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中国经济史》读后感
对于钱穆先生的著作,自此之前,可以说是从未读过。但为了让自己对于从古至今中国经济有一些了解,才决定读这本书。这本《中国经济史》是由其弟子叶龙后续整理出来的。下面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有关《中国经济史》读后感,欢迎阅读!
有关《中国经济史》读后感(一)
《中国经济史》这本书探讨的就是历朝历代土地制度,基础设施投资(主要是水利漕运),货币制度,税收政策,也包括政府还有市场主导的经济思想争论。
而且在阅读过程中,对于历朝历代的兴衰背后的原因也不断有新的理解。
本书中将中国上下五千年各个王朝的兴衰均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体现了出来。从上古时代的井田制度的实行到崩溃。继而又引出从春秋时期诸侯割据称霸四方,周天子的名存实亡,到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秦实行的一系列制度的从兴盛到灭亡;楚汉争霸,刘邦建立两汉,从汉高祖的“文景之治”到最终走向衰亡;然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经济的繁盛到衰落,最终走向灭亡;隋朝的盛衰也犹如昙花一现,就步入了下一个王朝——“唐代”,唐太宗君臣齐心创下贞观盛世,但最终也没逃脱衰落的命运。一个王朝的衰亡,必然有一个王朝兴起。宋元的崛起兴亡,明清的崛起兴亡等。。。
这将近五千年的朝代更替当中,无不与其经济挂钩,可以说一个国家的经济便是它的命脉,国家经济的繁盛,衰退,便决定着这个国家的兴盛,衰亡。而且经济又是与道德,文化,制度息息相关,任何一个的变化,都会影响到其他几个的发展。
比如说秦代经济,秦代经济工农商并重,对于工农商发展好的,给予嘉奖。这种制度的确是有利于民,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但是秦代后期苛捐重役,役使民力过多,最终致使秦走上灭亡的道路。究其原因,就是其统治者文化、道德水平没有达到与其制度相符合的层面,导致经济水平下降,最终难逃覆灭的下场。
再比如说唐代经济,唐代经济制度可谓是相当利民。唐国公李渊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轻赋薄役,创立租庸调制利民之德政。唐太宗又君臣齐心,共创贞观盛世,但是最终也难逃灭亡的下场。深究其最终原因,也是制度与其文化道德水平没有达到一致,使国民经济下跌。尤其安史之乱后,利民的'租庸调制变为两税制,认田不认民,相当于资产税。这对百姓并没什么益处,从而使经济下降,灭国也是毋庸置疑的。
总体来说,不论是秦或是唐,建国之初的想法都是好的,有利于人民有利于社会。但是他们到中后期随着自身得到的越多,欲望也越膨胀的越来越厉害。逐渐忘记了最初的想法,使文化,道德,制度没法达到相符合的层面。经济下降,国家灭亡,我想也是必然吧。因此,说“经济”是一个国家兴衰的命脉所在,是一点也不为过。
而当今中国的经济路又在何方。个人认为,我们既需要从中国历史中寻找制度,道德,文化的营养,又需要利用好西方国家新颖的制度以充分证明的市场活力。重建生态文明,道德文明,文化文明,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需要传承中国上下五千年流传下来的精神文明。对于“仁义礼智信”也需要重新拾起,在国民的素质,文化,道德层面上提高,相信国民经济必然也会提升。
对于本书就这些浅薄的看法,或许有人认为,我这都是谬论。其实也不为过,本身的阅历,见识就比较狭小,但是却也从没停止过努力。
有关《中国经济史》读后感(二)
钱穆是国学大家。对大家的东西总是充满敬佩,有机会自会尽力拜读。不过大家也分各种,特别是现今经济发达文明发展以后再去看以往人物、大家、著作,总有不过瘾不过如此的感觉。好在大家作品多少有些营养,不至于如烂书只有腐肉。此书几个观点有必要梳理纪录。
1.铁是春秋战国历史大变动背后的真正原因。分析钱氏书中井田废除有关论述P17,铁的出现引发(1)阡陌被侵,井田因之而废;(2)兵器更利,攻防激烈而扩张迅速,社会组织因而变化;(3)农业耕作力大升,农种改倚水稻,稻因水利而提高;(4)私人铸铁不易,大集团、封建势力巩固并大增,军事、政治组织因而变;(5)交通工具会不会因铁出现而加固,更易远行,于是促进工商业发展?可见铁的历史地位可能未被充分重视和研究,就象马镫的研究和论述文章著作太少一样。
2.黄金及货币。读史书,汉以前经常见“赏金多少万斤多少斤”之记载。曾见著作说那个斤非现在的斤,只是与“两”差不多的计量单位。想想也不对啊。在别处斤两与今大体相似,为何到了此处就不一样了呢?钱氏此书观点有道理:汉以后佛教传入,宗教用金、民间饰金用量太大,产量却不足,于是西汉黄金尚为货币(虽未明文规定),“到东汉时,黄金已少用,市上亦不常见。”P272
说到这还有个观点值得笔墨。前时看到文章,说秦短时覆亡一重要原因是金融问题:废除旧币统一货币过渡太短导致通货紧缩,引发经济危机进而引发政治革命。历史的诡异在于与秦类似的短隋,其覆亡却是通货膨胀。可见相似事件得放在具体背景下做具体分析。金融危机导致秦亡一说,观点新颖,角度奇特,点个赞。
3.黄河900年无水患。黄河自东汉明帝王景治河成功,此后历900年无患,为北方人民带去近千年幸福岁月,更造就北方文明文化兴盛发达,影响中国历史深远。唐末割据,水利失修,黄河水患重起。自此北方社会经济文化逐渐衰落。P278其实应该是加速衰落吧。毕竟南方各种条件都远优于北方。
4.宋以后南方因地理原因商业发达。唐宋后南方逐渐开发,国家经济文化中心南移。但南方地理条件迥异,收租不易。国家税收遂以商业为主,官僚商业犹为发达。P166原来南宋工商业发达是因为地理原因、社会混乱导致不得不倚靠商业,是有其自然基础原因的。
说到商业不得不提书中论点:战国时代才有真正的民间商业。春秋时并无商人工人,但称为“工商食于官”。其时的商、工人由政府所养,是世袭的。古代只有国家养的工商人,只有国际商业而无国内工商业。P22且因“汉代之钱价高,故当时之商业是在上层而非下层。古代商人谓之贾,经营如今日之批发生意,并无铺面”。P45
地理影响还有案例。战国时晋在黄河之北,地大人稀,是宽乡。P19晋以地肥而发达,齐以海盐而鼎盛,秦如现在的温州因太过穷恶而另辟他方终成大器。可见地理和环境对人类及其文化、发展的直接影响力。
5.中国古代文化是山地文化、高地文化P7。中国文化是村落的而非都市的;是经风雨吹打的,而非埃及、两河的河谷、三角洲之温室文化,是松柏而非花。P9钱氏此论有道理。只是不知照此说来,黄、泾、渭、汾在古代早期中国文化中作用如何说呢?
6.运河影响。元明两代,为利用黄河之水济运河,更不愿黄河北流。P279可见一项工程对历史、长久的复杂、多层影响。仅从黄河改道、运河及金银货币等小领域就可轻易知道,历史真不是能设计的,历史真不是谁能决定的。历史只是自然演化、层累的过程而已。历史是一个自然过程而非人为结果。所以人啊别太把自己当回事,也别太不把自然和他人不当回事。
书中还有一段关于昆山至娄东至和塘的修造文字。P281很有现场感,有助于了解自然理解历史环境。特别是太仓本地人更应该了解。
钱穆是当年吴越国钱王后人。钱王后人自宋以后一直受到历代官方尊崇。受此影响据说钱穆的著述、论调明显偏颇,倾向性很大。其实不管什么书、文,不管什么人、大家,都得批判性眼光去理解把握。读多些,清醒地多思多深思,收获会更好些的。
尽信书不如无书;烂书有腐肉,腐肉亦有营养。两句前段时间想到听到的话,也是一种理性清醒的读书态度。记于文尾。勉之。
有关《中国经济史》读后感(三)
《中国经济史》,是台湾的候家驹老先生写的。首先,我不得不佩服一下老先生。据其自序所介绍,其书撰写始于1987年4月,完成于1997年11月,前后共达11年,可谓十年磨一剑。由此可见其治学态度之严谨。
《中国经济史》一书乃学术之书,故其文字之优美谈不上,但仍可从中获得快乐,乃是前面所说的书中获得知识之快乐和思想激荡之快乐。前一快乐,大家或许能够理解,而后一快乐大家也许不能够理解。这里的思想激荡,也就是原有的受到了冲击而引起原来思想或变化,或坚定,或迷茫。无疑这是有一定的危险的,如同一个宗教信仰者突然受到了无神论的冲击,如果转换为无神论或坚定信仰还好,但一旦处于进退维谷的局面就比较糟糕了,这就是其危险性。谁说如此,但我以为遇到思想激荡这种情况时还是应该值得高兴,至少眼界之开阔少不了的。而《中国经济史》就让我体会到这种快乐。
我们所学的历史一直告诉我们,封建社会自始皇始,而到共和国建立后终结,其中明中后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并在清后期及民国时期经历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但侯家驹老先生通过西欧和我国先秦及秦汉的比较得出了我国在汉代文景之治时便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同时,其还谈到由于汉武帝为对付匈奴,而筹措军费,将盐铁酒收归国营,并采平准政策,于是将刚萌芽的资本主义被扼杀了。此外,候老先生还归纳出了人类经济发展的的规律:
历程:封建社会à重商主义à短暂的重农à资本主义
动机:人类求生存、求发展
推动: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的互动与均衡
这无疑与我们长期以来的历史观所不同,但其又有一定的科学性,可为一家之言。除此之外,书中的另一处论断又令我不禁感叹。书中提出在文景之治时,出现了人类的第一个市场经济,以及第一套自由经济理论。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也即自由经济,其运作方式,可以根据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的论述,可以归纳一下几点:1.市场可以达到一般均衡;2.人是理性而自私;3.对于私人营利活动,采取自由放任态度;4..政府任务小、支出小,故赋税轻;5.以私有财产激发工作诱因;6.以价格机能调节供需。而候老先生认为由于文景之治时自由放任,再加上汉代中国经济空间巨大,以致市场出现一般均衡,及各行各业的会计利润为零,这就是传说中的市场经济的最高境界,是亚当斯密梦寐以求的境界。支持这一理论的论据还有以下从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与《平准书》得到几点:
(1)“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对应第二条);
(2)“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对应第三条)
(3)“自天子以至于封君汤沐邑,皆各为私奉养焉,不领于天下之经费。漕转山东粟,以给中都官,岁不过数十万石。当此之时,网疏而民富”(对应第四条);
(4)“礼失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
(5)“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故物,贱之征贵, 贵之征贱, 各劝其业, 乐其事, 若水之趋下, 日夜无休时, 不召而自来, 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
(6)“贫富之道莫之夺予,而巧者有余,拙者不足”,’“富无经业,则货无常主,能者辐辏,不肖者瓦解”;
(7)“庶民农工商贾,率亦岁万息二千”,“佗杂业,不中什二,则非吾财也”。
而后候老先生又指出司马迁于《报任少卿》中所云:“欲以究九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很可能是指蕴涵于《货殖列传》及《平准书》中的这套思想体系。
无疑候老先生的论断比较惊人,如果成立,则或许经济史也有可能会改写,司马迁将不是单单是历史学家那么简单了,称之为社会学家更加恰当。当然,我们看司马迁的《货殖列传》,也不能简简单单地看做平白叙事式史文,也应看到其对经济不凡的见识,对商人的经商也不无指导意义,从以上的七点可以看出。关于这一点,本文在这里暂不详谈。
【有关《中国经济史》读后感】相关文章: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10-31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09-15
有关中国谚语03-13
《美丽中国》读后感600字01-26
中国通史读后感12-03
乡土中国读后感(通用33篇)02-21
我们的母亲叫中国读后感09-22
关于《中国英语教学》读后感08-02
有关武术作文:中国功夫02-21
初中国学经典的读后感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