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都的秋》读后感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读《故都的秋》有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故都的秋》有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读《故都的秋》有感1
我是生活在南方的。南方的秋,有香飘十里的桂花香弥漫于空中,有黄金的银杏叶翩翩起舞,有黄澄澄的橘子诱你去摘……这样的秋,我已觉得很美!
但看了郁达夫先生写的《故都的秋》后,我对北国的秋有着深深地向往。郁达夫先生说,南方的秋是浑浑沌沌的,总看不饱,尝不透,玩赏不到十足。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反之,北方的秋是浓烈、醇厚的。
北方的秋天有着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那透过槐树叶子的一丝一丝的阳光,那静静绽放的牵牛花,带来了“秋之清”;北方的秋天有着许多槐树,早晨起来,那槐花无声、无色、柔软细腻,铺得满地,带来了“秋之静”;北方的秋天有着秋蝉衰弱的残声,无时无刻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像是养在家里的家虫。还有秋雨呢!北方的秋雨比南方的`秋雨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秋蝉和秋雨带来了“秋的悲凉”;北方的秋天有着各种各样的果树。有枣子树,有柿子树,还有葡萄藤……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金色的时光。让人看到了“秋的生机”。
秋的颜色,都带着一种很浓厚的颓废的色彩。秋的气质是感伤哀愁的,且不分古今中外。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郁达夫先生说,假如南方的秋像黄酒,那么北方的秋就像白干;假如南方的秋像稀饭,那么北方的秋就像馍馍;假如南方的秋像鲈鱼,那么北方的秋就像大蟹;假如南方的秋像黄犬,那么北方的秋就像骆驼。他甚至还说,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他是有多么爱北方的秋啊!
读了《故都的秋》这篇文章,我觉得作者郁达夫先生对北国的秋,有着赞美和喜爱之情,同时也看得出作者的感伤和哀愁。作为南方人的我,也多么想去领略一下北方秋天的韵味啊!
读《故都的秋》有感2
郁达夫的作品是忧郁的,然而这忧郁的背后,则是其对祖国的无限热爱。郁达夫写的散文非常能体现他的忧郁、愤懑。整本书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北国的微音》中一段:以岁月计算,虽则不过隔了五个足月,然而回想起来,我同你们在上海历史,好像是隔世的生涯,去今已有几百年的样子。这些词句带着深深的忧伤,从中可以听出郁达夫离乡背井离开家乡后那种思乡的心情。读了这段文字,我真正的认识到文学大师写作的高明之处。如果是我写离开家乡的`事,我肯定就是很直白的写两句“离开家了,有点想家”或者“我到了什么地方玩了,真好玩啊”之类的话。完全无法让别人感受我的心情。而郁达夫则是通过寥寥数字,就让我们感受到了那种伤感。所以说用“忧郁的文人”去描述他。真的是最合适不过了。
同样,郁达夫也是个思想坚定、不可动摇的人。比如有一段:这是什么事情呢?啊啊,我真不愿意说出来——我并不是怕人家对我提起诉讼,说我在唆使你做贼。啊呀,不愿意倒说出来,做贼,做贼,不错,我所说的这件事情,就是叫你去偷窃呀!从这一段,我们可以说郁达夫也是个“坚韧的斗士”。
“忧郁的文人、坚韧的斗士”是对郁达夫最好的描述,她的许多品质精神是我们办不到的,我们应该去学习他的品质与精神。
读《故都的秋》有感3
自古至今,“秋”总是代表着一层淡淡的忧伤,而《故都的秋》却打破这永恒不变的韵律,作者穿过大半个中国,就为一睹故都“秋”的味道。
江南的秋固然存在,但却没有北方秋的诗意,草木凋零的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而在北国秋的描写上,郁达夫先生草草几笔,就足以将北方的秋表现的淋漓尽致。“碧绿的.天的颜色,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作者的笔尖似乎又转到北方的秋与南方的秋的“较量”上。
郁达夫先生的笔还不完全的停在“秋”上而是专注于北国的槐树,蝉,雨这些平常物体上,而对南方景物的描写却是少之又少,深沉中有点落寞的槐树,享誉“北国特产”的秋蝉,下得奇,下得有味的秋雨,这一切似乎都在说明北国秋的特点,接下来郁达夫先生又稍降写了北方的一大奇景——果树,而又在果树分别撰写了枣子树,柿子,葡萄,而在这里呢,郁达夫先生又只字未提南方的东西。
郁达夫本是江南人,为何会对北国的秋又着如此深切入微的感受和观察,这是十分值得玩味的。“早晨起来,泡一碗茶,向院子一坐”,看“碧绿的天空”,听“训鸽的飞声”,数“漏下来的光”。
在这里,作者最终把笔指向南国的秋,用“甘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来说明南方的秋与北国秋是不在一个层次上的......
读《故都的秋》有感4
今天,我又读了一回郁达夫先生的散文《故都的秋》。
本文开篇即开门见山,切入正题,点明北国之秋的总体特点:“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作者不远千里,从杭州感到青岛,又从青岛赶到北平,竟为的是一饱故都的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对故都的秋的迷恋可见一斑。
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情感抒发主要是通过和江南之秋的对比反衬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的。江南之秋只能使人感到一点点清凉,使人“赏玩不到十足”,相比之下北国之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那碧绿的天色青天下马川鸽的飞声;五彩缤纷的牵牛花;北国的槐树;秋蝉的残声;北方的秋雨......”无不展现北方特有的秋意。
家处北方的我,很喜欢诵读郁达夫先生的这篇散文。那缓缓的笔调,略带悲凉的文字每回都能引起我无限的遐思。
读《故都的秋》有感5
我喜欢郁达夫的文章,喜欢它的静,它的孤独,它的忧郁,而这往往正是我的文章中所做不到的。
郁达夫之所以能够写出这样的文章,是因为他此生深有感触。悲凉沉郁的"故都之秋”;失散多年,竟成永别的好友"志摩";归家时丧子的"孤独者";孤独中前行的`"零余者";被自我摧残,已颓废的"沉沦者"。尽管郁达夫的一生只49岁就终结了,但却经历了很多。
他留下的这一段段文字,何不是出来自内心深处的一声声呐喊。它表达着郁达夫心中,对黑暗现实的反抗,和对祖国强大起来的热切呼唤。他也没有光靠空想,还积极参与了各种抗战活动,为祖国的解放事业贡献出自己全部的力量。
我之所以喜欢郁达夫的文章,是因为其中有许多的心理独白,把一个“零余者”的内心世界完完全全地刻画了出来,使人仿佛身临其境。其中还有大量的环境描写,这就直接渲染了我的情绪,让我感受到了作者当时的心情。郁达夫很擅长制造一个忧郁的环境或人物,这便使他的文感到更忧郁。
读《故都的秋》有感6
作者在文中写道,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虽然总是好的,可是,他最喜欢北国的秋,因为北国的秋,来的清,来的静,来的悲凉。所以,这就是作者要从杭州赶到青岛,更要从青岛赶到北平来的理由。
虽然京城的秋,他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玩儿,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虽然秋不是名花,也并不是名酒,等这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当中,是不合适的`。
作者在文中提到,“不逢,北国之秋已经将近十余年了,但是在南风美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谭柘寺的钟声”这表明,作者就算不去,也很想念,这北国的秋。
这篇文章中,作者很强烈的表达出,他非常想念北国的秋,也非常喜欢享受北国的秋。作者还在文中提到了“秋蝉的衰弱的蝉身,更是北国的特产”,一句更是表明了,他喜欢故都的秋的原因。还类似这种话的还有很多。比如,北国的秋雨,北国的槐树,北国的古树等等。在文章中,作者还用了很多英语,比如:“Golden Days”等等。
郁达夫的文章,语句通顺,非常简洁,不会有一句废话和多余的字,另外还会运用上英语,这让我非常喜欢他的写作方式和写作技巧。
忧郁的文人,坚韧的斗士
读《故都的秋》有感7
我读了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文章里那浓浓的秋意,深深吸引着我,那里的秋雨,秋蝉,秋果,那里的一切一切,都那么迷人。
郁达夫口中的“故都”是北国,也就是我们北方的秋。在文中,作者写法十分细腻,因为文中写到“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留下来了一条条扫帚的细纹……”扫帚的'细纹给人感觉很清闲,再加上秋天的清爽,这样一来,秋天的韵味就更加明显了。
作者笔下北方的秋天给人感到十分清爽,凄凉。可是如今我的家就在北方,春、夏、秋、冬的轮回十分鲜明,可是我为什么就感受不到那清爽、凄凉的秋呢?每当秋天,一些公园会在园中小路的两旁摆上几盆菊花便算是示意着人们秋天到了,但是秋天的韵味却怎么也找不到。我秋天时漫步在街上,想寻找属于秋的那份宁静,可是在我耳畔却是一声声吵杂的车笛声。再看看人们,人们的脸上没有挂着清闲的表情,好像是谁也不知道秋天的到来。秋天中,最美的节日是中秋节,一家人聚在一起吃着月饼,看着天空中那轮美玉似的月亮,老人给孩子们讲那百听不厌嫦娥的故事。但是,这秋天最美的节日有些人早已淡忘,一些人没有和家人团聚在一起,也不再想听那嫦娥的故事。
秋天的宁静哪里去了?秋天的清闲哪里去了?秋天的韵味哪里去了?为什么我找不到了?哦,因为时代变了。现在已不是郁达夫的那个时代了,在这个时代里,秋天的宁静、清闲、韵味都被人们淡忘掉了。郁达夫那篇《故都的秋》也许会当成秋天的见证吧。也许,许多年以后,当人们看到《故都的秋》时,会想起:哦,还有个季节,叫“秋”……
果儿成熟的喜悦,落叶满地的萧索,秋蝉哀鸣的凄凉,秋雨中闲人感叹的幽远,将秋描写的出色有味。《故乡的秋》是一篇不朽的散文!
【读《故都的秋》有感】相关文章: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精选14篇)09-20
《故都的秋》读后感04-13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通用11篇)05-19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通用20篇)02-21
郁达夫散文故都的秋原文及主题思想03-22
公开课《故都的秋》优秀教案(精选10篇)07-26
读《首义精神耀千秋》有感04-23
家乡的秋03-03
秋姑娘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