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嗟来之食》读后感

时间:2021-07-02 10:10:19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文章《嗟来之食》读后感4篇

  尊严,是一个让人值得深思的词语,放弃小尊严,是为了捍卫大尊严。近日,我在语文书上看到了《嗟来之食》这篇文章,讲述了关于尊严的故事。下面是cnfla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文章《嗟来之食》读后感,希望对您有帮助!

文章《嗟来之食》读后感4篇

  文章《嗟来之食》读后感(一)

  我上完《嗟来之食》这课后,内心久久难以平静。故事主要讲述了有一年,齐国发生了大饥荒,黔敖在路旁设下食物给予饥民。有一个饥民由于认为黔敖的施舍践踏了他的尊严,所以拒绝食用,最后饿死。我认为他有一颗清白无暇的心和纯洁高尚的品德,让人对他肃然起敬,可我却并不赞成他的做法。

  我同意曾子说的话“何必这样固执?当不客气的招呼时,自然就可以走开了,但人家已经道歉,这就应该吃了。”因为俗话说的好“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他只有吃了食物才有机会东山再起。只有忍一时之耻辱才能到将来一雪前耻,到那时再找回自己的尊严也不迟。就如马丹。杜加尔所说的——哪里有理性、智慧,哪里就有尊严。如果你遭受到的耻辱是巨大的,你就应该理性地拒绝,勇敢地反驳,大义凛然地维护自己的尊严;但如果,你收到的侮辱你可以接受,并必有翻身之日时,你要正确的接受,等到咸鱼翻身之日为齐国做出贡献,建设自己的祖国,这是每个好公民应该有的责任。

  如果这不能说服你,我们来举例吧。司马迁如果不忍气吞声,最后写完《史记》,那《史记》又如何家喻户晓,至今成为千古名篇呢?再比如越王勾践如当即自刎,那又如何十年卧薪尝胆,最后雪耻吴王夫差,成为一代君王的呢?还有韩信如不忍胯下之辱,怎么会有后来的成就呢?

  所以,他只有接受了施舍,才给自己留下了挽回的余地,但如果不吃,一切都将结束。

  文章《嗟来之食》读后感(二)

  周五的语文课上,老师让我们读了一篇叫《嗟来之食》的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的齐国。有一年,齐国遇到了大饥荒,一位富人在路旁把粮食施舍给灾民。这一天,走来一位少气无力的人,富人傲慢地施舍给那人食物,那人不肯吃着嗟来之食,富人向他道了歉,但那人终因不肯吃食饿死了。我觉得那人太固执了,何必宁死不吃食呢?

  当老师让同学们评议《嗟来之食》时,全班同学的意见出现矛盾。一部分同学说不该吃食,另一部分同学认为该吃食。我同意后者。因为生命是最宝贵的,只有活着才能更好地体现尊严,那坚持不吃食,最终因饥饿而死,又留下了什么尊严呢?那要是吃了食物,度过了荒年,也不一定失去尊严,难道生命不比尊严更宝贵吗?吃了别人施舍的食物,并不意味着丢掉了尊严,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维护尊严。历史上,韩信受胯下之辱,但他辅佐汉高祖刘邦打天下时,被认命为大将军,他心胸宽广、气度不凡、屡战屡胜,英名千古流芳;越王勾践在吴国做了三年苦役,忍辱负重、卧薪尝胆、立志报国,回国以后,他发奋图强,一举打败吴国,他的故事也永垂青史。

  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看,会得到不同的结论,在此我认为嗟来之食可以吃,也应该吃。

  文章《嗟来之食》读后感(三)

  文章《嗟来之食》告诉我们一件令人深思的事:在齐国,有一年,发生大饥荒,一个路人饿得少气无力,昏昏沉沉,但就是不吃富人黔敖“吆喝”给的食物,虽然黔敖道歉还是不吃而饿死。

  我对此事有两种看法。一是像曾子说的,路人应该吃黔敖的`食物。想当年,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关在大牢里,每天睡在柴草上,舔动物的苦胆,每舔一次,就会想起国家被打败的情景,后来,回到越国,一鼓作气消灭了吴国。秦末汉初,韩信为成大事,受一个痞子小人的胯下之辱,在众目睽睽的嘲笑之下,从痞子的大腿下爬过去。越王勾践和韩信他们都忍受了常人无法忍受的屈辱,最终成就了大事,勾践灭了吴国,韩信成了威震敌军的赫赫有名的大将,他们不吃苦中苦,那能成为人上人呢?二是不该吃。你看叶挺当时被关在牢里,只要当了叛徒就可活命出去,而叶挺坚决不从,因为,他知道一旦当叛徒,就会出卖同志,有损革命事业,违背自己的信仰,也会失去尊严。所以,不能低头。

  我认为这事不能一概而论,要看忍受的屈辱值不值得。要看事情带来的后果与自己的目标和理想比较,是大还是小,值不值得。尊严是人的可贵品质,但有时也要分场合,牺牲小利而服从大义。不然就会犯因小失大的错误。

【文章《嗟来之食》读后感】相关文章:

嗟来之食读后感04-20

嗟来之食读后感(优秀篇)05-18

嗟来之食读后感400字小学05-18

嗟来之食初中生读后感01-15

2016小学生嗟来之食读后感范文05-21

嗟来之食读后感范文600字(荐读)05-18

嗟来之食阅读题目及答案02-12

读了嗟来之食有感范文05-18

嗟来之食-成语故事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