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的读后感

时间:2023-02-11 09:04:04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呼兰河传的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 篇1

  一座普普通通的城,一群普普通通的人,一段普普通通的故事。

  在这座再普通不过的小城里,有两条从南到北五六里长的街,再就是有些小胡同,街上为人而做的设施不多——几家碾磨房,几家豆腐店,一两家机房、染缸房,东二道街上唯一的文化设施是两座小学校,西二道街还有一个设在城隍庙里的清真学校。东二道街还有一个赫赫有名的、全城引为光荣与骄傲的五六尺深的大泥坑,在这里上演了一幕幕让人啼笑皆非的悲喜剧。

  在这群普普通通的人中,也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别致之处,但他们都是有一个共性——他们对生活都抱着麻木不仁的'态度,生老病死皆听天由命,却对于鬼神有着极大的依赖。在他们之中,又有几个再普通不过的人生。团圆媳妇的悲惨故事,冯歪嘴子的舆论人生,有二伯的“绝后”传言,这些在这座小城里都是大家习以为常却又爱作为饭后谈资的东西,是这群“混日子”的普通人里典型的例子。

  在这一段普普通通的故事中,主人公总是爱和她的祖父享受这座小城里的闲暇时光,后院总是“我”的快乐源泉。除此之外,大泥坑、豆腐店、染缸房、漏粉店也都是充满着故事,日复一日,每日似乎都没有什么新奇的地方。

  但是,这样普通的三者在萧红笔下,相互碰撞,又生出了令人难忘的新颖。整篇小说朴素流畅,宛如你与作者在一个美丽的繁星当空的夜晚,听她娓娓讲述着呼兰河—她美丽的家乡.尽管凄婉,尽管优郁,却仍然美丽得动人。恰如茅盾所言,比象一部小说更为诱人。

  除了那些看似普通的日常故事,令人难忘的还有萧红不一样的笔触——呼兰河这座普通的小城拥有着不普通的美景。呼兰河的火烧云特别的夺目耀眼,照得小孩子的脸是红的,把大白狗变成红色的了。红公鸡变成金色的了,黑母鸡变得紫植色的了。小白猪变成小金猪了。红堂堂、金洞桐、半紫半黄,半灰半白合色、蔺萄灰、大黄梨、紫茄子……真是色彩缤纷,绚烂至极。不仅那晨景图,火烧云,不仅那园子的蝴蝶,小白菜,狗尾草……使我历历在目。

  就这样,我记住了这座有着不同的人情风俗的小城——呼兰河城。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 篇2

  我最近在读一本书,书的名字叫《呼兰河传》,它是一个20世纪80年代的一个叫萧红的女作家写的,我觉得她的文笔非常大气。萧红以灰色的笔调描述了呼兰河。

  书中,萧红用轻盈的笔调写下了她的童年,其中,萧红很多次提到了她的祖父与她嬉戏玩耍的场面,因为在家中,只有祖父最关心她,而其他人却非常歧视她。书中有一处情节最是我难忘,萧红趁祖父不注意,往他的帽子上插满了玫瑰花,祖父却没有察觉,还说:“这季节的玫瑰真香啊!”萧红在旁边哈哈大笑。

  读到这里,我感觉萧红的童年是过得非常无悠无律同时也感到自己身在童年感到高兴,是呀,童年是上帝送给我们最好的礼物,所以我们要好好珍惜自己的童年。我又为萧红感到惋惜,因为她31岁就死了,如果她不这么早死的话,也许还能给我们留下更多更好的作品。

  平淡得像秋水一样,一个灰色的天空,灰色的道路,灰色的城市,灰色的社会。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人们再善良,也抛不开那些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旧思想,土办法。抛不开,倾家荡产、家破人亡也是必然的。

  呼兰河畔的生活,故事里充满了那时候的人的迷信的影子,什么海龙王啊,什么叫魂啊的,说来说去还不是为了个大泥坑。那里人是萧红那年代最平凡的一种人,靠自力更生却摆脱不了小市民的身份,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喋喋不休。烂漫的笔调下刻画出的一个寂寞的世界。迷信还是迷信,跳了大神,给人去病。看了生日再去嫁,若是生日不好但家财万贯的男孩是可以嫁得的。虽然这么愚昧,这么这个样却在这么个家庭还有这么个温馨,点点的那种,好像炊烟一样迷茫,摸也摸不着,碰也碰不透。

  《呼兰河传》里的故事,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的,苦闷和寂寞也一样,而这一心情投射在《呼兰河传》上的暗影,但见之于全书的情调,也见之于思想部分,这是可以惋惜的,正像我们对萧红的死一样惋惜。

  啊,真想永久停留在童年。可是时光总是要走的。那就用一颗善良、热情、奋进的心来好好珍惜、感受这如花的大好时光吧。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 篇3

  通读完呼兰河传这部作品,感受最深的便是呼兰河这座小城里面的愚昧无知贪婪——人性的一切丑陋,都似乎在这里集中了起来。文中出现的团圆媳妇,有二伯,冯歪嘴子,三个典型的代表人物。有的受尽欺压,有的愚昧无知。

  然而文章用的语言却十分朴素,以一个小女孩的视角,天真而又烂漫地述说着她眼前的一切,读来更加令人回味无穷,具有很深的讽刺意味。文中“我”见到有二伯偷东西,而有二伯也恰巧遇到“我”,在“我”一个孩子看来,有二伯是见到“我”偷东西,“我”心中却先着了慌,这样的写法让人感受到“我”的天真的同时,也看到了有二伯的无耻,颇具讽刺意味。文中还有“我”见到冯歪嘴子的孩子,觉得小孩好玩,冯歪嘴子的房子零下几度也很好玩,但实际上,更让人看到了冯歪嘴子的凄惨境地,令人沉思。

  但这样的语言也并不是全盘反讽,天真可爱的语言,为这篇文章也添上了几笔欢快的颜色。文中描写“我”和祖父读诗的描写,对祖父的描写,都具有小孩子的天真无邪,“我”读了诗以后,每次都不满足,要求祖父再来一首,祖父就会说道:“就一首。”读完后“我”又会“耍无赖”,要求祖父再来一首,每每读到这一幕,我就感觉很温馨,脑子中就浮现出:在温暖的炕上面,一老一少就在那里嬉笑,屋中的热气和气氛的温馨让冬天不再寒冷。文中这样的描写还有很多,全是用着那个年代所说的'“大白话”。缺少文学的优美,但又不缺乏优美。

  我印象最深的,还有团圆媳妇这个人物。

  团圆媳妇最初来到婆婆家里,“我”看到的团圆媳妇是始终笑呵呵的,面色乌黑,令人想到一个天真的少女形象。可是随着作者的笔,团圆媳妇开始遭到不公平的对待,天天遭到打骂。可是“我”每次见到她,她始终是笑呵呵的。后来被打生病了,却越来越离谱,街坊邻居们的各种药都是一片好心啊,可却让人看得如此愤恨无奈。接着跳大神,接着抽帖……每个人都是起一片好心,可却又有谁知道这明明就是虐待!到最后将团圆媳妇在大锅里煮,让人看得字字惊心,其中对群众的描写很有鲁迅先生的色彩:无恶意的看客。看着团圆媳妇被煮,个个来帮忙把她按下去,可是当把团圆媳妇捞出来时,每个人又成了菩萨心,上去要救团圆媳妇。群众的无知愚昧展现的淋漓尽致。

  全书以最天真的话,述说着这样最残酷的事实,读来令人深思,令人沉默。呼兰河是那一个时代的泪珠,落在读者的心头。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 篇4

  在这个暑假,我阅读了《呼兰河传》,这本书是萧红走到人生尽头时创作的长篇小说。当时,萧红虽然还不到30岁,可是身体十分虚弱,战争的摧残和感情的冲击令她长期身心疲倦,患有多种疾病。与此同时,她的文学水平、创作观念和技巧已经达到了顶峰。全书共分为七个章节,里面的内容无关现在,也不关未来,只是萧红对自己童年时代的一个回忆。她既没有美化它,也没有丑化它,而是以一个现代主义作家的态度描绘了一个长长的旧梦。呼兰河小城里的人既有善良的一面,也有丑恶的一面。其中的民俗描写,使我领略到了呼兰河小城的风土人情。

  萧红的童年是快乐的,因为有了一个疼爱她的祖父。祖父带着他在菜园里,摘黄瓜、浇水,给她点灯笼,让萧红玩得不亦乐乎。让我难以忘怀的还是祖父给萧红点灯笼了,萧红在房间中翻箱倒柜,找出了一个陈旧的、落满灰尘的灯笼,祖父细心地把灯笼擦拭干净,点上蜡烛,给萧红玩,直到坏了为止,但祖父依然笑眯眯的。这是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可是祖父却有着惊人的耐心和宽容。

  首先,萧红翻箱倒柜,家里一定翻得七零八落的,一般家长见了都要大骂。其次,萧红找到了一个破旧的灯笼,一般的家长一定没有耐心擦干净,点上蜡烛给孩子玩。更重要的是萧红把灯笼打坏了,祖父没有把她臭骂一顿,居然还笑眯眯的。正因为有了这样一位慈祥的祖父,萧红才有了一个快乐的童年。

  萧红的童年是快乐的,因为有了一个不平凡的村子。这个村子里有一个作恶多端的'大泥坑,这泥坑经常弄翻马车,淹死人、牲畜,还阻挡了许多人的前进道路。有了这个泥坑,村里里顿时热闹非凡,翻了马车抬马车,人掉下去了救人,挡住了人从旁边的墙上面爬过去。没有一个人觉得累,更没有一个人要把这个“无恶不作”的泥坑填平。我想,假如填平了这个坑,村子就恢复了冷清,变得寂寞,大家没事可干,失去了抬车的乐趣……当然了,这个泥坑也给村里人带来了“福利”,当牲畜淹死的时候,许多人都去抢猪肉吃,杀猪的捡了回去,就会以半价卖出去。在艰苦的乡村生活中,处处闪耀着人性的真、善、美的光辉。

  萧红的童年是快乐的,因为有了许多人陪她玩耍。冯歪嘴子啊,她们家的厨师啊,都是她的“寻乐工具”,团圆媳妇只有十几岁,她很乐意陪着萧红玩,乐此不疲,但她最终命运多舛。

  我们再也体验不到萧红的童年生活了,但书中字里行间流露的人性的至纯至美,仍然使我的内心暖暖的。

  读了《呼兰河传》,读了一个凄美的故事,读出了童年的珍贵。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 篇5

  “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这是大作家茅盾先生对《呼兰河传》这部作品的评价。暑假的时候这本书深深的吸引着我。

  《呼兰河传》是作家萧红写的一篇半自传,记叙了作者童年发生的一些事情。里面的内容无关现在,也无关未来,只是萧红对自己无忧无虑童年时代的一个回忆。她既没有美化它,也没有丑化它,而是以一个现代主义作家的态度描绘了一个长长的旧梦。灰色是整部书的色彩,语言凄婉,纯净朴素。堪称世界文苑的一朵奇葩。

  这本书又不断吃人的大泥坑,有性格怪异的有二伯,有萧红和爷爷玩耍的大花园,有人们求子的娘娘庙......

  其中最为深刻揪心的是小团圆媳妇那一章节,让我看到旧社会残酷黑暗的一面,人们思想的极度落后,迷信愚昧深深的围绕着人们。小小的年龄就被买作童养媳,千里迢迢嫁到胡姓的一位人家,因为自己活泼开朗、大大咧咧而遭受到婆婆打骂,她不过十二岁的一个女孩子啊,身材高大怕别人说她于是谎报年龄十四岁。被婆婆用烧过的铁钳烙脚心,被吊在大梁用皮带抽,昏了用凉水浇,认为这可以使她更“懂事”更像小媳妇样子。不过一段时间,小团圆媳妇被折磨病了,婆婆认为她身上有鬼,于是用尽各种迷信的偏方:请云游真人抽帖、请人来跳大神、甚至把她放在开水中煮三次,晕一次用水浇一头醒来继续煮......等到她昏迷了六七天后还被婆家人剪辫子休妻,最后小团圆媳妇被无辜的折磨死了。

  多么可悲的.旧社会啊,十二三岁正是踏入初中校门,尽享青春美好时光的年纪,但在那时候小团圆媳妇就已遭受这么多的痛。由此可见,旧社会农村是多么可怕,它就像一堵黑暗的高墙,使人们思想跟不上时代文明的发展,只有麻木迂腐。我们只有好好学习,跟向文明,才能让那历史不再重演!

  看完这本书我的心情是沉重的,它说尽旧社会的黑暗;说尽萧红童年的快乐,说尽四十年代呼兰河畔发生的故事。

  《呼兰河传》是萧红信手拈来的一片片记忆碎片,而这记忆的碎片也是她走到人生尽头的灵魂慰藉......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 篇6

  呼兰河是一座普通的小城,只有两条大街,街上仅有数的过来的几家店铺,两家学堂,里面住着普普通通的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合起这本书,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我仿佛又看见人们自娱自乐的活动,跳大神、扭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的娘娘庙大会;仿佛看见了河面上的白菜灯、西瓜灯在漂移;仿佛听见笙、管、笛、萧的声音久久荡漾在萧瑟街道上;仿佛又想起了那个性情古怪的有二伯……

  我看到了当时社会上的黑暗,与人们的无知。小团圆媳妇原来是个乐观的十二岁小姑娘,却因为人们带以开玩笑的态度而被滚烫的水烫死。一个叫“冯歪嘴子”的人,与同院的王姑娘成家,却因大家的羡慕和嫉妒、冷嘲热讽、在绝望中离去。

  书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小团圆媳妇”,文中的小团圆媳妇实在是太可怜了。开始,胡家因为她的开朗无缘无故的打她,只是单纯的想来个下马威罢了。更可悲的是邻居竟支持说该打。终于她被折磨的生病了,可左邻右舍却还看热闹,提议用滚烫的热水医,可怜的小团圆媳妇啊!硬生生地被折磨死去。

  心痛着,悲愤着,那个时代的人是多么的愚昧啊!生活的贫瘠并不可怕,知识的贫瘠才是最可怕的,它不仅仅是断送了一条鲜活的生命,更是夺去了无数人的良知!我庆幸生活在一个远离迂腐迷信的文明时代,一个摆脱愚昧落后的.新时代!我生活的世界,身边难免也有些人,看到别人落难,不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反而幸灾乐祸;也有人,看见别人好而眼红,冷嘲热讽。但这个时代,更多的人拥有一颗包容的心,美好的心,在疫情面前,有不畏生死战斗在一线的白衣天使,有不惧困难辛勤工作的社区工作者和警察叔叔,有无数个奔波在外,为我们送上温暖的志愿者,他们谱写了一曲曲新时代的赞歌!

  “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飞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在萧红的笔下是那么的美好,也许就是这样积极乐观的美好心态才让萧红永不停止憧憬和追求的脚步,才成就了一位伟大的女作家吧。灰色的时代终将逝去,生活在新时代的我更应心存感激和希望,勇往直前,走向更辉煌的未来!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 篇7

  灰色的色彩,平静的叙述,黯淡的画面把我们带到了二十世纪 初的小城呼兰河 ,这个小城并不繁华,春夏秋冬 ,一年四季来回循环地走。在故事发生的小村庄里,到处都显得那么萧条:灰色的天空,灰色的画面,灰色的人生。整个村庄就像是笼罩在一片黑暗的天地中,乌云蔽日,见不得半点阳光。在这里,到处可见由于人们的无知、愚昧而引发的一场又一场的灾难,人们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为了死去而死去。一个又一个画面,一个又一个悲剧地出现,让我不知道该如何去评判哪个更值得我同情,哪个更值得我痛恨……

  在东二道街上有个大泥坑,六七尺深,人们和家畜 无论是在晴天,还是在下雨天 都会遭受到灾难,淹死过小猪,用泥浆 闷死过狗,闷死过猫,鸡和鸭也常常死在这里边。人们说拆墙 的有,说种树的有,但从来没有任何一个人想过把泥坑填平。这是在文章的第一章所出现的一个镜头,它让我感慨:多么愚昧的人民呀!在他们的脑海里就要顺应社会,顺应天 意,人是不能违抗天命的,这不能不是他们的`悲哀!

  作者在文章中一直写到“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这就为里面人物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文章中的团圆媳妇是一个美丽可爱的小姑娘,她才十二岁,本该是一个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年龄,()而她却被过早地卖给了一户人家做童养媳 ,刚来时是那样的健康、活泼,一个人孤单地生活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尽心尽力地做事,可动不动就会遭受到婆婆的打骂,在人们眼里,婆婆打她是为了让她更听话、更懂事。没多久她就匆匆地离开了人世,让她的家人辛酸的不是她的死,而是自己为了她用了那么多的钱,使了那么大的劲,这是一个赔本的买卖。与其说团圆媳妇的死是被吓的,还不如说她的死是被封建社会 害的。我不知道在这个村庄里,在这座城市里,在旧中国 这片土地上,还有多少像团圆媳妇这样受到迫害的人,一个团圆媳妇死去了,还有更多的像团圆媳妇这样的女人在受着迫害!王大姑娘的死,胡家媳妇的死……在那个年代里,她们的遭遇在人们看来是司空见惯 的,是自作自受 的,是没有人可以挽救的。这不由得让我想到了我们的新社会,人们在知识中变得更加的睿智,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自己美 好的生活,没有男女的不平等。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 篇8

  前几天,我阅读了萧红的著作《呼兰河传》。这是一本充满无奈的"回忆式"长篇小说。

  整本书分为七大章和尾声。七大章主要写了呼兰河这个小镇几个主要的地方以及重要的风俗。萧红用不平凡的文字,描写出一个平凡又普通的小镇。

  著名作家茅盾先生曾经这样评价《呼兰河传》。"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图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这个小城并不繁华,春夏秋冬无聊的交替,没什么好惊讶,发生在这个小镇上的那些事和萧红的事一样平凡。这个小镇里,萧红将它描写得到处都好似暗灰色的一张纱布,不知不觉的笼罩着这个小镇,笼罩着那群愚昧的人们。遮住了如阳光般灿烂的人的笑脸。只是偶尔有"阳光"稀稀拉拉的的洒下来,但也是一逝而过。转眼即来的,还是暗灰色的"乌云"。

  灰色的色彩,平淡的叙述,将我带到了二十世纪初的呼兰河城。在那里,人们和迷信,随处可见因愚昧、无知而发生的一个个悲剧。里面的人让我感觉可悲,他们愚昧无知,使一场场悲剧在这里发生。他们宁肯顺从天意,也不愿相信事实。他们每天做着相同的事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为了死去而死去。一个又一个画面,一个又一个悲剧,让我不知道哪个茫然的人值得我去怜惜或是痛恨。

  呼兰河不仅只是呼兰河,它可以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有些扎彩铺是为死人而准备的。人死了,灵魂就要到地狱里去,地狱里边怕是没有房子住,没有衣服穿,没有马骑。活着的人就要为他做这么一套。用火烧了,据说是到阴间就样样都有了。怪不得城里的穷人都说"活着还没死了好"之类的话。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封建思想的受害者在呼兰河都成为了当时全中国的写照。

  在不知不觉中,手中的那本《呼兰河传》就翻到了最后一页,而我的心情却很久很久都沉浸在那一片灰中,忽然又想起那段话了:

  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

  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

  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

  一切都活了。

  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要怎么样,就怎么样。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 篇9

  本书写小城里的故事,整篇文章的内容就像一盘颜料,赤橙黄绿青蓝紫全部都混在一起,令人琢磨不透,却又别有一番风韵。

  《呼兰河传》中有寂寞、有美好、有悲伤、有希望,这故事没有优美的句子做装饰,没有华丽的词藻作为点缀。只有简单的文字叙述那些人儿,那些事儿。

  作者用一个安静的笔调来呈现一个平静的世界,当一个中年人推开往事的门窗,用一个初涉人间的孩童的眼光,再一次经历那令人心颤而又向往的童年时,平静下依旧是汹涌潮流。

  呼兰河城里的人大概是这些:尖酸刻薄,小心眼儿的老厨子;忠厚爱做事,爱妻儿的冯歪嘴;率真开朗,却被活活烫死的小团圆;害怕男人的女人们…

  一座小城仿佛是一个封闭的广阔的世界,刚刚提到的.人物身上重叠着无数呼兰河人的影子。女人们不平等的地位,肇事者不平等的命运,生活其实并不单调,但可怕的却是重复护栏和人并没有太坏的心思,

  纵使是讥笑嘲讽,也只是为了打发着简单而悠长的时光,活着是小城里的人唯一的追求。这本书像极了作者写的自传体小说,它让我看见了她快乐的童年,她的童年像一幅画,像一首诗,像一支歌,令人向往,在她的描述中,她有写到童年仍存在寂寞。但我认为,她的快乐大于它的寂寞,我很羡慕,我的童年没有大大的后园子,没有神秘储藏室,没有整日陪伴着我的祖父园子里的小蝴蝶小蜻蜓,小蚱蜢,小黄瓜是她的玩伴,还有二伯,老厨子,东邻西舍,磨坊的磨官,他们呀,全都陪着她,这还不快乐吗?

  但这些往往都不会一直存在,祖父去世了,二伯去世了,厨子去世了,小蝴蝶,小黄瓜也不知哪里去了,那时世界在作者眼里变成了灰色,虽然作者童年记忆中有着悲凉的往事,但她依然愿意去追忆童年,

  正所谓"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那时人心愚笨,把别人寻死的事当做茶余饭后的新鲜话题,把对自家媳妇的虐待叫做管教,这一切一切的变态心理真是令人发指,而在意识中反抗着几千年来传下来的习惯,而思考而生活的作者,所以含泪的微笑回忆这寂寞的小城。

  呼兰河传里的故事,三天三夜也说不完,作者的惋惜,我深感体会,而对我来说也不能永久停留在童年,时光总会走,那就用一颗善良,热情,奋进的心来好好珍惜,感受这如花的大好时光吧!"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 篇10

  认识萧红还是看了《黄金时代》后,虽然在此之前,听说过她的名字,看了电影后才对萧红的那短暂的一生深感惋惜,一个敢爱敢恨,才华横溢的女人,最后竟然死在了那干冷的水泥地上。看到她流离失所,有时在吃不饱肚子的情况下还在想着写作,我不仅对她肃然起敬!

  喜欢她的文字,感觉很安静自然,“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是虫子在说话似的。一些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读这段文字,想起了自己的童年,那么无忧无虑,对自然界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感觉植物都那么的自由自在,随性的生长。

  而萧红笔下的人物却让人感觉到有淡淡的忧伤,小团圆的媳妇才只有12岁,12岁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年龄,她的童年还没有过完呀,她却成了人家的媳妇,她天性爱说爱笑爱玩,吃的多,长的壮,但是这不行,这每个做媳妇的样子,于是婆婆就给她下马威,打她,说她是中了什么邪,直到把她放到热水锅里,出来时不会说话了还不罢休,就这样一个天真烂漫的少女,被这些呼兰河上愚昧的`人折磨傻,折磨病,折磨死!

  冯歪嘴子找了个能干的媳妇,村里的人说她长的和扛一样,不温柔典雅,不管别人怎么说,他还是爱着疼着自己的媳妇和孩子。因为他满足这样有媳妇孩子陪着的日子,周围的人生怕他家不出事,没有笑话看,在众人的议论声中,他的媳妇还是在生孩子后死了,但是冯歪嘴很是坚强,一个人养两个孩子,还是满怀希望的过着,无论孩子在别人的眼里怎么样,那就是他的希望,大孩子会拉小驴饮水了,小儿子会伸手拿东西吃了,小牙长出来了,这一切都给冯歪嘴子带来了无限的希望,让呼兰河的人也跟着坚强起来,无论生活怎样,无论别人怎么冷嘲热讽,他总是充满着期待活着,因为孩子的笑容是生命的希望和力量!

  不知道那个大泥坑淹死了多少鸡狗,马陷入多少次,那些人的思维还是那么僵化,没有谁愿意把它填起来,但是却愿意一起捞起那陷入泥潭里的马,这是什么样的一种思维方式,呼兰河的人是自由的,又是友善的,还有那淡淡的说不出来的愚昧!

  呼兰河,给人带无限回忆的地方,但是又让人很庆幸能逃离出来的地方。或者这正是萧红一直不回家乡,愿意飘荡在外的原因。

  现在,那些在外打工时间久了,不想回家乡的人们,你们又有怎么的感伤呢?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 篇11

  前几天我有幸读了“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萧红的巅峰之作《呼兰河传》。《呼兰河传》是一部回忆、自传性小说。萧红以他清新自然的笔触,描绘了东北边陲小镇呼兰城的风土人情,展示了女作家独特的艺术个性,为世界文苑开出一朵美而不艳的奇葩。著名作家茅盾先生曾这样评价过《呼兰河传》:“要点不在《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于它的‘不像’之外,还有别的东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呼兰河的生活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在作者烂漫的笔调下刻画出一个寂寞的世界。书中的故事里充满了那时候人们迷信的.影子,什么海龙王啊,叫魂啊,说来说去还不是为了个大泥坑。那里的人是萧红那个年代最平凡的一种人,自力更生却摆脱不了小市民的身份,往往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喋喋不休。人们的生活除了迷信还是迷信,如给人看病时请跳大神,嫁女儿时需得先看了生日,若是生日不好但家财万贯的男孩是可以嫁得的。还有些扎彩铺是为死人而准备的。人死了,灵魂就要到地狱里去。地狱里边怕是没有房子住,没有衣服穿,没有马骑,于是,活着的人就要为他做这么一套,用火烧了,据说是到阴间就样样都有了。怪不得成里穷人都说“活着还没有死了好”之类的话。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呼兰河封建思想的受害者成为全中国的写照。

  当然故事中有好的人,不好的人,故事中的事也有好的事,不好的事,他们事后的结果,又分好的结果、坏的结果……

  自从读过这本书之后,我知道了:人最关键的是要继续生存下去,另外,还要有一种自由,就像故事的主人公一样,快乐的生活,每天天亮就起床,天黑就睡觉,就像小猴在森林里玩耍,就像蝴蝶在花丛中飞舞,这是什么?是自由,其实,也是一种享受。同时,我也悟出了许多道理,例如:不能今天推明天,明天推后天的做事;做事要有一定的规则和计划;自由,是一个人的最大的需求和需要。从小,父母就应放任我们,不要做什么事都要经过家长的同意才肯做。

  爱读书,既可以哺育你的灵魂,增长你的智识,开阔你的视野,还可以增强、提升你的写作能力。你所喜爱的一本书就像一个朋友,一位老师、一个温暖的家庭。

  我们以一种宽广的胸怀召唤一份真情,一份温暖。让震撼心灵的华彩美文,滋养我们的精神、生命于灵魂。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 篇12

  她,是东北大地的女儿。19岁那年,正值豆蔻年华的她,背井离乡,颠沛流离,客死他乡……父亲是冷酷无情的官僚,唯有祖父给予她爱与暖。她有着一个熟悉的名字——萧红。

  童年,如诗,如画。

  “采一朵倭瓜花,捉一只绿蚂蚱。”童年,祖父的园子里,一切是自由自在的,毫无拘束的。“花都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萧红用悠闲轻松的笔调,为大自然增添了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第一次认识萧红,是在呼兰河边通红的火烧云里——“这地方火烧云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白合色。葡萄灰,茄子紫,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那时幼稚的我真怀疑她是为画家——杰出的画家,因为,只有画家才能写下那么多美丽的颜色。

  儿时的生活记忆犹新。

  她与祖父一同在园子里度过的那一段时光,是她一生最美好、最难忘的那段时光,着实令人羡慕。你跟着祖父学诗,可以一遍又一遍地喊着“房盖被你抬走了”;你让祖父在井里为你捞鸭子烧了吃,直嚷:“一只鸭子怎么够?”;你偷偷在祖父头上戴一朵儿玫瑰花,笑得在炕上直打滚儿……多么美妙的童年,多么好玩的祖父啊!

  她,萧红,一直忍受着命运折磨,寄居哈尔滨,避难青岛,成名上海,蛰居东京,重返上海,转移武汉……几经周转,最终客死他乡。

  生命固然短暂,童年却着实美好。

  成语背井离乡:背:离开;井:古制八家为井,引伸为乡里,家宅。离开家乡到外地。如:元·贾仲名《对玉梳》第一折:“送的他离乡背井,进退无门。又如:背井离乡,卧雪眠霜。——元·马致远《汉宫秋》第三折

  成语豆蔻年华:豆蒄:多年生草本植物,比喻处女。指女子十三四岁时。如:唐·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又如:一遇到女人,可就要发挥才藻了,不是“徐娘半老,风韵犹存”,就是“豆蔻年华,玲珑可爱”。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 篇13

  因为草草看过萧红的生平,而我一向不是一个敢于直面惨淡人生的勇士,不忍去读她的书。中学时只看过萧红的一篇作品,收在《鲁迅回忆录》里,那本书中大部分的文章,文字都过于庄严,只有萧红的那篇,琐细地记录着鲁迅先生的生活,读来很是有趣。我们当初对鲁迅无条件崇拜的同时,又恍恍惚惚在脑子里印上了一个扎着辫子的年轻民国才女的模糊身影。

  一本《呼兰河传》,打下载微信读书,就作为赠品搁在书架上,闲着,直到某天我作为一名学生家长,翻开语文的第一课,节选自《呼兰河传》的《祖父和我》。

  于是点开手机上的'存书,一段一段地读着,默然地读完,许是薄薄的一本,却在心里塞下了很多。

  读萧红的书,会有很强的代入感,书中的“我”,仿佛就是我,书中的“我”和童年的我怀着同一颗心,在呼兰河的小城,在“我”的屋里院里,在“我”生活的那个社群中,自由地转悠着。

  又似乎看到了小时候的我,苍茫地站在天地间,四处张望着,无限好奇地探究着各种事物,那时的我似乎总是在思考,又似乎总是能思考出某些结论来解释所见所得,然而并不能与任何人分享见解,因为毫无疑问会被嘲笑:一个小孩子又能想出些啥?不过都是些无知古怪的念头罢了。于是收敛自己的小心思,欢快地跑开,那些感悟很快便被抛在脑后,我的童年,忘了。

  捧着书,满心好奇地观望着书中那个精灵古怪的小孩,如何从清晨黄瓜藤蔓纤细的绒毛中体会它们对寒冷的恐惧,如何从邻家童养媳忽闪闪的大眼睛里感触那个时代弱女子的无奈,如何从有二伯的略带辛酸的人生履历中铺展开东北的人情风貌……

  放下书,开始回忆自己的童年,似乎满满于心,可又无法提取,写不出,画不来。是被匆匆复匆匆的时光带走了,是被傻忙又傻忙的生活稀释了,还是被怎么也填不满的各种期望排挤了?

  又或者如今的生活都不够艰辛,没有那半世的凄凉,看似富足的日子,磨钝了我们也曾有过的敏感内心和深沉向往。

  自己的童年,忘了。

  幸好,还有别人的书可以读。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 篇14

  五年级语文课本下册第2课《祖父的园子》,节选自萧红的自传体长篇小说《呼兰河传》,描述了“我”在祖父的园中那段自由快乐的童年生活。这个暑假,我读完了一整本《呼兰河传》,从中感受到了文中的“我”在童年时期的心灵,充满了梦幻色彩。

  小说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我”把狗尾草当成谷穗留下的那一段。

  祖父铲地,我也铲地……也认不得哪个是苗,哪个是草……把狗尾草当成谷穗留着……等祖父发现我铲的那块满留着狗尾草的一片,就慢慢地把我叫过去,讲给我听,说谷子是有芒针的,狗尾草则没有,只是毛嘟嘟的真像狗尾巴……

  看到这里,我不禁大笑起来。虽然这只是小说里记述的一个生活场景,却处处体现了祖父对“我”的宠爱,也间接表现了作者萧红热爱生活,怀念童年的情感。而“我”与祖父嬉戏的欢快场面,让我想起了两年前发生的趣事。

  三年级暑假,一个天蓝云白的'早晨,大姑开车带爷爷、奶奶和我一起去巢湖一日游,再顺道去碧桂园小区她家小院玩。

  路经八百里巢湖时,大姑把车停在岸边。那天,风挺大,湖水用力地拍打着岩石,我不由得喊出了苏轼的一句词:“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而远处的几叶扁舟,在这风浪里颠簸摇曳,面对这景象,八十岁的爷爷,竟背出了范仲淹《江上渔者》里的诗句:“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奶奶笑了,大姑也笑了。

  到了大姑家,我们戴上了各色的防晒帽,走进小院菜地。爷爷左手拿着袋子,右手小心翼翼地摘下一个个绿油油还泛着亮光的辣椒,生怕把辣椒枝折断了。奶奶一手拿着剪刀,一手把着菜苗,“咔嚓”一声,嫩绿的空心菜就被剪了下来。大姑在一旁掐着猫耳菜,汗水一滴一滴地流淌了下来。我看着一个个像小灯笼似的西红柿,不禁口水流下三千尺,却不知从何处下手。这时,爷爷笑眯眯地对我说:“有句俗话:柿子捡软的捏呀!”哈哈!我们不禁大笑起来。

  可以说,比起萧红,我的童年差不多每天都是这样充满自由快乐的。

  然而童年会一去不复返的,尽管我们是多么希望唤回她,在书本上、在生活里、在记忆中。所以,我们更要格外珍惜她。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相关文章:

呼兰河传好词好句02-25

「精选」呼兰河传摘抄大全02-17

萧红《呼兰河传》教案02-23

萧红《呼兰河传》好词好句07-06

《呼兰河传》语文教案02-20

呼兰河传优秀教学设计02-12

呼兰河传好词好句摘抄07-19

呼兰河传好词好句范本01-19

《呼兰河传》故事梗概03-02

呼兰河传好词好句赏析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