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法利夫人》读后感大全【2篇】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包法利夫人》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1
对浪漫的追求贯穿爱玛短暂的一生。
所谓浪漫是指富有诗意、充满幻想、行为放荡、不拘小节。少女时期爱玛被送进女修院学习, 有机会接触到许多传奇故事、带有异国情调的小说和浪漫派诗歌,这令爱玛在现实生活中时常沉湎于美妙的幻想:“她希望自己也住在一所古老的庄园, 如同那些腰身细长的女主人一样, 整天在三叶形穹窿底下, 胳膊肘支着石头, 手拖住下巴, 遥望一位白羽骑士, 胯下一匹黑马, 从田野处疾驰而来。”爱玛在修道院接触到贵族文化,她带着一脑门子贵族思想情调和诗化感情回到农庄。
她追求完美的爱情、激情和自由,心灵深受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追求一种超越现实的完美生活。爱玛出场时穿着镶有三道花边的细羊毛蓝袍,采用天然染料着色,再加上美利奴羊羊毛的材质,作者还描写了爱玛上半身的装貌,“她在上身衣服两颗纽扣中间挂了一只玳瑁眼镜”,这是一种非常规的男人的挂法,也是她在狭窄空间内,尽己所能通过穿着延续“幻想自我”的展现。
包法利先生上门为卢欧老爹包扎伤腿,爱玛很快和他互生情愫,很快嫁给了包法利先生。浪漫的爱玛希望自己的婚礼能够像童话故事中描述的那样完美无缺:“她想象着婚礼的喜庆,宾客云集,祝福声不绝于耳;她看见自己穿着镶满花边的长裙,在教堂的通道上缓缓走着,……她似乎已经体会到未婚夫的脉脉柔情,感受到婚后生活的美好。”对于婚礼,文中还提到“爱玛希望点火炬,半夜成亲;”但现实却是:“不过卢欧老爹根本不懂这种想法”,在婚礼上,福楼拜描述爱玛只是穿着“下摆拖来拖去的袍子”,盛大婚礼上被一笔带过的新娘装束,为下文爱玛对爱情和婚姻的幻想破灭做了铺垫。
爱玛在给女儿起名字的时候也完全沉溺于幻想, “她最先考虑所有那些有意大利字尾的名字……最后, 爱玛想起在沃比萨侯爵府, 听见侯爵夫人叫一个年轻女子贝尔特, 于是名字就选定了”。她给女儿起名字 , 不是寄予美好的希望, 也没有听从周围的建议, 完全是从时髦的角度, 最后给女儿的名字“贝尔特”——完全是因为这几个字出自于一个尊贵的侯爵夫人之口, 足见爱玛的浪漫有些可笑。
“她爱海只爱海的惊涛骇浪,爱青草仅仅爱青草遍生于废墟之间。”对于爱玛来说,她需要的只是情绪,而非风景。包法利夫人在与查理结婚前, 对乡下生活的厌倦使她急于改变现状, 查理的出现带来了刺激, 她把查理视为自己浪漫爱情的对象。“她送他永远送到第一层台阶。马要是还没有牵来,她就待在这里。再会已经说过,他们也就不再言语;风兜住她,吹乱后颈新生的短发,或者吹起臀上围裙的带子,仿佛小旗,卷来卷去。有一次,时逢化冻,院里树木的皮在渗水,房顶的雪在溶化。她站在门槛,找来她的阳伞,撑开了。阳伞是缎子做的,鸽子咽喉颜色,阳光穿过,闪闪烁烁,照亮脸上的白净皮肤。天气不冷不热,她在伞底下微笑;他们听见水点,一滴又一滴,打着紧绷绷的闪缎。”查理是她跳脱出浪漫文学世界中所遇到的第一位爱慕的男性,所以她小心翼翼又满心欢喜地迎接这份爱情。但随着踏入生活实际, 爱玛马上感到生活乏味。尤其是在沃尔萨城堡之行后, 爱玛误把感官的快适享乐作为心灵的真正愉悦, “她尽力挣扎不睡,延长这种豪华生活的境界,因为没有多久,她就非放弃不可。”爱玛想要逃离丈夫,却又离不开丈夫。查理是爱玛放纵情绪的具象理由,加之对奢靡生活的向往,使她又开始了新的渴望和憧憬。
赖昂在爱玛对于婚姻失望至极时出场,与爱玛开始了一场心灵与心灵之间的对话。爱玛找到了一位理解她的爱好,明白她浪漫幻想的男性。因此在交谈后,爱玛收获了前所未有的体验。爱玛为了与情人莱昂相见,频繁地奔走在鲁昂和永镇之间,用着荒唐的借口,不顾一切地为了爱情幽会。她的举动似乎完全出于本能而失去理智的判断,极其不合常理、不可理喻。二人坐上马车,不许车夫停下,马车搭载着情感正在碰撞的二人从教堂驶到皮埃尔·高乃依的雕塑前,到火车站,再到植物园跟前,又从德镇山坡掉头往回走,最终驶进博伏瓦齐纳街区的小巷。爱玛近乎于失去理智的行为正是她盲目追求爱情的反映,而两人在马车中确定心意时,马车漫无目的地奔驰的情节正隐喻着二人表面狂热激情但实际却没有方向、没有未来的爱情——这样的爱情注定无法长久,当激情消散后,它必然会如随意游荡的马车终将停下一样,走向坟墓、画上句点。
爱玛的人生悲剧,源自美好浪漫的理想与庸俗鄙陋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来自时代背景之下资产阶级的自私自利。
爱玛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情人罗道尔弗,表面上是绅士贵族,实际上却是玩弄少女感情的风月老手,常与妇女往来。初见爱玛时,他为爱玛的美丽所吸引,农业展览会成为罗道尔弗接近爱玛的跳板,他伪装成没有朋友、极度郁闷的人,与爱玛谈论“内地的庸俗、生活的沉闷、理想的毁灭”,由此两人一拍即合。然而,罗道尔弗是个口是心非的伪君子,肆无忌惮地欺骗爱玛的感情:两人约定私奔的那天,罗道尔弗送来一封道别信,说明了他与爱玛之间的种种不合适的理由。傍晚时分,爱玛却看到他乘马车驶过,去找另一个情人。爱玛当即晕倒,随后病倒。当爱玛背负债务试图向罗道尔弗寻求帮助,他却避而不谈。人性的冷酷与卑劣在罗道尔弗这一角色上彰显。但即使爱玛死后,人们也不放过她,钢琴课老师来索讨学费、有人索讨爱玛私通时的信件费用、仆人偷走了她留在衣橱的全部东西、商人勒乐无情催款。这些罪恶的资产阶级商人和贵族阶级浪荡子最终都暴露出资产者见死不救、自私自利的吸血灵魂。
似乎一切都已注定。从爱玛被送入修道院开始,她的人生轨迹就已确定,每一步都是按部就班地沿着预定路线前行,从生到死,都只是命运的玩物。随着时间的流逝,爱玛对理想爱情的执念日益加深。一个人如果承载了太多的期望,生命将如何承受这些重负呢?她很难跳出那些条条框框,这些因素从社会到阶级到个人,大小不一,最终共同作用在爱玛身上,导致了她爱情和人生的全面崩溃。
福楼拜
福楼拜曾说“包法利夫人就是我”。从其不事张扬、喜欢离群索居的低调性格可以看出, 福楼拜本人确有“不自觉的浪漫倾向”。福楼拜的童年时期正是浪漫主义盛行的时候。从资料上看, 福楼拜在上中学时热心阅读浪漫主义作品, 这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不屑与凡庸生活融为一体, 他的名言“我所欣赏的观念, 就是绝对的虚无”也表明其生活态度消极。他在生活中不享乐并自觉与世俗社会保持距离。作为具有浪漫主义情怀的福楼拜作品的主人公, 爱玛也带有这种浪漫气质。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2
《包法利夫人》中的主人公没有追求到真正的爱情,现实生活中似乎也不存在真正的爱情吧。以下《包法利夫人读后感》由读后感网中外名著读后感频道为您提供,希望对您写读后感有所帮助!
包法利夫人是我看的第一部法国长篇小说。说实话,初读时我几乎提不起兴致,情节淡如清涟,几乎毫无起伏,只是平平上演最日常生活中的桩桩件件,但渐渐就觉出隐藏其幕后的人生况味。直到爱玛出现在查理的视野中,这个故事似乎才开始鲜活起来:田庄里的宁静安袢,房屋里精致的器皿灼烁熠熠,比第厄普象牙还白净令人惊讶的指尖,爱玛拾鞭时脸颊涨红,阳光下微扬的灰尘,精细散漫的勾勒描绘氤氲着雾一般浪漫的氛围一一但这些只是一场雾,一下子又晴朗照旧起来;这不是个风花雪月的故事。
这时候我才开始读出兴致来,觉得这就像一杯茶,初呻时索然无味,但静静闭上眼睛才可细尝到舌齿间萦绕的气息,有一点甘甜,更多的是苦涩,却哀而不伤。因为早已知晓结局,所以从头到尾都没有激荡的心情,没有因悬念而滋生的怀疑?这是我头次接触到,因为在国内的作品中最忌惮这个,(当然也有列外V皇俏颐豢吹剑┧淙灰灿星榻诘母叩头度,但都很滑顺,似乎理所当然。我在前言里曾看到这样一段话:“福楼拜主张从作品排除自我,不流露感情,不插入议论,不让一字一句留下作者的观点或意图的痕迹。”当时还糊里糊涂,直到接近结尾才慢慢领悟,福楼拜用“我们”的纯客观视角的一缕线,将我们牵引进了他事先编排好的境界中中,燕子在路上颠簸激起的尘土飞扬,教堂里清越的钟声,永镇寺的一草一景,人们忙碌时的阴影憧憧,鸡在鸣狗在吠,让我们影影绰绰看见那个时代社会的生活。而不见作者一丝身影。他不是在陈述而是在演绎这个故事,所以他能如此隐藏。
爱玛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激烈冲撞下的牺牲品,更是一个被上流的社会所遗弃的可怜人。她出生在农庄,拥有丽质卓绝的美貌,在修道院里不但没有因宗教信仰而受到制约,相反还被那些浪漫主义所熏陶,她耽溺于小说里的爱恋如痴,月光下的喃呢,情意绵绵,渐渐背弃了宗教信仰,而宗教里的“避世离俗”让她越发远离现实真谛,她将自己的灵魂囿于她编织的与自我现实格格不入的绮丽的梦中,她永远不知道这其实是一种不可达成的虚妄,一直竭力寻找。农庄里的生活庸俗而乏燥,所以她不安于静,日日翘首有一个契机达成愿望,于是当查理出现时,她本能认为这就是那个契机,那个骤然而至的爱情。她不加考证,不假思索,急不可耐就随之而去。但却怆凉地发现这不过是大漠里的绿洲,在生活与期待的胁迫中的彷徨急躁的错觉,于是后悔莫及。而那场宴会恰逢打开了她心中的之门,让她越发渴望那样的生活,绮丽的梦越发缠紧,可无从突破现实,只能一味沉浸在幻想中,也就对查理的关爱熟视无睹。
赖昂的出现无疑给她的希望燃起了一盏灯,他风度翩翩,他循循善诱,他忧愁不解,他感触诗情,他无一不符合她心目中那名白马王子的所有特质。同样的情怀令她想入非非,但她并没有完全遗忘家庭,这也就形成了一个矛盾的思想。她惧怕取舍决择,对赖昂若即若离,最后他走了,她分外难过,懊悔不已,觉得为了一个缚束自己的家庭而放松一段海阔天空的爱情太不应了。也就是因为有这样的懊悔让她在道特耳弗的追求下半推半就屈服了他,事后她又觉得彷徨,尤其是看到女儿时便有罪恶感,加上查理医学业上出现了一个转折点。于是她再一次发狠将注意力放归家里,期望查理一将成名,但依旧失望煞尾。她便再无留恋,一心想与道特耳弗远走高飞,但他只是一个风月老手,只当她是情史中的一个过客。被遗弃的爱玛大病一场,梦碎了但依然残留支离的碎片在心里。这时赖昂又出现了,她也有过犹豫,但还是又一次拥入了的漩涡。此时她的已经显露无遗了,虽然她一直强调那是爱情:她借幽会之名大肆挥霍,渐离中心点,对赖昂感到厌烦,却还在一起,就是为了这种近似上流的享受。读到这里,我隐约觉得她已经猜到了自己的结局,才会如此肆无忌惮,如烟花,自知短暂所以盛开绚烂凋零绚烈。可她从未开心过。
爱玛一生都在希冀童话中的爱情,然而她始终不曾意识到那样的爱情是需要物质来滋养的,而她没有那样的资本却一直想僭越上流的生活,她混淆了想象与现实,迷糊了自己的'社会地位。但从另一方面来说,爱玛又比周遭的同等角色更俱有好强心与上进心,只是她一味痴迷,不懂适度,忘记了循序渐进的生存法则,急不可耐用狭隘的意识形态看似摆脱了所谓的下流社会:她频频与情人幽期密约,对情人慷慨大方,不但不索财还从并不殷实的家中调用资金来补贴,其目的就是为了满足那可悲的虚荣心、意识上的超脱。她自以为是她应当做一个上流人,事实上她也有这个资质,可卑微的身世背景从一开始就奠基了她的社会地位、先赋角色。她想跻身上流却被上流人所摒弃。这是每个时期都存在的社会尖锐矛盾:“一般平民并非短视地满于自己的制度性先赋角色,而是必然的要梦想从社会下层解脱出来,完成向自致角色的转变,走向主流社会。”人往高处走“是他们理所当然的要求、人之常情。可是,不幸的是,他们的想法是为社会和时代的既得利益者所不能容许的。”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对于他们来说,制度性的先赋角色,是不可动摇的天理。如果有谁非要执拗地往上爬,则不但上流社会的”君子们“不愿意,恐怕还要采取”名正言顺“的肃清清剿措施。所以,社会角色间的禁闭之门在这样的社会是绝不容许被开放的。”(摘自黄田《爱玛的悲剧命运溯源———试析福楼拜的长篇小说《包法利夫人》》段落)在小说中除了爱玛以外还有很多对此现像的喻世,尤其是农场展览会上的获奖老太太,毫无委婉的刻画人物令我不敢置信,然而这是这夸张丑媸的手法鞭挞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的制度。
爱玛天赋才情却是怀才不遇,虽然她的所作所为为世人所唾弃、谩骂,但她亦值得人们深思她命运转折、堕落的一系列因素与过程,进而起到警示自我的作用,甚至应觉同情惋惜。而比爱玛更可怜的我想就是查理了吧,他是个俗人,但用情至深,哪怕是对他从未心动过的寡妇的离世也曾痛苦不已,况且是对一见倾心的爱玛,更是呵护倍至,只是他完全不懂她眼中的“爱情”,而且情商太低,当道特耳弗过逾与她接触时他竟毫无危机意识,甚至还间接怂恿她的出轨。这是一种无私的爱,可惜爱玛却从未重视过,因为她过去在浪漫小说中没有见过这种心平气和的爱情,她不懂,激情就像一把火,再怎么炽烈燎原,也有柴枯成灰一日,终要回到生活的平淡中。
爱玛一生都在追逐所谓的爱情,但至死都不晓得什么才是真正的爱情。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相关文章:
包法利夫人读书笔记范文10-20
关于包法利夫人的作者简介11-27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02-05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03-14
包法利夫人读书心得11-27
《包法利夫人》读书心得12-23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精选13篇)07-13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15篇01-28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15篇02-05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13篇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