平的景象。“管理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个老人。活了七十年,从二十岁起便守在这溪边,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多少年
年纪虽那么老了,本来应当休息了,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不能够同这一分生活离开,他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
在写到主人公翠翠的时候是:“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鹿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
文章在写到掌管水码头顺顺时说:“这个大方洒脱的人,事业虽十分顺手,却因欢喜交朋结友,慷慨而又能济人之急,……明白出门人的甘苦,理解失意人的心情……为人却那么公正无私……既正直和平,又不爱财”。
在说到两位年青人的时候,又写得是那样受人欢迎:“结实如小公牛……豪放豁达,不拘常套小节……和气亲人,不骄惰,不浮华。”而更让人称奇的那只小狗也格外显得乖巧、懂事:“有时又与祖父黄狗一同在船上,过渡时与祖父一同动手,船将岸边,祖父正向客人招呼:‘慢点,慢点’时,那只黄狗便口衔绳子,最先一跃而上,且俨然懂得如何方为尽职似的,把船绳紧衔着拖船拢岸。”
“美丽总是令人忧愁”。《边城》作者在给我们展现这一幅人与自然相得相融,优美和谐图画的同时,却又流露出一副面对人生悲凉命运的无奈与困惑的面孔。
本应该是圆满美好的家庭,在母亲与父亲相聚不得志而前后离世下,翠翠从小就过着与爷爷相依为命的生活,他们的孤单与悲凉时不时的涌流心头。“黄昏来时,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塔下,看天空被夕阳烧成桃花色的薄云”、“听着渡口飘来那生意人杂乱的声音,心中有些几薄薄凄凉。”、“他在日头升起时,感到生活的力量,当日头落下时,又不至思量与日头同时死去的,是那个伴在他身旁的女孩子。
他唯一的朋友为一只渡船与一只黄狗,唯一的亲人便只那个女孩子。”其中,还让我们看到不幸的是,作为“水鸭子”的大老却在水中淹死;以歌声让翠翠的心飞翔的二老却离家出走;与翠翠朝暮相处、形影不离的爷爷,又在雷鸣夜晚中悄悄离世……这一切的发生,犹如一个个巨石压抑着翠翠幼小的心灵。
在《边城》结尾,作者想通过二老“也许明天回来”来点燃翠翠心灵的一时希望。但“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又岂不是给她一种无限的困惑、迷茫。一个从小就遭受人生悲惨命运的心灵,本想寻得一处关爱、拯救的归宿,却一直得不到实现。这也岂不成了许多人的写照?
《边城》作者沈从文所流露的这些思想,无意之中跟道家的思想又有巧合之处。
在这里,也让我想起两句话,作为结束:
“我们的心如不安息在你的怀中,便不会安宁。”——奥古斯丁
“我将这些事告诉你们,是要叫你们在我里面有平安。在世上你们有苦难;但你们可以放心,我已经胜了世界。”——耶稣
边城读后感9
沈从文是本世纪最为优秀的文学家之一,也是著名的物质文化史专家。对于许多人来说他还是个谜:学历高小,行伍出身,有着传奇般的人生经历。时间证明,他许多作品今天依然显出极强的生命力。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展示给读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谐的生命形态。《边城》发表于1934年,小说描写了山城茶峒码头团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与摆渡人的外孙女翠翠的曲折爱情。青山,绿水,河边的老艄公,16岁的翠翠,江流木排上的天保,龙舟中生龙活虎的傩送……
《边城》中的一切都是那样纯净自然,展现出一个诗意的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然而最终美好的一切只能存留在记忆里:天保与傩送一个身亡,一个出走,祖父也在一个暴风雨的夜晚死去,一个顺乎自然的爱情故事以悲剧告终。《边城》是一个关于湘西苗族的“民族寓言”的经典文本。
用人物象征和心理分析的方法,透视《边城》的深层文化隐喻,可以发现沈从文先生对湘西苗族文化的形象思维图腾和他对苗/汉、中/西文化冲突的思考与隐忧。
茶峒是个美丽的小山城,依山傍水,风景秀丽。
翠翠和她的祖父就住在城口,每天给进城的人渡船是他们唯一的工作,有时祖父进城打酒,翠翠就和她的小黄狗为客人渡船,而小黄狗也听话地为主人拉绳引船,动作娴熟敏捷。这样,生活过得平淡而又快乐。
不知不觉翠翠到了要嫁人的年龄,平淡的生活也因此慢慢走到了尽头。我觉得那是个还没有开始就已经结束的爱情,当看到翠翠第二次遇见了二老的时候,我开始幻想他们以后甜蜜的恋爱,可是当向翠翠提亲的大老下船出了事后,我知道翠翠的快乐将一去不复返了。的确,自那以后,翠翠的生活一天一天地发生着改变,致使最后永远失去了她的祖父,也失去了每天为人过渡的那条船。
合上书,我的心里很难过,为翠翠的遭遇,也为她的祖父,因为他们是多么善良的人,多么快乐的人。翠翠常要爷爷唱歌给她听,而爷爷又粗又哑的嗓子唱起山歌来却又显得那么质朴、那么憨厚,总逗得在一边和黄狗玩耍的翠翠开心地笑。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画面,有山,有水,有鸟鸣,有歌声,有欢笑,……而现在全被打破了。故事虽然用灰色的背景为翠翠的未来打上了一个省略号,以悲剧收场,但我却非常喜欢《边城》,喜欢《边城》里每一个善良朴实的角色,尤其是翠翠的爷爷。
他的大半辈子都在管理这艘渡船,却从来不收人家一分钱,有时客人想答谢他放了些钱在船上,他是追上好几里也一定要把钱还给人家,所以人们拿这位倔强的老头也没办法,只好在他进城买东西的时候多给他加些肉,加些酒来酬谢了。平时他还会托人买些上等烟草,过渡的时候谁需要就慷慨奉献;到了天热些他还会和翠翠准备一大缸水,里面放了些清热、解毒的草药给每位客人喝。爷爷是个老实人,为翠翠的未来担心,却从不把烦恼告诉她,只是紧锁在眉头里一个人承担。可以说在那个雷电交加的晚上,爷爷走得是不安心的,因为他并没有把翠翠的终生大事操办好。
还有翠翠的不食人间烟火,顺顺的慷慨大方,傩送二老的朴实真挚,天保的豪爽英勇……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故事的开始与结束都围绕着小溪,因此,小溪也有了另外一成含义。它孕育了勤劳的茶峒人民,也让渡船这一线索变得自然。
读边城,是一种享受。边城里的文字是鲜活的,处处是湿润透明的湘楚景色,处处是淳朴赤诚的风味人情,可每每读起便会不由自主的忧伤。
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与一个十几岁的小孩,靠渡船为生。他们的生活是拮据的,但他们也是快乐的,有了歌声的陪伴,他们不寂寞,有了善良村民的帮助,他门也容入了社会。
翠翠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她那双清明如水晶的眸子,以及她清澈纯净的性格。她天真善良,温柔恬静,在情窦初开之后,便矢志不移,执着地追求爱情,痴情地等待着情人,不管他何时回来,也不管他能不能回来。那白塔绿水旁翠翠伫立远望的身影,是如此的娇艳灿烂!我虽理解傩送的`出走,却也不能释怀他的出走,因着他的决定最后让一个人的悲剧变成了三个人的悲剧!这不禁令我想起韦庄的那首《思帝乡》:“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一寸相思一寸灰,翠翠的爱情不若词中女子那般冲动炽烈,却也分外耀眼,志不可夺。她一生都在用她那份脉脉的温情守候一段飘渺的希望,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这段爱情,是如此可悲、可叹、可敬!
此外,作品中的其他人物也鲜明可爱,跃然纸上。古朴厚道的老船工、豁达大度的天保,豪爽慷慨的顺顺,热诚质朴的杨马兵……他们都是美好道德品性的象征,都体现了理想人生的内涵。这里的人们无不轻利重义、守信自约;酒家屠户,来往渡客,人人均有君子之风;“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较之讲道理和羞耻的城市中绅士还更可信任”。比起物欲横流、纷繁复杂的社会,这里俨然是一派桃源仙境,令人无限神往。
文中的人都淡化了钱,爷爷摆渡死不肯收钱,反而到处请人喝酒,买猪肉互相推钱,小镇里婚嫁自由,只要儿女们喜欢。即便是文中最有钱的顺顺,也是一个不十分在意钱的人,慷慨得很。而小镇里,有钱人家的儿子喜欢穷人家的姑娘,抛了门当户对的聘礼,要娶穷人家姑娘,也不是什么新闻。可见,边城,这样一个地方,是重义轻利的,不为商业气息所熏染变质。
在文中,先生用幽淡的笔墨向人们呈现出湿润透明的湘西美景,其中,那座碧溪岨的白塔给我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那座立在半山腰的白塔就像是一个沉默的精灵,远远地眺望着老船夫和翠翠的家,默默地给予他们祝福。它就像是老船夫和翠翠心灵的港湾。每当他们有心事无处诉说,他们总会出神地遥遥望着白塔,让被现实束缚的心起飞,在心底向白塔倾诉他们的故事。在故事的最后,白塔在一次暴风雨中绝望的倒下。我想,它一定是不忍看到翠翠的眼泪。又或者,是翠翠已经长大,已经不需要白塔的守护吧。倒下的白塔就这样,在唏嘘中久久地立在我的心里。
这是一个牵动人心的故事,但我不能说这是一个我喜欢的故事。在我看来,翠翠如果能跟爷爷或傩送表明自己的想法,悲剧就不会发生,遗憾也不会产生。我想,除了欣赏文章中主人公们的淳朴善良以外,我们也应该以他们作为教训。无论什么事情,机会是由自己把握的,消极的等待只会让自己陷入自己遗憾或悲剧。
人间每天都在发生悲欢离合,这和时代的背景是分不开的,但撇开那些令人伤心的悲剧去看里面的每个人、每个风景、每个生活片断,你会惊异地发现,沈从文先生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多么美丽的世外桃源,那里纯朴的民风是我们这个霓虹闪烁的大都市里所没有的,它好似一股清泉,它又似一缕清风,吹走了我脸上的尘土,带来一丝温馨。多么希望在边城能看到翠翠像以前一样地快乐地生活着,而那条祖父渡了大半辈子的船会依然来往于溪间,那条黄狗也应该守在门前等待一桌喷香的晚饭……在当代社会,物质生活充裕,但生活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却相对弱化。我们呼唤文学作品中的纯净而美好的风景和人情,期待它由“童话变为现实”。
因着“爱”与“美”的特质,我被沈从文身上那股独特的气质所吸引,既富于幻想,又在心灵上积淀着沉痛隐忧。他是个很喜欢强调自己农村背景的作者,在《习题》里他这样写道:“我实在是个乡下人,说乡下人我毫无骄傲,也不自贬,乡下人照例有根深蒂固永远是乡巴佬的性情,爱憎和哀乐自有它独特的式样,与城市中人截然不同!”。读完《边城》,我才似乎向他迈进了一大步,理解了他心中的“爱”,领悟了他笔下的《美》。小说中湘西秀丽的风景画和清新、淡远的牧歌情调深深感染了我。
这座边城,是翠翠心灵的归宿,她一直留在溪边无尽地等待。我们每个人的心里也有一座边城,它既是我们的枷锁,也是我们的归宿。我希望,我能在自己的边城里面不断地寻找,而不是等待。
边城读后感10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在高中课本中读过片段,有感于文章中那宁静温润的环境,以及人与人之间纯朴赤诚的关系,我在课后找来全本阅读。
一条小溪,一只方头渡船,一座白色小塔,一只黄狗。就能够是农村山城人家的一生!
农村山城是一幅活动的图画。画中的一切都是鲜活的生命,千年万年时刻变更,生活于里面的人叫画中人。他们生存在所谓的世外桃源,承载着图画的完美与历史的厚重。他们无法掌控命运的快速旋转,只能任它摆布——这潜在流动的杯具!
一位慈祥质朴的老人,一条忠实可爱的小狗,再加上一位天真活泼的小女孩,还有里面许许多多的水乡村民,筑成了一方让作者沈从文先生为之沉醉的土地。这片乐土也许是作者一心向往的,是梦的起航。
《边城》里的沉重古老永远让我觉得是杯具发生的前兆,事实也正是如此。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的悲凉的意境总是存在于x人家的一角一落。
当然故事的主要情节还是翠翠、大佬和二佬之间的感情纠葛。翠翠的母亲与一个军官私生下她早死去了,父亲从她刚诞生就远去。从小相伴翠翠的是黄狗,爷爷,渡船,渡口以及对母亲依稀回忆。成年累月感受的是临溪石头,天光日月。虽然翠翠和二佬两情相悦,但夹杂在他们之间的,有兄弟之义,有习俗的束缚,也有翠翠羞涩的少女情怀的阻隔,这些都是他俩感情的无法避免的不确定因素;虽然翠翠有爱她、尊重她的爷爷,但爷爷太过以翠翠的意愿为重,而情窦初开的翠翠把心中情愫一向细心翼翼地收藏着,不对任何人提起,甚至是她至亲的爷爷,少女的羞涩使翠翠在应对二佬时更多的是出奇的冷漠,这便为翠翠的'亲事埋下祸根;虽然傩送很爱翠翠,但哥哥对翠翠的心意,由于翠翠刻意的冷漠而产生的不确定感,以及之后哥哥的死,致使傩送只要渡船不要碾坊的决心也变得不再坚定如初,加上家人的反对,他毅然离家闯天下,没有人明白他什么时候会回来。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的黑黑。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一只小动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俨然图景中一道风景。风和晴朗的天气无人过渡,镇日长闲。祖父同翠翠便坐在门前大岩石上晒太阳;或把一段木头从高处往水中抛去,镞的使身边的黄狗自岩石高处跃下把木头衔回来;或翠翠与黄狗张着耳朵听祖父讲城里很多年前的战争故事;或祖父同翠翠两人各把小竹做成的竖笛含嘴里吹迎亲送女的曲子……
遇到过渡的是新娘。翠翠必争着做渡船夫。站在船头,懒懒的攀缘缆索让船缓缓过去。花轿到岸拉,翠翠必战在小山头,目送这些远去,方回转船上,把船靠近近家的岸边。独自哼唱或采一把野花束在头上装扮新娘子……
平静,古老而祥和,自然朴实。
然而翠翠的内心却是孤寂的。自幼的父母双亡,让她从小就深感孤独。虽然有外公无微不至地照顾自我,可是并不能真正理解她作为一个青春少女的情怀。她“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乡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薄薄的凄凉”。没有人能体会一个思春少女的感情,所以她感到“这日子成为痛苦的东西了”。她为这无奈的生活而痛哭,外公不能明白她内心的哀痛,只能哄劝她说:“不许哭,做一个大人,不管有什么事都不许哭。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才配活到这块土地上!”对于一个花季少女,这样的话太不切实际了。天保和傩送为了她唱歌“决斗”,她却毫不知情,只能在梦中期望感情的实现,现实好像总和她擦肩而过。最终天保闯滩而死,翠翠还不知情就背上了莫须有的罪名。傩送却因为内心的愧疚与家庭的阻力而离家出走。翠翠的感情自此破灭。外公为她的婚事忧愁而亡,她却并不能了解这一切的前因后果,只能凄凉地守着渡船,等待着心上人的归来。
到了冬天,那个坍塌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可是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轻人,还不曾回x……“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她不明白自我要孤独地等到什么时候。
第一次的相见,却是生生世世的一场宿命。
《边城》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觉除了是一个凄美动人的感情故事之外,也夹杂了兄弟之间的情义(天保与傩送两兄弟在得知双方心怡的是同一个少女之后,都是光明磊落地采取走马路的方式,在碧溪岨对溪高崖上唱歌,最终由翠翠做决定),朋友之间的义气(船总顺顺、杨马兵在老船夫死后对翠翠周全照顾),还有对感情的忠诚(翠翠在二佬走后坚定地一边渡船,一边等着他归来),以及全文所萦绕的淡淡的忧伤给以人的浸染。
毋庸置疑的,《边城》是以杯具结尾的,大佬死了,老船夫死了,二佬走了,翠翠至此只能无尽地等待,可是全篇还是不时会透露出温馨的感觉,包括老船夫渡船的规矩,顺顺船总对老船夫和翠翠的照顾,以及老船夫死后,顺顺船长和杨马兵对翠翠周到的照顾。这些无疑会让人在应对杯具时有所慰藉,不至于太过伤感。
另外,我总觉得翠翠的母亲也是一个异常重要的主角,虽然没有太多有关于她的描述,但她的影子萦绕全文,无论是老船夫是由于翠翠母亲的缘故,才会至始至终的太过尊重翠翠的意愿,致使在处理求亲之事时遭到误会,必须程度上直接破坏了翠翠的幸福,还是翠翠母亲与其生父的相恋过程,以及她的结局,无一不暗示着翠翠的不幸结局。
全文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便是结尾“到了冬天,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或许有许多人会和我一样,把这句话当做祝福的依据和凭证,想象着,傩送二佬回来了,顺顺船总为他们举行了婚礼,他们平静地守着渡船,过着悠闲和幸福的生活。无论我们的幻想是否成真,但不妨让我们这样想着,只为心头的那份希冀。
遍读全文,字里行间充溢着浓浓湘西乡土味、乡土情,透析着醇厚的乡土风。他们身上渗着自然的气息,在茶峒这一小城里,人们过着,乐着,从不为世事而揪心,不为名利而争斗。他们远离喧嚣,坚持着淳朴自然、真挚善良的人性美和人情美。他们诚实勇敢、乐善好施、热情豪爽、轻利重义、守信自约,“凡事只求个心安理得”,如老船家在拒绝过渡人的钱时理直气壮地说:“我有了口量,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这个!”
x,这个美丽的小城,有着深厚的乡土文化,故事中多次写到人们熟知的端午节、中秋节。端午这天,人们总会有很多流传久远的节日“小曲调”,如赛龙舟、赶鸭子等。据说赶鸭子是当地官员为更好地与民同乐而举行的活动。那天,当地的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以映衬节日的气氛。而茶峒人是饶有情趣的,当地的妇女在自我心属的男人外出行船时总免不了痴痴的等待,用作者的话说就是“做梦时,就总常常梦船拢了岸,一个人摇摇荡荡的从船跳板到了岸上,直向身边跑来。或日中有了疑心,则梦里必见男子在桅上向另一方面唱歌,却不理会自我”。是啊,在一片风俗淳朴的土地上,人能很容易地忘却挚真的那份情吗?
最令人揪心的当然是翠翠了。对于翠翠,作者怜由心生。翠翠,这位十六七岁的纯真的小女孩,秉着对纯真感情的憧憬,一心爱上年少果敢的傩送。纯正的乡土气息始终萦绕着她,自小与爷爷相依为命。但这个正值花季的少女,不可幸免地步上她母亲的后尘,摆脱不了感情的困扰,过早地陷入感情的泥潭而不能自拔。她和男主人公傩送之间自小就结下不解之缘,他爱她,她也爱他。但不幸的是傩送的大哥天保也对翠翠这个纯真少女一见钟情,他们三个就这样备受感情的困扰,不能相让,但也不能相残。故事最终以天保的殉情,爷爷的溘然长逝,和傩送的音信杳无结束。
虽然故事的结局是个杯具,但充溢其间的人性之美,世事之沧桑,情节之扑朔迷离,是值得深思的。此刻我们生在这个物质充裕的时代里,追求着实质的东西,而忘了把虚的但最能让人满足的情感找回来,把人性的完美一面找回来,使内心得到充盈。
一方水土一方人,沈从文笔下的湘西有一种不为世俗所沾染的淳朴自然美。x人也具有最原始的自然淳朴的品格。应对无法抗拒的春水上涨的考验,x人或安之若素,或从大水中救人救物。这正是作者一如向往的完美的淳朴的生活。
边城读后感11
凤凰古城的盛名已经流传已久,那是一个令人神往的的地方。我虽没有到过这个美丽又充满了神秘色彩的地方,但却能从沈从文的笔下真切的感受到那里的山、那里的水、还有那里最可爱的人。
《边城》是一本很薄的书,但书里的内容却远远超出了书的规模。据说很多人都是因为看了这本书后,就毅然决定要到那个动人的地方看看。的确,我也是逐渐被这本书带到了那个古都。凤凰城位于湖南境内,那里有着秀丽的景色。沈在文中的开端部分对其美景着以浓墨饰之,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也为后来的故事埋下伏笔。起初我认为这本书就是对凤凰美景的的大加赞赏和细致描写,但读到后来,我才读出了其中的韵味。故事的发生很自然,一个山水之城当然要渡河,一个撑渡船的传奇老人揭开了故事的序幕。
故事是从小溪开始的,在湘西边境上,一个地方名叫“茶峒”的小山城,一条小溪,溪边的白塔下住着一位老人﹑一个女孩和一只黄狗。这两个人就是故事的主人翁,老人在溪边呆了50年,用勤劳的双手帮助要过渡的人,他却总一本正经的说“我有了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你这个!”他从不收客人的钱,每次都把别人留下的硬塞回去,淳朴极了,但还是那样快乐的生活着。小女孩自然是老人的外孙女。其实,小女孩是个私生女,她的母亲因为在那个时候是很大的事情,所以不能承受压力,自尽了。女孩便随着爷爷长大,一晃也有15了,她,名叫翠翠。
文中写了很多很有意思的事情,有很多都是地方的习俗,每逢过年过节都会举行一些活动。出现最多的要数赛龙舟,大概因为小城在溪边,所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赛龙舟成了人们的一个重要娱乐活动。气氛当然比现在的要浓厚得多,虽然并不是很正式,但热闹非凡,当地的居民都很喜欢。“燃着鞭炮,擂着鼓,水里的船便如一支没羽箭似的,很迅速的向下游潭射去。”作者在文中有很细致的描写,可见笔者很仔细的观察过这些,同时也表明了作者对这个地方的喜爱。的确,山清水秀,人又那么善良和纯洁,真的很令人向往。文中还有很多对当地生活习惯以及生活场景的描写,极为细致,比如他们做一些当地传统的食物,看起来都十分有趣。小城是宁静的,日子不算红火但恬静的生活羡刹旁人,无忧无虑。当地人很多都擅长驾船,泅水,更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的歌喉。虽说不能跟歌星和歌唱家相比,但作为民谣,还很有一番风味。无论大人小孩,都能来上两首。祖父常常就这样带着孙女唱着,唱出他们快乐的生活和无限的满足。当地还有习俗,如果哪个小伙要是看上了谁家的姑娘就在她的楼下唱歌,如果姑娘喜欢,那就成就了一段姻缘。
故事的发展是随着翠翠的长大而延续的。在小城里,有个掌水码头叫顺顺,过去也是个闹革命的,后来回到家乡把积蓄的钱埋了一条白木船,代人装货在茶峒与辰州之间来往,后来规模逐渐扩大,有了大小四只船。这个人大方洒脱,事业虽十分顺手,却很喜欢交朋友,对人十分慷慨,很乐意救助一些失意的人。在城里,他还算个人物,遇到很多问题大家都会来请他出面解决,而他总能应付得游刃有余,因此博得大家得信赖。说了他是为了介绍他的
两个儿子,大的18,小的16,都很结实能干。大的名天保,小的名谈送,大家都叫他们大老和二老。这两个人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关键。顺顺的两位公子都是能干人,在城里也是排得上号的,两人壮如牛但性格却各不相同。年纪较长的性格如其父亲豪放豁达,不拘小节;年纪较幼的不爱说话,眼眉却秀拔出群,一望即知其为人聪明而又富于感情,比较象他们的母亲。兄弟俩的为人都很好,因此很受小城人的喜爱,哥俩的关系也处的很好,这是一个很和睦的家庭。
儿女大了,家长自然是要为子女作主婚事的。先出场的主人中,翠翠的年纪与这哥俩都还般配,且翠翠也大了,人越长越漂亮实在惹人疼爱。于是故事就这样发展开来。翠翠虽说只是哥渡船老翁的孙女,但人长得乖巧,并且很懂事,家里得家务也做得,所以受到年轻人得青睐。顺顺得大老很早就相中了小女孩,并且也对她表示过心意,只是翠翠没有表现得太热情,所以事情也就耽搁了下来。在那个时候,15岁得年龄就已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了,真是很难以接受。他们的一辈子通常都会在一个地方度过,也许一生都不会走出那个从小城。旧社会的女子根本没有权利掌握自己的命运,从小也没有接受任何教育的机会,似乎她们的出生只是为了找到一个可以托付终生的男子,很多甚至连自己选择的机会也被剥夺。就是一场赌,如果运气好,兴许能找个好人家,一旦被命运捉弄,那么等待她们的将是一生的痛苦和煎熬。好在老翁是个通情达理的人,翠翠不中意的人他并不勉强她。事情的转折点出现在二老身上,在翠翠还很小时,他们就见过面,并相处不错。翠翠大了,就更招人喜爱,所以二老也对翠翠动了心。由于顺顺家在小城上还算不错,因此就早有人上门相亲,人家甚至准备了彩礼,一座磨房,但二老并不所动,表示希望成为渡船的接班人。哥俩爱上了同一个女子,也许你会以为他们会自相残杀拼个你死我活,可是没有,哥俩的情谊和理智占了上风,他们希望公平竞争,看谁能得到翠翠的芳心。大老的诚意已经上升到提亲的地步,但老翁知道翠翠对大老没有心思,所以都回绝。至于二老,作者在文中埋下了很多伏笔。二老的为人很善良,憨厚,对翠翠也是实心实意的好,而翠翠在与二老的交往中也很愉快。虽说嘴上没说,但表现得很羞涩,心里恐怕也有了他。老翁是个明白人,孙女的心思他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这一辈子最后的心愿就是能为翠翠找个好人家,让她幸福,也就满足了,自己才能合上眼,而二老是个老实人,他放心把孙女交给他。所以老人也是在中间做工作,一面表现出了对二老得欢喜,一面又话里话外的在暗示她二老如何的好,如何的善良。
一切都在顺其自然的反展着,两兄弟还曾经用过在姑娘楼下唱歌的方式比过。大老不善唱,因此落了下风,二老却是唱歌的好手,他的歌声赢得了楼上翠翠的心。大老自觉得难以获得翠翠的心,也有意退出了。可意外就在这时发生了。大老在一次出船时,不甚落水没能上来,顺顺一家颇受打击,这样一个泅水能手竟然发生这样的意外,令他们很难以接受。再者他们都认为是翠翠给大老带来了坏运气。大家都认为大老是因为追求翠翠,而翠翠却没答应大老才造成了大老的不幸。这种想法甚至也是二老的想法,从那之后无论对翠翠还是对老翁他都少了几分和善。可怜的翠翠却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可她还是羞涩的期盼着,期盼自己能和中意的人在一起,但她从未说出来。自从大老的不幸发生后,顺顺一家对老翁的态度都发生了质变。老翁曾经还与顺顺沟通过翠翠和二老的事,可现在发生了这样的事情,顺顺再也没有办法接受一个差点成为大儿媳妇的人再成为二儿媳妇。顺顺每次都委婉的拒绝了老翁的美意,也许注定这对人是无法成为夫妻的。老翁由于这事很受打击,顺顺家也许是在怪他,他的身体急转直下,在一个风雨交加伴着雷声的夜晚,他安然离去了,虽然的他的心愿还不曾了结。顺顺家还是帮着翠翠把爷爷的丧事办完了,但这并不代表他们家还能接受翠翠。二老走了,也许这一走就不会再有音信。爷爷的朋友老马兵陪着翠翠度过一个又一个的日子,翠翠的一生或许将在等待中度过,又或许她能有些运气,二老还会回来,并还能欢喜她。总之,一切都在不言中结束,接受命运的安排是翠翠生活的年代一个女子能做的唯一决定。看完这样的一本书,心里很有些不是滋味,不清楚作者为什么没有给它划上一个完美的句号。中国的老百姓终归还是喜欢圆满的结局,他们希望的都是好人好报﹑有情人终成眷属之类的。但又或许在那个年代,那种社会,这样的故事可能就没有结局,因为没有人能在那个时候大胆的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人生。也许悬念和凄美才最能打动人。其实这样的结局并不显得唐突,因为作者在文中多处都又伏笔和暗示,很多人物性格的刻画和大环境的描写都为这样的结局做了很多铺垫。二老曾经能够为了翠翠放弃一座磨房的彩礼,却不能接受哥哥的死,非要把哥哥的死和翠翠以及老翁联系在一起。他曾经要想主宰自己的命,但最终也不能把握,而翠翠在能够掌握自己命运的时候错过了,如果她可以明确表示对二老的欢喜,也许他们早已成为幸福中人。但故事都没有象想象中那样发生,作者的笔锋一转,将大老的死作为了转折点,把所有人的命运都改变了。从不现实的追求好像一下又把他们都拉回到生活中来,也许他们真的无法摆脱现实残酷。又或想说上天的不公,把几个很朝气的年轻人都陷入了尴尬境地。一个小城可能还发生过许许多多类似的故事,茶峒,一个有故事的地方,所以很多在拜读此书后都纷纷赶往,体会书中和现实结合的美妙。
边城读后感12
《边城》是沈从文笔下一个清新的童话,一首优美的牧歌。但它不是纯然明澈的,而是带了一点薄薄的凄凉。翠翠爱情的滋味那么的朦胧而美好,那个人的歌声可以让她在夜晚做一个摘了一大把虎耳草的梦;他们的生活那么的单纯,和爷爷,大黄狗相依为命,每天把岸这边的人渡到对岸去,再把岸那边的人渡回来;可是结局却是那么的忧伤和无可奈何,翠翠失去了爷爷,也可能失去了自己爱的那个人。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就是这么个欲说还休,夹杂了希望与绝望的结局。
《边城》所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这样一副画面:"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一只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在如今,城镇的物质建设虽然显得腾飞发达,但是在建设的背后又显露出另一方面的破坏。就像自然环境,是那样的污染不堪:树木被伐、空气干躁、噪声不断、垃圾成堆。这样的环境,使人的身心受了严重的压抑。所以,人又是那么向往农村那种清静、舒畅的生活空间。或许这也是《边城》作者的思路。
并且在现今的时代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显得是那样的陌生和功利。为了自身的利益,大家似乎都卷入你争我夺的潮流当中。在建筑物空间越来越狭小的同时,人与人的心灵同样显得狭窄;在交通便利的今天,人与人来往的途径是那样的便捷,但人的沟通却是那样的艰难。一道墙,不单是隔绝了人与人之间的居住场所,也同时隔绝了人心灵的来往;一扇防盗门,似乎避免了外人的闯入,但同时也囚牢了自己与外界的联络。
而在《边城》里面让我们看到的是人的淳朴、勤俭、友善、和平的景象。"管理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个老人。活了七十年,从二十岁起便守在这溪边,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多少年。年纪虽那么老了,本来应当休息了,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不能够同这一分生活离开,他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在写到主人公翠翠的时候是:"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鹿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文章在写到掌管水码头顺顺时说:"这个大方洒脱的人,事业虽十分顺手,却因欢喜交朋结友,慷慨而又能济人之急,…明白出门人的甘苦,理解失意人的心情…为人却那么公正无私…既正直和平,又不爱财"。在说到两位年青人的时候,又写得是那样受人欢迎:"结实如小公牛…豪放豁达,不拘常套小节…和气亲人,不骄惰,不浮华。"而更让人称奇的那只小狗也格外显得乖巧、懂事:"有时又与祖父黄狗一同在船上,过渡时与祖父一同动手,船将岸边,祖父正向客人招呼:'慢点,慢点'时,那只黄狗便口衔绳子,最先一跃而上,且俨然懂得如何方为尽职似的,把船绳紧衔着拖船拢岸。"
"美丽总是令人忧愁"。《边城》作者在给我们展现这一幅人与自然相得相融,优美和谐图画的同时,却又流露出一副面对人生悲凉命运的无奈与困惑的面孔。
翠翠从小就过着与爷爷相依为命的生活,他们的孤单与悲凉时不时的涌流心头。"黄昏来时,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塔下,看天空被夕阳烧成桃花色的薄云"、"听着渡口飘来那生意人杂乱的声音,心中有些几薄薄凄凉。"、"他在日头升起时,感到生活的力量,当日头落下时,又不至思量与日头同时死去的,是那个伴在他身旁的女孩子。他唯一的朋友为一只渡船与一只黄狗,唯一的亲人便只那个女孩子。"其中,还让我们看到不幸的是,作为"水鸭子"的大老却在水中淹死;以歌声让翠翠的心飞翔的二老却离家出走;与翠翠朝暮相处、形影不离的爷爷,又在雷鸣夜晚中悄悄离世…这一切的发生,犹如一个个巨石压抑着翠翠幼小的心灵。在《边城》结尾,作者想通过二老"也许明天回来"来点燃翠翠心灵的一时希望。但"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又岂不是给她一种无限的困惑、迷茫。
《边城》塑造的主人公渡船少女"翠翠",是纯洁美丽的化身,是《边城》美好的灵魂:"爷爷"老船夫是淳朴厚道却也倔强的老人,他为翠翠美丽而自信骄傲,为了翠翠嫁一个好人家,他不计地位的贫寒低贱,内心凄苦忧虑与责任自信交错。前清解甲流落军官"顺顺"凭着一些积蓄经营木船,事业兴旺发达,又因大方洒脱,仗义慷慨,诚信公道,被众举为"掌水码头"一方豪杰绅士。他的两个儿子"大老"和"二老"受父亲江湖风范教育熏陶,在浪里行船摔打锤炼,皆成为江湖"岳云"式聪明英俊少年。在渡溪或"逮鸭"的竞技后,兄弟二人心中都是与翠翠一见钟情,深深爱上了美丽的翠翠,"二老"傩送为追求翠翠宁可要条破渡船而不要那座"新碾坊"。"大老"天保在与翠翠提亲的一次次混沌不清的"马路","车路"推辞中,决不放弃对美的追求,执着的兄弟二人互明心事后,毅然甘愿站在月夜山崖上为翠翠唱"三年六个月"的歌。
《边城》是一幕爱情的悲剧,看似文字轻松酣畅的流淌,实则笔墨浓晕幽幽的凝重,她的感人正是爱情悲剧的美丽。沈先生笔下的妙龄翠翠,细腻的再现了一个少女春情朦胧的心里变化,生动的刻画了少女羞涩的恍惚与冷漠。由于从未有过母爱和做为女性的涉世,心理孤独的翠翠面对痴心爱情不知所措,一次次含蓄埋没,躲避推脱,终于忧郁等待竟是一场悲剧。山崖上再也听不到天保和傩送兄弟月夜的山歌,天保在漩涡中溺水身亡,傩送悲痛之际又不愿接受家中"新碾坊"的催逼,去了遥远的"桃源"地方。在这令人心碎的时刻,爷爷在吃了掌水码头"一闷拳"的怨恨后,那个暴雨雷鸣的夜晚,碧溪岨的白塔终于倒塌,翠翠唯一的亲人,辛劳一生的老船夫在睡梦中带着忧虑和期待撒手西去。翠翠在杨马兵等人述说中,明白了一切,她痛哭了一个晚上,可是那如歌的岁月似白河流水滔滔而去。
《边城》的结尾也挥洒的十分悲壮幽深,意境深沉:"到了冬天,那个圯坍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个在月下歌唱,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轻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沈先生诗歌般精妙的几笔点缀,给人留下了悠长的惋惜和无限的牵挂期盼。
【边城读后感】相关文章:
边城经典段落04-08
边城读后感12-31
边城的读后感01-10
《边城》读后感02-09
边城读后感03-11
边城读后感08-30
《边城》读后感08-20
沈从文《边城》读后感01-13
2017边城读后感01-21
《边城》读后感精选作文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