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橡树》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致橡树》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致橡树》读后感1
舒婷的这首诗一直是我向往的爱情境界,可是如今读来却另有一番感想。有次看到舒婷的采访,她说这首诗并不是爱情诗,而是为女人的外表和她的独立性而写的。舒婷认为,每一个女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和理性的思考,所以女人应该坚强独立。我在不久之前仍对她的观点百分百的认同。可如今当我也经历了感情磨难,我发现也许是我的理解太片面,太表面了。
这个世界是一个充满了各种关系的社会,女性的觉醒和追求独立自由是多少年来,多少代女性被压抑的集体反弹。但是在我们中国大陆妇女解放运动是否矫枉过正?当越来越多的女性在追求“自我为中心”时,我们也看到了另一方的`反弹,男性和女性成了竞争对手,他们都在争取有限的资源,都在争取到底那一个是被动那一个是主动。现代女性很大的纠结就是,事事都在争取主动的姿态,但传统价值观念又让她觉得自己应该是被动的。
反观我自己的经历,我就是如此直白的把这种竞争引进了自己的私生活,甚至当我遵循传统价值观念以付出和奉献为爱时,却仍然选择了具有攻击性的姿态,我恰恰放弃了我之所以成为女人的柔软,也不自觉的放弃了我身为女人应该得到的关爱与怜惜。当我执着于为什么我的付出没有被认可时,原来在我自己的心中也没有把自己作为一个女人来对待。我的咬牙硬撑是件多么主观的事,我忽略自己内心的感受,同时也疏忽了给对方造成的压力。
如今的我仍然追求《致橡树》般的爱情关系,但要把作者称为“这些都还不够”的部分放到更重要的位置----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蔚籍;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 衬托你的威仪;甚至阳光 甚至春雨。遵循我内心的感受,发觉我女性的温柔。
今天下午在言谈之中,忽然想起一首诗——舒婷的《致橡树》。虽然这不是一首纯粹描述爱情的诗句,但是许多人却从中看出了爱情该有的态度。记得以前最喜欢其中的一句“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正是这种努力成长为树的信念,让我一度动容。自古以来,女性的形象似乎就被设定为了柔情似水、若柳扶风,长久以来受到压迫的旧社会的妇女也习惯了依附男人而生。拥有与失去似乎向来不是由女性向导,而只是被动地承受。
也许真的存在那种耐心极好的男人,那就是极品了,不是你我轻易能够遇到的。男人的确喜欢温柔的女人,但是温柔不是软弱无力、不是悲泣啼哭,温柔的女人也可以拥有一个坚毅的灵魂。泪水也许会换来男人一时的柔情,但总怕终有一天,这个曾经给予你温暖的手也会因为疲倦而无力地垂下。我想我是不愿当这棵菟丝花的,那样只能努力地依附大树而生,贪婪地榨取大树的精力来得到生存,让大树的躯干无法得到伸展。我愿意用我的智慧来经营我的感情和生活,将自己塑造成一个温柔的女人和一个并肩的战友,拥有自己独特的和煦而坚定的微笑。当欣赏江山如画的时候,我愿意化为一汪春水,为这副风景增添一抹丽色;当遭遇风浪袭人的时候,我亦可以和你一起迎风而上 ,而不是委屈地退缩害怕、逃离。
《致橡树》读后感2
我记得中学时代的语文课本上,有《致橡树》这首诗,在那个情窦初开的豆蔻年华,告诉我们,什么是爱情。不是攀附与依赖,不是迷恋或崇拜,是独立与平等,是携手与并肩。是一种彼此欣赏、彼此成就的亲密关系。
年少时,也会被琼瑶式的生死爱情,或是人人都爱我的玛丽苏爱情打动,情绪跌宕,觉得人生的美好,爱情至上。现在,我们看过了许多不同的风景,听过了各式各样的故事后,再细细回味舒婷的《致橡树》,发现,爱情的伟大在于,让双方变得越来越好。如果一段爱情,让你不再是袅袅少女,不再是翩翩少年,失了风采,失了风度,那么,人生短暂,为什么还要花费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如此消耗美好的自己呢。因此啊,爱情的作用应该是充实,而不是消耗。所以,爱情滋润,到底在滋润什么?不仅仅是外表和物质的提升,更应该有行为和心智的成熟与进步。关于面对爱情,我们要有什么样的态度和行动,有些观点做些分享,但是以下只能用来要求自己,不可用于要求对方。
不去否认爱情的美好,但要学会质疑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们在每个阶段都面临有不同的人生命题,要承担很多角色,要事业,要成长,要健康,要财富,要照顾父母,要成全孩子,还不能丢掉自己。成年人世界里的既要、又要和还要,讲真,还在纠结的爱不爱,已经没有那么重要了。如果对方爱你,那么,你很幸运,那就珍惜和用心经营。如果对方不爱你,也不错的,至少,你知道了,就不要再浪费时间和精力了。如果不知道对方到底爱还是不爱,讲真,其实也没太所谓的,毕竟上述列举的`人生命题能做好已是不易。
爱是一种行动,不是感觉和语言。如果爱一个人,就去想想怎么样才能基于他的需求,采取具体的行动。不是用你的大脑在心里默念一万遍我爱你,更不是用你的嘴巴告诉他一万遍我爱你,而是用你的手和脚,去做些实质性的行动,行动才是最深情的告白。之前听书听到一个观点蛮好,书名忘了,但观点印象深刻。如果你感受不到对方的爱,那么,你就去做一些你认为能够表达你的爱的事情。
沟通是爱情里的无限游戏。有需求开口说,有疑问开口问。爱情不是想象和猜测出来的,矛盾和误会往往源于过度的猜测。同时,沟通的形式比内容更重要,给人带来甜蜜感受的,往往是该死的仪式感。在《非暴力沟通》一书中提到的四个步骤可以在与对方的沟通中进行应用。观察:清晰地表达观察的结果,注意区分和评论之间的关系;感受:清晰的表达感受,注意区分和想法之间的关系;需要:是感受的来源;请求:提出具体的请求,注意区分和命令之间的关系。需要避免用自己的标准(价值观、信念)等来衡量、要求对方,将责任归咎于对方。也不要去做比较,这种方式使我们蒙蔽了对自己和对他人的爱。更不要回避责任和强人所难。
明确爱情的底线,忠诚信任,梳理爱情的态度,可有可无,明确爱情行动,携手并进。先爱己方能爱人,要求自己而不约束对方,至于对方如何,便是对方的造化了。于己,莫失风采、风度和风骨。
《致橡树》读后感3
一首内涵深刻的爱情诗歌,近日重读这首诗,更加感受到它的深刻与魅力所在;作者赞美了一个坚贞的、热烈的爱情,颂扬了一个不仅纯真的、炯热的爱,并且是一个高尚的、伟大的爱;作者以橡树为对象,把自己比作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与之站在一起,同甘共苦、风雨同舟;上至枝叶,下至根基紧紧相融;枝叶的摆动,相互的致意,没有人能够听得懂,只有他们两人明白的.这种无声的语言。他们的心灵相通,无语的意会,这种爱情达到了极致,这是何等的精神境界啊?这首韵味生动的诗。经著名配音演员丁建华动情的朗诵,以及优美的旋律加之衬托,更加丰富了作者的情感和这首诗的魅力。效果极佳,为之完美。
《致橡树》是完全没有朦胧意味的爱情诗,诗人运用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表达了明丽隽美的意象,在中国新诗八十年的发展史上,也许再没有其它任何一首爱情诗比它更优秀。更难能可贵的是它创作于一九七七年三月,是文革后最早的爱情诗。
爱情,是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课题,也是古今中外诗歌描写最为广泛的题材。朦胧诗人的杰出代表舒婷,深感现实生活中崇高精神的丧失而追慕先贤们伟大爱情的坚贞,用其《致橡树》向人们提出了一个爱情的高标准。她在这一诗篇中塑造的爱情形象,鲜明地昭示了一种独立、平等、互相依厚又相互扶持、理解对方的存在意义又珍视自身生存价值的爱情观。
多人总是梦幻自己的爱情都如舒婷的这首诗一样,纯情纯真,美丽高尚,但这有点太唯美化,在这个物欲横流,灯火霓红的世界里,白色是那种早以画不了来的色彩,爱是什么?情是什么?物资与现实,爱情与金钱,欲望与道德?多少人在这泥潭中挣扎茫然探求沉沦。
迷乱的都市,人潮涌动的马路人与人都带着面具生存着,人们渐渐都有了一种难治的病,呻吟着追求那种人类的奢侈品------爱情,人们总是在寻找靠岸的地方,等找到了靠岸的码头,却在海里面迷失自己,在爱的错乱里忘记了如何去上岸,人学会了生存却忘记了如何去爱。
人生,相爱容易相守难。
纳兰的那首小诗。“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西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人生若只如初见。短短七个字,道尽多少悲凉。初初相识,人若孔雀,本能的尽极绚丽,礼貌羞涩着收敛脾气,绽放美好。而那些观者也大都怀着欣赏,暗暗叫好,怜爱有加。便想将之拥有,日子久了,孔雀颓累,羽翼渐退,时间长久,还会转身,生气。生人如此,情人爱人之间也不能一样。致橡树中的这句“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只能为一声感叹罢了。
也有人说过,感情就是因为存在一些遗憾和残缺,才会唯美,永恒。也许说这句话的人只是隔岸观火,所以会觉得美。心中的伤痛,只有自己能品尝。那些,“不管天长地久,只想曾经拥有”的人,也只不过是自己苦笑安慰自己的话罢了,去过泰山,站在大山之顶看下垂望,生与死只是一线之的事,低看浮云,远看山村,我们都只不过是尘世中的一颗尘土,猛然回首,能守着一心灵的一方净土,执着一份清淡,过着问心无愧的生活不随波逐流。知足常乐这也是一种幸福。追答
望楼主采纳
【《致橡树》读后感】相关文章:
《致橡树》诗歌赏析11-24
致橡树读书心得04-11
读舒婷《致橡树》有感800字(精选6篇)03-11
哈姆雷特读后感-读后感-高二01-12
小学生读后感读后感03-29
读后感06-17
经典的读后感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