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书心得

时间:2023-08-05 17:30:36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精)论语读书心得

  我们有一些启发后,不妨将其写成一篇心得体会,让自己铭记于心,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怎样写好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论语读书心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语读书心得 篇1

  《论语》是集合了孔子生平讲学和门下弟子言行的一本智慧语录,其中所体现的先贤圣人的思想,贴近普通人的现实生活,点明了人生的真谛。千年时光并没有改变人生的本质,无论过去还是现在,生命的绚烂最终将归于平淡,充实而自在的生活才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说学了能按时温习,不也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得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理解我,我却不抱怨,不也是君子吗?;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说你十五岁有志于学习,三十岁自立,四十岁遇事不疑惑,五十岁懂得天命,六十岁听到什么都能理解,七十岁随心所欲而不越出应有的规矩。人的一生不要虚度,要立志做大事。

  从《论语》这本书中,我学到了很多的人生道理:待人要真诚,不要花言巧语;孝敬父母,尊敬兄长,这是一种美德;学习要老老实实,不要不懂装懂等等的人生大道理。

  《论语》这本书是一本好书,它可以帮你悟到人生中的许多大道理。

  论语读书心得 篇2

  《论语》代表仁义、伦理和道德,传统观念总把“义”和“利”对立起来,这从古代中国到西方都有这种说法。但在近期的《论语》阅读之中,我发现其中有着不一样的利义观。

  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如果不追求物质的进步,人民、国家和社会都不会富庶,这显然对社会的长期发展不利。但孔子又说:“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致富的根源就是要根据“仁义道德”和“正确的道理”,这样的富裕才是真正的富裕,才能持续下去。当今社会不乏有企业或个人赚着不义之财,违反市场道德规范,置利益于一切之上。更有甚者,表面做着公益和慈善事业,背地里昧着良心赚着黑钱,利与义完全对立,这与孔子在千年前的教诲远远背离。

  孔子从未贬低商人,但离开道德的'商人,绝对不会是出色的商才。“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得到了利益,失去了仁道,甚至想尽可能钻法律的空子去达到赚钱的目的,这种利己主义只会把个人以及国家送上不归路。近期,爱否科技相关负责人在网上大肆质疑华为的拍照技术,断定其虚假宣传,以达到博取眼球和谋取利益的目的。随后在事实面前,该负责人无话可说,随即被开除。对待财富的正确态度,应是坚守道义,不侵害他人利益,用正当的手段和自身的实力寻求商机。该负责人哗众取宠,自以为是,当然不会再商业的道路上走得长远。

  当利义观绝对对立以后,为富不仁的说法自然兴起,当社会的各项规章制度、法律法规仍不健全时,就会留下给不法之人谋利的空间。这种情况下,道德的自律显得十分重要,《论语》可以教给商人如何“取之有道”。同事,也要明白“求利”并不违背圣人的古训,“阳光下的利益”自可争取,不必认为其有愧于道德要求。

  正确理解孔子的利义观,才能形成诚信为本的市场经济。利与义,合则两益,分则两伤。

  论语读书心得 篇3

  妈妈给我买了一本书《论语》作为我近期表现好的.一个奖励,这是由云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儿童必读经典读物。

  我很喜欢这本书,因为书中既有古文,又有解释,交给我们很多做人道理,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温故而知新,三思而后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等。还经过一些小故事加深我们对资料的理解,如:“三余”时间、留取丹心照汗青、割席分坐、孔子诲人不倦、君子之交等。

  我要好好理解这本书,争取以圣人君子为榜样、以小人为戒,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论语读书心得 篇4

  今天读了论语。读完第一个感想就是:果然是论语啊!谬论真不少!很多话都像废话一样明明大家都知道的,可是做到的人几乎没有嘛怪不得孔子是圣人全部都做到这样也算他有本事了!像他学习!

  不过我觉得学习真的很重要,而且学习要经常去实践。所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呼?不是没有道理的。身边学习好的人有很多,虽然我不是很自觉的人,可是我也知道学习的'重要性啊!

  本来要写读后感的可是正正经经的作业一样的读后感好难写,所以先上来发发牢骚就开心一点了等一下就去写作业,要好好研究一下孔子这个人!

  我其实读得是李泽厚的《论语今读》,是学校的暑假作业啦不过呢读了真的有感觉!觉得时间过得好快作业都快来不及做啦!!读完厚厚的一本《论语今读》不知道要几天以后了干脆先挑几句写起来!

  不知道慧欣以前有没有读过论语呢?又开始想她了希望早日跟她的blog联系上,当然我先要把自己的blog弄得好一点,否则不敢见她咯。

  论语读书心得 篇5

  《论语》的真谛,就是要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我们现代人太需要心灵上快乐的生活了。

  宋朝开国宰相赵普标榜说以半部《论语》治天下。于丹教授对现代人说半部《论语》可修身。

  于丹教授《论语》心得用最朴素语言,讲述了两千五百年多年前孔夫子和人们说过的最简单的道理。人是值得敬重的,人又是应该自重的。

  我们努力创建和谐社会,而真正和谐是什么呢?我们今天常说的.,天时、地利、人和,让世界充满爱,这是《论语》对我们现代人的启发。

  人人都想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我们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内心的太少。

  你宽容一点,其实给自己留下了一片海阔天空。

  社会竞争激烈,越是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更要调整好与他人的关系,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

  关爱别人,就是仁慈;了解别人,就是智慧。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

  孔子的《论语》穿越沧桑,传递到了今天,让我们现代人仍然得到温暖,而他们在千古之前,缄默微笑着,注视着,看我们现代人仍然在他们的言论中受益。

  论语读书心得 篇6

  印象中,自己以前从没有完整地读过《论语》,所幸多少知道里面的一些传世名句。这次寒假,利用学校开展“同读一本书”的活动机会,我才能静下心来系统地读了一遍《论语》。语录体的《论语》文字深入浅出,言简意赅,内容包罗万象。除了记载伦理、教育、政治、文学、哲学、艺术这些大的方面之外,还涉及到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其中不乏闪烁智慧、蕴含精深思想的语句。所以,它不愧为儒家学派最重要的经典著作,至于“《论语》之在中国,犹如《圣经》之在西方”、“半部《论语》治天下”等相关赞誉,并非没有根据。

  读《论语》,各方面的收获太多了,三言两语是讲不清的。这倒颇像该书语言简练而精髓不断的特点。俗话说,文能会人,读着《论语》,孔子的伟大形象就像是穿越了两千年的时光隧道,栩栩如生地立在你的眼前:一位身怀各种谋生技能、又对生命、政治、教育有深隧洞见的能人;一个不因自己地位的卑微而随波逐流,不停反省自己去伪存真,终生提醒自己除恶向善的高尚贤人(我觉得称为“圣人”还是夸大了点);一个平生没有一部自己的著作,仅凭着学生们记录他言行的《论语》就让后人受用终生,并因之敬仰和传诵的奇人;一个自强不息,处于乱世而不放弃追求,用自己的心血和生命来殉人生的理想的教育家、思想家。他的言行广阔地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因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得以在中华大地生根发芽,长久而深远地影响着中国的历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孔子思想和儒家学说与人类文化长河中的其他现象一样,虽历经沧桑,却总是生命之树常青,不断创造着人类文化的奇迹。所有的一切,皆得益于多才多艺的孔子扎根于民族文化又立足于个人所创造出来的大智慧。

  读《论语》,不外乎在读孔子的“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等思想。当然,这期间要辩证地看待这些学说,弃其糟粕,取其精华;要独立思考一些自古以来有争议的处世交友论调,比如“中庸之道”,比如“无友不如己者”。而且,我们还会发现,当今许多为人、治学、从政的原则都出自古老的《论语》。譬如:父母在,不远游。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道不同,不相为谋;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政者,正也……啊,太多了,不胜枚举。于是乎,对孔子及其弟子又多了几份敬仰之情。

  “在其位,谋其政”。身为教师,读《论语》过程中我最感兴趣、最为关注的,自然是孔子在教育方面的理论和实践。事实上,孔子在教育方面的成就也最为辉煌。从教育的视角来理解《论语》,我们就会领悟到孔子智慧中的个体价值,以及孔子尊重个体、弘扬主体,最大限度实现个体社会价值的良好愿望。

  首先,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培养目标与当时的社会需要是相统一的。他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君子儒”,为此孔子将教育内容分为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而置德行于诸科之上。孔子认为要变“天下无道”为“天下有道”,就需要提高个体的修养,不断完善自我,以达“仁”的境界。从“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个关于仁的重要定义来看,孔子显然是把“学会做人”即德育放在基础或首要的地位来强调的。记得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他的这种教育理念,和孔子提出的“仁与德”的观点不谋而合。两人都是伟大的教育家,为什么前后相隔两千多年,提出的观点却是惊人的相似?毫无疑问,两人都是把“仁与德”当作教育的首要目标,不断提高学生的修养与品德。把德育放在首位,这种教育思想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所以,我们也要牢记教育的使命,努力培养当今社会主义需要的人才,重视学生的品德教育。毕竟,智育不好出的是次品,而德育不好出的则是危险品。

  孔子主张,教育对象“有教无类”。即不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华夏与狄夷都可以接受教育。在等级森严的奴隶社会末期和把狄夷看作非我族类的“豺狼”的时代,孔子能对教育对象有如此认识,并能在实践中始终以此作为办学方针,无疑需要极大的革命勇气与魄力,值得后人钦佩。由于孔子教学是来者不拒,多多益善,故此,相传他门下的学生竟达三千人之多。

  学生众多,可能是促生孔子“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原因之一。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也就是说对于中等才智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对于中等才智以下的人,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为贯彻这一思想,孔子很注意对自己学生的`观察了解,诸如“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论语·雍也》,在此基础上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即:“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孔子还重视诱导式的启发教育,不要求学生死读书,而贵在触类旁通,即所谓“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学而》。孔子特别强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即:不到他苦苦思索而想不通时,我不去启发他,不到他想讲而讲不明白时,我不去开导他。举一个道理而他不能类推出三个道理,我就不再教诲他了。孔子还强调在实行启发诱导的基础上,注意循序渐进,“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论语·子罕》这种使学生竭力钻研,“欲罢不能”的情状,正是对循循善诱启发教育的写照,在我国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再来看看孔子的切磋讨论、教学相长。子贡请教孔子说:“穷而无诌,富而无骄,何如?”孔子说:“可也。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子贡于是说:“《诗经》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孔子说:“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论语·学而》由此可见,孔子与他的弟子们在教学上是互相启发、取长补短的。孔子认为只有师生之间互相启发,才是最好的教学方法。反过来,颜回在孔子面前从来不提相反意思,孔子就批评说:“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孔子提倡“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认为求学者要有强烈的主体精神和求学要求。孔子还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论语·公冶长》,这是以强烈的求知进学精神启迪学生。

  因材施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循循善诱、循序渐进,教学相长……凡此种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无不给我们带来启迪和思考,它们至今仍在我国甚至世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中发挥作用。可以说,孔子在政治上虽然没有达到他的目的,但在文化教育上却是成绩卓著的。正因为他将毕生精力贡献给了教育事业,所以他对后世的教育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世界教育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

  读《论语》,老师们请多关注孔子作为“教师”形象出现的精彩言论。可以说,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教师的典范,他所体现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已成为中国教师的优良传统。他是一个“以德服人”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对于社会和个体人生都具有无限的价值和意义。当然,孔子的教育思想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的、历史的属性,但辩证地、客观地分析评价其价值和内涵,发挥其合理的、普遍性的价值意义,对于现代教育的发展以及教学思路的开拓必将具有积极的意义。

  论语读书心得 篇7

  我捧着这本厚实而蕴含着生命真谛的《论语》,轻轻地翻开,那淡雅而古老的书香,便扑面而来。掸掸灰尘,感悟一页页间,演奏生命哲理的乐章。一面面,洗涤着我心中的浮躁与狂妄……

  有人从《论语》的字里行间,读出了“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凌云壮志。有人却读出了“朝闻道,夕可死”的求知之心。而我读《论语》仿佛看到一位长者语重心长地教育着我,同我畅谈人生,让我懂得如何度过人生中的喜怒哀乐。

  孔子曾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在风和日暖的季节,其他树木和松柏没有区别,郁郁葱葱,一身碧绿。到了大雪飘飞、严寒时节,其他树的叶子纷纷凋零,唯独松柏却经得住风霜雨雪的考验,历劫不凋、一身傲骨!人生不也亦如此?越是艰苦的条件,越能考验一个人的品质。只有受得起磨练,在任何恶劣环境依然坚持真理,刚正不阿的人,才能拥有这君子的节操。

  我一页一页地翻着《论语》,看着这深奥而耐人寻味的字句,细细地品读着这一个一个字间的韵味。突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八个我熟记于心中的语句,出现在我眼帘。不禁让我想起平时里,作为英语课代表的我为了下课能多玩会,而请别的'同学送本子。有时候更甚至编些小理由,偷懒或找人代劳!想着想着……我的脸好烫呀,不知不觉竟红了大半。自己所不想要的,硬推给他人,不仅破坏了同学间的关系,也伤害了朋友间的友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

  孔子曾谆谆教导我们:“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于是,方孝孺面对朱棣的威逼利诱面无惧色,慷慨赴死。赵一曼面对敌军的酷刑逼供宁死不惧,大义凛然;孔子曾循循善诱我们:“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于是,杨震面对十斤令人眼馋的金子毫不动心,坚守道德。关羽为了盟誓毅然放弃曹操的厚待,执意回蜀;孔子曾指点迷津我们:“见义不为,无用也。”于是,普通商人弦高在国家危难时挺身而出,承担责任。段天强为了救出落水儿童,奋不顾身,跳入冰河……这不正是《论语》带给我们的启迪吗?

  读着《论语》我感到自己受益匪浅,在它的陶冶下,人生必将变得更有意义。那淡雅的书香,耐人寻味的字句,在不经意间,洗涤了我的心灵。《论语》似一瓶醇厚香甜的白酒,一触即醉,却令人回味无穷!

  论语读书心得 篇8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八周的论语课程就已结束。没有想到课程结束,人却还在家中。疫情期间,让我们好好的享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家人的陪伴,却也缺少了更为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而每周一次的论语,似是一场心灵的洗涤。在这里我们静下心聆听老师的讲解与教诲,听老师传道授业解惑,烦躁不安的心灵得以安静下来。

  首先每次课上先读课训,告诉了我们医学生的使命与担当。每节课上读诵,讲解的论语,让我们更深的了解了孔子与他的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泊,我们学会了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有了许许多多的感悟。既然大家都具有觉性,我们正要好好的学习与发扬,好好的守护自己的本性与本心。在结束时的感恩词,让我懂得了一草一木皆恩赐,我们要心怀感恩,感恩课程的顺利进行,感恩老师的教诲,感恩父母的养育,感恩国家的培养,感恩一天生活的顺利结束,期待明天崭新的生活。

  我们首先学习了孔子的一生,孔子的一生有成功,有失败,后半生更是颠沛流离,但他从来都没有放弃过,他坚定地相信他的道,坚定的传播他的道。他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我们后世人学习的榜样。

  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享年72岁。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辑录其言论,编成《论语》一书,共20篇,计492节,合计12700字。《论语》记到孔子晚年的学生曾参的死为止,其中保留着孔子生平、思想学说的重要材料,尤其是教育思想和教学活动的重要材料。它是我国一份十分重要的'文化遗产,也可以说,它可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书。

  读论语首先学到了孝。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如何做到孝,就是要顺从父母,父母对的,要听从于他们,父母做的不对的,也要耐心的与父母商量,这是我如今理解到的孝。父母唯其疾之忧,这句话真的令我深深地感动。确实啊,父母非常担心孩子生病,宁愿代替孩子生病。如此的父爱与母爱,怎不让人感动呢?我们也要拿出自己更多的实际行动来回报自己的父母,爱自己的父母。

  我也学会了更多为人处世的道理。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在自省也。我要虚心学习,以他人为榜样,不能有嫉妒之心,及时调整自身的修养。在学习方面,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要努力培养自己在学习生活方面的兴趣,开心乐观的学习,学得更好,学得更快乐。孔子还认为苟志于仁矣,无恶也矣。也就是说我们要一心一意的培养仁德,这样世上就不会有恶。,这告诉我们,品德在人的一生中非常的重要,我们要培养良好的品德,做一个美丽,善良,有心灵美的人。

  学习论语,聆听老师的教诲,使我有许多的心得与体会,在以后的学习与生活中,我将时刻牢记自己所学的内容,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修养,做一个善良,有品德,“仁”的人。

  论语读书心得 篇9

  论语中有一话说是这样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这样一句话,在我的家里有一本《逆流而上的鱼》一本书它上面写的是一句:己所不欲,就施于人的话。

  他是这样写的:我不喜欢的,你肯定也不喜欢,所以我不会给你,他不愿意做我肯定也不愿意做,所以你不会勉强我去做这件事情。

  对呀!我不喜欢的东西你怎么会喜欢呢?我不喜欢青菜你一定也不喜欢!

  我不喜欢流行歌曲,那你也一定不喜欢?

  我不能克服一种困难那你一定也不行?

  我知他说的不一定都对,但是最让我感到了不起的是,那个写书人的勇气!是那种敢于面对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精髓,发表自己的看法的勇气!

  我家的那本书,虽然比起《论语》来差的很多,但我学会了很多他的东西,那东西看不见也摸不着。

  论语读书心得 篇10

  论语,创编它的意义就是在于教人们如何做人。里面有这样一句话:“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就是: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对照这些,尊重长辈这一点我做的就不是很好:我经常是长辈给我提议后仍我行我素。比如家长让我别玩了,可是我还偏玩。我应当听从长辈的'要求,按长辈的要求去做。

  论语里还提到:“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是:我每一天多次反省自我,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教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让我们每时每刻反省自我,反省的资料不光有这些,也能够有其他资料。比如反省自我虚度光阴了吗?做坏事了吗?长辈要让自我办的事做到了吗?

  我就有一个亲身经历:有一次,妈妈出去办事,让我完成作业。我在做作业时写一会儿就干干别的,浪费了自我许多时间,就没有做到珍惜时间这一点。我应当认识到我浪费的是自我的时间,在人生中我就虚度了这些时间。

  读完《论语》,我发现我有许多地方都没有做到论语里讲的,我必须要化为行动,以论语的资料为目标,努力改正,成为一个品格高尚的人。

  论语读书心得 篇11

  时光飘啊飘啊,它把我带到了20xx年9月1日,那是一个阳光明媚,万里无云,碧空如洗的早晨,我来到坦坦教育国学课堂,每一位同学的书桌上都放着一本书—《论语》。

  我开始学《论语》了!初学时,我一头雾水,根本听不懂,完全不知道老师在叽哩呱啦的讲些什么?

  通过近一年的学习,我明白了《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传承下来的儒家思想智慧,《论语》也是一部语录体散文集,辑录了孔子及其弟子、再传弟子的言行录。儒家把《论语》《中庸》《孟子》和《大学》合称为四书,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论语》的世界,听听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故事吧!

  《论语》的主人公孔子,外貌略丑,一头乌黑的头发披在肩上,两只如同铃铛一样大的眼睛看着每个人,鼻子嘴巴大的不得了,都能和苹果相比了,但最有特点的是它那尖尖的耳朵,一般人还认为他在扮演小丑。

  虽然孔子的外貌一点也不帅气,但他的知识可渊博了。他的`经典语录都被他的弟子们整理并流传了下来,但有一些话却被人们误解了。比如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句话被一直误解成了父母在,儿女不能出去,必须要待在家里,不可以去其他地方。而正确的意思是:父母健在,不要远离家门,如果非远行不可,也一定要告诉父母自己所去的方向位置,以便听候父母的随时招呼。

  读《论语》让我明白了,做人一定要像君子一样,堂堂正正的“君子怀德,小人怀土。”

  还有区别君子和小人为人处世不同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它的意思是:君子讲求遵循道的基础上的和谐,而不是盲目地随从,小人讲求无原则的盲目随从附和而不是和谐。君子可以广交朋友,但绝不会交让自己去干坏事的那种朋友。比如有一次,有一位陌生人想和我交朋友,我问了问他为什么想要和我做朋友,他说想和我一起玩“蓝鲸”,我想到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句话,于是我温和地对他说:“谢谢你,我不能和你玩,再见。”

  又比如说期中考试时,我考了全班第一,正当我沾沾自喜时,突然想起了孔子的话: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孔子的话告诉我,君子要平和大方而不骄恣,即使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们也需要保持谦逊。当别人夸我考得好时,我谦虚地对他说:“英语还考得不够好,语文也是,请让我冷静一会儿。”

  《论语》教会了我要像君子那样坦荡荡,让我明白了一个人一定要诚实,要怀着道德之心做人。

  我的理想是成为一名军人,首先一定要做到爱国有道。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我要坚持诵读《论语》,每天练习《论语》中的智慧,更加勤奋努力。

  论语读书心得 篇12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意思是,我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不理解自己,而担心自己不够了解别人。

  孔子为何说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呢,为何不必担心别人不知道我呢?我们大多数人的心态好像和孔子这句话是截然相反的,总是千方百计希望别人知道自己,希望拥有更多的粉丝,希望获得更多的名声、地位、财富等等,这不是我们很多人所执着追求的吗?为何孔子却背道而驰呢?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孔夫子在他那个时代确实是很不被人理解的。

  对于每个人而言,都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存在,我们唯一能直接感知的就是自己的喜怒哀乐,在这个世界上最了解你又理解你的人,就是你自己了。就像你看见两个人在吵架,你先听了一个人的诉苦,只要你不听另一个人的说辞,你一定会更同情诉苦的那个人。

  在我们遇到任何委屈和不公时,都要记得没有人有义务一定要来理解你,但如果你想要变得更好,更强大,你一定要学会去了解别人。先把自己做好了,不必在意别人怎么评价你。

  “患不知人也”,要担心自己没有了解别人。也就是说,我们应该学会去了解、进而做到去包容他人。在待人接物的时候,应做到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在不违背自己原则地情况下充分地予以对方尊重与理解。我们应该学会去了解别人,而不是闭塞在自己的空间里。我们不应该总是拿自己的标准去评判别人。每个人都来自不同的生活环境,有着不同的`成长经历,所持的想法和观点有着或多或少的出入,这是正常的。当然,“知人”也并非完全就忽视了“自我”。当你通过了解别人的优点后,加以学习,改善自身,不是一件好事吗?当你了解别人的缺点后,对照自己有没有这一的缺点,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并引以为戒,也未尝不可啊!这也是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通过了解别人,你不止能听到自己的声音,你还能够听到远方的声音,你的世界是否就更大一些了呢?与此同时,愿意去了解别人是一种能力,在生活中,也会增加很多附加能量,你会发现,只要你愿意探出充满善意的脑袋,就会有人与你挥一挥手,让你看到更宽广的路。

  面对不了解我们的人,愿我们可以不愤怒,不怨恨,收起眼泪和委屈,不必急着去解释,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充实自己,雕琢自己,做喜欢的事,保持正确的方向,开心坦荡。

  论语读书心得 篇13

  对于论语这一著作可以说并不陌生,那些比如“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学而时习之”等等熟悉的语句,皆出自这一古老的书。我们虽然自小便了解,但称不上知道。重读一次《论语》,带着简单的感悟。有人说阅读,能开启人类美好的心灵。书香弥漫,可以使俗人变得高雅,可以使武夫显现柔情。日月在书中穿梭而过,流下无数的梦幻与光影。我们在书构筑的世界中,优游俯仰,载欣载奔,且思且吟且行。在我们的血脉深处深烙下象形文字的纹理;在灵魂的游历中,阅读过的每一本书都参与了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生命。阅读是成长之根,生命之源,灵魂之寓—梦的建基甚至于生命意义的建基很多时候就维系于此。“寸心本不大,容得许多书”,书连贯着生命的精、气、神、韵、趣、味。用我们小小的心来传递更多的书声、书香、书魂,让更多的人与书为友,体悟到书的丰富、澄澈、芬芳、欢乐和永恒。

  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孔夫子能够教给我们的快乐秘诀,就是如何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孔夫子告诉他的学生应该如何去寻找生活中的快乐。子贡曾经问老师:“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假如一个人很贫贱,但他不向富人谄媚;一个人很富贵,但他不傲气凌人。这怎么样?老师说,这很不错。但还不够。还有一个更高的境界,叫做“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更高的境界是,一个人不仅安于贫贱,不谄媚求人,而且他的内心有一种清亮的.欢乐,不会被贫困的生活所剥夺,也不会因富贵而骄奢,他依然是内心快乐富足、彬彬有礼的君子。一个人不被富足的生活蛊惑,又能在贫贱中保持做人的尊严和内心的快乐。这样一种儒家思想传承下来,使我们历史上又出现了很多内心富足的君子,都能享受悠然美好的人。安贫乐道,在现代人眼中颇有些不思进取的味道。在如此激烈的竞争面前,每个人都在努力发展着自己的事业,收入多少、职位高低,似乎成了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志。但越是竞争激烈,越是需要调整心态,并且调整与他人的关系。那么,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如何为人呢?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有时坦然与淡泊不是为一种人生态度。面对各种困难和不易,抱有一种平静的心态去解决问题,或许会更好。

  在读书中的过程中,看到人生百态,种种生活百味,一部书有他的独特。看书教会了我们如何为人。《论语》中说道讲学,不为人生中的一件大事。人若是只懂得嘴尖皮厚腹中空,蛮不讲理、一无是处的话,那这个人在这个世界上就只起到了绿叶的作用——衬托红花。告诉我们一个铁铮铮的事实:人要学习。“各因其才”、“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教学方法,前人的智慧是让人敬佩的。即使是在今天,强调首先要学会培养兴趣;与西方所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谋而合,这是古人了不起的地方,再者因材施教和学思结合的方法也是极为有效和实用,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恰当的方法;辅之持之以恒的动力,方可行。再者讲孝道,从古至今都占有这不可动摇的地位。这部著作之中,提及“人不孝则非正人君子,此类人鲜矣。”等都牵扯到了这个“孝”字。

  被公认为百家之正统的儒家学派把孝道推广的非常广泛,巩固了孝道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以及讲友,人存世上,什么是最重要的?朋友。什么是最不可缺少的?还是朋友。这一点《论语》中讲述了许多。“交友儒雅,友人高尚。”这是一种激励自己向上的办法。交的朋友要比自己强,这样才可以让自己奋发向上,成为人上人。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自己修身养性,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而交到好朋友,等于给自己打开了一个最友善的世界,能够让自己的人生具有光彩。

  钱文忠教授在百家讲坛开将三字经的时候他也说过,对国学经典进行回归,引起一阵狂热。我们应当从简单的开始,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极大地心血。其中他说过一句“我不知道文化有什么用,但没有文化什么都没用。”肯定了传统文化的作用,国学在现在渐渐回归我们的视线,忙碌的人们再次重读论语,虽然成书于古代,但是道理还是与我们的今天是相适应的,古人的智慧可贵,值得我们学习,领悟。今天我们生活的时代在激进,快速的节奏中前行,这不妨碍我们花费一些时间来寻求心里的成长。重读古老的文字,人是在变化但是本心善良,纯良的品质依然。以古为鉴吧,看似简单的经典教会我们很多,在一次一次的理解与领悟,慢慢品味。每个人有自己的视点,在我看来《论语》博大精深,帮我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和心理,至少我学会守住自己的底线,保有自己的心灵宁静。多读书是好习惯,更重要有所改变,学着做最好的自己。

  纵然,《论语》经历了两千个春秋,并不能完全适合我们现在的思想,但是它毕竟是经典中的经典。经典永远不会过期,读《论语》,受益匪浅。细读这中华悠悠千年智慧,读懂这其中的做人道理与处事方法,品尝这暖暖的心灵鸡汤。

《(精)论语读书心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编辑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论语读书心得】相关文章:

《论语》读书心得10-12

论语读书心得10-12

读书心得论语11-11

《论语》学生读书心得01-05

《论语》的学生读书心得01-17

有关论语的读书心得06-12

《论语》品读心得02-14

于丹论语心得02-11

论语阅读心得03-22

《论语》读书心得(15篇)02-19

文章代写服务

网站编辑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精)论语读书心得

  我们有一些启发后,不妨将其写成一篇心得体会,让自己铭记于心,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怎样写好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论语读书心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语读书心得 篇1

  《论语》是集合了孔子生平讲学和门下弟子言行的一本智慧语录,其中所体现的先贤圣人的思想,贴近普通人的现实生活,点明了人生的真谛。千年时光并没有改变人生的本质,无论过去还是现在,生命的绚烂最终将归于平淡,充实而自在的生活才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说学了能按时温习,不也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得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理解我,我却不抱怨,不也是君子吗?;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说你十五岁有志于学习,三十岁自立,四十岁遇事不疑惑,五十岁懂得天命,六十岁听到什么都能理解,七十岁随心所欲而不越出应有的规矩。人的一生不要虚度,要立志做大事。

  从《论语》这本书中,我学到了很多的人生道理:待人要真诚,不要花言巧语;孝敬父母,尊敬兄长,这是一种美德;学习要老老实实,不要不懂装懂等等的人生大道理。

  《论语》这本书是一本好书,它可以帮你悟到人生中的许多大道理。

  论语读书心得 篇2

  《论语》代表仁义、伦理和道德,传统观念总把“义”和“利”对立起来,这从古代中国到西方都有这种说法。但在近期的《论语》阅读之中,我发现其中有着不一样的利义观。

  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如果不追求物质的进步,人民、国家和社会都不会富庶,这显然对社会的长期发展不利。但孔子又说:“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致富的根源就是要根据“仁义道德”和“正确的道理”,这样的富裕才是真正的富裕,才能持续下去。当今社会不乏有企业或个人赚着不义之财,违反市场道德规范,置利益于一切之上。更有甚者,表面做着公益和慈善事业,背地里昧着良心赚着黑钱,利与义完全对立,这与孔子在千年前的教诲远远背离。

  孔子从未贬低商人,但离开道德的'商人,绝对不会是出色的商才。“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得到了利益,失去了仁道,甚至想尽可能钻法律的空子去达到赚钱的目的,这种利己主义只会把个人以及国家送上不归路。近期,爱否科技相关负责人在网上大肆质疑华为的拍照技术,断定其虚假宣传,以达到博取眼球和谋取利益的目的。随后在事实面前,该负责人无话可说,随即被开除。对待财富的正确态度,应是坚守道义,不侵害他人利益,用正当的手段和自身的实力寻求商机。该负责人哗众取宠,自以为是,当然不会再商业的道路上走得长远。

  当利义观绝对对立以后,为富不仁的说法自然兴起,当社会的各项规章制度、法律法规仍不健全时,就会留下给不法之人谋利的空间。这种情况下,道德的自律显得十分重要,《论语》可以教给商人如何“取之有道”。同事,也要明白“求利”并不违背圣人的古训,“阳光下的利益”自可争取,不必认为其有愧于道德要求。

  正确理解孔子的利义观,才能形成诚信为本的市场经济。利与义,合则两益,分则两伤。

  论语读书心得 篇3

  妈妈给我买了一本书《论语》作为我近期表现好的.一个奖励,这是由云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儿童必读经典读物。

  我很喜欢这本书,因为书中既有古文,又有解释,交给我们很多做人道理,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温故而知新,三思而后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等。还经过一些小故事加深我们对资料的理解,如:“三余”时间、留取丹心照汗青、割席分坐、孔子诲人不倦、君子之交等。

  我要好好理解这本书,争取以圣人君子为榜样、以小人为戒,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论语读书心得 篇4

  今天读了论语。读完第一个感想就是:果然是论语啊!谬论真不少!很多话都像废话一样明明大家都知道的,可是做到的人几乎没有嘛怪不得孔子是圣人全部都做到这样也算他有本事了!像他学习!

  不过我觉得学习真的很重要,而且学习要经常去实践。所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呼?不是没有道理的。身边学习好的人有很多,虽然我不是很自觉的人,可是我也知道学习的'重要性啊!

  本来要写读后感的可是正正经经的作业一样的读后感好难写,所以先上来发发牢骚就开心一点了等一下就去写作业,要好好研究一下孔子这个人!

  我其实读得是李泽厚的《论语今读》,是学校的暑假作业啦不过呢读了真的有感觉!觉得时间过得好快作业都快来不及做啦!!读完厚厚的一本《论语今读》不知道要几天以后了干脆先挑几句写起来!

  不知道慧欣以前有没有读过论语呢?又开始想她了希望早日跟她的blog联系上,当然我先要把自己的blog弄得好一点,否则不敢见她咯。

  论语读书心得 篇5

  《论语》的真谛,就是要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我们现代人太需要心灵上快乐的生活了。

  宋朝开国宰相赵普标榜说以半部《论语》治天下。于丹教授对现代人说半部《论语》可修身。

  于丹教授《论语》心得用最朴素语言,讲述了两千五百年多年前孔夫子和人们说过的最简单的道理。人是值得敬重的,人又是应该自重的。

  我们努力创建和谐社会,而真正和谐是什么呢?我们今天常说的.,天时、地利、人和,让世界充满爱,这是《论语》对我们现代人的启发。

  人人都想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我们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内心的太少。

  你宽容一点,其实给自己留下了一片海阔天空。

  社会竞争激烈,越是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更要调整好与他人的关系,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

  关爱别人,就是仁慈;了解别人,就是智慧。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

  孔子的《论语》穿越沧桑,传递到了今天,让我们现代人仍然得到温暖,而他们在千古之前,缄默微笑着,注视着,看我们现代人仍然在他们的言论中受益。

  论语读书心得 篇6

  印象中,自己以前从没有完整地读过《论语》,所幸多少知道里面的一些传世名句。这次寒假,利用学校开展“同读一本书”的活动机会,我才能静下心来系统地读了一遍《论语》。语录体的《论语》文字深入浅出,言简意赅,内容包罗万象。除了记载伦理、教育、政治、文学、哲学、艺术这些大的方面之外,还涉及到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其中不乏闪烁智慧、蕴含精深思想的语句。所以,它不愧为儒家学派最重要的经典著作,至于“《论语》之在中国,犹如《圣经》之在西方”、“半部《论语》治天下”等相关赞誉,并非没有根据。

  读《论语》,各方面的收获太多了,三言两语是讲不清的。这倒颇像该书语言简练而精髓不断的特点。俗话说,文能会人,读着《论语》,孔子的伟大形象就像是穿越了两千年的时光隧道,栩栩如生地立在你的眼前:一位身怀各种谋生技能、又对生命、政治、教育有深隧洞见的能人;一个不因自己地位的卑微而随波逐流,不停反省自己去伪存真,终生提醒自己除恶向善的高尚贤人(我觉得称为“圣人”还是夸大了点);一个平生没有一部自己的著作,仅凭着学生们记录他言行的《论语》就让后人受用终生,并因之敬仰和传诵的奇人;一个自强不息,处于乱世而不放弃追求,用自己的心血和生命来殉人生的理想的教育家、思想家。他的言行广阔地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因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得以在中华大地生根发芽,长久而深远地影响着中国的历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孔子思想和儒家学说与人类文化长河中的其他现象一样,虽历经沧桑,却总是生命之树常青,不断创造着人类文化的奇迹。所有的一切,皆得益于多才多艺的孔子扎根于民族文化又立足于个人所创造出来的大智慧。

  读《论语》,不外乎在读孔子的“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等思想。当然,这期间要辩证地看待这些学说,弃其糟粕,取其精华;要独立思考一些自古以来有争议的处世交友论调,比如“中庸之道”,比如“无友不如己者”。而且,我们还会发现,当今许多为人、治学、从政的原则都出自古老的《论语》。譬如:父母在,不远游。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道不同,不相为谋;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政者,正也……啊,太多了,不胜枚举。于是乎,对孔子及其弟子又多了几份敬仰之情。

  “在其位,谋其政”。身为教师,读《论语》过程中我最感兴趣、最为关注的,自然是孔子在教育方面的理论和实践。事实上,孔子在教育方面的成就也最为辉煌。从教育的视角来理解《论语》,我们就会领悟到孔子智慧中的个体价值,以及孔子尊重个体、弘扬主体,最大限度实现个体社会价值的良好愿望。

  首先,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培养目标与当时的社会需要是相统一的。他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君子儒”,为此孔子将教育内容分为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而置德行于诸科之上。孔子认为要变“天下无道”为“天下有道”,就需要提高个体的修养,不断完善自我,以达“仁”的境界。从“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个关于仁的重要定义来看,孔子显然是把“学会做人”即德育放在基础或首要的地位来强调的。记得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他的这种教育理念,和孔子提出的“仁与德”的观点不谋而合。两人都是伟大的教育家,为什么前后相隔两千多年,提出的观点却是惊人的相似?毫无疑问,两人都是把“仁与德”当作教育的首要目标,不断提高学生的修养与品德。把德育放在首位,这种教育思想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所以,我们也要牢记教育的使命,努力培养当今社会主义需要的人才,重视学生的品德教育。毕竟,智育不好出的是次品,而德育不好出的则是危险品。

  孔子主张,教育对象“有教无类”。即不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华夏与狄夷都可以接受教育。在等级森严的奴隶社会末期和把狄夷看作非我族类的“豺狼”的时代,孔子能对教育对象有如此认识,并能在实践中始终以此作为办学方针,无疑需要极大的革命勇气与魄力,值得后人钦佩。由于孔子教学是来者不拒,多多益善,故此,相传他门下的学生竟达三千人之多。

  学生众多,可能是促生孔子“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原因之一。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也就是说对于中等才智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对于中等才智以下的人,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为贯彻这一思想,孔子很注意对自己学生的`观察了解,诸如“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论语·雍也》,在此基础上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即:“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孔子还重视诱导式的启发教育,不要求学生死读书,而贵在触类旁通,即所谓“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学而》。孔子特别强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即:不到他苦苦思索而想不通时,我不去启发他,不到他想讲而讲不明白时,我不去开导他。举一个道理而他不能类推出三个道理,我就不再教诲他了。孔子还强调在实行启发诱导的基础上,注意循序渐进,“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论语·子罕》这种使学生竭力钻研,“欲罢不能”的情状,正是对循循善诱启发教育的写照,在我国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再来看看孔子的切磋讨论、教学相长。子贡请教孔子说:“穷而无诌,富而无骄,何如?”孔子说:“可也。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子贡于是说:“《诗经》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孔子说:“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论语·学而》由此可见,孔子与他的弟子们在教学上是互相启发、取长补短的。孔子认为只有师生之间互相启发,才是最好的教学方法。反过来,颜回在孔子面前从来不提相反意思,孔子就批评说:“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孔子提倡“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认为求学者要有强烈的主体精神和求学要求。孔子还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论语·公冶长》,这是以强烈的求知进学精神启迪学生。

  因材施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循循善诱、循序渐进,教学相长……凡此种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无不给我们带来启迪和思考,它们至今仍在我国甚至世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中发挥作用。可以说,孔子在政治上虽然没有达到他的目的,但在文化教育上却是成绩卓著的。正因为他将毕生精力贡献给了教育事业,所以他对后世的教育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世界教育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

  读《论语》,老师们请多关注孔子作为“教师”形象出现的精彩言论。可以说,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教师的典范,他所体现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已成为中国教师的优良传统。他是一个“以德服人”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对于社会和个体人生都具有无限的价值和意义。当然,孔子的教育思想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的、历史的属性,但辩证地、客观地分析评价其价值和内涵,发挥其合理的、普遍性的价值意义,对于现代教育的发展以及教学思路的开拓必将具有积极的意义。

  论语读书心得 篇7

  我捧着这本厚实而蕴含着生命真谛的《论语》,轻轻地翻开,那淡雅而古老的书香,便扑面而来。掸掸灰尘,感悟一页页间,演奏生命哲理的乐章。一面面,洗涤着我心中的浮躁与狂妄……

  有人从《论语》的字里行间,读出了“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凌云壮志。有人却读出了“朝闻道,夕可死”的求知之心。而我读《论语》仿佛看到一位长者语重心长地教育着我,同我畅谈人生,让我懂得如何度过人生中的喜怒哀乐。

  孔子曾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在风和日暖的季节,其他树木和松柏没有区别,郁郁葱葱,一身碧绿。到了大雪飘飞、严寒时节,其他树的叶子纷纷凋零,唯独松柏却经得住风霜雨雪的考验,历劫不凋、一身傲骨!人生不也亦如此?越是艰苦的条件,越能考验一个人的品质。只有受得起磨练,在任何恶劣环境依然坚持真理,刚正不阿的人,才能拥有这君子的节操。

  我一页一页地翻着《论语》,看着这深奥而耐人寻味的字句,细细地品读着这一个一个字间的韵味。突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八个我熟记于心中的语句,出现在我眼帘。不禁让我想起平时里,作为英语课代表的我为了下课能多玩会,而请别的'同学送本子。有时候更甚至编些小理由,偷懒或找人代劳!想着想着……我的脸好烫呀,不知不觉竟红了大半。自己所不想要的,硬推给他人,不仅破坏了同学间的关系,也伤害了朋友间的友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

  孔子曾谆谆教导我们:“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于是,方孝孺面对朱棣的威逼利诱面无惧色,慷慨赴死。赵一曼面对敌军的酷刑逼供宁死不惧,大义凛然;孔子曾循循善诱我们:“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于是,杨震面对十斤令人眼馋的金子毫不动心,坚守道德。关羽为了盟誓毅然放弃曹操的厚待,执意回蜀;孔子曾指点迷津我们:“见义不为,无用也。”于是,普通商人弦高在国家危难时挺身而出,承担责任。段天强为了救出落水儿童,奋不顾身,跳入冰河……这不正是《论语》带给我们的启迪吗?

  读着《论语》我感到自己受益匪浅,在它的陶冶下,人生必将变得更有意义。那淡雅的书香,耐人寻味的字句,在不经意间,洗涤了我的心灵。《论语》似一瓶醇厚香甜的白酒,一触即醉,却令人回味无穷!

  论语读书心得 篇8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八周的论语课程就已结束。没有想到课程结束,人却还在家中。疫情期间,让我们好好的享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家人的陪伴,却也缺少了更为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而每周一次的论语,似是一场心灵的洗涤。在这里我们静下心聆听老师的讲解与教诲,听老师传道授业解惑,烦躁不安的心灵得以安静下来。

  首先每次课上先读课训,告诉了我们医学生的使命与担当。每节课上读诵,讲解的论语,让我们更深的了解了孔子与他的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泊,我们学会了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有了许许多多的感悟。既然大家都具有觉性,我们正要好好的学习与发扬,好好的守护自己的本性与本心。在结束时的感恩词,让我懂得了一草一木皆恩赐,我们要心怀感恩,感恩课程的顺利进行,感恩老师的教诲,感恩父母的养育,感恩国家的培养,感恩一天生活的顺利结束,期待明天崭新的生活。

  我们首先学习了孔子的一生,孔子的一生有成功,有失败,后半生更是颠沛流离,但他从来都没有放弃过,他坚定地相信他的道,坚定的传播他的道。他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我们后世人学习的榜样。

  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享年72岁。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辑录其言论,编成《论语》一书,共20篇,计492节,合计12700字。《论语》记到孔子晚年的学生曾参的死为止,其中保留着孔子生平、思想学说的重要材料,尤其是教育思想和教学活动的重要材料。它是我国一份十分重要的'文化遗产,也可以说,它可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书。

  读论语首先学到了孝。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如何做到孝,就是要顺从父母,父母对的,要听从于他们,父母做的不对的,也要耐心的与父母商量,这是我如今理解到的孝。父母唯其疾之忧,这句话真的令我深深地感动。确实啊,父母非常担心孩子生病,宁愿代替孩子生病。如此的父爱与母爱,怎不让人感动呢?我们也要拿出自己更多的实际行动来回报自己的父母,爱自己的父母。

  我也学会了更多为人处世的道理。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在自省也。我要虚心学习,以他人为榜样,不能有嫉妒之心,及时调整自身的修养。在学习方面,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要努力培养自己在学习生活方面的兴趣,开心乐观的学习,学得更好,学得更快乐。孔子还认为苟志于仁矣,无恶也矣。也就是说我们要一心一意的培养仁德,这样世上就不会有恶。,这告诉我们,品德在人的一生中非常的重要,我们要培养良好的品德,做一个美丽,善良,有心灵美的人。

  学习论语,聆听老师的教诲,使我有许多的心得与体会,在以后的学习与生活中,我将时刻牢记自己所学的内容,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修养,做一个善良,有品德,“仁”的人。

  论语读书心得 篇9

  论语中有一话说是这样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这样一句话,在我的家里有一本《逆流而上的鱼》一本书它上面写的是一句:己所不欲,就施于人的话。

  他是这样写的:我不喜欢的,你肯定也不喜欢,所以我不会给你,他不愿意做我肯定也不愿意做,所以你不会勉强我去做这件事情。

  对呀!我不喜欢的东西你怎么会喜欢呢?我不喜欢青菜你一定也不喜欢!

  我不喜欢流行歌曲,那你也一定不喜欢?

  我不能克服一种困难那你一定也不行?

  我知他说的不一定都对,但是最让我感到了不起的是,那个写书人的勇气!是那种敢于面对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精髓,发表自己的看法的勇气!

  我家的那本书,虽然比起《论语》来差的很多,但我学会了很多他的东西,那东西看不见也摸不着。

  论语读书心得 篇10

  论语,创编它的意义就是在于教人们如何做人。里面有这样一句话:“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就是: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对照这些,尊重长辈这一点我做的就不是很好:我经常是长辈给我提议后仍我行我素。比如家长让我别玩了,可是我还偏玩。我应当听从长辈的'要求,按长辈的要求去做。

  论语里还提到:“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是:我每一天多次反省自我,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教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让我们每时每刻反省自我,反省的资料不光有这些,也能够有其他资料。比如反省自我虚度光阴了吗?做坏事了吗?长辈要让自我办的事做到了吗?

  我就有一个亲身经历:有一次,妈妈出去办事,让我完成作业。我在做作业时写一会儿就干干别的,浪费了自我许多时间,就没有做到珍惜时间这一点。我应当认识到我浪费的是自我的时间,在人生中我就虚度了这些时间。

  读完《论语》,我发现我有许多地方都没有做到论语里讲的,我必须要化为行动,以论语的资料为目标,努力改正,成为一个品格高尚的人。

  论语读书心得 篇11

  时光飘啊飘啊,它把我带到了20xx年9月1日,那是一个阳光明媚,万里无云,碧空如洗的早晨,我来到坦坦教育国学课堂,每一位同学的书桌上都放着一本书—《论语》。

  我开始学《论语》了!初学时,我一头雾水,根本听不懂,完全不知道老师在叽哩呱啦的讲些什么?

  通过近一年的学习,我明白了《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传承下来的儒家思想智慧,《论语》也是一部语录体散文集,辑录了孔子及其弟子、再传弟子的言行录。儒家把《论语》《中庸》《孟子》和《大学》合称为四书,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论语》的世界,听听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故事吧!

  《论语》的主人公孔子,外貌略丑,一头乌黑的头发披在肩上,两只如同铃铛一样大的眼睛看着每个人,鼻子嘴巴大的不得了,都能和苹果相比了,但最有特点的是它那尖尖的耳朵,一般人还认为他在扮演小丑。

  虽然孔子的外貌一点也不帅气,但他的知识可渊博了。他的`经典语录都被他的弟子们整理并流传了下来,但有一些话却被人们误解了。比如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句话被一直误解成了父母在,儿女不能出去,必须要待在家里,不可以去其他地方。而正确的意思是:父母健在,不要远离家门,如果非远行不可,也一定要告诉父母自己所去的方向位置,以便听候父母的随时招呼。

  读《论语》让我明白了,做人一定要像君子一样,堂堂正正的“君子怀德,小人怀土。”

  还有区别君子和小人为人处世不同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它的意思是:君子讲求遵循道的基础上的和谐,而不是盲目地随从,小人讲求无原则的盲目随从附和而不是和谐。君子可以广交朋友,但绝不会交让自己去干坏事的那种朋友。比如有一次,有一位陌生人想和我交朋友,我问了问他为什么想要和我做朋友,他说想和我一起玩“蓝鲸”,我想到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句话,于是我温和地对他说:“谢谢你,我不能和你玩,再见。”

  又比如说期中考试时,我考了全班第一,正当我沾沾自喜时,突然想起了孔子的话: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孔子的话告诉我,君子要平和大方而不骄恣,即使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们也需要保持谦逊。当别人夸我考得好时,我谦虚地对他说:“英语还考得不够好,语文也是,请让我冷静一会儿。”

  《论语》教会了我要像君子那样坦荡荡,让我明白了一个人一定要诚实,要怀着道德之心做人。

  我的理想是成为一名军人,首先一定要做到爱国有道。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我要坚持诵读《论语》,每天练习《论语》中的智慧,更加勤奋努力。

  论语读书心得 篇12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意思是,我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不理解自己,而担心自己不够了解别人。

  孔子为何说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呢,为何不必担心别人不知道我呢?我们大多数人的心态好像和孔子这句话是截然相反的,总是千方百计希望别人知道自己,希望拥有更多的粉丝,希望获得更多的名声、地位、财富等等,这不是我们很多人所执着追求的吗?为何孔子却背道而驰呢?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孔夫子在他那个时代确实是很不被人理解的。

  对于每个人而言,都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存在,我们唯一能直接感知的就是自己的喜怒哀乐,在这个世界上最了解你又理解你的人,就是你自己了。就像你看见两个人在吵架,你先听了一个人的诉苦,只要你不听另一个人的说辞,你一定会更同情诉苦的那个人。

  在我们遇到任何委屈和不公时,都要记得没有人有义务一定要来理解你,但如果你想要变得更好,更强大,你一定要学会去了解别人。先把自己做好了,不必在意别人怎么评价你。

  “患不知人也”,要担心自己没有了解别人。也就是说,我们应该学会去了解、进而做到去包容他人。在待人接物的时候,应做到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在不违背自己原则地情况下充分地予以对方尊重与理解。我们应该学会去了解别人,而不是闭塞在自己的空间里。我们不应该总是拿自己的标准去评判别人。每个人都来自不同的生活环境,有着不同的`成长经历,所持的想法和观点有着或多或少的出入,这是正常的。当然,“知人”也并非完全就忽视了“自我”。当你通过了解别人的优点后,加以学习,改善自身,不是一件好事吗?当你了解别人的缺点后,对照自己有没有这一的缺点,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并引以为戒,也未尝不可啊!这也是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通过了解别人,你不止能听到自己的声音,你还能够听到远方的声音,你的世界是否就更大一些了呢?与此同时,愿意去了解别人是一种能力,在生活中,也会增加很多附加能量,你会发现,只要你愿意探出充满善意的脑袋,就会有人与你挥一挥手,让你看到更宽广的路。

  面对不了解我们的人,愿我们可以不愤怒,不怨恨,收起眼泪和委屈,不必急着去解释,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充实自己,雕琢自己,做喜欢的事,保持正确的方向,开心坦荡。

  论语读书心得 篇13

  对于论语这一著作可以说并不陌生,那些比如“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学而时习之”等等熟悉的语句,皆出自这一古老的书。我们虽然自小便了解,但称不上知道。重读一次《论语》,带着简单的感悟。有人说阅读,能开启人类美好的心灵。书香弥漫,可以使俗人变得高雅,可以使武夫显现柔情。日月在书中穿梭而过,流下无数的梦幻与光影。我们在书构筑的世界中,优游俯仰,载欣载奔,且思且吟且行。在我们的血脉深处深烙下象形文字的纹理;在灵魂的游历中,阅读过的每一本书都参与了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生命。阅读是成长之根,生命之源,灵魂之寓—梦的建基甚至于生命意义的建基很多时候就维系于此。“寸心本不大,容得许多书”,书连贯着生命的精、气、神、韵、趣、味。用我们小小的心来传递更多的书声、书香、书魂,让更多的人与书为友,体悟到书的丰富、澄澈、芬芳、欢乐和永恒。

  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孔夫子能够教给我们的快乐秘诀,就是如何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孔夫子告诉他的学生应该如何去寻找生活中的快乐。子贡曾经问老师:“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假如一个人很贫贱,但他不向富人谄媚;一个人很富贵,但他不傲气凌人。这怎么样?老师说,这很不错。但还不够。还有一个更高的境界,叫做“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更高的境界是,一个人不仅安于贫贱,不谄媚求人,而且他的内心有一种清亮的.欢乐,不会被贫困的生活所剥夺,也不会因富贵而骄奢,他依然是内心快乐富足、彬彬有礼的君子。一个人不被富足的生活蛊惑,又能在贫贱中保持做人的尊严和内心的快乐。这样一种儒家思想传承下来,使我们历史上又出现了很多内心富足的君子,都能享受悠然美好的人。安贫乐道,在现代人眼中颇有些不思进取的味道。在如此激烈的竞争面前,每个人都在努力发展着自己的事业,收入多少、职位高低,似乎成了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志。但越是竞争激烈,越是需要调整心态,并且调整与他人的关系。那么,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如何为人呢?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有时坦然与淡泊不是为一种人生态度。面对各种困难和不易,抱有一种平静的心态去解决问题,或许会更好。

  在读书中的过程中,看到人生百态,种种生活百味,一部书有他的独特。看书教会了我们如何为人。《论语》中说道讲学,不为人生中的一件大事。人若是只懂得嘴尖皮厚腹中空,蛮不讲理、一无是处的话,那这个人在这个世界上就只起到了绿叶的作用——衬托红花。告诉我们一个铁铮铮的事实:人要学习。“各因其才”、“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教学方法,前人的智慧是让人敬佩的。即使是在今天,强调首先要学会培养兴趣;与西方所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谋而合,这是古人了不起的地方,再者因材施教和学思结合的方法也是极为有效和实用,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恰当的方法;辅之持之以恒的动力,方可行。再者讲孝道,从古至今都占有这不可动摇的地位。这部著作之中,提及“人不孝则非正人君子,此类人鲜矣。”等都牵扯到了这个“孝”字。

  被公认为百家之正统的儒家学派把孝道推广的非常广泛,巩固了孝道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以及讲友,人存世上,什么是最重要的?朋友。什么是最不可缺少的?还是朋友。这一点《论语》中讲述了许多。“交友儒雅,友人高尚。”这是一种激励自己向上的办法。交的朋友要比自己强,这样才可以让自己奋发向上,成为人上人。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自己修身养性,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而交到好朋友,等于给自己打开了一个最友善的世界,能够让自己的人生具有光彩。

  钱文忠教授在百家讲坛开将三字经的时候他也说过,对国学经典进行回归,引起一阵狂热。我们应当从简单的开始,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极大地心血。其中他说过一句“我不知道文化有什么用,但没有文化什么都没用。”肯定了传统文化的作用,国学在现在渐渐回归我们的视线,忙碌的人们再次重读论语,虽然成书于古代,但是道理还是与我们的今天是相适应的,古人的智慧可贵,值得我们学习,领悟。今天我们生活的时代在激进,快速的节奏中前行,这不妨碍我们花费一些时间来寻求心里的成长。重读古老的文字,人是在变化但是本心善良,纯良的品质依然。以古为鉴吧,看似简单的经典教会我们很多,在一次一次的理解与领悟,慢慢品味。每个人有自己的视点,在我看来《论语》博大精深,帮我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和心理,至少我学会守住自己的底线,保有自己的心灵宁静。多读书是好习惯,更重要有所改变,学着做最好的自己。

  纵然,《论语》经历了两千个春秋,并不能完全适合我们现在的思想,但是它毕竟是经典中的经典。经典永远不会过期,读《论语》,受益匪浅。细读这中华悠悠千年智慧,读懂这其中的做人道理与处事方法,品尝这暖暖的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