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有感(15篇)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论语有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读论语有感1
《论语》是一本很好的书,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组成,是记录孔子言行的重要儒家经典。
书中既有对社会和生活的美好描写,也有对生活的知识和道德,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书中还有释文和故事,就像读现代故事书一样,内容丰富多彩,绘画美丽动人。每个故事都有一个适合其内容的主题。只要你读完这篇文章,你就能理解这个主题的意思。故事中有一些好词好句,还有许多古代著名人物,如孟子、老子、庄子、周边等。
在这本书中,我似乎看到孔子向老师学习,最终成为一名古老而著名的老师。突然,我怀疑孔子不是老师的想法在我心里消失了。
读完《论语》这本书后,我知道人们应该善于观察周围的'事物,探索它的奥秘,不要因为童年的乐趣而耽误他们的学习。正如书中所说,黑发不知道早点努力学习,白首方后悔晚读书。阅读并不难,只要你仔细阅读,仔细阅读,仔细写,你就能读得很好。
这本书丰富了我的知识,提高了我的写作能力,使我受益终生。
读论语有感2
俗话说:读一本好书,就等于和一个高尚的人交谈。这次的作文课上,我们赏读了《论语》这本书,我从中获得许多感悟。
以前,我总是认为古人的经典文章很深奥,读不懂。而读这本书时,我就像坐在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身旁,和他面对面交谈,不断地汲取知识的营养。
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就是: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是啊,“反省”是一件多么重要而且必要的'事呀!只有不断地通过反省,我们才会及时发现错误,并且加以改正。正如上个星期日,表姐到我家玩,我不小心打碎她心爱的水晶星星瓶,却撒谎说是小猫弄翻的。现在想来,我感觉自己是个多么不诚实的人!交而不信是多么要不得!后来,我把这件事告诉了表姐,并向她道个歉。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一定会不断地反省自己,端正自己的言行。
子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告诉我们,应该不断向有长处的人学习,拜他们为师。当然,看到有缺点的人,也要想想自己身上有没有这样的缺点,如果有就需及时改正。比如我们班的陈雨萌同学有很多长处,如唱歌,舞蹈,钢琴,书法等,我应该多多向她学习,让自己的品性更高;而我们班的梅子珊同学有害羞的缺点,我恰好也有这个缺点,所以我要改正,让自己变得胆大、自信,做一个勇敢自信的孩子。
……
《论语》这本书,一直放在我的床头,里面的经典句段,给我带来了真理无数,时时读来,获益匪浅!
读论语有感3
当我第一次写自己的名字时,我父亲告诉我,我的名字“尊重”来自《论语》。当时,我只知道有一本《论语》,什么都不知道。但正是因为如此,我才对《论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知识的增加,我试图在这个假期通读《论语》。虽然这个过程有点困难,但我觉得我理解和理解了很多哲学。
《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它历经沧桑,流传了2500多年,其中无一虚言、句句落实,影响了几代中国人。正如里面所说,“学习和学习是快乐的吗?”、“温故而知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不思则无,思而不学则危”、“朝闻道,夕可死”、“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君子于义,小人于利”等都传达了一种简单、温暖的生活态度。告诉我们很多做人的事情。今天,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到处都充满了诱惑,很容易迷失自我。名言和精彩的典故可以让我们摆脱精神困惑,纠正我们的生活方式、交友方式和人格修养方式。
以“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尊、疑思疑、愤思难、见思义。“在这句话中,孔子告诉我们:绅士有九件事要想:看清楚,听清楚,表情温柔,外表尊重,言语诚实,全心全意,问题困难,愤怒想到麻烦,看到名声和财富想到正义。它让我明白:眼睛看到,耳朵听到,可以思考意义;绅士与人相处,自己的颜色必须温和,外表必须谦虚;绅士的`言行必须忠诚,工作必须认真;说,做自我反省,回顾得失,有疑问咨询他人,愤怒考虑后果,看财富和名声和财富考虑是否符合正义。 如今,以孔子命名传授中文和中国文化的孔子学院近千所,遍布世界各地。作为中国经典文化所蕴含的智慧,它的思想哲学和名言早已传遍了世界各地。正如《朱子语》所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夜。孔子和《论语》延续了读者20xx多年的梦想,讲述了千年的理念,让我们现代人依然能够得到温暖,体会到经典的平凡智慧。
《论语》的魅力是巨大的。在我眼里,它的意义和深刻性远不是我能彻底挖掘出来的。下个假期,我计划重读《论语》。我想当时的感受会比这次更深刻。我为我的名字来自圣人的话而自豪,圣人的教导会让我受益终生。
读论语有感4
我不知道哪一天开始,班上的学生开始满嘴,有一段时间“不同,不寻求”,有一段时间有一个“绅士宽宏大量,恶棍经常悲伤”,让我困惑。我终于知道这是学生们从《论语》中引用的。我满怀好奇地找到了这本书,一本薄书,几千字。但这本书,让我从中受益很多,受益很多。
孔子云:“三人行,一定有我的老师。”在像他这样一位知识渊博的大作家和教育家看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孔子还是这样,更不用说我们了?从这里让我明白,与人相处,善于发现他人的优势和优势,同时更应该做“选择好人,改变坏人”,学习那些好人,放弃那些坏人。
在学习方面,我在《论语》一书中看到了一句好句子,“学而不思则无用,思而不学则危在旦夕”。我不得不说“回顾过去,了解新事物,我可以为老师“学”而不厌其烦。不知疲倦地教导人们”。孔子告诉我们要多思考,从学习中获得乐趣,让学习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我们应该经常回顾我们所学到的,回顾过去,了解新事物。
而且在整本《论语》中,孔子对“孝”的阐述最让我难忘。他说:“今天的孝者,是为了能养,至于犬马,都可以养。不尊重,为什么不呢?“这是为了教会我们:孝顺是第一位的。如果我们不尊重和爱父母,那只是物质上的奉献。否则,它和动物有什么区别?是的.,如果一个人连孝顺父母都做不到,那么他有多大的知识,再多的钱又有什么用呢?他怎么能被称为人呢?
《论语》就像一个认真诱人的老人,耐心而仔细地教我们如何与朋友相处,如何生活,如何孝顺,如何学习。每次阅读都有新的收获,我认为这本书将永远陪伴我,在生活的道路上,它必然会在我的航行中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读论语有感5
《论语》当中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知之,是知也。”每当我读这句话时就会想起寒假的一件事。
“咚!咚!咚!”有人敲门了,会是谁第一个来拜年呢?我打开门,看见姑妈一家人先来,奶奶就叫我带六岁的小妹妹去玩。我就带她去堆雪人,正在滚雪球时,她问我:“娟娟姐姐,你觉得我聪明还是你聪明呀!”我毫不犹豫地说:“当然是我聪明呀!我比你懂得多。”她又问我:“那我就问你两个问题,好吗?”“可以呀!”我心想她是个孩子,问的问题我一定能回答,就爽快地答应了。
她一开始问我:“雪是什么颜色?”“白色呀!”我肯定地回答。她又接着说:“雪不管怎么样,都是白色的吗?”我说:“只要不加有颜色的东西,一定是白色的。”只见她把雪放在手上,走进屋里,她手上的`雪就溶化了,变成了透明色。“哎哟!”我怎么没有想到这一点哪,真后悔。
接着她又问第二个问题:“雪和冰一样吗?”这是我沉思了一下说:“不一样。”她又说:“只要不加任何东西,都不一样吗?”“对呀!”我笑着说。随之,她把雪和冰放在手上,又拿进屋里,雪和冰都变成了水,她说:“这不是一样了吗?”我顿时哑口无言,脸红耳赤。
这件事后,我又想起了《论语》当中那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从此,我也真正明白了这句话的意思: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最聪明的。
读论语有感6
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必须从中国文化的启蒙入手。阅读中国文化经典,可以让思想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驰骋,深刻理解人生哲学,为你的人生拨开迷雾,指明方向。因此,作为林业局的干部职工,我认为我们必须认真学习中国文化,以提高自身素质,帮助林业发展。
漫步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丛林中,《论语》就像一朵芬芳的花,等着我们去采摘和品尝它所蕴含的芬芳。读《论语》,感受文化的精髓,就像一缕微风,轻轻拂去我们心中的尘土,让我们明白世界不是我们一个人的,无论人多么聪明能干,没有别人的帮助,都很难取得成就,一个人只是一个“船”,人们可以携带“船”和“船”水。因此,我们必须“真诚、真诚、自我修养”,提高精神文化水平和素质,使自己的人格健全,成为一个无忧无虑的绅士,能够在金钱、荣誉、地位面前保持自己,克服自己,忍受孤独,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承担家庭、单位和社会的责任,才能真正享受心灵的幸福。
学习《论语》的收获是巨大的。在论语中,孔子表达的“学习”不仅仅是阅读和学习知识,更是学习做人做事的道理。孔子一生热爱学习,乐此不疲。直到晚年,他还努力学习非常深奥难懂的'《周易》,所以有一个“魏编三绝”的美传。
孔子认为,追求知识的第一件事就是热爱学习,乐于学习,这是关键。孔子说:“知者不如好者,好者不如乐者”,也就是说,真正爱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其次,学习要“默而知,学而不厌”。也就是说,学习要有脚踏实地的精神,默默记住所学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第三,要集中精力,知难而进。子说:“士志于道,而耻辱衣恶食者,不足与议也。意思是读书的人要立志追求道德、真理,要专心致志,不要厌倦世俗。第四,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孔子说:“三人行,一定有我师。选择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说明学无常师,作为一个人,要注意随时随地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
“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为谁;但力行,不学文,任自己见,无缘无故。“这句话是教我们认真学习文化知识,努力工作,努力工作,实践,理论联系实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学习真正的知识,我们才能真正发挥“学习成为教师,行为世界”的作用。要成为一个真正有用的人,如果只注重实践,拒绝学习知识,很容易坚持自己的观点,不能适应真理。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的独特精髓。它承载着中国5000多年的文化内涵。我们应该为此感到骄傲,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使其在历史舞台上闪耀,永不耗尽!
读论语有感7
暑假里的一天,妈妈带我去武进图书馆看书,我读到了《论语》这本书。
我知道了孔子是古时候著名的大教育家、政治家、思想家。《论语》记录了很多孔子说的话,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有很大帮助,其中有几句印象最深刻。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讲的是: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的体会和见解,就可以当老师了。孔子的这种学习方法很好,我们要在课后或回家以后复习一下当天学习的内容。通过复习可以让我们加深对新知识的印象,会有更深的理解,更深的体会。以后我要天天复习,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谈到学习,小朋友们只认为向老师学、向书本学,这样我们学到的东西就非常有限。其实只要我们用心,随时随地都能学到东西,这样我们学到的东西都大为增加,就如孔子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说:“三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一定有人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我要选择他们的优点加以学习,对于他们的缺点要引以为鉴,以利于自己改正。”这句话告诉我们:朋友或同学之间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重要的.是我们能不能学习别人的长处和改正自己的缺点。这句话写的真好,我们要好好读读。
学到了学习方法和态度,时间也是非常重要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是孔子对流水的感叹融进了他对时光飞逝,人生苦短的感叹。用逝水象征时光的流逝——一种促人及时行动的紧迫感,一种生命价值只有在奋斗中才会现实的历史责任感都在一声叹息中流露出来,带给人生无尽的思考。“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生命。时间是最珍贵的,我们要珍惜时间,好好的珍惜每一分每一秒。我相信只有珍惜时间的人,才会拥有美好的明天。
通过学习论语使我懂得了许多做人处事的道理,更让我明白了很多关于学习和读书的方法、态度,真是受益匪浅。
读论语有感8
论语通俗版读完了,也听了邓晓芒教授的道家思想改造。
思想家都有自己的思想体系,基石和侧重都不一样。儒家侧重于道德,社会伦理与秩序。道家侧重于自然,一直在说天地法则,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孔子的核心是仁,老子的`核心是道,他们对自己的核心进行各个角度的阐释。邓晓芒教授研究康德哲学,他受过专业的哲学训练,看问题时加入了西方的理念与角度。
幸好理念都是有传承的,可以理清,看到来龙去脉。这么多的思想工具,自己慢慢走心应用。生活中的问题由一些基本的问题组成,排列组合成不同的现象形式。自己的思维工具有多少?自己的思想武器有多少?现在就是把这些工具得心应手的应用熟练,能用一个是一个。博采众长,积累越多越好。至于删繁就简,自己还没到达那个水平,那都是很久之后的事了。
想起百度百科描述历史人物时,常用“熟读诸子”来形容。有了繁,才能删繁就简。自己先把这个繁建立起来。
读论语有感9
读了《论语、学而第一》我感受到了孔夫子及其弟子的各种强烈情感。
《论语》乃孔子及其弟子写作的,他记录了孔子为学、为人、为事的基本原则与要求。第一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讲的是学习和往来的事情: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快乐的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值得高兴的吗?……告诉了我们要有境界的愉悦才是精神的。最令我难忘的一句话是:“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这一小句话告诉了世人同朋友交往要诚实守信。
读了这句话,我感到无比羞愧!我身为一名少先队员却不能按照孔子的要求——言而有信。
在一个星期六,我和朋友约定好去新华书店看书。早上还是阳光明媚,可这天气变化莫测,一到中午,变刮起了风,下起了雨。我心想:“下雨了,我还是不去了吧。”便在家里悠闲地看起了电视。星期一到学校,我已经把这件事忘光了。突然,朋友气冲冲地跑来我座位大喊:“上官思!星期六你怎么没有去啊!”我先是一怔,后来我想起来了:“啊?我……我因为下雨了就没去啊!”“你……你太可恶了!你知道我在那儿等了多久吗?我们绝交!”我很伤心,趴在桌子上有点想哭。回家后,我把这件事告诉了妈妈,本以为妈妈会安慰我失去了一个朋友的,没想到妈妈却训起我来了:
“你怎么可以这样?因为下雨就不遵守约定。《论语、学而第一》你会背了吗?”
“会!”
“那你怎么不明白: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这句话?你和她是朋友,但你必须用行动证明,可你言而不信,让人怎么信任你?”
“妈妈,我下次不会这样了!”
“好了,快去背《论语》吧,希望你能真正明白其中的道理!”
妈妈说的话我明白了:书,不是死记硬背的.,而是要悟透其中的道理,才能真正学到孔夫子等学者的学问。
同学们!少年强则国强,我们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我们要多读书。陈寿曾说过“一日无书,百事荒芜。”我们在读书的时候也要细细品,所谓读书有三到:心道、眼到、口到。
读论语有感10
以前对于《论语》只是片面的点点滴滴的了解一些,读书活动使我在工作之余,忙里偷闲中粗读了于丹教授的《〈论语〉感悟》一书,对其中的道理虽然谈不上大彻大悟,但也收获良多。
《〈论语〉感悟》是于丹教授继《〈论语〉心得》讲述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的基础上,讲述了孝敬之道、智慧之道、学习之道、诚信之道、治世之道、忠恕之道和仁爱之道。于丹教授仿佛是一位烹饪高手,用一个个浅显易懂的小故事,把一段很难懂的《论语》,通过心得、感悟的方法来解读,把深奥的道理,讲得透彻而又入木三分,真正走到了我们心理。
看过“孝敬之道”,使我们懂得了“孝敬”仍然现代社会道德素质的朴素的起点。在今天这样一种人人平等,法律公平的社会里,“孝”仍然是做人的根本。
看过“智慧之道”,使我们懂得了“智慧”是一种思维方式,拥有了知识并不代表拥有了智慧。真正的.智慧有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以知识作为积淀,以智慧来努力提升我们的境界。
看过“学习之道”,使我们懂得了在今天这个时代,信息纷纭复杂,有很多东西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提高自己。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知道那些东西真正有价值,才能把所学到的知识来建设祖国,回报社会。
看过“诚信之道”,使我们懂得了“诚信”虽然中国儒家提出的道德理念,但是放到今天,它依然是一个人生活在现代社会的基本的道德水准。如果我们每一个人从内心的真诚出发,建立和守住信誉,就一定会建设起一个诚信的社会。
看过“治世之道”,使我们懂得了“德政”作为《论语》“治世之道”的核心,在整个文明走过两千多年的有了法治作为保障的社会中,可能道德的力量比任何一个时代都更能发挥它的功能。
看过“忠恕之道”,使我们懂得了“忠恕”就是忠诚于自己,善待他人。如果以这样的心态生活在这个社会里,不管这个世界如何纷乱,我们每一个人都会生活得自在一些。
看过“仁爱之道”,使我们懂得了“仁爱”的思想是儒家哲学里基石下的基石,重点中的重点。仁爱就是仁者爱人,仁者爱人就是用一种发自内心的善意去对人好。如果我们生活一个充满仁爱的社会里,那么整个世界就会变得更加美好。
的确,随着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社会对人的要求越来越高,现代人的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但是当我们把这些压力看作是一种学习,看作是一种动力的话,可能我们工作起来会轻松很多。这种轻松更多的表现在心情与心境上,家庭中多一份孝道,同事中多一份谅解,以诚待人,勤奋工作,那么我们收获的将是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做出的贡献。
读论语有感11
作为儒家经典,《论语》宣传仁。在《论语》中,孝道有着不可动摇的低位。自古以来,中国人认为孝是第一位的,孝是道德的基础。
子游问孝道,子说:今孝者,就是能养。至于犬马,可以养,不敬,为什么不呢?年轻学德的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对于现在的你来说,你一定认为孝顺只要能养父母孩子吃饭,但是狗、马等动物都会喂幼崽。如果人们不能坚持照顾老人和孩子,他们和动物有区别吗?人与其他动物的区别之一是探索他人的心理,孝顺父母不仅是物质支持,而且是精神和心理关怀。
孟武伯问孝。子说:‘父母只有疾之忧。意思是孩子孝敬父母,不能让父母为自己难过。只有当他们生病时,父母才会担心自己,其余的都不能让父母担心。事父母能尽力。一个人可以通过努力做很多事情,让父母高兴。只有生老病死,这是人力无法控制的,父母也无法担心。除了这些人力无法控制的事情,其余的`都做好了,不让父母担心,这就是孝顺。
儿子说:父在,观其志;父不,观其行;三年不改于父之道,可谓孝顺。孔子说:当他父亲还活着的时候,观察他的抱负;父亲死后,检查他的行为;如果他对父亲的教导长期没有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孝顺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比自己强,品德好,这是父母教育孩子的出发点。因此,为父母提供丰富的物质并不是孝道的基础。如果你能按照父母的意愿和教导行事,真正的孝道是值得的。
子说:事父母几劝,见志不从,尊不违,劳而不怨。这句话告诉我们:为父母服务,如果有过错,要婉言劝告。说清楚了,却没有被接受,依然尊重他们,不违反对抗,继续努力而不怨恨。这句话明确表明,为父母服务不能顺从。孔子绝对反对愚蠢和孝顺。他应该以道德为标准,客观地对待父母的对错;如果父母做错了什么,但不听从自己的建议,他们也应该履行孝道,永远不要怨恨父母。
《论语》告诉我们很多做人的道理,都是思想的宝库。如何做人是一门终身课程。
读论语有感12
假期,我读过许多的书有:《孟子》、《三国演义》、《窗边的小豆豆》、《论语》等等。其中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那本《论语》。
孔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儒学的创始人。《论语》就是记载了孔子告诉弟子们做人的道理和学习治理国家的方法。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如今我读完了一整部《论语》,知道了许多平时我不知道的做人的道理和一个人想成就大事必须具备的品格,《论语》这本对我来说是人生进步的一大阶梯。这可是儒家创始人,闻名中外的.孔子。教育弟子说的话。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释文》孔子说:“不仁的人不可以长久地居于贫困之中。也不可以长久地居于安乐中。有仁德的人安于仁。聪明的人利用仁。”这句就是讲了一个做人的道理。
我还记得一开始我读《论语》的时候。没读两天就没有兴趣了,不爱读。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知道了论语中记载的做人的道理是多么的重要,才开始慢慢的阅读《论语》开始还是觉得没什么意思。后来坚持每天阅读,感觉其中每句话都有很深傲的意思,从读完《论语》之后,我的言行举止都有了很大的改变,变得有条有理也喜欢和人交往了,结交了许多正直的朋友。
《论语》这本书里边讲的道理一直刻在我心里,永远不会忘记,他对我人生的重要作用。
读论语有感13
一、“为己学”主张独立思考精神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荀子劝学篇云:“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后汉书桓荣传谕曰:“为人者,凭誉以颂扬;为己者,因心以会道。”
“故知人之为学于艺、学于文,抑学为人之道,虽其所学同,而其所以学之用心,则有为己、为人之别,此诚不可以不辨。学知为己,即知所以为据德之学矣。
又有“此始纯粹是一种为己之学,即在自己德性上有期望,有到达,故谓之据德之学也。”
“为己学”是追求自己内在的成长,期望自己有所提高,而非对外进行张扬和炫耀。进一步,为己学之时,不同的人有快有慢,每个人所达到的程度各不相同,这就是完全凭着每个人自己的特点以及他能领悟的程度,孔子对学生因人施教也常常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以及所处的学问的阶段进行点拨,能不能领会完全在自己。所以,孔门之学是相当的重视独立思考,并且尊重每个学生的天赋、领悟程度以及成长速度。
“为己学”不是为了取得颂扬和外界评价
倘若为人学,就免不了被外界的意见以及声音、需求左右。这里面的颂扬和评价当然也包括自己的老师。
一个人不会独立思考,恰是因为过于相信他人的思考的结果,过于在意他人的意见,均落在了为人学的框架里。虽然看上去更倾向于解释是为了自己成长,还是为了外界评价而学,但深一步的体会会感觉到,孔学深深尊重体悟在个人,每个人因心以会道的这种独立思考的精神。我们以往对传统文化存在的偏见里,其中就有一条,认为传统文化太刻板,完全遵从教化、摒弃了人之为人的独立精神。经过这一“为己学”带来的思考,我认为孔学本质上是提倡独立思考精神的,偏见是对孔学的不了解和想当然。看到这一点,深深的松了口气,“为己学”完全在乎个人。
颜渊季路侍。子曰:“盖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孔子、颜渊、子路三人之志,即三人之所愿学也。此三人之志全属自己一种内心境界,故称之为“为己”之学。
朱子谓:“三人之志,皆与物共,特有小大之差。”此所以称之为“为己”之学。
程子曰:“古之学者为己,其终至于成物。今之学者为人,其终至于丧己。”
为己之学,所愿只在己。其所求完成者,即其一己之心德。而其一己心德所能到达之最后境界,乃为一种“物我一体”之天气气象。
可见跟随自己的心愿,独立思考,独立探求,最后方能到达物我一体的最后境界;假如学为人,最终丧失了自己,更无法到达境界了。
二、“好学”在于不断的学习与提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以前对这段话没有什么感觉,看了《孔子与论语》,才明白这句话的深意,以及带给我很大的启发和鼓舞。孔子在我们眼里是完全的圣人啊,我们就会当然的认为,圣人与我们是有着很大分别的,圣人天生就不一般。像佛陀树下多少天就顿悟了一般,好像人是一下子成圣了。如果自己远远到达不了他们的境界,应该是天份和悟性不足吧。但看到孔子十五岁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等等,是一个逐渐变化、不断升华的过程。
“孔子之立、之不惑、之知天命,皆循序而可见。孔子之下学上达,正宜如是参之。必博文、约礼,乃始知有立。有立焉而上达于不惑,又上达于知天命,而据德、志道之学亦胥在是矣。”
孔子也是在一个阶梯一个阶梯走上来的,于是给我们呈现了一个人修为客观发展的下学上达的过程,原来圣人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成了学问、达到了至高境界的,都是不断的学习与提升一点一点达到的。这也为自己的成长积淀带来了很大的信心,以前看到他人那样的知识渊博、知见那么深、境界那么高,常常觉得自己是没机会达到这样的程度了,常常以“没文化”来调侃自己,实际是在众人中间有点自我放弃的意味了。然而,看到孔子的境界都是这样一点点累积起来的,我又能比孔子高明么,当然也要一点点累积起来啊!只学习孔子的好学就可以了啊。从这个角度看,孔子果真是伟人啊,还是以身效果的伟人,他只说自己好学,实在向人们昭示一个达到更高层次境界的唯一道路。能把自己的不同阶段呈现出来,亦向人们昭示了一个圣人亦要经历的过程。反过来想我们自己,如果想让众人觉得自己是圣人或者神人,定要呈现个“吉人天相”、天生如此啊,天赋异秉之类的,而孔子不为圣而圣,是一个真境界啊!这也不得不让人恭敬反思,为学修行是否急功近利、总怀着一蹴而就的心态。
书中载:“至其由下学而互通层累以渐跻于上达之一境,此则为孔门教学之所以异于夫人之学者。然亦由乎夫人之学而以通以累,而始更有其上达之一境耳。固非无此下学,而径可跻此上达之一境也。”
孔孟性善的不同也可见此等意义。但二者不同的是:
孟子曰:“圣人与我同类者。”凡同类者皆相似,因曰:“人皆可以为尧舜。”此则成为全称肯定语,又规格太高,遂使后人疑问争辩。
论语本章,仅言大类大多数如是,不说尽人皆然,此则争辩较少。又仅说忠信,不言仁、义、礼、智四端,其间大有分寸。孔子教人,一面守其易遵之礼,一面企其难及之智,双方配合,走上仁道。仁道人人可能,但亦少人能及。孔子似在人之最后成就上,并未明白主张人人有平等之可能。只是天生本质相近,如忠信,而别立人生至高标准,如仁与智。
孟子教人为尧舜,乃曰:“非不能,是不为。”意存责备。
孔子则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是孔子并不自居为圣与仁。
孟子把教人标准提高了,不免说得容易。
孔子把教人标准放低,待人做到高处去,则自见困难。
孔子自己,只以“学不厌、教不倦”自负;称最称赏的颜渊“好学”而已;自说,他忠信与人同,好学与人异。我们学孔子,亦要学孔子与我们的异处,即是学孔子的“好学”呀。
三、学应当求真义,杜绝执一理而偏
《孔子与经史之学》的部分,展现了孔子为学的过程,以及后人是如何延续继承的,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偏重,到了清朝更是完全偏离了孔子本义,使得现在很多人不认识、不承认经典的妙处,真是令人痛心。这一章的内容较多,罗列变化过程可以使大家更明白整个过程,但也需要时间功夫。我就只谈自己的感想吧。
想到我们平时读书,哪得从历史上的发端站在高处一直看到现在的呢,多是拿到一本书,看到一个句子,用自己的理解觉得不错,就深以为然。只言片语,或者是只某个作者的书籍与思想,便推祟倍致。看到这部分内容将整个孔子之学的演进、偏重、曲解说的如此详细,不觉得也是冷汗直冒的感觉,倘若是我读书,读到这个偏的、曲的,是断然分辨不出来呢!即使读到正的,又怎么能分辨出是正的呢!既惊叹钱穆先生治学的细致,也惊叹在现代的老师可以带领我们看到这本钱穆先生的书。
假如又是走到一个偏的、曲的.境地,倒是如何是好呢?
想到读书思考志学上,我们研究一个学问义理,是否也会受到当今现代的需要的影响,而不顾真理大道了呢?
联想到平时读书,有多少人在读经典,又有多少人在读功用之书、专业书籍,而且在此基础上到处都是几天学会个什么,迅速怎么样,完全是被功用带着走的状态呢!
便何况要研究、要考据,在一个乱法时代里面,真正能够不被时代带偏、不被形势带走,坚持中正真理的又有几个呢?
这就给了我以后学习或研究一个很重要的启发,就是:
第一,要有辨别,如果自己没有能力辨别,请比你强的人辩别,在自己的时代里选择最可信最接近真理的书去读;
第二,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时刻保持正心,寻求真义,而非被自己的偏见或者需要给带偏;
第三,尽可能多的去读经典,去对比、去思考和领悟;
第四、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近代社会种种演变,已逐渐激成两大潮流。“一曰‘个人主义’,一曰‘集体主义’,而莫不从功利观点起步。‘个人主义’形成资本自由,‘集体主义’形成共产极权。所争各为财富,而所失则在人性。人生无不好群居共处,既不愿一味封闭自我,摆脱大众;亦不愿专为供奉大众,牺牲自我。孔子所主张之仁道,即为求人、我各得,群、己两遂。我们遇到的多数问题,必当从人类自身内心之忠信、仁智求解决。忠信本于先天,仁智成于后天。两者合一,乃可为人类永久向前指点出一条仁道之路。人类今日种种现象,已非远在二千五百年前孔子之所知。因此亦不复能即凭二千五百年前孔子当时之所学,解决当前人类之诸问题。然断不能谓当前人类,已非二千五百年前孔子当时之人类。‘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孔子时如此,今日人类如此,更复两千五百年后,人类亦如此。认定了“人性”,知加以尊重,乃始可以言“学”。由“尊德性”而断之以“道问学”,只此是一条不变之大道。一切谋财害命之奇技淫巧,皆所当禁。一切背情伤义之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亦所当绝。一切大思想、大理论、大发明、大创造,莫要跑得过快过远,先要照顾着十室之邑、愚夫愚妇、人所同然之“忠信”本质。惟此乃是人之所以为人之基本。”
特别抱歉,完全原文打上来了,这一段读来真是振聋发聩 ,激动万分。把一个目前思想中个人主义、集体主义,自我与群体之间的关系阐述得如此清晰、符合根本!我们的偏见里面以为,只要是中国的古代的东西,就是主张集权的,就是集体主义的。从未想过,这个世界面临的一些问题,竟然在孔门思想里有答案!
从“人性”出发,人既有好群居的特性,又有不愿牺牲自我的特性,人我之间,如何取舍,也自人性当中的“忠信”而来。
这不由得让我想起最近发生的一件小事儿。一个特别喜欢哲学的朋友,临时爽了约,还拿自我自由来说事儿,我认为她就没有分清自我和与他人的关系(即群体)的分别。个人自由无可厚非,但是假设你与别人产生的联系,与群体产生了联系,还坚持“自我”,背离最基本的“忠信”,这个是如何说不过去了,对吧?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在一个场景、在一个合理的度。
钱穆先生的这本《孔子与论语》所载内容的准确、详尽、视野胸怀的广大,完全超出了我的想象和预期。早知如此,定当早些努力读书,前面慢慢读、读不懂、不想读,后面突击读,发现了这本书的好,却觉得如果再多些时间细细品味就更好了。另一感想是,我们现代人对孔子的误解、对传统文化的误解,实际上在这本书中已经完全得到了释疑,如果本书的内容以一种大众乐见喜闻的方式不失本义的呈现出来,使更多的人知道孔子与论语的真实情况,使更多的人喜欢上传统文化与经典。真正的把能提升自我成长的学问推广发扬出去,对解除现世所面临的很多问题、解决每个人所面临的问题,都有一个很大的帮助呢。
我为此前不学感到羞愧。以后,定要好好读书,做一个“好学”的人。一步一步提升自己,更加接近真理,更加存养智慧精神。
读论语有感14
谈到《论语》思想,首先当属"仁"的思想,中国人的读书人自古以来都以"君子"自居,其中"仁义礼智信"方为君子立身的基本原则。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便成为了华夏民族的主流思想,融入了华人的血液当中并影响至今。要说《论语》就不得不先说说创造他的人---孔子。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到479年,在这个年代前面有夏朝四百多年,商朝六百多年,到周朝的时候,从开国到孔子有五百多年了,而周朝分为两部分,西周跟东周。孔子的时代是在东周,东周分为春秋跟战国两个时代,孔子是春秋时代末期,他生命结束的时候,春秋时代也随之结束了。那是一个乱世,乱世就是天子失德、诸侯争霸、礼坏乐崩、民不聊生。因为天下乱了,每一个人念念书都要问,怎么样从古人的智慧找到一个方法帮助现在的人?人总是要设法活下去,并且活得有尊严,所以才会有百家齐放的现象。
孔子认为周朝的兴盛就是靠礼乐的制作让天下安定。礼跟乐的制作需要两个条件:第一个,你必须有天子的位置,你还必须有圣人的德行。这两个配合起来,天子加上圣人就是周公,他治理卓越以后,上行下效,天下大治。
孔子很向往这样的一种境界,但他并没有这样的机会,所以他了解到自己这一生对人生要如何的看法,应该往哪里发展,但是在鲁国你要从政的话,是非常危险的,因为鲁君跟三家大夫一直在斗争。所以孔子一直拖延到了五十岁才开始有机会,他在五十一岁的时候正式出来做官,鲁定公让他做中都宰,中都宰就是中都县的县长。古代当县长就已经成为大夫,不过是最基层的,你要当到中央级的话,才慢慢进入权力核心。所以孔子开始是当中都县的县长,一年下来,这个县变成模范县,全国都跟他效仿,跟他自己制订的一些典章制度,收税的方式全国效仿,做太好了,立刻升官,担任小司空,司空是负责古代建设方面的,工程方面的部门,他是副长官。结果几个月下来又做得太好了,又升司寇,司寇是负责司法的。所以孔子没有当过教育部长,却当过司法部长,负责管法律如何执行的,维持社会治安的。
他当司寇的时候就发生很多事了,比如说他当司寇的时候,整个鲁国就开始上轨道了,治得非常好。后来鲁君跟齐国的国君相会的时候,孔子跟他去,表现极其卓越。他等于是帮助鲁君跟齐君来谈判,得到许多外交上的成功,把齐国侵占鲁国的几块地全部还给鲁国,这是孔子的贡献。让鲁君在齐君前面完全不受委屈,回国之后就摄行相事,代理总理了。孔子最高的官就做到这个位置,做得太好了之后,鲁国大治,他当代理总理三个月,鲁国大治。司马迁用八个字形容:"路不拾遗,男女分途。"东西掉地上没有人去捡,男生跟女生走在路上分两边。这个社会实在是很安定。但是社会安定繁荣开始往上发展的时候,孔子很有企图心,就任命他的学生子路担任季氏的家臣。想要让鲁国统一,因为鲁国分成四分,他要统一。当时都靠城墙,一个城墙很高,里面有一些武器,别人就对你无可奈何,那三家大夫各有城墙,各有武器,所以孔子开始叫子路把这些城墙都给我拆低一点,不要那么高,太高了打不进来,不行。这兵器不能太多,结果三家大夫里面两家就认了,一家还是起来反抗。到最后还是没有成功。没有成功之后,很多反对的力量就出现了。孔子那时候也是一样,所以孔子在鲁国慢慢就发现,批评他的人越来越多,齐国在鲁国旁边,两国经常在竞争。
所以齐国就派了八十位美女,一百二十匹好马送到鲁国来,那时候鲁国的执政的卿叫季桓子,就跟鲁定公每天观赏美女表演唱歌、跳舞,又看这些马去赛马,真漂亮。就不再理孔子了,孔子每天把政事批好之后送给他们,他们也不看,就拖着,就搁着。孔子发现自己不受重用了,所以孔子在五十五岁结束的时候开始周游列国,从此到六十八岁才回来。而《论语》中的大量典故也是在这段游历期间产生的。
我们常说,看文章不仅要看其词章、手法,更要看到其本后的精神所在。正所谓人如其文,文如其人,孔子在他的言语中透露的不单单是一些做事的道理、做官的道理、做人的道理,更重要的是这些只字片语背后的儒家精神、文人精神。
回想起来,古来圣贤,他们的行为、品德无一不被后人歌颂。但看看那些圣贤们后来的遭遇又有几个能做到我们今天所说的'"成功"呢?并没有几个,没有几个能有这样的运气。但为什么他们仍然值得后人不断学习他们呢?这后面的,便是真正的儒家,一个真真正正的文人、知识分子该有的精神。就是不管你的仕途如何,遭遇如何,都要将道德的真精神把握住。它将使得你有一股正气,一股追求真理,刚正不阿的勇气。即使明明知道要得罪上级也要把真理道出来的骨气。这才是一个读书人要有的气节,才是儒家的真精神。
今天的国学热,许多家长都会教自己的小孩学《弟子规》,而《弟子规》表面上看是为了教大家一套乖乖的大道理,诸如做人要孝顺,要团结、友爱等等。我们太容易将这一套东西变成驯化人们的一套工具,却忘了这套东西背后支撑它的是什么。支撑它正是千百年来有志之士追求的那股气。我相信,孔子当初的言论也并非想让看《论语》的人,学习如何做一个顺民,在遇事时如何趋吉避凶,而是教导人们如何做一个刚健的人。当这股刚健之气蔓延到每个家庭,沁入所有的制度典籍,那么整个社会将会被一股浩然正气所充盈。这才是《论语》这类文学经典久盛不衰的原因,才是我们学习它的价值所在。
读论语有感15
论语》读书心得提要:现在的社会常常有人抱怨没时间学习,但是孔子告诉我们,学习不一定非得到学校才能实现,我们身边就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
《论语》读书心得
《论语》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言行记录,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在以前《论语》是修身养性的非常重要的书,几乎人人都会说几句,现在虽然时代变了,但里面的内容对我们的工作与生活仍然具有很好的指导性。有鉴于此,我阅读了《论语》里面的部分内容,对其中5条印象较为深刻,并结合宿舍管理工作进行了一点思考,现总结如下:
一、管理方法
1。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说:不担心别人不知道自己姓名,而是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这句话启示我们了解别人的重要性,尤其是对顺利开展工作而言。作为8幢第一负责人,我需要对楼栋基础数据、格局、住宿情况等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对员工也要有一个准确的把握,根据她们每个人的.性格特点以及日常工作状况来合理安排和分配任务,以此来协调好这个团队,使团队每一个成员发挥应有的能力和水平。这样,就可以保障楼栋一切工作顺利进行。
二、工作方法
2。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孔子说:工匠想要使他的工作做好,一定要先让工具锋利。我作为宿舍综合管理员,其实也是一名“工匠”,只不过我的对象不是具体的物品,而是南大的同学们,而我的工作还要进一步管理好楼栋员工团队。我要做的是让同学们住的安全、放心、舒心,让团队和谐稳定,让这就是我的“事”。而这些都离不开好的管理方法和工作方式,这就是我的“器”。要开展好工作,必须要学会有效的管理方法。
3。子曰: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说:如果教给他一个方面,他却不能以此来说明另外三个方面,就不再教他了。后勤工作不只是看看门而已,还涉及到安全、卫生、管理方方面面,内容较多,涉及较为广泛而且繁琐,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不总结经验,就会疲于应对,不仅使自己疲惫,工作效果还不一定好。只有在工作中及时总结经验,才能节省时间,提高效率,才能真正做到举一反三。
4。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孔子说: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那就可以避免别人的怨恨了。一个楼栋很大,我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要管理好楼栋,还必须和同事们团结互助。人难免都会有犯错误的时候,我自己也不能例外。要严格地要求和责备自己,而对别人则采取宽容的态度,在责备和批评别人的时候应该尽量能够做到和缓宽厚,这样将会实现同事之间的和谐相处,促进工作更好开展。
三、学习方法
5。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别人的言行举止,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选择别人好的学习,看到别人缺点,反省自身有没有同样的缺点,如果有,加以改正。
现在的社会常常有人抱怨没时间学习,但是孔子告诉我们,学习不一定非得到学校才能实现,我们身边就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我们应该看到这点,并主动学习,具体到宿舍管理工作,那就是向身边的领导和同事学习,也可以向楼栋里的同学们学习,这样我们在日积月累中就会实现进步,不仅对工作有好处,对生活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通过阅读《论语》,我有了不小的收获,我将继续加强学习,加强自身的管理能力和职业素养,争取将宿舍管理工作做得更好!
【读论语有感】相关文章:
读《论语》的感受03-28
读《论语》有感01-19
读论语有感02-25
读《论语》有感(精选36篇)02-08
读《论语·学而篇》有感02-16
读论语有感15篇04-01
读《论语》有感作文500字01-26
读《论语》有感作文1500字05-02
读国学经典《论语》有感400字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