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春秋》读后感6篇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家春秋》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家春秋》读后感1
忙里偷闲,趁着空余时间,读完了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整部小说诉说了一个封建家庭的四分五裂,比较终衰落的故事。整个阅读过程使我哀叹,感触很深!
小说中每一个人物角色都代表着现实生活中人们,不同的人物思想代表着不同的命运。小说在语言描写中平中出奇,但却以作者笔下那人物迥然不同的性格,牵住了作者的心。而不同的性格,决定了他们截然不同的命运,一本书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一个家庭就是一个社会鲜明的代表。
果真是人物的性格决定人物的命运。高家是一个封建的大家庭,腐烂溃败,各房的人表面亲和友善,嘘长问短,可心里却勾心斗角,处心积虑,各个高家兄弟看似知书达理,礼法森严,可心中却满心厌恶,尔虞我诈,真是个虚伪的大家庭!
所谓巴金在人物上笔墨下得比较浓的,莫过于高家长子——高觉新,他是老人眼中的“宁馨儿”。乖巧,懂事,处处为他人着想,听长辈的话放弃了梦寐以求的学业选择继承家业,放弃了青梅竹马的爱情,选择了长辈安排的婚姻,虽然婚后的一段时间的确幸福美满,儿子海臣的.出生更让他充满希望,可幸福没有眷顾他,之后,爷爷的死亡,妻子的临盆,血光之灾的迷信,让他痛不欲生,绝望又袭击了他,妻子的死亡,二孩子的出生,让他再次陷入绝境,幸亏还有海臣的陪伴,他才能看到一丝光明,可是命运的捉弄,让他逐步走向黑暗,海臣的离去,所有人都替他伤心,他再也受不了这个腐朽的大家庭,梅的去世,惠的死亡,梅表弟的死亡让他的心在滴血,商场的失火,院子的转让让他和这个家彻底分开了,他终于离开了痛苦的旧思想。
每次一读到觉新的情节总感觉不太喜欢他性格的隐忍,窝囊,逆来顺受,为之都要哀叹,可一次次又被作者笔下觉新的变化所牵动着想了解他的更多!
老二觉民,是一个坚强刚毅的不想被旧势力屈服的人,他从反对爷爷安排的婚事起,再至对克安克定破口大骂,他反对封建礼教,他不愿再待在高家,他与琴相知相爱,在琴的支持下,踏上了自由平等的一条路,参加了报社工作,他的加入使报社重燃生机,虽然第一个报社夭折了,但随着觉慧,琴的加入,第二个报社成功立足,他们的新思想成功了,觉民和琴也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看到故事中每一个不该与死亡扯上关系的人物而比较终走向生命的尽头,让我在哀伤中感到人生命的脆弱,人们的无知,社会的腐朽是多么的可怕!
《家,春,秋》故事中在那个封建时代的每一个不同性格人物的内心苦苦挣扎也许是无耐,也许是麻痹,也是就是封建思想的毒素!但努力抗争也许就能迎来美好的期望中的幸福!
那时,现代科技逐步发展,各国争相,工业革命改进了生产力,资本的急需与产品的倾销让列强看中了中国的地大物博,但工业落后,列强入侵中国,新思想爆发了,觉慧是一个当时社会的典型的新青年,他参加了革命事业,勇敢捍卫祖国,在这里他感受到了旧社会一定会结束,新社会的到来一定会有美好的明天。
三个不同性格的兄弟,也注定走着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
科学冲破了腐朽的旧思想,科学的进步,让我们也不断进步,我们要担起振兴中华的责任,我们要努力学习科学知识,更新旧思想,绝不落后于科学的步伐,用的知识和技能创造美好的末来,科学为我们打开大门,让我们走进科学享受科学的无限风采!相对比我生活在这个光明的社会是多么的幸福呀!
《家春秋》读后感2
巴金写作《家春秋》时不满30岁,读完这部作品,心理起伏不是很大,大概是类似的题材看到的比较多,差不多的故事,我有几点看法:
1、文笔很干净。
看《家》,虽然仅仅看了几页,但是一个简洁、明快、大气的笔触已经跃然纸上了,景物的描述,对于月光的注释,令我耳目一新。没有家长里短的叙述,有一种大家庭子弟的眼光,比较脱俗,当然,老舍的“俗”也不是不好。
2、中心人物的描述牵动着我的眼光。
你可能不喜欢觉新,但是你不能漠视觉新。巴金在觉新身上投入弄笔重墨,不管是他处理事务也好,还是他的感情生活,觉新的身影总在读者的眼前挥之不去,而且有时候搞得读者胸口发闷,对于自己一个不喜欢的人这样牵挂,简直是一种折磨,巴金的觉新,自然成为文学人物里面一个经典形象。之后孙道临演绎得也比较成功,我有一个天真的想法,陈道明演能够不能够王志文呢
3、语言描述平中出奇。
在日常生活对话中,巴金笔下人物的语言中规中矩,和人物的身份,性格比较合拍,而发生冲突时的语言刻画,令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那可恶的觉英和淑华的对话,觉民和克安的对骂,让读者为正面人物的命运牵挂,恼恨反面人物的语言,写活了。但是我觉得,对于觉民的心理活动,语言描述,个性在平常的'叙述中,有些理想化,少了生活的积淀,不是微笑就是冷笑,略显脱离生活,和觉慧比较起来,差异性不大,看完《秋》,差不多就会把觉慧忘掉,让觉民弄混了,语言的描述不够鲜明。
4、景物描述。
一件事情,只要提上一千遍,那人们肯定记住。高家的大花园,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不厌其烦。人是怀旧的,巴金的笔,景物描述也没有脱离开这个令他感伤的地方,好像我们此刻的“忆童年”,不同的人不同的写法,巴金的年轻的眼睛,到没有太多出彩的地方,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他的关于月光的描述,想起来老舍的《月牙》,不断的点到月光,每次有不同。
5、关于人物。
粗分一下,男人女人。从思想性和道德性来看,巴金比较同情女人。从三兄弟的眼睛里面,除了那几个姨太太以外,都是好女人,个性是自己亲属,这也难怪,感情发挥作用。围绕着觉新的几个表妹,表姐,老婆,丫环,宛如大观园里面的金钗们,让人怜爱。一时间,被善良的女人们包围了,让男读者们垂涎欲滴,乐不思蜀。恨不能冲进小说,替代觉新的交色扮演,好好的享受那几段错过的缘分。
而周伯通们,郑国光们,克明们的描述,在巴金自己的嘴里说,是重点刻画的人物,是对立面,他们的主角,并非无足重轻,正是这些人决定了人物的命运,透过巴金的笔,一个个面目可憎,死守礼教的“坏男人”们,用他们的手段撕扯着读者的心理,这种折磨,才令人印象深刻。
6、故事的选取。
五四时期,长篇小说并不多,匕首,投枪比较多,而巴金的《家春秋》,却似徐锡麟怀抱的炸弹,不断地投向旧世界的人群。选取多少人物选取怎样的人物选取怎样的冲突情节年轻的巴金,用一个大家庭的兴衰,用新世界和旧世界的冲突,用年轻人的决裂和幻灭,为不同的人指出了不同的道路,文学是救国的,是治病的,洋洋洒洒三卷俊文,虽比不得《红楼梦》,却可作为我们回忆五四时期人们的生活和写作特点的良好教材,个性是出自一个年轻人的笔下,尤为可贵。
《家春秋》读后感3
激流以前辉煌的高公馆也落得分家的下场。
“家”在“家”中,我最同情的是觉新,最气但是的也是觉新。但我对觉新还有一丝敬仰:毕竟,他是这个中国社会新旧交替和转型时期有重要历史好处的人物。他有自由恋爱青梅竹马的梅,又有旧社会强加给他的关心体贴他的瑞珏,他如何作选取?他处于“长房孙”的位置,被别人称为“承重老爷”,在这种身份下,他怎样反抗?他的家庭里头卫道的人太多了。为了孝道,他抛弃了化学,抛弃了梅,抛弃了珏。觉新的牺牲是巨大的。但是,这样的牺牲究竟给谁带来幸福了呢?即使生活带来再重的负担,再大的伤害,人还是象蜗牛一样背着沉重的壳行走。
对于觉民,我倒没有太大印象,倒是他勇于与高老太爷抗婚,我对他还是比较看好的。
至于琴,在“家”她还是一个觉醒者。她的理智常被感情征服。她犹豫不决,连剪个辫子的决心都没有。她对自我的行为也说不清楚。所以对她也没什么看法。
在“家”中,我最瞧不起的就是觉慧:他虽很激进,但终究幼稚,为了爱人不择手段,甚至不顾鸣凤的感受。因为觉慧,鸣凤多次被周氏训斥。而他口口声声要救鸣凤,最后还是他将鸣凤逼死了!要不是他在拼文章不理她,她投湖的可能性不是很小了么?鸣凤死后也没见他悲伤多久。觉慧给了鸣凤什么?帮忙,同情,怜悯,他什么都没有给,他甚至不听她的哀诉就把她遣走了。而他在有进步思想的年轻人的献身热诚和小资产阶级的自尊心的鼓动下竟放下了鸣凤。最终促使他出走的是瑞珏的死,和老太爷的态度。只是他反抗的.精神我认为很“开天辟地”。
相比之下,《家》的资料范围广,事件多,我认为是“激流”中最好的。
“春”由于阅读的深入,我对很多人的态度改观了。
觉新已不在是我同情的对象,我对觉新充满了愤恨:惠死了,枚娶亲了。要是他和周氏,老太太极力反对,惠和枚也不必须不会幸福。然而,海臣和小儿子的死对他的打击也不小。只期望他能快点觉醒。
我对觉民的进一步认识使我看到了他的魅力。他和琴安慰淑英和淑贞,帮忙淑英逃离高家,并不怕王氏和觉群的威胁,与陈姨太据理力争,使她们在自我那里得不到一点好处。他很大胆,与觉慧不一样的是,他留在家里也能镇定自若。他并不象一些人说的,他的一切都由别人安排好了,他和琴的婚事;帮忙淑英出走都是他设计的,因此,我并不一样意一些人说的觉民是剩余的人物。
琴在“春”成长得太快了,迅速担当起为高家女子排忧解难的重担。淑英和淑贞似乎已经离不开她了。她不再优柔寡断,对于亲人热情地神出援助之手;和觉民一齐为刊物出谋划策;出演《夜未央》等。我对琴也改观了。
淑英一开始就是懦弱的形象,然而梅和惠的死震动了她,梅,惠这些她所爱的人一一离去,如果她不逃走,她们便是她的“榜样”。加上淑华的劝说,她最后和剑云一同去找觉慧了。正如一些人所言,淑英的出逃鼓舞了女孩子。而剑云,在他的一颗星飘走之后,及时挽救了淑英。剑云柔弱,怯懦,不反抗,不抱怨,不挣扎,没计划,没志愿。但当他仰慕的女子需要他时,他会不顾自我去帮忙她。也因为如此,在送完淑后,剑云带笑地死去了。
《家春秋》读后感4
终于看完了!花了我一个月的时间。我原以为《春》和《秋》是另外两种不同主题的书,没想到就是《家》的续集。
这三本书主要讲了一个土豪大家庭从兴盛到没落的过程,时代背景是民国时期,那时候清朝刚灭亡,所以还有很多的封建制度等都还没改进。特别是对于长辈的尊敬,是无条件服从的那种,而巴金描述他们的兴衰过程,主要从死人来体现,他们死去的原因都是因为被封建制度逼死的。
比如第一个死去的鸣凤,她是个丫鬟,是高家的一个小女佣,那时候她差不多十六七岁。而高家却要把她嫁给一个老头子,这个老头子有60多岁了,想想啊,一个16、7的少女要嫁给一个都可以当爷爷的`人了,可以想想是多么的痛苦。
而她却完全没有办法,因为她是高家的一个女佣,高家在她小时候就买下了她,她根本就没有什么人身自由可言,一切都得听从高家的。
最后出于无奈,她就跳湖自杀了。当初看到鸣凤自杀的时候,我是非常的惋惜,真的,一个非常可爱的姑娘就这么死去了,巴金把这个姑娘描述的很可爱,很有灵气。
特别是鸣凤对于高家的三少爷觉慧的爱,就像懵懂的初恋,觉慧也是喜欢鸣凤的,有时候觉慧还会逗鸣凤,就像那种青春期的少年故意去讨好少女的那种。但是鸣凤知道在那个时代,少爷跟丫头的爱情,是多么的天方夜谭。
后来梅表姐也死了,她是高家嫁出去的一位女儿,嫁出去不到一年丈夫就死了,其实梅表姐跟高家的大少年从小就是青梅竹马。
本来他们可以终成眷属的,但是因为梅表姐的母亲因为一件小事跟大少年的母亲吵架了,于是一生气就把梅表姐嫁给了别人。
想想啊,这可是婚姻啊,把婚姻就这样轻易的看待,关键还是她自己的女儿,可以想想那时候的制度,什么礼教,三从四德等等,是多么的可笑。
然后接下去瑞玉嫂子的死去、惠表姐的死去,枚少年的死去,都是因为婚姻,因为制度,把婚姻随便嫁给了不幸福的人,因为痛苦而死去。
还有生病的时候,只去请中医看病,本来西医马上就可以解决的小病,那些老人长辈就说了一些礼教什么的,然后坚决不请,就这样把活生生的人给耗死了。
总之因为这些封建制度,因为这些愚昧的思想,把好几个人害死了。当然也有人反抗,以觉慧和觉名两个比较年轻的少爷,他们就是不听这些老长辈的话,不想随便的结婚,逃离了大家庭,从而赢得了胜利。最后大家庭也土崩瓦解,高家的爷爷死后,几位堂兄弟把房子变卖了,从此高家没落。个人觉得还是第一部《家》比较好看,特别是看到鸣凤要嫁给那个老头子之前,她想找同样喜欢她的觉慧救她,看的我那个激动,焦急啊,但是出于一些原因,没救成,鸣凤就这样死去。
可能是因为看到第一个死去的人,看着会比较有感悟,后面死去的人,就看着有点乏味了。
特别是看到《秋》的时候,最后两个人死的有点仓促啊,而且也都是出于同样的婚姻制度的原因,从结构上看好像就是巴金为了充字数的感觉。
所以我就想,如果以后写小说,不要为了去充字数,而去重复写一些相关的内容,这样看上去真的还挺乏味冗余的。
但我不得不说,大作家就是不一样,人物之间的对话、场景等都描述的非常细致深刻,我在想,什么时候才有这种境界啊,以后我写的时候就可以按照他这样,凭空捏造一个场景出来,需要多少字我都可以,就是无聊了点。
《家春秋》读后感5
巴金写作《家春秋》是不满30岁,读完这部作品,心理起伏不是很大,大概是类似的题材看到的比较多,差不多的故事,我有几点看法:
笔法印象比较深刻的地方:
1、文笔很干净。看《家》,虽然仅仅看了几页,但是一个简洁、明快、大气的笔触已经跃然纸上了,景物的描写,对于月光的注释,令我耳目一新。没有家长里短的叙述,有一种大家庭子弟的眼光,比较脱俗,当然,老舍的“俗”也不是不好。
2、中心人物的描写牵动着我的眼光。你可能不喜欢觉新,但是你不能漠视觉新。巴金在觉新身上投入弄笔重墨,不管是他处理事务也好,还是他的感情生活,觉新的身影总在读者的眼前挥之不去,而且有时候搞得读者胸口发闷,对于自己一个不喜欢的人这样牵挂,简直是一种折磨,巴金的觉新,自然成为文学人物里面一个经典形象。后来孙道临演绎得也比较成功,我有一个天真的想法,陈道明演可以不可以?王志文呢?
3、语言描写平中出奇。在日常生活对话中,巴金笔下人物的语言中规中矩,和人物的身份,性格比较合拍,而发生冲突时的语言刻画,令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那可恶的觉英和淑华的对话,觉民和克安的对骂,让读者为正面人物的命运牵挂,恼恨反面人物的语言,写活了。不过我觉得,对于觉民的心理活动,语言描写,特别在平常的叙述中,有些理想化,少了生活的积淀,不是微笑就是冷笑,略显脱离生活,和觉慧比较起来,差异性不大,看完《秋》,差不多就会把觉慧忘掉,让觉民弄混了,语言的描写不够鲜明。
4、景物描写。一件事情,只要提上一千遍,那人们肯定记住。高家的大花园,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不厌其烦。人是怀旧的,巴金的笔,景物描写也没有脱离开这个令他感伤的地方,好像我们现在的“忆童年”,不同的人不同的写法,巴金的年轻的眼睛,到没有太多出彩的地方,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他的关于月光的描写,想起来老舍的《月牙》,不断的点到月光,每次有不同。
5、关于人物。粗分一下,男人女人。从思想性和道德性来看,巴金比较同情女人。从三兄弟的眼睛里面,除了那几个姨太太以外,都是好女人,特别是自己亲属,这也难怪,感情发挥作用。围绕着觉新的几个表妹,表姐,老婆,丫环,宛如大观园里面的金钗们,让人怜爱。一时间,被善良的女人们包围了,让男读者们垂涎欲滴,乐不思蜀。恨不能冲进小说,替代觉新的交色扮演,好好的享受那几段错过的缘分。
而周伯通们,郑国光们,克明们的描写,在巴金自己的嘴里说,是重点刻画的人物,是对立面,他们的角色,并非无足重轻,正是这些人决定了人物的'命运,通过巴金的笔,一个个面目可憎,死守礼教的“坏男人”们,用他们的手段撕扯着读者的心理,这种折磨,才令人印象深刻。
6、故事的选择。五四时期,长篇小说并不多,匕首,投枪比较多,而巴金的《家春秋》,却似徐锡麟怀抱的,不断地投向旧世界的人群。选择多少人物?选择怎样的人物?选择怎样的冲突?情节?年轻的巴金,用一个大家庭的兴衰,用新世界和旧世界的冲突,用年轻人的决裂和幻灭,为不同的人指出了不同的道路,文学是救国的,是治病的,洋洋洒洒三卷俊文,虽比不得《红楼梦》,却可作为我们回忆五四时期人们的生活和写作特点的良好教材,特别是出自一个年轻人的笔下,尤为可贵。
《家春秋》读后感6
忙里偷闲,趁着空余时间,读完了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整部小说诉说了一个封建家庭的四分五裂,最终衰落的故事。整个阅读过程使我哀叹,感触很深!
小说中每一个人物角色都代表着现实生活中人们,不同的人物思想代表着不同的命运。小说在语言描写中平中出奇,但却以作者笔下那人物迥然不同的性格,牵住了作者的心。而不同的性格,决定了他们截然不同的命运,一本书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一个家庭就是一个社会鲜明的代表。
果真是人物的性格决定人物的命运。高家是一个封建的大家庭,腐烂溃败,各房的人表面亲和友善,嘘长问短,可心里却勾心斗角,处心积虑,各个高家兄弟看似知书达理,礼法森严,可心中却满心厌恶,尔虞我诈,真是个虚伪的大家庭!
所谓巴金在人物上笔墨下得最浓的,莫过于高家长子——高觉新,他是老人眼中的`“宁馨儿”。乖巧,懂事,处处为他人着想,听长辈的话放弃了梦寐以求的学业选择继承家业,放弃了青梅竹马的爱情,选择了长辈安排的婚姻,虽然婚后的一段时间的确幸福美满,儿子海臣的出生更让他充满希望,可幸福没有眷顾他,之后,爷爷的死亡,妻子的临盆,血光之灾的迷信,让他痛不欲生,绝望又袭击了他,妻子的死亡,二孩子的出生,让他再次陷入绝境,幸亏还有海臣的陪伴,他才能看到一丝光明,可是命运的捉弄,让他逐步走向黑暗,海臣的离去,所有人都替他伤心,他再也受不了这个腐朽的大家庭,梅的去世,惠的死亡,梅表弟的死亡让他的心在滴血,商场的失火,院子的转让让他和这个家彻底分开了,他终于离开了痛苦的旧思想。
每次一读到觉新的情节总感觉不太喜欢他性格的隐忍,窝囊,逆来顺受,为之都要哀叹,可一次次又被作者笔下觉新的变化所牵动着想了解他的更多!
老二觉民,是一个坚强刚毅的不想被旧势力屈服的人,他从反对爷爷安排的婚事起,再至对克安克定破口大骂,他反对封建礼教,他不愿再待在高家,他与琴相知相爱,在琴的支持下,踏上了自由平等的一条路,参加了报社工作,他的加入使报社重燃生机,虽然第一个报社夭折了,但随着觉慧,琴的加入,第二个报社成功立足,他们的新思想成功了,觉民和琴也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看到故事中每一个不该与死亡扯上关系的人物而最终走向生命的尽头,让我在哀伤中感到人生命的脆弱,人们的无知,社会的腐朽是多么的可怕!
《家,春,秋》故事中在那个封建时代的每一个不同性格人物的内心苦苦挣扎也许是无耐,也许是麻痹,也是就是封建思想的毒素!但努力抗争也许就能迎来美好的期望中的幸福!
那时,现代科技逐步发展,各国争相改革,工业革命改进了生产力,资本的急需与产品的倾销让列强看中了中国的地大物博,但工业落后,列强入侵中国,新思想爆发了,觉慧是一个当时社会的典型的新青年,他参加了革命事业,勇敢捍卫祖国,在这里他感受到了旧社会一定会结束,新社会的到来一定会有美好的明天。
三个不同性格的兄弟,也注定走着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
科学冲破了腐朽的旧思想,科学的进步,让我们也不断进步,我们要担起振兴中华的责任,我们要努力学习科学知识,更新旧思想,绝不落后于科学的步伐,用最新的知识和技能创造美好的末来,科学为我们打开大门,让我们走进科学享受科学的无限风采!相对比我生活在这个光明的社会是多么的幸福呀!
【《家春秋》读后感】相关文章:
家春秋的作者是谁简介07-18
家春秋的读后感01-14
家春秋读后感04-01
《家春秋》读后感03-12
《家春秋》读后感作文04-10
名著家春秋读后感02-02
家春秋读后感(精选25篇)02-08
经典目送读后感精选英语读后感01-14
有关读后感作文:《童年》读后感01-15
哈姆雷特读后感-读后感-高二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