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品三国》有感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品三国》有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读《品三国》有感1
最近,读易中天教授的《品三国》,重新让自己走进三国,找回几乎遗忘干净的三国故事的记忆。与其中人物作又一次的近距离接触。对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等人物有了更全面、更客观的认识。
其实以前我对枯燥的历史,晦涩难懂的文言文是有畏惧感的,但读这本书的时候就觉得有意思,特别是他常用现代的一些俗语和事例来解释三国中的人物和典故,通俗易懂,感觉挺新鲜还很有趣:比如他把刘备这一帮人比作一个集团,认为刘备集团好比一个很有前途的民营企业,可惜缺少一个能干得CEO,搞不清自己得主打产品和营销路线,因此生意做得平平淡淡。诸葛亮好比一位超一流的职业经理人,可以让企业起死回生,但没有自己的公司,他自己也不想当老板,所以他们两人就一拍即合了。此外文中易中天教授对三国人物的复杂个性及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作了非常细致的'解说。如“官渡焚书”,曹操表现出来的宽宏让很多人对曹操敬佩得五体投地、心悦诚服。这在我们处理与学生的关系时是不是有所启示?
《品三国》让我们了解到鲜为人知的历史,也让我们明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道理,如果你对三国也有点兴趣,那也来读一读《品三国》吧!
读《品三国》有感2
我早就常听人说起《易中天品三国》这一节目,起先,我并不以为然,心想: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这部长篇小说很多人都读过,而且以各种形式广为传播,如戏曲、评书、电视剧等,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耳熟能详,就连我这个小学生都对书中的故事和人物了解得非常清楚,还有什么好“品”的呢?但想到有那么多人对它津津乐道,心想也许真有什么特别之处,很想一睹为快,然而紧张的学习总让我抽不出时间。暑假里,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栏目再次播出《易中天品三国》,我总算有了一饱眼福的机会。嘿,还别说,真不错。看着看着,我就不由自主地被它吸引,越看越精彩,一集都没落下。
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先生娓娓道来,不仅让我重温了一遍《三国演义》这部古典名著;而且还从不同的角度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许多做人处事的道理。他的语言生动幽默,现场常常会有阵阵笑声,电视机前的我也不例外,他读过许多的书,查阅了许多资料,旁征博引,道出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和不同于小说《三国演义》的独到见解,尤其是他对书中一些人物的评价更令我耳目一新。
小说《三国演义》中写到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端着个“故作清高”的架子,一请、二请都没见到人,三请还在睡午觉,让刘备坐“冷板凳”苦等了好几个时辰,这样写可以表达出刘备求贤若渴的诚意,但同时也表达出诸葛亮的“清高”和自以为是,在外人看来几乎有一些不近人情。但易中天教授却认为这样写有背于诸葛亮写的《出师表》的精神,诸葛亮曾自比管仲、乐毅,胸怀天下,怎么可能是罗贯中笔下自以为清高的酸腐文人呢?所以他认为刘备三顾茅庐并不是小说中所写的那样,按诸葛亮的性格,可能是诸葛亮跟刘备谈了三次话,谈论天下大势的时候很投机,非常谈得拢,于是刘备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平天下。
罗贯中在书中所写的周瑜是一个心胸狭窄、嫉贤妒能的小人,他容不得诸葛亮比他本事大,处心积虑公报私仇,一心要杀诸葛亮,除去他心中的隐患。诸葛亮一会儿设坛借东风,一会儿草船借箭,神机妙算,想方设法躲过了一次又一次的陷害,结果他“三气周瑜”,把周瑜活活气得吐血而亡。可易中天先生却认为周瑜是个心胸豁达的人,他年纪轻轻就当上了吴国的都督,娶了吴国最美的女子小乔,和吴王成了连襟,国人称他为周郎,意思是英俊有为的小伙子,他官场得意,情场也得意,他什么都有了凭什么要去嫉妒诸葛亮呢?
我从一些媒体得知,当前社会上对《易中天品三国》这个节目褒贬不一,有人对它极为推崇,有人对它不屑一顾,也有人对它严加驳斥。可我认为无论是罗贯中,还是易中天,他们写三国也好,品三国也好,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只有多角度,全方位地观察和思考,才能全面地认识事物的本质,不被眼前的假象所迷惑。有矛盾并不可怕,我们并不会为这些矛盾现象的出现而感到无所适从,因为矛盾都是互补的`,反映了一个事物的不同方面,矛盾的出现更有利于我们认清事物的本质。易中天教授讲述形式不拘一格,追求学术创新,见解独具个性,注重雅俗共赏。正如《百家讲坛》栏目宗旨所说“建构时代常识,享受智慧人生。”我觉得《易中天品三国》这个节目从一个新的角度为大家解读三国这段历史,不正能让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享受这一道充满智慧的文化大餐吗?海纳百川,我们要善于接受不同的观点,让智慧充沛你的人生!
读《品三国》有感3
东汉末年,狼烟不休,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袁曹争雄,官渡之役,远征乌桓,所向披靡,海内大乱,孙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与曹操共争天下。然而真相是这样吗?
三国,一个人才辈出,智士虎将,层出不尽。在《三国演义》中,蜀汉作为正统,刘备为圣君,关于忠心耿耿,义薄云天,诸葛亮更是战无不胜,可历史真的是那样,像《三国演义》说的?
当然不是。首先,正统问题指的刘备,但曹操口中的汉献帝是真的嫡系,他和刘备和他辈分远多少代了,刘备是刘家人,但不一定是正统,夏侯惇也劝过曹操称帝,在一些人中,他在叛国,但是我人民的角度看不管是谁称帝,都无所谓,他们只是想过上安居乐业的日子而已,谁是统治者,与他们的关系真不大。
刘备是圣君吗?这个很难说,他早年参与民同逃难,晚年,对诸葛亮这么忠心的人,还要帝王心思,她这一生并没有太大的`亮点和功绩,关羽,真的完美吗?不然,关羽曾降曹操封汉寿亭侯,他投降就对刘备不忠,私自逃跑就是对曹操不忠,过五关斩六将是曹操不易在华容道违抗命令,是对刘备不义,这才是真正的历史。
曹操与孙权远胜于刘备,孙权与曹操也是常常往来,罗贯中一本《三国演义》使多少人深陷小说的泥沼。
我们要以科学眼光看历史,不能信小说家言,要相信真正的历史,不要被表象迷惑,要仔细推敲琢磨。
读《品三国》有感4
近日受周围的读书热潮的影响,也捧起了儿子的那本《易中天品三国》,使我重新认识了曹操,认识了一个真实的曹操,认识了一个了不起的曹操。
之一,曹操是个深谋远略的人。在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董卓、袁绍、袁术三个乱石枭雄在对待皇帝的事情上做出三种决策:董卓废立、袁绍另立、袁术自立。而曹操确是把现任皇帝迎接到自己的根据地,客客气气地供奉起来,打出“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旗号。曹操在动乱之中,走此决策,真是高明之至!尽管他被对手冠以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骂名,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面对昏庸的朝政,流离失所的皇帝,曹操能站出来扶皇帝一把,充当皇帝的保护神,让他过点安生日子,这已经不容易了!而且,曹操至死也没有称帝,从形式上他一直还是汉丞相,没有违背当初许下的`诺言。我认为曹操能做到这样已经不错了。如果是我,恐怕早就做不到了……
之二,曹操是个善于用人的好老板。曹操所处的是一个乱世,人心浮动,道德沦丧,人与人之间缺乏诚意和信任,但是曹操却能广聚人才,直到曹操去世为止,他的核心谋士以及各级掾属共有一百多人。易中天先生用八句话概括了曹操的用人之术。一,真心实意,以情感人;二,推心置腹,以诚待人;三,开诚布公,以理服人;四,言行一致,以信取人;五,令行禁止,以法制人;六,设身处地,以宽容人;七;杨人责己,以功归人;八,论功行赏,以奖励人。
最佩服曹操的便是“焚烧书信事件”。曹操大败袁绍于官渡以后,袁绍的大量辎重、珍宝、图书都落入曹操手里,其中就包括己方一些人暗地里写给袁绍的书信。曹操二话不说,下令一把火把它们烧个干净。那些暗中勾结袁绍的人,原本担心要追究的,现在都把提到嗓子眼的心又放回肚子里去了,对曹操更是佩服与感激。曹操自己的解释是这样的:袁绍强盛的时候,连我都自身难保,何况大家呢!这话也只有曹操能说到做到吧,这样不仅让那些心怀鬼胎的人疑窦冰释,便是没什么瓜葛的人也会为曹操的宽宏大量和设身处地所感动。
读罢全书,我真为曹操鸣不平,这样优秀的人才,为什么却被世人所误传?恐怕不只是政治原因吧,肯定与我们民族传统的、愚昧的一些理念有关吧!用现代眼光看,曹操真是一个高明的老板。他能如此洞察人性,洞悉人心,打了胜仗都归功他人,打了败仗却检讨自己而且每次都做得是那样坦诚、实在、大气、自然,为这样老板卖命,真是累死也心甘情愿。
读书,让我们明理,读书的终极目的便是让我们认识自己并改造自己。我们每位教师如果都有一点曹操的谋略,都有一些曹操的用人之术,我们的学生哪能厌学?再重的负担,恐怕也不会感到劳累。
读《品三国》有感5
那是一个烽烟四起的年代,刀光剑影中闪烁着杀机;那是一个疑窦丛生的年代,上演着各种奸猾狡诈的角色;那是一个民不聊生的年代,黑暗笼罩着龙蛇混杂的乱世。《品三国》,作者犀利地把这风尘老朽的历史面纱层层揭开,抽丝剥茧,为我们讲述其中的传奇……
曹操,那是我最喜欢的人物。他儿时虽然有一点纨绔子弟的形象,但在青年时代就已考取了功名。正因为曹操的正直,慷慨,大量,有眼光,才使得贾诩等有才能的谋士前来投靠。“治世之能臣,乱世之英雄”的曹操可谓是前途一片光明。论才略,“奉天子以令不臣”;论眼光,深谋远虑;论武艺,乱世之奸雄。曹操善于听谏纳贤,“奉天子,修耕植,蓄军资”就是毛玠出的点子。
曹操的雄才大略,远胜于志大才疏的袁绍和袁术。曹操实事求是,唯才是举,不拘一格,来者不拒。虚名与虚荣对他来说只是过眼烟云,他要的是实力——身边的谋士、勇将。他的重义才使得关羽在危急时刻放他一条生路。而且娶妻娶贤惠,曹操的第一任夫人丁氏就十分有教养,十分贤淑,这才能为有一点野心的`曹操开拓社交路线。只有能够体贴下属,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主人才能够得到下属忠心地拥戴。
如果曹操没有才略,就不会广招贤士;如果曹操没有雄心,就不会与刘备抗争;如果曹操没有宽大的胸襟,就不会有人为他出谋划策;如果曹操不会体恤下士,就不会受到众将士的拥戴和忠诚;如果曹操不会听取谏言,就不会用兵如神;如果曹操没有深谋远虑,就不会自己称王了。
现在,就来谈谈曹操的谋士吧!毛玠为曹操提供的“纲领性文件”,使曹操赢在起跑线上;荀彧弃袁绍而投曹操,被曹操誉为他的“张良”;张绣和贾诩,投靠,叛变再投靠,被曹操完全信任,因感恩而出谋划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作为初中生的我们,应该像曹操一样拥有远大的目标和志向,并为理想坚持奋斗。我们应该做好我们的本份工作——学习。学新知识,温故旧道理,才能进步,才能有所收获。我们不需求像三国时的人物那么出名,令后人敬仰,只求做到自己的最好,问心无愧就可以了。名利是身外之物,我们要像曹操一样把它们当做是过眼烟云,不足以为其启齿。我们只要脚踏实地,不断地向前走就足够了。
全览《品三国》,推翻了人们对《三国演义》中事件的印象,并使历史人物真实而又清晰地浮现在我们眼前。假如说《红楼梦》是文学与历史的结晶,那么《品三国》就是感触与品位的精华;假如说《水浒传》是正义与勇气的代表,那么《品三国》就是谋略与才智的升华;假如说《西游记》是坚持与忠义的化身,那么《品三国》就是文治武功的冶炼。
所以,《品三国》是一本令人回味无穷、茅塞顿开的书,希望大家也能和我一样受益匪浅。
读《品三国》有感6
特别喜欢君臣的关系,
曹操和郭嘉,荀彧,程昱,贾诩。
刘备和诸葛亮,法正,庞统,赵云。
孙权和周瑜,张昭,鲁肃,吕蒙,陆逊。
荀彧出身东汉名门,名气和影响都很大,一直担任尚书令,就是宫廷秘书长,曹操出外行军大仗,就交给荀彧让他看住朝廷,还帮曹操出谋划策,曹操在外面打仗,有了问题,总要写信回去问荀彧,和随军的郭嘉,贾诩一样。也叫是说荀彧对于曹操,是萧何兼张良,和曹操关系破裂是政见分歧。
在曹操集团里只有荀彧才真正可以和诸葛亮相提并论的人物,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都有自己的在政治理想和政治主张,荀彧的理想是辅助一位乱世英雄,平定天下,匡扶汉室。然后曹操让他失望了,这里面有个过程,原来三十七岁的东郡太守曹操的确是一个热血沸腾的爱国将领,十二年南征北战,这是荀彧看来是应该的,因此鼎立玉成。五十四岁的曹操罢三公,置丞相,大权独揽,荀彧也认为合情合理,五十八岁为自己弄个“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如萧何故事”的待遇,书里说荀彧也能接受,因为萧何毕竟忠于刘邦。当曹操暗示董昭等人策划封公建国一事,荀彧就不同意了,政治上极为敏感的荀彧,立即意识到这件事情的严重性,他很清楚,曹魏一旦建国,天下就不姓刘,这就突破了荀彧的底线。对于荀彧这样一个有理想的`人来说,没有什么比理想的破灭更为痛苦。所以他的死亡也成了谜案。
孔融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孔融平时经常找曹操岔子,还攻击曹操的政治路线和政治纲领,所以曹操杀了孔融。
关于吕蒙,据《江表传》孙权曾对吕蒙和蒋钦说,你们现在都是做长官的人,应该多读点书,吕蒙说,军中事务繁忙,哪有时间读书!孙权说,孤难道是要你们做学问,当博士?也就是多少懂一点历史罢了!你们事多,难道比孤还忙吗?光武帝南征北战手不释卷,曹孟德逐鹿中原老而好学,你们怎么就不自勉呢?于是吕蒙开始读书,读得比儒生还多。吕蒙原是一个天分很高悟性极好的人,阅历又多,一旦读书就有了见解。实际上吕蒙也是好不容易才脱颖而出的,他原担任别部司马,一个没有定员的杂牌军头目,有天孙权接班后,精兵简政,吕蒙得知就借钱买装备,搞军训,让视察的孙权眼前一亮,开始培养打造吕蒙,最后吕蒙也没让孙权失望。
赵云为什么不受信任,在刘备东征的时候,赵云是反对的,他说国贼是曹操,不是孙权,因此“不应置魏,先与吴战”。这就是所谓的逆耳之言,赵云则不受信任,不得随行东征,刘备和曹操一样,也是强权人物,容不得别人反对自己既定的政治路线和战略方针。刘备不按照诸葛亮的战略规划行事,也不听赵云的意见。
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的确是曾经“希世一时”,但那只是相遇之初,的确如鱼得水,在赤壁之前,刘备和诸葛亮经常促膝谈心,双方“情好日密”,以至于“关羽,张飞不悦”从赤壁到白帝托孤,整整十五年很少看见诸葛亮的身影,也很少听见他的声音,带的都是庞统和法正。
刘称帝,诸葛亮任命为丞相,却不开府,这理解为刘备对诸葛亮的无限信任,还是有所保留的信任,诸葛亮和刘备关系发生微妙变化,是两人的政治理念发生冲突,诸葛亮是伟大的政治家,政治家和政客的区别之一,是政治家有理想,政客只有利益。刘备忘记了自己的理想,诸葛亮没忘,然而尴尬的是,这种微妙的变化谁都不能说出来,刘假装没忘,诸葛亮也不能揭穿,只好心照不宣,诸葛亮埋头干自己的份内事,刘靠法正去摄取更多的利益。
这本书,我最敏感的就是理想2词。我很羡慕这些人物之间的关系,也很喜欢讨论一个人物的性格,自己比较注重谋士,而对五虎上将,和曹操那边的猛将除非是不得善终或死于非命的比较同情感慨,我还是比较喜欢计谋,辅助的故事。一切关系的转变和过渡。
读《品三国》有感7
最近观看了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中易中天教授的《品三国》,并且我还购买了《品三国。上》这本书。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有很多收获。
我最喜欢的学科是历史,特别是中国的古代历史更是我非常想了解的,我很想揭开它神秘的面纱去看看过去五千年里我们的国人所经历过的事,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古代一直是我憧憬的地方。如果有时空之旅,能够穿越时空隧道回到遥远的过去,我也想去那充满神秘色彩、扑朔迷离、英雄辈出的三国游览一番。想见见鞠躬尽瘁的诸葛亮,坚忍不拔的刘备,英武潇洒的周瑜,还有我非常敬重的关羽,但我最想见的是曹操。
曹操是历史上有很大争议的人物,史家们对他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在中国四大名著的《三国演义》中,曹操是一个奸诈的小人,乱臣贼子,心胸狭窄,民间对他的看法亦是如此。在国粹京剧中曹操的脸谱是白脸,代表着奸诈的性格。从小到大我都认为曹操是个大反派,是小人,更是一个大坏蛋,但是看了《品三国》后,我对曹操的印象改变了很多。
首先我不否认他有很大的野心,但从易中天先生对初期曹操的'详细分析中,我看到的是一个正如易教授所说的非常大气的,甚至是一个可爱的奸雄。从他对生活的随意态度,对家人对朋友的重情重义,这与《三国演义》中的形象孑然不同,我对他本来厌恶的感觉多了些欣赏和佩服。
曾经学过他的一首《步出夏门行其二》,我在这其中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一句中感受到了曹操胸怀大志的豪情壮志。在曹操其他的文学作品中也感受到了他的英雄气概。还有他对背叛他的人宽容也让人们看到了他的宽宏大量,宰相肚里能撑船的气度。
因为《三国演义》中对曹操的刻画使他在民间被人谩骂,但历史上的曹操却又是那么的不同寻常,想想自己以前真是错怪了他,在此我对他表达我深深的歉意。不过不管他究竟如何,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自己的看法。所以我们不能被一些言语而影响到自己对事对人的主观判断,否则象对曹操这样的“误解”会越来越多。
综上所述,我们要使自己的头脑保持冷静状态,客观地看待事物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三国是中国历史上十分重要的一个时期,通过易中天先生的介绍,我们看到了一个较为真实的三国。而《品三国》的热销则是一桩辛事,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重视我国的历史,正确认识这段历史。这也是中国文化之一,希望我国的文化能被更多国人所了解。
读《品三国》有感8
刚刚翻开《品三国》,就被它开场白——大江东去的第一段话吸引住了: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这是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这是一些引人入胜的故事,这是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三国,究竟应该是怎样的面目呢?如此神秘的话语,不禁想让我揭开《三国》的面纱。
易老师用通俗幽默的词语,认真的历史态度,公正的对每个历史人物的解析。使我明白了真正历史上的三国,也使我对三国中的历史人物有了新的了解,虽然曾经我并没有看过三国演义这本书,只是看过三国演义电视剧,也没有看全,只能说对三国有一个大概的了解,知道一些耳熟能详的人物以及事件,具体到人物和事件的本身就更加的模糊了,但是我很喜欢易老师《品三国》这本书的讲解风格。当然三国里面最让我感兴趣的就是这几位重要的人物,曹操,刘备,诸葛亮,孙权,关羽,张飞,吕布,赵子龙,周瑜,鲁肃,当然这几个人物当中我最欣赏的有曹操,孙权,周瑜,诸葛亮,最让我感兴趣的事件是赤壁之战,首先是曹操,在看之前曹操给我的印象就是一个冷酷奸诈的历史形象,当然也是受了小说的原因,看了之后使我对真正历史的曹操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当然曹操最让我佩服得是他的用人才能,放眼当今社会的大小企业,在用人方面是一个很重要的一关,这就是为什么人力资源是那么的重要,如果一个单位不会用人的话,那么这个单位将会是一个失败走向灭亡的。同时也在告诉我们什么是人才如何去发掘人才,保证人才能够为我所用,能够死心塌地的为企业着想,曹操的前期为什么会那么快的迅速壮大,就是因为曹操能够发现人才,并尊重人才,能够让这些人发挥他们的才能,给他们施展自己才华的平台,能够采纳好的'建议为自己所用,而且赏罚分明,这些成就了曹操身边不缺少有才干的谋士为他出谋划策,并死心塌地的跟随曹操,一个企业是一样的,靠什么壮大,靠的人,说白了企业是办事的不是办人的,如果一个企业不能够做到人才为我所用,不能够吸引人才,留不住人才那么这个企业将是一个失败的企业,刘备为了诸葛亮这样小他十岁的人才,能够屈身三顾茅庐,可见无论是在什么时代人才是多么的重要,一个真正的人才可以使企业迅速的发展并壮大起来,一个企业如果想做到这几点那么就要在文化上制度上管理上表现出整体的形象,首先重点就是要让员工信服,靠什么让员工信服,不只是单靠的工资,最重要的是企业的信誉和企业的发展潜力,有没有自己真正的一套企业文化,有没有好的管理制度,要做到人为我所用,就首先要管好人,要让员工信服,要让员工真正的看到企业的发展潜力,而不是意味的说意味的唱高调子,这样只能是一时的效果,但带来的后果是十分的严重的,因为直接影响了企业在员工心目的形象,企业靠什么传播,靠什么吸引人才,靠的是实力以及信誉,如果你在员工的心中就把这两样给毁了,还谈什么企业文化,还谈什么发展,一切都是空的,通过读《品三国》一书,使我明白了什么是“用人之道”!也使我明白曹操为什么能够一步步的走向强大!
还有一个人使我很欣赏的,那就是诸葛亮,诸葛亮是一个军事家,政治家,也是一个杰出的外交家,但我欣赏诸葛亮的外交才能,策划才能,就拿赤壁之战来说,曹操大军就要灭刘备,刘备无处可去,只能联合孙权共同抗曹,但是刘备刚被曹操打败,首先气质上就低人一等,诸葛亮作为刘备最器重的人才,自荐去东吴联合孙权共同抗曹,也使诸葛亮初出茅庐为刘备作的第一件大事,可以说是做的相当漂亮,充分的展示了诸葛亮外交才能以及策划能力,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其中鲁肃,周瑜,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当然也有曹操本身的失误,但诸葛亮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到了,而且做得很漂亮,干脆利落,这是我十分欣赏也是十分值得我去学习的。通过读易老师的《品三国》一书,不但使我明白了三国这段悠久的历史,更重要的是让我学到了如何做人,在现代社会中我应该如何给自己策划,如何成为一个成功的人,如何使自己成为真正有用的人,使自己在当今社会中,在自己的事业中,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立于不败之地!做一名堂堂正正的男子汉!
读《品三国》有感9
正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在每个人心中,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和理解都有所不同。而这本书让我对三国里面的历史人物有了另一个角度的认识。
特别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易中天对曹操的认识。平常我们在我们读的`三国演义等书籍里面,都对曹操塑造了一个戒心重、艰险狡猾、冷血无情的形象,因此在我们心目中,曹操这个历史人物都是个反面人物。但是在易中天的眼里,曹操却是个好人。特别是对于吕伯奢一家的遭遇,一向在历史人的眼里,吕伯奢一家帮助了曹操却被他杀了,是因为曹操猜忌心重,而且冷血无情,面对一个多年的朋友,竟然一点也不念旧情。但是在易中天眼里,却有不一样的理解。他的描述到"意思是虽然我错杀了人家,对不起人家,但我现在走投无路,也只好是宁肯我对不起人家,不要让人家对不起我了。应该说,他还保留了一部分善心在里面。"在他眼里,曹操杀人是迫不得已,而且心里很愧疚的。
当我看完后,神经触觉好像触动了心弦一样,我发现易中天所想的方方面面,我总是从来不曾考虑过的。对于一本书,书里写的是怎样,我想的就会是那样,少有过自己的想法和思考,更没有考虑下这个情节是否存在疑点。原来读书,不是要投入沉醉书里,而是要在书里找到自己,找到自我。
读《品三国》有感10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最近我看了这本《易中天品三国》跟随易中天领略了别样的三国历史,易中天教授站在一个全新的角度为我们打开了一个不一样的三国之门。他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性。一家之言品三国!
三国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一个朝代,它虽然短暂,但在这乱世期间却出现了许多英雄人物,比如:曹操、刘备、诸葛亮、孙权、司马懿等。他们中有的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丞相,有的是足智多谋的军阀,还有的是终结乱世的枭雄。正因为他们三国才变得如此精彩。
曹操,相信大家已经十分熟悉了,百姓们都认为他就是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小人,而刘备就是保护汉室的忠臣。所以当大家一提到刘备失败就各个唉声叹气而听到曹操失败,就各个拍手称快。那么曹操到底是不是一个奸雄小人呢?我们来听听易中天教授是怎么讲的。他说:“大家痛恨曹操无非就是有三个原因:为人奸诈、篡汉与说了一句:‘宁我负人,休人负我。’我们来一个一个分析,第一为人奸诈这是在敌方眼中,但是我们要想想在那样一个乱世中,如果你处处讲实话能成大事吗?第二难道天下的皇帝就只能姓刘,不能姓曹吗?万事都有轮回。第三,我们先来看看,他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说这句话的。曹操被董卓追杀,一路逃入过他的一个朋友家,这个朋友叫吕伯奢,但曹操怀疑这一家人想要加害于他,于是把他们一家全部杀了。这属于误杀,于是曹操就凄怆的说道:“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请注意凄怆这词,这是曹操在后悔时对自己的一种自我安慰,并且毛批认为:‘此乃孟德过人之处也。’毛先生分析道,如果换了别人都会说,宁人负我,休我负人。但是他们做的是和曹操一样的勾当,只不过只有曹操敢说真话罢了,所以曹操是真小人而不是伪君子。”
诸葛亮,一个被誉为卧龙的人。他在《三国演义》中被讲的`神乎其神,什么借东风、空城计、草船借箭等等,但他到底有没有那么神呢?回答当然是没有,比如说空城计,事情大约是这样的:蜀军新败,城中只有一些老弱病残的士兵,而司马懿正率兵前来,于是诸葛亮搬个琴,摆个香炉,召两个小孩子,在城楼上唱卡拉OK,司马大军一来,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然后司马懿自己打马上前,大为惊诧,说牛鼻子老道在搞什么搞,大开城门在这开party,于是撤军了。这明显不符合实际吗,第一既然司马懿离诸葛亮这么近,他可以直接找一个神箭手把他射下来嘛。第二,既然司马懿怕埋伏,那么他可以把这城围起来,围而不打不行吗?第三,况且那时后,诸葛亮根本不在城中,连人都没有,哪来的事呢?那么诸葛亮到底是个什么人?有一点可以保证诸葛亮绝对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与实践家,但决非一个出色的军事家。三国这个乱世已经离我们而远去,我们无非就是从主观上去判断各路英雄孰是孰非,但从这本书中有告诉我们,不要盲目相信一家之言,要从多方面去感受去思考,不要迷信小说家之言。看书要注入自己的思想,多去想想这是不是真的,就像我的小学老师对我说的那样,要学会质疑!
读《品三国》有感11
《品三国》就像一本跌宕起伏的小说,让我能够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去领略三国风云人物的风采。
《品三国》是由厦门大学教授根据自己独特的视角编写出来的一本佳作。2006年易中天做客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了“汉代风云人物”系列讲座。他独辟蹊径,“妙说”历史,巧妙地运用“俗不可耐”的语言、声情并茂的表演,有趣地还原了历史的本来面目。
《品三国》里面又很有很有味道的句子。“看历史,必须历史地看。没有前因,就没有后果。只看‘名’,不看‘实’,咬文嚼字,死抠字眼,那不叫‘严谨’,只能叫‘钻牛角尖’。”我也觉得是这样,如果需要深究某件事或者某个人,就必须联系前后、仔细推敲,不能根据某一点就武断地得出结论。再看一句,“当我们赞美和欣赏那些乱世英雄的时候,不要忘记那时人民所承受的痛苦。”这句话小小地震撼了我一下,没错啊,很多时候,我经常被那些豪杰人物的出色风采所吸引,却经常忽略那些最低层人民他们所承受的苦难。拿破仑是一名出类拔萃的英雄人物,我们应该佩服他,但我们也不能忽视那些为拿破仑出生入死的士兵们,在很大的程度上,是那些士兵促成了拿破仑的光辉。最后再看一句,“袁术最蠢的地方,还是他在大家都想当皇帝,又都不敢挑头的时候,迫不及待地当了出头鸟。要知道,出头的'椽子是要先烂的。尤其是在群雄割据、势力相当的情况下,谁挑这个头,谁就会成为众矢之的。袁绍他们懂这个道理,因此尽管心里痒痒的,也只好忍住。曹操更是心里透亮。孙权劝他称帝,他一眼看穿孙权的鬼心眼,说着娃娃是想把我放在火上烤。袁术却不懂。他以为只要他一抢先,便占了上风,别人就不敢怎么样了。没想到皇帝的称号不是商标,抢先注册的结果只能是玩火自焚。”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易中天讲历史的独特风格,一个“娃娃”、一个“商标”都不禁让人捧腹大笑,而且又让人更容易明白他的意思。
读《品三国》有感12
《品三国》顾名思义是易教师对三国的见解,易教师以近代视角,以故事说历史,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性,十分形象的为读者重现了三国时尔虞我诈、战火纷飞的场景。而品这本书,使我对历史的好奇又一发不可收拾的萌发了出来。
易教师在这本书中花了不少的笔墨来阐述他对曹操的'认识和看法。曹操,无疑是三国中最让人难读懂的人,由他的性格就能看出,两种相对反面的性格能集于一身,但又不会觉得矛盾。
我对于曹操的认识,最开始似乎是林俊杰的《曹操》中那个“一心要那荆州,用阴谋,阳谋,明说,暗夺,淡薄”的曹操,然后便是电视剧中那个阴险狡诈的小人。然而我们总是习惯于把王朝的兴衰、事业的成败、历史的更替和事情的对错都归结为个人的原因,归结为某个领袖人物和主导人物个人品质的优劣好坏。我们总是学不会从两面来评价一个人。
而在这本书中,虽然很多人都说易教师是在“扬曹抑诸葛”,但我并不认同,先不说这只是易教师个人的看法,而事实上,他并没有说诸葛孔明如何如何不好,如何如何不如曹操,他只是在文字中更多的表现了对曹操的一丝偏爱。而他也是从两面来评价曹操的,而不是只说了曹操的好。
三国是一个风云变幻,沧海横流,英雄辈出,令人神往的时代,不知多少盖世英雄在那里大显身手,叱咤风云,正可谓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曹操就是其中一位影响历史进程的重要人物。他生前威震天下,他死后骂名最多,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奸雄。而我想说的是,曹操是奸臣没错,但他也的的确确是个英雄。
是非真假众说纷纭,成败得失疑窦丛生,一家之言品三国。
我合上书,望着窗外的绿树浓荫,我想,我的人生,也该由我自我来品。你说呢?
品三国作品读书感悟
读《品三国》有感13
经过一个暑假,最终把易中天写的《品三国》上、下册都看完了。以前经过《三国演义》只明白他们是哪国的,参加过什么战争,但我看完了《品三国》之后,他们的任务形象和精神深深地刻在我的心中。
就拿三国中的“智多星”诸葛亮来说吧,他在我们心中就像智商高达165的爱因斯坦一样,是智慧的化身。但事实并非如此。大家都明白诸葛亮用了“空城计”逃离了一场灾难,可是易中天教师经过多方面的'分析,认为诸葛亮并没有用空城计。因为按照司马懿的性格,会派几个士兵闯进城池,并把城池上装扮成老人的诸葛亮射下来。并且诸葛亮也是一个为人谨慎的人,不会做出“空城计”这种冒险的计谋。易中天教师的剖析真是加油科学依据啊。
易中天教师的剖析不仅仅具有科学依据,还十分多面。
就拿易中天教师笔墨花费最多的曹操来说吧,他并非仅有雄霸的脸面,他还有英雄面,以及对家庭的温柔面。使我对曹操有了更深刻的印象,这根本不是民间传说奸诈的曹操,这才是一个真正的曹操。
我到此刻一向记住易中天教师所说的那句话:“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这是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这是一些引人入胜的故事,这是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正史记录,野史传说,戏剧编排,小说演义”。使我对三国这段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我以前一向认为关羽是一位勇气过人的英雄人物。关羽在孙权进攻合肥的时候,为了争得功名,擅自做主,进攻吴国的樊城。虽然用水淹了七支军队,可是由于轻敌,被吕蒙白衣渡江,巧夺荆州。最终关羽兵败麦城,走投无路,关羽连同他儿子一齐被孙权所杀。易中天教师分析关羽失败的原因,一是轻敌,二是骄傲,三是对手下太严,四是疏忽大意。
三国历史就像是被布遮住了的镜子,而易中天教师的《品三国》使我们解开了布,看清了真正的三国人物。里面的众多历史故事,使我明白了很多道理,让我在今后不会犯文中人物所犯下的错,还丰富了我们的知识面。真是一部值得看的好书。
虽然暑假即将过去,但我看了那么好的一本书,也无悔了!
读《品三国》有感14
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这是一段扑素迷离的历史,这是一些引人入胜的故事,这是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正史记录,野史传说,戏剧编排,小说演义。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评点,不同作品有不同的描述。是非真假说纷论坛,成败得失疑窦丛生。(开场白—大江东去)
真假曹操
评三国,先得讲曹操。
年轻时的曹操,被预言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英雄。”曹操的形象不是很好,好听一点是“奸雄”,难听一点是“奸臣”甚至是“奸贼”。鲁迅评价曹操是一个英雄。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间的关系>>一文中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佩服他。”这就有了三种评价:英雄、奸雄、奸贼。
在书中记载说曹操很喜欢开玩笑,也很喜欢那些爱开玩笑的人。<<三国志>>记载了一个小故事,曹操的手下的一位老人,跟曹操开玩笑的说:“今日如果我死了,那经过我墓地要拿一壶酒一只鸡来祭奠我不然的'话你在路上肚子疼了可不要怪我。”之后这位老者死了之后,曹操就把这句话刻在了他的墓碑上。
再说周瑜
当你听到周瑜这个名字时,肯定会想到三气周瑜这个历史典故。周瑜担任吴国的都督,易终天先生在各种资料查明这件事是罗贯中编造出来的。
还要说刘备
在<<三国演义>>中大家都很看好刘备,可是在历史中记载中他却是一个十分狡猾之人,他投靠曹操打吕布,投靠袁绍打曹操,投靠公孙赞打袁绍。他如果投靠的人被打败了,他比兔子还快的逃跑。
历史滚滚,如同那奔流不息的河水,已成往事,但那份记忆却留在了心中。
读《品三国》有感15
为了花话费,一向在买电子书,也算有收获吧,一个月看了三本书,写写读后感吧。
《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而我却没有看过原版书籍,当时拍出电视剧,小时候跟着爸爸哥哥看电视剧版本的,深深的被他们的兄弟情义所感染吸引,可是最终英雄们的结局却让我伤碎了心,决定再也不看第二遍了。所以一向也没有再看过,然而这次鼓足了勇气看易中天的《品三国》,借此了解下未知的历史。
读着读着,慢慢的对易中天诙谐幽默的语言所吸引,喜欢上了这段有喜悦有忧愁又有遗憾的三国历史。
不管是从爷爷奶奶,戏剧,电视剧中,感觉到的曹操都是个奸臣,是我一度反感的对象,然而读完《品三国》,曹操却成了我的偶像,他的气度,他的容忍,他的用人,他的信人,他的霸气,以及他为了自我的目标能够隐忍一切等等,深深的吸引了我。自古能够成功的人,都有自我独到的一面,然而曹操的知人善用以及他对部下的信任,还有他那一丝的小做作,都让他无愧于“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称谓。
当然,吸引我的是,不管曹操是否真心对待他的部下,他很会装,包括刘备,能够经过自我的表现(或许他为了大局压抑自我内心真实的想法),能够赢得众谋士,将士的信任,这真的很重要。在此刻依然需要,我越来越觉得这个社会就是如此,很少人会把真心的一面展示出来,每个人都在计算着自我心中的那把利益,有人对你很客气很尊重,或许是因为你对于他还有利用价值,所以人与人之间,很黑暗。有一两个真心朋友足矣。
虽然刘备,给我的感觉一向很窝囊,哭哭啼啼,可是刘关张三人的情谊很感动人,在刘备不得意时不离不弃,能有几人做的到。
孙权,我一向比较喜欢,18岁撑起了父兄留下的江山,一步步艰难的走下来,其中的艰苦,恐怕仅有他自我明白。可是如果只靠他自我恐怕也很难在追随孙坚孙策建功杀敌的老英雄们中确立自我的威信,多亏了鲁肃跟周瑜的力挺啊!一个人作战还是难成大事的!
或许古代的君王无论年轻时多么的英勇神武,英明决断,到了晚年,对他人的不信任以及内心的恐慌,变得暴戾乖张,导致他们错杀忠臣,残害忠良,杀害自我的骨肉......不得不说是一件可悲的事情!
《伟大是熬出来的》,冯仑教师的力作,很实在,句句经典。冯仑教师抛弃了安逸的环境,放弃了能够分配房子的待遇,毅然决然的选择创业,睡了十一年的地板。他把自我放到最低。如果没有做好吃苦当孙子的准备就不要创业。我想我没有准备好,我抹不开情面,厚不起脸皮,吃不了苦,这些都是我最大的障碍,而我不得不一步步去克服。伟大是熬出来的,人生就是如此。折腾是一种奋斗的'心态,努力的在实现自我的目标,而熬,是在无法前进,人生必须原地踏步时,必须坚持的一种无奈心态,可是为了继续,却必须要熬下去。
蝴蝶的美丽令人注目,因为她度过了黑暗的独处。每个人成功的背后都是艰难的过程,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
可能因为冯仑教师是搞房地产的,关于房子说了很多,的确,年轻人如果把所有的事情都放在房子上头,不断的还房贷,变成房奴真的很可悲,年轻人就是要吃苦,年轻人吃苦不叫罪,因为年轻力壮,感冒生病,很快就能恢复,老了吃苦那才真的是受罪!所以趁年轻时,奋斗吧!
我个人而言不太在意房子,哪怕我跟我男朋友奋斗好久依然买不起房,我想,我会选择裸婚,没有房子,难道就没有感情吗?我觉得并不是因为房子心里才觉得踏实,而是那个你爱的人是不是能让你觉得踏实!跟相爱的人一齐吃苦也是甜的。
感情与面包,生活不能仅有感情,没有面包,因为感情会为了生活而变味,可是生活不能仅有面包没有感情,否则面包吃起来,会是发霉的味道!
【读《品三国》有感】相关文章:
读《易中天品三国》有感04-27
读《品三国》有感作文600字10-21
品三国的读书心得04-27
《品三国》读后感04-12
品三国读后感04-29
品三国作文1000字10-28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01-16
品三国读后感(精选55篇)03-07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04-14
《品三国》读后感7篇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