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同学少年读书心得13篇
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可以记录在心得体会中,这样可以不断更新自己的想法。到底应如何写心得体会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恰同学少年读书心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恰同学少年读书心得1
收到这本书,一看装帧就很喜欢,想起曾看过一个视频《一本书的诞生》,更是对书籍本身有种崇敬的喜爱。因是在豆瓣活动中得来的书,是要写书评的,所以在看这本书时,特意写了笔记,以期自己能从不同篇章中得到不同的收获。
在此之前,我对这段历史的理解,仅止于历史书上几行简单的记叙。因为知识浅薄,认识有限,因而我对这段历史一直是怀着敬畏心的,没有过多想法和评价。刚开始看这本书的简介时,一看是涉及_话题的,我心里就没什么谱儿,更多的是由无知生出的些许恐惧,对未知的恐惧。这种恐惧心理盘旋在我脑海里,在看到作者一一列举的俄法名著时变得更为强烈。
作者曾说,一个人的文学启蒙是从中学阅读形成的,他在中学因为机缘读了许多中外名著,对人生、对社会、对世界都形成了自己的独特见解,而这些书籍也在以后的生活中时刻影响着他。回想起我中学时,独自在异地求学,寄宿制的学校,父母又在外地工作,环境对我的影响就是什么东西都可以吸收。中学没有图书馆,大家一心的目标就是全心学习,考个好高中、好大学,课余生活极其单调,看书更是一种奢侈的少有的享受。那时候若有一本书在班里流传,都是要排号的,谁看完了就传给下一个,下一个再传给下下一个,通常原购书者是找不回自己___的书的,要不就是收回一本破破烂烂的甚至没有封面的书。漫画、言情小说、魔幻小说,不分内容,什么都看。没有人告诉我们什么可以看,什么不可以,所以我们也是生冷不忌,全盘接受。现在想来,无人引导的少年时期,即使我们已经感受到文字或是文学的魅力,我们也不知如何去表达,用什么样的方式去表达。我们以为生活的全部就是看书背书考学,而阅读只是闲来的一种消遣,没有特别的意义。文学之路大抵是走不了的。
说到教育,不能不提老师。作者年幼家境贫困,穷人家的孩子自尊心都强,容不得别人一丝异样的眼光。班主任的置之不理甚至是冷嘲热讽让他承受不住,他想辍学。还好,他的语文老师是个好人。作者也说,如果没有他的语文老师的关心与爱护,他不可能坚持上学和写作。一个孩子能遇到一个好老师不容易,一个好老师也许能影响学生一生。作者中学与其语文老师的默契配合,不能不说是引起作者写作初衷的一个动因。当某个学科带给自己荣誉,谁都会在这个学科付出更多努力,只为得到更多的赞许。这种强烈的认同感是个人前进的动力。后来作者回去看他的语文老师,他的语文老师为他骄傲,并坦言自己不因素质教育被扯入政治漩涡而后悔,反而为有梁这样的学生而欣慰。
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感情羁绊是很特别的`,没有亲情血缘那么刻骨,也没有浪漫爱情那么不可捉摸,两者是互相成长,共同进步的,谁都会为对方的付出感到欣慰。我初中时写了两篇非正统的作文,一篇是一个穷苦家的男孩爱上一个女孩儿并装阔请女孩喝咖啡,然而咖啡店外男孩的母亲正埋头躬身打扫着大街,男孩哭了,另一篇是失去双亲跟奶奶生活的男孩学习不好,后来奶奶病重,男孩发奋取得了好成绩但是老师认为他是作弊并请他家长来学校谈话,男孩因此又变得堕落。我当时的语文老师是个不走寻常路的老师,一上课就拿着读者、青年文摘等杂志给我们念一两篇文章点评一番再开始讲课,我挺喜欢他这样的教学模式,才敢在他布置的作业里交上我那两篇文章,期期艾艾地等着他点评。他的评价很简单,有想法但是不适合在学校作业上写。我后来也就不写这些了。以至于到了高中统一的议论文,从来都是开头结尾点题,中间三篇古今中外名人的例子加以论述,全是这种模式。为了找例子,我还买了好多青年文摘看,只是再也找不出写字的乐趣,只能想想阅读的快乐了。从小到大没有对我特别好的老师,也没有对我很差的老师,大概我这种透明人的性格也让师生之间的情谊点到为止吧。
看到作者致年轻同学的信,既指出学生的优势,又点出学生的不足并加以鼓励,那么真诚,那么自然,我很羡慕那些上梁先生选修课的学生。如果能有这样一位尽心尽力指导我的老师,我想我对文字的感情会更加深厚吧,起码我会明白什么是小说,什么是散文,什么是随笔。
关于教育说了很多,主要是因为看到作者的经历,不由得想起自身的经历来,产生了一些共鸣。想必读过此书的读者都会或多或少在书里看到自己年少的影子吧。
恰同学少年。少年时期总是美好的,懵懂青葱的年纪,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渴望接触不同的世界,最主要的是,心灵还没被社会这个大染缸染上颜色。可以这么说,年少的世界是干净纯白的,友情也不掺杂任何私欲,想怎么闹就怎么闹,朋友就是拿来信任的。作者年少的朋友也都了解作者的性子,总是一次次提醒作者管好自己的嘴,不要乱说话给自己惹来麻烦。即使是在那样的大环境下,他们也不会背叛朋友。这些是值得深交的人。年迈后,作者与老朋友相聚的次数越来越少,但是情谊不变。有相同经历的人,总会在回忆对方时也顺便缅怀一下自己吧。经历过_的人,更因同为历史的见证人而生出惺惺相惜的感情来。有句话说,幸福的顶峰就是悲剧的开始,那经历了最低谷的时期,再往下走,什么时光都是美满幸福的。作者与友人交谈时也以“一个无望的国家”和“大有希望的国家”来形容_时期的祖国和如今的祖国。幸福大抵是比较之后的产物吧。
贯穿全书的还有一个主题是“善”,同学之间的信任、父亲始终铭记恩人的恩情、语文老师对作者的关爱、作者对年轻学生的谆谆教导、作者直面历史的态度,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出自“善”的本性。梁先生也说,他始终致力于传播善的概念,使人和人格变得更好,使社会变得更好。历史不能忘,我们也要从破败的废墟里站起来,重建这一切。这是我们生活的社会,作为下一代人,我们是什么态度,这个社会就会变成什么样子。我也持着向善的态度,即使这个社会在某些时候会有阴暗面,但是我们正走在完善的道路上,而且未来的社会是由年轻一代掌握的,年少时接受的教育会影响我们以后生活的方方面面。须知我们不是在为他人改变世界,也是在为自己的未来做出努力。长久积聚的恶习很难在一时改变,但哪怕是些微的改变也是进步,不是吗?
看完梁先生的书,从书中字里行间,我都感受到了强烈的正面力量,这也是梁先生致力于出书的初衷,能把正面能量传递给他人,这就是书籍的力量。_本是一段晦暗的历史,在初次与其碰撞的过程中,我始终保持着严肃的态度,看到历史残酷的一面,我会难过,看到人情温暖的一面,我会动容,感受到文字的力量,我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历史一旦打开小缺口,就会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其中,直面感受并评判,若有可能,要让更多人看到,这是以史明鉴的要义。
关于《知青》这部电视剧,作者给了许多笔墨,有时间要看一下。
恰同学少年读书心得2
记得《恰同学少年》中有这样的一幕:毛泽东、萧子升和蔡和森在宽阔的湖南一师操场上,声情并茂地朗读梁启超写的《少年中国说》,那朗朗读书声引起了其他同学的注意,人越聚越多,所有的人都在激昂地诵读那令人振奋的诗篇。其中有一段高潮令人难忘: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是啊,就是梁启超,毛泽东和他的同学们这种奋斗的精神和永不屈服的意志,造就了一代又一代志士仁人,也表明了只有奋斗和革命才能有永远的.进步。
少年是祖国的花朵,关系着祖国的今后和未来,担负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前途和亲人寄予的厚望,还有祖国的利益和发展。很多领导人都说过,凡事要从娃娃抓起,更说明教育对祖国的重要。今日之责任,祖国之责任,都是我们肩负的重担与上进的激励。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也充分说明了我们的努力与上进紧紧地关乎着祖国的命运,少年永远是祖国的脊梁。
站在鲜艳的五星红旗下,我们庄重严肃,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我们奋发图强。在新时代,我们要保持良好的状态迎接各种挑战,相信,只要努力,就会成功!
遥想当年,毛、蔡二人是何等的节约,至今仍值得我们效仿。
过去和现在却也不乏刘俊卿这种虚荣的人。一师范开学,父亲为他挑担,他却说父亲是他雇的挑夫。父亲含辛茹苦、省吃俭用得把兄妹二人拉扯大,自己辛苦地卖着臭豆腐供刘读书,为了那所谓的面子竟管父亲要很多钱去买一双皮鞋。他一学期花的钱竟比王家少爷还多!他视功名利禄为人生制高点。他为了面子,宁可牺牲一切,甚至自己的生命。
他却何曾想到亲人的心寒?
他原本也有不错的学习成绩,也可以效力祖国,却自毁前程,这不正是刘为自己在历史上留下的一道败笔么?
处于二十一世纪的我们,有无穷无尽的学习资源,但是,正因为条件的改善,促使了我们更加的奢侈,更会享受。我们怎样像毛泽东、蔡和森那样胸怀大志,不慕虚荣,脚踏实地,懂得感恩呢?
恰同学少年读书心得3
以前对于毛主席并不是很熟悉的,对于伟人来说我以前更喜欢周恩来总理。后来在读了《恰同学少年》这本书后有了不一样的看法,这本书留给我很深的印象并且让我有了一定的感受。
书中有让我感受比较深刻的情景:青年毛泽东带领了几百学生,仅仅只是佩带着扁担做的那种假枪,用鞭炮声装枪声来将溃兵唬住了。就是这样简陋的装备却收拾了一群溃兵,我觉得真是了不起。更甚的是毛泽东在谈判时跟对手较劲,面对敌人时的那种冷静以及镇静。面对讨回来的马疤子的揭发,毛泽东在危机关头反将了对手一军,反倒将马干掉了,这种胆识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在看的时候我真的是屏住了呼吸。联想生活,我们其实也经常面对这种情况。在面对困难的时候我们很容易惊慌失措,而没有那种勇气去面对它克服它。当年的毛泽东如果真的是逃避的话,现在我们的社会还不知道是怎么样一番景象。
《恰同学少年》让更多的`年青人对毛泽东有了更好的认识,比那种单纯的历史课本要更加生动,也符合现在年青人的口味,起码对我的口味。也给了我们很好的教育,让我们懂得了在危机关头应该冷静处置,不逃避回避生活中学习上的困难,让我们更加有了勇气。
恰同学少年读书心得4
但是看了《恰同学少年》之后,我对毛主席又有了新的认识。我开始佩服他,景仰他,崇拜他。
一开始,毛主席就倒立着看书。无论外面是多么吵闹,他丝毫没有分心。他的这种专心真是无人能比。同时倒立着看书还能锻炼自己的体魄,真是一举两得。此后他还和同学集体冬泳,还自创了六段操(毛发明的一种融合体操和武术于一体的健身操),在全校推广开来。
正像他说的人的身体光靠天靠菩萨是没用的,只要坚持锻炼,身体自然百病不侵。“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句话确确实实在他身上得到体现。“青年的未来需要的是坚实而强健的体魄”让我明白体育之重要性,健康之重要性。缺乏锻炼的我今后一定要加强运动,“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在一师的新生考试中,毛主席以第一名的成绩顺利地考入一师。在杨昌济先生的第一堂课上,先生提出了一个问题:“说说自己的志向。”其他同学都说了自己的志向,但是毛主席却说不知道,虽经常想,可一直没找到答案。对于这个问题,我也还没找到合适的答案,只是在不断地选择之中。正如毛主席所言:“求学即求索。”总有一天会找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毛主席生活朴素,就算他的鞋子磨破了底,他也毫不在意。甚至把杨老师给他买鞋的钱用来买书,可见他爱读书之深。他的这种简朴的生活作风真是现在的我所缺乏的。
可是刘俊卿却和毛主席截然不同。他家境贫困,父亲为他拼命工作,到处借钱供他读书,甚至把看病的钱都给了他。但是刘俊卿却拿这些钱去买昂贵的.鞋,真是枉费他父亲为他付出的心血。他的所作所为都是那虚荣心驱使的。想想有时我也会这样做,真是惭愧啊!
和他相比,蔡和森几乎是完美的。他没有毛主席那种锋芒毕露,更没有刘俊卿那种奢侈浪费,更多的是一种内敛。他的作文以105分考入铁路学堂,100不止还多出5分。这样的一个优秀生却丝毫没有傲气,反而比其他人更平易近人。他勤工俭学,在大街上擦皮鞋,没有任何自卑,反而有一种乐观的心态,真是苦中作乐,其乐无穷。蔡和森还有一份博大的胸怀。在竞选谁是学校最优秀的学生中,蔡和森主动担任计票员,放弃竞选,不得不让人佩服。
恰同学少年读书心得5
《恰同学少年》这个书名字就很新颖,老师也极力推荐,这是我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很想了解书中人物的学生年代。
现在,我看到了第八章,可已经被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等人的精神所打动,他们不怕强权的胆识和爱国的热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我也钦佩杨昌济、孔昭绶这些教书育人的优秀园丁。毛泽东的豪迈、蔡和森的冷静、萧子升的儒雅……这一个个鲜明的人物给这部小说增添了各种色彩。
空城计、和敌人谈判……这些惊心动魄的.事都能体现出他们是多么勇敢,没有像他们这样的英雄人物就不会有我们现在的中国。如果说抵抗敌人的是把枪,那他们就是枪上的子弹;如果说抵抗敌人的是虎,那他们就是虎的牙齿。“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他们就是最富有的,最强壮的,因为他们有寻求真理、奋发向上的斗志;有“敢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和热情;有改造中国、富强中国的雄心壮志。
他们追求真理、追求信念、追求理想的执着,是我们所要学习的,我想这也是他们成功的原因吧!
恰同学少年读书心得6
一部《恰同学少年》展现了毛泽东湖南一师五年半的求学生涯,同时也引发了大家对当今教育问题的深思:学生为什么要学习?学生该怎样学习?学生应该学习什么?教师该怎样教育学生?教师该教给学生什么?教师该如何评价学生?学生学习是否就该为了一张成绩单?
每天晚上八点打到央视一套,专心看着《恰同学少年》,胸中那一片蛰伏的___一次次的被这一群年少的伟人点燃着、感染着。他们高声吟诵着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他们将自己的命运与中国的命运紧紧相连,他们将改造旧中国,改变国民命运当成自己的责任,毛泽东、蔡和森、陶斯咏、向警予、杨开慧、萧子升、萧三……一个个意气风发、激扬文字,为了自己的理想、为了实现一生的抱负,在一群开明的教育改革家杨昌济、孔昭绶等老师的教导下,奋发图强,修学储能,潜心学习、相互探讨,于无字句处读书,在时局动荡中寻找中国的出路。
因为他们生于乱世,中国之大竟无一处可以使人安心读书,所以他们只能为了去开创一个新的天地,而储能,而读书。
现在,生于治世的同学少年,我们为什么要读书?问一下教室里的莘莘学子,答案倒也五花八门,“为了考上重点高中……”“为了将来找个好工作……”“为了让爸妈高兴……”“为了考个好分数,得到爸妈许诺的电脑……”“为了…为了…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是呀,为什么要读书?每个同学的答案也许不尽相同,甚至随着年龄的增长想法也会改变,但是为什么要读书,却是决定一个人的人生观,甚至影响一个人的人生选向的重要问题。“志于斯,恒于斯,成于斯”,作为同学少年,应该考虑这个问题。
毛泽东在一师读书的刻苦是出了名的',别人下棋娱乐时他在教室里读书,别人早已安然入睡时,他在锅炉房借光读书……买不起书,他就在书店里蹲着读《达化斋书录》;穿着一双露着十个脚指头的布鞋出出入入,他从来没觉得寒酸;当杨昌济老师给他一元钱让他买一双新鞋穿时,又被他在半路上换了一本《西方伦理学》……博览群书,饱览群书,读书笔记、注释写的比原书还多,这种读书,更确切的说应该是“吃书”――将书的内容都“吃”到肚子中去了,烂熟于胸。毛泽东的读书速度是快的让人吃惊的,当杨昌济先生将自己译著的十几万字的手稿《西方伦理学史》借给毛泽东看时,毛泽东隔了一周就将书还给了杨先生,以致杨先生误会他没有认真看书,而当他听到毛泽东解释并说将书抄了一遍时,更是直到亲眼看见方始相信。“修学储能,先博后渊”这是杨昌济指给毛泽东的求学之路,而毛泽东读书更善于融会贯通,中西合璧,将西方伦理学与中国老庄、孔孟、程朱之学相比较得出了本源同一的结论,一番高论令杨先生同样叹服。而更重要的一点,是毛泽东善于从社会观察与实践中学习,善于通过从同学之间的讨论中学习,学以致用,活学活用。这就是当年的毛泽东是如何学习的,现在的同学学习中不乏挑灯夜读,狠下苦功的,但是仅仅这些够么?比较之下,应该知道作为学生该怎样学习。
人们都知道,毛泽东是存在偏科的,数理化科目很差,甚至都到了不及格的边缘。但是杨昌济说的好:“自古大才乏通才,自古大才少全才,我们又何必强求一个对理科缺乏兴趣的学生要门门全优呢?”的确不错,从来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对学科中的某一方面产生浓厚的兴趣之后,其他不相关的内容自然不会再去过分关心,那样对他来说仿佛是分散了精力,浪费了时间。当然,在这儿我们不是说理科不重要,或者说某科不重要,而是针对了我们的教育机制,本身要求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全才,乍听上去合情合理、尽善尽美,但是仔细推敲一下,真的就没有人对此产生疑问么?真的韩寒就不如各门功课都差不多,但总分却比韩寒高许多的同学么?陈景润固然不能成为一名称职的好老师,但他的贡献比起那些称职的老师差么?同样在现在的学习中,又有多少学子存在偏科问题,老师、父母在尽力的对他们进行不科、纠正,但是有成效的有几人?理科好的终究还是理科好,文科棒的终究还是文科棒,没听说有几人能成为文理全优的“全才”的。这也是我们当下该如何正确对待学生偏科的问题。当学生知道努力学习之后,“该学什么”这就成了他们人生选择中的大问题了。
在那个时代,俭朴为修身之本。当蔡和森看到刘俊卿和王子鹏吃着家里送来的好饭而将学校发的伙食倒掉时,蔡和森愤怒了,因为有多少人正在忍饥受饿……当刘俊卿耻笑蔡和森捡剩饭吃时,徐特立老师走了出来,无声的从蔡和森的碗里拿起半块剩窝头,从容的塞入嘴里吃了起来,并笑着说:“真香啊!”,蔡和森被感动了,蔡畅被感动了,所有在场的同学被感动了,无言的批评使刘俊卿顿感无地自容,这就是“身教胜于言教”。
恰同学少年读书心得7
故事讲的是毛泽东在长沙第一师范读书的时候的故事。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不过其实也没什么,不就是和老师吵吵架,叛逆几下,和同学讨论讨论世界,玩几下,其实大家年轻的时候都做过,至少我哑行者做过,而且叛逆程度、轰动效果,甚至我可以说思想深度也不亚于他小时候,而且俺那时候比他年轻多了。当然也不是贬低泽东同志了,毕竟那时候他也年轻。像你,像我,像他一样年轻,所以也理所当然发生的是一样的故事,像你,像我,像他。当然后来就不一样了,就不再像你,像我,像他。到底什么时候开始不一样,又怎么不一样了,为什么会不一样。那就是我哑行者研究不透的课题了。
也看到了他的家庭,他的亲人,他的爱情。和大家一样,血浓于水的亲情,卿卿我我的爱情。只是后来,数位为革命牺牲了,妻子、孩子、弟弟、妹妹。说是为了革命,不如说是为了他。因为没有他就不会走上革命的道路,不是他的带动就不会走上革命的道路。为了理想,为了事业,搭上这么多的亲人,搭上这么多的`生命,到底值不值得,这也是哑行者我研究不透的课题,我只是感觉革命前的世界没有烂到无可药救,革命后的世界也没有好到盛世太平。
当然现在的人太多说值,至少主流观念是会说值得的,但是未来,怎么说那就不得而知了。但是肯定的是哑行者不会,这个世界还没有这么大的事业、这么大的理想,这么大的追求。在我眼里,中华五千年都没有这么大的东西值得这样的付出。
恰同学少年读书心得8
随着“八一”节的到来,各种历史回顾片又开始了。在很多电影中,《恰同学少年》吸引了我的注意力,震撼了我的内心,给了我无限的斗志.
破坏人的是健康的工作。我看到的是阳光和青春活力,积极向上的精神和祖国的气魄,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有志青年的'昂扬斗志,让人眼前一亮。
《恰同学少年》的另一个吸引人的地方是,和大多数青春剧一样,这部剧充满了美好的男女,但与韩剧和其他偶像剧不同的是,剧中所有的人物都清新自然,造型简洁干净,行为大方从容,没有“扮酷扮帅”的做作。整部电视剧给人一种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感觉。看完之后,给了我无限的希望。
这部电视剧也让我想起了即将离开的大学校园,我意识到大学时光是最宝贵的。怀念大一生活,怀念母校,怀念老师同学。一点一点,一点一点,一点一点,一点一点。我也会想起熟悉的街道,熟悉的电脑大楼,熟悉的教室,春天的绿色草坪,夏天的鲜花,秋天的落叶,冬天的白雪.那是一个充满辉煌幻想的时代,我们有太多的梦想,我们有这样的雄心壮志,我们也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和崇高理想,但我们缺乏前所未有的英雄精神。
曾经一尝茫茫大海,感觉其他地方的水淡了;一旦经历过巫山之云,就觉得别处的云都黯然失色了。梦里有无数次的流浪,却无法回头。这就是人生的无奈。如果时间再来,大一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我觉得电视剧《恰同学少年》给了我们更多的解读,比如久违的青春活力,久违的理想主义,不可磨灭的正气,对教育和中国未来的深刻反思和焦虑,强烈的责任感。我想不光是我,所有看的人都会震惊。
好在我们和母校相处了半年,《恰同学少年》为我未来的路指明了迷宫。我们不会再虚张声势了。同时《恰同学少年》告诉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要靠胜利前进,要选择最能激发内心潜能的环境,要多和兴趣高雅、心胸宽广、志向远大的朋友交往。我们会不自觉地被他们深深感染,养成积极进取的精神。这样的人生当然不会以“无为”为耻
恰同学少年读书心得9
少年是什么?是长大了的孩子,是即将踏入青年的大孩子。难道只是这么简单的意思?不,近百年前,梁启超先生在他们的《少年中国说》中详细地说明了少年的用处与责任。“造成今日之老大中国者,则中国老朽之冤业也,制出将来之少年中国者,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意思很明确,造出封建中国之人,都是一些老顽固。造出以少年为主的新中国,是全中国少年的责任。说明少年是中国的未来,少年的变化,更是中国的变化!如何制出能肩负如此责任的优秀少年?多在于教育。如何制出能教出如此学生的教师?多在于师范。于是,在湖南公立第一师范和周南女中,毛泽东、萧子升、蔡和森、向警予、陶斯咏等同学在五年的学期里一起学习,一起生活。在这五年里,发生了许多事情,他们一起面对。一起在岳麓山上感受大雨,亲近自然;一起在袁世凯“登基”大典上奋起,抵抗军队;一起吊唁病故的易永畦;一起开办工人夜校;一起为了长沙百姓的安危,二百人一起用计策应对三千人的'军队……书中,我们明白了老师的苦心,找到了自己的影子,读懂了社会的险恶,少年的雄志。回忆这段历史,我与他们一起抒情,一起感慨,一起悲叹!我们是恰同学少年!我要成为雄于中华的少年,我要创造少年的中华!
恰同学少年读书心得10
但是看了《恰同学少年》,我对毛泽东有了新的认识。我开始佩服,佩服,崇拜他。
从一开始,毛泽东就从头开始读。不管外面多吵,他一点也没有分心。他的专注力真的无与伦比。同时,倒立看书也能锻炼自己的体质,真是一举两得。之后还和同学一起去冬泳,创立了自己的六段操(一种集体操和武术于一体的健美操),在全校推广。
就像他说的,靠菩萨养身体没用。只要坚持运动,身体自然会对所有疾病免疫。“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句话真的体现在他身上。“年轻人的未来需要一个坚实强壮的身体”让我明白了运动和健康的重要性。如果我缺乏锻炼,那我以后一定要加强锻炼,“教化它的精神,野蛮它的体格”!
毛泽东在一年级的新生考试中成功地考上了一年级。杨昌济老师第一节课,老师就提出了一个问题:“谈谈你的志向。”其他学生说了他们的愿望,但毛泽东说他不知道。虽然他经常思考这个问题,但他从未找到答案。对于这个问题,我还没有找到合适的答案,但我在不断的选择。正如毛泽东所说:“学习就是寻求。”总有一天我们会找到的。去修远的路很长,所以我会上上下下。
毛泽东过着简单的生活,即使鞋子穿破了,他也不在乎。甚至用杨先生给他买鞋的钱买书,都说明他爱读书爱得深沉。他简单的生活方式真的是我现在所缺乏的'。
但是刘俊卿和毛泽东非常不同。他家境贫寒,父亲为他努力工作,到处借钱供他读书,甚至给他钱治病。但是刘俊卿用这笔钱买了昂贵的鞋子,这真的浪费了他父亲为他所做的努力。他的所作所为是受这种虚荣心驱使的。想到有时我也做同样的事情,我感到羞愧。
和他相比,蔡和森几乎是完美的。他不像毛泽东那样锋芒毕露,也不像刘俊卿那样铺张浪费,而是更加内敛。他的作文以105分考上了铁路学校,比100多了5分。这么优秀的学生,一点傲气都没有,反而比别人更平易近人。他工作学习,在街上擦鞋,没有一点自卑,但是态度乐观,真的是一种享受。蔡和森也有宽广的胸怀。在学校谁是最好的学生的竞选中,蔡和森主动充当了计票人,放弃了竞选,不得不佩服。
恰同学少年读书心得11
这部作品以毛泽东等青年在湖南第一师范的求学生活为主线,充分展现了毛泽东、蔡和森、向警予、杨开慧、陶斯咏等优秀青年为追求理想而奋发向上的斗志,敢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与情怀,改造中国与世界的雄心壮志。
从这本书中,我感受到了以前中国是那么弱小。让许多中国人在这片国土上没有安全感。安全感从何而来?一切都源于少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
而且我还发现,以前的女孩子不太能上学,只有那些富人家的女孩子,才有可能上到学,大部分呢,都去给别人家做丫鬟来维持生计,从中就一个小姑娘,名叫阿秀,她是刘俊卿的妹妹。他的父亲是摆臭豆腐摊的驼背。他的`父亲和妹妹未能够供刘俊卿读书,父亲一狠心把女儿卖给别人家当丫鬟。可刘俊卿竟然不珍惜,还把妹妹赚来的那一点点工钱,用来买了一双锃亮的皮鞋。到校门口的时候,刘俊卿把行李从他爸爸的肩上拿下来,自己扛着行李朝前走,两人拉得老远老远。校长问他,这是他的什么人?刘俊卿却说,这是他顾来挑行李的。
看到了刘俊卿,我便觉得,这真是我看到的最不知道感恩的人,一点都没有羞愧之心和感恩之心。如果把刘俊卿换做是我,我绝对会非常非常的珍惜,这一点点的读书机会和时间,我会用来更努力地读好书,不会注重自己的外表,我认为,心灵美比外表美更重要。
当然,里面的主人公是我们的开国主席毛泽东。他小时候也有做得不太好的地方,比如,脾气十分倔强,很要面子等。但他十分爱看书,只要捧上一本书,就停不下来。他还有一个好习惯,就是他喜欢把报纸上面的那些边边角角,剪下来,用来做笔记,只留下那些报纸上有字的部分,而且他不懂就问,见谁都问,他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他看的书,你一翻开来,就会发现根本就分不清,哪些是他写的字,哪些是书上本来就有的字。因为他这个原因,原借他书的人,借了一次书后,都不肯借给他了。
当然,毛泽东的成长,不仅仅是因为爱看书,还得益于包括严格的家教和帮助他的老师。袁吉六、杨昌济等老师都非常喜欢他。毛泽东读书时偏科,他喜欢的科目,就学得特别好,每一门功课第一。不喜欢的数学、画画、音乐等科目,都是倒数第一。在上音乐课的时候,毛泽东一开他那个破嗓子,嗓门大得就连隔壁教室的学生都听得见,太难听了。在上数学课的时候,毛泽东就拿出课外书,在桌子底下偷偷地看。在上美术课的时候,老师要求画半壁见海日,他画了一条横线,一个半圆,就算是半壁见海日了,每次第一个交了之后,就开始看书。老师们都拿他没有办法。校长孔昭绶,也特别喜欢毛泽东,要求他喜欢的科目就一定要考全校第一。不喜欢的科目,必须要考60分以上就可以。
看完这本书,我想到自己也需要加把劲了,有这么多老师喜欢我,我千万不能辜负他们对我的期望,从今天开始努力学习还来得及,加油吧!我要牢牢记住这句话,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
恰同学少年读书心得12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这,就是我所认识的《恰同学少年》中的少年毛主席。
《恰同学少年》主要描写了毛主席等青年从1913年到1918年在湖南第一师范的求学和生活的经历,从毛主席入学,到孔昭绶校长被逼逃亡;从袁世凯被赶走,孔昭绶复任,到溃兵打回湖南,毛主席带领全校学生一起抗敌等等,无一不展现了毛主席等优秀青年奋发向上的理想与抱负。
无论是演讲台上大气磅礴的毛主席;睡在爱晚亭中不畏风雨的毛主席;还是带领学生吓退敌军时从容不迫的毛主席,都令我记忆犹新。
《恰同学少年》里的毛主席,是勤奋而认真的。他的老师曾经评价他,是“全校睡得最晚起得最早的人”。他每天晚上都有固定的时间去看书,却经常看入了迷,一直借助着淡淡的月光,看到深更半夜。有一次,他为了能够好好品味一本书,竟将这本十分厚重,长达十几万字的书,全部抄了下来!他一直都“不动笔墨不读书”,他说过:“我读书不做笔记,就好像没读过一样。”所以,他的每本书上,都密密麻麻的写满了自己的感想和评价。而他的课堂笔记,自然也一字不漏,上面还标注着许多三角、圆圈,旁边也见缝插针,批满了蝇头小楷的评语。
《恰同学少年》里的毛主席,是勇敢的。当汤芗铭在湖南十分猖狂,众人都惧怕他时,毛主席却和同学们编了一本反对袁世凯的书,并在长沙各大学校中流传。当敌军怀疑毛主席不是正规军,枪管都抵到他脑门上时,他还是连眼睛都没往枪这边瞄一瞄,却不紧不慢的提起茶壶,给自己喝空了的茶碗里续起水来。事后,一师的校长孔昭绶记下了这样一句话:“全校学生皆曰:毛主席通身是胆。”
《恰同学少年》中的毛主席,还是俭朴的。他每双鞋都要穿到破的`不能再破了,前后裂几个大口子,才肯换新的。在街上买鞋时,他连1毛一双的鞋都嫌贵,最后反而把几块大洋都花在了买书上。做笔记时,不舍得买纸,他就把报纸的空白地方裁下来,作为记录本。
“怅廖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正是有了这样勤奋、勇敢、俭朴的优良品质,毛主席才渐渐成长为一个具有雄才伟略、又胸怀天下的革命领袖,从而开创了一番伟大的事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恰同学少年读书心得13
毛泽东是一个倔强的而有个性的大人物。读了《恰同学少年》这本书后,我又在毛泽东身上找到了一个很突出的特点——认真专注忍耐克己。
在人声鼎沸的南门口,毛泽东下坐在大树下,大声朗读英语。他的熟人陶斯咏遇上了他,毛泽东便让陶斯咏纠正他的发音错误,一遍又一遍地改正。
这样喧闹的环境中,毛泽东还能做到旁若无人地学习。他知道自己性子太直,容易分心,还会主动地克制自己、磨练自己。甚至朋友的出现也没能打断毛泽东的学习,他还是那么专注地读英语,一点也没有要起身聊天的意思,还一点不受干扰地向朋友请教。多么强的'决心呀!毛泽东为了学好英语,磨练自己的性格,控制住了自己的欲望,在喧闹无比的环境中读书,这样的学习态度有几人能做到?
但是自我控制的能力是一个人成长、成功所必须的。如果你做不到,那么再小的事也做不好,甚至连做的作业都会错误百出,我有过切身体会,以前有一段时间,我做作业时,身边有一点风吹草动,都能分散我的注意力,变得身在曹营,心在汉——心不在焉了,妈妈的手机来短信了,我冲出去,马上抓过手机看短信;“咯噔”什么东西掉下来了,我也要看几眼;甚至我听到鸟叫声,我都猜有几只鸟?是什么样的鸟?于是我的作业这错那错,我连做作业都会想这想那,更何况读点什么呢!我不敢往下想了。
我反省了好久,忽然发现自己几乎从来没有好好控制自己认真专注,没有好好克制自己静下心来好好思考。然而这是一个人所必须的自制能力,我一定要努力做到——认真专注忍耐克己,让我的生命变得更精彩。
【恰同学少年读书心得】相关文章:
恰同学少年作文04-24
恰同学少年作文11-26
《恰同学少年》读书笔记范文02-20
恰同学少年读书笔记范文03-14
关于同学的作文:恰同学少年12-18
恰同学少年优秀精选作文01-18
恰同学少年优秀作文02-12
恰同学少年读书心得11-26
我读恰同学少年作文11-07
恰同学少年作文10篇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