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孝图的读后感

时间:2023-02-14 10:36:01 读后感 我要投稿

二十四孝图的读后感(通用28篇)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二十四孝图的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二十四孝图的读后感(通用28篇)

  二十四孝图的读后感 篇1

  人之初,性本善,总记得小时候被父母要求捧着一本彩版的三字经听父母讲如何做人,如何孝顺,如何敬人做事。

  读到二十四孝图,不禁有感而发,虽已不是封建旧时,儿童也会被父母或尊长要求学一些孝道,百年之前,和鲁迅先生一起读阅做工粗糙的二十四孝图,满心欢喜的求知心被湮灭了,

  想那时只有略有图画的本子,就要被塾师,就是当时的引导青年的前辈禁止,呵斥,至打手心,和现在相比,我们除了课本还有许多课外读物,想那时鲁迅先生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性命,将肉麻当做有趣,以不情为伦纪,污灭了古人,教坏了后人,可如果鲁迅先生活到了今日,又会有怎样的感叹,或许只能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吧,在那时,封建的孝道虽然不可取,但却让人学会了尊老爱幼,也许有些礼节过于繁索,有些做法过于愚昧,也存在着虚伪和残酷,但和现在有些人来说,已经善良了许多。

  人之初,性本善,同为中国一民,虽不同时期,在屡被批判的封建孝道中也有感人的孝子,在与旧时期改头换面的今天仍然有许多不如古时的残酷。

  走在街上,桥洞中,可见一位衣衫褴褛的儿童,老人,记忆中最深的是那位整天坐在桥头的.老奶奶,冬去春来,送夏迎秋,季节变换,而她的衣衫不变,温度变化,而她的亲人的冷淡不变,她头发花白,凌乱地披着,那不知是什么颜色的衣服也补了好几个洞,她坐在桥头,不知在看什么,不敢去想象,只怕自已也会平添忧愁,脚边的铁盆,雪白的直刺人的眼,一枚两枚的硬币是她一天少得可怜的生活费……

  如果,我想是如果鲁迅先生看到这一幕,还会认为封建孝道只会害人吗?这里没有孝,没有亲情,没有善良,只有路人投去可怜的目光,这里没有尊重,没有幸福,只有被湮灭了善良的高等动物投去的一声清脆,一枚硬币打着转打在盆中,也一定像钉子一样打在老人心上……

  人之初,性本善,如果这种善能继续,那么二十四孝图也不会显得那样虚伪,那么鲁迅先生也不会大喊中国的劣根性了。

  人这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我耳边又响起了这流传千年的精典……

  二十四孝图的读后感 篇2

  美德是中国的一种伟大精神。最近我阅读了道德故事——二十四孝,情节感人,让人不禁被他们的孝道所感动,心中油然升腾起深深的敬佩。

  《二十四孝》主要讲了中国古代的二十四个孝敬父母的故事。其中,最让我记忆深刻的就是《亲尝汤药》和《弃官寻母》。《亲尝汤药》主要讲述了汉文帝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怠慢。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以便母亲随时照用,母亲所服的汤药,他都亲口尝过后才让母亲服用。他在位二十四年,重德治,兴礼仪,人丁兴旺,使西汉十分发达。汉文帝作为一位皇帝如此孝顺,怎能不让人敬佩。他更让我明白了一个人无论都忙,无论自己的事业多么重要,我们都不能对父母不闻不问。不管工作多忙,不管路有多远,都要心系父母,都要常回家看看。其实父母要的并不多,一声嘘寒问暖,足以抚慰他们孤独寂寞的心灵。

  更让我感动的是《弃官寻母》。朱寿昌七岁时,生母被嫡母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朱寿昌做官后,行四方寻找母亲。找到线索之后,他便弃官寻母。历经千辛万苦,他终于在陕西和母亲相遇了。多么感人的孝子啊!

  这时一个声音在脑海中不停地问:“孙天乐,你呢?你是一个孝子吗?”“当然,可是有的时候……”有的时候我会因为一些小事,冲着妈妈发脾气,让妈妈很生气。那一次,我用自己的压岁钱买了两包薯片,准备明天吃。可是第二天早上起来一看,妈妈竟然正在吃我的薯片。我很生气,对妈妈大吼道:“你为什么吃我的`薯片,你赔我。”“儿子,薯片这种油炸食品,你不能多吃,我煮了又有营养又好吃的鸡蛋,你快起来吃吧。”“我不吃,我不吃,我就要你赔我的薯片。”就这样我闹得妈妈很头疼。现在想想真惭愧啊!妈妈为了我的身体发育,让我少吃不健康食品,我竟然冲她发脾气。就算是又有营养又好吃的东西,我也不能只想着自己啊!

  我以后一定孝顺父母,一定不让父母操心,更不能让他们生气。

  中华民族的美德是人们必须有的精神品质。而孝道是拥有美德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有人说“教”就是孝道的文化。曾经我们可能都犯过错,但我们只要好好学习孝道的文化,并践行于我们的日常行为中,我相信每一个人都是好人,都是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二十四孝图的读后感 篇3

  品读完《二十四孝图》后,我不禁从内心深处发出感慨:“孝”,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古以来,“孝”就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孝是做人的根本。因此,古人常说“百善孝为先”。从古到今,关于孝的感人事迹一直发生,件件都令我们深受震撼。

  东汉时期,有一个人名叫黄香,他在九岁时母亲就去世了,所以黄香对父亲就更加孝顺、关爱了。严冬时,黄香就在父亲睡觉之前先钻进被子,用自己的身子把被子捂热,为的是让父亲能温暖舒适的睡个好觉;酷暑时,黄香就用扇子将枕席扇凉,为了让父亲睡的凉快,自己不惜累的满头大汗。亲朋邻居知道后,都称赞黄香是个孝顺懂事的好孩子。

  黄香长大后,当上了大官,但他体恤百姓,孝顺父母,百姓们都颂扬他:“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曾有一个感动了全中国的故事,它让天下的母亲收获慰藉。

  20xx年,一个叫田世国的人用他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母爱大如天的真理。在田世国得知其母患得尿毒症后,他便偷偷地去了医院做了血样检查,配型成功后,田世国瞒着母亲,毅然将自己的一个肾脏移植给她。

  手术成功后,田世国的母亲恢复得很好,然而,她却始终不知自己换上的肾是自己儿子的`。田世国说:“如果我妈恢复得比较正常,器官排斥的比较小,我想这就永远是个秘密吧”。这是一个美丽的谎言,更是一份拳拳孝子心!

  “孝”是华夏文明的不可或缺的必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华儿女恪守的人生准则。《孝经》上说:“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就是说,如果一个人能真正做到敬爱自己的亲人,那么他必定会以同样的心态去对待别人。正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由此可见,孝的传统美德意识已经似树根一般,牢牢地扎在中国人民的心中,丝毫不可动摇。

  我们中有谁知道,在美国人眼里,中国人尊老爱幼、赡养父母是全世界做的最好的,而在美国是不可想象的,闻者感叹:我们自己丢掉、忽视的,发达国度的人却要拾起来。对此,我们是否应该反思?是否应该好好地珍惜古人为我们留下的这宝贵的精神财富?

  做“孝”不必轰轰烈烈,作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从身边的一些不起眼的小事做起,多一些为父母着想的地方,尽自己所能做一些令父母身心愉悦的事情。

  大家共进一步,努力将中华传统美德—“孝”发扬光大!

  二十四孝图的读后感 篇4

  最近看了一本介绍古代子女感恩行孝的书,叫《二十四孝图》,里面讲了很多子女对待父母的事,有几篇故事让我很感动。

  虽然那些都是古代的事情,现在想来仍然有很大的意义,值得我们去学习。现在和大家分享一些小故事。百里负米: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看看我们现在的孩子呢?哪里能有这样的胸怀,总是先想着自己,不能先考虑到父母,这是教育的缺失,仲由得百里负米为父母的`精神是现代孩子最应值得学习的。芦衣顺母: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

  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这是多么宽大的胸怀啊,能向亲生母亲那样对待继母,并且能用自己的言行去改变继母的态度,真的是很了不起的事情啊。现在的我们呢?即使是自己的亲父母都不能原谅他们的小错误,都会不停的抱怨父母对待我们不好,这个不行,那个不行,试想我们有没有站在父母的角度思考,或者以自己的行动去影响改变他们呢?扇枕温衾:黄香,东汉江夏安陆人,九岁丧母,事父极孝。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卧冰求鲤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这两个故事都是讲为了父母而不顾自己的安危,只要父母能够过的舒服,能够开心,自己做出点牺牲是没什么的。不管做什么事情都先为父母着想,用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回报父母。

  希望每个孩子都有感恩的心,能时常为给了我们生命、为我们付出一切的父母想想,我们能为父母做些什么?我们能拿什么回报我们的父母呢?或者只是轻轻地一句“妈妈我爱你”就能使父母感动了。

  二十四孝图的读后感 篇5

  鲁迅所有的文章里面,我最喜欢的是《二十四孝图》。其实,《二十四孝图》中那些孝子们的故事,原本该是很感人的。只可惜,一代代人们给它披绫挂彩,涂脂抹粉,将感人的真实涂抹成了让人反感的矫情。就如同一个女子,任凭她再怎么美丽,若是脸上抹了过于厚重的脂粉,也唯有让人反胃而已。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对《郭巨埋儿》的描写。这一段让我深刻的感受到封建社会的腐朽。鲁迅先生在《旧事重提》中说:“童年时代的我和我的伙伴实在没有什么好画册可看。我拥有的最早一本画图本子只是《二十四孝图》。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于发生反感的,是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件事。”鲁迅先生还不无讽刺地说道,不仅他自己打消了当孝子的念头,而且也害怕父亲做孝子特别是家境日衰、祖母又健在的情况下,若父亲真当了孝子,那么该埋的就是他了。不是

  让谁照著学,而是一点,让大家明白,

  父母给予我们生命,

  我们应该去爱自己的的父母,

  害自己的孩子是不对的`,但要学习这种文化,而非是模仿

  是通过故事告诉大家孝敬父母。

  绅士赤条条的躺在冰上面”借用的是“卧冰求鲤”的故事。《晋书?王祥传》说他后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将军跳下汽车去负米”,借用的是“子路负米”的传说。子路,姓仲名由,孔丘的学生。他服侍父母时,自己只吃粗劣的饭菜,为父母到百里以外去背米。”鲁迅在前文已说过,学“子路负米”并不难,而“卧冰求鲤”则有点危险。这里讽刺国民.党反动派统治时期的社会状况,“整饬伦纪的文电是常有的”,但却很少看见那些“绅士”、“将军”为老百姓做出类似“卧冰求鲤”、“子路负米”这样的善事来。

  让我们的英雄走下神坛吧,还他们各自的本来面目,那些不见得多么完美、然而充满了人情味的面容,那些褪去了“神”的光环、然而闪耀着“人”的光辉的面容。

  让我们唱起普通人的赞歌吧,歌唱那些软弱、怯懦、犹豫背后的高贵与坚强,赞美那些挺立于平凡身躯中的铮铮傲骨。

  二十四孝图的读后感 篇6

  《朝花夕拾》中有一篇叫《二十四孝图》的文章,给我印象十分深刻,颇有感受。 文章讲的是作者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作品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作品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 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但其中的"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尝粪忧心"令人发指。

  先说说那个郭巨埋儿吧。说是晋代有个叫郭巨的,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为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养母亲,对母极孝。后来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就和妻子商量:"儿子可以再生,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粮食好供养母亲。"夫妻遂把儿子抱出,挖坑要埋。兴好挖出一坛金子来,才免了儿子一死。

  郭巨虽有孝心,但杀儿之举,却有违人性,不合儒家"天地之性,人为贵"的人本观念。看似大孝,其实是残忍。古有为求神为父母治病舍身的,也有割股肉以解父母想吃肉之念的,今有为父母治病献五脏的,极少有为父母去杀人的。为了节约粮食,就想把自己的亲生儿子杀了,一则有违老母爱孙之心,二则陷老母于不仁。所以后来有人把这种孝举,称为"愚孝。" 随便一翻《二十四孝图》,这样的字眼映入眼帘:"卖身葬父"、"埋儿奉母"、"哭竹生笋"."刻木事亲"、"埋儿奉母"让人感到冷酷无情 ; "孝感动天"、"卧冰求鲤"、"哭竹生笋"迷信思想严重 ; "尝粪忧心"则让人恶心。

  孝是应该的,迂腐是愚蠢的,盲从是可悲的,卫道是可恨的。

  二十四孝图的读后感 篇7

  鲁迅先生写的很多文章都带有讽刺意义,这篇《二十四孝图》也不例外。中国自古以来就把“孝”做为百善之首,民间也流传着许多孝子的故事,而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却颇有深意,耐人寻味。

  鲁迅先生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处于白话文与文言文的交替的时期,可当时的中国但凡需要变革就会有一群“正人君子”和“绅士”们跳出来抵触,“只要对于白话来加以谋害者,都应该灭亡!”鲁迅先生不止一次的用这句话来表达自己对那些企图阻止中国前进和变革的人的愤恨,他渴望中国进步,更希望中国的下一代可以接受全新的知识和了解这个世界,他希望中国的教育能够得到全面的改革,而第一步就是推广白话文,可以让孩子们从小就读到更多的好书,学习更多的知识。我仿佛可以体会鲁迅先生的愤慨和期许,他想通过自己手中的笔为孩子们的未来撑起一片天空。

  整篇文章写的是《二十四孝图》,乍一看,这应该是一本颂扬孝道的书吧,其实不然,鲁迅先生对这些所谓的孝子故事却是十分反感的,尤其是“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这两个故事:“我至今还记得,一个躺在父母跟前的老头子,一个抱在母亲手上的小孩子,是怎样地使我发生不同的感想呵。……然而这东西是不该拿在老莱子手里的,他应该扶一枝拐杖。装佯,侮辱了孩子。”我的`脑子里似乎也闪出了这样的画面,一个满头华发的老爷爷,却穿着小孩子的衣服,躺在耄耋之年的母亲的怀里,母亲手上还拿着“摇咕咚”,那场景着实让人可笑。郭巨埋儿“就更让我不能理解了,郭巨因为母亲疼爱孙子,自己总舍不得吃饭,把仅有的食物留给孙子,为了对母行孝,就永定埋掉自己的儿子,节省粮食供养母亲,当挖地三尺多时,发现了一坛黄金,上面写着:天赐黄金,郭巨孝子,官司不能夺,民不能取。这故事乍一看,觉得匪夷所思,为了养母亲竟然要埋了自己的儿子,埋着埋着竟然还挖出坛金子,可细读后我才了解鲁迅先生的用意,《二十四孝图》上的故事看似都是颂扬孝道,劝人为善的,可实际上这些故事全都是封建社会用来禁锢老百姓思想的工具,“那里面的故事,似乎是谁者知道的,便是不识字的人,例如阿长,也只要一看图画便能够滔滔地讲出这一段的事迹来。”而这一禁锢就是几百年,如此根深蒂固,不得不让人感叹呀!

  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使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封建社会的愚昧和封建教育的落后,揭露和批判了封建孝道虚伪凶残的本质,也给活在当下的我们予以警示。

  二十四孝图的读后感 篇8

  《二十四孝图》是朝花夕拾的第二篇,鲁迅由对反对推行白话人的痛斥想到了自己小时候。由自己小时候看的绘本想起了自己在日本留学时候看到日本的小学生用的图书,感慨自己小时候和现在的小孩子读书是如何的枯燥呀。这让我想起来了霍先生之前在公众号发表的几篇文章,自己以前看霍先生写的一些游记是非常欢喜和憧憬的,但是最近先生连续发好几篇对于日本教育的“吹捧”的文章还有对中国的一些意见,还记得当时自己还在微信上留言了,对先生所说的进行反驳。后来就对于先生发的文章开始批判的眼光去看待了。

  今天看到鲁迅先生在文章里发出这样的感慨,不禁肃然起敬。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大多写于一九二七年之前。差不多一百年了,中国的学者还是在发出:中国和日本还是有那么大的差距的感慨。自己的爱国之心自是不用怀疑的,但是两个跨越近100年的学者都扎起感慨,我真的想自己亲身去体验一下到底差距在哪里?

  后来文章中鲁迅先生想起小时候一位儒者送给他的一本《二十四孝图》。鲁迅在听完这本书里所有的故事后,对于想做一个孝子的计划完全绝望了,突然感到一阵的共鸣啊。近几日回家然后和爸妈聊了一下对于自己以后的规划,想法和他们认为的完全背道而驰,心中十分的苦闷。他们想自己毕业就要回到县城,按照自己所学的,在那里大致也可以找到一份相对轻松的事情,然后看看能不能考教师资格证或者走走关系考个公务员。对于爸妈的考虑自己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可能因为爸妈自小在家,对于自己,父母的爱从来不觉得奢侈,所以也不会太大的.珍惜。毕业以后一直想着多赚钱然后追随前辈的脚步。和父母吐露心声后,他们大为不悦,一直说我太自私,劝我要看清现实。

  文章最后,他(鲁迅)觉得自己小时候看不懂的问题,长大了知道又开始计较和后怕,觉得自己这样的想法着实可笑。关于孝这个问题,自己一直也是摇摆不定的,小时候到高中都非常听爸妈的话,但是到了现在,开始有自己的想法,很多事情大致要和他们对着干,好像叛逆期延迟了一样。很多时候都害怕家里突然打来电话讲不好的事情,对于爸妈的身体也是非常的担心。到现在自己也是看不懂孝这个字啊。

  二十四孝图的读后感 篇9

  我一直以为《二十四孝》里的那些人好伟大,读了鲁迅的《二十四孝图》后,我才发觉那些人太虚伪了。比如春秋末期楚国人,老菜,他七十岁时穿五色彩衣诈跌“娱亲”的故事,有那个必要吗?一个老头子......实在侮辱了孩子,再者说一个七十岁的老头儿无论身体再怎么健康,都应该好好养老,都不应该......

  我跟鲁迅有共同的观点,那个《卧冰求鲤》,真是的',做个孝子那么难啊,大冬天爬在冰上,把冰融化了。别说捉鲤鱼而鲤鱼没求着,自己反掉进了河里,丢了小命......

  实在让人气愤的是那郭巨,这人真是的,我怀疑他是生出来就那么大,没当过小孩,为了他娘亲,竟然要埋了他亲生儿子,还说什么“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掩埋此子?”真是恶母。

  封建时代的“孝”在我看来,纯粹瞎说!伤天害理!

  二十四孝图的读后感 篇10

  今日无事所以多读了几遍,《二十四孝图》鲁迅先生从当时的儿童读的书谈起,回忆了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是先高兴,高兴之余接着是扫兴,知道了“孝”有如此之难,以前妄想做孝子的计划,也彻底从“我”的心底消失了的感受。从文章字字句句,也反映了封建社会的孝道的虚伪。文章中重点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孝道的.故事,指责了封建社会孝道残酷,不顾儿童性命,将肉麻当做有趣,“以不情为伦纪,了古人,教坏了后人。”从文章中我感受到了鲁迅先生对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给予的强烈抨击。

  二十四孝图的读后感 篇11

  鲁迅的《二十四孝图》是收录在《朝花夕拾》中的一篇文章,作者叙述了自己对于《二十四孝图》中对于“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孝道故事的看法,批判了这种封建制度下变形了的孝道。

  百善孝为先,古人讲“孝道”摆在所有道德的最前面。一个人品德怎么样,首先看这个人孝不孝顺,如果不孝顺,连官都做不了。自古以来流传的孝道故事有很多,给人很好的教育意义。但是《二十四孝图》中存在的一些扭曲人们孝道的观念,鲁迅先生给与了强烈的抨击。“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是一种封建社会畸形的孝道,为了孝道就能枉顾子女性命吗?这种低级趣味的肉麻就是孝道吗?这些都属于愚孝,这些故事遗留下来的`封建孝道观念毒害了一代代的人。我们为人子女的,孝道是天经地义的事,但是要科学,而不是迷信,要观念要与时俱进,而非封建愚昧,更不能因为孝道而伤害到其他人。破除封建孝道的观念的虚伪和残忍,就是要我们有意识,而不是盲目尊崇。就像鲁迅认为的那样,只要自己孝顺父母做到心中无愧就行了。

  作者对于封建孝道给与了无情的批判,同时,《二十四孝图》也能让人对孝道与更深的领悟。千万不要再出现“尝粪忧心”、 “郭巨埋儿”这样的愚孝了。其实,我觉得让父母开心自在就是最大的孝顺了。

  二十四孝图的读后感 篇12

  孝是什么?孝是宽容:宽容老人总也舍不得扔掉的"垃圾破烂";宽容老人的唠叨;宽容老人的口水和鼻涕。孝是报答:是母亲节的一束康乃馨;是父亲生日时的一瓶好酒;是久病床前的送汤喂药。孝是耐心的陪伴:耐心听取老人的话;耐心向老人解释做工作;耐心说服老人。孝是善意的欺骗:百余元的衣服不妨告诉老人只花了几十元。孝是常回家看看:回家给父母做一顿可口的饭菜。

  闲暇之余,翻阅朋友的空间时偶然看见《二十四孝图》这本书,看后感受颇深!《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诗选》,是元代郭居敬编录历代二十四个孝子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合而成。由于后来的印本大都配以图画,故又称《二十四孝图》。

  纵观《二十四孝图》这本书,孝子们有为父母舍利的,有为父母舍身的,有为父母舍妻子、儿女的,可以说无一不能舍!甚至自己的生命。舍身、舍心,完全是无我的尽孝。

  吴猛《恣蚊饱血》,王祥《卧冰求鲤》,杨香《扼虎救父》,丁兰《刻木事亲》,郭巨《埋儿奉母》 …… 值得我们继承和弘扬的是——对父母的敬爱和关心、发自内心的侍奉父母的精神。

  今天,孝敬父母不仅要养父母之身,重要的'是要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一个孝子该如何行孝呢?孔子从居、养、病、丧、葬、祭五个方面告诉我们具体的做法。

  首先"居则致其敬"。"致"就是尽心尽力切实做到,而且做得圆满。就是说对父母要发自内心,完全真诚,没有丝毫保留。虚伪。对父母由衷的尊敬,这样的一种敬意就叫"致其敬"。二是:"养则致其乐"。孝亲有三个含义: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关键是要做到,让父母欢喜快乐,没有忧虑、没有烦恼。三是:"病则致其忧"。就是在父母生病时,做儿女的心中要忧心忡忡,问寒问暖,尽快为父母检查治疗,早日痊愈。四是:"丧则致其哀"。就是说如果父母过世了,做儿女的要知恩图报,尽其哀情,这是儿女情感的自然流露,但也要注意节哀。五是:"祭则致其严"。是讲父母埋葬后,要定期的祭祀,庄严肃穆,恭敬,追忆感念父母祖先的恩德。

  如果一个人对父母的居、养、病、丧、祭五个方面都很好的完成了,基本责任已经尽到,可以说是个大孝子了。

  最后,我将引用网络最近走红的一篇《妈妈》,与大家共勉。这是新华社解放军社社长在母亲追悼会上的祭文:"苦日子过完了,妈妈却老了。好日子开始了,妈妈却走了。妈妈生我时,剪断的是我血肉的脐带,这是我生命的悲壮。妈妈升天时,剪断的是我情感的脐带,这是我生命的悲哀。妈妈在时,‘上有老’是一种表面的负担。妈妈没了,‘亲不待’是一种本质的孤单。再没人喊我‘满仔’了,才感到从未有过的空虚和飘渺。再没人催我回家过年了,才感到我被可有可无了。妈妈在时,不觉得‘儿子’是一种称号和荣耀。妈妈没了,才知道这辈子儿子已经做完了。慈母万滴血、生我一条命、还送千行泪、陪我一路行、爱恨百般浓、都是一样情、即便十分孝、难报一世恩、一声长叹、叹不尽人间母情……"

  二十四孝图的读后感 篇13

  《二十四孝图》这篇文章回忆了鲁迅先生小时候对《二十四孝图》的观感及长大后对《二十四孝图》的批判,揭示了封建孝道的残酷与虚伪。

  作品着重解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作品。而鲁迅先生将其称为“肉麻当作有趣”,“污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可见鲁迅对《二十四孝图》的讨厌。

  在这旧时代的中国,大家都推崇这种“孝”,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一定是好的。“抱着这思想,在那个大多人都不识字,见识短浅的时代,就连鲁迅先生的女佣人阿长都可以流利的讲出来。可见影响之深,范围之广。这种观念当是错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对流传下的思想做出判断,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封建思想,就犹如一所监狱,把人们囚禁于此,被隔绝的.人们手足无措,只能听信于那些传播者的谗言。作为现代人,我们不处在那个动荡的时代,所以,对于那些封建思想需要采取不听,不信的态度,要对它进行抨击,只有这样,社会才能更好的发展,更好的进步。

  二十四孝图的读后感 篇14

  文章讲作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感受,揭示封建孝道虚伪残酷,二十四孝图读后感。作品着重分析“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性命,“肉麻当作有趣”,最近回国讲学,周末,下午5点左右,偶尔经过母校原一中的旧址时,看到校门前后几十米,到处是送餐的家长们,与孩子蹲在街角或台阶上,急急地吃着饭。长辈的那种殷切,那份关爱,确实叫人为之动容。只有为他们祈祷:愿学子成才,愿父母健康,也愿为他们提供一个避风的.小亭或走廊。(作者系澳大利亚布里斯班市公民,原区一中毕业生)

  二十四孝图的读后感 篇15

  今日无事所以多读了几遍,《二十四孝图》鲁迅先生从当时的儿童读的书谈起。

  回忆了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是先高兴,高兴之余接着是扫兴,知道了孝有如此之难,以前妄想做孝子的计划,也彻底从我的心底消失了的感受。

  让我们的英雄走下神坛吧,还他们各自的本来面目,那些不见得多么完美、然而充满了人情味的面容,那些褪去了“神”的。光环、然而闪耀着“人”的光辉的面容。

  让我们唱起普通人的.赞歌吧,歌唱那些软弱、怯懦、犹豫背后的高贵与坚强,赞美那些挺立于平凡身躯中的铮铮傲骨。

  二十四孝图的读后感 篇16

  《二十四孝图》这篇文章记述的是鲁迅先生透过当时的儿童读物想起自己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了封建孝道虚伪和残酷,并且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责了这些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生命,将肉麻当做搞笑,以不情为伦理,污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

  作品开篇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现象给予严重批评,透过这件事能够体现作者鲁迅是下了很大决心提倡白话文的。而对于提倡复古的人是极其痛恨的,痛恨到什么程度呢!只要对于白话来加以谋害者,都就应灭亡!两次在开篇部分出现足以体现作者鲁迅对提倡白话文的渴望和对复古的痛恨。并且用麻叔谋蒸食小儿的例子来比喻这件事,足以体现作者对于此事的努力有多大。

  《二十四孝图》是元代郭居敬编,资料是集录了古代所传的二十四个孝子的故事,是旧时宣扬孝道的通俗读物,其中老莱娱亲是讲他七十多岁时穿五色彩衣诈跌娱亲的故事,、郭巨埋儿是讲郭巨由于家里贫穷母亲吃不饱饭便要挖坑埋掉自己亲生儿子的事。那里面几乎全是记录愚孝的故事,鲁迅透过表达自己对愚孝的不认同,同时也讽刺了当时的`旧社会、旧制度、旧思想,表现了他强烈提倡新文化的欲望。

  鲁迅先生对愚孝的看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孝是必要的,愚孝是万万不可的,这不是这天的我们正要学习的吗期望天下多几个孝子,少几个愚孝之人。

  二十四孝图的读后感 篇17

  鲁迅所有的文章里面,我最喜欢的是《二十四孝图》。而其中记得最深刻的便是有关郭巨埋儿;的一段。

  郭巨埋儿;的故事是说一个孝子郭巨,家里贫穷,生了儿子之后怕养不起老母,就要把亲生儿子埋掉。我想,那些把这个故事改编润色、一代代传下去奉为典范的人们,本来是要赞扬郭巨的孝顺吧。可年幼的鲁迅读了后,竟然从此总怕听到我的父母愁穷,怕看见我白发的祖母,总觉得她是和我不两立的;,竟然对这些孝子们产生了抵触心理,不仅仅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父亲去做孝子了;。这是何等的悲哀!

  其实,《二十四孝图》中那些孝子们的故事,原本该是很感人的。只可惜,一代代人们给它披绫挂彩,涂脂抹粉,将感人的`真实涂抹成了让人反感的矫情。就如同一个女子,任凭她再怎样美丽,若是脸上抹了过于厚重的脂粉,也唯有让人反胃而已。

  那些煞费苦心修饰;出来的完美的、让人们去膜拜敬仰的神像,是不能打动人心的。真正能让我们这些在柴米油盐间折腾着的普通人感动的,永远是那些平凡的英雄,那些有过懦弱、有过自私、有过犹豫,然而最后选取了勇敢、选取了奉献、选取了坚定的人。

  那些自愿前往偏远地区的志愿者们,难道没有过后悔吗难道从没有在静夜里独自流下过泪吗难道没有抱怨过当地不可想象的艰苦条件吗难道没有在遇到挫折遇到困难时,萌生回家的念头吗我想,这些都是有过的。然而他们最后还是坚持了下来,用自己的青春和热情,温暖着那块贫瘠的土地。那些坚守操节,廉洁奉公的干部们,难道没有羡慕过别人富足的生活难道没有在贿赂面前感到一丝的犹豫应对着清苦的生活,难道没有过委屈与不甘应对妻儿亲友的抱怨,难道没有过歉疚、没有过哑口无言我想,这些都是有过的。然而他们最后还是选取了清廉,守着自己的良心,不图那个廉洁;的虚名,只求仰不愧天,俯不愧地。

  那些为人们所称颂的英雄们之所以崇高,不是因为他们的完美;,而恰恰是因为他们的缺陷,以及与缺陷进行的不屈不挠的斗争。正是他们的缺陷,使他们离我们是那么近,我们不用仰视就能够看到他们的面容;而他们对自身缺陷的战胜,成就了他们的崇高。为什么总是要把人神化;呢那些高高在上的神像,真的比混迹于芸芸众生的人;更有感染力吗恐怕不见得吧。失去了真实失去了亲切的典范和偶像,立刻便敛去了那温和的笑容,换上一副拒人千里的面孔。让我们的英雄走下神坛吧,还他们各自的本来面目,那些不见得多么完美、然而充满了人情味的面容,那些褪去了神;的光环、然而闪耀着人;的光辉的面容。

  让我们唱起普通人的赞歌吧,歌唱那些软弱、怯懦、犹豫背后的高贵与坚强,赞美那些挺立于平凡身躯中的铮铮傲骨。

  二十四孝图的读后感 篇18

  今日无事所以多读了几遍,《二十四孝图》鲁迅先生从当时的儿童读的书谈起,回忆了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是先高兴,高兴之余之后是扫兴,明白了孝;有如此之难,以前妄想做孝子的计划,也彻底从我;的心底消失了的感受。从文章字字句句,也反映了封建社会的.孝道的虚伪。文章中重点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孝道的故事,指责了封建社会孝道残酷,不顾儿童性命,将肉麻当做搞笑,以不情为伦纪,污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从文章中我感受到了鲁迅先生对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给予的强烈抨击。

  二十四孝图的读后感 篇19

  鲁迅的《朝花夕拾》中有一篇《二十四孝图》,读了以后心情不能平静,把我的所思所想写下来。

  《二十四孝图》讲的是古代二十四个孝子的故事。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中国和人民。

  古人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但孝敬父母,还要爱护孩子。“郭巨埋儿”却置儿子的生命于不顾,让人感到残忍;“尝粪忧心”让人觉得恶心;“老莱娱亲”又让人觉得做作不可思议;“卧冰求鲤”更是拿生命开玩笑。做这样的孝子让人止步。作品还对那些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对封建孝道不顾儿童性命一味的愚孝表示反封建的决心。

  总之,此一时,彼一时,我们要顺应时代的发展,不要让那些封建流毒污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子予养而亲不待”。孝顺要趁早,否则,弄一个“刻木事亲”又有何用呢?

  二十四孝图的读后感 篇20

  中国人通常说:“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一切善行都是从孝开始的,它是做人的根本。这个寒假,我阅读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故事——《二十四孝》,更加了解了这句古话的深刻含义。

  《二十四孝》是元代郭居编录,一说是其弟郭守正,还有种说法是郭居业撰。由历代二十四个孝子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为中国古代宣扬儒家思想及孝道的通俗读物。主要故事有《百里负米》《卧冰求鲤》《涌泉跃鲤》等,我最记忆犹新的就是《涌泉跃鲤》了,我给大家讲讲吧。

  姜诗夫妇知道婆婆喜喝长江水,爱吃鱼。但长江离他们家有六七里路远,一次因风大,妻子庞氏接水许久不回,姜诗怀疑她怠慢婆婆,便把她逐出家门,庞氏没有走远,她在邻居家昼夜辛勤织布,把挣到的钱托人送给婆婆,后来婆婆知道后,便把庞氏接回来,上天感动,涌进了一口长江水,每天都有两条鲤鱼跃出,夫妻两人再也不用去江边了。

  这个尽孝故事看完后,我非常感动,因为姜诗和庞氏两人每天都要来回走十三四里远,可是他们都没有怨言。庞氏就算被逐出家门也会吃苦挣钱孝敬婆婆。我也很自责,别人想尽办法孝顺自己的家人,现在的我却还不知道该怎样孝顺家人。自从看完这个故事后,我就知道了不应该在家里发脾气,让家人失望,应该为家人着想,懂得孝心。有一天放学回家,我看见一个老人帮孙子背着一个书包,说:“快回去做作业!”那个孩子不理睬,在旁边放鞭炮,老人皱着眉,叹了口气。看到这,我觉得那个孩子即使很想玩,也要先把学习搞定,他也不能不理老人,让老人失望。如果你能带给家人快乐,让他们生活幸福,也相当于是尽了自己的孝心。

  “孝”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也是最基本的做人原则。一个人如果不孝顺,他更不会热爱自然,热爱祖国,也成就不了什么大事业。所以,只要你懂得孝,就会有回报。

  二十四孝图的读后感 篇21

  寒假通过老师的推荐,我看了《孝经·二十四孝》这一本书,并从中学到了许多道理。孝,自古以来是我们华夏民族的优良传统,它一代又一代得传承着,迄今为止,依旧被人们所重视。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一个都没有孝心的人,是没有道德的。孝,是一切品质中最为基本的一个,但是却又是最为重要,很多人也并没有做好的。孝,是一个人一生的作业,无论你是万人之上的富豪,还是流浪街头的乞丐,你都要孝敬父母,感谢父母。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从出生到长大成人,都是父母辛辛苦苦将我们养育长大、教育我们,所以,孝敬父母是我们天经地义的。一个孝顺的皇帝,对百姓也能施仁政;一个不孝顺的皇帝,再兴旺的国家也会灭亡。一个人是否能够成功,最基本的就是从是否孝敬父母看出。

  现在的年轻人变得越来越“繁忙”,经常早出晚归、游荡他乡,哪怕好不容易有时间陪父母,也总是厌烦地辞掉,宁愿去陪朋友一起发呆,也不宁愿回家看看愈发憔悴的父母。

  近日有一档十分火热的综艺节目《旋风孝子》几位明星和他们的父亲或者母亲一起度过六天五夜,用自己的行动弥补失去的孝行,其中所有的家长都表示:自己的`孩子太忙,并没有时间。这也引发了各大网络的关注:孝,是否被我们说得太过于轰轰烈烈,而忘记了自己的本质?父母并不在乎你的官衔职位,而是想要让你多陪陪她,就像你小时候他们陪你一样。尽孝并不是一两天就可以了,而是要每天都坚持,为父母做好每件点滴小事,让他们感受你那颗最诚挚的心就足以。

  从现在开始尽孝吧!我想我们都不希望有后悔的那一天。

  二十四孝图的读后感 篇22

  孝,即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特别强调的一种,弟子规中,对待长辈的态度无疑写的清清楚楚,“孝”这一概念,早应该在中华民族的传统中成为不可磨灭的一条了,从“乌鸦反哺,羊羔跪乳”这妇孺皆知的故事中体现出来了。

  文中说,当作者看过二十四孝后,看到做个孝子如此之难,原先做个孝子的计划便彻底放弃了,其实我觉的,做孝子不一定非要将事例硬安到自己头上,那样多生硬来着,只要打心眼里替母亲着想,替父亲着想,不让他们为自己操心,在家务上替他们分担一些,也是一种孝,虽不如事例上那么感天动地,但至少也是一种平平凡凡的孝呀!

  硬把事例往自己头上安,是行不通的,毕竟时代在变,你说有一天你父母想吃鲤鱼,你说:“好,我要做一个孝子,卧冰求鲤去!”行的通吗?现在冬天没有古代冷,湖面上通常才结一层薄冰,恐怕人才站上去还没来得及卧下呢,冰就碎了,当时别说父母吃不到鲤鱼,恐怕也会吓的赶紧跑到湖边来救人,再说,现在市场上明明有鲤鱼卖,干吗要那么费劲去求鲤鱼呢?

  其实,这些事例所要表明的,是“孝”的.精神,“孝”不是一件事情,而是一种精神,平平凡凡的“孝”反而更加的温馨,向一缕淡淡的香气迷漫在家庭之中,使每个人都感到淡淡的幸福。

  不用那么惊天动地,平平凡凡的“孝”,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更加的温馨、幸福。

  二十四孝图的读后感 篇23

  读了这篇文章,我才终于明白:想做孝子,还真是不容易啊!

  曾经以为,孝,就是听父母的话,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但现在终于明白,有些事,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比如说“郭巨埋儿”这个故事,说的是为了让母亲吃饱饭,竟要将未满三岁的儿子埋掉。我不禁倒抽了一口凉气:如果我的父亲也学着郭巨,那死的不就是哦?所幸我家还算比较宽裕,这还是落不到我头上的。但不仅仅只是母亲与郭巨是血肉之亲,那三岁的儿子也是人,也是他的'亲骨肉啊!如此虚伪,真是令人哀叹!

  其实,随着科技的发展,在以前我们认为是至孝的大好事,现在已用不着那么夸大其词的去做了。正如鲁迅先生所写的“却很少见有绅士赤条条地躺在冰上面,将军跳下汽车去负米”。这都是多此一举,若换在先前,你的这种行为回被大肆赞扬;若是现在躺在冰上用身体的温度把冰化开,不被人看作异类才怪。幸好只有少数的人会这样做,要不然,全世界就只剩下已至古稀之年的老人了。

  二十四孝图的读后感 篇24

  这两天我们学习了二十四孝的前十二孝,我深深体会到什么是孝。那个身葬父的董永,以前只从电视剧中知道他和七仙女的故事,其不知他让我佩服的是他的孝心。他为了埋葬父亲,甘愿身到富家为奴,他的孝心终于感动了天帝……

  老师和我们讨论,天帝可能是假的,但是身葬父这个事情肯定是真的,我想也是的。知道了这个故事,想一下我自己就很惭愧了,我和他比起来那就太不孝了。上次爸爸生病了我还是不闻不问,好像和我无关一样。我天天在外头玩,只有爸爸许诺给我买东西,我才回去。什么事情稍不顺心就发脾气,在外头时连爸爸他的电话都懒得接,更不要说孝心了。

  学习了古人的孝道,我明白了自己的错误。父母生了我们,我们就要孝敬他们,不能忘本。父母都是为自己的'孩子好,他们批评我们也是为我们好,我们也要虚心的接受。父母是我们最大的恩人,要报答感谢他们,这样才对得起自己的心。

  接下来的十二孝,我一定要认真学习,今后我一定要好好的孝敬我的父母。

  二十四孝图的读后感 篇25

  我在网上看了一篇叫《二十四孝》的文章,给我的印象十分深刻,让我深受感动。其中,有一则是“卧冰求鲤”,这则小故事在令我感动的同时也让我受益匪浅。

  这则小故事讲的是古代一位叫王祥的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但是,当父母生病时,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马上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的母亲使他失去父爱,王祥都能在父母生病时,衣不解带地侍候,还在冬天用自己的`体温来把冰融化,捉鲤鱼给继母吃。真是令我感动极了。

  古代的人们如此孝顺。正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在构造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孝敬父母,更何况孝道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和传统美德,但是,事实好像有点不尽人意,历史宝贵财富并没有得到部分现代人的认同,甚至有的人还要父母来“孝敬”他们,在他们心中,父母是天经地义要养他们,要为他们做牛做马的观念。他们认为只有自己逍遥快活就够了,却不体谅,不理解父母对自己所付出的辛劳,更不用提要他们孝敬父母了。他们可否想过母亲十月怀胎的痛苦和父母亲把他们从一个小婴儿拉扯大的艰辛,难道这也能让人所忘却吗?如果这些都不能感化他们的铁石心肠,那他们只能得到人们的唾骂和抛弃。

  父母给我们的爱是无私的,父母默默地为我们操劳。如果你够细心,就会发现父母脸上多了一条条皱纹,头上多了一丝丝银发。父母在我们的成长路上精心的养育并教育我们,却不求回报,父母对我们的爱比山还高,比海还深。所以,我们现在要好好孝敬父母,哪怕是帮妈妈做做家务,给爸爸捶捶背,把好吃的留给父母吃,做一个听话懂事的好孩子。此外,我们更要好好学习,不辜负父母对我们的期望,长大以后好好报答父母,好好孝敬父母!

  “孝敬”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到的,就像这则故事中的王祥那样,我一定好好孝敬父母。

  二十四孝图的读后感 篇26

  捧着鲁迅先生那本朝花夕拾,翻了好一会儿,半天没憋出一句话来。虽说作者是中国现代文坛当之无愧的巨匠,但我总觉得他的文笔太过深沉晦涩。也许是我的觉悟低了些吧,连思想也有些不同的,就像那篇二十四孝图。

  “百善孝为先”是古人的基本道德思想,二十四孝图本是一本宣扬儒家“孝”的观念的儿童传统读物。而鲁迅先生这篇文章就写在于“反对白话文”的潮流争锋相对之时。作者以激奋起笔,贯穿了辛辣的讽刺,痛斥了封建孝道的虚伪,表达了他的爱憎之情。

  并不是否定鲁迅的观点。的确,新中国是需要像他这样敢说敢做的人才,也的确很渴望一个去打击封建残酷的`声音。然而,对于他所言的观点我却意见相左。

  不得不承认的是,二十四孝的确有着一些像“哭竹生笋”“卧冰求鲤”等匪夷所思的接近神话的故事。也有一些极端一味的如“老莱娱亲”“郭巨埋儿”。你可以称之为荒诞,但它只是仅仅起到警示后人的作用,目的还是好的。试问难道真的有人去学着文中那般卧在冰上,求着鲤鱼的到来?有真的有白发老爷在故作轩状吗?

  古代不受孝道的极为少见,也算是屈指可数。倒是在如今的社会不孝儿女诸多。父母含辛茹苦的拉扯长大,成人后却对父母不屑一顾,冷嘲热讽的比比皆是。子不嫌母丑,子不嫌家贫,我想现代人也逐渐丧失了这种传统了吧!

  孝并不像鲁迅所言的那番“难到了几十几百倍”。父母累了送上一杯热腾腾的暖茶,看见你把家里打扫的干干净净,看见成绩单上那喜人的成绩。我想知一切都足以让父母舒展眉头的了。可惜,有人连这一点小事也做不到,让双亲头上的白发添了一根又一根。

  二十四孝没有错,它的最终母的只是希望后人更加孝顺,更为懂事。儒家思想的确在某一方面迫害了人,但我们不可以完全否定,只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发现它优秀的一面。因此原谅二十四孝吧!

  二十四孝图的读后感 篇27

  《朝花夕拾》这本书你一开始看会觉得它的文字很难懂,并不是我们所熟悉的白话文,但你若是静下心来,仔细的品读与琢磨,你就能发现它真的很有意思。

  鲁迅先生把他曾经的那些快乐的、难过的、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写进了这本书里,其中,《五猖会》是我觉得比较有意思的一篇。 《五猖会》主要讲了”我”想去看五猖会,可父亲却让”我”去背《鉴略》,最后,”我”背完书,出发去看五猖会的时候,却不那么高兴了。

  这一篇,作者想表达的.意思还是很明显的,读起来也不是那么吃力,作者把对曾经封建的教育方法的批判也写了进去,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对封建思想有多么的痛恨。这一点从《二十四孝图》也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对其中的”老菜娱亲”与”郭巨埋儿”表现出了十分厌恶的心理,因为这两个故事,表现出了极其扭曲的孝道,鲁迅先生对当时儿童所体验的那些不正常的、所谓的孝道感到深深同情,他想打破这种束缚,想创造一个”新中国”,那里没有战争,没有封建的旧思想,是一个真正和谐、自由、平等的地方。

  读完此书,我能感受到鲁迅先生那颗火热的心,这里既有温馨的回忆,又有理性的批判,带给我许多美好的精神享受。

  二十四孝图的读后感 篇28

  今天,我观看了二十四孝故事,这些故事深深感动了我。

  说说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故事。古时候有一位皇帝,他很有孝心。有一次,他的母亲病了,他便开始照顾母亲,怕宫女们照料不好,他每次上完朝就会带着太医去看母亲。皇帝又要管理国家大事,使人们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又要好好照顾母亲。结果母亲这一病就病了三年,而在这三年中,皇帝也没有睡过一次好觉。

  看到这个故事,我不禁惭愧地低下了头。以前,妈妈在家里突然胃痛,只好躺在床上呻吟着,我见了,心里虽感到着急,但每次都只会问一句:“妈妈,您怎么了?”当妈妈还在回答我的问题时,我一定会飞快地而且淡淡地回答一句:“哦!”然后没有任何其他的回应,便转身走开了。今天看了这位皇帝的孝心故事后,我觉得自己羞愧万分,大家同时身为父母的子女,他能这么衣不解带地服侍自己的母亲,而我连耐心关心母亲都没有做到,何况照顾她呢?皇帝是一国之君,而我是平民,皇帝每天国事繁重,都还那么有孝心,有时间去照顾自己的母亲?为什么我就做不到呢?中国有一句老话:百善孝为先,孝的一般表现为孝顺、孝敬等。孝顺指为了回报父母的养育,而对父母权威的肯定,从而遵从父母的指点和命令,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

  孝其实很简单,就算你只倒了一杯水给长辈,这也是一种孝顺的表现;今天你离开家门时和父母主动打了招呼,这就是孝顺;吃饭前,你轻轻地为父母盛了碗饭,这就是孝顺;父母不舒服时,你的一句关切之语,这就是孝顺;今天你的作业不需要父母操心,这就是孝顺;考试中,你的成绩有了丁点进步,这就是孝顺。

  就算你做的事是那么的.微小,但这也是孝心的一种体现。只要你肯去做,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就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

【二十四孝图的读后感】相关文章:

《二十四孝图》读书笔记范本01-15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01-18

二十四孝图的读后感02-08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06-16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10-20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01-16

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图》读书笔记01-21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的范文01-22

2016二十四孝图读后感01-17

《二十四孝图》读书心得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