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不拖延读后感优秀范文
拖延是一个不良的品质,一种坏习惯,是导致一切失败的根源。下面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绝不拖延读后感优秀范文,欢迎阅读!
绝不拖延读后感优秀范文(一)
在这个刻不容缓的时代,所有的竞争都离不开时间的竞争,所有的拖延都可以归结为时间上的拖延。除非作为一个特例,否则拖延可以导致努力的失败。正如这本书所揭示的:拖延,可以把企业拖垮;拖延,只能让他人领先。任何憧憬、理想和计划,都会在拖延中落空。
“不允许拖延,这应该成为一条企业通令。”这是《决不拖延》的观点。该书认为,习惯性的拖延者,总是为了没有完成某些工作而寻找借口,或者是为了自己的工作没有按照计划得到实施而编造理由,蒙混公司,欺骗管理者。更重要的是,他们的这种行为,其实就是在不断地进行自我欺骗,自我折磨,把自己弄得疲惫不堪。当然这样的人不可能成为合格的员工,更不可能成为优秀的员工,美好的人生离他们也会显得那么遥远,那么可望而不可即,甚至连望都望不到。
《决不拖延》一书同时客观地指出,拖延并非人的本性,它是一种恶习,一种可以得到改善的坏习惯。这个坏习惯,并不能使问题消失或者使解决问题变得容易起来,而只会制造问题,给工作造成严重的危害。
那么,怎样让这种习惯得到逆转呢?
《决不拖延》建议我们从现在开始用“立即执行”的好习惯取代“拖延”,我们同样可以拥有成功。因为,立即去做,这本身就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它会带动我们更容易地去做更多的事情。也就是说,成功的秘诀就是行动,就是“现在就做”。许多人做事总要等到所有条件都具备了再行动,孰不知,良好的条件是等不来的,唯有依靠行动才能创造有利条件。只要做起来,哪怕是很少的事,哪怕只有五分钟,也是一个好的开端,就会带动我们容易地做好更多的事情。无数事实证明,所有的成功者从不拖延,而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只是发挥了本身潜在能力的极少部分,因为他们对工作的态度是立即执行,所以把握了成功。
绝不拖延读后感优秀范文(二)
读过这本《决不拖延》后,对比了一下自己,感到自己在生活中还是有拖延的习惯的,也就是俗话说的“犯懒”。比如:能马上就做的事却要等一等;计划要做的事一直等到最后;可以今天干的事拖到明天……为此也时常自我批评,但仍时不时地犯懒。读了这本书后,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拖延产生的'危害。
首先,惰性在拖延中滋生,以前我总是认为只要不误事,晚一点干也没关系。现在看来这种心态会逐渐演变成一种惰性从而直接导致消极的态度和工作效率的低下。时光就在不经意间流逝,机会就这样从身边溜走。“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这首儿时就学过的诗中包含的道理此时回想起来显得格外的深刻。
其次,自信在拖延中衰退。有时候拖延是对自己能不能完成没有把握,所以就想先放一放,到非干不行的时候再说。这样久而久之,便会丧失对自己的信心,行事瞻前顾后,畏缩不前,甚至本来能完成的事也完不成了。
最后,效率在拖延中丧失。每个人的工作都是一个系统运行的有机组成部分。任何一个环节的拖延都会影响到其他环节,从而最终不可避免的影响到整个系统运行的效率,使得该按计划完成的事一拖再拖,甚至遥遥无期。大量的资源因此被白白浪费。
从书中我了解了拖延的危害,也找到了改变拖延习惯的办法。第一是立即动手,绝不拖延。一旦决定就马上着手去做,只要迈出了第一步,不管有多大的困难,我们都会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找到通向成功的道路。正如书中所说“你勇敢,世界就会让步。如果有时它战胜你,你要不断地勇敢再勇敢,世界将向你屈服。”第二是突破自卑,相信自己。拥有自信,绝不拖延。别人看得起自己,不如自己看得起自己。要学会欣赏自己,做事的时候需要自信也应当自信,而不是在成功后才拥有自信。第三是对自己的工作负责。工作就意味着责任,拒绝拖延体现了一个教师对职责的态度。从小事做起,对自己负责,也是对整体负责。找准自己的位置,牢记自己的职责,做好自己的工作。
拖延只是一个坏习惯,不是不可改正的天性。拒绝拖延,提升工作效率,可以给自己留出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拒绝拖延,勇敢面对,认真工作,挑战自我,保持激情,突破困境,享受快乐,每一个人都能拥有精彩的人生。
绝不拖延读后感优秀范文(三)
美国德克萨斯州休斯敦一个区加油站,工作人员因为当天没有及时公布油价,被来此巡视的领导约翰丹尼斯先生这样批评:“费里奇先生,你大概还熟睡在昨天的梦里吧!要知道,你的拖延已经给我们公司的荣誉造成很大损失,因为我们收取的单价比我们公布的单价高出了5美分,我们的客户完全可以在很多的场合,贬损我们的管理水平,并使我们的公司被传为笑柄。”直到费里奇先生立即更换了告示牌。自始至终,约翰丹尼斯先生是微笑着批评管理部下的。
这个小故事,让我想起了一件事。有一次,一名主抓安全的矿领导下井,在大巷里远远地看见有两个工人在工作。当他快走近工人的时候,两名工人也看清了他。突然,两名工人飞快的向大巷另一头跑去。这名矿领导一看,急忙追赶,上演了一出“警察追小偷”的井下实景剧。两名工人跑不动了,矿领导也累得气喘吁吁。最后,领导问:“你俩跑什么跑?”回答:“那你追啥追?”“你们的帽子跑掉了。”
我想,这一跑一追,纵然反映出了我们的工人习惯性地害怕被罚的成分,但也折射出了我们的管理水平还是存在着生硬这个弊端的。与约翰的管理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