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没有悲伤的城市》读后感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没有悲伤的城市》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没有悲伤的城市》读后感1
多年以后,昌迪一定会回想起在孤儿院花园的那个下午,天空湛蓝,有三五只鸽子停靠在院墙头,围墙边一丛红色的三角梅在微风中呼应着阳光。
那年,昌迪十岁,是个喜欢光脚感受地面热度的孩子,偶尔还会看着其他孩子玩石子,跟他们一起读《月亮妈妈》。他常常去院子里的水井旁发呆,想象着自己长大后高大强壮的样子,也会望着那道阻隔外面世界的院墙,仿佛墙的那边站着的就是他从未见过的父亲。
找寻父亲的念头让小小年纪的昌迪有了走出围墙的勇气。夜晚,他揣着一块带血的白布和亲手摘下的三角梅花瓣,赤着脚走出了孤儿院这座城市孤岛,开始面对孟买这个陌生的城市。这里才是他人生真正开始的地方,也是在这里,他结识了桑迪和古蒂这两兄妹,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阿诺什·艾拉尼(AnoshIrani)在20xx年完成了这部《没有悲伤的城市》,这年他32岁,在此之前,他已经完成了一部戏剧剧本并出版了一本小说。这部作品让他收获了包括加拿大读者选择奖在内的多个奖项。作为一个“Irani”(一个分布在南亚地区的宗教群体,是琐罗亚斯德教的一支,19世纪从伊朗迁往南亚居住),他从小在孟买长大,1998年到加拿大温哥华学习写作,并从此开始了他的作家生涯。
在这本书中,阿诺什充分发挥了一个剧本作家的才能,文中各种细节让人物极富生命力。昌迪突出的'肋骨和贴身携带的白布,桑迪的瘸腿和不离手的烟,以及古蒂婉转的歌声和橙色手镯,前者是人物自身的特征,后者则以物借代。这样的细节贯穿全文,赋予人物独特的个性。
本书前半部分就像是色泽鲜亮的童话故事,孤儿院里有干净的天空、红色的三角梅,和昌迪的梦,最重要的是有萨迪克太太教孩子们识文断字,明辨善恶。而后半部分的笔调显然阴沉而灰暗,孟买的街头只有生存之争、宗教纷争,和无尽的恶。这就让昌迪的“卡洪莎”愈显珍贵。巧合的是,在琐罗亚斯德教的教义中,人生的意义在于以己之力,将世界改造得日趋完美。这也是书中昌迪的梦想,让孟买变成一个“没有悲伤的城市”。
虽然在伽内什神庙的悲剧发生之后,昌迪也开始迷茫,他不明白为什么印度教的神灵没有庇护自己的信徒,不明白阿南德·巴依对教徒的仇恨。这显然不是一个十岁的孩童能够厘清的问题,就像他同样不会明白为什么在孤儿院中耶稣一次也没回应他有关父母的祷告。但他还是满怀希望,尝试着在生活的磨难中找到活下去的勇气。
书中最让我感动的是昌迪眼中的天空,就算是他最悲伤和绝望的时刻,天空依旧是“熟悉的、开阔的、属于世界上每一个人的天空”。这让我联想到了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德烈公爵,他在重伤之后躺在战壕里看到也是这样的天空,世界上最美好的景象其实只要你抬头就能发现,就在那个片刻,你也会对眼下的事物有另一番见解。
《没有悲伤的城市》读后感2
《没有悲伤的城市》— 一部关于梦想和友爱的书。 — 一个可以感动你灵魂的小说。 — 一个给最绝望的人以希望的美好故事。” 被这宣传语打动。
没有悲伤的城市,只能是愿望中的城市。
意大利作家Anosh Irani在书中借用一个十岁孩子的视觉,用孩子童话般的想象映衬出现实的残酷。
这个十岁小男孩名叫祥弟,是孤儿院收养的孤儿。在孤儿院要被拆掉之前,他逃到了街头,成为一名乞讨儿童。
在他的想象中,城市是一个开着盖的饼干桶,善良的人们会容许他取出一些食物温暖自己被自来水充满的胃;城市夜晚的星空,星星会自动排列出那个曾遗弃他的父亲的名字……
然而,就像我们无法选择性别一样,同样的,我们也无法选择出身,虽然未来是不可预知的,也存在着某些变数,但是注定了的是一开始的降临、不得不面对的事实、更多的坎坷、更多的挣扎、甚至可能是残酷......
一九九三年的孟买:巴布里清真寺被拆除、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彼此伤害、血腥冲突不断、街上人人自危。
仅十岁的祥弟,天真、善良、温驯、乐观,但,在离开孤儿院之后,他的生命迅速卷入一连串残酷暴力的事件,于是,祥弟被迫行乞、偷窃、撒谎……甚至,成了杀害无辜穆斯林家庭的凶手!
祥弟是讨人喜欢的,即使杀了人他仍然善良,但,他的人生因此要如何走下去……
人生充满了诸多的痛苦,疾病、情仇、生离、死e、寂寞、忧愁……,不论身处何方,痛苦都不会远离。每人所遭受的痛苦,也都无法比较、衡量。只有自己才了解痛苦的意义,也必须自己去独自面对。
Anosh Irani 将人生的`痛苦比喻成“火”,每个人身上的“火”并不相同,但重要的是“如何从火中走过”。他曾:痛苦是无可避免的,我根本逃不了。但我相信写作的力量,写作能使我面对痛苦。
写作,使他的世界不致崩溃,使他走过烈火焚身。
小说中的残酷现实让我产生了莫大的绝望:美好愿望的产生是因为现实的不美好;愿望越是美好,则现实越是不美好;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
突然羡慕起孩子来,孩子,即使一无所有,至少还能做梦:梦想着有一天,自己会突然间没有了重量,可以挣脱那些缠绕在身上的负担而自由飞翔起来。孩子们可以用自己发明的语言来创造一个幻想中的世界——在那个世界里,当他们肚子饿了,想要吃东西时,再不会听到“没有”这个词——那儿就是没有悲伤的城市,就是祥弟的卡洪沙!
作者在书中提到这个问题:梦想和希望的本真是什么?
也许孩子们的梦想永远不会成真,但并不意味着他们不能拥有梦想。
在书的结尾,作者告诉我们关于梦想的真正注解:毫无理由地去相信它,也许它就是一个梦,但也许它会成真的。
但,当我们失去了做梦的权利时,当我们要面对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世界时,也许选择忘掉梦想这种逃避的方式,更能减少我们在现实中挣扎的痛苦。
感觉故事的结尾似乎光明且含蓄:祥弟在阳光海滩上将手放到了古蒂的手心......这是否意味着一个爱情故事的开始?
也许,爱情,是可以抵御悲伤的。
【《没有悲伤的城市》读后感】相关文章:
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英语作文(精选21篇)11-17
未来的城市02-11
未来城市02-12
城市的作文05-30
没有尾巴的狼读后感01-19
假如没有灰尘读后感02-08
没有尾巴的狼的读后感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