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精】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
一个英国证券交易所的经纪人,本已有牢靠的职业和地位、美满的家庭,但却迷恋上绘画,像“被魔鬼附了体”,突然弃家出走,到巴黎去追求绘画的理想。他的行径没有人能够理解。在异国不仅肉体受着贫穷和饥饿煎熬,而且为了寻找表现手法,精神亦在忍受痛苦折磨。经过一番离奇的遭遇后,主人公最后离开文明世界,远遁到与世隔绝的塔希提岛上。最终找到了灵魂的宁静和适合自己艺术气质的氛围。
他同一个土著女子结婚同居,创作出一幅又一幅使后世震惊的杰作。在他染上病双目失明之前,曾在自己住房四壁画了一幅表现伊甸园的伟大作品。但在逝世之前,他却命令妻子在他死后把这幅画作付之一炬。通过这样一个一心追求艺术、不通人性世故的怪才,毛姆探索了艺术的产生与本质、个性与天才的关系、艺术家与社会的矛盾等等引人深思的问题。同时这本书也引发了人们对摆脱世俗束缚逃离世俗社会寻找心灵家园这一话题的思考,而关于南太平洋小岛的自然民风的描写也引人向往。
《月亮和六便士》问世后,就以情节入胜、文字深刻在文坛轰动一时,人们争相传看。在小说中,毛姆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手法,借“我”之口,叙述整个故事。这篇小说的原型是法国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Paul Gauguin, 1848—1903),这更增加了它的传奇色彩,受到了全世界读者的关注。
何为美,我觉得小说对思特里克兰德在塔希提岛上的茅棚里完成的那副画作的描述就是终极的美。讲述者对画作以及思特里克兰德精神状态的细致描述,让我激动的.浑身颤抖,我仿佛和作者、主角一样,触摸到了美的终极奥义一般。这种激动甚至在读完全书后依然存在,挥之不去。当然,一如最完美的美永远是不完美,这种触摸到美之终极奥义的画作被了无遗憾的思特里克兰德一把火烧掉了。直到这个时候,我才明白书名——《月亮和六便士》的含义。毛姆用月亮和六便士两种象征诠释了主角——思特里克兰德的一生。便士是英国价值最低的银币,代表现实与卑微,象征着思特里克兰德之前平淡无奇的人生。而月亮代表着崇高,象征着他抛弃自己之前的一切跑到原始的塔希提岛上只为追求终极之美的短暂后半生。一正一反两个意象,充满现实的张力,却凸显了思特里克兰德的伟大——他用一生巨大的代价完成了梦想,用画作解构了“美”这个极其抽象的概念。
现在看来,思特里克兰德的故事在现实的语境下更多了励志的意义。现实中,很少有人能像他一样为了追求心中的梦想可以彻底放弃之前的一切。他用极端的敢想敢做诠释了梦想在他心目中的重量。毛姆塑造的这个人,平凡的外表下永远燃烧着一颗赤子之心,时刻准备着为了追逐终极之美而放弃一切。所以,他走的那么突然却又彻底,因为梦想在他心中比什么都重要。当然,最后看来,他的梦想实现了,是伟大的,虽然代价是那么大。他甚至为了他的梦想耗尽了一生,如燃尽的蜡烛一样,在梦想实现之后迅速地黯淡,熄灭。或许,他可以像一个普通人一样过着平平淡淡的人生,安享晚年的天伦之乐。可他却选择了梦想,也就选择了悲壮。
当然,很多人都知道的是,思特里克兰德这个虚构的名字背后是一位现实中著名的画家——高更,而他的名作《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正是这段逐梦之旅的最好注脚。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2
《月亮与六便士》,高高在上的月亮,是我们圣洁的理想,满地的六便士,就是我们世俗的生活。现实中的我们大都没办法洒脱到丢弃现有的生活,去追寻缥缈的理想。可为什么思特里克兰德非要去画画呢?他说:“我必须画画。我身不由己。一个人掉进水里,他游泳游得好不好没关系,反正他得挣扎,不然就得淹死。”他掉进了理想的河流里,溺水的人必须挣扎!这是本性、是欲望、是执着、是信念。
每个人对“月亮”的理解并不同,仅凭脑子和理性,人和人是无法互相理解的。我是无法理解当画家的魅力,但思特里克兰德有了“画画”这唯一关注点,对潦倒的处境、刻薄的蜚语、拮据的生活便能泰然处之。我对这本书的感悟最深的也是这点:做我想做的,我开心就好,管你怎么说。抛弃妻儿后,作者“奉命”追到巴黎,指责查尔斯:“简直太没人性了。”“你真是个不折不扣的混蛋!”查尔斯淡然的回应:“是不害臊。”“毫不在乎。”面对指责心安理得、无动于衷,最后还蹭人家一顿饭。为了理想,对所有的讨厌、鄙视、不理解都无所谓,还是会坚持画画。
可现实中有多少人能够有这份“无所谓”呢?听到“这个专业前景不好”时,你还会坚持选自己向往的大学吗?听到“这工作赚不到什么钱,都养活不了自己”时,你还会继续自己热爱的职业吗?听到“你这个想法简直是可笑”时,你还会有激情去实现自己的一个创意想法吗?
又有多少人把自己禁锢了在别人定义的“功成名就”中呢?你没考上大学,人家说你读书不行,然后挑灯夜读去熬个博士出来,可有一技之长也是一种出路;你没买一二百平的房子,人家说你赚不到钱,然后日夜加班去挣个别墅出来,可有个温馨小家也很幸福;你没当上叱咤风云的'领导,人家说你没才能,非得各种竞争当上CEO出任总裁才行,可一份安稳的工作也能品味生活……
假如查尔斯因为别人说:“证券经纪人挺好的,这个工作很稳定。”然后老老实实在银行上班;假如查尔斯因为别人说:“抛妻弃子,没有一点作为男人的责任心。”然后继续上班赚钱养家;假如查尔斯因为别人说:“你这个穷鬼,只能在昏暗的小阁楼里画画,连像样的画室都没有,还做梦当画家!”然后收起画笔,逃回老家重新过上体面的生活;假如查尔斯因为别人说:“你画的画值不了什么钱,你也出不了名。”然后自觉羞愧,躲在孤岛上浑浑噩噩了此一生。那么查尔斯也就只能是个证券经纪人,一个普通人家的男家长,一个平凡的人。可查尔斯·斯特里克兰那么地无动于衷,不在乎别人的眼光评价、不计较得失回报、不介意境遇地位地去追求心中所想,最后才能在草屋里画出那幅巨作。
对于“建议”、“流言”、“眼光”,可能我们没有办法做到查尔斯的豁达,完全不为所动,只希望能够学会屏蔽不良言论、过滤多余“建议”,做自己想做的,内心安宁快乐就好。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3
斯特里克兰德在四十岁那年从零开始学习绘画,他放弃了安逸的工作,抛弃了妻子儿女,离开了他从小生活到大的英国,去了巴黎。在那里租了一间破旧,狭窄的小屋,一个人孤独的学习绘画,后来他又离开的巴黎,居无定所,穷困潦倒,时常睡大街,时常好几天不吃东西,但尽管如此他也从来不曾抱怨生活,不曾放弃绘画。
说实话我很敬佩斯特里克兰那种为了自己内心的世界,为了自己的理想放弃一切的勇气,就像电影《返老还童》里面说的那样:不管何时做你想做的事永远都不嫌晚,你可以改变,也可以不变,没有什么硬性规定,我们可以做的很好,也可能很糟,我希望你能充分利用时间,希望你能看到令你吃惊的东西,希望你感受到从未有过的'感受,希望你遇到具有不同观点的人,希望你过上让你自豪的生活,如果你发现生活不如意,我希望你有勇气从头再来。
后来斯特里克兰德去了塔希提岛,那个与世隔绝,没有嘈杂的小岛上,在那里他安静的度过了他的余生,在那里他和一个女人结婚了,并且他们有了自己的两个孩子,在那里他成天专心于他的绘画,哪怕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年他染上了恶疾他也没有放弃绘画,在那里他找到了自己内心想要的世界,也抵达了他绘画的顶峰。而在他死后,他生前那些不被赏识的作品都一名扬整个法国,整个英国,乃至整个世界了。
在《月亮与六便士》中其实不仅仅是斯特里克兰德,还有一位叫阿伯拉罕的医生,他也是为了自己的理想与内心世界,在快要进入事业的高峰的时候,毅然地去了一个船舶上当个职务相当低,工资也极其微薄的小医生,放弃了原本可以锦衣玉食,万人敬仰的生活。
“你后悔过吗?”
“从来没有。一分钟也没有后悔过。我挣的钱刚够维持生活,但是我感到心满意足。我什么要求也没有,只希望这样活下去,直到我死。我生活得非常好。”这是阿伯拉罕医生的回答,他从来没有后悔当初的选择,即使无人理解,无人支持,他也从来没有后悔过,就和斯特里克兰德一样,无人理解,无人支持,无人欣赏,穷困潦倒,受尽讽刺嘲笑也从来没有后悔过。
你想要得到什么,必然要放弃什么,任何你想要的东西都存在等价交换的条件,斯特里克兰德放弃了原本幸福美好的生活,居无定所,辗转百折,经过无数个穷困潦倒的日子才抵达他绘画的顶峰,才找到他内心的世界;阿伯拉罕医生放弃了他事业的高峰,放弃了衣食无忧,荣华富贵的生活,才找到他内心所想的世界。
“拿你有的换你要的。”生活大抵就是如此。从来没有不劳而获的事情与事物,如果真的存在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得到的,那一定是很廉价的吧,或者说那一定是被很多人给抛弃的吧。
斯特里克兰德是个脾气很糟、性格古怪的人,可同样他也是个很勇敢、很是个了不起的人,从他四十岁离开家开始,他从来不畏惧别人的碎语,也不在乎自己被人说成什么样,就像村上春树说的那样:不管全世界所有人怎么说,我都认为自己的感受才是正确的。无论别人怎么看,我绝不打乱自己的节奏。
斯特里克兰德的成功,不仅仅是他对绘画的热爱,更多的应该是他对自己的内心的坚定。他从不被任何人,任何事的发生而质疑,放弃绘画。即使睡大街,好几天不吃饭,有人因他而死亡,被人嘲讽,咒骂,被人逼迫,身染恶疾他也依旧坚定如初。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4
英国作家毛姆的小说《月亮与六便士》主要讲述了斯特里克兰德——一个40岁左右的中年男人,一家证券交易所的经纪人,家庭美满,有个贤惠的老婆和一双聪明可爱的儿女,他勤勤恳恳养家糊口,不爱说话,即使说话,也多半无趣无味——形象就如同一杯白开水,在任何一个社交场合都是角落里不大起眼的人。突然有一天他离家出走了,据说他去了巴黎,从零开始学画画。可以说是不顾一切,甚至不惜抛妻弃子被人误以为是出轨,令人匪夷所思,我觉得这件事情要是放到现实生活里,他没准儿就会被冠以疯子的称呼,事实上确实周围的人都认为他疯了,而且疯的不轻啊。
但是我觉得是生活中缺少这样的人,很少有人有这样的胆量和魄力做出这样大胆的选择,人们多半是害怕良心不安,害怕道德谴责,害怕失去所有的舒适与优越感,更害怕别人异样的眼光和闲言碎语地嘲笑和指责。
但是毛姆笔下的斯特里克兰德为了实现自己的艺术梦想,真的就放下了一切,远走他乡,过上了穷困潦倒的生活,开始潜心研究画画这门艺术。
他住在全巴黎最破旧的旅馆,甚至有时身无分文,好几天都饿着肚子,无论怎样贫困也阻挡不了他创作的热情。我想这个人对绘画大概已经到了痴狂的地步,尽管别人看不起他,看不懂他的画,那也无所谓,那得有多么超凡脱俗的意志力,才能抵制住物质享受的诱惑,才能挡住别人鄙视的眼光。我们的主人公好像对物质要求特别低,吃穿住无论多么差都不是问题,而且别人的评价意见丝毫影响不了他,简直就是冷血无情。他终竟是没有摆摊性的欲望,他的冷酷无情害死了朋友之妻,令人深恶痛绝,然而他却不为所动,真的很难理解这位艺术家的怪诞离奇的思维模式。在他人生最后阶段,在贫病交加的情况下,他以顽强毅力完成了毕生最得意的绝世佳作却被付之一炬,化为灰烬,真是令人惋惜的同时又一次被他无畏的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所震撼。他不在乎名利,名誉,不在乎别人的'看法(他是不是个绘画天才)。仿佛他倾其一生心血只是为了完成自己心中的艺术理想,生命终结之前他终于完成了自己满意的作品,然而他眼睛瞎了,得了绝症,一切都无所畏……他为了追求艺术不惜一切的勇气令人钦佩,如果哪个普通人哪怕有他五十分之一的勇气和执着也能干成一件事了。
正像书名“月亮与六便士”,月亮代表着高高在上的理想,六便士深深陷在泥土里,象征世俗的生活。当所有人都在追名逐利,按部就班过着平庸乏味的生活时,他们眼中盯着地上的六便士,只有斯特里克兰德抬头看见了天上皎洁的月亮,他倾尽全力寻找真正有价值的生活。
什么样的人生算是真正的成功,什么样的人生更有价值和意义,我只想说:做自己想做的事,过自己想过的生活,本来无可厚非,但人生的真正价值究竟是什么,关键取决于你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5
上帝的磨盘转动得很慢,但却磨得很细的意思:
通俗地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上帝的磨盘转动得很慢,但却磨得很细。”的出处:
毛姆 《月亮和六便士》
释义 :
六便士是英国价值最低的银币,代表现实与卑微。月亮是在此世上遥不可及的形体,你可以赞美却无法亵玩它,代表了崇高。它们都是圆形的,闪闪发光,却被赋予了南辕北辙蕴意。
思特里克兰德太太出身不凡,喜欢在自己的幽闺里设宴招待各式文人,以待提高自己的文学素质。姐夫是一位上校,丈夫本来也在银行工作,他们之间的相处互相敬爱,极少摩擦。
也就宛如大多数女性渴望的那样,思特里克兰德太太过上月亮般的生活,养尊处优,人人都可看到它的井然有序的幸福,每日只需流连在灯红酒绿的宴会上,思考自己是否是宴会的主角,能够再用文学的气质为自己添染上更高的光环。但是这种安详宁静的快乐常常隐匿着一股惊惧不安的势流。在不留神处往往让人万劫不复。脆弱得如履薄冰。
为了使灵魂安宁,一个人每天要做两件他不喜欢的事。但思特里克兰德先生的灵魂早已被恶魔吞噬,所以他从来不屑于做讨好别人的事。 他很穷,穷得只能够住在一座破烂的小楼,多年没有粉刷过的,龌龌龊龊,连他穿的也没有一件东西不是肮脏、破烂的。很难想象,在不久之前,他曾经住在一栋别墅里消暑。
六便士般的.生活把他折磨得不成人形,乱蓬蓬的胡须底下,他的头发也非常长;但是最令人吃惊的变化还是他的极度削瘦,穿的仍然是五年前作者所见到的那身衣服,只不过已经破破烂烂,油迹斑斑,而且穿在身上晃晃荡荡,仿佛原来是给别人做的似的。 虽然这种生活被许多人所不齿,也没有太多人记住他,只是在偶尔需要画人像的时候,让他接几个钱,但是他只是置身于这个社会于以外,没有人能够打探到他灵魂的行踪,而且他对于这个社会有机体的不屑一顾,多少给人一些虚幻的好奇。
施特略夫是一个蹩脚的画家,但并不代表他缺乏艺术的嗅觉,他一直敬重思特里克兰德先生的天赋异禀,即便在所有人不理解的情况下,即便在思特里克兰德先生多番冷嘲热讽下,他亦然如此。 思特里克兰德先生害病甚危,他二话不说,把先生接往自己家里,不但把自己的工作全部撂下,整天服侍病人,大夫开了药,他总是连哄带骗地劝病人按时服用,尽管他的收入一向只够维持夫妻两人的生活,从来就不宽裕,现在他却大手大脚,购买时令已过、价钱昂贵的美味,想方设法叫思特里克兰德先生多吃一点东西,与其说故纵欲擒,还不如说他是一个傻子,习惯对别人好的傻子,总是把别人的事情揽成自己的事情,天底下有那么多舒心的工作,他偏不要,倒捡起了一个无心的怪物。施特略夫实在是个大好人,好到连自己的妻子也双手奉上,只是那个无心的怪物只是一个艺术的伟人,没有良心,没有灵魂。在事情发生以后,他只是以旁观者的角度去静观,不动声,不作为,一切皆认为是施特略夫咎由自取。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6
火光中,一座静谧安详的伊甸园在浓烟中消逝成灰烬。如被魔鬼摄住灵魂般的疯狂,终有栖所。浓烟中的伊甸园,该是思特里克兰德最好的归宿了。那儿,没有躯体与灵魂的纷扰,只有一股可望不可即的辉煌。
思特里克兰德不该属于这个世界。抛开了世俗,放下了家庭,逃离了职业,离别了祖国,他一言不发。没有所谓的女郎,绘画,而已。
我要画画。面对流言蜚语,思特里克兰德只有这四个字。只身巴黎的思特里克兰德,住在最低劣的旅馆,除了画笔,一无所有。但这一走,他不仅丢下了生活,而且撇下了责任:没有经济来源的妻儿,一起谋事的伙伴,谁来负责?
已近不惑之年的思特里克兰德,不是不知,他承认这一切的不对。可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一个人要是掉进水里,他游泳游得好不好是无关紧要的,反正他得挣扎着出去,不然就得淹死。
绘画,本只是思特里克兰德小时候的兴趣。父亲让他从事经济工作,因此他忽略了它。可绘画的种子悄悄地在思特里克兰德的内心深处生根发芽,伸出的藤蔓终于将享受着生活的他牢牢摄住。
伊甸园固然美好,可同时那浓烟也会熏得人泪眼朦胧。渗入灵魂的兴趣,与现实格格不入。绘画为追求灵魂之上的美丽,需要摆脱躯体的束缚;可一旦失去躯体,又无法继续追求所寻的美丽。躯体与精神的矛盾,驱使他四处漂泊,以致卸下责任、孑然一身。只得借助贫穷、饥饿、病痛来再三折磨躯体的思特里克兰德用手中的画笔笨拙地描绘着心中的美丽。
踏上塔西提岛的那一刻,思特里克兰德忽然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安谧。静静作画,他用色彩呈现出了心中的愿景。他创造出了另一个世界。他满足了,幸福了。然后,他以惯常的骄傲和轻蔑令人于其死后烧掉他苦苦追求的美丽。
思特里克兰德为了理想,毁了他原本安逸的生活。这一切,值得吗?
合上书。点头,又摇头。坐叹一声。
尽毕生之力,获得了灵魂的安谧。思特里克兰德是值得的。可是实现了理想欣喜若狂的同时,蓦然回首,我们却不愿看见自己除了理想,两手空空。
同样闪闪发光,思特里克兰德追求着头顶上的那轮新月,却将脚边的六便士踢入了死泽之中。为了坚定的追逐,他放弃了所谓的羁绊。
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与一个美满的家庭,是人人所希望的。但他们的理想却可能是宇航员、军人、商人事实上,尽管理想不同,但我们都希望有能力关心一些人和被一些人关心。前者被称为责任,后者被称为爱。责任与爱是我们活着的`主旋律,是一种给予与获得的幸福。
思特里克兰德又是不值得的。思特里克兰德追求着自己的灵魂与理想,无可厚非;但他却忽略了责任与爱。他的追逐,对他自己来说,是一次修行;对身边的人来说,是一种无情;对这个社会来说,是一场悲剧。
在一轮新月的尽头,思特里克兰德看见了自己灵魂深处的伊甸园。但那冲天火光产生的浓烟却熏得他如被魔鬼摄住灵魂般的疯狂,泪眼朦胧。
在路上的我们,该何去何从?前方的伊甸园,又有没有浓烟?
翘首于天际,一轮新月闪烁;寂然于路边,一枚便士无言。苍茫的夜色中,惟剩沉默的心跳,一起一伏。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7
不久前,安妮读了《月亮和六便士》之后,她的文章《对不起,我只活了百分之一》在朋友圈的屏幕上一览无余。似乎生活在这个竞争压力空前的社会里,梦想和感情都是脆弱而珍贵的奢侈品,总是站在现实的对立面,带着一种自我欣赏的表情。当他们忙着刷剧本和购物时,他们开始在互联网平台上热情地表达自己的梦想,但我总是带着质疑的态度思考:你想要月亮,六便士还不够。
我认为没有理由。当我们媒体悄悄地潜入人们的生活时,人们从;一次旅行去吧到世界如此之大,我想看到他们掩饰自己的感情,不问自己,我的梦真的是梦吗,我想要的生活真的适合我吗。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阐释了艺术与生活的对立,揭示了人们追求的艺术(梦想)只是对丑陋现实的粉饰。对生活不满而产生的欲望批判了逃避现实的现象。这个故事运用高超的技术和独特的技巧,以法国画家高更为原型,描绘了一个名叫斯特里克兰的人。他突然辞去了伦敦股票经纪人的工作,抛弃了家庭,开始学习绘画。经过一段时间的承认后,他也在贫困中被杀害了一段时间,但离开城市后,他礼貌地去了南太平洋岛,最后生病死亡。
本书中最精彩的比喻是象征梦想的“月亮”,而现实是“六便士”。起初,斯特里克兰本人对艺术没有热情和追求。他完全厌倦了在城市里遵守规则,忽略了他的六便士,愿意在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过原始生活。最后,他发现健康的'生活需要两者之间不断变化的平衡,这在两个极端中绝非不合理。但在此之前,他是一个寡言少语、行为古怪、抛弃妻儿、冷酷无情、长期缺乏绘画天赋的人。如果高更在实现梦想后仍希望与家人幸福地生活,斯特里克兰是毛姆夸张地描绘了一个无缘无故离家出走、不回家的人。
如果斯特里兰德最终意识到他所追求的艺术不是真正的艺术,而是对现实生活的粉饰,那么在朋友圈中被伟大的安妮感动的年轻人呢?诚然,我们希望成为专业领域的领导者,并在文学、音乐和绘画方面取得一些成就。在目前成功学习的情况下有很多挑战,但我们真的喜欢它吗,还是仅仅带着青年文学中构建的完美幻想,认为它是在咖啡馆写稿,背着吉他四处游荡,穿着白衬衫画画?或者你只是认为杜拉斯、梵高和李斯特很有技巧,即使你对自己没有深刻的了解,艺术家痛苦的挣扎能被视为一出虐待心脏的戏吗?
毕竟,大多数人仍然引用;为哪半张名利纸而战它们渴望被重用。同时,他们说他们应该为自己的梦想而奋力奋斗。同时,他们觉得有系统的保护是好的。没有天赋或不愿意错过奇异的城市生活,不愿意投身于斗争,他们只会用感情等体面的语言来装饰门面。如果斯特里克兰仍然决心离开家,那么我们的决心只不过是学习在工作中与朋友圈擦肩而过的时刻。
所以,如果你想要月亮,不用担心六便士。如果你决心追求它,我祝你一路顺风。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8
很多人应该都听说过《月亮与六便士》,这本书的作者威廉·萨默塞特·毛姆被誉为“全世界最会讲故事的人”,近百年过去了,这本书依旧畅销,它带来的关于理想与现实的感悟适合任何年代、任何年纪。
小说中,毛姆创造的主人公查尔斯·斯特里克兰德,是一位拥有稳定工作与美满家庭的证券经纪人,但有一天他突然决定离家出走前往巴黎,并给妻子写信要求离婚,所有人都以为他有了外遇才与情人私奔,然而,事情的真相却令人大跌眼镜。查尔斯只是因为无法控制自己对画画的强烈渴望,只身前往异国他乡只是为了追寻自己的绘画梦想而已。追寻梦想的过程中他吃尽苦头,但却始终坚持着对艺术的追求。最后,他隐居在南太平洋的小岛上,娶妻生子,安心创作,最后病死。他在死前绘出了一幅天才之作,却嘱咐妻子将那幅画烧为灰烬。
读过这本书的人对查尔斯这个人物皆是又爱又恨,有人认为他为了理想抛妻弃子非常自私冷酷,但更多的人依旧会被他执着的追求深深感动。一个四十岁的中年男人,只是偷偷的在夜校学了一年的画画,画技一般却敢抛弃一切去巴黎追寻他的绘画理想,在普通人眼里,他就是一个疯子。但不可否认,疯子与天才本来就一线之隔。查尔斯用他穷困潦倒的后半生证明了自己是个天才。
小说中从未出现过“月亮”与“六便士”这两个词,书名却是“月亮与六便士”。月亮代表高高在上的理想,难以触及;六便士象征着世俗生活的欲望,俯拾皆是。作为普通人,我很难认同查尔斯的行为,毕竟人是被无数关系牵绊着的社会动物,我们的每个行为都在不断衍生名为“责任”的后果,他原本所拥有的,已经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生活了。虽然不认同,但可以理解。毕竟,活着的意义不是别人说了算的。
什么是生活呢?书中毛姆讲完亚伯拉罕医生的故事之后说到:“做自己最想做的事,过自己想过的生活,心平气和,怎么能叫作贱自己?做一个有名的外科医生,一年赚一万英镑,娶一位漂亮的妻子,就是成功?我想,这取决于你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在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们总是用浅薄的幸福、世俗的成功来衡量一个人的世界,同学会上的攀比、家庭聚会上的`询问、亲朋好友的关心,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我们去努力复制所谓的“幸福”,逐渐地忘了“谋生”与“生活”是不同的。如查尔斯所说:“我必须画画,就像溺水的人必须挣扎。”为创作忍饥挨饿、穷困潦倒那都不算什么,那是他的诗与远方。
但理想主义也要解决基本的生存,也要健康地活着,而不是像查尔斯那样连肚子都填不饱,一天只吃一片面包,靠朋友救济和借钱过生活。同样是理想主义,书中的另外一位角色亚伯拉罕医生就没有走极端,他心平气和地过平凡的生活,虽然不富有,但也不狂热到走进深山老林进行创作,他不追逐名利,但也不甘平庸,敢于探索生活的价值。如是,我们不必如查尔斯那般极端的追求“月亮”,放弃“六便士”。毕竟,作为凡人,我们首先要活着,尽可能体面地活着,再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兼顾理想和现实,感情与理智,艺术与生活,自我和社会。
愿你能抬头望月,也不忘脚下的六便士。愿你攒够了钱,还有勇气继续出发。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9
来说说这本书吧——《月亮和六便士》。一本故事简单,花几个小时就可以了读完的书。大意是讲了一个普通人突然有一天离开老婆孩子远走他乡学画画,生活潦倒食不果腹。后来,他来到了一个小岛,画画然后死亡,故事完结。本以为作者会借小说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留下几句为梦想努力奋斗的励志名句,本以为还能有幸一睹伟大画家的作品,事实上什么都没有。斯特里克兰德的语言是那么的寥寥几句,“我对孩子们没什么特殊的感情”,“她死了和我有什么关系”……他是一个自私而无情的'人。他对人事都那么冷漠和不屑,他对画画又那么的热情和执着,这是一个两极的人。
作者塑造了一个在艺术的世界里忘记了现实世界的人。所有的食物只是充饥而已,大床和地板只是栖身而已,邋遢和干净对画画又什么影响呢,别人的否定和嘲讽和自己无关。斯特里克兰德在绘画的世界里仿佛铜墙铁壁一般,自己出不去,别人进不来。他说“他必须画画,就像溺水的人必须游泳一样”。这是一种受命运控制而无法自拔的力量,它会指引你发现真正的.艺术光芒,但代价就是脱离原有的轨道,毁灭或者重生。
斯特里克兰德毁灭了吗?没有,很多年后他成为了一个伟大的人。他的作品被不断的拍卖,数字巨大到无法想象。他重生了吗?没有,他得了病,不肯看病依然在画画。后来他眼睛瞎了,就坐在自己的画作前,直到死亡。这个时候,你是不是想起了梵高或者高更,这些现实中的疯子,艺术上的痴人。或者,你想起了自己心中那个叫梦想的小东西?
我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着一个叫着梦想的东西。有的人在出生的时候忘在上帝那了,所以他连梦想的面都没见着,简单生活着。有的人把梦想带在身边,小时候还小不知道那玩意是什么,所以随手就给扔掉了。有的人左手拿着梦想,右手牵着现实,最后负荷过重放掉了那个小玩意。还有一些人,双手紧握梦想,披荆斩棘,终于完成了内心的指引。事实上,每个人都有成为斯特里克兰德的可能,只是成为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我也并不认为如果每个人都成为斯特里克兰德,世界就是美好的,印象派和写实主义是可以同时共存和被需要的呀!
突然记起了在美术馆看到的一幅画,忘了告诉大家美术馆就在博物馆的旁边。那是一幅油画,画的是一颗大白菜,多么真实的白菜呀,我忍不住想要去用手触摸白菜的叶子。我想起了小时候妈妈从菜园子里弄回一颗白菜煮火锅日子。想起了那些寒冷的冬天,地里的大白菜和池塘里的莲藕组成的生活。站在这个富有艺术气息的美术馆中,我对这幅画的作者充满着感激。也许他是一位拥有很多头衔的现代画家,也许他因为这幅画的展出收获颇丰,这又有什么关系呢?一个人在追逐自己心中月亮的时候,为什么就一定要舍弃自己劳动所得的六便士呢?无法成为世界瞩目的艺术家,成为一个给一些人带来感动的小人物也很不错。
博物馆的金粉巨作让人惊叹,而美术馆的大白菜却触动了我真实的生活。如果说作者书中的斯特里克兰德是一名用生命练成的纯粹的艺术家,我更希望的是能在月亮的指引下不知不觉的遇见六便士。突然想起了一部电影里的台词:“当你追求卓越的时候,成功也会不请自来”。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0
英国作家毛姆的小说《月亮与六便士》主要讲述了斯特里克兰德——一个40岁左右的中年男人,一家证券交易所的经纪人,家庭美满,有个贤惠的老婆与一双聪明可爱的儿女,他勤勤恳恳养家糊口,不爱说话,即使说话,也多半无趣无味——形象就如同一杯白开水,在任何一个社交场合都是角落里不大起眼的人。突然有一天他离家出走了,据说他去了巴黎,从零开始学画画。可以说是不顾一切,甚至不惜抛妻弃子被人误以为是出轨,令人匪夷所思,我觉得这件事情要是放到现实生活里,他没准儿就会被冠以疯子的称呼,事实上确实周围的人都认为他疯了,而且疯的不轻啊。
但是我觉得是生活中缺少这样的人,很少有人有这样的胆量与魄力做出这样大胆的选择,人们多半是害怕良心不安,害怕道德谴责,害怕失去所有的舒适与优越感,更害怕别人异样的眼光与闲言碎语地嘲笑与指责。
但是毛姆笔下的斯特里克兰德为了实现自己的艺术梦想,真的就放下了一切,远走他乡,过上了穷困潦倒的生活,开始潜心研究画画这门艺术。
他住在全巴黎最破旧的旅馆,甚至有时身无分文,好几天都饿着肚子,无论怎样贫困也阻挡不了他创作的热情。我想这个人对绘画大概已经到了痴狂的地步,尽管别人看不起他,看不懂他的画,那也无所谓,那得有多么超凡脱俗的意志力,才能抵制住物质享受的诱惑,才能挡住别人鄙视的眼光。我们的主人公好像对物质要求特别低,吃穿住无论多么差都不是问题,而且别人的评价意见丝毫影响不了他,简直就是冷血无情。他终竟是没有摆摊性的欲望,他的冷酷无情害死了朋友之妻,令人深恶痛绝,然而他却不为所动,真的很难理解这位艺术家的怪诞离奇的思维模式。在他人生最后阶段,在贫病交加的`情况下,他以顽强毅力完成了毕生最得意的绝世佳作却被付之一炬,化为灰烬,真是令人惋惜的同时又一次被他无畏的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所震撼。他不在乎名利,名誉,不在乎别人的看法(他是不是个绘画天才)。仿佛他倾其一生心血只是为了完成自己心中的艺术理想,生命终结之前他终于完成了自己满意的作品,然而他眼睛瞎了,得了绝症,一切都无所畏……他为了追求艺术不惜一切的勇气令人钦佩,如果哪个普通人哪怕有他五十分之一的勇气与执着也能干成一件事了。
正像书名“月亮与六便士”,月亮代表着高高在上的理想,六便士深深陷在泥土里,象征世俗的生活。当所有人都在追名逐利,按部就班过着平庸乏味的生活时,他们眼中盯着地上的六便士,只有斯特里克兰德抬头看见了天上皎洁的月亮,他倾尽全力寻找真正有价值的生活。
什么样的人生算是真正的成功,什么样的人生更有价值与意义,我只想说:做自己想做的事,过自己想过的生活,本来无可厚非,但人生的真正价值究竟是什么,关键取决于你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1
读这本书是因一位绘画老师的介绍,也是因这本书的名字看起来很有趣,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讲述了主人公恩特里克兰德是个在伦敦做事的证券经纪人,他有一个富裕和美满的家庭:妻子漂亮,喜爱虚荣,两个孩子健康快乐。按理说,他应该满足于这种人世的快乐才对,尽管这种生活未免太过平淡。但是,就在他们婚后的第17个年头,他突然离家出去去了巴黎,抛弃了令外人羡慕的事业和生活。就在人们以为他的出走是因为有外遇的原因时,人们发现的事实是:他原来只是为了画画。这时的恩特里克兰德没有任何的绘画基础,也没有任何人教过他这些,他也不打算向任何人学习什么。在外人看来,他简直疯了,他开始变得生活窘迫,几次险些因饥饿和疾病而死。他画的画也完全不像个样子,总是在原有的事物上进行破坏,除了有个蹩脚的画家把他当成上帝外任何人都不会买他的画,事实上他也从不轻易卖画。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拒绝了爱情和家庭,拒绝物质和欲望,一心追求个人精神的自由和艺术上的美,孤独地生活在他自己的精神世界里,艰难地跋涉着。他不需要钱,但有时金钱会束缚他,他不停地流浪,最后来到了塔西提岛上与土著人生活在了一起。这时的他看起来似乎很知足,他有了一个土著人作妻子,他们生活在与世隔绝的地方,他每天都在那里作画。在他因麻风病病逝的前一年,他成了瞎子,但却在他的住所的地方画的壁画前整整面壁坐了一年,直到死去。他的妻子依照他的遗言焚毁了这一切,甚至没有留下一根木头。
这本书看着可能会让人觉得纠结,与以前看到的东西完全不同,习惯于用自己是常人的标准去衡量那些有个性的人,觉得他们对世界的理解和自身梦想的追求有些傻,但那些精神层面的'东西本就不能用任何物质来衡量。我们并不必非要去理解那些为了梦想而放弃一切,甚至生命的人,但至少我们要学会尊重他们,必竟每个人都有追求自己梦想的权力。
作者始终对超出自己认知范围的人事抱有了解的欲望,并千方百计地接近他们,研究他们,最终有所体悟。
主人公在已不年轻的时候,放弃了体面的工作和温馨舒适的家庭生活,踏上艰辛的学画作画之路。
从此衣冠楚楚的证券经纪人开始流浪,而当现在的生活越背离原来安逸的生活环境他离自己的理想就越近,灵感也不断涌现,当他彻底抛弃自己的肉身的时候,他精神中最具有艺术气质的一面终于通过他留在塔希提小岛上的画凸现出来。主人公在塔希提岛上贫病交加悲惨死去的一幕令人震惊,这和其留下的惊世名作被毁一样让人惋惜却又无耐。主人公的行为真的是让人不知道该怎样评价,从来没想到有人会为了自己的理想进而做到这种程度,不管对谁来说应该都是不容易的,但他做到了。很神奇。
艺术家贫病交加的死去的故事很多,这本书的作都通过主人公的悲剧探讨了该如何对待天才、个性这个严肃的话题,在常人眼中,天才,艺术家总是特立独行、行为怪异,让人们觉得不管是生活上还是精神上都无法达成共识,进而难以让人接近。但正是因为有各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世界才会如此多彩有趣。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2
一个家庭美满,事业有成的证券交易人突然放弃了自己的一切,抛妻弃子,身无分文的来到巴黎,在一间破旧的廉租房里开始了自己的第二重人生。没有蓄谋已久,不是头脑一热,他像是被魔鬼抽走了灵魂,被命为画奴,终其一生只为画画。对于世人的指控,情人的以死相逼,他冷酷无情,岿然不动;对于朋友的接济与善意,他理所应当的接受,还不断打骂欺辱他们。这样的奇幻,却又有种魔力在震撼着我们,他技艺粗陋却坚定地强调“我必须画画”,他在临终前瞎着双眼却将生命的那种明艳、壮美、力量铺陈在整个房间,又甘愿将其付之一炬,他把生命托付在画纸上,只有用颜料填涂才能拥有色彩。
坦白说,毛姆笔下的这种人是不存在的,相比于原型来说更像是毛姆自己的理想化身,是为歌颂理想而存在的人物。原型高更在做出改变一切的时候也是经历了诸多选择和考量的,但文中的`斯特里克兰却是直截了当的改了行,让人摸不着头脑。但从全书来看,正因为他是斯克里特兰,所以他一定会这样,对于世俗的抛弃,道德的背离,人际关系的逃脱,正证明着他不具有社会人的特质。一切的社会行为,包括给人做翻译,和朋友的爱人建立情人关系,都是为了生存和原始需求的服务,是对社会的妥协。而他两次搬迁,从高度文明的上流阶级到鱼龙混杂的底层阶级,再到无管辖的自由状态,隐居大山深处,都体现着他在想方设法逃离人类社会的枷锁,所以如果用道德标尺去衡量他是不公平和没有意义的。
而这样的斯特里克兰却有着超脱常人的地方,那就是必须要去做的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说我必须要去做什么,是因为权衡利弊下这么做更有好处或者更符合道德标准,但很少有事情是无缘由的必须要做,如果有这样的人,在车流中一定要逆行,没有任何理由,仿佛神明的旨意一样,我们八成会觉得他疯了,而斯特里克兰却正是这样,在社会的洪流里非要无故的逆行。
而支撑这种不明智逆行的正是理想。想法在我们成长过程中像是一棵小树,不断的开枝散叶,有的被人砍掉了,有的自己脱落了,而理想则是树的主干,在我们成熟以后没有道理的去坚持,去喜欢,去奋斗,有的人能找到自己的主干,在故宫修40年的表也不觉得无聊;有的人在沙漠里科研十几年不能与家人通讯也觉得付出值得;有的人像斯特里克兰一样抛弃一切在西单的地铁站歌唱。他们是幸运的人,但大多数人可能找不到自己的主干,最终成为社会的一份子,过着效益第一,职称优先的中产阶级生活,但偶尔还是迷茫,像是书中局促的证券经纪人斯特里克兰一样。也许我们暂时不幸,没找到可以为之奋不顾身的理想。但通过这本书,我想说的是,我们还有可能遇见理想,还有时间为之奋斗,在斯特里克兰完成生命里最宏大最震撼的巨幅图景时,那明黄和鲜红交织的是生命的激越和力量,是理想的荣光,这种淋漓尽致的激情和意志仿佛命运交响曲结尾的休止符,无声却激昂回响。我被震撼了,理想太美,为坚持理想还是屈服现实举棋不定的人,还没遇到理想的人们,要敢想敢梦。
理想啊理想,我愿为你臣服,献上我的生命,做你永世的奴仆。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3
《月亮与 六便士》问世于1919年,堪称毛姆最负盛名的作品,这部小说以62种文字风靡全球,发行了6000多万册,还曾两度改编为电影。在中国,《月亮与 六便士》堪称文艺青年必读的经典。毛姆在这部小说中,以一个旁观者为第一人称,以法国印象派画家高更为原型,描写了主人公不管不顾,与家庭断绝关系,穷尽一生只为不负内心的热情与理想的故事。
什么是月亮?月亮是人心中的清明理想,月光是那么皎洁,梦想是那么美好。什么是六便士?六便士是现实,是金钱社会中的蝇头小利。月亮高挂空中,遥远而美丽,若要追寻,必然经历一番曲折,最后很可能一无所获。而我们全都站在土地之上,每日面对的都是现实的生活。六便士纵使带着铜臭味,却也是我们的生活。斯特里克兰为了追求心中的理想,变得不可理喻,背弃家庭,因此落魄一生,在一个小岛上染病而终。但在最后,他终于完成了毕生的使命,找到了他一直追求的东西。你可以说他冷酷无情,视道德如粪土,但在另一方面,他对理想的坚持不懈,也值得我们这些终日围绕六便士生活的人学习。人性是复杂的,内心是多变的。
我们的'主人公查尔斯·斯特里克兰本是一位证券经纪人,生活殷实,家有“贤妻”,有一双儿女,将来定可开枝散叶,子孙承欢膝下,过着充实、幸福的生活,到时寿终正寝,入土为安。“这一定是世界无数夫妻的剧本,这样的生活模式虽然平淡,但也不啻为恩惠,会让人想起一条小河缓缓流淌,蜿蜒流过绿草如茵的牧场。
然而,这样度过一生,总会让人觉得心有不甘。有的人喜欢简简单单,做平凡的人,过平凡的生活,在平凡中迎来生命的尽头。梁实秋说:”人生本来如寄“。生命是那么短暂,何不简简单单,恬适自在地过活。斯特里克兰夫人就是这样的人。她安于家庭,终日相夫教子,生活中唯的起伏便是与艺术家的交往。她以她热爱的家庭、丈夫和儿女为傲,现实中这样的女人并不在少数。但是,人都有一腔热血,不愿意在碌碌无为中度过一生,渴望出去闯荡,经历一番起伏,哪怕会碰得头破血流,也在所不惜。现世安稳岁月静好,固然不可多得,却会让不甘庸碌的灵魂惊惧不安。人在骨子里都渴望过惊险剌激的生活。他们不喜欢安稳的陆地,只想在惊涛骇浪中挑战自己。他们要的是刺激是轰轰烈烈,尽管前路危险,却阻止不了一颗喜好冒险的心。
有人说,这世上最复杂的莫过于人心。斯特里克自利,不顾人的感受,在这一点上,就算对他有再多的批评也不为过。但是,他不顾一切追求艺术,他的那种纯粹的精神又值得我们敬佩,这就是人性的复杂和矛盾。理想是美好的,但必须分清理想和幻想。人可以追求理想,但要脚踏实地。月亮虽美,但我们终究是生活在地上。无地上的六便士,我们的梦想只能变成空想。月光洒向大地,笼罩着现实中的一切。我们还需从现实出脚印,实现心中的清明理想是否曾抛开一切,追求心中的理想?你是否曾受到现实的羁绊,终日蝇营狗苟?面对人生的种种选择,你要天上的月亮,还是要脚下的六便士?如果你想摆脱世俗的束缚,寻找灵魂的家园。那么,《月亮与 六便士》便是你的必读作品。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4
追逐梦想就是追逐自己的厄运,在满地都是六便士的街上,他抬起头看到了月亮。
——题记
六便士是英国当时价值最低的银币,月亮则是高高在上,不可企及的事物,两者有天壤之别。“月亮是那崇高而遥不可及的梦想,六便士是为了生存而不得不赚取的卑微收入。”在许多人看来,最怕的不是没有梦想,而是拥有梦想过后,被现实打败,打败你的不是无能,而是已经麻木,麻木的心死了,死了的心不再跳动。不怕梦想流于现实,只怕梦想止于现实。而本书的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在抛下一切去追逐理想的年龄是40岁,是该追名逐利,顾家育子的40岁,而不是一腔热血无处挥洒的20岁。
20岁的人敢于拼搏,是因为年轻,有放纵的资本,他们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即使梦想总会被现实打败,可是他们还是要把它揣在兜里,疲惫时拿出来看一看,就有了坚持下去的动力。思特里克兰德他很不一样,正如文章所说“你身边肯定有这样一个朋友吧,在银行工作,长得一般,业务凑合,有老婆孩子,勤勤恳恳养家糊口,不爱说话,但如果开口说话,说的话也多半无趣无味——总之形象,非常白开水,在任何一个社交场合都是角落里不大起眼的人,实际上你肯定有不止一个这样的朋友,实际上没准你自己就是这样的人”,而这正是思特里克兰德的真实写照,他从一个白开水式寡淡无味的人,到一个千夫所指的败类,再到奇迹般崛起的天才画家,他毅然决然地跳出了凡俗的桎梏,走向了他钟情的艺术世界。那一年,他抛妻弃子,流落巴黎街头,住着最破烂的旅馆,几近身无分文,甚至生了一场大病,如果不是朋友惦记着他,早已不知不觉死去了,然后就是因为“我感受了召唤”,放下了本来不错的生活还有健康可爱的孩子。
世上几乎所有人都在为自己的人生做加法,一个个身份,一个个角色,恨不得诸多光环加身,而正是这些东西,成为了自我绑架,将他们困在城市的牢笼里挣脱不得。而思特里克兰德为自己做的是一道减法,他甩掉了一个个的身份:证券经纪人,丈夫,父亲,甩掉了优越的生活,如同褪去了一层层的.枷锁,直到最后赤身裸体般踏入他内心的召唤——绘画。
正如《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是一个积极进取,敢于拼搏的青年。生在农村,学习相当艰苦,忍饥挨冻,始终不放弃;经历挫折,反而更加勤奋。尽管孙少平出生在一个烂包光景的家里,但是他却有不同于常人的眼光和态度,他能从书中得到自己想要的世界,他有更辽阔的眼界。“如果你知道往哪里去,全世界都会为你让步”。种种机缘巧合都为少平寻找到了一个他最想要的出路。纵使少平一直走在荆棘丛生的路上,但他从不向命运低头。他深切地明白,一切屈辱、折磨、磨难,对他来说不仅仅是考验,而是他通往成功的阶梯。他的内心不但不会责怪那些曾经为难他的人,他甚至是感激他们。他骄傲地将此称作“苦难的学说”。
我们并不是要成为思特里克兰德,我们只要成为遵循自己内心选择的信徒就好,活成什么样并不重要,唯有真正的实现了理想,才能得到真正的宁静,无所畏惧,是我们内心深处的信仰。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5
“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你愿意去追求月亮,还是捡起满地的六便士?
金钱至上的世界,有多少人捡着地上的六便士,却又眼巴巴仰望遥不可及的明月?
思特里克兰德喜欢绘画,从小就打心眼里的喜欢。却当了个证券经纪人。突然的那么一天,他抛弃了他所拥有的一切——金钱、权利、家庭:“他没有钱,没有住的地方,于是就又一次流落到街头,他有时一连好几天都喝不上一顿菜汤、他有时睡在火车站岔道上一个空车皮里、有时睡在货站后面的卡车里。”在这场月亮与六便士的抉择里,他义无反顾地走向了第二场人生。
思特里克兰德是极致的。冲破世俗的枷锁,果断并坚决地选择了做自己。站在艺术殿堂之上,圣洁之光沐浴着他,同样也流淌在他美丽的狂人之作上。当他生命逝去,他的画作一并被烧毁——他的身体、灵魂早已与他的画融为一体,燃烧过、辉煌过,他们本就是一体的。他热烈而又疯狂的举动,不仅赢得了自己,也唤醒了更多心底葆有执念的人。
同样走向第二人生的还有歌手陈婧霏。起初,清华毕业,好像成了她不可撕的标签。她必须如大家一样,按部就班,进入金融业,投入生活的洪流。“我特别记得当时那种感觉,……,好像是一个被人拧过的螺丝钉……但总是有两个自我,一个在体验这种生活,另一个就在看、在冷眼旁观。”于是,放弃金融,进入伯克利,从头开始学音乐。这途中不乏周遭的不解,经济的困窘,自我的挣扎,很长一段时间,她甚至靠在新东方教英语挣留学和做音乐的费用。“休学也好,教英语也好,和家里的关系紧张也好,我宁愿忍受这些痛苦,也不愿意忍受不能做喜欢的事情的痛苦。”
尼采说,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深以为然。月亮与六便士,或许是很多人正在经历的——你觉得生活不那么对劲,不那么舒服;正在做的事情,自己不那么喜欢;喜欢的`事,不一定能让自己饱腹。人生业已中途,还能推翻再来吗?推翻一切的痛苦,自己能承受吗?
即时失去主流叙事里的所有,也要对抗原本的命运,构造自己的第二人生:思特里克兰德如是,陈婧霏亦如是。“尽管这一路有很多痛苦,但我还是喜欢待在我自己创造的人生,这是我的主动权。”与我而言,这样的勇敢是如此美丽。
当然,在这场自由征途之上,主人公放弃所有的冷血无情,荒诞得如同魔鬼。这固然是毛姆艺术的升华,更像是哲学家的怜悯。更多人的一生,更像是漂泊的小舟,抓着模糊的波浪与它一同向前,漂往满是六便士的海洋。途中月色清冷,欲图流连,却被海浪狠狠拽走。
月色很美,我能否透过这深不可测的海样,撷取到一丝皎洁的月光?通过努力,两者或许能互相支配。按照绝大多数人的方式生活,是安全的,平顺的。对抗原本的命运,构造自己的第二人生,或许要费很多劲,要脱掉大部分人觉得舒适的东西,但我就是要逆着。
“希望在彼方等待着我,就如此出发吧。”
尽管这一路有很多苦痛,但我还是喜欢待在我自己创造的人生,这是我的主动权。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相关文章:
长篇小说月亮与六便士读书笔记01-17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01-15
月亮和六便士的英语读后感01-14
六年级月亮作文01-15
月亮的诗句-有关月亮的诗句01-24
月亮的诗歌02-17
美丽的月亮07-08
月亮之上02-20
月亮范文07-04
董文华《十五的月亮》吉他谱/六线谱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