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有感

时间:2024-02-20 08:12:30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有感

  读完一本书以后,你有什么领悟呢?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有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有感

  如果教学语文是爬一座山,那我此刻正迈步在蜿蜒向上的石阶上,仰起头,所见是葱茏茂密的层层树林,前路有许多未知等待着我去探寻,心里时而忐忑时而彷徨,也只是暗暗把这些问题放在心里,自顾自地较劲。

  恰逢这个学期,胡老师将一本厚厚的书赠给我们,翻开书页,一股浓浓的质朴气息扑面而来,先生的文章,晓畅通达,明白如话,那一位怀揣赤子之心的老者,把自己的亲身经历缓缓道来。一章一言,读完之后,我总会呆坐许久,心中汇聚了许多体悟与思考,好似拨开了前行的迷雾,觉得心中是满溢的坚定和感动。

  循源而行,学有所依

  遵循语文学习的本源,让“学习”有法可依。学语文为的是用,经过学习,读书比以前读得透彻,写文章比以前写得通顺,从而有利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这才算达到语文学习的真正目的。”叶老先生在书中强调了学以致用的道理。教语文是为帮助学生热爱生活,训练听说读写的各种能力,使他能够在生活中运用语文。

  我们时常在课堂上陷入一种误区,教师要多讲,学生才能听懂。就拿书中的例子来说,古时私塾中的一些先生,他们给学生讲书,用恰当的方言解释与辨别那些难以弄懂的虚字。他们教学生阅读,让学生点读那些没有句读的书籍和报纸论文。他们为学生改文章,单就原意增删,并且就为什么增删反复详尽说明。与此相反,那些一味讲的,一味读的,一味作的,仅及字面,不及方法,孩子们出了学校还是一窍不通。

  多读多作故属重要,但是尤其重要的是怎样读,怎样写,有方法的落实。叶老在书中说:“老师的责任不在把一篇篇的文章装进学生脑子里去,因为教师不是一辈子跟着学生。”一篇文章讲解透彻了,换了面貌的同类型篇目却又不知道怎样去理解了。“如果学生坐定在位子上,听到教师说今天讲某一篇之后,才翻开课本或选文来,然后听教师读一句,讲一句,逐句就读讲下去,直到完篇,别无其他工作,那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实则便是一件误人子弟的事了。记得我刚入职的那段时间,恨不得把每一篇课文的重要知识点挖掘出来,在课堂上一一讲给学生听,生怕他们错过书中的任一要点,担心着他们会因为没有理解课文中的某一处而受影响,此时已陷入了一种误区。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目前,在新课标颁布的大背景下,我们要如何使用统编版教材这个“例子”呢?教师不仅要着眼于新课标的理念,还要创造性地用好手头上地教材,仔细研读课标,分析教材编排,才能为批判性地、创造性地用好这个“例子”奠定基础。用好教材这个“例子”,要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从学生方法学习螺旋上升的角度思考如何讲授,整体把握教材,将单元语文要素渗透到每一堂语文课。用好教材这个“例子”,不仅要了解文本的价值意义,还要联系儿童的生活,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范围,注重方法的迁移,看到真实生活情境中的语文。

  对于教师的“帮助”,课堂上应有限度,应有侧重,叶圣陶先生告诉我们,学校教育应指向学生未来广阔的生活,重学习习惯的培养,教方法,重过程,语文学习中的观察力,执行力,解读力、写作力等都将在他们的生活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守本而进,教有所凭

  坚守语文教学的本真,让“教学”有所凭借。在平时,我们常会发现有这样的一个现象:作文课上罢,学生一碰到写作文,常常是紧锁眉头、搜肠刮肚却写不出几个字。写作也成为了一个老大难的问题。

  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理念恰好再次为我指明了方向。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同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同时写作是一种技术,有所积蓄是一回事,怎样用文字表达所积蓄的,使它恰到好处,让自己有如量倾吐的快感,人家有情感心通的妙趣,又是一回事。读叶老的文章,最直接的感受是说实话,不做作,虽是论述,但简单易懂,抒发心中最真实的体会。

  据于此,我也将班里写作困难的孩子分为两类,一类是“积蓄不足”,一类是“表达欠缺”,积蓄不足的孩子督促日常做到每日阅读,树立在生活中汲取写作素材的理念,养成对生活及自然万物的体察之心,这样写作的来源渠道便是纯粹真实的。表达欠缺的孩子能够作文,但是所写的往往并非是他们积蓄的,而是依样葫芦,不经思考与他人大同小异的表达,或是脱离生活,全然说一番华丽的言语,却不能与他人相感通。训练这类学生写作,要注重于引导他们倾吐自己的积蓄,知道生活中的体验是终身受用的,这也和叶老所说的“修辞立诚”是同理的。

  除了在学生写之前关注引导,我还注意到了书中所强调的“改”的问题,发现常以为细致的“精细批改”收效甚微的缘由。“意义不完,乃由于学生识力之未至,而非由于推理之谬误。夫识力之程度至无定限。今时教者所见,增之于作文簿者,他日学生识力进步或竟更造其深,而觉教者所增为意有未尽。”与教师相比,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水平是存在差异的。虽然教师面面俱到地改,但学生并不能完全明白改动地意义。这种状态就像是一拳打在棉花上,虽然使了很大的劲儿,但效果并不明显。

  作文的目的理应对作文的批改具有指导作用。“其意义不谬误而尚有不完全之处者,不必为之增;字句已通顺而尚欠凝练高古者,不必为之改”。从具体批改地做法上来说,一是要多面批,二是要让学生自己动笔改。在面对面地交流中,教师知道学生想写什么?对于表达怎样更加清楚提出建议并做示范,对于行文编排时如何增强逻辑性进行说明,推荐具体说法供学生参考。通过这一过程,学生知道了文章为何要修改,并且自己也掌握了修改的方法,长此以往,便能独立修改自己的作文,明确改什么、为什么改、怎么改。

  向纯粹出发,向生活靠近

  语文应回归本真,扎根生活,发芽开花。叶老在书中强调了语文来自生活,应该从生活中学习语文,这一点也和新课标所倡导的理念是不谋而合的,打破隔阂,满足学生生活所需。观察事物,丰富见闻,只有生活才能赋予学生具有这样的本领。因此,我们要为学生开创一片自由的生活,让他们有自己主宰的时间,有属于自己的空间。

  记得这个学期刚上完《父亲、树林和鸟》这一课时,教室里格外热闹,大家都在讨论父亲曾经到底是不是一个猎人,延续着课堂上的辩论赛有理有据地分析着。这时,有一个孩子凑到我的身边,若有所思地问:“老师,你闻到过草木的气息吗?”看着他好奇的眼神,我不禁想到文章中父亲能辨别出浓浓的苦苦的草木气息中的鸟味,而“我”只能闻到清晨树林中的草木气息,以此形成对比,但是现在的孩子可能连草木味都没有闻到过。我当下便邀请他:“那下节课,咱们班就一起去找一找,闻一闻草木味儿吧。”

  “寻味”之旅正式开启,孩子们在校园中细细观察,调动感官寻找,终于,鼻子最灵敏的小奕闻到了草木的味道,他欢欣雀跃地招呼小朋友们过去,樟树林中那股淡淡的味道原来便是书中描述的草木味,随之而来的是有人闻到了花香,有人闻到了青草味,有人闻到了泥土散发的清香,经此一“旅”,小朋友们发现原来用感官多去留心观察和发现,就能在生活中收获许多不一样的体验。走近生活,参与式感受,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涵养内心,丰富体验。

  此后,带上这本书,爬我心中的那座山,步履不停,从纯粹出发,也走向存粹。

【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有感】相关文章:

叶圣陶富翁读后感04-30

叶圣陶童话读后感04-19

《叶圣陶童话》读后感01-03

叶圣陶的作品有哪些07-19

叶圣陶读后感(通用31篇)05-23

稻草人叶圣陶读后感03-26

叶圣陶《稻草人》读后感02-23

叶圣陶稻草人读后感03-29

叶圣陶的《稻草人》读后感03-29

叶圣陶的稻草人读后感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