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目送》有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目送》有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读《目送》有感1
读到这一章节,最后一句,颇有感触:“修行的路总是孤独的,因为智慧必然来自孤独”。突然想到汤显祖在《牡丹亭》有《鹧鸪天》一阕,于你,于我,于所有奋斗路上的年轻人颇有教义,提笔默写,聊以为寄——“刮尽鲸鳌背上霜,寒儒偏喜住炎方。凭依造化三分福,绍接诗书一脉香。能凿壁,会悬梁,偷天妙手绣文章。必须砍得蟾宫桂,始信人间玉斧长。”——题记
在我的大学生活中,有一样东西是始终不可或缺的。数量不多,但是内容能眩人耳目,不贵,却彰显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散发着智慧的光芒,带着精深的思想,载着作者辛勤的`汗水,背负着历史背囊,向你缓缓行进。
它能帮你找到准确的人生定位,价值取向,与你分享人生的真谛,他的行文告诉我:男孩,士不可以不弘毅!她的墨香告诉你:女孩,此花莫与群花比。
缓缓的翻开一卷带着历史沧桑感后浓重感的词卷,那里记载着太多古人的悲欢离合与浮萍散聚,有无数风流王者金戈铁马,逐鹿中原的故事,有山中隐士无心功名,归园田居的故事,有着无数折腰英雄赤血黄沙,马革裹尸的故事,还有无数仁人志士,游走于茶马古道,奔走相告。
当你对人事迷茫,对故乡思故人的时候,你会听到晏殊“不如怜取眼前人”的感叹。在你蹉跎光阴时,你会听到李清照“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的悲叹。当你放荡不羁,你会听到李煜“无限江山,一响贪欢”的悔恨。当你感慨流年光转,韶华易逝的时候,你会听到蒋捷“流光容易把人抛”的些许无奈。当你仕途不顺,屡遭坎坷,你会感受到东坡“又得浮生一日凉”的豪迈与豁达。当你春梦无痕,遥望月色,思念故里佳人,汤显祖会对你有所慰藉“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当你沉浸在书海之中,你会无限欢愉,你无须与任何人交谈。看似形单影只,但意不孤独因为有的时候,一个人也是独欢,两个人却是寂寞。就像龙应台所说:智慧必定来自成熟。成熟,是成长的必然产物,犹如那初好的牡丹,雨后的新竹,或是那傲枝的寒梅,就在一场新雨过后,在你有意无意之间,就会看到怒花新立,竹林穿风,翠绿初新,云霞翠烟。这也许叫做寂寞开无主吧,就像冷梅那样,不为别人赞美,自己傲然怒放,只听从内心的召唤,在自己的季节里绽放和摇曳,那没一片花色与每一缕花香,惹得旅人驻足与观望。我们赞叹她的盛美,我们可曾知道她在寒风中寂寞的绽放?我们爱闻寒梅的冷韵幽香,怎有知道她曾经受过的冷雪冰霜?我们也会赞叹雄鹰的振翅高翔,但是谁想过他们经历过怎样的生死存亡?
读《目送》有感2
其实真的不想用星星数量来表达对书籍的感受的,因为觉得自己还不足以评价每个作者。《目送》是耗时好久总算拖拖拉拉的看完的一本书,之所以这么久可能因为它不像小说那么吸引人,勾着人看下去。每次看这本书都觉得内心很安静,浮躁的时候是不适合阅读它的`,只有内心平静才能很好地理解它其中的深意吧。当然我觉得自己做的远远还不够,很多地方都没有能理解深层的意思,只是字面看过后就结束了,总觉得它应该还有什么可自己就是读不出来。可能生活经验还不足,又或许是知识面还很浅薄吧。总之,好在读完它了,没有中途放弃也是一种进步了!期待不可知的某日当我重新阅读它的时候,能有别样的感受吧。
读《目送》有感3
在部队大院里生活的孩子都有一个情结。那就是军号情结!还记得小时候温馨的早晨,军号如同一个带刺的吻,即使你想再贪会儿睡,它激情响亮早也折腾的你睡意全无。母亲已经在厨房忙碌,高压锅发出嗤嗤嗤...的声音,厨房玻璃上覆盖了一层薄雾。走到近处惯有的饭香味便扑面而来。父亲用前一天,空了半干的拖布拖地,窗子被一扇扇的打开,清晨的阳光一点点的跑进来。走过房间的每处地方都有一股湿润的气息,仿若露珠碎成粉沫洒在空气当中......
这时家家都开始忙碌了,迎接新的一天。好怀念啊......
每当此时我就特别想知道,儿子的`早晨是否也有过温馨,想想一定也会的吧!那份温情......也许,若干年后也会在他的回忆里开出最美的花!
每个人对家都会有不同的情怀吧,不同的细节不同的环境,一样的难忘。一定都会有着深深地记忆吧!
读《目送》有感4
人的一生,不过是弹指一挥间,白云苍狗,斗转星移,这在龙应台笔下的《目送》中流露得淋漓尽致。她以细水流长般的笔触将我心中的铅华洗涤,不吐不快。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只不过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们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每当读至于此,我的.心头为之一怔,似苍穹深处独自黯然神伤的云翳被一抹明媚空灵的阳光不偏不倚、洋洋洒洒地照耀。为人子女,感触最深的莫过于目送,时光荏苒,岁月蹉跎,我们在父亲母亲的呵护下茁壮成长。岁月从不饶人,我们从蹒跚学步到亭亭玉立,从与父母寸步不离到背井离乡,每当离开家门,脚步多挪一寸,身后炽热的目光便长一寸。纵使一步三回头,也心知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唯有目送不远不近,含情脉脉进行着颇具仪式感的无声告别。一次又一次,周而复始,那么深情,惊艳了岁月。、
“时间是一只藏在黑暗中温柔的手,在你一出神恍惚间,物走星移。”读罢,心潮一浪高过一浪,再推敲斟酌,不觉已头涔涔泪潸潸,白驹过隙,日月如梭,不知不觉,父母的青丝逐渐退成银色,额上兀然平添了几道格格不入的皱纹,细腻白皙的纤纤玉指也变得黯然无光。他们也曾红光满面,意气风发。岁月不温不火地叙说着,终有一日,我们也会目送他们。
龙应台面对着父亲的逝世,曾这样叙述自己的心境:“像海上突来的闪电把夜空劈成两半,天空为之一裂,让你看见了这一生从未见过的裂缝,最神秘的破碎,最难解的灭绝。”读后感·我似乎听见了他心在滴血的声音,或远或近又时远时疏,细思恐极,令人不寒而栗。诚然,长长久久只是人们美好的幻想,生而为人,离别不期而至,旦夕祸福云谲波诡。子欲孝而亲不待是多么痛彻心扉的领悟。最后的目送,将长眠深藏于地下,温暖余下的岁月。
人生须尽欢,亲情趁年华,聚散伤别离,缘尽未有时。世事难料,人生须臾片刻,却道是人间情尽美。目送又目送,须且行且珍惜。
读《目送》有感5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一小段带着一些伤感的话令人想到了许多,思考了许多,感受了许多。这段话,来自一本令人回味无穷的书——龙应台的目送。
《目送》,可以说是一本“生死笔记”,书中共有73篇散文,每一篇的字面都是这么优美,含义更是那么深刻。一篇篇散文,有的写父亲的去世,有的感叹时光的流逝,有的怀念兄弟的同甘共苦,有的回忆朋友的牵挂……即使主题不同,但每一篇都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对生命的认识。
几十篇散文,绝大多数都离不开一个主题——亲情。
从父亲的死亡到母亲的'衰老,从儿子的离去到兄弟之间的情同手足,从儿子年幼时牵着他的手到儿子长大时毅然离去,从时刻陪伴着母亲到母亲脑子出现问题……一段段文字,一句句感叹,都让我浮想联翩——亲情,真的是人世间最美好的字眼。
在我姗姗学步、牙牙学语时,是外婆,夜以继日地照顾着我,喂我喝奶,喂我吃饭,哄我睡觉,帮我换尿布,她仿佛有着无限的精力,即使已经年迈,但却从来不喊苦、不喊累,白天要看着我满屋子乱跑,时时刻刻跟着我,到点了要喝奶、要吃饭,我不能有一刻跑出她的视线外。晚上,我睡觉了,但她还是不能睡,万一我晚上哭了,万一我晚上开始闹腾了,外婆得在第一时间安抚我、照顾我。即便如此,但外婆却帮我爸爸妈妈照顾我,直到我回杭州上幼儿园。我长大了,外婆也老了,但外婆对我的爱却从未停止,我与外婆的感情依旧浓厚。这,是外婆的爱。
上学了,开始照顾我的是爸爸妈妈。在我的印象中,幼儿园时,爸爸似乎隔三差五地就打我,有一点小错误他都会严厉的指出,并严肃地批评我,经常抓起我就打,让我从小就对他产生了畏惧。上小学了,爸爸妈妈不再打我,小学低年级,他们对我的看管很是严格,每天的作业妈妈都会一个字一个字地检查,每次下发试卷他们都会指出我的不好,即使成绩不差,但在他们眼里我似乎没有用心。大概是从四年级开始吧,爸爸妈妈不在用过多的精力管我,学习、练琴全都让我自己安排,作业也不会像以前一样检查,每天只是签个字,对待考试成绩,他们也只是让我自己想想哪里不够完美。或许是小时候习惯的养成吧,即使爸爸妈妈放手了,但我却依旧像以前一样,学习没有松懈。严厉也好,和蔼也罢,都是爸爸妈妈对我的负责,都是他们对我的爱的体现。骄傲时的“泼冷水”,伤心时的安慰,开心时的分享,都是父爱、母爱的体现。这,是爸爸妈妈的爱。
成长的道路上,必不可少的一定是同龄的小伙伴,而陪伴着我的,便是我的表姐、表妹。每年寒暑假必定是我最开心的时刻,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可以看到我的表姐表妹了。表姐就是我的知心姐姐,什么话、什么事我都一览无余地全都告诉她,喜欢哪个明星、想去哪里玩,这一些,她比爸爸妈妈还了解我。表妹呢,则是我的“小跟班”,小时候一起玩过家家,长大了一起学习、一起看电视,我做什么,她就跟着做什么,虽然我比她年纪大,但她却显得更加成熟。小时候分别时我总会泪如雨下,表妹会帮我擦眼泪,安慰着我;被爸爸妈妈批评了,表妹也会听着我的倾诉,从不说烦……这,是兄弟姐妹的爱。
人生路漫漫,能陪伴我们一生的基本都是我们的亲人;能对我们不离不弃,不管做什么都会包容的只有我们的亲人;严厉地指出我们的错误却又悉心帮助我们改正的也是我们的亲人……
亲情,就像一颗糖,让人感受到甜蜜;亲情,就像一盏灯,为我们指引方向;亲情,就像一滴水,滋润着我们的心田。亲情,是庇护,是陪伴,是动力,是我们每个人都渴望的最真挚的一种感情。大到5·12地震中一位母亲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孩子的生命,小到生活中兄弟姐妹为自己准备的一颗糖、一杯水,生活中的一点一滴,都是亲情的体现。
亲情,不如爱情那样轰轰烈烈,不如友情那样令人羡慕,但却是地久天长的感情,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感情。《目送》看完了,但亲情却永存在我们的身边,亲情的温暖永远都是我们最信任的依赖。亲情——人世间最美好的字眼!
读《目送》有感6
放下龙应台的《目送》,抬头看一眼挂钟,一个小时又过去了,蓝色天空的色彩愈发艳丽,但又飘上了几朵红云,街上的车多了,一片红色的车灯在闪烁——已是黄昏了。
我不得不感叹时间飞逝,我刚坐到书桌前到放下书仿佛只是一眨眼。这不禁让我想起了《目送》中的一句话:因为无法打开,看不见沙漏里的沙还有多少,也听不见沙漏的速度有多快,但是可以百分之百确定的是,那沙漏在不停地漏,不停地漏。我仿佛看见了那个镶着金边的时间沙漏,但看不见沙漏中还剩多少,漏了多少,只看见沙漏两头的中间有紫色的漏沙在流动。
翻看着从小到大的照片,从黑白的,照片都发黄了的外公外婆的年代,到色彩鲜艳的现在;从满头黑发的长辈与刚出生的我,到年过七旬的`外公外婆与充满活力的青少年时期的我,我又一次感叹时间的无情。
时间会不会停留?
时间固然不会。
那次外出旅行。在国外度过了十几天没有外公外婆的生活,现在回了家,自然最想看见他们。回到家,为我们开门的是外公,将我们的箱子拎进屋的也是他。我走进屋,看看这个可爱温馨的家。外婆赶紧端出了热气腾腾的米饭,好久没吃到它了,那香味真是深入骨髓。饭桌上放着为我们准备的菜肴。坐下来,将一口家乡风味的菜送进嘴里,整个口腔便立即充满了温馨。这饭菜的味道没变,是我从小吃到大的味道;电视机里和往常一样,正播放着新闻,没变。只是坐在电视机前的外公,变了。他的声音变得略有沙哑,背也稍稍有些弯了,再稍微弯下腰,似乎就要与我一般高了。
我曾在多少个夜晚偷偷哭泣,我是那么害怕失去那些爱我和我爱的亲人,害怕我还没准备好,他们就离我而去,并用他们的背影告诉我:不必追。
转眼间,十几年岁月如同抓在手中的细沙,无声无息地流失。然而,沙子流了,可以再抓一把;花儿凋零,明年会再开;但是印象中那个能把我放在肩头的外公,却随着时间,一同流走了。
“岁月是一场有去无回的旅行,好的坏的都是风影。”。
读《目送》有感7
台湾女作家龙应台的书《目送》,屡屡打动我心。几年前第一次读,感概不已,哥哥姐姐也一起共读,也被感动。前年回乡,拿起书架上这本好书,龙应台深邃的文字,依然让我流泪。今年儿子也开始阅读,儿子惊呼“实在是本好书”,不过有些篇目,他觉得理解不透,邀我共读。龙应台笔下那些亲情,那些美好,那些苍凉,不会因为时光的流逝而改变,却更加隽永了。因为,整本书,就是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这是《目送》里的经典文字,多么真切地描述了孩子长大,渴望独立,而父母拳拳不舍的心理。回想自己也一样,年轻时,想仗剑走天涯,看尽人间繁华。孟郊的诗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就是年少时的心态。龙应台想到他的父亲送他上大学的情景,又想到十几年后,他的父亲住院,生活不能自理。而最后,是在火葬场最后一次目送。
最近,陪伴最要好的朋友,送别她的父亲。她在父亲离去后那天,在医院给父亲办出院手续时,她说:“想到那个很亲的人,再也不会回来了,心里就很痛。”我也感同身受她的痛。她后悔没能在父亲在世时,陪他去他想去的地方。为此,她专门买了车,打算带母亲出游,尽早实现母亲的心愿。我俩相约,尽早去实现和满足父母的愿望,努力过好当下的每一天,这也许就是《目送》给我们的启示。
读《目送》有感8
我们都会在路上走很久很久,让我们珍惜路上的时间,路上的感情,路上的故事吧。我们会回味,会想念,讲起来的时候,伤感很少,笑容就很多了。满眼的泪全在笑容里。
——题记
龙应台说,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而我说,作为母亲,孩子的降临便是生命的起点;而凝望着父亲化作一片灰烬,永远地沉睡于地下,则是一个女儿生命的终点。
龙应台,一个女儿,一个母亲。
渐入中年的她,默默承受着父亲老去的痛苦,煎熬着父亲逝去的悲痛;却又要放手儿子,静静地拾起儿子6岁时对自己的依恋与不舍,再悄悄地把这份欣喜压入时光的枕下。失去了父亲,就失去了在长辈面前放肆的机会;失去了儿子,就失去了自己生命延续的希望。甚至,往深入想,就会发现自己已经和父亲隔着生与死这令人恐惧的漩涡,又与儿子隔着一堵用岁月的冷漠流逝砌造的无形的墙。
是的,我们无法想象面临着与此种种的人,拥有怎样一颗心,去隐忍地接受和包容正活着的现实。站在人生的巷口,龙应台缓缓地目送着父亲和儿子,那是痛楚和深邃在蜿蜒着向前蠕动,灼灼的目光,该是深藏着幽微的泪光吧!但她一定是咬牙,让泪水惊慌失措地逃回眼眶。因为她知道迟早有这一天,这只不过是生命的成长和衰老,这一切都该是自然的法则。无非是我们殷切期盼这一刻不要到来罢了!要知道,成长的结果是与自己渐行渐远,亲爱的孩子将走上他自己的人生道路;而衰老的终点则是长眠于大地之下,我们只能用双脚的温度去感知来自大地某一角落的呼唤和祝福。但无论是作为一个女儿,还是一个母亲,对这早有预料的一切,仍潜藏着不甘心。
其实,有哪个女儿,又有哪个母亲,会真正毫无怨言地接受呢?
不由想到了自己的母亲。
当别人谈论起自己的孩子似乎渐渐走出父母的世界,而是加快步伐走向自己的生活时,母亲都是高兴地说,我的女儿和我还亲着呢!面对别的父母的羡慕,母亲总是带着自豪。时光也纵然无情。有时母亲送我上学,她站在路口,而我静静地走向学校时,竟有一种离母亲越来越远的感觉。我感受得到母亲的目光紧紧地追随着我,但我却不曾回头——因为我的对面,我的同学也在向我招手。我竟在刹那间发现,牵着母亲的手,叽叽喳喳像只小麻雀一样,不停地问她各种各样稀奇古怪问题的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了。甚至对母亲说一声“再见”也悄悄地隐逝在我儿时的某段时光。然而母亲也在变。每次出门,她总是慌慌张张地关这个关那个,而我只是倚在门口不耐烦地看着她忙忙碌碌;可在从前,她却是那么伶俐能干,总是她靠在门上等我欢欢喜喜地拥入她的怀抱……
是啊,我也正在渐渐地离开她。
可母亲呢?我的身影是从未离开过她视线的。
而当同样为人子女的母亲,听说外公住院的消息时,只带着一颗焦灼的心,不顾一切地奔赴几小时的路程来到老家。外公上了年纪,这一住院,一时半会儿更是出不来。母亲也想到了能陪着外公的日子该不多了吧,就每时每刻地陪着外公。母亲也累,但累得快活,所以她从不说一句,因为自己可是女儿啊!
我忽然意识到,如果不是因为女儿这个身份,母亲还会这么迫切地赶到外公身旁吗?或若是外公真的不久于人世,母亲一定会慢慢地来,这大概像是目送着外公离开吧。
所以,龙应台用她深沉的智慧把这一切总归为三个字:不必追。她说,放手是为了让孩子飞翔;而父母的.逝去,是无论如何都追不回的。可是,真的不会去追吗?那该是多理性的人才能做到!龙应台既会目送他们离开,也是希望在目送的时候,谁可以回头望自己一眼,那即使是目送,也胜过千言万语了吧!而现在,谁也没有回头一瞥,只余下那份感伤、无奈、落寞是最好的见证吧。
再想到几十年后的自己,也将面临像龙应台一样的人生困惑,看着这么年轻的自己,竟然有一种时光匆匆流逝的急促之感。想着,没来由地一颤,仿佛是被时光的鞭子狠狠地抽了一下。我只能扯着嘴角笑笑,因为这一切虽遥远,可终有一天会到来。
我忽然明白了龙应台的心境。生命是短促的,与亲人共处、享受亲情的时光也十分短暂,这才弥足珍贵;而最亲爱的人也终会随着成长或衰老与自己渐行渐远。抓不住孩子的成长,也留不住父母的老去,那就无怨无悔地接受吧。而我更觉得,作为还是孩子的我们,和父母一起走在路上的时光还很长,在我们没有面临与父母道路的岔路口时,不如慢慢停下脚步,等一等,转个身——也许回头之间,那些成长路上一幕幕的往事就会在脑海里闪现,而你会发现,和父母同行也是一种快乐。
站在人生的一个中点,前面是父母的衰老,后面是孩子的长大。尽管都是离自己渐行渐远的背影,但如果我们用目光追随着他们,就像曾经他们也用目光凝望我们一样。纵使他们不回头一瞥,他们的背影,这也将是一种幸福的珍藏。
读《目送》有感9
假期读了龙应台的《目送》,书中写尽了作为女儿、母亲、姐妹的她与自己的父亲,儿子,哥哥一次次的聚散离合。一次次的目送也意味着人情的浓淡,一次次的目送讲述了多少沧桑巨变。
新学期伊始,我和爸爸离开了我们一直生活的营口,来到了大连。爸爸来这里工作,而我也来到了一个新的学校,开始了新的生活。一直生活在母亲身边,突然的离别让我感到兴奋和恐惧,兴奋的是我终于可以摆脱母亲无微不至的“照顾”,恐惧的是我面临的陌生环境常常让我感到离开了母亲的孤独。
曾几何时,我一直是她的翅膀下长不大的小小鸟,可是现在我要一个人来面对以前从来不用费心的日常生活,尽管还有爸爸,可他是个工作狂,忙的时候常常自己的顾不得吃饭。
临行前妈妈收拾好了我所有的该带走的东西,但我们踏上月台,例行挥挥手的一刹那,满载着行将远行的兴奋的我突然发现母亲眼角的泪痕———我是不是太粗心了,还是我太不在意了,我还没有能力去体会她此时此刻的感受。当列车渐行渐远,我依稀能感觉到妈妈一直站在初春的寒风中,列车,也许是我的身影,像一块吸力巨大磁铁,牵引着她的目光,就那样,她会一直望着远方。
这种经历让我想起《目送》一书中的另一个重要人物,作者的儿子安德烈,他在妈妈心目中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从小对母亲的依赖,“直到学校门口也不肯松开紧抓着我衣角的小手”“在通往学校的路上,在茫茫的人海中,一次又一次地回头,与我四目相对,跨越一切。”可是当他一天天长大,渐渐对母亲不解,不屑,甚至反感,当他终于有一天远赴异国求学,临上飞机之前,“我们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够到他的胸口,很明显,他在极力忍受着这种告别”“在他等待检查护照的过程中,我一直站在那里,等待他那一次又一次的回眸,但这次,他没有,他没有回头,甚至没有做出任何动作,自动门‘咻’地关闭了,再开门时,人影全无,只剩下一只孤零零的垃圾桶,就那样伫立,静默着……”
仔细想想,我和母亲又何尝不是如此?虽然我没有象安德烈那样对母亲“抵触”,但我以后不会吗?我永远不会吗?我不敢答应自己虽然我现在每天都乐此不疲第和妈妈电话汇报、滔滔不绝讲我的新生活,但我会不会有一天面对着她却默默无言吗?我不敢肯定。
时常想起和妈妈一起在超市里推着购物车,看到我中意的东西,无论多么贵妈妈都会捡到篮子里,而有一次她选了一包自己喜欢的饼干,我竟然说“妈妈,这种口味的饼干最难吃了!快放回去吧!”在我的印象里,妈妈只对那些被我吃腻了而丢到一边的食品感兴趣,而且那样津津有味。
当年的妈妈身后的跟屁虫现在已经自己单飞了,我和她可能也要同样经历着无数次的彼此的目送,当她过来陪我度过每个周末返回营口,当我每次从营口返回大连,看着列车远去,看着彼此的身影从对方的视线中变小变小、直到消失,我知道在这个过程中她在变老,而我,在长大。
没错,就象龙应台在书中所写:“我渐渐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与他的缘分是不断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在小路的这一段,他在小路的拐角处,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读《目送》有感8
8月的一天,在微信朋友圈中看到一条消息“璜泾镇园林桥发现一具浮尸。经网友爆料,浮尸为男子,太仓市雅鹿村人,年仅21岁。因英语四六级未过,与家人发生争执,被家人骂了几句,便在璜泾老街怀仁路桥北超市旁边跳河了。”
看到这样的消息真是让人惊愕,让人痛心。为年仅21岁流失的生命痛心,更为付出21年辛劳的'父母痛心。这让我想到龙应台女士在《目送》中写道:“十六岁,华安到美国做交换生一年。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验;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终于轮到他,在海关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忽不见。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现在的年轻人,总以工作忙为借口,长时间不去探望家中年老的父母,老人的健康和心中的那份寂寞有谁能安抚。更甚的是90后,00后的孩子们,自私自利,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只要不顺他们的心,就会以极端的方式报复父母。他们中有几人能理解父母的苦心和辛劳,又有几人能懂得感恩呢?
“百善孝为先”。父母含辛茹苦的养育之恩应当摆在感恩的首位。有句俗话说:“要知父母恩,除非抱儿孙。”其意思就是,只有在抱得儿孙之后才能明了父母的良苦用心和莫大恩情。实际上儿女不知父母恩,并非真的不知恩,而是看问题、想事情的方式方法出现了一些偏差。
虽然有时父母的方法欠妥,但那绝对不应该成为子女仇视父母的理由和借口,俗语有云“爱之深、责之切”,就是对父母某些过激言行最恰当的解释。在每个人成长过程中,给予我们最多的便是辛勤养育我们的父母。因此,我们先要感恩父母,感恩父母把我们带到人间,感恩父母的辛苦养育,感恩父母的情感支持,感恩父母的无限鼓励,感恩父母无私的爱。感恩父母是做人之本。
龙女士写得好:“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这让我深深的感到:要善待亲情,理解父母的爱,尽可能珍惜每一次相处,不吝啬付出的每一刻努力。惜以相惜,抱以感恩,而非叹惋“子欲养而亲不待”。
落叶在空中飞舞,是在感恩大地对她的滋养;白云在天空中飘荡,是在感恩蓝天对她的哺育。有了感恩,才有了这个百花齐放的自然景色;有了感恩,才有了这个多姿多彩的美好世界;有了感恩,才让人生懂得了生命的真谛。
读《目送》有感10
“才子当然心里冰雪般地透彻: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唯美的语言让人心醉,一行行群蚁排衙般,写父亲的离开、母亲的忘却、孩子的别离、朋友的牵挂,写那些失败和脆弱,写不舍与默然,写尽了生活的曲折和温暖。
初读《目送》,先是被封面所吸引,淡淡的墨绿色和鹅黄色渐深渐浅的,多窝心的色彩呵。让我不禁就想到了泥泞的小路上,驼背的老母亲撑着把黑伞,眼眶已经红了,但是怕女儿看到,便哽咽了下来。是对自己骨肉的不舍啊,那可是一把屎,一把尿养大的,看着她从哇哇啼哭的婴儿到成熟懂事的大姑娘。而现在,却要望着这样一个亲切而又陌生的背影远去。“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再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谁不是在父母的追望下离开,然后去追逐自己所向往的东西呢?你向往舒适、富足的生活,离开父母的视线去打拼。你或许已经是职场精英了,了解最新的资讯,清楚最近哪种养生之道可以消解疲劳;那你还记得吗?如果,我是说如果,目送你背影离开的老母亲现在正站在村口的老榕树下,不断朝蔓延向村外的小路的尽头望去,那里没有你的影子了。因为身子骨不灵活了,她就干脆站着,免得坐下了,没人搀扶站不起来。在她记忆中,对你的记忆也就只有她舍不得忘掉的背影了。回来吧,就算只是看一眼你的背影,她也愿意啊;回来吧,人老了,是不是就招人讨厌了呢,是身上那种曾经熟悉,现在却又令你厌恶的味道还是把你当成小孩子一样照顾,让你觉得很没面子呢?再也许,你也还怀念那一声声的叮嘱吗?你早就在这条路上转了好几个弯,只不过怕再次离开的不舍吗?不管是“如果”还是“也许”,回来吧,母亲想忘了背影,看看儿子英俊的脸,记住它,在她老去的路上温暖她;回来吧,所有的父母都想忘了背影,那么就在在离开时,回过头来看着父母离开,记住他们的沧桑的背影吧。
作者龙应台是个母亲,她看着两个儿子的背影离开,是孩子们介意母亲的`深情吧。每个人都拥有两个背影,一个是儿女的背影,另一个便是父母的背影。
当父母到了另一个地方,也许就像《天蓝色的彼岸》里说的那样,他们会在那个地方等你老了,和你一起前去那个叫做天蓝的彼岸的地方。龙应台细细的、淡淡的写着父亲的逝去,母亲的失忆,生活还在继续,不能被周遭的杂乱所影响。
李白目送孟浩然,苏东坡目送弟弟苏辙,不仅仅是父母,这样的目送就如龙应台说的,不断地目送他们的背影渐行渐远。这般目送,带着爱和释怀,再多的遗憾都不过在目送中远去,我们只能往前走,填补那些目送背影的遗憾与空缺。
父母是花,父亲是石斛兰,母亲是康乃馨,他们是花,要谢的花。不要忘了,来看此花时,那一回头的目送就将不再留下什么惆怅与空白了。
读《目送》有感11
“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这是女作家龙应台《目送》中扉页上的一段话,说得既令人心酸又无奈。
《目送》告诉我,要真正的注视一切,必须一个人走路。一个人走路,才是你和风景之间的单独私会,行云流水间,万物映在眼里;感悟到个人生命中最私密、最深埋、最不可言喻的“伤逝”与“舍”,一种刻骨铭心的痛;领会到人生心灵旅程里最大的关卡,是“相信”与“不相信”之间的`困惑、犹豫和艰难的重新寻找……
在《目送》这本书中亦写了我们每个人都曾经遭遇过的脆弱和失败,心痛和寂寞,失落和放手。平淡之事,常人之情,在龙应台的笔下用最朴素的方式绽放出了最动人的诗意。正如龙应台在《目送》代序——你来看此花时所写,整本书是“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每个人,来到‘花’前,都看见不一样的东西,得到不一样的‘明白’”。
《目送》收录的七十三篇散文,写了父亲的逝世,母亲的老去,儿子的成长单飞,朋友亲人的离散牵挂,兄弟的重逢携手……
正如书中所诉,曾经不相信“性格决定命运”,现在相信了。曾经不相信“色即是空”,现在相信了。曾经不相信“船到桥头自然直”,现在有点信了。曾经不相信无法实证的事情,现在也还没准备相信,但是,有些无关实证的感觉,我明白了,譬如李叔同圆寂前最后的手书:“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曾经相信,曾经不相信,今日此刻也仍旧在寻找相信,但是面对时间,你会发现,相信或不相信都不算什么了。因此,在一人走的路上,你只能是对时光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
放下书,闭上眼睛,并未完全读完七十三篇散文,却知道:如《目送》所述,我们每个人都在时光的洪流中渐渐长大。
读《目送》有感12
《目送》是龙应台写的一本书,一开始读到作者的名字,我还以为是个男的呢,后来才知道原来是个女性。读龙应台的目送,我体会到了人与人之间许多美好的情感,这里面有母子情,有兄弟情,还有朋友之间的友情……读了这本书,使我在生活中多了一些感悟。有一次我去奶奶家,吃完饭离开的时候,奶奶出门送我。奶奶的腿脚不好,我叫奶奶不要送。奶奶一边嗯嗯地应着,一边步履蹒跚地跟在后头,一直送到了妈妈停汽车的地方。我上了车,摇下车窗跟奶奶说:“奶奶回去吧!我们要走了,再见!”奶奶看着我一个劲地笑,嘴里喃喃道:“下次再来吃饭。”妈妈启动车了,奶奶还站在那。我探出头向奶奶挥手,示意她快回去。她的身子一直朝着我们汽车驶离的方向,慈爱地看着我们的汽车驶得越来越远。我转过头,通过汽车后玻璃,奶奶的身子越来越小,最后变成了一点。奶奶的目送里是对孙女深深的爱。每周六下午,我都会去离家不远的留声琴行学唱歌。前面两次是妈妈全程接送,第三次开始,妈妈问:“你敢一个人去学唱歌再走回来吗?”“当然能!”我自信地答道。妈妈犹豫了一下,最后坚持送我到小区门口再让我独自走。刚走到小区门口,我就对妈妈说:“回去吧,回去吧!我自己走……”转身我就像一只刚离开笼子的鸟儿,迫不及待地单飞了。我的脚步异常轻松,心里欢呼雀跃,过马路的时候,我左看右看,无意间我的.眼角瞥到了站在小区门口的妈妈,这时我才意识到妈妈的目光一直盯着我。我确认安全后快速地穿过了马路,我朝妈妈挥了挥手,脸上露出得意的笑容。我看妈妈还是一脸严肃地站在那,如果我是风筝的话,妈妈的目光就是那条拽着风筝的线,时时牵挂。我明白了,妈妈的目光里有对我女儿满满的担心,满满的爱。书里写道:“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妈妈又何尝不懂这个道理,那次以后,她都让我独自人去上声乐课。送与不送都是妈妈对我的浓浓的爱。
读《目送》有感13
龙应台在这本书中说过一段话:“对于行路的我而言,曾经相信,曾经不相信,今日此刻也仍旧在寻找相信。但是面对时间,你会发现,相信或不相信都不算什么了。因此,整本书,也就是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
看着孩子小时候的照片,龙应台不禁感叹道:时光飞逝如河;当她希望孩子能在离别前能回头一瞥,但现实中孩子坚决离去的背影令她感到心落。她写道: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当龙应台目送父亲从大学离开时,内心对父亲的感恩及悲怜油然而生,当她目送父亲的棺材进入火葬场的炉门前,更多地让她明白生与死的课程。
孩子的成长,对于作者而言,更多带来的是无奈与孤单,犹如一只孤零零的小鹿,迷茫、失望。当她去机场接孩子回家时,她递给孩子的伞却遭到了孩子的冷语拒绝;当她与孩子在英国街头散步时,孩子的“你简直就像个没见过世面的五岁小孩”震撼、刺伤了她,她也感叹道:“我们这一代人,错错落落走在历史的山路上,前后拉得很长。同龄人推推挤挤走在一块,或相濡以沫,或怒目而视。年长一点的默默走在前头,或迟疑徘徊,或漠然而果决。前后虽隔数里,声气婉转相通,我们是同一条路上的同代人。”
面对生死,她感叹道:“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面对寂寞,她说:“有一种寂寞,身边添一个可谈的人,一条知心的狗,或许可以消减;有一种寂寞,茫茫天地之间‘余舟一芥’的无边无际无着落,人只能各自孤独面对,素颜修行。”面对友谊,她说:“兄弟,不是永不交叉的铁轨,倒像同一株雨树上的枝叶,虽然隔开三十米,但是同树同根,日开夜合,看同一场雨直落地,与树雨共老,挺好的.。”面对家庭,她说:“家,一不小心就变成一个没有温暖、只有压迫的地方。外面的世界固然荒凉,但是家却可以更寒冷。一个人固然寂寞,两个人孤灯下无言相对却可以更寂寞。很多人在散了之后就开始终身流浪。”
龙应台不仅在表达亲情、友情方面细腻,她的古朴的笔风在刻画细节中也是可圈可点的。“车子骑到沙滩,风轻轻地吹,像梦一样温柔,但是你能看见,那是一片不能走上去的海滩;反抢滩的尖锐木桩仍旧倒插在沙上,像狰狞的铁丝网一样罩着美丽的沙滩。”表面上看,这是对沙滩的环境描写,但实际上,它反讽了当今这个时代的祸乱与危险。为什么这么美丽的海滩却不能过?因为海滩上布满了隐藏着的地雷。为什么尖锐的木桩要倒插在海滩上?因为那是一国与另一国的土地纷争……她在这篇文章末写道:“有时候,时代太残酷,你闭上眼,不忍注视。”
《目送》,是一个时代的人的深刻反思,它描绘了亲情,友情,用幽静的笔调写尽了世态沧桑。她写了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以新的眼光看透人性。这是一本属于这个时代的生死笔记,深邃、美丽。
读《目送》有感14
对于一个刚生完小孩的人来说,看完《目送》感触很多。
尤其是这句话,“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子母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看到这句话,心里不禁泛起淡淡的忧伤,就是这么简单的语言,却深深地打动了我。说的真好,说的真对。
亲子关系是个很奇妙的关系。中国人更多的认为孩子是父母的附属品,是完全属于自己的。所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有很多的干涉,甚至是控制。外国人更多的'认为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父母只是把他带来了这个世界,成年后就是一个独立的人,就要搬出家门,和父母就像朋友关系一样了。我个人认为最好的亲子关系是这样的:孩子借助你来到这个世界,注定一生与你有无法割舍的缘分,你所要做的是在他人生道路中给予适当的指导、帮助和关怀,当他长大成年,可以独立判断时,给予有用的建议但不干涉他的决定,他虽然已经成年,但有着孝顺父母的责任,他的思想是独立的,他的心灵却应当与你紧密相连。
有时候偶尔翻看手机上的照片,不觉感叹时间的力量真大,孩子一天一个样,每天给我们惊喜。作为父母,既希望孩子永远不要长大,永远天真无邪,又希望能马上到几十年之后看看他会成为什么样子,一个人能不能生活的很好。
我不知道我能陪孩子走多久,我只知道,只要他愿意,可以随时离开,也可以随时回来。只希望我们心中永远有个牵挂,那是爱的礼物。
读《目送》有感15
在看完这本书后我思绪万千,我明白了在短暂的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什么,那就是亲情。你与父母的关系不过意味着你将望着他的背影渐行渐远,每一次都牵动着你的心。
在第一篇散文中,儿子对母亲送别时的唠叨满不在乎,甚至抱怨母亲的唠叨,母亲就只能望着他的背影消失在人山人海。母亲那时多想他回望一眼,多想他回来给他一个拥抱,但他并没有。当我替他的母亲抱怨时,我突然想到我小时候的感受。小时候因为家里穷,父母为了我们的前途出去打工。小小的我并不明白他们的'苦心,我只知道他们又要离开这儿了,撒娇不让他们走;不走是不可能的,他们丢下泪流满面的我,还是狠心地离开了。从此以后,不到长假我们都见不到面。那时我十分抱怨他们,我觉得别人都有父母的关爱,而我没有。随着我渐渐地长大,我逐渐明白:父母都是为了我好,他们正是因为爱我,才背井离乡。后来我才知道,妈妈常常走出我的视线后才流泪。
这本书不但写了亲情,还写了龙应台女士对人生苦短的看法。人生就如两本存折,一份在支出,一份在存入。支出的永远是时间,存入的便是我们的收获。在这短暂的人生中,我们要存入更多的收获,并让那些收获创造出更高的价值。
人生在世不能浪费时光,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时光飞逝,我们更要珍惜每一段时光。在学习的年龄中,我们就该努力地,一心一意的地学习知识,不能浪费太多的时间在玩乐上。有的人问:为什么要学习?人不正是因为学习才变成高等动物吗?学习能让我们收获的更多,收获的越多长大做出的贡献就越多。为国家做贡献,为人类做贡献,这不就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做的吗?
当父母离开我们,我们也要努力而快乐的成长。人生在世,不可能你走的每一步路都有人陪着你。是啊,有些路只能你自己一个人走,这就是成长,这就是人生!
【读《目送》有感】相关文章:
读目送有感01-26
读《目送》有感01-01
读龙应台《目送》有感03-13
读《目送》有感15篇02-15
读目送有感15篇04-08
读目送有感13篇04-19
读《目送》有感精选15篇03-16
读《目送》有感【集合15篇】08-31
读《目送》有感(通用31篇)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