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教书匠》读后感

时间:2023-01-28 17:42:01 读后感 我要投稿

《不做教书匠》读后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不做教书匠》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不做教书匠》读后感

《不做教书匠》读后感1

  作为一名刚刚步入教师队伍没几年的新教师,内心充满忐忑和不安,甚至是焦虑和怀疑。怀疑自己是否能够胜任语文的教学;是否能将教学技巧进行正向迁移;是否满足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等等。很幸运在我最迷茫的时候有机会拜读了管老师的佳作《不做教书匠》,就像本书序言二所言“你很幸运,发现了这本书”。这本书犹如他山之石,弥足珍贵。本书紧紧围绕“做一名什么样的老师”,从理想、信念、责任感、奋斗、专业发展、爱、智慧等角度娓娓道来,如有良师在旁,让我受益匪浅。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我认为在教师的专业发展当中同样有这三种境界。

  目前的我正处于第一境界,作为新教师的我,内心或多或少有些迷茫。但就像管老师所说,“教育,值得你去做”,这一点我坚信不疑。教育是孤独的、寂寞的、甚至有时使人感到迷茫,其中当然有工作细碎繁杂,教育不被理解,教学不被认可等原因。但教育的收获也是其他工作不可比拟。我十分赞同魏书生老师的.见解,“教育这个工作除了工作回报,还有‘收获各类人才’,收获真挚情感’和‘收获创造性劳动成果’。说道收获,就不得不提教师的幸福感,然而幸福感很难定义,也没有统一的标准。但管老师的幸福观我非常赞同,“人生真正的幸福在于内心时常荡漾起一股轻柔充盈的暖流。有了这股暖流,不管是阳光灿烂或是阴霾满,我们始终能漾起微笑;有了这股暖流,走在任何一个物欲横流的地方,我们都能不卑不亢,保持内心的祥和与平静”。言以蔽之,正处在教育起步阶段的我们应在工作的点滴当中寻找幸福感,做一个精神的追求者。

  第二个境界是我努力所追求的目标。教师的辛苦人所共见,入职后时常有前辈向我抱怨教师待遇低、强度大、杂事多。但正如管老师所言,“每一个有成就的人,都是一艘负重前行的船,沉重的责任感压在心头,砥砺着他们人生坚稳的脚步,从岁月和历史的风雨中走出来,走出一个大写的‘人’”。个体的差异性决定了教师工作的复杂性,古代对教师角色的定位是“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然而教育的普及的今天教师需要承担起更多的角色,由原先的“消费者”转变到“生产者”,从“教书匠”转变到“研究员”,从“点菜者”转变到“菜单提供者”,从“施教者”转变到“引导者”,从“独奏者”转变到“伴奏者”,从“执行者”转变到“决策者”。角色的转变是痛苦的只是“人憔悴”的一个方面。但或许这样的状态正是管老师所推崇的“第三种状态”,只有把自己的人生价值锁定在教育,自己所做的一切有意义的活动都是教育的活动、教育的意义,才能在这一阶段把握好人生的方向。

  提到第三个境界时,我脑海中时常浮现的是一连串人名,教育大家:蔡元培、魏书生、李镇西。教学艺术家:窦桂梅、王崧舟、于永正、钱梦龙、薛法根。这些人无一不是在教育教学上苦心孤诣,孜孜以求后,才有了“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顿悟:教育不仅是给予,同样也是获取;教育不需要仰望,而只需蹲下;教育不是远方,而在脚下。与我而言可能一生也无法达到这样一种他们的境界。但我只求在接下来的教育生涯中,走好脚下的每一步,不断阅读、不断学习汲取“养分”,在平凡的岗位上把教育这件事做好,保持精神上的丰盈,于心无愧。

  合上这本书,我忍不住问自己:那今后的我到底要成为一名怎样的老师?或许现在我还找不到很明确的答案,但是他山之石是珍奇,感谢这本书,让我明白教育人生和其他人生的不同,让我知道教育人生的价值和幸福是什么,又该怎样去追寻它。最后,我想用这样一句话激励自己在教育这条路上慢慢前行:年轻的老师们,钟爱教育,钟爱学生,智慧教育的花朵才会悄然怒放。

《不做教书匠》读后感2

  走上教师这个工作岗位至今已有十六个年头了,十六年的班主任工作,让我感触特别多。也许“红烛”“春蚕”“园丁”等对教师的美誉已经不若早年那么让人动容,但十六年与学生共度的时光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教师仍然称得上是这个社会上最光辉又伟大的职业,这是一份“走心”的良心活,需要我们用“心”去做。

  偶然读到《不做教书匠》这本书,很有共鸣,推荐给大家。 《不做教书匠》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作者管建刚老师高屋建瓴、旁征博引,向我们阐述了怎样做一名有方向感、有约束感、有责任感、有上进感、有奋斗感、有专业感、有亲和感和有智慧感的老师,他用灵动的小故事来说理,引领着我们走向自己美丽的教育人生。读后心得与诸位分享:

  一、教育:需要努力,拒绝借口。

  “我有一个信念:一个没有理想的人,不可能走的多远;一个没有理想的学校,也不可能走的多远;一个没有理想的教育,更加不可能走多远。”翻开《不做教书匠》,这几行字印入了我的眼帘。这是朱永新先生对教育的呼唤,更是多少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而得出的人生真谛。我感慨颇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身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也不例外。而我为什么总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徘徊?苦苦反思、追寻这几年来我走过的路,结论是:我为自己寻找了太多的“借口”,而教育,需要的是努力,教育,拒绝任何借口!

  有这么一个很有意思的小故事:科罗拉多州朗峰的山坡上躺着大树的残躯,它有400多年的历史。在它漫长的生命里,曾经被闪电击中14次;400多年来,无数狂风暴雨侵袭过它,它都战胜了它们。但是最后,一小队甲虫的攻击了这棵树,使它倒在了地上。那些甲虫从里往外咬,就只靠它们很小但持续不断的`攻击,渐渐伤了它的元气,使它终于倒了下来。而借口,正像是这些小甲虫的咬噬——即使你曾经是一棵身经百战的大树。

  二、握紧你手中的麦穗

  管建刚老师在书中谈到这么个故事:有位哲学家让弟子们在麦田里行走,并摘下一颗最大的麦穗,前提是只许进不许退。结果,当哲学家说“时间到了”的时候,很多弟子两手空空。因为他们总在比较中,总以为前面的机会还很多,没有必要过早决定,于是一次次的错失良机。直到此时,弟子们才恍然大悟:人要追求生命中最大的麦穗,就要把眼前的那个握在手中,才是最实实在在的。

  作为老师,当家长把自己的心肝宝贝交付到我手中时,同时也把全家的希望寄托在我身上,我就必须认真对待这项工作,责无旁贷。我不敢信誓旦旦地说要把自己现在从事的工作当作毕生的事业来追求,但是我必须敢于直面自己的内心:“我会倾其所能,努力做到问心无愧。”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就该握紧手中这个麦穗,让其粒粒饱满,颗颗成熟。

  三、欣赏让教育无限

  美国电影《师生情》中有这样一段:一位优秀的白人老师在给一个长期受到种族歧视的黑人孩子上课时,耐心说:“孩子,老师相信你是天下最好的孩子,是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你不要紧张,仔细数数老师这只手究竟有几个手指?”那孩子缓缓地抬起头,涨红了脸,盯着老师的五个手指,数了半天,终于鼓起勇气,开口说:“三个。”“太好了,你简直太了不起了!一共就少数了两个。”老师的鼓励像久旱的土地遇到甘霖,孩子的眼睛一下子放光了。

  成功诱发动力,对孩子幼小的心灵来说,往往看到成功的希望,才有努力的力量。积累小的成功才能化为大的胜利。管建刚老师用一个小小的故事告诉我们,在教育教学中,不要吝啬给孩子成功的机会,不要吝啬给孩子的鼓励。

  让教育在欣赏中微笑。

《不做教书匠》读后感3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在教书和育人上,育人该是第一位,教书第二,所以教师不能只是一个教书“匠”。很多人存在一个误区认为只要把别人的东西讲给孩子们听,会管住孩子,就是一个好教师。他们仅仅把教育看成是一种传递,看不到或不承认教师劳动的创造本质对人的精神生命发展的促进、丰富和创生。今天的我们必须改变“教育是以知识传递为主”的传统观点。不能只做个教书匠。读了管老师的《不做教书匠》一书,我更加明白了作者的观点是要求老师们用心做事,不做教书匠就是心中要有教育的终极目标,做一名有方向感、有约束感、有责任感、有上进感、有奋斗感、有专业感、有亲和感和智慧感的教师。

  这本书用一个个鲜活灵动的小故事来说理,来指引,激励着我们广大青年教师。里面对教师的心理分析很有道理,也给一些教师指明了方向:一些不切实际的理想就是空想,只有踏踏实实做好身边每一件事情,才能更进一步接近自己的理想。

  教育的理想境界是:成为学生享受快乐的理想乐园,成为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理想舞台,成为学校提升教育品质的理想平台,成为学生、教师、学校共同和谐发展的理想空间。

  你不能选择教什么样的学生,但是你可以改变学生。

  教育,是面对有生命的事业,它永远不可能被机器所代替。因为课堂是活的,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问题、不同的背景、不同的兴奋点,面对同一对象或事件,学生会有各种各样的反应。如果教师能够把教学的重心放下去,让孩子把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那么教师在课堂上干什么呢?他要捕捉这些信息,梳理这些信息,并形成新的教学推进点。整个课堂,教师要不断地接受新的信息,特别是来自孩子们的信息,接受智慧的各种挑战。只有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才有教育的尊严和快乐,才有成功的感觉,他走进课堂和走出课堂的感觉是不一样的。然而,现在很多人仅仅把教育看成是一种传递,看不到或不承认教师劳动的创造本质对人的精神生命发展的促进、丰富和创生。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的价值被异化。现在教育规划纲要呼唤创新,就是要把创新这个核心词还给教育本身,还给教师的劳动,让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享受智慧的挑战,享受创造的欢乐;让孩 子享受成长的欢乐。这样的课堂才是人的课堂,而不是物的课堂。这样的教师才不是“匠”,而是名副其实的“师”。

  更进一步而言,创新其实应该渗透在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而不是简单地把它作为一节课,作为一种活动,以创造技能技巧的培养为主。用培养技能技巧的方式去培养创新人才不行。创新人才需要思想的自由、个性的独立,以及对探索始终不倦的兴趣。在教师的日常教学实践中,只有营造这样的环境,创新人 才才会迸发出他的创造活力。

  教育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这项工作固然需要经验的支持,更需要智慧的决断。一个教师是否具备专业水准正在于他是否具有教育实践的智慧,能否使教育的设想和意图在智慧、愉悦的实践中得以完成。可以肯定地说,一个爱敲教鞭的教师还不具备专业水准,一个爱发脾气的教师也不具备专业水准。具有专业水准的教师是睿智的、平和的、博大的,他们能从多元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他们能从人的心灵深处出发,找到教育的契机和力量。

  不做机械教育的老师,不做遗忘学生需求的老师。

  一个真正的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深刻的,不只关注今天,更关注明天;不知关注其智力,更关注情感;不只关注其基石,更关注其创造。用激情和思考点燃生命,放飞梦想的地方。每个教师都应该用自己的激情,来点燃学生的灵魂跟生命。

《不做教书匠》读后感4

  很早就从网上购买了管建刚老师写的《不做教书匠》一书,迟迟没有阅读。最近的一个周里利用晚上的时间把这本书看完了,读完以后确实像书中的序言所说,“你很幸运,发现了这本书”。对于一个年轻的老教师而言,我读后心潮澎湃,原来真正的教师应该这样做。

  全书由浅入深地分别从“做一名有方向感的教师”、“做一名有约束感的教师”、“做一名有责任感的教师”、“做一名有上进感的教师”、“做一名有专业感的教师”、“做一名有奋斗感的教师”、“做一名有亲和感的教师”、“做一名有智慧感的教师”这八个章节来论述一名年轻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与方法。这对现今年轻教师中普遍存在的急躁、浮躁心理来说,无疑是一剂“苦口良药”。管老师把自己成功的经历与振聋发聩、令人惊醒的经典故事结合着,向我们年轻的教师们讲述着教师如何才能更成功。

  这既是一部教师励志的书,也是一部人人可读的活的教育学。这本书凝聚着管老师的教育人生经历与教育智慧,它告诉我们一名教师的“出身”并不重要,一名教师在教育的历程里跌倒过也不可怕,只要我们在教育的十字路口选择好方向,在教育的过程中不断的反思、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实践,再不断的反思、学习、实践,终究会成长为一名有智慧的教师的。我敢说这本书绝对值得我们年轻的教师一读,这本书处处体现着对教师这一特殊群体的“终极关怀”,对今天我们的教师来说,比所有的教育理论性的书籍更值得一读。

  当读到第二章的时候,我被一个小题目“学校是我的”所吸引。读后我曾问过自己,也曾问过我的同事们,“学校是谁的”。我们都没有想过“学校是我的”,只是认为学校是国家的,有谁会去想“学校是我的”,这也许是中国人的一种传统的思维方式吧!这不由得让我联想到台湾一所着名大学的校长高震东来国内做的演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相当于天下兴亡,人人无责。

  对我们教师来讲,如果每人的年终考核都加十分,不就相当于每个人都没有加分吗?“一个人的心胸有多大,就能做多大的业绩。如果你的胸中装的仅仅是个人的教学成绩,那么你也只能做一个普通的教书匠;如果你的胸中装的是整个学校,思考的是整个教育及教育的发展趋势,那么你就是未来的校长和教育家。”这既是时代呼唤的'教师工作意识,也是我们教师挖掘自己潜能的有效途径。一个学校如此,一个班级更应如此。

  现在的社会是个浮躁的社会,很多年轻人不能静下心来本本分分地做事,在我们教师队伍里也不例外,很多教师已经享受不到工作的乐趣了,也有很多年轻的教师认为教育是一份工作,工作是为了获取报酬,报酬是为了工作以外的生活,忍受工作的痛苦是为了工作外的生活的快乐。

  殊不知,一个对工作充满厌恶和恐惧的人,即使是工作之外享受生活的时间,也往往不能完全放松下来,因为一想到接下来的工作,他就会浑身不自在,有一种说不出的压抑感。这也是现在很多教师多多少少地存在着一定的抑郁症的一个原因所在吧!其实工作是否单调乏味,是否毫无乐趣可言,不在于工作本身,而在于工作者的态度,工作者的投入,是否能做出让别人认可的工作成效来。

  要做到这几点,需要我们用大脑去思考,需要我们用智慧去创造。一个人对工作没有投入,不用自己的大脑思考,不用自己的智慧创造,那与机械性的作业有什么区别。而每一个教育者都清楚真正的教育是心灵的工作,是智慧的工作,是情感的工作,是“人”的工作,机器永远无法取代。也许正因为如此,管老师才把“做一名有智慧感的教师”放在最后一章,告诉我们真正的教育需要有智慧感的教师来全身心地投入。

  最后我把管老师表白自己的话,拿出来与大家共勉。“教育,是我存在的家。我已注定是一名教师,我的存在依附于教育的存在,我的教育表现是教育存在的家,也是我自己的家。失去这个家,我的人生将一无所有。那一刻,我产生了流泪的欲望,那不是哭,那是一个游子蓦然回首发现为他亮着的灯火,他悄悄地蹲下来,静静地流泪."

《不做教书匠》读后感5

  “我有一个信念:一个没有理想的人,不可能走的多远;一个没有理想的学校,也不可能走的多远;一个没有理想的教育,更加不可能走多远。”翻开管建刚老师写的《不做教书匠》,这几行字便印入了我的眼帘。

  书中说“教育是朵带笑的花。”,我心目中的理想教育就是让每个学生心中充满阳光。如果说教师的人格力量是一种无穷的榜样力量,那么教师的教育智慧就是让学生心中充满阳光的原动力。

  “改变以往粗暴的做法,让孩子感受到生命的'温暖,用爱去修正孩子的行为,一个眼神、一次抚摸、一点微笑,都会让学生心中充满阳光。”

  我们班的阳阳上学期上课总是爱乱动,没事还爱不自觉地站起来,要不就脚踩在椅子上蹲着;玩铅笔、书包带...这些我们在低年级课堂经常遇到的情况他都有。看到这样的情形我的心里总是有一股无名火,特别想狠狠地教训他一顿。可是我也知道,他这样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批评对他来说根本就是无济于事,怎么办?我边听着学生的发言边不动声色地走到他的座位旁边,下意识地用左手摸了摸他的脑袋。小家伙抬头看了看我,我微笑着看他,并用眼神示意他把脚放下来,还用手拉着他的小手,示意他放好。孩子一一照做,没有以往的倔强。看着他如此温顺,我心中的涟漪开始荡漾,是不是还可以给他一点甜头呢?于是,当那个学生回答完毕时,我故意说:“你说得真好,声音又响亮,你看阳阳听得多认真呀。我看谁也能和他一样坐得端端正正又认真听呢?”这话还真管用,他得意地笑了,还把身子挺了挺!接下来的时间,我发现他的眼睛一直没有离开过我,而且有好几次把手举到我身前,一副你不叫我,我决不罢休的架势。

  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正是教师无私奉献爱心的典范。老师的爱与尊重是照亮学生心灵窗户的盏盏烛光。阳光的心灵需要阳光的教育,老师们试想一下,当某位同学微低声发言时我们通常会怎样做?是把手放在耳旁,伸着头,做出认真听状,然后笑着说:“回答得真好,可惜老师听不清,你能大声些,让大家都听清吗?” 还是大喊一声:“大声些,你早上没吃饭吧!”我想肯定会选择前者。一个有魅力的教师,就应该懂得如何用微笑来感染学生。

  “每个孩子都有自尊,我们不能轻易地践踏属于他的自尊,学习上有困难是理所当然的,生命需要阳光,也只有在老师的精心呵护下,生命才能健健康康地长大。”

  看着一脸疑惑的昊昊,我的心又被揪了起来,已经四次了,可他手中的字母本依然是错误的。我真的很想怒问他上课为什么没有认真听,可我没有这样做,只是连做了两个深呼吸,慢慢地说:“刚才我和你说的,你还是没听明白,对吗?(他点点头)所以,我再跟你说一遍,这次你一定要听仔细,回去才能做出来。(他又点点头)”当然,接下来的第五次,他终于写对了。当我在他的字母本上画上一个大大的勾时,我感觉到了他的如释重负。于是,我微笑着对他说:“其实写字母并不难,是你太紧张了,没看清楚写法,才会改错,对吗?”孩子看着我,腼腆地笑了,转过身轻松地回到座位上。

  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如何教出阳光、有个性的学生,还需要教师的智慧。智慧来自学习,生命如树,学习就是生命的根须,教师只有让学习成为生命的状态,才能让自己的教育生涯青春永驻。

  “人生真正的幸福在于内心时常荡漾起一股轻柔充盈的暖流。有了这股暖流,不管是阳光灿烂或是阴霾满天,我们始终能漾起微笑;有了这股暖流,走在任何一个物欲横流的地方,我们都能不卑不亢,保持内心的祥和与平静;有了这股暖流,我们便能抵挡一切寒冷与饥饿,风再大、浪再猛,我们腰不弯,步不乱,目光穿越喧嚣与浮躁,清澈依旧。”愿所有老师都能体会到教育的幸福,不做“教书匠”,让阳光洒满学生心房,让我们的学生“阳光”成长!

《不做教书匠》读后感6

  一本好书可以让人在浮躁的生活中,静下心来细细品,一本好书,可以真正从内心打动你、感染你。而《不做教书匠》正是这样的一本好书,它的好在于不仅给青年教师方向上的指引,更是引起了教育一线工作者的强烈共鸣。

  《不做教书匠》是管建刚老师智慧的结晶,文中的每一句每一字都是那么的恰到好处,它不是空洞琐碎的泛泛而谈,亦不是脱离现实凌驾于道德高空的侃侃而谈。它的每一个观点和忠告总能敲击我们的心灵,引发我们的思考。全文从方向感、约束感、责任感、上进感、奋斗感、专业感、亲和感和智慧感等八个方面展开了详细的阐述,以明确方向开始,以升华到教育甚至人生智慧结束,阅读全书就像经历一个智者的人生,明确目标,约束自己,发展自己,坚持着,最后所闪烁着的'是沉淀下来的智慧。

  《不做教书匠》让我收益颇丰,要说给我最大的收获,莫过于让我找到了自己的幸福感。在合上书的那一瞬间,我强烈的感觉到,原来我是如此幸运和幸福。它幸福在于让我明白原来教育工作者是如此独特而又神圣。幸运在于我能在去年夏天,成为广大教育队伍中的一员,更幸运的是,在步入工作的第一年便能得到这样的一本书,这本书的意义我相信在多年以后仍会显得非常深刻。第一章“做一名有方向感的教师”让我真正审视了自己的工作——一份注定清贫的工作。教师更大程度上是追求精神上的财富,这就要求我们在物欲横流的生活环境里,学会不卑不亢,保持内心平静,腰不弯,步不乱,目光穿越喧嚣和浮躁,清澈依旧。也唯有看清这一点,才能真正的投身到教育这份事业中去。

  《不做教书匠》是一本催人奋进的好书,读的越多就越感到看晚了。我按耐不住激动的心情继续往下看“每个孩子的心灵就像荷叶上晶莹剔透的露珠,年轻的你要尽一切可能,想办法呵护她、保护她……”是呀!小起我现在的一帮可爱的孩子们,和他们一起游戏的快乐情景。真是一副和谐的画面!年轻的我有理想、有憧憬、有许多作为教师作为青年应该有的。突然耳边响起熟悉的声音“这个小孩我一点都不喜欢”,“真巴不得早点送走他们”云云。刚舒张的笑容立刻收敛了下来。我在问自己,为什么?是在我身上缺少了些什么?我在书中找到了答案,那就是丢了教师当你能微笑着倾听学生讲述,微笑着赞许,微笑着抚摩孩子的头,那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无法比拟的快乐。反之如果老师板着一张严肃的脸,动辄就批评教育,那学生肯定是大气不敢出,战战兢兢的坐在课堂里。 如果说教师的人格力量是一种无穷的榜样力量,那么教师的爱心就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就像陶行知先生所说的那样:“捧着一颗心来,不无私奉献爱心的典范。所有的学生,都十分需要老师的爱。老师的爱与尊重是照亮学生心灵窗户的盏盏烛光。我感谢这本书,它让教师们从中汲取力量,拥有自己的教育理想,以更多的激情投入到教育实践中去。

  同时,阅读此书让我意识到了紧迫感。都说教师有编制,比较安稳,可是我们所谓的安稳,不过是政策庇护下的安稳,依靠政策偷着闲。然而,时代在进步,政策正在悄然发生改变,教师退出机制正慢慢的在全国全面实施。如果我们不想在改变来临之时感到恐慌,那要做的就是从现在起,将学习变成一种习惯。最大的不变就是改变,这种改变就是我们不能停止学习的脚步,尤其是在信息如此发达的时代,知识正在以惊人的速度不断更新和替换。未来已经到来,时代的步伐正在大步向前,如果我们安于现状,将来等待我们的就是被淘汰和被放弃。做生活的主人,有发言权才有改变权。

  教育之路,注定孤独,前路遥遥,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不忘初心。立下目标很容易,坚持最难。我们要找准方向,做有用功。将自己放在最低的位置,去学习,去充实自己,在未来的某一天,教育将融入你的生命,馈赠你人生的宝藏。

《不做教书匠》读后感7

  淡雅的封面、兰竹的幽香吸引了我,让我在悠闲的暑假里选中了它——管建刚老师著的《不做教书匠》。拿了《不做教书匠》一书,觉得道出了大多数一线教师的心声。书里引用了一个个小故事,激励着我们年青教师,也有不少年青教师的心理分析,看了深有感触。管校长的每词每句通俗但含义非常深刻,读来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佩服他的文学功底,佩服他对教育现象的透彻分析,佩服他对当今教师心理的完美剖析,佩服他精辟的教育理念。

  书中八个篇章给我们指明了成功教师的八个目标:“做一个有方向感的教师、做一个有约束感的教师、做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做一个有上进感的教师、做一个有专业感的教师、做一个有奋斗感的教师、做一个有亲和感的教师和做一个有智慧感的教师”。

  《做一个有上进感的教师》一章中《教育,从小事做起》一文,使我感触良多。文中说:只有愿意做小事的人才能做大事,只有能把小事做好的人才能把大事做好,一件大事不是由无数小事组合而成的吗?确实,作为教师,我们每天面对的就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林林总总,需要花费许多时间等着我们去做的都是一些小事。教育无小事,正是细节,使真正的教育进入了人的心灵,持续影响了一个人的成长。细节决定成败,“小事”终成就“大事”。认真教书一辈子,哪怕起初你只有一杯水,到后来,一定会有一桶水、一湖水,甚至一江水;这样教一辈子书,及时起初是不纯粹、有杂质的,到后来,也一定会清澈起来,纯净起来,永远能在世俗之中,保持着世俗之外的超脱

  文中说,说到底,一个人的成功,固有的专业知识或技术只起15%的作用,其他方面起85%的作用。年轻的你一定要注意发展这个85%。这个85%里至少含有责任感、工作态度以及自我发展的能力和习惯。 所以,我们要做一名有目标感的教师。

  读到第三章时,对“第三种态度”感触颇深。文中说到教育的三种态度:第一种态度,把教育的事当作学校的事来做;第二种态度,把学校的事当作自家的事来做;第三种态度,把自己的事当作教育的事来做。作者推崇的是第三种态度。

  上学时,经常会听到老师对我们这样说:端正你的学习态度。以前的老校长也常说:一个人的态度决定他的高度。的确,态度对于一个人的'学习和工作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一个教师如果有了明晰的教育人生方向,并且能朝着这个方向矢志不渝地进行探索、坚持下去,终将有守得雾开见日出的一天。

  威廉·詹姆斯说:“我们这一代最伟大的发现是,人类可以经由改变态度而改变生命”。这句话为所有准备具有第三种态度的教师扬起希望的风帆。

  读完这本书后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教育不要借口。“在工作中,不愿多花一点力气,不想尽可能的作完善、做完美;马马虎虎地做,出现问题,开动脑子找各种借口开脱。”这不就是说的我吗?看著书上列举的一条条的借口,是那么的耳熟,又是那么得让我面红耳赤。每次学校布置写案例或总结之类,总是毫不耐烦的发牢骚,然后再不得不交的头一天晚上寥寥几笔完事,并为自己的应付了事寻找借口“头上有毛不算秃。”之后便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就在为自己的小聪明暗自庆幸的时候,是它提醒了我,告诉我已经到危险边沿:懒惰、贪安逸、不思进取、对学生不负责任……,这是多么的可怕啊!记得邢校长曾问过的:你有什么压力?工作稳定,教学成绩不好,学校也不会开除,备课也多是看着教参来了,学生流失也不会与老师有关系,那么,还有什么压力呢?

  “一些我们看起来头疼的事情,在有经验的老师眼里可能是一件并不严重的事;一个在我们看来很费神的研究工作,在有经验的教师的帮助下,可能一点就通了;一个令我们伤神的课堂设计,在教学技术高超的教师那儿,一下子就化繁为简了”。只要我们善于学习和请教。这也许是能够使我们迅速转变为“成熟教师”的唯一途径。

《不做教书匠》读后感8

  进入教师岗位多年来,我读过一些有关教育方面的书,但当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心中就冒出这样的疑问:教书匠不就是老师的意思吗,不做教书匠,那我不是得放弃这份职业了?看到封底朱永新先生的推介语大致知道了书名不做教书匠的意思:“匠人只会教书,不会育人,贵人不但教书,而且育人。育人的贵人会受到学生终生的惦念,并将爱的教育传承下去,而教书的匠人犹如旧日私塾的先生,他们教授学生以知识,家长回馈他们以衣食。一个好的教师,应该是学生心目中的贵人,而非匠人”。管老师通过这本书告诉我们:当下的教师,特别是新教师,如果你想成为学生心中的贵人,应该具备以下八个品质:要有方向感,要有约束感,要有责任感,要有上进感,要有奋斗感,要有专业感,要有亲和感,要有智慧感。

  通读《不做教书匠》这本书,我对书中部分章节有着强烈的共鸣,可以说我身上正经历书中提到的问题。书中《上下班时间,业余时间》一文提醒到:要做一名好老师,要注重自身发展,要好好利用课堂外的时间,静下心来读书、备课。课堂教学时间是教师课堂之外智慧劳动的一种必要展现,这种展现是水到渠成的,是课下大量的准备工作做基础的。回想过去的一年:作为班主任的我,起得比学生早,睡得比学生晚,相比较其他任课教师,我有更多的课下时间,而我去并没有很好的利用起来。课下的时间更多是作为班主任处理班级里问题以及和学生谈心。所以我的纯粹工作时间就没有多少了,更多的是零碎时间。魏书生老师提倡的“用好残边料角的时间”,书中罗列了很多三分钟可以做的事情,比如:记几个单词,理提纲和思路,杂志目录看一遍等等。雷拔柯夫说:用“分”计算时间的人,比用“时”来计算时间的人,时间多了59倍!时间需要积累,需要我们争分夺秒。

  书中还有一段让我印象深刻,《当前教师的五项专业能力》一文中提到的试卷编制能力:“如果教师有了试卷编制能力,知道哪些题有做的.必要,从而坚决不让学生不做没有意义、没有价值的试题,由此让学生省出宝贵的时间去做更有益的事”。学校考察教师的优良很大程度上看的就是学生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的学科成绩,考察班主任的好差较大程度看班级学生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的总成绩。管建刚老师给予了一个可以缩小与优秀教师差距的方向—试卷编制能力,要在这个方向上不断实践,提高自己的认识深度。

  “成为有思想的教师”一直是我理想的境界,有时感觉教师就像演员一样,无论你演的角色是重是轻,是好是坏,只要演出了自己的个性,演出自己的思想,你就一定能塑造出一个完美的角色,这个角色也将深入人心,教师也是一样,教师必须有自己的思想和方法,如果一个教师没有自己的东西,成天人云亦云,那他的学生是非常不愿意去学习他的课的,前不久刚刚读过一位优秀的历史老师的教育心得,她从教20多年,从未给学生布置过作业,但她教的学生高考成绩却比那些成天做作业的班级要高出很多,可见课堂的魅力是多么的重要,而课堂的魅力实际上就是教师带给学生的,我想这位老师一定很有自己的思想,同时她的思想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她的学生,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和她平日里不断反思很有关系,就是在这种日复一日的反思和沉淀中形成了她独有的思想和风格,而失去了思想,也就失去了脊梁,没有脊梁就不可能有湛蓝的天空和洁白的云朵。

  读完这本书感触真的挺多,让我的视野开阔了,以前总认为事情为什么会这样,现在我懂了原来都要经历这个过程,也只有这个过程才能让我更加进步,更加成熟,这种锻炼是值得的,也是一生的精神财富,每当走完一段路程,或曲折或失败的道路,都要学会去反思,在反思中前行,在反思中去寻找教育的真谛,还是在反思中慢慢改变必须改变的,《不做教书匠》值得我去珍藏,值得我去深刻反思自己,我想这种反思会让我进步更快!

《不做教书匠》读后感9

  每个人心底都会有一个从小就做的梦,梦闪闪发光,就像一盏彼岸的灯火,看似可望不可及,促使着我们不断向前追逐。

  有这样一句话:彼岸灯火,梦之所引,心之所向。

  前段时日,拜读了一本书,名为《不做教书匠》。

  书中讲述的是管老师在教育路上行走多年的心得,更确切的说是对初入教育行业的新教师的一些忠告。此阶段阅读对于我来说,再适合不过。

  文中说:教育是神圣的,其伟大并非是职业本身所赋予,而是因为有一群无私的人在默默为之努力。当我们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选择了这条路,接下来便是勇敢的走到底,绝不回头。

  而我所思考的是:什么样的教师才是一名合格的教师?在前行的道路上我们该以怎样的心态才会不沦为一名平庸的教书匠?在教育这一望无际的大海上,什么指引着我们前行才能做到勇敢的走到底不回头?

  我在书中寻找到了答案。

  既然我们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那便以此为方向,梦之所指,便是我们心之所向。

  彼岸的灯火,我们以信念为灯芯。我们要坚信能作为一名教师,这是无上的荣耀。因为在孩子眼中,我们无所不能,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故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在成长的过程中不迷茫,初始之段我们就要坚定我们的信念,我们屹立于这样的世界:物质上我们成为不了大亨,但精神上的财富是他人所不能比拟的。教育,它值得我们去为之付出。因为没有哪一个工作会预先支付给你工作的幸福,除了教育。当我们早晨来到班级、走进教室、见到学生,同学们用那纯真、热情的眼光迎候你时,那眼神就支付了一切。

  彼岸的灯火,我们以拼搏为火种。明确了信念,接下来要做的便是摆正心态,想好以怎样的姿态去努力。我认为,年轻是我们最大的优势,犹如烈日当空、雄鹰翱翔天际,不拼何为年轻?我们不畏惧失败与平庸,我们只是不甘于失败和平庸!故让我们趁自己还年轻,拼搏行动起来吧!重要在行动!我们要打破“多做多错”的庸人思想,不犯错误,没有尝试,目前不错,今后一定会错;尝试了,错了,不要紧,只要善于总结,吸取教训,再付诸于行动,一定能成功。把公开课上砸了,处理学生问题不到位等,对于年轻的我们来说,都不是大问题,我们要有接受失败的勇气,并再次尝试,学会享受这过程中的快乐。我们在挫败中拼出成功!我们要理解:在大海上航行,没有不带伤的船!

  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对教育还做了详细的介绍。在我们看来哪怕我们坚定了信念,有拼搏的干劲,可教育之路毕竟漫长,教育的'大海一望无际,虽有彼岸灯火的指引,但终归有距离,我们该怎样坚持下去呢?

  关键在于爱!发自内心的爱教育、爱孩子!有爱才有教育,有爱我们才不会在工作中抱怨、心灵不会感到疲惫。哲学家说,一个热爱生命的人,不再靠自己,而是靠他所爱的东西活着;教育家说,一个热爱教育的人,不再靠自己,而是靠他所爱的教育活着。当我们深爱着我们的职业的时候,你就会觉得这路也不是那么长了、这海也不是那么广博了,在这过程里不再枯燥、乏味。看着孩子们因考试优异而喜悦;交到一个谈的来的朋友而高兴;做错了事而慌张;打架输了而发脾气,突然间你就会觉得其实啊,教育充满了乐趣。就像小时候捏陶泥,很是期待最后的作品,我们用心期待着它成型,并且用心---守护它。

  教育就是这样,它需要信念、需要拼搏、需要坚持、需要爱。初始你会觉得繁琐、无趣,甚至你可能会想过放弃,但当你用心去感受,感受孩子、感受平凡教育中的不凡,你会入迷,你会渐渐的爱上这项事业,你会感受到挡在你前方的迷雾突然散开后远方的美景是如此的迷人。你会从心底里感叹:能从事教育,挺好!

  于此末尾,我想说的是:彼岸灯火,不再遥不可及,它是我们心底的梦,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只要我们愿意走,总会走到,且一路风景美好!梦之所指,便是我们心之所向!

【《不做教书匠》读后感】相关文章:

不做教书匠读书笔记摘抄07-05

不做教书匠心得体会12-19

《不做教书匠》读后感10-19

不做教书匠读后感10-22

《教书匠》读后感04-13

不做“负情”人作文12-30

不做生活的逃兵作文03-09

不做成功的看客作文03-15

不做“机器人”作文03-11

不做文明人作文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