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等待戈多》有感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等待戈多》有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读《等待戈多》有感1
我在读高中的时候,从历史书上了解到这本书。当时仅仅知道其属于荒诞主义。我被其书名吸引,又因为正处于压力大的时候,想找本书解解闷。于是从网上买来看。
结果读者肯定也知道了,这本书非但没有帮我解脱高中生活三点一线的苦闷,反而让我更加忧郁。因为作者仿佛让我看到了人生的真相——荒缪与无奈。
从这本书在豆瓣上的人气来看,显然它是小众的。
毕竟这本书属于荒诞派,人们不怎么愿意读一本透着虚无,绝望,压抑氛围的东西。虽然它很薄,但是让人们集中精力,花费数个小时去读,不一定能读懂。即使真有人读懂了,也会心里感慨到:“人生有时是荒诞的。”在这个弘扬正能量的今天,这本书显得格格不入。人们宁愿去读那些大众传媒推荐,各类榜单排名靠前,符合自己口味,读后有种打了鸡血般的各类畅销书。
一开始我也不懂,以为只要是书,去读,总会有营养吸收。于是也盲目地读了很多畅销书,心灵鸡汤类的书。
然而后来我发现实际并不是这样。畅销书之所以会畅销,因为它们没有什么阅读门槛,只要是认字的人都能读懂里面讲的是什么。心灵鸡汤类的就不必多说什么了,它们迎合的是当今社会上流行的成功学,里面写的是教人们如何争名逐利,靠搞关系和职场厚黑学。我不是说争名逐利不好,而是因为喝了一碗碗“毒”鸡汤,容易让人内心浮躁,膨胀。
所以以前去书店总会翻翻放在显眼位置的各类畅销书。现在连碰都不碰了。因为我知道这些书读了,虽然一时让你很爽,感觉收获的很多知识,未来在与别人的`竞争中更胜一筹。
其实那都是错觉。真正改变你的东西,是独立的思考和持续不断的行动。
现代生活节奏很快,现代人很忙。但谁敢承认自己所做的事情都是有目的,有意义的?(这样的人有,但少之又少)更何况在这个放眼望去全是低头族的世界里,我们有时看着装满APP的手机屏幕,却不知道要干什么,只是有些惊慌失措地用手指滑来滑去。
有人为人生下了个定义(其实人生的定义早就被下烂了),我觉得很好。人生就是两件事,第一件事是生活,第二件事事将生活填满。
读《等待戈多》有感2
一群人,或是同事,或是朋友,外出旅游。归途中,他们渐渐发觉队伍里头好像少了个人,有谁被落下了似的。然而这种怀疑是那般的模糊不清,一如那个所有人苦苦思索却全然无法忆起的失踪者的面目。他们不能对之加以肯定,更无力去否定,只是隐隐觉得他们中仿似有一个同伴神秘地消失了,由此而来的整体缺陷与古怪至极的不协调感激起了他们的恐慌和不安。而他们就此事的讨论越是深入,对这一怀疑的真实性越是无法把握。与此同时,愈发趋于细节化的追问甚而使得他们每个人都不再能够确定自身以及相关者的存在真实性。内心深处的恐慌和不安不断加剧,在到达临界点之前的那一刻,讨论嘎然而止。他们最终决然否定了失踪者的存在,继续他们的归程。
几年前,一次,朋友问我有没有什么好题材给他们剧团排戏。
《等待戈多》那样的行不行?我笑笑。
成。他是没意见的。
第二天,我就把上面那个故事写下来给了他,当然,篇幅比这长,加了角色进去,不过也仅包含故事的轮廓跟各角色设定而已。
朋友剧团的成员看了我的构想之后基本上认同了剧本的'可行性,随后的一段时间里他们将之扩展为一个完整的故事。当朋友把最终稿给我看的时候,我的感觉是极为古怪的:一个脱胎于自己但是经由他人之手完成的故事。是相当好的,他们写得。在文字的感觉上,我是断然达不到他们那样的水准。
再后来,却听说这出戏被取消了,在他们已排练得渐入佳境的情况下被取消了——为什么?我记得朋友事后曾将缘由告诉过我。他是说过的。我怎会忘了。恁是记不起了。——失望之余却也有几分的庆幸,心里一直有着恐惧感。怕他们的表演传达不出我所希望的意境,更怕观众的不认可。
其实,整个故事都是我的梦。那时候似乎正在看欧美的一些后现代派作品,结果居然做了那么个荒诞的梦。应了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这话。
是喜欢这个故事的。我认为它多多少少表达出了工业时代中的人类所处的某种困境。
读《等待戈多》有感3
一直很喜欢《等待戈多》,很简单,很荒诞,很深刻。
我们是一群凭经验生活着的动物我们无法精确感知周围的事物,我们感知的范围仅仅限于伴随我们进化的环境,我们无法感知超生波和次声波,无法感知红外和紫外线,无法感知神经阀觉以下的所有感觉,我们无法感知时间,我们用所谓的理论弥补我们感知的不足,如果无法感知人就不能生存。
很早就有人问感知即是实在吗?甚至有人说我们不能证明感知,所有的感觉都是大脑的生物化学反应,我什么都不能确定,所有的`一切都不过是我脑中之物,甚至只是存在于我这个概念之中。开始觉得新鲜,后来是无所适从。因为我发现自己不能证伪。
或许自己就是上帝?我们和周围环境的关系,和宇宙的关系,本来就不应该这么简单,因为人类天生就是自大狂。为什么杯子不说话?因为杯子有自知之明,人类就太唠叨。附等待戈多的读后感(转)突然发现这些所谓的荒诞的东西原来只是将生活中的场景赤裸裸的搬到了舞台上而已。
看着这个剧本就像在看_了的自己,想笑又笑不出来。或许生活就是很多人在那里荒诞,互相荒诞造成的一种可喜的假象吧。
读《等待戈多》有感4
《等待戈多》是爱尔兰作家塞缪尔·贝克特于1952年创作的一部荒诞派戏剧,虽然只有两幕,却在当时的欧洲掀起了轩然大波,直到现在都还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义非凡,是荒诞派戏剧中的经典之作。
故事发生在两个黄昏,第一天,两个流浪汉爱斯特拉冈(戈戈)和弗拉季米尔(狄狄)在乡间小道的一棵枯树下焦急地等待戈多,然后遇到了波卓和他的奴隶幸运儿,进行了一系列无聊的谈话和无意义的举动,等到傍晚,一个小孩子跑来告诉他们戈多先生今天不来了,明天来。第二天,他们又在原地等待戈多,不同的是,枯树长出了几片叶子,波卓瞎了,幸运儿哑了,最后仍旧是以小孩子相同的传话结尾。戈多究竟是谁,能做什么,连他们自己都不清楚。他们就这样莫名其妙地等着,靠梦呓般的对话和无聊的动作消磨时光。
贝克特这部戏剧的写作背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世界,战争给人们带来了深重的苦难,战后的世界混乱无序,荒谬丑恶,人们的生存环境极其恶劣。这在剧本中人物活动的'背景中就表现了出来,荒原、沼泽、枯树、黑夜等等,都体现出了凄凉、孤独、恐怖的生存环境。两个主人公戈戈和狄狄就生存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地位卑微,行为荒唐,精神状态恍惚迷离,整日浑浑噩噩,百无聊赖。荒诞派戏剧的精神内涵与存在主义哲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剧中也体现出了存在主义的基本原理:终极价值已经没有了,人必须为自己寻找存在的理由。戈戈和狄狄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却每天都在等待着所谓的“戈多”,这成为了他们活下去的唯一目的,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仿佛只要戈多来了,他们就会被解救,从此结束如今这痛苦的生活,他们热切地盼望着,等待着。然而生活总是不尽如人意,荒诞的生活一次次打击着他们的希望,他们能等来的只有失望,甚至是绝望。戈戈和狄狄这两个流浪汉永无休止却毫无希望的等待反映了当代人,而不只是西方人,迫切希望改变自己的生活处境但又难以实现的绝望心理。放眼望去,现今的社会上像戈戈和狄狄这般浑浑噩噩,百无聊赖度日的人可谓是数不胜数,纵使物质世界的发展再迅速,也弥补不了人们精神世界的空虚和迷茫。剧中的戈戈和狄狄虽是两个有些神经质的流浪汉,却也是整个人类的缩影,生存在荒谬混乱的环境中,于孤立无援、生死不能、痛苦绝望的境地里渴望着、等待着一份不曾谋面也不知何时出现的希望来将我们救赎。我们徘徊在虚无缥缈的人生道路上,茫然而不知所措,忍受着生与死的痛苦折磨,默默等待着遥不可知的命运中的希望。
贝克特没有告诉我们戈多是谁,是什么,但每个人对于戈多都有自己的理解,每个人心里都有属于自己的戈多。因为戈多并不特指某个人或某种事物,可以说他并不是真实存在的,他只是人们为了安慰自己编造出来的幻想,是人们在精神迷茫状态下的一种寄托,就像是即将掉入悬崖时抓住的那一根救命稻草,哪怕再微弱,再渺小,那也是支持着人们坚持活下去的希望。每个人的需求不同,等待的事物也尽不相同,所以才会有很多不一样的戈多。然而这样的戈多实在是太渺茫了,那种无法抓住的感觉有时会令人感到绝望,于是人们认识到等待只能换来无望而又无可奈何的结局。人的一生不就是在等待中度过的吗?或许是等待一件事物,或许是等待一个人,甚至也可能是等待死亡,这个等待的过程正是荒诞的人生所经历的过程,于无尽的等待中渐渐走向毁灭的黑暗。
希望在神话中是潘多拉魔盒打开后最后出来的事物,这正意味着希望是绝对存在的,然而要等待希望的实现却是未知而不可控制的,等待只能意味着幻灭。所以我们不能在原地傻傻地等待着希望的到来,而应该鼓起勇气朝前方探索,或许希望就在离我们不远的地方。“戈多迟迟不来,苦死了等他的人。”那么,我们就不要等了,开始动身去寻找戈多!
读《等待戈多》有感5
人在对象中无法获得安全感却又欲罢不能,遂构成了这个荒诞而又实在的世界。弗拉基米尔和爱斯特拉刚都想通过交流派遣空虚,又始终得不到对方诚恳的响应,在隔阂中又没人敢做出离去的行动,当爱提出“咱们要是分手了,也许会好一些”后,只留下长时间的沉默,之后又是重复的、破碎的对话,仿佛只有这样才能感知到自己的存在;,对于波卓和幸运儿的病态依恋关系,弗洛姆指出:受虐狂通过被压抑来获得安全感,而虐待狂则通过压抑别人来获得安全。
在这种依恋状态下,人想从对象那里获取安全感,可悲的是,人不但一无所获,反而深陷于病态的依恋关系中而浑然不觉,仍幻想着只要与对方在一起,就能降低荒诞世界中的压抑感。这样,人便受着病态依恋关系的`支配而走向精神荒漠。他人变成了可以随意倾泻感情、甚至诉诸暴力的木偶,自我越来越不想理解与倾听,最终在极度的孤独中丧失时间感,将诞生等同于死亡。
从这个角度出发,等待戈多,就是等待人灵魂深处的相接,也就是等待真正的人生。
读《等待戈多》有感6
无尽地等待一个未知。在其过程中,做着毫无意义的事情,遇见形形色色的人,见证各种各样的变故,欺凌压迫,溜须拍马,模仿扮演,争吵辩解,爱慕崇拜,日复一日,周而复始。这便是人生。
他们说,等待戈多写的是战争时期人们的心境。哪里。战不战争,人心都是乱的。有了欲望便有了等待,即使不知道等待的是什么,也会执着地等待。
剧中人物的思想始终混沌着,不知道时间,不知道彼此。我们呢?我们做计划写安排恨不得日程本能精细到秒,但实际上,没有人知道时间到底意味着什么。我们又知道别人是谁吗?根本不。以为知道了他的名字,他的过去就是知道了,那,就错了。
他们所言所行荒诞不经。事实上,你我又何尝不是?我们看似秩序井然、目的明确的.行为与生活,置于广袤的宇宙中,同样没有任何意义。我们嘲笑他们的时候,忘了自己根本只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作为一部文学作品,我认为这部剧的重点并不在文字本身。毋庸置疑,这部剧的每行台词和每个动作都是精心设计的,这些都需要更细致的阅读和思考。之所以说台词不是重点,也只是从一个宏观理解的角度看——本来就只是两个茫然的人在茫然地等待中所说的一些茫然的话。比起台词来说,更能引人深思的是它所营造的那种氛围,和其展现的生活状态——一直在等待,然而却不知道到底在等什么。每个人都有过这种状态,每个人都曾等待,等待着自己的未来能带来一个戈多。至于戈多是什么,连作者都不知道。但其实这并不难理解——戈多有可能是所谓成功,所谓幸福,所谓梦想,所谓完满,一切的一切,大到人生意义小到晚饭菜单,你说戈多是什么,戈多就是什么。
等等等,到底等来了什么呢?不过一片荒芜,而已。
读《等待戈多》有感7
读完了贝克特的作品《等待戈多》,突然觉得人生好像就像一场漫无目的的等待,我们到底在等待着什么?感觉很茫然······
剧中的情景在脑海中不断重复,两个衣衫褴褛的流浪汉坐在树下苦苦等待,虽然等待是令人烦躁和苦恼的,但他们依然执着的等待着,守着那份希望,今天等不到就等到明天,直到等到戈多为止。同时,小男孩带来的消息,也坚定了他们等待的信心,因为他们坚信明天还有希望会等来戈多。我不明白两个流浪汉为什么要一直等待戈多,而且只要一直等待就真的会等到吗?我有很多的不解和疑问,觉得那只不过是他们自我安慰的方式,现实往往是令人难以接受的,戈多只不过是一个象征,也许根本就不存在,然而他们还是在等待着,等待着那若有若无、似曾相识而又不见其面的希望。
有人说,等待也是一种幸福,我认为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能去等待,至少说明还存在着希望,如果连等待的机会都没有了,那是连仅仅一点点的希望都没有了。所以,等待也会给我们带来美好的希望,无论结果怎样,至少我们曾经幸福过,幸福真的很美好。
还记得小时候,我在学校等待父母来接我的情景,看着同学们一张张天真的脸庞,一双双期盼的眼睛,也许那时的我不懂得这就是等待,只是在见到他们的那一刻,幸福的奔跑到他们的'怀抱,这就是等待的甜蜜。渐渐的我长大了,明白了原来父母也一样是在等待,他们等待我回家的心情也是幸福的,这是一种很自然的生活现象,自然中渗透着等待的幸福。这不禁让我想到两个流浪汉等待戈多的情景,虽然他们不知道结果会怎样,但是他们依然坚定的去等待着不愿放弃。我不知道他们等待的意义是什么,也许他们也不明白自己等待的意义,他们把生命寄托在等待中,他们活着的唯一意义就是等待戈多,也许只有等待才是他们的希望所在吧!
人生也如同一场等待,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丰富多彩的,我们不能预见明天会怎样,但我们依然都抱有幸福的希望。等待就像幸福的花开,我们一天天期盼它成长,等到花开烂漫时,那一定是最美丽缤纷的时刻。我们每个人都在等待,就像流浪汉等待戈多一样没有答案。也许每个人都经历过等待,有的等待是甜蜜的;有的等待是痛苦的;有的等待是漫长的;有的等待是短暂的;有的等待是幸福的,而有的等待只是一种等待。
《等待戈多》读完了,然而我还是没有弄清楚戈多到底时谁,这个人真的存在吗?虽然他没有出现,但他却像一根线一样牵引着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也许这就是荒诞意义的所在吧!而流浪汉的苦苦等待,只是更加升华了文章的悲剧意义,现实世界的丑恶、混乱和可怕,使他们的希望难以实现,他们的处境是悲哀的,只能等待,因为生活本身就是荒诞的。
如果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我觉得他们与其这样毫无结果的去等待戈多,为什么不去主动寻找"戈多"呢?也许人们对自己的命运和自己所生存的世界是不可知的,认为只有选择等待才是必然的,但是,如果一直这样盲目的被动等待下去,真的可以等到幸福或者一直幸福下去吗?至少我觉得不会,我认为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而不是去等待命运的宣判,或许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样幸福,但至少我们是快乐的,在快乐中去等待,无论结果怎样,但至少过程是值得让人回味的。
"等待戈多"是幸福的,同时又是荒诞的,两个流浪汉的坚持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但他们的思考方式和做事方式是不可行的。生活虽比较喜欢捉弄人,但你不被它的磕碰打击,又如何增强生命的坚韧和生活的意义呢?所以,我们要勇往直前的向目标奋斗,不能坐以待毙,麻木不仁。
读《等待戈多》有感8
《等待戈多》是爱尔兰作家塞缪尔·贝克特于1952年创作的一部荒诞派戏剧,虽然只有两幕,却在当时的欧洲掀起了轩然大波,直到现在都还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义非凡,是荒诞派戏剧中的经典之作。
故事发生在两个黄昏,第一天,两个流浪汉爱斯特拉冈(戈戈)和弗拉季米尔(狄狄)在乡间小道的一棵枯树下焦急地等待戈多,然后遇到了波卓和他的奴隶幸运儿,进行了一系列无聊的谈话和无意义的举动,等到傍晚,一个小孩子跑来告诉他们戈多先生今天不来了,明天来。第二天,他们又在原地等待戈多,不同的是,枯树长出了几片叶子,波卓瞎了,幸运儿哑了,最后仍旧是以小孩子相同的传话结尾。戈多究竟是谁,能做什么,连他们自己都不清楚。他们就这样莫名其妙地等着,靠梦呓般的对话和无聊的动作消磨时光。
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寓言。我们一生都在追逐梦想,追逐希望,追逐光明。当耀眼的太阳照射在头顶,都想触手而及,让思想的光芒照射人生,让精神的胜利愉悦生命。可是,我们并不能主宰灵魂,并不能左右命运。当梦想无情破灭,我们是选择做一个精神的流浪汉,还是思想的臣服者?看看我们身边的人,抑郁寡欢的'大有人在,放浪形骸的不在少数,愁肠百结的经常碰到,撕心裂肺的也不少见,这些都是精神的流浪汉。他们看似是精神的独立者,其实也会为了一根剩骨头低下高昂的头。有雄心追逐梦想,就要有勇气接受失败。第一种人未必高贵,第二种人未必低贱,第三种人未必超脱。存在主义认为,人生本来就是荒谬的,不必为了所谓的价值、意义而背上枷锁。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等待,是花儿的绽放;等待,是梦想的启航。但很多时候,等待却是一种迷茫。”
不知道大家是否记得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贝克特,他曾写过一部有趣且无厘头的荒诞剧《等待戈多》。
剧中描写了两个人在等待戈多的过程中做出各种有趣的动作来打发无聊时光,时间一天天过去,直到剧的结尾,他们要等待的戈多也没有来。那么戈多是谁?为什么要等待他?这部荒诞离奇的戏剧起初并不被人所接受。但后来,人们慢慢领会到这部看似离奇、不知所云的戏剧主旨之一便是对生活中司空见惯的无谓等待而进行的辛辣讽刺。
初读此文时,我甚至怀疑评选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审们是不是一个个脑袋发热,不开窍所至的呢!渐渐地,发现好像并不是这么一回事。没有明确地披露戈多的身份恰巧是贝克特的高明之处!可是一直都有人在探寻着戈多究竟是谁…为此,贝克特给了一个解释:“我们如果知道戈多是谁,那早就在剧本中写出来了。”
而今,越来越多的人读懂了《等待戈多》,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了《等待戈多》。
的确,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正是因为耽于无聊的等待而错了许多宝贵的机会。要知道,命运给予每个人的机会都是均等的,但幸运女神往往只眷顾那些有充分准备的人,只是坐着静静等待而不去积极争取的人能轻易成功吗?简直就是天方夜潭!
“毛遂自荐”的故事是老调重弹。它之所以能得以流传千古,必有其予以世人某种程度的影响。众所周知,毛遂不仅是一个有胆识、有才华的人,他还是一个善于抓住机遇、勇于进取的人。试想,如果毛遂只是一昧消极地等待,而不去积极地推荐自己,纵然他满腹才华,也不会得到平原君的重用,哪能为国家出力?哪还会有“毛遂自荐”的美名流芳百世?
再者,如果赵匡胤在黄袍加身后稍做等待,必将以篡君谋权之罪而被诛杀;如果李世民在玄武门前稍做等待,恐怕“贞观之治”也就成了水月镜花……做事并非不需要耐心的等待,但无谓的盲目的等待却是一种消极颓废的态度,不免会让人错失良机,导致失败。
说到这里,如果你正为自己不见起色的学习成绩而懊恼,请不要等待,马上拿起书本,奋发苦读,因为青春经不起等待;如果你为自己即将毕业却无从就业而茫然,请不要等待,马上带上简历,整装出发,因为年轻经得起失败!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朋友们,你我如果是那静卧马厩的千里马,与其等待伯乐的赏识,不如勇敢地驰骋赛马场,让人们惊叹你的英姿,让自己勇敢地对伯乐说:“伯乐,我们无需等待!”
读《等待戈多》有感9
《等待戈多》是贝克特写的一个“反传统”剧本,也是荒诞派戏剧的奠基作之一。它于1953年1月在巴黎巴比伦剧院首演后,立即引起了热烈的争议,虽有一些好评,但很少有人想到它以后竟被称为“经典之作”。该剧最初在伦敦演出时曾受到嘲弄,引起混乱,仅有少数人加以赞扬。1956年4月,它在纽约百老汇上演时,被认为是奇怪的来路不明的戏剧,只演了59场就停演了。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它获得了广泛的好评和承认,被译成数十种文字,在许多国家上演,成为真正的世界名剧。这是一个两幕剧,第一幕黄昏时分,两个老流浪汉在荒野路旁相遇。他们从何处来,不明白,惟一清楚的,是他们来那里“等待戈多”。至于戈多是什么人,他们为什么等待他,不明白。在等待中,他们无事可做,没事找事,无话可说,没话找话。他们嗅靴子、闻帽子、想上吊、啃胡萝卜。波卓的出现,使他们一阵惊喜,误以为是“戈多”莅临,然而波卓主仆做了一番令人目瞪口呆的表演之后,旋即退场。不久,一个男孩上场报告说,戈多今晚不来了,明晚准来。第二幕。次日,在同一时间,两个老流浪汉又来到老地方等待戈多。他们模模糊糊地回忆着昨日发生的事情,突然,一种莫名的恐惧感向他们袭来,于是没话找话、同时说话,因为这样就“能够不思想”
、“能够不听”。等不来戈多,又要等待,“真是可怕!”他们再次寻找对昨日的失去的记忆,再次谈靴子,谈胡萝卜,这样“能够证明自我还存在”。戈戈做了一个恶梦,但狄狄不让他说。他们想要离去,然而不能。干吗不能?等待戈多。正当他们精神迷乱之际,波卓主仆再次出场。波卓已成瞎子,幸运儿已经气息奄奄。戈多的信使小男孩再次出场,说戈多今晚不来了,明晚会来。两位老流浪汉玩了一通上吊的把戏后,决定离去,明天再来。
因为无聊所以等待,而等待本身却更无聊。这是一个杯具作品,那个年代,那个社会,一再的等待戈多来,而戈多却一再不出现。仅有无尽的等待,等待,等待……
人说物极必反,读完这样的杯具后,我思考,现实的生活不能重复这样的杯具,我们要因为欢乐所以生活,而生活本身就是欢乐的。
反应到教学中,我想就是欢乐学习,学习欢乐。
斯宾塞说过:“孩子在欢乐的.状态下学习是最有效的,此时孩子的学习也是欢乐的。”孩子们如果感到有意义、认为重要,学得欢乐,大脑被激活,能简便愉快地学,效率高。反之,若孩子们认为知识信息不重要、没有意义,就不愿学。大脑就不释放活性物质,神经网络就不被激活,知识信息就进不了神经网络,储存不牢,记不住。
所以说,真正的学习是欢乐的,它不仅仅是指学有所获及学会某事的成就感,并且还指学习过程本身是令人感到欢乐的。所以,我们应当努力让孩子们确立学习是欢乐的信念。仅有孩子们都带着喜悦的期盼开始学习,才会在学习结束时感到意犹未尽,恋恋不舍,整个学习过程都会变得津津有味,充满乐趣。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打算这样做:
1、给孩子解释的机会
有这样一句话说得好: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讽刺之中,他就学会了害羞;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给孩子辩解的机会看起来是很小的问题,但孩子一旦明白了无论何时我们都应当尊重别人说话的权力,他也会同样对待其他人。
2、多一些友好和鼓励
学生绝不是我们能够随便发泄怨气的被动理解者,相反,如果在一种友好、亲昵和鼓励的气氛中学习,不但能够增加孩对子对教师的信任,并且学习效果会好得多。爱是互相的,学生在理解了教师的爱之后,也会以爱回报教师。他们回报的方式就是尽量少让教师为他们操心,自我尽可能地按教师的要求管束自我的言行。这样,学生原先被动地由教师管理教育而变为自我管理教育了,并且表现得相当主动进取。
3、对家长多报喜少报忧
每当遇到孩子有什么提高或特殊表现时,及时的与家长进行联系,将孩子的提高和成功告诉家长。如此,孩子在父母面前的自豪感被树立起来,为了得到更多的表扬,他们会更多的重复同样的良好行为。
要想孩子成为一个欢乐的人,作为教师,更应让自我成为一个欢乐的人。欢乐的学习!欢乐的生活!将悲观留在杯具里,让生活中充满乐观。
读《等待戈多》有感10
读过这本书后,我的感觉只有两个字——荒诞。有些难,不宜读懂。人们可以认为,它展示了一个没有时间、循环往复的世界,或者意在说明“在人类存在中并不真的发生过什么”,再或者,它展示的是当代西方人在失去信仰及形而上追求后的荒诞世界中的尴尬处境。这些都对。连贝克特也不能说明其身份的那个“戈多”,已在很大程度上赋予了这部戏以某种非实在性:它肯定不是在展示情节,更像在演绎一个或者一群走向理念——这理念是什么,大家见仁见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戈多。
靴子、帽子、绳子、鞭子的无理性的.组合,让这本书拥有了另一种魅力。“希望迟迟不来,苦死了等的人……”这句在高中课本中的名句,似乎有一种深于表层的含义。
密闭的空间,思想是幻象,荒诞才是真实。也许,没有了等待,人生真的就没有了意义……
读《等待戈多》有感11
重读《等待戈多》,一部不长的荒诞戏剧,却很费脑筋。这部戏剧的魅力在于,本身就是一个谜。每个人都在问,戈多是谁?他代表什么?象征什么?有人求疑于作者贝克特,他很高明地继续玩捉迷藏:“我要是知道,早在戏里说出来了。”
春天的阳光很柔和,照在身上暖洋洋的。走在大街上,瞧着无暇享受阳光的各色人等,突然想到,这个世界上其实有三种人。当搜肠刮肚为这三种人找代表人物时,想起了《等待戈多》。这部剧只有五个角色,两个流浪汉戈戈和狄狄,主仆二人波卓和幸运儿,还有一个替戈多送信的小孩,至于戈多这个被等待的人,自始至终没有出现。用这几个人为三种人佐证,再合适不过了。
第一种人,打着遮阳伞晒太阳的人。听起来很有闲、很小资。不过,小资只是一种情调,那些光顾必胜客、上岛、两岸、避风塘、兰桂坊、seven(怎么象在做广告?)……喝一杯拿铁、卡布其诺、龙舌兰、朗姆酒,来一只哈根达斯(又有广告的嫌疑!)的人,未必能够入列。还是看一看波卓的派头,这位爷一出场,就拿着一根鞭子,用绳子拴住幸运儿的脖子,赶着他往前走。幸运儿两手提着一只沉重的口袋、一个折凳、一只野餐篮和一件大衣。幸运儿打开折凳,波卓坐下,打开篮子,取出一只笋鸡、一块面包和一瓶酒,大口地吃起来……不想再描述了,这就是第一种人。
第二种人,在阳光下忙碌的人。波卓在晒太阳,幸运儿在劳作。他是幸运的,因为他能得到主人啃剩下的骨头。当流浪汉戈戈向波卓讨要骨头时,波卓说这通常是属于幸运儿的。得到骨头的代价不菲,要停止思想,或者按照波卓的指挥思想。在波卓的要求下,幸运儿发表了长篇演说。很佩服作者的独到之处,这篇上千字的演说没有一个词是连着的,没有一句话是完整的。那个送信的小孩,是戈多身边的人。如果戈多是一种拯救力量,那么小孩无疑也是个幸运儿,但是从小孩的表述中,他似乎也不够“幸运”。在阳光下忙碌的人,即便获得命运的垂青,又能如何?
第三种人,追赶太阳的人。夸父逐日的结局是,他渴死了。夸父逐日的现代版是,很多人为了追逐梦想而倒在路上。戈戈和狄狄两个流浪汉,曾经也非常体面,曾经也有一双合脚的靴子,曾经也有过一点儿思想。他们最终沦落了,无力再追求,只能把希望寄托于戈多,他们不认识戈多,不知道戈多是谁,甚至搞不清究竟要戈多给他们做什么,他们没有明确的要求,只是一种祈祷、一种泛泛的要求。戈戈和狄狄的不同是,虽然都丧失了追逐梦想的能力,但狄狄没有放弃自尊,没有失去生存的能力,他还能为自己找到萝卜。而戈戈已经丧失了羞耻心,他天天挨打,但是抱怨保护他的人;他搞不到萝卜,还嫌萝卜不好吃;他厚着脸皮讨要波卓吃剩下的骨头,他为了金钱与需要帮助的人讨价还价。
有人说,等待也是一种幸福,我认为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能去等待,至少说明还存在着希望,如果连等待的机会都没有了,那是连仅仅一点点的希望都没有了。所以,等待也会给我们带来美好的希望,无论结果怎样,至少我们曾经幸福过,幸福真的很美好。
还记得小时候,我在学校等待父母来接我的情景,看着同学们一张张天真的脸庞,一双双期盼的眼睛,也许那时的我不懂得这就是等待,只是在见到他们的那一刻,幸福的奔跑到他们的怀抱,这就是等待的甜蜜。渐渐的我长大了,明白了原来父母也一样是在等待,他们等待我回家的心情也是幸福的,这是一种很自然的生活现象,自然中渗透着等待的幸福。这不禁让我想到两个流浪汉等待戈多的情景,虽然他们不知道结果会怎样,但是他们依然坚定的去等待着不愿放弃。我不知道他们等待的意义是什么,也许他们也不明白自己等待的意义,他们把生命寄托在等待中,他们活着的唯一意义就是等待戈多,也许只有等待才是他们的希望所在吧!
人生也如同一场等待,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丰富多彩的,我们不能预见明天会怎样,但我们依然都抱有幸福的希望。等待就像幸福的花开,我们一天天期盼它成长,等到花开烂漫时,那一定是最美丽缤纷的时刻。我们每个人都在等待,就像流浪汉等待戈多一样没有答案。也许每个人都经历过等待,有的等待是甜蜜的;有的等待是痛苦的;有的等待是漫长的;有的'等待是短暂的;有的等待是幸福的,而有的等待只是一种等待。
如果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我觉得他们与其这样毫无结果的去等待戈多,为什么不去主动寻找"戈多"呢?也许人们对自己的命运和自己所生存的世界是不可知的,认为只有选择等待才是必然的,但是,如果一直这样盲目的被动等待下去,真的可以等到幸福或者一直幸福下去吗?至少我觉得不会,我认为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而不是去等待命运的宣判,或许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样幸福,但至少我们是快乐的,在快乐中去等待,无论结果怎样,但至少过程是值得让人回味的。
"等待戈多"是幸福的,同时又是荒诞的,两个流浪汉的坚持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但他们的思考方式和做事方式是不可行的。生活虽比较喜欢捉弄人,但你不被它的磕碰打击,又如何增强生命的坚韧和生活的意义呢?所以,我们要勇往直前的向目标奋斗,不能坐以待毙,麻木不仁。
读《等待戈多》有感12
该剧描述了两个人在等待戈多进行各种有趣的动作来消磨无聊的时间的过程中,时间流逝,直到剧结束,他们不得不等待戈多也没有来。 那么谁是戈多? 为什么要等他? 起初这部出色的戏剧并没有受到好评。 但是后来人们意识到,这部奇怪而又不可理解的戏剧的主题之一是对司空见惯的苦涩讽刺。
初读此文时,我甚至怀疑评选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审们是不是一个个脑袋发热,不开窍所至的呢!渐渐地,发现好像并不是这么一回事。没有明确地披露戈多的身份恰巧是贝克特的高明之处!可是一直都有人在探寻着戈多究竟是谁…为此,贝克特给了一个解释:“我们如果知道戈多是谁,那早就在剧本中写出来了。”
而今,越来越多的人读懂了《等待戈多》,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了《等待戈多》。
等待戈多——这是多么具有诱惑力的字眼,但在阅读之前内心迟迟不知道“戈多”到底是什么?(其实,现在我也不知道“戈多”具体代表着什么,只是模糊的认为那是一种生存状态,是无休止的等待不知道等待何物的等待)当我怀着N个“?”读完这个剧本后,我感到沉闷、寂寥、无奈、彷徨。等待是亢奋的、感性的、思想的,在等待中,我们无疑是坚定的`。我们要用心中的信仰,来实现一个艰辛的过程,秉持着前人的旗帜,走出一条属于我们的道路!
在两个流浪汉无助的等待和无聊的对话中,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孤寂,前所未有的无聊,虽然这孤寂与无聊出自戏剧本身,可同时又与我们心中不可鸣状的情感相撞击。
在此其间我们寻找着思想和情感的支点,希望从牢笼中冲破出去,也许会遍体鳞伤,但只要是一息尚存,我们就会顽强地站起来,为了实现我们心中的愿望而努力,而且让我体味到人生中的甘与苦。
读《等待戈多》有感13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等待,是花儿的绽放;等待,是梦想的启航。但很多时候,等待却是一种迷茫。”
不知道大家是否记得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贝克特,他曾写过一部有趣且无厘头的荒诞剧《等待戈多》。
剧中描写了两个人在等待戈多的过程中做出各种有趣的动作来打发无聊时光,时间一天天过去,直到剧的结尾,他们要等待的戈多也没有来。那么戈多是谁?为什么要等待他?这部荒诞离奇的戏剧起初并不被人所接受。但后来,人们慢慢领会到这部看似离奇。不知所云的戏剧主旨之一便是对生活中司空见惯的无谓等待而进行的辛辣讽刺。
初读此文时,我甚至怀疑评选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审们是不是一个个脑袋发热,不开窍所至的呢!渐渐地,发现好像并不是这么一回事。没有明确地披露戈多的'身份恰巧是贝克特的高明之处!可是一直都有人在探寻着戈多究竟是谁…为此,贝克特给了一个解释:“我们如果知道戈多是谁,那早就在剧本中写出来了。”
而今,越来越多的人读懂了《等待戈多》,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了《等待戈多》。的确,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正是因为耽于无聊的等待而错了许多宝贵的机会。要知道,命运给予每个人的机会都是均等的,但幸运女神往往只眷顾那些有充分准备的人,只是坐着静静等待而不去积极争取的人能轻易成功吗?简直就是天方夜潭!
“毛遂自荐”的故事是老调重弹。它之所以能得以流传千古,必有其予以世人某种程度的影响。众所周知,毛遂不仅是一个有胆识。有才华的人,他还是一个善于抓住机遇。勇于进取的人。试想,如果毛遂只是一昧消极地等待,而不去积极地推荐自己,纵然他满腹才华,也不会得到平原君的重用,哪能为国家出力?哪还会有“毛遂自荐”的美名流芳百世?再者,如果赵匡胤在黄袍加身后稍做等待,必将以篡君谋权之罪而被诛杀;如果李世民在玄武门前稍做等待,恐怕“贞观之治”也就成了水月镜花……做事并非不需要耐心的等待,但无谓的盲目的等待却是一种消极颓废的态度,不免会让人错失良机,导致失败。说到这里,如果你正为自己不见起色的学习成绩而懊恼,请不要等待,马上拿起书本,奋发苦读,因为青春经不起等待;如果你为自己即将毕业却无从就业而茫然,请不要等待,马上带上简历,整装出发,因为年轻经得起失败!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朋友们,你我如果是那静卧马厩的千里马,与其等待伯乐的赏识,不如勇敢地驰骋赛马场,让人们惊叹你的英姿,让自己勇敢地对伯乐说:“伯乐,我们无需等待!”
读《等待戈多》有感14
等待着明天,因为明天才有新的希望:等待成长,因为有成长才会懂得更多的人情世故:等待成功,因为有成功才能体会到经历失败后的成功的喜悦。
等待是一种很好的处世态度,等待青春,等待时间,等待机遇,等……无论等待什么,都有一个等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人开心,有人悲伤,有人寂寞。
爱斯特拉冈与弗拉季米尔是寂寞的。寂寞于那个黄昏的大树下,寂寞于那种苦苦的等待,而这种等待的结果却是个未知。所以爱斯特拉冈与弗拉季米尔应该悲伤。因为戈多的不来而悲伤,因为饥饿而悲伤,以为寂寞而悲伤。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也应该开心的,因为有彼此的陪伴,因为有彼此的相知,因为友谊呵善良的光辉。
幸运儿是悲伤的。或许他不懂得悲伤,不敢悲伤,更或许他已经煤油炉悲伤这一情感。但让人悲伤于他的'麻木,悲伤于他自己的无奈。他麻木得不知疼痛、不知饥饿、不知自尊,让人觉得可怜中带点悲愤。
波卓,一个伪善者,一个更应该悲伤的人。猪——是他对幸运儿的称呼;鞭打——是他对幸运儿最友好的方式。他双眼失明后,却未把老爷的身份放下,摔倒了,不是自己起来,而是用钱买来一个“扶我起来”!一个资本家势力的丑陋面孔。他是最孤独的。
等待是无言的,把那等待者心跳声无情的放大。
等待是静止,唯独那时间在一分一秒的流逝。
坚持对于等待,正如轮子对于杠杆,那是支点的更新。夕阳西下,把等待者的人影拉得冗长,延伸到远方,而戈多真沿着影子走来!
读《等待戈多》有感15
《等待戈多》以文本和舞台表演的方式延长了读者和观者对"等待"这一抽象事物的感觉,这种"等待"更像是生活本身,它真实地存在于每个人的人生经历中,却往往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因而也很少引起人们的思考,思考自身与生活本身。
"没什么事发生,没有人来,没有人去,真可怕"①,整个剧情用剧中的这句台词来概括再恰当不过。就是这样一部看似重复和无聊至极的戏剧,却是贝克特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之作。大凡经典,必有其典经之处。也只有经典才能被人反复剖析并不断解读却始终不会过期。某种程度上看,经典之为经典更在乎其中蕴含着某种普遍而恒久的价值批判或人文反思,贯穿于人类文明的整个进程。那么,回到《等待戈多》,它的价值批判和人文反思体现在哪里呢?换句话说,它凭借什么而立于经典之林呢?
时间无法减淡这部作品的价值,相反,时间增加了它的价值重量和批判力度。等待,当人们说出这个词并用它指代一个具体事件的时候,好像并不能达到完全意义上的出离时间。而《等待戈多》中的"等待"在这一点上对传统的"等待"给与了批判并提出了挑战。在这里,我想对"等待"做一个个人的理解和区分。有一种"等待"在时间之内,正是时间让我们感觉到我们在等待;也有一种"等待"在时间之外,这种出离并非绝对超脱我们所在的时空之纬,它依然在我们所在的时空之内发生,却早已抵达另一个终极意义。是的,我想说《等待戈多》中的"等待"是终极意义上的"等待",它涉及生活本质的困惑,因而它也越发能凸显出我们生活的多元性,各自的空虚单调,机械压抑,仍然不愿意也不能够互相理解和交流,人心和人心充满了遥不可及的距离。有一些距离是本质上的距离,与时间与空间都无多大关联。
“望人生如浮云虚无,叹岁月如白驹过隙”,黑暗,世间真正的黑暗恐怕便是存在于人内心深处那“失名”与“失明”的迷茫吧!内心的“失名”与“失明”,便是给我们带来了那所谓难以摆脱的,无病呻吟的人性无奈之苦。
命运的纠缠,叫活着的生灵摆脱不了。或许正是因为那潜在的精神夙愿有着某种悬空性始终高高的君临一切,才招致了那般苦难吧!1969年,贝克特用他那简短的戏剧《等待戈多》向我们暗示了深藏人性底层“失名”与“失明”的迷惘。在存在与虚无之际,被现实压迫的辨不出了黎明与黑夜,在空洞的空间中,于空乏的时间里,只是还残存着那么一个象征期望的“戈多”的概念。而若隐若现的期望,践踏在失名与失明的棉垫之上,是否会慢慢的在等待之中失去了它该有的高度呢?
那是在一个黄昏,至于是星期几,就连主人公爱斯特拉冈和佛拉圾米尔也是模模糊糊的说不清。是在一条乡间小路之旁,那茫茫无人烟,只是一棵树给两位主人公暗示着这还是一个“生机勃勃”的世界。坐在一个低土墩上,满心期待的着他们的救世主“戈多”出现。(纵然主人公还没见过他)也或许是这个缘故吧,使他们久久等待在毫无结果之后,仍始终是不肯离开,甚至不肯睡下。他们怕一不留神他就走啦,虽然那荒凉偏僻的乡间难得出现一个身影。
爱斯特拉冈两手使劲地脱靴子,拼命地拉到直喘气,精疲力竭啦便歇会又继续。拉出之后便是不停的往靴子瞧瞧,倒倒靴子,再摸摸靴子……佛拉季米尔呢?他呀,也是脱帽子,抖抖帽子,看看帽子里面,戴上又摘下……模模糊糊的重复着那简单的毫无意义的动作。两个无聊的人之间,讲的又是一些毫无逻辑,支离破碎的话语。他们重复的啰嗦着自我的疼痛,戈多的失约,不知所云的讲着自以为很懂的《圣经》。“失名”与“失明”的困惑正在他们的头顶慢慢笼罩,可谁又能够说他们不是欣慰的呢?毕竟在那还未宣布结果尚存期望之前,他们是还没看到虚无的迹象的。他们依旧是满心期望的'……
在等待解救人生痛苦的期望到来之前,异常是苦苦等待多时仍不见任何象征着期望就要出现时,人们总是盼着发生点什么事。或许那样便能够给迷茫的灵魂,在“失名”与“失明”之际,减轻一些痛苦和沉闷吧!
单调的沉闷,被一声恐怖的喊声打断……不远处,最终出现了人的身影。一根可长可短可松可紧的线的两端,牵着两个互相依附的人,一位主人和一个奴仆。波卓和幸运儿就这样成为了两个主人公单调生活中的点缀,使本就不可能平滑的生命线略显了必然的波折弧度!波卓,一个高贵的充满智慧的上层社会之人,他能够主宰着他人的生死权,他拥有令人羡慕的权力和金钱……幸运儿,他却是一个卑微的只为承受苦难而将临的低层贱民,他毫无自由可言,他的一切都由另外一个人的话支配着……可同处一世界不一样处境的他们也同样的陷入了与主人公一般摸样的迷茫之中,波卓对一切都感觉是那样的无聊至极,幸运儿对一切也都是感到是理所当然。命运的安排,一个承受着光明中的“无名”之无奈,一个承受着黑暗中的“无明”之痛苦,彼此的浑浑噩噩,不知所措。在最终的退场之时,我们清晰的看到迷茫者困苦的命运(波卓和幸运儿都没有得到挣脱却陷入了更加悲惨的境地)。而恰恰是这一小小的插曲,不就是给两位主人公的未来命运作了一个最佳的诠释和补充吗?
弗拉季米尔和爱斯特拉冈是“无名”与“无明”的结合体“找不到自我,也找不到光明”。而在这我想说波卓便是那结合体中“无名”的另一层面的反应,而幸运儿恰如其当的充当着“无明”的身份。主人公的“二合一”,配角的“一分二”,但都是迷茫中的“失名”与“失明”的精神寄托,都是介于“存在”与“虚无”之间困惑的符号。
空荡的存在的期望,把戏剧中的人物膨胀得像孤魂野鬼一般。凄凉的乡间小路上,孤独与无聊相和,高高低低,浓浓淡淡,没有音符。铺天盖地的愁闷的空气中若隐若现地充斥两个字“虚无”,零零碎碎又密密麻麻。越是祈求,“期望”越是从主人公的生命中流逝,“失名”与“失明”的黑暗越死缠他们不放,让那疲倦的心灵摆脱不了那沉重的负荷。
【读《等待戈多》有感】相关文章:
《等待戈多》读后感02-03
等待戈多读后感03-09
等待戈多读后感(精选19篇)05-23
等待戈多读后感5篇04-14
等待戈多读后感7篇04-14
等待戈多读后感(7篇)04-14
《等待戈多》读后感8篇03-07
等待戈多读后感(共10篇)01-10
等待戈多读后感(通用7篇)04-22
读《方法总比问题多》有感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