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子读后感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教子读后感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子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子读后感1
今天,儿子放学回家后对我说:“爸爸,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篇家庭作业,《神探老爸,教子也”布局”》,读神探老爸,教子也“布局”读后感。看到儿子神采飞扬的样子,我也急忙参与其中,认真阅读起来.......。
文章介绍了一位做警察的父亲左芷津"狠心"教育培养儿子成才的事迹。父亲用“狠心”来培养儿子的缜密思维,来让儿子明白一个道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用“苦心”锻炼孩子的吃苦能力和独立生活的能力,让他在什么环境下也能适应,以锻炼其生存。又用温和的“民主”留给儿子成长秘密的空间,一张一弛发挥的淋漓尽致。这些锻炼为今后孩子的成长和今后工作生活中,乃至于在社会中展露头角发挥了相当关键的作用。
读完后,同样作为父亲的我陷于深深的思索,是呀,教育孩子没有教科书,不能照抄死搬,我们这一代父母是需要学习的,我以前心里一直不踏实,孩子的降生给家庭带来无限快乐和生机。孩子一天天在长大,翅膀一天天在长硬,读后感《读神探老爸,教子也“布局”读后感》。怎样能够使孩子成为学习进步,身体健康快乐的小鸟呢?怎样培养好孩子呢?是不是他要什么就给,是不是应该宠着他,因为现在只有一个孩子,孩子是心中的宝贝。就感觉自己没有找到一个稳定的可信赖的.整体价值体系的教科书来教育自己的孩子,相反,都是凭一腔热血,在与张老师的交谈中,在与同事的交流中,省思孩子的种种表现,我觉得:一是不要给孩子定太高的要求,给他一点自由发展的空间,而不是感觉自己走过的老路不能让孩子重走,给他定杠杠,定路线。学会观察孩子的长处与不足,施加引导。是呀,我们都是做过孩子的,应该知道孩子喜欢什么,过多的说教,都不如引导孩子的效果好。要求孩子做到的,大人自己首先要做到。比如,我儿子看电视,一看到精彩的部分就不由自主走到电视机前, 我纠正他,他就会嚷道“你也不是天天上网,还管我”。面对孩子的质问,我只有自己改正,用行为影响孩子,这时孩子才会欣然接受你的建议。
还有就是孩子是整个家庭的重任,尽管我们给孩子配备了电脑、学习机、MP4等学习用具,但在学习过程中也曾遇见这样那样的困难,有时候苦口婆心适得其反的现象也并不少见,也曾为此苦恼过,过后细细思索,做父母的不应该只怪孩子,也应该反思反思,看看问题出在哪里,能不能换种思维方式使孩子能够更容易接受一些。其实,只要有心、用心,家庭教育同样富有情趣,在教育中顺其自然,循循善诱,在管与不管中寻找平衡点,与孩子就不会“开战”。
虽然赞扬和鼓励是主要的,但有些时候,批评也是不可缺少的,在孩子的学习上,有时候考的分数少了,他自己也会不开心,这个时候就不能在去批评他,而是应该帮他找原因,这样他也不会因为考得分数少儿不敢告诉你。“加油”!“别灰心,再试一次”“你做的这件事真棒!我为你感到高兴!”......
希望孩子在自信中快乐健康的成长,这是每一个家长的希望,也是当今社会的希望,少年强则国强。
教子读后感2
假期拜读了《犹太人教子枕边书》,这本作为世界经典的教子书籍,书中没有生涩的说教,而是用一些精小的故事,先让父母明白其中的道理,从而引导孩子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学会崇高的品质和人生需要的卓越智慧!
相信大家都听说过,犹太民族是个非常优秀的民族,其人口只占据了世界上的0.3%,却贡献了超过20%的诺贝尔奖,同时还掌握着世界上40%的财富,而这一切都与教育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犹太人非常注重教育,教育意味着传承智慧,让后代少走弯路,这样就能以最快的`速度去改变世界。在这本书里,我感受到犹太人孜孜不倦地求索,广泛吸收他人优点,坚韧隐忍,从而获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取得事业的成功。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就是犹太人对家庭教育的高度重视。重视亲子教育,是犹太民族最为突出的优良传统。那个被大众所熟知的典故《书本是甜的》,在每个犹太人的家里,当孩子刚刚懂事时,母亲就会翻开《圣经》,将一滴蜂蜜洒在上面,然后,让孩子去吻《圣经》上的蜂蜜。犹太人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正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父母学习和借鉴,是我们当前家庭素质教育最好的参考。
我们平时多数的闲暇时间都被手机霸占去了,拿着手机陪孩子玩、陪孩子做作业,想想真的很惭愧!许多犹太人家庭碰到放学的孩子,第一句问的话是:“你又提问题了吗?”他们教育孩子学习应该以思考为主,思考是学习的基础。懂得越多,产生的怀疑就多,问题就随之增加,所以提问使人进步,提问和找到答案一样重要。而反过来看看自己,我在接孩子放学时,从没问过此类问题,一般会问,今天的课上学的是什么?今天的作业多不多?看来,以后也要学会向孩子灌输“提问”的重要性。我想鼓励孩子勇敢发言,即使错了也不要紧。再要求孩子学会提问,不懂就问是学习的方法之一。
书中引用了大量的故事,告诉你如何教育孩子,如何引导孩子走上正途,具有实际操作性,我们可以借鉴书中的方式去教育孩子。比如有一个处在叛逆期的少女,离家出走,妈妈一直给她留了一扇回家的门,自从少女离家出走后,这扇门一直都没有上锁。在一个凌晨,少女正犹豫着要不要敲门,没想到轻轻一推门就开了,妈妈给她留了一扇回家的门。书中说道:对于误入迷途的孩子,最好的挽救办法就是一如既往地关爱他们,不抛弃,不放弃,总有一天,爱的力量会唤醒他们的灵魂,让他们迷途知返。这样的家庭教育方式很具有借鉴意义,让我受益匪浅。
书中还谈到,具有缺点虽然不是一件好事,倘若利用得好的话,缺点也是优点。讲了一个事例:格兰恩·卡宁自小双腿因烧伤无法走路,可他却是奥运会历史上一流的长跑运动员。为什么一个腿部有残疾的人却还能成为优秀的运动员呢?因为他的成功绝大部分在于他的自信心和积极的态度,也就是说,你要有自信,要执着。暑假期间,线上钉钉检查作业,让我刮目相看的其中之一就是梁同学了,之前他不太偷懒,书写潦草,作业能不做则不做,但是暑假每周的作业检查,他次次都能上交,再我不断地表扬鼓励下,他开始规范书写,一次比一次有进步,真是令人眼前一亮。孩子小,自信和积极的心态就需要老师做好激励和引导,让他们有所进步,坚持不懈,将缺点转化为优点。
教子真经,育生好书,智慧人生,从容生活。培养孩子良好品质,从平凡走向进步,走向优秀。
教子读后感3
“断机教子”,讲的是孟母鼓励孟子读书不要半途而废的故事。
孟子少年读书时,开始也很不用功,有时也逃课出去玩。有一天,孟子从老师子思那里逃学回家,孟母正在织布,看见孟子逃学,非常生气,拿起一把剪刀,“嘶”地一声,一下就把刚刚织好的布割断了,麻线纷纷落在地上。孟子看到母亲把辛辛苦苦才织好的布割断了,心里既害怕又不明白其中的原因,跪在地上请教母亲。孟母教训儿子说:“学习就像织布一样,你不专心读书,就像割断了的麻布,布断了再也接不起来了。学习如果不时时努力,常常温故而知新,就永远也学不到本领。”孟子听了母亲的教诲,深感惭愧。从此以后专心读书,发愤用功,身体力行,实践圣人的教诲,最终成为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被后人尊称为“亚圣”。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学习必须全神贯注,专心致志,不能半途而废;父母教育孩子采用适当的方式,言传身教,则会事半功倍。
孟母的教育是成功的,因为它来自孩子的日常生活,贴近孩子的生活实际,易于引起孩子的共鸣。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环境使孟子很早就受到礼仪风习的熏陶,并养成了诚实不欺的品德和坚韧刻苦的求学精神,这对于孟子的成长及其思想的发展影响极大,为他以后致力于儒家思想的研究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由此看来,一个人是否成功,先天的天赋不是最重要的,主要是取决于后天的努力。只要经过后天的苦心教育,是可以成功的;而这种后天的努力,关键在父母的培养和教育,父母的正确指引会影响孩子一生。所以,做父母的要把自己所具有的或者学到的好的经验和知识,通过言传身教,给孩子以正面的、积极地影响。父母的`言行就是一面镜子,要能反射出爱的能量、教育的智慧。盲目的呵斥、无限制的宠爱以及偏激的严厉并不可取。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呵护和引导,作为“亚圣”的孟子幼时尚且逃学,我等凡夫俗子更不消说了。当你的孩子淘气贪玩时,我们是否应该把恨铁不成钢的心情先放到一边,适当改变一下我们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呢?当你的孩子厌学逃学时,你是呵斥体罚,或是喋喋不休地给孩子讲空洞的大道理,还是像孟母那样循循善诱,运用生动的事例去启发他们从无心向学转化为勤奋好学呢?答案是不言自明的。
时间过去了两千多年,孟母“断机教子”的故事仍让我们为之动容。孟母不愧是启蒙和立身教育的楷模!
教子读后感4
在《颜氏家训》的第二篇家规中曾提到过要想子女孝,自己就先要做好榜样,否则自己的子孙看见了这样的行为也会跟着学,将来等自己老了也是同样的待遇。最近我的身边就发生了类似的事情。
在几十年前,普通老百姓总是重男轻女,封建思想使他们认为只有儿子是可靠的,等自己老了的时候,儿子一定会给自己养老、照顾自己的;而女儿以后是嫁出去的,就不是自己家的人了,不会再来跟前孝敬自己。所以我的太奶奶接连生了五个小孩,一直想生到一个儿子为止。没错,她实现了,在生第五个孩子的'时候生到了一个儿子。时光匆匆,转眼间两位老人就到了耄耋之年,最近太爷爷的身体不太好,需要人照顾。几个女儿不顾一切的赶到两位老人身边,给老人们带去新鲜的食物,连夜的陪伴在那儿,陪老人们说说话,聊聊天。画面温馨极了。而被老人们寄托希望的“救命稻草”儿子,这时却不知了去向,丝毫不管不顾两个老人,不知道给老人送去一丝丝的温暖,唯一的一次看望还是去拿老人的养老卡。
儿子寄托着老人对子女所有的希望,更应该好好去孝顺,多陪陪老人,将陪伴看为人生最大的财富。如果自己有忤逆的行为,那小孩定会看在眼里,将来等你老了,孩子也未必能尽孝,相反,越孝敬父母,越感恩父母,将来肯定也能收获到自己孩子的感恩和陪伴!
教子读后感5
战国时的孟子,被后世人称为“亚圣”,其地位仅次于至圣先师孔子。不过,如果没有孟母的苦心教导,这位“亚圣”恐怕难以取得后来的成就。
孟子小的时候,有一天逃学回家,孟母正好在织布,见他逃学回来,就把布剪断了,她对孟子说:“你读书就像我织布,织布要一线一线地连起来,一断就成不了布。你读书也要天天用功才会有成就,不然就像我剪断布那样前功尽弃。”
我通过读这个故事,知道了名人和我们一样,小的时候也经常犯很多错误,不过他们在大人的指导下及时改正,才能成为有用的.人。以后我要在老师的精心教导下好好学习,做事情不半途而废,坚持做完每一件事。
教子读后感6
不久之前,我读完了傅雷家书读了《傅雷家书》之后,真为傅雷先生对人生的如此认真和对子女的如此关爱而感动万分。家书中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穿衣花钱,事无巨细,无不关怀备至。为人父母的可以从中学习到教育子女的方法,学艺术的特别是学钢琴的可以从中学习提高技艺的方法,对解放初期至,这段历史感兴趣的朋友也能从傅雷这位当事人的描述中得到一些了解,而此书中对我印象最深的是加强个人修养。从家信的话语中看出傅雷是一位对自己要求极严格的人,有些方面甚至有些刻薄自己的味道,傅雷让儿子立下的三个原则:不说对不起祖国的'话、不做对不起祖国的事、不入他国籍。爱子教子的精神令人感动。
傅雷先生对儿子的爱让我不禁动容。他对人生的如此认真和对子女的如此关爱而感动万分。家书中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穿衣花钱,事无巨细,无不关怀备至。印象最深的除了傅雷每信必有的关于音乐的见解和如何做事做人的教导外,最记得的就是他告诉傅聪,进屋脱大衣时要连丝巾一起拿下来,站立着跟长辈说话时,要身体站直两手下垂,以及若把手抄在裤袋里,是很不礼貌的,而把手抄在衣服的口袋里,则更不礼貌。看到这些文字时,我的惊讶甚至大过了我的感动。这是怎样的一个父亲呵!这样的琐事,也要不远万里点点滴滴地写在信中。
但是,傅聪给父母的回信实在太少了。虽然身处国外,就算很忙,但依旧要给父母回信,换做是我也不可能几个月不回一封信。
读了傅雷家书之后,让我懂得了很多,我很庆幸在这个年纪可以读到这本书。
教子读后感7
《许昌晨报》正在连载09年江苏省高考“状元”吴敌的父亲写的教子笔记,断断续续看了几次,一天一段,太不过瘾,索性买书,废寝忘食地看。
吴爸爸的一些教子观点,我很认同,而且也实践了。比如,快乐和幸福才是最重要的,让孩子的成长顺其自然,给孩子充分的阅读自由等等。如果说成效,应该是孩子始终保持着较高的求知欲和比较好的学习兴趣吧。因为阅读量大,他和同龄的孩子比起来“见多识广”,这也提升了他的自信心。学,然后知不足。和吴爸爸相比,差距显而易见。最突出一点,我缺少教育艺术和恰当的方法。虽然孩子处在“散养”状态,但是吴爸爸是自觉的教育者,看似无为,其实有心。我的教育理论不系统,往往对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如临大敌又束手无策。
书中写了美国心理学家研究早期教育对人一生的影响时的一个故事。两个孩子都经历过小时候母亲分苹果的事情:面对红红绿绿、大小各不相同的苹果,一位母亲责备想要得到最大最红苹果的孩子,并告诫他“要学会把好东西留给他人,不要总想着自己”,之后把又红又大的苹果奖励给了哥哥,因为哥哥改口说“我要那个最小的,把大的留给弟弟吧”;另一位母亲在孩子们争着要大苹果的时候,不是施以责骂和说教,而是让孩子们进行除草比赛,最后兑现“谁干得最快最好,谁就有权得到它”的许诺,把最大的苹果将给了赢得比赛的孩子。初一看,觉得两个母亲的做法都不错,但是结果却大相径庭。第一位母亲在把又红又大的苹果奖励给哥哥的同时,也把撒谎、欺骗和投机取巧的种子撒在了孩子心田;第二位母亲在把苹果奖给孩子的同时,把诚实、勤奋对未来生活的'信念和斗志奖给了孩子。
心理学家的分析提醒我们做家长的,做人的道理不能教条地灌输给孩子,不讲方法的说教适得其反,须时时警惕啊!吴爸爸说的对,教育方法最讲因人而宜,切忌照抄照搬。我还需要多了解我的孩子,找出适合我们的方法。这是我看过这本书最大的收获。
教子读后感8
《傅雷家书》是傅雷和儿子的书信往来而编成的一本书,在这本书中到处都洋溢着傅雷对儿子的教育以及关爱。从这本书中我看到了一位伟大的父亲形象,他不断用自己的人生经验来教育儿子。从表面上看他是一位严格、只知道批评儿子的父亲。但他心中充满了对儿子的爱。只是他将严厉转化为爱,将批评化作关心,将惩罚化作呵护。在与儿子往来的家书中,很多方面都对儿子提出了好的建议,想尽全力为儿子分担,帮儿子出谋划策,解决问题,从而引领儿子成为一位人格卓越的人。
在《傅雷家书》中,能看到父子两人对学术问题激烈的探讨;对生活和人际交往方面的亲切讨论;也能看到两人对对方的思念与关怀。这一封家书,成为沟通的桥梁,使父母能随时了解到儿子的情况,而父母正是通过这一封封家书,来指导教育傅聪,帮助他克服生活中的困难。
在家书里,傅雷并没有多说教条式的话语,而是把自己当作傅聪的朋友,对儿子的爱,比山还高、比海还宽。还用克利斯朵夫的'经历鼓励儿子正视现实和挫折,勇敢地战胜它。教育儿子要学会坚强,这才是生活的强者。通过一些鲜明的例子来帮助傅聪解决问题、克服困难。
如在人际交往方面,书中有这样一件事:傅聪的好朋友恩德因手术卧床不起,傅雷让傅聪无论多忙也要写封信去,傅聪通过这件事教导傅聪,只有实事求是才能证明你的心迹。待朋友不能如此马虎,生性并非“薄情”的人,在行动上做得跟“薄情”一样,是最冤枉的,犯不着的,正如一个并不调皮的人耍调皮,而结果反而会吃亏,是一个道理。
傅雷正是这样把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当做教材来教育孩子,而不是只讲空话,这就是傅雷的教子之道。
教子读后感9
还没读之前,我一直怕买的这本书会落入俗套之中,结果买回来一看,竟然还不错!
真逗,散妈与儿子的对话真是让人忍俊不禁,加上川味,悠悠扬扬的,那感觉,绕在嗓子口这,一直绕着,绕着,直到你笑出声。
真有趣,不拘一格,跟其他的教子书籍不同,这本书的内容并没有超越其他的,但是用这种对话的形式,不仅可以让孩子们看得懂,还让孩子们听得进去,当然,还包括众妈妈读者群,也很适合你们读~乐趣在其中!
真活泼,这本书的`活泼之处在于~1,川味版~菜有川菜,这书也出川味了!如果该书能配上磁带,或者光碟,那就更活泼了!2,对话的形式!跟孩子平等的对话形式,不仅是每个妈妈喜闻乐见的,而且是孩子们喜欢的方式!
教子读后感10
傅雷,中国文学史翻译巨匠,在教子方面更是呕心沥血。
首先,傅雷强调做人当为先。在一个时代,只有先做“好”一个人,才有可能去为社会发挥余热。在这个充满功名利禄的社会,使一个人充满人性竟是一种奢望。这不仅仅是一个个的冰冷的冷漠的人所造成的,更是社会没有了一点仅存的良知,要守望初心,更不能忘记自我。人是生来善良的,只是因为利益的驱使才毁灭了人性。所以傅雷在信中不止一次的告诫儿子,要先学会去做一个好人,保持自己的初心,更不要忘本,做一个传统思想儒家文化的“信徒”。这即是教诲更是要求。因为世界的温度,就是人性的温暖所建立的。
其次。傅雷强调,人的品性更要谦虚谨慎。自古以来,骄纵之人都不能有所立足,有所成就。这是历史与社会的检验与抉择。骄纵会破坏你的'心灵,使心灵受到污染,使内心麻木,使身体不受控制,这是人生的必修课。修身应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因为只有能合理控制自己的情绪,压抑着不良情绪,才有可能成功。但明代大哲学家王守仁强调“存天理去人欲”是错误。这其实也对,只是傅雷强调偶尔的得意也是可以的,它能为你带来前进的动力。只是我们要找到二者的平衡。要有一个平衡点才能支撑。
在最后,傅雷则是强调了爱情的处理方式。爱情是双方的结合体,只有去互相体谅去互相理解才能有可能成功。因为爱情就是要去磨合,去培养同患难、共风雨的勇气与毅力。钱锺书先生在小说《围城》中说过“婚姻犹如围城,里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进去。”所以婚姻的忠诚至关重要。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患,愿在成长路上,有一本书,一路伴随。
教子读后感11
今天读“烧炉子的启示”这部分内容,感觉写的太好了,一下子说出了我的心里话。
教育孩子要适时,懂得规律,不能拔苗助长。
作为一名高中教师,我从教20多年,教过的学生不计其数,更是形形色色。
时间长了,就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学生时代成绩很好的学生为什么有的还不如当年的差生混的好呢?
仔细分析过以后得出一个结论: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如果只知道死学,不擅长交际,走到社会上很难适应。反倒是那些成绩不太好,但人际关系好,情商高的学生,走到社会上如鱼得水,混的风生水起的。
所以说,无论是对待学生,还是自己的孩子,我们都不能只看眼前。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实时鼓励他们,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相信自己是最棒的!
一个自信的人,不会因为人生中的困难和挫折而放弃努力,反而会愈战愈勇,一往无前。这种品质,才是最珍贵的!
那么到底该怎样教育孩子呢?用几个词来概括,那就是适时+安全感+虚其心+赞美+规律。
适时:就像生炉子,要根据煤的质量来安排:是生火呢?还是要封炉呢?不同的煤特点不同,就像我们的孩子一样。每个孩子都是一粒生命的种子,花期不同,有的早早就开了花儿。有的迟迟没有开花,因为那是一棵参天大树。
安全感:即使都安排好了,有的`时候炉火还会灭,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呢?那是因为炉子内部堵了。就像我们的孩子出现了心理问题。家庭和睦,让孩子有安全的环境,孩子就能健康的成长。
虚其心:炉子旺的窍门是保持上下气流的通畅,叫“虚其心,实其腹”。虚其心就是内心清净,就像空杯子,可以装下好多。如果满满的,那什么也装不下了。
赞美:适时的赞美、表扬、赏识,就是适时的添煤加柴,就好比给杯子蓄水,给孩子补充营养、赋能,让孩子自信,有信心,有勇气。强调适时适度。
规律:孩子的成长是有规律的,我们需要按照规律对孩子进行适当的辅导,过早过多的给都会让孩子厌食,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大家都知道拔苗助长的故事。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不拿自己的孩子去和别人的孩子比照。
每一个人,都值得被尊重和认可。让我们把焦躁的心放飞一下,放空一下,拿平常心来看看我们的孩子们,其实他们每个人都是上帝赐予我们的小天使,是贪婪和欲望把我们的双眼蒙蔽,把我们变成了唯利是图的恶魔。
生命有限,人生无常。善待自己,也善待他人吧!只有爱,才是教育的本质!
教子读后感12
欧阳修4岁就没有了父亲,是母亲一个人把他养大。他的母亲是一个很有志气的女人,家里虽然很穷,家务活也很多,可是她仍抽出时间给欧阳修讲故事。讲完之后,还给他总结出道理来,这让小小的欧阳修明白了很多做人的道理。
欧阳修该上学了,可是家里没钱请不起先生。怎么办呢?欧阳修的母亲对他说:“孩子,我一定能够让你读书。”
母亲每天都在想办法。有一次,母亲在地里干活,看到池塘边长着荻草,心里一下有了注意:她要用这些荻草杆教儿子写字。她高兴地跑回家对儿子说:“娘有东西教你写字了。”
幼小的欧阳修不解地看着母亲说:“用什么呢?”母亲拿出了荻草。欧阳修还是不解地看着母亲。母亲笑着在地上写出几个字说:“你看看。”欧阳修一看就懂得了母亲的心,他也很高兴。从那时起,母亲就用荻草杆当笔,铺沙当纸,开始教欧阳修练字。欧阳修在母亲的教育下,在地上很认真地练习写字。
有一天是阴天,无法在外面写字,他们只好在屋里的地上写,可是屋里的'光线太暗了,写在地上的字看不清,母亲就在他的手上画着笔画。他和母亲一边笑着一边写,觉着十分的幸福快乐。
天晴了,欧阳修跑到院子里对母亲说:“我们又能在院子里的地上写字了。”然后他娘儿俩蹲在院子里又写起字来。
教子读后感13
凭心而论,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我并不是一个称职的家长。孩子从呀呀学语直到小学5年级,细想起来,自己并没有对她细心呵护,采取某某教育理论,而是几乎处于“散养”状态。孩子每次考试能取的不错的成绩,周围的熟人不约而同的把赞誉的花环戴在了我的头上:“她爸爸是教师嘛,会教育孩子…‥”,听见这样的话语,我实感愧疚。寒假期间,我偶然在网上看到了《状元爸爸的'教子笔记》这本书,作者是一名中学教师,他的儿子吴敌为20xx年江苏省高考状元,而且还在20xx年中考,取得了张家港市中考第一名。同为教师的我,对此深有感触,索性网购一本,细细研读,也算是弥补一下自身教育理念的不足吧。
吴爸爸字里行间始终贯穿着对儿子那浓浓的爱,书中看不到有关家庭教育的套话、空话,也没有千篇一律的道理和口号,有的只是源自真实生活的点点滴滴:为创造更好的教育环境,举家从偏僻的内陆省份迁自东部发达地区;为不影响孩子的成长,家庭不装宽带上网;为给孩子做典范,自己从不在家看电视剧;为激励孩子孩子高考的信心,专门做了三个“清华园”的相框,放在孩子的房间、客厅、学生寝室…‥从每件小事中折射出来的教育智慧,更使我动容、思考。吴爸爸是教育的自觉实践者,看似无为,实则有心。反思自己,作为一名孩子的家长,学生的班主任,真是存在巨大的差距:为孩子一点小小的错误,大声责怪;为一次考试的丢分,迁怒孩子;为班级学生的违纪,只知处罚,较少沟通…‥。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塑像需要六位雕塑家:1。家庭;2。学校;3。儿童所在的集体;4。儿童本人;5。书籍;6。偶然出现的因素。从排列顺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出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我校是一所寄宿制学校,来自农村的孩子占大多数,其中又有一部分是务工子女,家庭教育本身就很欠缺。在失去家庭教育的前提下,如何让孩子健康成长,是我们每个教师需要长期探索的话题。我认为,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考试成绩的高低不能成为衡量孩子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就像作者所说:“适合自己就是最好的,孩子能够按照自身的特点学习和成长,在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去收获属于自己的那份幸福和快乐,就是一种成功,就应该赢得家长和社会的喝彩和掌声。”
教子读后感14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当我第一次读到岳飞的《满江红》时,我就被这首词的意境深深打动,所以我央求爸爸给我买了《岳飞传》,岳飞的忠勇和战无不胜让我为之倾倒,正好电视在播放黄晓明黄帅锅的《精忠岳飞》,于是我只要完成功课,就会聚精会神的看上一集。跌宕起伏的情节,岳飞的爱国爱明之心,秦桧的奸诈卑鄙,让我一次次的投入到那个多灾多难而又英雄辈出的年代,而最让我震撼的'却是岳飞对他儿子岳云的教育,让我感到岳飞也有“可恶”的一面,我总结岳飞对岳云有三大罪:
一、生活上克扣;
二、有好东西全给别人,不给他的亲身儿子;
三、有功劳不报或少报。
岳云是岳飞的大儿子,在古代是嫡长子的身份,是要继承岳飞家族事业的人,按照我们一般人理解,那是万千宠爱集一身,应该要啥有啥,哪怕要天上的星星,家人也应该想办法搭个梯子摘下来。可是岳云从小就没有过上好日子,小时候岳飞因为战时频繁,他跟随奶奶和娘亲颠沛流离,不但没有吃好住好,有一次还遇到金兵偷袭,想抓他们去要挟岳飞,幸好岳云机警,识破金兵探子后及时报信才躲过一截。
长大后,岳飞做到清远军节度使,听爸爸说这可是相当于现在省委书记兼军区总司令的大佬,好吧,岳云该享福了吧,可以岳飞一没有给他买宝马奔驰,二没有买豪宅别墅,反而每日粗茶淡饭,每日读书练武从早到晚,连去个迪士尼的机会都没有,到武艺稍有练成,便把他带上战场,参与到腥风血雨的战斗中。当我看到岳飞教导岳云武艺,将岳云打的鼻青脸肿时,我的心都紧了。岳飞更可恶的是还屡屡压制岳云,皇帝每有赏赐,全部给手下有功将士,一点不给岳云。岳云在战场上出死入生,杀金兵,擒大将,可岳飞却将他的功劳一概抹去,只字不提。一直到很后来,皇帝发现这个情况才升了岳云的官。
直到听到岳飞对岳云的那段话,我才潘然醒悟:“你一出生就已经注定了不平常,因为你是我岳飞的儿子!所以你得到的机会比别人多得多,也正是因为你是我岳飞的儿子,别人看待你要比一般人苛刻的多,所以你得付出更多,要做的更好。记住,在这个世上,没有战不胜的敌人,只有战不胜的自己”。啊!岳飞是爱岳云的,这种爱是那么深沉,是灌注了自己全部心血,将所有期待都放在岳云身上的爱,是一种超越了普通人的爱,是一种大爱。正是岳飞这种爱,岳云才没有成为官二代,没有成为纨绔子弟,没有成为一个默默无闻的人,靠着他自己到达了一个个高度,最终青史留名。
在这个世上,没有战不胜的敌人,只有战不胜的自己。我心中对自己说,爸爸妈妈,该怎么做,我知道了。
教子读后感15
读了《优秀母亲教子锦囊》一书之后,在享受该书带给我的快乐的同时,也看到了27位优秀的母亲在教育子女过程中的切身体会和真实事例,从中我深深体会到了:要想成为一个成功的母亲,要想真正把孩子教育好,就要主动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掌握科学教育孩子的方法,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用心去感悟孩子、教育孩子,做孩子的知心朋友,与孩子共同成长。
我也是一个母亲,我的儿子今年十岁了,上小学四年级,是班里的班长,是个非常懂事、可爱的小男子汉。用心阅读了这27 位优秀母亲的教子经验之后,回想自己教育孩子的点点滴滴,有过欢喜,也有过无奈。如今孩子慢慢长大,我也梳理了自己和孩子共同经历的一些事情,感触最深的还是:赏识教育——多表扬,少批评,会树立孩子的自信心,会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心态。
为了使表扬产生较好的教育效果,我认为父母在规范孩子行为的过程中,应准确地把握表扬的尺度,也就是说表扬要适度。
一、 表扬时爸爸妈妈的感情流露要“浓淡”适度。有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孩子稍微有点进步就欣喜若狂,赞不绝口,久而久之,必然助长孩子的自满情绪。还有的家长对孩子总是恨铁不成钢,尽管已看到孩子有很大进步,但为了防止孩子骄傲,他们按捺住内心的喜悦,在语言、行动上无任何表示。经常这样,必然会挫伤孩子的进取心。正确的方法是:在表扬孩子时,高度重视感情的作用,尽量做到“浓淡”适度。有时对孩子轻轻的一个微笑,也会起到许多赞美之词难以起到的作用。
二、表扬和批评的反差要“大小”适度。表扬不仅具有激励、导向功能,而且具有批评功能,例如对甲的表扬在某种意义上是对乙的批评。有的家长为了督促孩子进步,总是过分笼统地夸奖别人家的.孩子如何好,时间长了,无疑会使自己孩子丧失信心或产生抵触情绪。
三、表扬的方式要“实虚”适度。对孩子的评价应该是公正、准确的。但是,表扬作为教育孩子的一种多功能手段,在具体运用中可以有一定的灵活性,即在坚持实事求是的前提下,允许有一点“虚”内容。这里的“虚”主要指的是两个方面:
第一,是对事实的适度夸张。例如,孩子纯粹是因为好玩,挥着扫帚在院中“扫地”。爸爸妈妈明知如此也不必道破,应及时表扬他爱劳动的行为,这种夸张有利无害,因为它既是对孩子正确行为的肯定,又可以让孩子知道,劳动是一种美德。
第二,是对孩子将来的期望。例如,孩子的美术作业并不好,幼儿园每次作画,孩子总有自卑感。爸爸妈妈可以这样说:“你现在还没掌握方法,以后只要按老师要求认真去画,肯定会画得很好!”这种鼓励尽管超越现实,但对孩子来讲是必不可少的,关键是要把握好表扬中“虚实”的程度。为此,在含有虚的内容的表扬中,应该注意三点:一要有利于增进孩子自信心;二要不脱离实际;三要给孩子指明前进的方向。
总之,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也是终身的学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更是终身的教师。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发挥着特殊重要的作用,只有掌握了科学的教育方法,以自身良好的品德修养、行为习惯去影响和带动孩子,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健康的孩子。
【教子读后感】相关文章:
关于教子的心得03-09
郑板桥教子作文10-05
郑板桥教子的故事10-03
家长教子活动总结11-17
优秀家长教子心得11-08
教子有方的妈妈作文03-29
社区家长教子活动方案03-08
教子心得体会02-16
关于郑板桥教子的故事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