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淑敏附耳细说读后感
【文章导读】毕淑敏不仅仅是名作家还是心理咨询师,主治医师从医二十年才开始写作,她的每本书大概都离不开写她在西藏当兵自己从医的经历, 以下关于附耳细说读后感 ,希望你会喜欢。
【篇一】附耳细说读后感
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都过多或少知道毕淑敏这个人,对于她虽说不是很了解,不过也很多次接触过她的作品,如她的长篇小说《雪玲珑》、《红处方》,短篇小说《预约死亡》,散文集《素面朝天》等,记得高中时期语文试卷也多次把散文《我很重要》、《提醒幸福》作为考试素材。不过这次看《心理医生附耳细说》这本书让我对毕淑敏的了解更为深入。
喜欢毕淑敏的朴素,不仅仅在文风上,看她的生活照也是那样质朴,没有一点外在的修饰,不过看起来依然让人感觉很舒服。我想文品如人品这是毋庸置疑的,她的作品始终离不开她过去在藏北的军旅生涯以及她过去从医的生活经历,每一篇文章都似乎信手拈来,我想这正是因为她对自己所写内容地熟悉之深,以及她对每件事的深刻思索和体验。
《心理医生附耳细说》自序中作者就说她做心理医生主演工作是倾听,倾听这世界的烦恼,人间的悲怆,听一些不着边际的牢骚,听一些怨恨与复仇计划。作者作为一名内科主治医师,始终未忘记医生的职责,只不过不再从医作为作家之后,她以另外一种方式,用文字的形式直戳我们内心深处烦恼的症结所在,并在她的文字中告诉你怎样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像烟灰一样松散》一文中作者通过回忆自己当新兵时实战射时的打靶经历而引出文章的主题,人在危机时刻,能保持极端的放松,不是一种技术,而是一种修养,是一种长期潜移默化修炼提升的结果,能做到极度放松就会在做任何事上自然自信。
这本书都是以散文的形式,以一件件很平常不起眼的小事引出作者对人生的思索,叙述我们熟悉的关心的话题,我最喜欢的文章是《成千上万的丈夫》中作者的观点:有成千上万的男人,可能成为某个女人的好丈夫,作者不是宣扬人尽可夫的婚姻理念,而是告诉我们不要把“唯一”看的那么重要,不仅仅是工作还是爱人,只要不刻意地去要求,刻意地去比较很多东西一样还是适合你,作者诠释的理念是另外一种心态。
喜欢这样的散文集,让我在燥热的初夏能静下心来跟作者一起思索自己的`烦恼,跟她学习如何成为自己的心理医生,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篇二】附耳细说读后感
本书是毕淑敏的散文集。谈到她散文的创作演变,可分为三个阶段:首先“回顾思考自我”——书写个人十年军旅生涯的一点一滴;其次“思考女性”——反应女性群体的独立意识与个人价值的重要性;最后“思考人”——探讨“人的问题、人的本质、人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道德生活,人的发展和命运。”要想从书中找寻作者的写作历程,是有迹可循的。而本书选取的文章,涉及最多的,其实是后一个阶段——“思考人”。由此对应她“具有悲悯人文情怀女作家”的称号,更显确切。
说说书名,就宛如一股和煦微风,暖融融地呵着耳廓,然后,那股微风,带着生命的流动,自耳蜗穿梭到心间的回廊,抚过心灵的悲伤。这种感觉,我认定是文字的魔力,以及一种脉脉温情的心理提示。
身为心理医生的毕淑敏,附耳,倾听,又附耳,细说最多的是什么?想来是每一次语言的情绪,由外延或内深。
在这压力过大的社会里,人们普遍存在一点就燃的“玻璃情绪”,焦虑、易怒甚至抑郁都已稀松平常。追求宁静致远成为平衡生活的重要路径。内心滋生的平和感受,更是作为了我们健康精神的通行证。但毕淑敏面对“愤怒”,人人抵制扼压又避之不及的凶险之物,她说:“愤怒是人的正常情感之一”,愤怒能“赤裸裸地裸露你最隐蔽的内心”,“只要不丧失理智,愤怒便充满活力”,她告诉我们,只要控制情感泛滥,一切情绪,都是必要存在。
《紧张》一文里,侧重细数了现代人处于紧张心理下,他们思维的直线和狭窄,不安全感和落落寡合,作者说:“短时间的紧张,很好,会使我们焕发非凡的爆发力”、不过,“紧张是一百米短跑,成长则是马拉松比赛”。在《从伊甸园带走的礼物》里,谈被现代人放弃的休息日和鄙夷的眼泪。《佯笑》中,则直接反抗“现代商战把微笑变成商品”的做法,她说:“微笑不是一种技巧,而是心灵自发的舞蹈。”以此表示从心而来的情感表达,才会是人们所能真诚相待和全权接纳的。可以觉察,这些关注,并非狭隘的只落眼于个人,她囊括了当下基本的生活状态。
那么,浮躁、不安、高速旋转的环境中,我们能够做到怎样的从容自若呢?就看看书的第一篇选文《像烟灰一样松散》写道的:“当你放松的时候,你所有的岁月和经验,你的勇气和智慧,便都集合在你内心,情绪就会安然从容,勇气就会源源不断。”放松,一种心灵松弛的张力,抚慰瑟缩、敏感、高压心绪的第一步。《轻裘缓带》也是讲的这层意思,只是它从外在舒适开始,服装的轻柔宽松、简单整洁,打碎迂腐的笔挺、正统的服饰限制。她自内向外,絮叨自在,如悠悠清风。
恐怕心理医生最懂人心的想法,于是毕淑敏掌握好分寸,在她温柔的、轻盈的行文走笔中,卷起一阵心间自由。不夸耀、不诱导、含上笔底的暖人亲近,再徐徐打开窗口,引出那点光明、袒露那抹安宁。而终篇的《造心》,打造一颗坚固的、仁慈的、自强的、尊严的心,怎么看,怎么像“病”的源头,情绪的流动,感情的收放,身体的束缚,可不是因了一颗迷茫而骚乱的心吗?原来,毕淑敏始终都在做一个“医心者”。
【篇三】附耳细说读后感
近期,一篇《附耳细说》使我茅塞顿开,让我懂得了教育孩子真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其中在很多细节上都充满了教育智慧。
文章讲的是:一位名叫黄喜的相国,微服出访,路过一片农田,坐下来休息。瞧见农夫驾着两头牛正在耕地。便问农夫,你这两头牛,哪一头更棒呢?农夫看着他,一言不发。等耕到了地头,牛到一旁吃草,农夫附在黄喜的耳朵边,低声细气地说,“告诉你吧,边上那头牛更好一些。”黄喜很奇怪,问,你干吗用这么小的声音说话?农夫答道:“牛虽是畜类,心和人是一样的。”我要是大声地说这头牛好那头牛不好,它们能从我的眼神手势声音里分辨出我的评论,那头虽然尽了力,但仍不够优秀的牛,心里会很难过……
看完这篇文章,我的心里竟然有了一种不一样的感觉。一个农夫对待一个不会说话但是任劳任怨的牛,是那样的呵护和尊重,极力的维护着它们的自尊。遇到这样一位仁慈而又体贴的主人,牛是多么幸运啊!古人常用“对牛弹琴”的话来耻笑一个人的笨拙和愚蠢,但是,农夫却用自己的行动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观点:牛再笨,也有感情,也有尊严,我们没有理由和资格去诋毁和轻视它。
对照自己平时的做法,我扪心自问,真是感觉很惭愧。我在管理班级中常常碰到一些问题,常常感觉苦不堪言,曾经为了一点小事而对学生大喊大叫。对于学生的过错老师是不会容忍的,并且常会说个不停。这样便会招来学生的反感。老师常说的一句话是:我这都是为了你们好,你们还不领情。是的,良药苦口利于玻在给孩子治病的同时,做老师的往往会忽视了孩子们的承受能力。表扬和批评都是教育学生的一种方法。运用得好,对于孩子的成长和教育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用得不好,那就会带来适得其反的效果了。
在公共场合对于孩子的表扬有时会影响到班内其他孩子的抵触情绪,他们会认为自己不如被表扬的同学聪明和好学。这样就会伤害了一些学生的自尊心。因此,教育中的表扬和批评要恰当运用,如何运用需要老师的再三斟酌。我们不妨来学一学这个故事中附耳细说的做法吧!山野中的一个农夫,对他的牛,都倾注了那样淳厚的爱心。人比牛更加敏感。
因此,无论表扬还是批评,让我们也学会附在耳边,轻轻地说,即使我们不轻轻地说,也要采取正确的方式,在适宜的场合说,保护好每个孩子那颗渴望尊重、渴求知识的心灵。
【毕淑敏附耳细说读后感】相关文章:
关于毕淑敏散文的读后感作文03-24
毕淑敏作品《提醒幸福》读后感05-30
毕淑敏《恰到好处的幸福》读后感01-10
毕淑敏作品《心灵密码》读后感06-22
毕淑敏散文集读后感作文10-29
《毕淑敏散文集》读后感作文03-23
毕淑敏散文读后感700字作文03-24
毕淑敏散文我很重要读后感01-14
毕淑敏作品《恰到好处的幸福》读后感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