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读后感

时间:2023-11-16 17:50:27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红楼梦》读后感合集[15篇]

  读完某一作品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红楼梦》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红楼梦》读后感合集[15篇]

《红楼梦》读后感1

  那个晚上,我抱着《红楼梦》,正津津有味地读着......不知不觉,我竟来到了一个宛如仙境的地方。咦,这是哪儿?我一边打量着,一边跨进那高高的门槛。一进门,便看见一位长得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女子正由人扶着,只见她行动处似弱柳扶风,仿佛病若西子胜三分......刚想上去问问这是哪儿,却又见一位貌比潘安、风度翩翩的公子出来,定睛一瞧,觉得很眼熟却又说不上在哪儿见过,不料他们竟往一处去了,我也痴痴的跟在后面......

  咦,这地方倒漂亮,不知是谁住的......正想着,他们已进了屋,不一会儿屋里便传来了欢声笑语。我扒着门,偷偷的往里打量:只见一位八旬老母正坐在宝座上,身旁并着几位貌美如花的姑娘和几位谈笑风生的夫人。我不禁细细打量起姑娘们,她们个个恍如仙子般脱俗,其中有两位长得异常美,一位是我之前见过的,另一位则脸若银盆,眼若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竟又是一个妙人儿。只见那公子时而和那闭月羞花的女子说话,时而与那貌美如花的女子谈笑,我竟看呆了......忽醒,却见那身子娇弱的女子正向老母告退,我也竟撇开众人,随她去了,只见她来到一处桃红柳绿、有山有水的地方,拾了那些花将它们一一归类葬了,口中不觉又吟出一些令人伤感失魂的诗句。细听,却流露出对原先那位公子的相思之情。听着听着,我不觉落泪,觉得甚是感人。不久,那位公子竟也往这里走来,听到女子的喃喃自语后,不觉流下了泪水,远远的对着女子的背影痴痴地站着。只是葬花人尚未知觉,过了些许,两人便又都默默走了,我倒很希望他们能在一起,成为一对天合之作。可惜天意弄人,我偷偷在那府上逗留了些时日,却听有人说公子要娶小姐了,却不知是哪位小姐,大家都认为是那位貌比西施神似貂蝉的姑娘,听了那些传闻,姑娘十分高兴,我也站在门外,望着她的背影替她高兴,并真心祝福她。哪知,直到成亲前两三天,才传出消息:娶的是另一位脱俗而雅淡清新的姑娘。这造成的'最终结果就是姑娘因听闻这个消息,气血攻心,悄无声息的离开了人间;而公子则在结婚后,离家当了和尚,指点教化人间......

  我不禁为他们的命运感到悲哀,明明两人相爱着,却被人给活活拆散了。但那又有什么用呢,自古“媒妁之言,父母之命”谁都抗不过紧紧束缚住你的命运,虽说公子和原先那位小姐情投意合,但他们只是有命无运,终不能成为一对佳人。现在的社会是自由平等的,再也不会出现这样的悲剧了!

  不觉,思索了一番后。一睁眼,竟发现周围依然摆着一堆书、一张小茶几和一盏台灯,回想起刚刚的景象,我不禁抿嘴一笑......

《红楼梦》读后感2

  “头上挽着漆黑油光的纂儿,蜜合色棉袄,玫瑰紫二色金银鼠比肩褂,葱黄绫棉裙,一色半新不旧,看去不觉奢华。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薛宝钗能与林黛玉并肩金陵十二钗之首,容貌必是非凡,且品格端方、博览宏览。

  但是在很多人眼里宝钗是一位圆滑世故、自私而又冷酷的女子。确实宝钗并不同于黛玉,她生于四大家族之一的薛家,这样的身份背景使她不能像黛玉那样纯真浪漫的生活,使她在少女之时便成长起来。她早已懂得现实,懂得运用一切来保护自己。

  她圆滑,在贾母给她过生日问她爱吃什么东西,爱看什么戏时。她便按照贾母的喜好回答,并用好话奉承贾母,获得了她的称赞。她冷酷,当金钏儿投井自杀后,她安慰王夫人说:金钏不会自杀,如果真是自杀,也不过是个糊涂人,死了也不为可惜,多赏几两银子就是了。这样的宝钗令人寒心。

  但是这样冷酷的宝钗心中也有着一片美好。当宝钗怕自己打扰宝玉与黛玉,准备返回时,忽见一双玉色蝴蝶,大如团扇,一上一下迎风翩跹,她便起了兴致,往草地来扑。这一情节显露了宝钗那成熟稳重的内心深处,也存留着那种天真活泼的情趣,这才想起宝钗也不过一个少女,却生生逼着自己成熟。这样的宝钗令人心疼。

  宝钗处事周到,体贴关心别人,帮助他人。当袭人想昂求湘云替她做些针线活,宝钗知道后,马上向她讲明史湘云“在家里一点做不得主”“做活做到三更天”,并主动接去了活计。湘云也曾称赞宝钗:“这些姐妹们,再没有一个比宝姐姐好的,可惜我们不是一个娘养的——我但凡有这样一个亲姐姐,就是没了父母也是没妨碍的。”宝钗的善良即使是对大观园的下人,她也能关心他们,体谅他们的难处。这样的宝钗又引得人们喜爱。

  而且宝钗才华横溢。在惜春画大观园时,因地形复杂,大家都束手无策时,她能够一针见血的指出问题的.关键。她还有很好的理家能力,当王熙凤因流产不能管家时,她受王夫人之托,将大观园管理的妥妥当当的。这样的宝钗令人信赖。

  我认为薛宝钗是一个才华出众、学识渊博的女子。她不讲究富贵闲妆,衣着简朴,她品行端正,拥有着独特的人格魅力。但是她生于那个社会,生于那个时代,难免被那时的封建礼教所束缚,变得理性,变得冷漠,或许她本应是一位天真烂漫的可爱少女,无忧无虑。

《红楼梦》读后感3

  “侬今葬花笑人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这黛玉低吟着的悲凉诗句一直被古往今来的孤独人士吟唱至今,这句诗出自曹雪芹的手笔,似乎也暗示着《红楼梦》这部小说的悲凉结局和它之中蕴涵着的封建社会独有的苍凉与无奈。

  其中我最喜欢的是林黛玉,用一个普通人的眼光看林黛玉,最欣赏的还是黛玉的'诗情画意,灵秀慧黠。黛玉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还是草木黄落雁南归的凄凉,花气温柔能解语的幽情;无不体现出她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

  最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黛玉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独无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寥落忧伤。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可是这里没有她可以依靠的亲人,没有她可以倾诉的知己,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却又总是患得患失。于是她无奈着“天尽头,何处有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

  《红楼梦》在艺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作者善于通过日常生活细节和各种生活事件,多方面刻画人物性格,全书描写了不同的阶级和阶层、不同年龄和性别、不同姿容和性格的几百个人物,贾宝玉、林黛玉、史湘云、尤三姐、晴雯、王熙凤、薛宝钗等人物无不个性鲜明,跃然纸上。小说规模宏大、结构新颖而奇巧、首尾连贯、浑然一体。它是章回小说完美、成熟的标志。小说的语言优美生动,形象逼真,绘形,能见到人物活动,绘色,能观着五彩缤纷;绘声,能听到高唱低吟,标志着我国古典文学语言最高成就。作品还表现了作者对烹调、医药、诗词、小说、绘画、建筑、戏曲等各种文化艺术的丰富知识和精到见解。

  《红楼梦》在思想与艺术上的成就是说不尽、写不完的。要真正体会它的佳处,只有自己翻开书,去一遍又一遍地寻味。《红楼梦》是一座生活的花城、艺术的万花筒,只要踏进去,便会发现里面有观不尽的绚丽夺目的鲜花。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到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红楼梦》读后感4

  水中镜月之事,真真假假之幻,有有无无之梦。或无春秋三国的宏大而雄伟,或没有梁山诸好汉的两肋插刀,也没有希求真经的虚无缥缈。但红楼总有着一种亘古不变的韵味。

  《红楼梦》乃是曹先生的呕心沥血之作一一“披阅十载,增减五次”。全文以两条线索构成,展开了全文的叙写。一条是以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为中心,另一条则是以宁,荣二府的社会关系为中心。再者是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令人叹为观止的不仅是四大家族的兴衰存亡,还未末的是种种风流之情。

  林黛玉生来多病,身体虚弱,自幼丧母,居于外祖母家中。贾宝玉又是个“爱水嫌泥”之辈。两人一见如故,他们日夜相伴,情味相投,早已都厌恶了世态的炎凉。爱慕之情早己缠绵,可最后,也不过只是“泪如雨,声如雷,相痴以投”。这木石前盟,那金玉良缘也算得了一丝慰籍。

  三番进出大观园的刘姥姥则是世态炎凉的写照。由于刘姥姥是为社会地位低下的乡下人,所以在游览时,不禁有些拘束,在众人眼里,只是再平常不过的白砖,在刘姥姥口中则是一块白玉时,就早已知道了作者心底的用意,大观园中的一切事物对象贾府这样优越的贵族来说,只能算是平平无奇,但对于刘姥姥这种社会普通百姓的人的生活形成了鲜明对比。

  刘姥姥成为大观园中众人游戏,取笑的对象。刘姥姥在繁荣的大观园里只能摆出一副丑态百出般模样去迎合与恭维他人。在他第二次进大观园时,凤姐故意刁难她,让刘姥姥用象牙镶金的筷子夹鸽子蛋吃,换作谁,也不敢保证不掉在地上,即使是掉了,也早已被下人捡了出去,而刘姥姥则对被扔岀去价值一两银子一个的鸽子蛋表示万分地惋惜。作者塑造的这一人物形象,刘姥姥的'处处小心心,行令时的纯朴,充分展现了封建社会贫苦百姓的生活辛酸。

  封建社会的标准女子薛宝钗。声带金锁的她待人宽厚。脾气和顺,也正是因为他与林黛玉性格相反,造成了许多不必要的悲剧,她的婚姻不仅没让宝玉幸福,还让他与林黛遇阴阳两相隔,这所谓的婚,也就是悲。

  有时我们也会产生一种错觉,《红楼梦》里何不宏伟,何不自由,何不清雅?可这一切都如一场梦,转眼,就消逝得无影无踪。张晓风说过的,人生有三恨,一恨海棠无香,二恨鲥鱼有刺,三恨红楼未完。 “侬今葬花之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黛玉葬花,葬的不仅是桃花,还有的是她居他人篱下而不甘的悲愤。红楼,梦她一场,尽时,惹得方才之人那般憔悴。

  游遍红楼,忘不却,这纤声细泣独怜之苦,也忘不了那痛声焚稿断痴情,终忘过的,还是红楼一涧,却终究是大梦一场。

  红楼,梦……

《红楼梦》读后感5

  假期里,我读了四大名著之首的《红楼梦》。它真不愧为是一本奇书,书中人物众多,个性鲜明。

  在这本书中,林黛玉、薛宝钗无疑分别是《红楼梦》的女一号和女二号,贾宝玉、林黛玉两人感情悲据贯穿始终。由多情潇洒的宝玉,娇嫩多病的黛玉,塑造了一个发生在清朝封建家庭的动人感情杯具。作者曹雪芹透过《红楼梦》,揭示了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也表达了他的不满与愤怒。

  故事讲述的是从小体弱多病的林黛玉来到了贾府,渐渐与公子贾宝玉相恋,本来这是一段完美的姻缘,但却又因凤姐从中使用掉包计,让贾宝玉娶了戴黄金锁的薛宝钗,以至于林黛玉吐血身亡,贾宝玉从此心灰意冷,看破红尘。

  《红楼梦》的故事太感人了,写得个性精彩,故事环环相扣,我时常投入不己。读了它,我还真懂得不少道理。我觉得,当时的贾府很奢侈,贾府的贾母有权有势,说话也很有分量,贾府上下全都得听她的。但她个性疼爱贾宝玉,把他当作掌上明珠。虽然贾母十分疼爱贾宝玉,但我并不是十分喜欢他。我觉得贾宝玉这个人物有点“玩世不恭”。

  轻佻、顽劣、屡教不改,这些词都能够用在他身上。当然,最后他也在黛玉离世的.巨大悲痛中醒悟了过来,一改自己平日任性妄为的作风,我个性喜欢贾宝玉的表妹林黛玉。她虽然爱哭,但很有才华,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她和贾宝玉很谈得来,经常在一齐玩耍,两人算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十分要好,这在当时是社会所不能容的。但是,作为当代的孩子,我觉得我们要坚强些,不要像林黛玉那样动不动就暗自垂泪,林黛玉是《红楼梦》众多人物里我最喜欢的女一号,也是最令人感动的人物!

  《红楼梦》第九十七回,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薛宝钗也闺成大礼。宝玉的新房和黛玉的病房构成了强烈的比较:一边悲,一边喜;一边哭泣,一边欢笑;一边热闹,一边冷清;一边管弦丝竹闹翻天,一边傀瘣魍魉把魄牵。我读到悲处悲,读到喜处更悲,给心灵以巨大的的震撼。我恨不得钻到书里,跟宝玉说一声,那不是黛玉。

  我读了《红楼梦》后就十分佩服曹雪芹,他写出这么好的作品来,能把里面的人物写得栩栩如生,说明他的写作功底十分深厚,里面的人物个个好像站在我的眼前,同我说话似的,让我跟他们共同欢笑,共同悲伤,共同成长。我要学习他的写作的方法,把写文章的基本功打扎实,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红楼梦》读后感6

  在大观园中,探春可以说是除了宝黛之外才情较高的一位,论能力,曾与宝钗一起管理荣国府。能力不比凤姐差,书中将她比作一朵玫瑰花,又红又香,但却有剌。凤姐在对待贾府三个带“春”字的女孩中,对她最怵,连宝钗也认为她是姐妹中的拔尖人物。

  曹雪芹赐给探春一个“敏”字,是对她最好的评价。

  探春性灵敏锐,做事敏捷,心地敏慧,因此贾府的人送给她一个绰号“镇山太岁”。探春有着与生俱来的“威仪”倘若有人惹到她,她就会像老虎一样,伸出爪子扑向你,毫不客气,探春博览群书,处理严谨,虽是姨娘生的,又是庶出,可是谁也不敢小瞧她,连持权横行的凤姐也让她三分。书中第二十六章有个片段,此正值宝钗走来,平儿告辞出去,训斥外面的婆子说:“睢见三姑娘的厉害了吧,连二奶奶的话她都敢反驳,你们还不老实!”平儿回去和凤姐说了探春的.事,凤姐笑着说:“好个三姑娘,虽是庶出,却十分厉害,我正好有个臂膀了!俗话说擒贼先擒王她这是拿开端,以后也好管事,你可千万不要和她犟。”凤姐的话语间不攀让我们感到了探春的敏!是的曹雪芹就是在书中塑造成了一个杰出的女政治家。

  《红楼梦》中的王熙凤与探春都堪称现代女强人的典范,但探春之所以高出凤姐,关键是探春知书识字,说白了也就是她文化素质高,所以凤姐不得不承认探春比她厉害。

  “自古红颜多薄命”在《红楼梦》中曹雪芹为我们营造出了“悲”的氛围,大观园中,四个女孩:元(原)、迎(应)、探(叹)、惜(息),曹老先生刻画了四个薄命的女孩,可在高鹗的续集中,探春却被远嫁出荣国府,远离了荣国府那腐朽奢侈的生活,可见高鹗对探春同样的喜爱。

  探春之“敏”还有庶出的敏感,她反对惜春的唯唯喏喏,厌恶迎春的默默忍受,讨厌这种弱者的行为,觉得那是极其胆小怯若的表现!因此每当有人触及她的出身,她总是不惜一切去反抗,这反映了她强的一面,但也透出她极为敏感的一面,在那个封建的社会里,这样的身世不能不伤害探春的自尊心,但她却极力维护自己的威严。你看,当王善宝家的挨了她一巴掌后,她大怒:“你是什么东西,敢来拉扯我的衣裳,我不过看着太太面上,你又年纪大了,才对你客气点,你就狗仗人势,天天作耗,专管生事。如今越性了不得了!你打量我是同你们姑娘那样,由着你们欺负?……”

  声色俱厉,义正词严,这维护的不仅是她个人的尊严,更是整个家族的尊严。

  探春说过:“自己但凡是一个男人,就要到世上干一番事业”这是一种多大的气魄与风度呀!

  探春向往着美好,可却被封建所束缚,她虽是庶出,却生来不甘,尽量改变别人的看法,让人不敢小瞧她!

  探春!一个刚强却值得同情的人!一个敏惠、敏捷、敏感的人!让人不禁仰慕她。

《红楼梦》读后感7

  《红楼梦》这部书,我看了数遍,从高中第一次拿到书,那么多年过去,这是为数不多还留在我身旁的书之一。86年版电视剧《红楼梦》是我在大学百看不厌的剧集,每一帧都是世间最唯美的画面。每每看书和电视剧,就是满心赞叹文字的细腻,画面的唯美,随着书中戏中主人翁的喜怒哀乐,也时而满心欢喜,时而悲戚,心有戚戚焉。

  两个月前,经朋友介绍,偶遇“蒋勋细说《红楼梦》”,一发不可收拾。每天只要有时间,无论上下班路上还是去见客户的路上,甚至国庆节回家路上,面对十数公里的堵车长龙,披星戴月,在蒋勋老师娓娓道来的讲述中,体味着十二三岁少男少女的细腻心思,竟然没有了我贯有的浮躁和抱怨,反而非常享受这片刻的宁静,甚至带着乐乐赏星赏月,异常觉得这个时刻的可贵和值得珍惜。

  通过蒋勋老师细说《红楼梦》,我才看到了《红楼梦》的宏大和伟大。通过细说红楼,我看到了曹雪芹的佛心,蒋勋老师的慈悲心。《红楼梦》通过蒋勋老师的讲解给我展现了:人际交往学、人性学、社会学、教育学、文学、以及电影脚本的角度,曹雪芹的蒙太奇写法。我能那么实质地感受到曹雪芹书写时的那种包容,那种心底的细腻,那种经过奢华后家族没落,又经过人情冷暖的那种悲凉。虽然我也爱红楼,喜欢红楼,但是从来没有想到过可以通过蒋老师的眼睛看到这本书那么丰富的.层面,可以那么慢的看一本书,那么细腻的捉摸每个人物的小心思,每个人物的角度,每个画面的细节,那一帧帧一面面,都是在向我展现人生的各种不同,人性的各种内在外在。

  蒋勋老师曾经说过,如果用一个字来说《红楼梦》,那就是“空”。曹雪芹那种容纳万物的心境来书写笔下的这四百多个人物,每个人物都没有重叠,每个人都可以从他/她一出场一直到这个书的结束(前80回)都始终保留他/她自己的那个唯一的个性。在写作中曹雪芹化身成了这四百多个人物,即使是大富大贵的达官显贵,或是身份卑微的赵姨娘,小红和道婆皆是如此,所以曹雪芹就是那活生生的千面菩萨啊。蒋勋老师在一次次细细解读时,那由衷发出的一次次赞叹,都让我感动,感动我可以通过蒋勋老师的解读那么深地触碰到曹雪芹的那种宽广无边的佛心,又被蒋勋老师的慈悲心所感动,没有蒋勋老师的慈悲心,我怎会有机会在我32岁这年就可以触碰到曹雪芹的佛心?曹雪芹的佛性和蒋勋的慈悲心,才能让我们体会到我们自己可能看不出来的那些文字背后隐藏的真实情感。

《红楼梦》读后感8

  珍珠玛瑙《红楼梦》(读后感一)作者:铁木唐这里是《红楼梦》读后感,全新观点,希望爱好《红楼梦》的网友常来看看,指点指点,珍珠玛瑙《红楼梦》(读后感一)。首先说几句跟《红楼梦》沾边的话。

  重庆网友丁大华在一篇文章里指出:"一百多年来的《红楼梦》研究,还在原地打圈圈。"草民有同感。记得西方圣哲有句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意思是,在真理和老师发生矛盾时选择真理。而中国人在这个问题上却有三种态度,一是打倒老师追随真理,二是反对真理继承老师的错误,三是既不认为老师错,也不认为真理对,交给时间老人去裁判。《红楼梦》的研究历史就是沿着这个路子在循环,读后感《珍珠玛瑙《红楼梦》(读后感一)》。有了网络之后,《红楼梦》研究的垄断才被打破,与垄断者持异议的文章才得以发表。

  《红楼梦》是一部什么样的书,本人认为它是写女人,为女人的命运而呐喊的书。书中集中了各种典型的女性,展现他们的才智,展现他们的情感,展现他们自由平等的梦想。具体一点说,贾宝玉和一群女人隐喻的'是皇帝与宫娥彩女"七十二嫔妃"。因此又可以说《红楼梦》是写后宫的,是写女性这个弱势群体的书。中国文学史上是仅此一部吧。外国文学史上有没有呢?单就这一点说,《红楼梦》当然是名著。何况它还是文学著作的极品。

  有人说《红楼梦》不好翻译成外文,仅这书名就找不到对应的词。我想,若把书名变成"红墙院内女人的梦",能不能翻译?

  中国从秦至清二千多年,妇女始终处于社会底层,是受苦受难最沉重的群体。即使是后宫嫔妃,衣食不愁,而那种牢狱似的精神生活也是度日如年啦。男人事业上的失败要女人承担罪名。女人是祸水,女人不能参政,女人与小人难养等等。《红楼梦》反其道,举出十二又十二个女人回应这些怪论。

  《红楼梦》全本写了一系列大事:秦可卿大出殡,元妃省亲,查抄大观园驱逐晴雯,探春治家,刘老老两进荣国府,鸳鸯拒嫁,尤三姐殉情,最后的压轴戏是宝玉宝钗联姻。这些事像一串念珠穿在一起,表达一个主题:自由在哪?平等在哪?穿这一串珠子的"线"可以说是贾宝玉。

《红楼梦》读后感9

  绿竹斑斑渐黄昏,相思无寄几度闻。寒塘至今度鹤影,冷月何时葬花魂。 ——题记

  细雨斜织的夜晚,不喧闹,只有那雨水与芭蕉碰撞的声音,只有那千百竿潇湘竹随风摇摆的声音。透过纸窗,黯淡的烛火闪烁,一女子在蜡烛旁持书静看。“咳咳咳”一阵咳嗽声打破雨夜的寂静,随后,依然是那淅淅沥沥的安静,依然是单薄、孤独的'身影……

  她就是《红楼梦》中最柔弱,最多泪的潇湘妃子——林黛玉。

  “潇湘馆”是黛玉的住处。“一带粉坦,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掩映。”“有大株梨花并芭蕉”,而忧愁芭蕉与清高翠竹正与黛玉性情相符。

  有人说黛玉就像寒冷的雪莲,美丽却孤傲,冰冷。可黛玉真是如此吗?没错,黛玉有时说话带刺,令人难相处,但她也有热心的一面啊!就比如说,在香菱想学诗时,宝钗对香菱说学诗并无大用,不要过于认真,而黛玉不同,她认认真真地教香菱学诗,并把王右丞的全集借给香菱,让她去揣摩,帮她分析诗句。可见黛玉比宝钗待人更简单,纯真。

  黛玉就像那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子,诗如其人,她的诗也是超凡脱俗的。“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将白海棠的素静优雅写到了极致。香帕墨迹,留下了“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识香痕渍也无?”的优美诗句。

  一阵风吹过,树上桃花吹下一大斗来,落的满身满地皆是花片。黛玉肩上担着花锄,花锄上挂着纱囊,手内拿着花帚,收拾起落花,不由感花伤己,在花冢哭道:“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香榭,落絮轻沾扑绣帘……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是啊,这纷飞的单薄花瓣,不正像黛玉孤苦的身世吗?“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难道从这儿,曹雪芹就已为黛玉的“红消香断”埋下伏笔了吗?欠泪的,泪已还后,苦绛珠也该魂归离恨天了吧!

  如此简单、如仙的女子,匆匆结束了她的一生,也许是凡间太多尘,仙子不属于这“花柳繁华地,温柔宝贵乡”吧?

  读完《红楼梦》黛玉的一颦一笑,一泪一喜都让我难以释怀。我读黛玉,读的是一种孤傲、一种气质,一种绝俗,一种灵动。面对封建社会的枷锁,黛玉以泪默默反抗,哭得像桃核一样的眼中,充满了与那个社会格格不入的,对爱情的追求……

  黛玉仙珠,我多想更多的了解你……

《红楼梦》读后感10

  一曲《红楼梦》,将人世间哀情道遍;一首《葬花吟》,把无尽落红悲声唱完。悲哉,叹千古幽情终虚化;泣哉,怜痴情儿女尽成灰,品读“红楼”,评点“红楼”,道不尽的“红楼”。

  一句“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写出了作者的辛苦与心酸,也表达出了知音难寻的无奈何苦闷。《红楼梦》巨大的社会意义不仅在于它写出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更在于它以这个爱情悲剧为中心,写出了当时具有代表性的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向腐朽的封建制度敲响了沉沉暮鼓。同时,小说通过对封建叛逆者的歌颂表达了新的朦胧思想,也敲响了新世纪到来的晨钟。在中国文学史上,还没有一部作品能像《红楼梦》这样把爱情悲剧写得既富有激动人心的力量,又能深刻全面地揭示出它的社会根源,从而对封建社会作出深刻有力的批评。

  令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林黛玉。或许,林黛玉是有些小肚鸡肠,是有些娇柔做作。但我们仍从她的一言一行中感受她的温柔与多才。我也并不否认薛宝钗很完美,她的大方,孝敬是书的亮点。但是,她在完美,也只是封建社会的塑造品,没有自己的思想,如娃娃般只知道一味的'服从长辈的命令。相比之下,叛逆的贾宝玉和孤寂冷傲的林黛玉却给我另一番体会。

  “花飞花谢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也许有人会说花谢是自然规律,又那样假惺惺的葬花呢?你们不懂,黛玉这是把花比喻自己,感叹自己会不会这些花一样,等到花期一过,也会像花儿一样孤零零的落下,没人问?黛玉葬花已经暗示了最后她悲惨的结局。

  红楼一梦,写尽了大观园的来历和曾经繁盛的景象,也写尽了大观园里豆蔻年华的热烈,但在那个年代,“男尊女卑”的封建传统观念造成了大观园里的重重悲剧:跳井而死的金钏,孤守青灯泥佛的惜春,含冤而死的可卿,青春守寡的李纨,被折磨至死的迎春,还有远嫁的探春……在封建社会的残害下,那一个个灵动鲜活的生命,那纯洁如雪善良的心灵,那如天使般的笑脸,无不让人为之叹息。

  小说如一只哀婉凄伤的交响曲,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人生悲剧构成一个个不同音色的音符,所有的音符贯穿了人生的各个层面,曲谱上下都弥漫着凄清幽怨的感伤情调。而曲中的高潮部分,自然是那刻骨铭心的爱情悲剧,从主子到奴仆,从宫廷到民间,从成人到少年,无不具有着一段哀伤的爱情。

《红楼梦》读后感11

  《红楼梦》——一部含笑的悲剧,一部含悲的笑剧。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个时代的悲哀,一个家族没落的悲剧。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巅峰,更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在曹雪芹笔下,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史为背景展开一幅画卷,更着重描写了荣、宁二府由盛转衰的过程。与此同时,在这本书中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的人情世态以及种种不调和的矛盾。故而,于我们眼前浮现的是一幅18世纪中国社会的历史长卷。

  在这本书中,我们能看出曹雪芹大胆的控诉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与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这不单是这一大家族的必然崩溃与罪恶,更是暗示了这一家族所属的阶级和社会的必然崩溃和死亡。

  也许很多人看这本书是冲着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也许是某个电视片段,也许是某个人的口述让人产生想探究那时爱情如何的`想法,可是不曾想到头来竟也是一个悲怆的历程。“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质本洁来还洁去。”面对封建礼教下的种种迫害和冷漠,甚至是以付出自身的生命为代价。质本洁的追求始终不弃。我们感叹二人爱情到头来终是一场空,可是又有什么办法呢?那时封建污浊的社会是否能容得“有情人终成眷属”这样的誓言呢?我想我们已经知道了答案。

  姹紫嫣红的大观园,繁花似锦的贾府日子,仿佛让人忘记了世俗的悲惨,又仿佛隔绝了外界的肮脏。可贾府的衰落是不可逆转的,这一方小园又怎能阻止封建社会对其的侵蚀?又怎能避免悲剧的上演?

  作者正是生于那个时代,书中他对不幸给予同情,同时又深深批判封建社会的原因、道理。在他笔下追溯到统治阶级繁荣景象的阴暗面揭露了封建制度必然没落的道理。曹雪芹先生通过这本书向我们印证一个道理:历史可以变迁,时代可以变化,人性却是永恒不变的。这本书里所表达的人性,即使是以现在的角度去看,依然可以感同身受。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古往今来,多少朝代的起起落落,多少名著里的悲欢离合,看《红楼梦》里如花的生命坠落在时代的长河里,一片锦绣繁荣里的落幕,让昨日的绚丽都入了尘埃。

  还真是一本含笑的悲剧,不禁感叹世事无常人生无奈,红楼可真是梦一场……

《红楼梦》读后感12

  红楼梦这部书,我看了数遍,从高中第一次拿到书,那么多年过去,这是为数不多还留的我身旁的书之一。86年版电视剧《红楼梦》是我在大学百看不厌的剧集,每一帧都是世间最唯美的画面。每每看书和电视剧,就是满心赞叹文字的细腻,画面的唯美,随着书中戏中主人翁的喜怒哀乐,也是而满心欢喜,时而悲戚,心有戚戚焉。

  两个月前,经朋友介绍,偶遇蒋勋细说红楼梦,一发不可收拾,每天只要有时间,无论上下班路上还是去见客户的路上。甚至国庆节回家路上,面对十数公里的堵车长龙,披星戴月,在蒋勋老师娓娓道来的讲述中,体味着十二三岁少男少女的细腻心思,竟然没有了我贯有的浮躁和抱怨,反而非常享受这片刻的宁静,甚至带着乐乐赏星赏月,异常觉得这个时刻的可贵和值得珍惜。

  通过蒋勋老师细说红楼梦,我才看到了红楼梦的宏大和伟大。通过细说红楼,我看到了曹雪芹的佛心,蒋勋老师的慈悲心。红楼梦通过蒋勋老师的讲解给我展现了:人际交往学,人性学,社会学,教育学,文学,以及电影脚本的角度,曹雪芹的蒙太奇写法。我能那么实质地感受到曹雪芹书写时的那种包容,那种心底的细腻,那种经过奢华后家族没落,又经过人情冷暖的那种悲凉。虽然我也爱红楼,喜欢红楼,但是从来没有想到过可以通过蒋老师的眼睛看到这本书那么丰富的层面,可以那么慢的看一本书,那么细腻的捉摸每个人物的小心思,每个人物的角度,每个画面的细节,那一帧帧一面面,都是在向我展现人生的各种不同,人性的各种内在外在。

  蒋勋老师曾经说过,如果用一个字来说红楼梦,那就是“空”。曹雪芹那种容纳万物的心境来书写笔下的这三百多个人物,每个人物都没有重叠,每个人都可以从他/她一出场一直到这个书的结束(前80回)都始终保留他自己的那个唯一的'个性。在写作中曹雪芹化身成了这三百多个人物,即是大富大贵的显官达贵,又是身份卑微的赵姨娘,小红和道婆,所以曹雪芹就是那活生生地千面菩萨啊。蒋勋老师在一次次在细细解读时,那由衷发出的一次次赞叹,都让我感动,感动我可以通过蒋勋老师的解读可以那么深地触碰到曹雪芹的那种宽广无边的佛心,又被蒋勋老师的慈悲心所感动,没有蒋勋老师的慈悲心,我怎会有机会在我32岁这年就可以触碰到曹雪芹的佛心?曹雪芹的佛性和蒋勋的慈悲心,才能让我们体会到我们自己可能看不出来的那些文字背后隐藏的真实情感。

  带着阅历来读书,可以从书中找到感动自己心底的那一帧那一幕。

  把自己的阅读与大家分享,可能让听者看到自己眼中的读者和文字,可以没有阅历但是也可以经历。这可能就是大家一起读书的真正意义。

《红楼梦》读后感13

  世上再无任何一部小说能够和《红楼梦》一样为众多的读者痴迷,为众多的专家所研究。一座大观园,让人引发了多少联想、多少渴望。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悲剧是这部书的主线索,而《红楼梦》不仅仅限于此,而是更多地描绘了世间百态、风俗人情和众多小人物的辛酸。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这句诗来描绘林黛玉的性格是再贴近不过的了。对于黛玉而言,宝玉是她唯一喜爱的人。黛玉虽然生活得锦衣玉食,却深受寄人篱下之苦。读罢全文,就会发现黛玉对宝玉的爱是专一的,是不允许任何人插手的。

  而宝玉,作为怡红公子的他,是一个“年少不知愁滋味”的贵族公子,他天资聪颖,但却视功名利禄如粪土,是一个与当时社会格格不入的人。但作者在他的身上寄托了对封建社会的不满,对理想生活的.美好追求。贾宝玉身上还存在着另一个人性的闪光点;那就是对下层贫苦人们的同情,宝玉对待他的丫鬟们也没有盛气凌人的态度,而是一种平等真诚的态度。这也是相当难能可贵的。

  此外,《红楼梦》中也有其他的一些人物。比如“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而误了卿卿性命”的王熙凤,还有精明能干、处事圆滑的薛宝钗,还有纯朴善良、幽默滑稽的刘姥姥。人间百态,各种人物都刻画得栩栩如生。

  《红楼梦》中的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特点,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真正的坏人,这是不同与中国古代其他小说的特点。读《红楼梦》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人物的肖像描写,“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但看黛玉的眉和眼,就生动形象地勾勒出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情。

  《红楼梦》另一个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诗词。那首《葬花吟》中的句子“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香榭,落絮轻沾扑绣帘。”多美的意境啊!《红楼梦》中黛玉写的诗像她自己一样委婉含蓄。“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而宝钗的诗中更多的是大气,“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令人不禁惋惜的是《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并没有完成全书,而仅仅完成了前八十回。“残缺是种美”,众多的红学家们研究揭秘《红楼梦》,而我也为这本书感到惊叹。

  说不尽讲不完的红楼,里面有许多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每一句话都值得去仔细揣摩。然而这次匆匆读完,已经把我深深吸引住了。经典之所以称为经典,就在于它永恒的魅力。

《红楼梦》读后感14

  读《红楼梦》一曲《梁祝》他听了无数次,感动了无数次,可现在才知道,它的主旋律取自越剧《红楼梦》,染后知道曾经的感动竞也属于《红楼梦》。

  《红楼梦》,一代名门望族的没落,一段悲凉的爱情故事。

  贾家,一个贵族豪门,败落了,我将它的结局归结在王熙凤身上,是她的弄权作势,狠毒心肠推动了贾家灭亡的车轮。可也不全由王熙凤而起,毕竟历史的步伐是不可逆转的。

  《红楼梦》的悲凉爱情是作者赋予的,可也是这悲痛让曹雪芹感伤一生,他的死也与他的《红楼梦》不无关系。我常常在想,自己因林黛玉和薛宝钗,哪个伤心多一点。

  林黛玉是叛逆的,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年代,她的思想与社会背景格格不入,她要求婚姻自主,但个人始终是渺小的。她与贾宝玉的那场悲爱,一方面开始于她的叛逆性格,一方面又促进了他叛逆性格的最终形成。遗憾的是他们在反叛逆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导致了悲剧的结局。林黛玉葬花,因为她对生命凋谢的惋惜及对弱小的同情被悯,却不知生命的轨道亦如此,无法逆转。花开花谢本是生命轮回,在黛玉眼中是无奈。林黛玉的死是作者决定的,她不甘,宝玉结婚的那天,她死了,抱憾而终,宝玉却不知道,自己洞房内牙床上坐着的另有其人。

  薛宝钗,也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她以黛玉之名嫁入贾家,也深知宝玉、黛玉二人心意相通,却无力抵抗,薛母再疼爱她也无能为力,贾母如此有诚意,自己又怎能婉言拒绝,何况薛蹯之事,贾家也尽了不少力,宝钗也不想为难母亲。嫁于宝玉后,虽说黛玉已死,宝玉代她也不薄,可宝玉仍是对黛玉念念不忘,最后她已怀身孕,宝玉仍是舍她而去,出家为僧,留她独守空房。说来,谁比谁惨已经不重要了,这故事本就是一个悲剧,有何必追究其它的'呢/

  对于《红楼梦》的结局,我有甚多的不满,可有人对我说:“既然你不满,林黛玉最终抱憾而亡,贾宝玉出家为僧,那你觉得什么结局是完美的呢?”我不知道,或许我更在乎的是作品前卷与后卷的不合。

  红楼梦,实是梦一场,看完红楼梦最大的感受不是空虚,也不是茫然,而是前所未有的平静,这才深深体会“心如止水”的感受。

  红楼梦啊红楼,自一块玉石起,又到那块玉石止,前世因缘,今日续,悲就悲在这段情还得不是时候,不是合适的地方。

  一曲终,人皆散。

《红楼梦》读后感15

  中国有四大名著《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和《红楼梦》,部部皆是精彩绝伦,而作为一个女孩子,前三部对我而言没有多大兴趣,它们涉及到了军事、政治、神话,所以最吸引我的非《红楼梦》莫属了。

  《红楼梦》原名有《石头记》,《情僧录》,《四月宝鉴》等。《红楼梦》成书于1784年,梦觉主人序本正式题为《红楼梦》,《红楼梦》一共有120回,前80回由中国清代伟大文学家曹雪芹着,后四十回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鹗整理。《红楼梦》它以荣国府的日常生活为中心,以宝玉,黛玉,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及大观园中点滴琐事为主线,以金陵贵族名门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鼎盛走向衰亡的历史为暗线,展现了穷途末路的封建社会终将走向灭亡的必然趋势。并以其曲折隐晦的表现手法、凄凉深切的情感格调、强烈高远的思想底蕴,在我国古代民俗的爱情婚姻悲剧及、封建制度、社会图景、建筑金石等各领域皆有不可替代的研究价值,达到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被誉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红楼梦》带着忧伤、凄凉的气氛,让人常常想落泪,而里面的诗词之多又让人不得不折服其下,怪不得有那么多的人在研究《红楼梦》呢。《红楼梦》还多次被改拍成电影,最早是在1927年,最近是在20xx年,一部比一部拍的好。《红楼梦》后四十回有10多种续写,可见,《红楼梦》是多么得受欢迎啊!

  《红楼梦》是一部大书。它并不只是一部言情小说,它更是一部对君主专制社会末期四大家族的兴衰史的概述,这已经逾越了言情小说的范围。《红楼梦》起于言情而终于言情,但不止于言情,这样才能衬出情的深度与厚度在如此精妙的布局和秩序下,这等空间、这群人物中,看似庞杂的故事在作者的笔下事无巨细,分明清晰地娓娓道来。

  《红楼梦》还被好多著名的人评价过呢,有毛泽东,鲁迅等,又可见,《红楼梦》是多么的精彩啊!

  《红楼梦》一书让我时而高兴时而忧伤,时而愤怒时而感慨万千,也让我想了很多,或许吧,事事不能完美,而人也如此。

  自从我看了《红楼梦》以后懂得了许多道理,我很佩服曹雪芹,他可以写出这么好的作品,把里面的人物写得那么栩栩如生,好像就站在我面前。我要向他学习,练好作文基本功,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红楼梦》读后感合集[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红楼梦》读后感】相关文章:

红楼梦读后感05-16

《红楼梦》读后感05-28

(经典)红楼梦读后感08-06

红楼梦的读后感08-07

《红楼梦》读后感06-16

红楼梦读后感06-13

《红楼梦》读后感[精选]07-16

红楼梦的读后感08-05

《红楼梦 》读后感11-14

读后感红楼梦11-05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红楼梦》读后感合集[15篇]

  读完某一作品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红楼梦》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红楼梦》读后感合集[15篇]

《红楼梦》读后感1

  那个晚上,我抱着《红楼梦》,正津津有味地读着......不知不觉,我竟来到了一个宛如仙境的地方。咦,这是哪儿?我一边打量着,一边跨进那高高的门槛。一进门,便看见一位长得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女子正由人扶着,只见她行动处似弱柳扶风,仿佛病若西子胜三分......刚想上去问问这是哪儿,却又见一位貌比潘安、风度翩翩的公子出来,定睛一瞧,觉得很眼熟却又说不上在哪儿见过,不料他们竟往一处去了,我也痴痴的跟在后面......

  咦,这地方倒漂亮,不知是谁住的......正想着,他们已进了屋,不一会儿屋里便传来了欢声笑语。我扒着门,偷偷的往里打量:只见一位八旬老母正坐在宝座上,身旁并着几位貌美如花的姑娘和几位谈笑风生的夫人。我不禁细细打量起姑娘们,她们个个恍如仙子般脱俗,其中有两位长得异常美,一位是我之前见过的,另一位则脸若银盆,眼若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竟又是一个妙人儿。只见那公子时而和那闭月羞花的女子说话,时而与那貌美如花的女子谈笑,我竟看呆了......忽醒,却见那身子娇弱的女子正向老母告退,我也竟撇开众人,随她去了,只见她来到一处桃红柳绿、有山有水的地方,拾了那些花将它们一一归类葬了,口中不觉又吟出一些令人伤感失魂的诗句。细听,却流露出对原先那位公子的相思之情。听着听着,我不觉落泪,觉得甚是感人。不久,那位公子竟也往这里走来,听到女子的喃喃自语后,不觉流下了泪水,远远的对着女子的背影痴痴地站着。只是葬花人尚未知觉,过了些许,两人便又都默默走了,我倒很希望他们能在一起,成为一对天合之作。可惜天意弄人,我偷偷在那府上逗留了些时日,却听有人说公子要娶小姐了,却不知是哪位小姐,大家都认为是那位貌比西施神似貂蝉的姑娘,听了那些传闻,姑娘十分高兴,我也站在门外,望着她的背影替她高兴,并真心祝福她。哪知,直到成亲前两三天,才传出消息:娶的是另一位脱俗而雅淡清新的姑娘。这造成的'最终结果就是姑娘因听闻这个消息,气血攻心,悄无声息的离开了人间;而公子则在结婚后,离家当了和尚,指点教化人间......

  我不禁为他们的命运感到悲哀,明明两人相爱着,却被人给活活拆散了。但那又有什么用呢,自古“媒妁之言,父母之命”谁都抗不过紧紧束缚住你的命运,虽说公子和原先那位小姐情投意合,但他们只是有命无运,终不能成为一对佳人。现在的社会是自由平等的,再也不会出现这样的悲剧了!

  不觉,思索了一番后。一睁眼,竟发现周围依然摆着一堆书、一张小茶几和一盏台灯,回想起刚刚的景象,我不禁抿嘴一笑......

《红楼梦》读后感2

  “头上挽着漆黑油光的纂儿,蜜合色棉袄,玫瑰紫二色金银鼠比肩褂,葱黄绫棉裙,一色半新不旧,看去不觉奢华。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薛宝钗能与林黛玉并肩金陵十二钗之首,容貌必是非凡,且品格端方、博览宏览。

  但是在很多人眼里宝钗是一位圆滑世故、自私而又冷酷的女子。确实宝钗并不同于黛玉,她生于四大家族之一的薛家,这样的身份背景使她不能像黛玉那样纯真浪漫的生活,使她在少女之时便成长起来。她早已懂得现实,懂得运用一切来保护自己。

  她圆滑,在贾母给她过生日问她爱吃什么东西,爱看什么戏时。她便按照贾母的喜好回答,并用好话奉承贾母,获得了她的称赞。她冷酷,当金钏儿投井自杀后,她安慰王夫人说:金钏不会自杀,如果真是自杀,也不过是个糊涂人,死了也不为可惜,多赏几两银子就是了。这样的宝钗令人寒心。

  但是这样冷酷的宝钗心中也有着一片美好。当宝钗怕自己打扰宝玉与黛玉,准备返回时,忽见一双玉色蝴蝶,大如团扇,一上一下迎风翩跹,她便起了兴致,往草地来扑。这一情节显露了宝钗那成熟稳重的内心深处,也存留着那种天真活泼的情趣,这才想起宝钗也不过一个少女,却生生逼着自己成熟。这样的宝钗令人心疼。

  宝钗处事周到,体贴关心别人,帮助他人。当袭人想昂求湘云替她做些针线活,宝钗知道后,马上向她讲明史湘云“在家里一点做不得主”“做活做到三更天”,并主动接去了活计。湘云也曾称赞宝钗:“这些姐妹们,再没有一个比宝姐姐好的,可惜我们不是一个娘养的——我但凡有这样一个亲姐姐,就是没了父母也是没妨碍的。”宝钗的善良即使是对大观园的下人,她也能关心他们,体谅他们的难处。这样的宝钗又引得人们喜爱。

  而且宝钗才华横溢。在惜春画大观园时,因地形复杂,大家都束手无策时,她能够一针见血的指出问题的.关键。她还有很好的理家能力,当王熙凤因流产不能管家时,她受王夫人之托,将大观园管理的妥妥当当的。这样的宝钗令人信赖。

  我认为薛宝钗是一个才华出众、学识渊博的女子。她不讲究富贵闲妆,衣着简朴,她品行端正,拥有着独特的人格魅力。但是她生于那个社会,生于那个时代,难免被那时的封建礼教所束缚,变得理性,变得冷漠,或许她本应是一位天真烂漫的可爱少女,无忧无虑。

《红楼梦》读后感3

  “侬今葬花笑人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这黛玉低吟着的悲凉诗句一直被古往今来的孤独人士吟唱至今,这句诗出自曹雪芹的手笔,似乎也暗示着《红楼梦》这部小说的悲凉结局和它之中蕴涵着的封建社会独有的苍凉与无奈。

  其中我最喜欢的是林黛玉,用一个普通人的眼光看林黛玉,最欣赏的还是黛玉的'诗情画意,灵秀慧黠。黛玉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还是草木黄落雁南归的凄凉,花气温柔能解语的幽情;无不体现出她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

  最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黛玉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独无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寥落忧伤。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可是这里没有她可以依靠的亲人,没有她可以倾诉的知己,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却又总是患得患失。于是她无奈着“天尽头,何处有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

  《红楼梦》在艺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作者善于通过日常生活细节和各种生活事件,多方面刻画人物性格,全书描写了不同的阶级和阶层、不同年龄和性别、不同姿容和性格的几百个人物,贾宝玉、林黛玉、史湘云、尤三姐、晴雯、王熙凤、薛宝钗等人物无不个性鲜明,跃然纸上。小说规模宏大、结构新颖而奇巧、首尾连贯、浑然一体。它是章回小说完美、成熟的标志。小说的语言优美生动,形象逼真,绘形,能见到人物活动,绘色,能观着五彩缤纷;绘声,能听到高唱低吟,标志着我国古典文学语言最高成就。作品还表现了作者对烹调、医药、诗词、小说、绘画、建筑、戏曲等各种文化艺术的丰富知识和精到见解。

  《红楼梦》在思想与艺术上的成就是说不尽、写不完的。要真正体会它的佳处,只有自己翻开书,去一遍又一遍地寻味。《红楼梦》是一座生活的花城、艺术的万花筒,只要踏进去,便会发现里面有观不尽的绚丽夺目的鲜花。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到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红楼梦》读后感4

  水中镜月之事,真真假假之幻,有有无无之梦。或无春秋三国的宏大而雄伟,或没有梁山诸好汉的两肋插刀,也没有希求真经的虚无缥缈。但红楼总有着一种亘古不变的韵味。

  《红楼梦》乃是曹先生的呕心沥血之作一一“披阅十载,增减五次”。全文以两条线索构成,展开了全文的叙写。一条是以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为中心,另一条则是以宁,荣二府的社会关系为中心。再者是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令人叹为观止的不仅是四大家族的兴衰存亡,还未末的是种种风流之情。

  林黛玉生来多病,身体虚弱,自幼丧母,居于外祖母家中。贾宝玉又是个“爱水嫌泥”之辈。两人一见如故,他们日夜相伴,情味相投,早已都厌恶了世态的炎凉。爱慕之情早己缠绵,可最后,也不过只是“泪如雨,声如雷,相痴以投”。这木石前盟,那金玉良缘也算得了一丝慰籍。

  三番进出大观园的刘姥姥则是世态炎凉的写照。由于刘姥姥是为社会地位低下的乡下人,所以在游览时,不禁有些拘束,在众人眼里,只是再平常不过的白砖,在刘姥姥口中则是一块白玉时,就早已知道了作者心底的用意,大观园中的一切事物对象贾府这样优越的贵族来说,只能算是平平无奇,但对于刘姥姥这种社会普通百姓的人的生活形成了鲜明对比。

  刘姥姥成为大观园中众人游戏,取笑的对象。刘姥姥在繁荣的大观园里只能摆出一副丑态百出般模样去迎合与恭维他人。在他第二次进大观园时,凤姐故意刁难她,让刘姥姥用象牙镶金的筷子夹鸽子蛋吃,换作谁,也不敢保证不掉在地上,即使是掉了,也早已被下人捡了出去,而刘姥姥则对被扔岀去价值一两银子一个的鸽子蛋表示万分地惋惜。作者塑造的这一人物形象,刘姥姥的'处处小心心,行令时的纯朴,充分展现了封建社会贫苦百姓的生活辛酸。

  封建社会的标准女子薛宝钗。声带金锁的她待人宽厚。脾气和顺,也正是因为他与林黛玉性格相反,造成了许多不必要的悲剧,她的婚姻不仅没让宝玉幸福,还让他与林黛遇阴阳两相隔,这所谓的婚,也就是悲。

  有时我们也会产生一种错觉,《红楼梦》里何不宏伟,何不自由,何不清雅?可这一切都如一场梦,转眼,就消逝得无影无踪。张晓风说过的,人生有三恨,一恨海棠无香,二恨鲥鱼有刺,三恨红楼未完。 “侬今葬花之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黛玉葬花,葬的不仅是桃花,还有的是她居他人篱下而不甘的悲愤。红楼,梦她一场,尽时,惹得方才之人那般憔悴。

  游遍红楼,忘不却,这纤声细泣独怜之苦,也忘不了那痛声焚稿断痴情,终忘过的,还是红楼一涧,却终究是大梦一场。

  红楼,梦……

《红楼梦》读后感5

  假期里,我读了四大名著之首的《红楼梦》。它真不愧为是一本奇书,书中人物众多,个性鲜明。

  在这本书中,林黛玉、薛宝钗无疑分别是《红楼梦》的女一号和女二号,贾宝玉、林黛玉两人感情悲据贯穿始终。由多情潇洒的宝玉,娇嫩多病的黛玉,塑造了一个发生在清朝封建家庭的动人感情杯具。作者曹雪芹透过《红楼梦》,揭示了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也表达了他的不满与愤怒。

  故事讲述的是从小体弱多病的林黛玉来到了贾府,渐渐与公子贾宝玉相恋,本来这是一段完美的姻缘,但却又因凤姐从中使用掉包计,让贾宝玉娶了戴黄金锁的薛宝钗,以至于林黛玉吐血身亡,贾宝玉从此心灰意冷,看破红尘。

  《红楼梦》的故事太感人了,写得个性精彩,故事环环相扣,我时常投入不己。读了它,我还真懂得不少道理。我觉得,当时的贾府很奢侈,贾府的贾母有权有势,说话也很有分量,贾府上下全都得听她的。但她个性疼爱贾宝玉,把他当作掌上明珠。虽然贾母十分疼爱贾宝玉,但我并不是十分喜欢他。我觉得贾宝玉这个人物有点“玩世不恭”。

  轻佻、顽劣、屡教不改,这些词都能够用在他身上。当然,最后他也在黛玉离世的.巨大悲痛中醒悟了过来,一改自己平日任性妄为的作风,我个性喜欢贾宝玉的表妹林黛玉。她虽然爱哭,但很有才华,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她和贾宝玉很谈得来,经常在一齐玩耍,两人算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十分要好,这在当时是社会所不能容的。但是,作为当代的孩子,我觉得我们要坚强些,不要像林黛玉那样动不动就暗自垂泪,林黛玉是《红楼梦》众多人物里我最喜欢的女一号,也是最令人感动的人物!

  《红楼梦》第九十七回,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薛宝钗也闺成大礼。宝玉的新房和黛玉的病房构成了强烈的比较:一边悲,一边喜;一边哭泣,一边欢笑;一边热闹,一边冷清;一边管弦丝竹闹翻天,一边傀瘣魍魉把魄牵。我读到悲处悲,读到喜处更悲,给心灵以巨大的的震撼。我恨不得钻到书里,跟宝玉说一声,那不是黛玉。

  我读了《红楼梦》后就十分佩服曹雪芹,他写出这么好的作品来,能把里面的人物写得栩栩如生,说明他的写作功底十分深厚,里面的人物个个好像站在我的眼前,同我说话似的,让我跟他们共同欢笑,共同悲伤,共同成长。我要学习他的写作的方法,把写文章的基本功打扎实,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红楼梦》读后感6

  在大观园中,探春可以说是除了宝黛之外才情较高的一位,论能力,曾与宝钗一起管理荣国府。能力不比凤姐差,书中将她比作一朵玫瑰花,又红又香,但却有剌。凤姐在对待贾府三个带“春”字的女孩中,对她最怵,连宝钗也认为她是姐妹中的拔尖人物。

  曹雪芹赐给探春一个“敏”字,是对她最好的评价。

  探春性灵敏锐,做事敏捷,心地敏慧,因此贾府的人送给她一个绰号“镇山太岁”。探春有着与生俱来的“威仪”倘若有人惹到她,她就会像老虎一样,伸出爪子扑向你,毫不客气,探春博览群书,处理严谨,虽是姨娘生的,又是庶出,可是谁也不敢小瞧她,连持权横行的凤姐也让她三分。书中第二十六章有个片段,此正值宝钗走来,平儿告辞出去,训斥外面的婆子说:“睢见三姑娘的厉害了吧,连二奶奶的话她都敢反驳,你们还不老实!”平儿回去和凤姐说了探春的.事,凤姐笑着说:“好个三姑娘,虽是庶出,却十分厉害,我正好有个臂膀了!俗话说擒贼先擒王她这是拿开端,以后也好管事,你可千万不要和她犟。”凤姐的话语间不攀让我们感到了探春的敏!是的曹雪芹就是在书中塑造成了一个杰出的女政治家。

  《红楼梦》中的王熙凤与探春都堪称现代女强人的典范,但探春之所以高出凤姐,关键是探春知书识字,说白了也就是她文化素质高,所以凤姐不得不承认探春比她厉害。

  “自古红颜多薄命”在《红楼梦》中曹雪芹为我们营造出了“悲”的氛围,大观园中,四个女孩:元(原)、迎(应)、探(叹)、惜(息),曹老先生刻画了四个薄命的女孩,可在高鹗的续集中,探春却被远嫁出荣国府,远离了荣国府那腐朽奢侈的生活,可见高鹗对探春同样的喜爱。

  探春之“敏”还有庶出的敏感,她反对惜春的唯唯喏喏,厌恶迎春的默默忍受,讨厌这种弱者的行为,觉得那是极其胆小怯若的表现!因此每当有人触及她的出身,她总是不惜一切去反抗,这反映了她强的一面,但也透出她极为敏感的一面,在那个封建的社会里,这样的身世不能不伤害探春的自尊心,但她却极力维护自己的威严。你看,当王善宝家的挨了她一巴掌后,她大怒:“你是什么东西,敢来拉扯我的衣裳,我不过看着太太面上,你又年纪大了,才对你客气点,你就狗仗人势,天天作耗,专管生事。如今越性了不得了!你打量我是同你们姑娘那样,由着你们欺负?……”

  声色俱厉,义正词严,这维护的不仅是她个人的尊严,更是整个家族的尊严。

  探春说过:“自己但凡是一个男人,就要到世上干一番事业”这是一种多大的气魄与风度呀!

  探春向往着美好,可却被封建所束缚,她虽是庶出,却生来不甘,尽量改变别人的看法,让人不敢小瞧她!

  探春!一个刚强却值得同情的人!一个敏惠、敏捷、敏感的人!让人不禁仰慕她。

《红楼梦》读后感7

  《红楼梦》这部书,我看了数遍,从高中第一次拿到书,那么多年过去,这是为数不多还留在我身旁的书之一。86年版电视剧《红楼梦》是我在大学百看不厌的剧集,每一帧都是世间最唯美的画面。每每看书和电视剧,就是满心赞叹文字的细腻,画面的唯美,随着书中戏中主人翁的喜怒哀乐,也时而满心欢喜,时而悲戚,心有戚戚焉。

  两个月前,经朋友介绍,偶遇“蒋勋细说《红楼梦》”,一发不可收拾。每天只要有时间,无论上下班路上还是去见客户的路上,甚至国庆节回家路上,面对十数公里的堵车长龙,披星戴月,在蒋勋老师娓娓道来的讲述中,体味着十二三岁少男少女的细腻心思,竟然没有了我贯有的浮躁和抱怨,反而非常享受这片刻的宁静,甚至带着乐乐赏星赏月,异常觉得这个时刻的可贵和值得珍惜。

  通过蒋勋老师细说《红楼梦》,我才看到了《红楼梦》的宏大和伟大。通过细说红楼,我看到了曹雪芹的佛心,蒋勋老师的慈悲心。《红楼梦》通过蒋勋老师的讲解给我展现了:人际交往学、人性学、社会学、教育学、文学、以及电影脚本的角度,曹雪芹的蒙太奇写法。我能那么实质地感受到曹雪芹书写时的那种包容,那种心底的细腻,那种经过奢华后家族没落,又经过人情冷暖的那种悲凉。虽然我也爱红楼,喜欢红楼,但是从来没有想到过可以通过蒋老师的眼睛看到这本书那么丰富的.层面,可以那么慢的看一本书,那么细腻的捉摸每个人物的小心思,每个人物的角度,每个画面的细节,那一帧帧一面面,都是在向我展现人生的各种不同,人性的各种内在外在。

  蒋勋老师曾经说过,如果用一个字来说《红楼梦》,那就是“空”。曹雪芹那种容纳万物的心境来书写笔下的这四百多个人物,每个人物都没有重叠,每个人都可以从他/她一出场一直到这个书的结束(前80回)都始终保留他/她自己的那个唯一的个性。在写作中曹雪芹化身成了这四百多个人物,即使是大富大贵的达官显贵,或是身份卑微的赵姨娘,小红和道婆皆是如此,所以曹雪芹就是那活生生的千面菩萨啊。蒋勋老师在一次次细细解读时,那由衷发出的一次次赞叹,都让我感动,感动我可以通过蒋勋老师的解读那么深地触碰到曹雪芹的那种宽广无边的佛心,又被蒋勋老师的慈悲心所感动,没有蒋勋老师的慈悲心,我怎会有机会在我32岁这年就可以触碰到曹雪芹的佛心?曹雪芹的佛性和蒋勋的慈悲心,才能让我们体会到我们自己可能看不出来的那些文字背后隐藏的真实情感。

《红楼梦》读后感8

  珍珠玛瑙《红楼梦》(读后感一)作者:铁木唐这里是《红楼梦》读后感,全新观点,希望爱好《红楼梦》的网友常来看看,指点指点,珍珠玛瑙《红楼梦》(读后感一)。首先说几句跟《红楼梦》沾边的话。

  重庆网友丁大华在一篇文章里指出:"一百多年来的《红楼梦》研究,还在原地打圈圈。"草民有同感。记得西方圣哲有句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意思是,在真理和老师发生矛盾时选择真理。而中国人在这个问题上却有三种态度,一是打倒老师追随真理,二是反对真理继承老师的错误,三是既不认为老师错,也不认为真理对,交给时间老人去裁判。《红楼梦》的研究历史就是沿着这个路子在循环,读后感《珍珠玛瑙《红楼梦》(读后感一)》。有了网络之后,《红楼梦》研究的垄断才被打破,与垄断者持异议的文章才得以发表。

  《红楼梦》是一部什么样的书,本人认为它是写女人,为女人的命运而呐喊的书。书中集中了各种典型的女性,展现他们的才智,展现他们的情感,展现他们自由平等的梦想。具体一点说,贾宝玉和一群女人隐喻的'是皇帝与宫娥彩女"七十二嫔妃"。因此又可以说《红楼梦》是写后宫的,是写女性这个弱势群体的书。中国文学史上是仅此一部吧。外国文学史上有没有呢?单就这一点说,《红楼梦》当然是名著。何况它还是文学著作的极品。

  有人说《红楼梦》不好翻译成外文,仅这书名就找不到对应的词。我想,若把书名变成"红墙院内女人的梦",能不能翻译?

  中国从秦至清二千多年,妇女始终处于社会底层,是受苦受难最沉重的群体。即使是后宫嫔妃,衣食不愁,而那种牢狱似的精神生活也是度日如年啦。男人事业上的失败要女人承担罪名。女人是祸水,女人不能参政,女人与小人难养等等。《红楼梦》反其道,举出十二又十二个女人回应这些怪论。

  《红楼梦》全本写了一系列大事:秦可卿大出殡,元妃省亲,查抄大观园驱逐晴雯,探春治家,刘老老两进荣国府,鸳鸯拒嫁,尤三姐殉情,最后的压轴戏是宝玉宝钗联姻。这些事像一串念珠穿在一起,表达一个主题:自由在哪?平等在哪?穿这一串珠子的"线"可以说是贾宝玉。

《红楼梦》读后感9

  绿竹斑斑渐黄昏,相思无寄几度闻。寒塘至今度鹤影,冷月何时葬花魂。 ——题记

  细雨斜织的夜晚,不喧闹,只有那雨水与芭蕉碰撞的声音,只有那千百竿潇湘竹随风摇摆的声音。透过纸窗,黯淡的烛火闪烁,一女子在蜡烛旁持书静看。“咳咳咳”一阵咳嗽声打破雨夜的寂静,随后,依然是那淅淅沥沥的安静,依然是单薄、孤独的'身影……

  她就是《红楼梦》中最柔弱,最多泪的潇湘妃子——林黛玉。

  “潇湘馆”是黛玉的住处。“一带粉坦,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掩映。”“有大株梨花并芭蕉”,而忧愁芭蕉与清高翠竹正与黛玉性情相符。

  有人说黛玉就像寒冷的雪莲,美丽却孤傲,冰冷。可黛玉真是如此吗?没错,黛玉有时说话带刺,令人难相处,但她也有热心的一面啊!就比如说,在香菱想学诗时,宝钗对香菱说学诗并无大用,不要过于认真,而黛玉不同,她认认真真地教香菱学诗,并把王右丞的全集借给香菱,让她去揣摩,帮她分析诗句。可见黛玉比宝钗待人更简单,纯真。

  黛玉就像那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子,诗如其人,她的诗也是超凡脱俗的。“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将白海棠的素静优雅写到了极致。香帕墨迹,留下了“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识香痕渍也无?”的优美诗句。

  一阵风吹过,树上桃花吹下一大斗来,落的满身满地皆是花片。黛玉肩上担着花锄,花锄上挂着纱囊,手内拿着花帚,收拾起落花,不由感花伤己,在花冢哭道:“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香榭,落絮轻沾扑绣帘……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是啊,这纷飞的单薄花瓣,不正像黛玉孤苦的身世吗?“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难道从这儿,曹雪芹就已为黛玉的“红消香断”埋下伏笔了吗?欠泪的,泪已还后,苦绛珠也该魂归离恨天了吧!

  如此简单、如仙的女子,匆匆结束了她的一生,也许是凡间太多尘,仙子不属于这“花柳繁华地,温柔宝贵乡”吧?

  读完《红楼梦》黛玉的一颦一笑,一泪一喜都让我难以释怀。我读黛玉,读的是一种孤傲、一种气质,一种绝俗,一种灵动。面对封建社会的枷锁,黛玉以泪默默反抗,哭得像桃核一样的眼中,充满了与那个社会格格不入的,对爱情的追求……

  黛玉仙珠,我多想更多的了解你……

《红楼梦》读后感10

  一曲《红楼梦》,将人世间哀情道遍;一首《葬花吟》,把无尽落红悲声唱完。悲哉,叹千古幽情终虚化;泣哉,怜痴情儿女尽成灰,品读“红楼”,评点“红楼”,道不尽的“红楼”。

  一句“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写出了作者的辛苦与心酸,也表达出了知音难寻的无奈何苦闷。《红楼梦》巨大的社会意义不仅在于它写出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更在于它以这个爱情悲剧为中心,写出了当时具有代表性的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向腐朽的封建制度敲响了沉沉暮鼓。同时,小说通过对封建叛逆者的歌颂表达了新的朦胧思想,也敲响了新世纪到来的晨钟。在中国文学史上,还没有一部作品能像《红楼梦》这样把爱情悲剧写得既富有激动人心的力量,又能深刻全面地揭示出它的社会根源,从而对封建社会作出深刻有力的批评。

  令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林黛玉。或许,林黛玉是有些小肚鸡肠,是有些娇柔做作。但我们仍从她的一言一行中感受她的温柔与多才。我也并不否认薛宝钗很完美,她的大方,孝敬是书的亮点。但是,她在完美,也只是封建社会的塑造品,没有自己的思想,如娃娃般只知道一味的'服从长辈的命令。相比之下,叛逆的贾宝玉和孤寂冷傲的林黛玉却给我另一番体会。

  “花飞花谢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也许有人会说花谢是自然规律,又那样假惺惺的葬花呢?你们不懂,黛玉这是把花比喻自己,感叹自己会不会这些花一样,等到花期一过,也会像花儿一样孤零零的落下,没人问?黛玉葬花已经暗示了最后她悲惨的结局。

  红楼一梦,写尽了大观园的来历和曾经繁盛的景象,也写尽了大观园里豆蔻年华的热烈,但在那个年代,“男尊女卑”的封建传统观念造成了大观园里的重重悲剧:跳井而死的金钏,孤守青灯泥佛的惜春,含冤而死的可卿,青春守寡的李纨,被折磨至死的迎春,还有远嫁的探春……在封建社会的残害下,那一个个灵动鲜活的生命,那纯洁如雪善良的心灵,那如天使般的笑脸,无不让人为之叹息。

  小说如一只哀婉凄伤的交响曲,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人生悲剧构成一个个不同音色的音符,所有的音符贯穿了人生的各个层面,曲谱上下都弥漫着凄清幽怨的感伤情调。而曲中的高潮部分,自然是那刻骨铭心的爱情悲剧,从主子到奴仆,从宫廷到民间,从成人到少年,无不具有着一段哀伤的爱情。

《红楼梦》读后感11

  《红楼梦》——一部含笑的悲剧,一部含悲的笑剧。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个时代的悲哀,一个家族没落的悲剧。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巅峰,更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在曹雪芹笔下,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史为背景展开一幅画卷,更着重描写了荣、宁二府由盛转衰的过程。与此同时,在这本书中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的人情世态以及种种不调和的矛盾。故而,于我们眼前浮现的是一幅18世纪中国社会的历史长卷。

  在这本书中,我们能看出曹雪芹大胆的控诉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与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这不单是这一大家族的必然崩溃与罪恶,更是暗示了这一家族所属的阶级和社会的必然崩溃和死亡。

  也许很多人看这本书是冲着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也许是某个电视片段,也许是某个人的口述让人产生想探究那时爱情如何的`想法,可是不曾想到头来竟也是一个悲怆的历程。“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质本洁来还洁去。”面对封建礼教下的种种迫害和冷漠,甚至是以付出自身的生命为代价。质本洁的追求始终不弃。我们感叹二人爱情到头来终是一场空,可是又有什么办法呢?那时封建污浊的社会是否能容得“有情人终成眷属”这样的誓言呢?我想我们已经知道了答案。

  姹紫嫣红的大观园,繁花似锦的贾府日子,仿佛让人忘记了世俗的悲惨,又仿佛隔绝了外界的肮脏。可贾府的衰落是不可逆转的,这一方小园又怎能阻止封建社会对其的侵蚀?又怎能避免悲剧的上演?

  作者正是生于那个时代,书中他对不幸给予同情,同时又深深批判封建社会的原因、道理。在他笔下追溯到统治阶级繁荣景象的阴暗面揭露了封建制度必然没落的道理。曹雪芹先生通过这本书向我们印证一个道理:历史可以变迁,时代可以变化,人性却是永恒不变的。这本书里所表达的人性,即使是以现在的角度去看,依然可以感同身受。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古往今来,多少朝代的起起落落,多少名著里的悲欢离合,看《红楼梦》里如花的生命坠落在时代的长河里,一片锦绣繁荣里的落幕,让昨日的绚丽都入了尘埃。

  还真是一本含笑的悲剧,不禁感叹世事无常人生无奈,红楼可真是梦一场……

《红楼梦》读后感12

  红楼梦这部书,我看了数遍,从高中第一次拿到书,那么多年过去,这是为数不多还留的我身旁的书之一。86年版电视剧《红楼梦》是我在大学百看不厌的剧集,每一帧都是世间最唯美的画面。每每看书和电视剧,就是满心赞叹文字的细腻,画面的唯美,随着书中戏中主人翁的喜怒哀乐,也是而满心欢喜,时而悲戚,心有戚戚焉。

  两个月前,经朋友介绍,偶遇蒋勋细说红楼梦,一发不可收拾,每天只要有时间,无论上下班路上还是去见客户的路上。甚至国庆节回家路上,面对十数公里的堵车长龙,披星戴月,在蒋勋老师娓娓道来的讲述中,体味着十二三岁少男少女的细腻心思,竟然没有了我贯有的浮躁和抱怨,反而非常享受这片刻的宁静,甚至带着乐乐赏星赏月,异常觉得这个时刻的可贵和值得珍惜。

  通过蒋勋老师细说红楼梦,我才看到了红楼梦的宏大和伟大。通过细说红楼,我看到了曹雪芹的佛心,蒋勋老师的慈悲心。红楼梦通过蒋勋老师的讲解给我展现了:人际交往学,人性学,社会学,教育学,文学,以及电影脚本的角度,曹雪芹的蒙太奇写法。我能那么实质地感受到曹雪芹书写时的那种包容,那种心底的细腻,那种经过奢华后家族没落,又经过人情冷暖的那种悲凉。虽然我也爱红楼,喜欢红楼,但是从来没有想到过可以通过蒋老师的眼睛看到这本书那么丰富的层面,可以那么慢的看一本书,那么细腻的捉摸每个人物的小心思,每个人物的角度,每个画面的细节,那一帧帧一面面,都是在向我展现人生的各种不同,人性的各种内在外在。

  蒋勋老师曾经说过,如果用一个字来说红楼梦,那就是“空”。曹雪芹那种容纳万物的心境来书写笔下的这三百多个人物,每个人物都没有重叠,每个人都可以从他/她一出场一直到这个书的结束(前80回)都始终保留他自己的那个唯一的'个性。在写作中曹雪芹化身成了这三百多个人物,即是大富大贵的显官达贵,又是身份卑微的赵姨娘,小红和道婆,所以曹雪芹就是那活生生地千面菩萨啊。蒋勋老师在一次次在细细解读时,那由衷发出的一次次赞叹,都让我感动,感动我可以通过蒋勋老师的解读可以那么深地触碰到曹雪芹的那种宽广无边的佛心,又被蒋勋老师的慈悲心所感动,没有蒋勋老师的慈悲心,我怎会有机会在我32岁这年就可以触碰到曹雪芹的佛心?曹雪芹的佛性和蒋勋的慈悲心,才能让我们体会到我们自己可能看不出来的那些文字背后隐藏的真实情感。

  带着阅历来读书,可以从书中找到感动自己心底的那一帧那一幕。

  把自己的阅读与大家分享,可能让听者看到自己眼中的读者和文字,可以没有阅历但是也可以经历。这可能就是大家一起读书的真正意义。

《红楼梦》读后感13

  世上再无任何一部小说能够和《红楼梦》一样为众多的读者痴迷,为众多的专家所研究。一座大观园,让人引发了多少联想、多少渴望。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悲剧是这部书的主线索,而《红楼梦》不仅仅限于此,而是更多地描绘了世间百态、风俗人情和众多小人物的辛酸。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这句诗来描绘林黛玉的性格是再贴近不过的了。对于黛玉而言,宝玉是她唯一喜爱的人。黛玉虽然生活得锦衣玉食,却深受寄人篱下之苦。读罢全文,就会发现黛玉对宝玉的爱是专一的,是不允许任何人插手的。

  而宝玉,作为怡红公子的他,是一个“年少不知愁滋味”的贵族公子,他天资聪颖,但却视功名利禄如粪土,是一个与当时社会格格不入的人。但作者在他的身上寄托了对封建社会的不满,对理想生活的.美好追求。贾宝玉身上还存在着另一个人性的闪光点;那就是对下层贫苦人们的同情,宝玉对待他的丫鬟们也没有盛气凌人的态度,而是一种平等真诚的态度。这也是相当难能可贵的。

  此外,《红楼梦》中也有其他的一些人物。比如“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而误了卿卿性命”的王熙凤,还有精明能干、处事圆滑的薛宝钗,还有纯朴善良、幽默滑稽的刘姥姥。人间百态,各种人物都刻画得栩栩如生。

  《红楼梦》中的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特点,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真正的坏人,这是不同与中国古代其他小说的特点。读《红楼梦》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人物的肖像描写,“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但看黛玉的眉和眼,就生动形象地勾勒出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情。

  《红楼梦》另一个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诗词。那首《葬花吟》中的句子“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香榭,落絮轻沾扑绣帘。”多美的意境啊!《红楼梦》中黛玉写的诗像她自己一样委婉含蓄。“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而宝钗的诗中更多的是大气,“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令人不禁惋惜的是《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并没有完成全书,而仅仅完成了前八十回。“残缺是种美”,众多的红学家们研究揭秘《红楼梦》,而我也为这本书感到惊叹。

  说不尽讲不完的红楼,里面有许多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每一句话都值得去仔细揣摩。然而这次匆匆读完,已经把我深深吸引住了。经典之所以称为经典,就在于它永恒的魅力。

《红楼梦》读后感14

  读《红楼梦》一曲《梁祝》他听了无数次,感动了无数次,可现在才知道,它的主旋律取自越剧《红楼梦》,染后知道曾经的感动竞也属于《红楼梦》。

  《红楼梦》,一代名门望族的没落,一段悲凉的爱情故事。

  贾家,一个贵族豪门,败落了,我将它的结局归结在王熙凤身上,是她的弄权作势,狠毒心肠推动了贾家灭亡的车轮。可也不全由王熙凤而起,毕竟历史的步伐是不可逆转的。

  《红楼梦》的悲凉爱情是作者赋予的,可也是这悲痛让曹雪芹感伤一生,他的死也与他的《红楼梦》不无关系。我常常在想,自己因林黛玉和薛宝钗,哪个伤心多一点。

  林黛玉是叛逆的,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年代,她的思想与社会背景格格不入,她要求婚姻自主,但个人始终是渺小的。她与贾宝玉的那场悲爱,一方面开始于她的叛逆性格,一方面又促进了他叛逆性格的最终形成。遗憾的是他们在反叛逆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导致了悲剧的结局。林黛玉葬花,因为她对生命凋谢的惋惜及对弱小的同情被悯,却不知生命的轨道亦如此,无法逆转。花开花谢本是生命轮回,在黛玉眼中是无奈。林黛玉的死是作者决定的,她不甘,宝玉结婚的那天,她死了,抱憾而终,宝玉却不知道,自己洞房内牙床上坐着的另有其人。

  薛宝钗,也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她以黛玉之名嫁入贾家,也深知宝玉、黛玉二人心意相通,却无力抵抗,薛母再疼爱她也无能为力,贾母如此有诚意,自己又怎能婉言拒绝,何况薛蹯之事,贾家也尽了不少力,宝钗也不想为难母亲。嫁于宝玉后,虽说黛玉已死,宝玉代她也不薄,可宝玉仍是对黛玉念念不忘,最后她已怀身孕,宝玉仍是舍她而去,出家为僧,留她独守空房。说来,谁比谁惨已经不重要了,这故事本就是一个悲剧,有何必追究其它的'呢/

  对于《红楼梦》的结局,我有甚多的不满,可有人对我说:“既然你不满,林黛玉最终抱憾而亡,贾宝玉出家为僧,那你觉得什么结局是完美的呢?”我不知道,或许我更在乎的是作品前卷与后卷的不合。

  红楼梦,实是梦一场,看完红楼梦最大的感受不是空虚,也不是茫然,而是前所未有的平静,这才深深体会“心如止水”的感受。

  红楼梦啊红楼,自一块玉石起,又到那块玉石止,前世因缘,今日续,悲就悲在这段情还得不是时候,不是合适的地方。

  一曲终,人皆散。

《红楼梦》读后感15

  中国有四大名著《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和《红楼梦》,部部皆是精彩绝伦,而作为一个女孩子,前三部对我而言没有多大兴趣,它们涉及到了军事、政治、神话,所以最吸引我的非《红楼梦》莫属了。

  《红楼梦》原名有《石头记》,《情僧录》,《四月宝鉴》等。《红楼梦》成书于1784年,梦觉主人序本正式题为《红楼梦》,《红楼梦》一共有120回,前80回由中国清代伟大文学家曹雪芹着,后四十回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鹗整理。《红楼梦》它以荣国府的日常生活为中心,以宝玉,黛玉,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及大观园中点滴琐事为主线,以金陵贵族名门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鼎盛走向衰亡的历史为暗线,展现了穷途末路的封建社会终将走向灭亡的必然趋势。并以其曲折隐晦的表现手法、凄凉深切的情感格调、强烈高远的思想底蕴,在我国古代民俗的爱情婚姻悲剧及、封建制度、社会图景、建筑金石等各领域皆有不可替代的研究价值,达到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被誉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红楼梦》带着忧伤、凄凉的气氛,让人常常想落泪,而里面的诗词之多又让人不得不折服其下,怪不得有那么多的人在研究《红楼梦》呢。《红楼梦》还多次被改拍成电影,最早是在1927年,最近是在20xx年,一部比一部拍的好。《红楼梦》后四十回有10多种续写,可见,《红楼梦》是多么得受欢迎啊!

  《红楼梦》是一部大书。它并不只是一部言情小说,它更是一部对君主专制社会末期四大家族的兴衰史的概述,这已经逾越了言情小说的范围。《红楼梦》起于言情而终于言情,但不止于言情,这样才能衬出情的深度与厚度在如此精妙的布局和秩序下,这等空间、这群人物中,看似庞杂的故事在作者的笔下事无巨细,分明清晰地娓娓道来。

  《红楼梦》还被好多著名的人评价过呢,有毛泽东,鲁迅等,又可见,《红楼梦》是多么的精彩啊!

  《红楼梦》一书让我时而高兴时而忧伤,时而愤怒时而感慨万千,也让我想了很多,或许吧,事事不能完美,而人也如此。

  自从我看了《红楼梦》以后懂得了许多道理,我很佩服曹雪芹,他可以写出这么好的作品,把里面的人物写得那么栩栩如生,好像就站在我面前。我要向他学习,练好作文基本功,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