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读后感

时间:2024-05-15 13:25:59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桃花源记读后感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桃花源记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桃花源记读后感

桃花源记读后感1

  王晓露,曹乐乐语文名师工作室骨干成员,80后乡村女教师。了解一滴水,就是了解大海的前奏;了解一个孩子,就是尊重生命的开始。不给任何孩子贴标签,从心出发,让爱随行,努力让每一段教育成为最美的遇见。

  有人说桃花源的美,美得纯粹,美得诗意。于我看来,她的美就像一朵绽开了的豌豆花,外面张开的两片是极浅的,泛着点白,又透着点粉,里面的花骨朵儿却是极致的红,透着别样的美,像只扑棱着翅膀的美蝴蝶,总在你心间流连……

  一、景色美——桃花飞满天,鸡犬来相吠。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十里桃花林,成片成海洋。"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抬眼望去,桃花是鲜艳美丽的。漫天飞舞的桃花,树上,空中,地上,仿佛置身一片花海,不禁陶醉其中,只想美美地微闭双眼享受此刻。偶尔低头,绿油油的草地上还泛着一股桃花的馨香味儿,沁到心里来。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是一个没有战乱,没有喧嚣,宁静喜乐的`美妙世界。土地肥沃,桑竹茂盛,鸡犬相吠。宁静的世界里传出的声音,犹如一颗小石子,在心的鼓面上敲击着,清脆而欢快……

  桃花源的美是带着香气的,馨香氤氲,袅袅如缕。

  二、人情美——无拘也无束,悠然而自得。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能安享晚年,小孩自由自在,无所担忧,无所顾忌。老人的吆喝声,小孩儿的嬉笑声,成了一曲悠扬婉转的歌。"便要回家,设酒杀鸡作食".有外人来,杀鸡摆酒,争相邀请。热情好客的桃源人,生活和乐而富足,我心向往。桃花源的美有股烟火味儿,是平淡日子里幸福的味道。

  三、神幻美——路尽得小山,别有洞天乐。

  "临近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初极狭,才通人".桃花源是十分偏僻的,经过一片桃花林,兜兜转转才豁然开朗,为它披上了一层神秘色彩。就如传说中的蓬莱仙境:"大海过黎天覆盖,浮云遮蔽无觅处".洞口之前有桃花林,好像有人打理过,令人心生奇怪,颇有柳暗花明之感。"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里的人与世隔绝,自得其乐。"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后来再去寻却再也寻不到了,这为美妙的桃花源,更增添了一层神秘色彩,求而不得者更耐人寻味。

  桃花源的美是透着仙气的,神幻而又浪漫。

  桃花源虽为虚构,却令人神往。同沙漠里的绿洲,荆棘丛的鲜花,黑暗中的火把,是诗人在战乱纷飞的年代里的渴望与梦想。生活不如意,却依然充满希冀,这种力量正如罗曼罗兰所说:"真正的英雄主义,是你在看清了生活的本质后,依然热爱生活。"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是诗人海子的理想。

  "风在摇它的叶子,草在结它的种子",这是诗人顾城的渴望。"嫁要嫁给幸福,输也输给追求",这是诗人汪国真的信仰。

  那么你们的呢,我有点迫不及待了。

桃花源记读后感2

  现在思考,可能不会用像去年那么尖锐的方式了,非求一个结果。

  其实感觉读《桃花源记》真得就是一个成长和思考的过程。

  越来越坚定地认为,哪拍风雨飘摇,我们也应该在心中构建一个可以栖身的宁静桃源,不是说让桃花源成为你逃避世俗的一个幌子,而是在看人看事,处理问题时想起它,想起你的'这个理想之地,那么世俗再乱,你的心中仍会有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请记住,只要你愿意,不论外界环境如何,你都会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恬然自适、怡然自乐的境界,若论合适,没有比桃花源这个地方更合适了,

  可能多年以后在阡陌相通之处回首,发现曾经埋怨过的萧瑟只是也无风雨也无晴罢了。

  关于本文、环境、人心的一点感悟陈述至此,可能和教科书上所理解的那个《桃花源记》不大一样吧。

桃花源记读后感3

  《桃花源记》的作者是我们很熟悉的人,他的名字就是陶渊明,陶渊明是东晋著名的诗人

  初读这篇古文时,我就在想,古代的环境一定很优美吧!要不然就是乡间小路遍地的小鲜花在排队向人们致敬!

  《桃花源记》这篇古文,给人留下很深的含义,又很形象的写出了它具有的独特的传奇色彩。《桃花源记》的内容很简单,大致就是讲诉了一个渔人驾船不知不觉的就发现了这个世外桃源,然后和他们那里的人讲诉了我们如今的生活,和他们交谈。然后渔人回来时,桃源里的人让他别和别人说他们这个地方在哪里,可渔人失信了……

  在这篇古文中,初读时,你会感觉这只是讲诉一个渔人迷路的故事,但是当你用心去领悟它时,你会发现作者有意味的表明了他对这个社会的态度和思考。

  “桃花源”在这里只是作者虚构的一个理想社会——世外桃源,其中这里的世外桃源其实是作者想表达,说明这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自由安乐,彼此和睦安宁的生活的憧憬与向往,同时,有很全面的表现出了现在黑暗的生活,成了鲜明的对比,有寄托了作者的理想社会,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厌恶战争的情绪和追求和平劳动生活的美好意愿。其中,作者以巧妙地手法写出了桃花源的美好,安宁,以及也写出了桃花林的奇异,以及竹林、桑树、良田、美池、鸡犬相吠的情景。又生动的写出了桃花林的美和古代时候人是多么的团结、友爱、互助,又可以看出他们那时的环境是多么的让人不可思议,又从侧面充分体现了我们现在社会是多么地不美好,环境多么不良好。

  其中,在本文的'后面说桃花林的人不让渔人把此事说出去,可他失信了。这让我明白了,做人要诚信,切不可欺骗他人,只有诚实才会得到更美好的事物。现在,在我们的时代中‘诚实’已经消失了,每个人都会有因为某种因素,而对他人失去诚信,让自己失去最基本的道德行为,让这个世界变得已不再是一张洁白的纸了。现在留在他身上的只有那些最虚伪,最可悲的面貌,从而让这个社会离开了“美”。

  在这个社会里,人都是自私的,利益的诱惑让人们迷失了方向,从而达不到成功,人也很贪心,为了一己私利,可以去伤害、欺骗身边的每一位亲人、朋友……从而让自己变得更加可悲。

  现在,人对父母都有着很强的依赖感,并且也不那么去体谅父母亲了,认为他们就应该养我们、供我们,我们要什么就给什么,认为父母亲就是满足自己欲望的一种工具罢了!从不了解父母,一点也不去关爱父母,我们日益如此,社会将缺少爱心,人也会更加无能,社会也会更加落后。从而导致我们的生活受到威胁,而这文章很生动充分地表现了古代人民的民风淳朴,每个人都很淳朴,都很勤劳,一点也不自私。又可以看出他们很丰衣足食,生活美满幸福、安宁、和平,每天都无忧无虑的那种,安居乐业,社会也很发达。不像我们现在的生活缺少信任,缺少关爱,却充满了仇恨,自私自利和一点也不朴实,人们也更加懒惰了。虽然,现在的科技比他们发达了,但人的品质却大大下降了,我们的进步是小的,他远远比不了‘品德’,如果每个人都失去品德的话,人人都只为自己着想,变得贪得无厌,懒惰无比,那么社会最终也会落后的,到时,我们将会消失。由此可见,我们一定要学习古代人的“品质”。

  读过《桃花源记》让我感悟很多,我们应该向古人学习那种淳朴,自己动手去做事,要富有爱心,和他人以诚相待,切不可自私自利……我们应该这样去做。就让我们一起在创建美好和谐、安宁的家园吧!让我们可以开开心心地生活在美好的环境里吧!

桃花源记读后感4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是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所描述的桃花源,是陶渊明心中向往的理想世界。那时的世界战火纷飞,民不聊生,阶级压迫严重,对现实世界失望透顶的陶渊明,便以一位渔人的视角,写下了《桃花源记》。

  看过《桃花源记》的人,在读的时候也一定不由自主地向往那片安宁祥和的世界。其实,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世外桃源”。在我们伤心失意时,那是我们重振斗志,抛弃畏缩与畏惧的地方;在我们成功喜悦时,那是我们抛洒喜悦,再接再厉的.地方。

  还记得在上网课时,有一次考试,我考的很差,差极了。考完之后,我十分消极,不愿面对现实,整天幻想着也许下次就能考好。但当我的父母批评我时,他们的话打破了我的幻想,他们说:“考完后,你整天恍恍惚惚的,学习也不认真了。考试失利,伤心愧疚都可以有,但不可消极呀。这样下去,你永远也不会考好。考的不好,就该总结经验,面对现实,力争上游。”

  是呀,面对现实,我们不应该消极怠慢,去找借口、去躲避,而是要积极面对现实,改过自新。鲁迅曾经说过:“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如果不是父母的那一番话,将我拉回现实,我不就在消极中“灭亡”了吗?

  读完《桃花源记》,我认为陶渊明的处世态度十分消极。虽然世间混乱不堪,但也应该为保家卫国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满眼都是人间疾苦,就算理想中的美好世界,也只不过是过眼云烟罢了,沉浸其中又有何意义?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让我明白,虚拟中的美好想象固然可以给我们鼓励和安慰,但我们更应该积极面对现实,勇敢地面对并努力克服眼前的困难和挫折,才能使自己越来越强大。加油,做勇敢的自己!

桃花源记读后感5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带我走近了一个与世无争的世外桃源,宁静而舒适的生活,让人浮想联翩。这篇文章也寄托了作者美好的愿望,是对理想社会的无限希冀。

  陶渊明描述的世外桃源实在是太美了。作者虚拟了一个故事,利用武陵郡的一个打渔的人迷路误入桃花源,通过他的所见所闻,给我们展示了桃花源的朴素的乡土人情,幸福的生活。这里田间小路交错,土地肥沃,民风淳朴,人们生活怡然自得,一副与世无争的恬静画面。这让想起小时候夜晚的村子只闻狗吠声一样,给人一种怡然、惬意的感觉。人们勤劳、好客,他们不管外面世界,也不知外面所处朝代,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在文章的最后,作者通过外面人想找到这样的世外桃源却不得,这给桃花源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这样的仙境是作者不想去破坏的,也说明人间是找不着的,尽管费劲周折,也是一无所获。作者通过这样的结尾也是告诉世人,世外桃源是找不到的,我不存在的。

  这样的世外桃源是陶渊明所幻想的,也是我们世人所向往的。这里没有勾心斗角,明争暗斗,充满了温馨和生机,谁都想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现代社会被金钱和权利所虏获,有些人的心灵蒙上了一层纱,不是那么纯真,有时候却极其丑恶的.。这样我想起了最近以特朗普为首的那些美国政客们,转移疫情抗击不利的话题,攻击诽谤中国、打压中国企业,企图遏制中国的发展。我相信全球善良的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的丑陋定会被钉在耻辱柱上。

桃花源记读后感6

  文中“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写了与人对此景象感到十分的奇怪,就想到了那片林子的深处去一探究竟。后文中他就发现了桃花源,发现了那片祥和的景象,这就说明了好奇心的重要性,要是他不对那片景象感到好奇他也发现 不了桃花源这么祥和美丽的地方。

  迄今为止很多伟大的科学研究发明都基本是源于好奇心:莱特兄弟对蓝天产生好奇和对鸟的观察研究,让他们创造出了飞机;哥伦布因为好奇地缘说从而远海航行,发现了新大陆;法拉第在用静止的磁力对导线或线圈的作用中产生电波失败了,在十年的不断实验发现了电磁感效应。些重大科学发现的'起源皆是源于好奇心。

  渔人因为“好奇心”发现了憧憬向往的世外桃源,我们也应葆有一颗好奇心,它是通往学习者心态的捷径,会使人发现一片新天地。

桃花源记读后感7

  有位哲人说过:“人的一天中,有一半的时间在幻想。”这句话是不是也能够理解成“人的一生中,有一半的时间在幻想”。别人幻想的是什么我不明白,然而陶渊明把他的梦想世界展示在了我们的面前。那是一个花繁叶茂的地方,那里没有阶级之分,每一个人的收获都同他们的付出成正比,他们用自我的双手创造一切,虽是浓郁的鱼乡之气,却也饱含人情味。

  这种唯美的社会风气几千年来都未构成,原因很多,而我也悟出其中一个,那就是人性本来就是自私的。或许我这样说太偏激了,毕竟我的社交圈仅有这么点,我看到的仅有这么多,其他的美丽或丑恶我都闻所未闻。所以对于这个问题我只能很浅显地谈。

  我小的时候我自认为自我是个竞争欲和占有欲都很强的孩子。从来都是想什么就要什么,从和哥哥抢玩具到与同桌抢橡皮,从和教师争答案正确与否到和家教吵得面红耳赤。似乎从来都没委屈过自我。然而那时候的对手都是那么地和善、友好,过去就算了,又恢复原有的平静。随着年龄渐长,这种竞争欲日渐减少,显得与世无争一般,而也正是这样的日子更让我清楚地看到那些丑恶的欲望。原先“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种情景也是会在我的生活中上演的。那些表面友好,背地里手段狠辣的小人;那些仗着人高马大就欺强凌弱的懦夫;那些自以为有钱

  有势就高高在上的伪君子……这一切自然并非我亲眼所见,不然我会更愤世嫉俗些,但长时间的耳濡目染却开始让我怀疑这个世界的真实性。确实,往往我所看到的都是那些浮于表面的东西,因为我浮在表面,浑浊的水域让一切都看不清楚,于是那些遥远的脸总是显得很亲切,因为没有人明白那究竟是不是一张面具,至于面具下头的嘴脸就更看不清了,而我也不想去探个究竟。浮在上头有浮在上头的好处,那些污秽、丑陋、不堪入目的东西就能够眼不见为净。虽然我明白这是种软弱的行为,可是当我要触及它们的时候我并不能像想象的那样,大义凛然地撕毁来者的`面具,我怕看到我不愿意看到的东西,所以我仅有逃,逃得越远越好。

  所以,当我看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的时候,我无法不被这种世外桃源的景色、安居乐业的人们、欢乐和平的生活所深深折服。那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都拥有享受自由与平等的权利,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与世无争的平静生活。这一切竟让如今的我深深向往。虽是虚构的世界,却给了我无限的畅想空间,似乎那些沉于水底的黑暗社会只是我做的一个恶梦,梦醒了,窗外依旧是生机盎然的大地美景。我再没有任何奢望,只是请求:“主啊,让我的梦快醒来吧。”

桃花源记读后感8

  大家应该都听说过“世外桃源”这个故事吧。这个故事出自《桃花源记》这篇课文。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因为古时候人们多战乱,没有安定的生活,作者就想象出这样一个理想的社会生活。没有战乱。贫困,有的只是幸福,快乐。作者通过想象,把“桃花源”这个地方的景致展现的淋漓尽致,其中几处写的'非常好。

  第一处: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从这句中可看出这里的人已经很久没有出去了,见到除了桃花源以外的人非常惊奇。从这里还可以看出一个问题:为什么这里的人不愿出去呢?如果说是因为战乱的话,那他们早就出去了,因为战争是不会一直停在一个地方的。

  所以说,他们留在这里,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这个地方仿佛人间仙境,树木茂盛,芳草清香,土地肥沃,非常适合居住。再加之这个地方又极少知道,所以他们决定留在这里,自己创造一个理想的家园。

  第二处: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这段话让我们心生猜忌:渔人不是去壹次了吗?他应该还记得路的,假如他真的忘了,可是他也做了记号呀!再看下面一段内容:

  南阳刘子骥,高尚土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后来又有人去找了桃花源,可始终没有找到,这是为什么呢?

  不过,这篇课文真的写的不错。把这个桃花源写的亦真亦假,作者的这个结尾倒是提醒了我们,若我们也想有这样一个真正的桃花源,就应该保护环境,不准滥砍滥伐,共同建造一个属于我们的桃花源。

桃花源记读后感9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在上学时都读过、背过,这篇文章文辞优美,轻灵通透,一气呵成,如饮清泉甘露,清爽无比;这次陪孩子背诵《桃花源记》,竟然还能背诵其中一大段,可见求学时喜欢的程度。

  当时年纪小,真相信《桃花源记》写的是实事儿,相信世上真有这样的地方,还想长大后自己一定去找找呢。

  真长大了,也就明白了,所谓的世外桃源,根本不存在,这只不过是古代文人心中的一个意象,是魏晋清谈玄学文化思想的流觞,是陶渊明自己退隐避世的理想精神家园,也反映了当时天下动乱以及东晋朝政的日趋昏暗。

  了解我的读者都明白,我考虑问题,一般从背景入手,“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晋太元中”是东晋太元年间,太元代表年号,为公元376—396年,太元中就是太元的中期,也就是公元383—390年这段时期,大家知道公元383年历史上发生了著名的“淝水之战”,统一北方的前秦政权,在苻坚的带领下向南方的东晋发起的入侵战争,东晋在谢安、谢玄、谢石等人带领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苻坚八十万大军,至此一战,北府军军威大振,而开创刘宋王朝的刘裕当时就是北府军将领。

  淝水之战、拥有绝对优势的前秦败给了东晋,前秦也因此衰败,北方各民族纷纷脱离了前秦的统治,到公元386年我国北方也是最为混乱的时期,这年是我国历史上产生皇帝最多的年份。除东晋皇帝司马曜之外,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竟有12人先后各自称帝;

  “晋太元中”一个字就是“乱”,天下大乱,政局混乱;

  “武陵人捕鱼为业”,武陵在哪里?

  陶渊明提到的“武陵”,在今湖南常德市,“捕鱼”的地方在今天桃源县境内,现在还是河流众多,山溪密布。

  人物职业为什么是捕鱼而不是农夫或药农?

  这是因为渔夫在古代是隐士的化身,或等待时机或不愿同流合污选择消极避世。一提到渔翁,马上可以联想到“直钩垂钓渭水边”的姜尚姜子牙,“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孔子,还有“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等等,综上可以说,渔夫渔翁形象已幻化成一种文化符号,这个符号就是坚持操守、追求自由,不急不躁等待时机这样一种人生的代称

  陶渊明描写的世外桃源真的存在吗?

  常德这个地方,树木阴翳,河流众多,人迹罕至的地方应该有,但“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历经“两汉”“三国”几百年,还能“怡然自乐”,这就不现实,原因是这地方不产盐,盐是人们生活中饮食的.必须品之一,人体缺盐轻者会导致头昏,乏力,比较严重的可以出现头痛、嗜睡,甚至可以出现抽搐的情况。

  陶渊明描写的世外桃源是作者心中的精神家园,是作者追求的一种政治理想,“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所以陶渊明描写的世外桃源并不存在,其实作者也已暗示世外桃源无可寻觅,“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这里的“志”是记号,但我觉得也可以是作者的“志向”“抱负”–政治清明,人心平和,无欲无争,但“不复得路”。

  文中还有一个意象,桃花,桃花热烈奔放,春风拂过,一片粉色海洋,桃花古代文人特爱以桃花做背景。

  如衬托爱情的热烈,如“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李佳人欲相思,摘叶牵花共相笑。”反衬爱情的苦涩,人生的无奈,如“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还有桃花的花期非常短暂,古人称它为“短命花”,以此来衬托,青春易逝,红颜薄命,如“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如“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如“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此外从爱情还延伸到友情,用桃花绚烂的园林来衬托友情的真挚热烈,如刘、关、张桃园三结义;

  还有以桃花的花期短暂来衬托,人生的无常,功名富贵的虚幻,认为功名富贵不能长久,如唐寅的《桃花庵歌》,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来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足贵者趣,酒盏花枝贫贱缘。

  若将富贵比贫者,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花酒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做田。

  当然还有天庭王母娘娘的蟠桃园,传说,王母的蟠桃,三千年一结果,吃了可长生不老,所以民间老人生日都要准备“寿桃”。

  在中国诗词中,桃花的爱情、友情或神话等世俗意象交织、杂糅在一起,使得桃花意象更加缥缈超脱,蕴意深长。

桃花源记读后感10

  《桃花源记》是东晋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深远的寓意,赢得了读者的广泛喜爱和深思。读完这篇文章,我仿佛被带入了一个与现实世界迥然不同的理想国度,感受到了陶渊明对美好生活的深深向往。

  文章开篇便描述了一个武陵的渔夫,在溪边捕鱼时偶然发现了一个隐蔽的桃花林。这里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与世隔绝,宛如人间仙境。渔夫的好奇心驱使他深入其中,终发现了一处神秘而宁静的村落。这里的居民过着祥和的生活,男女老少都衣着整齐,黄发垂髫,怡然自乐。他们与外界隔绝,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知道魏晋的存在。

  这个桃花源的.存在,无疑是对现实社会的一种反讽和批判。在现实中,人们为了名利而奔波,社会充满了竞争和纷争。而在这个桃花源中,人们过着简单而快乐的生活,没有世俗的纷扰和束缚。这种对比,让人不禁对现实产生了深深的反思。

  陶渊明在文中,通过渔夫与桃花源居民的交往,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渔夫作为外界的代表,他的到来打破了桃花源的宁静,但也让桃花源居民了解到了外界的存在。这种交流,虽然短暂,但却让桃花源居民对外部世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而刘子骥的出现,更是陶渊明自我情感的投射。刘子骥作为陶渊明的化身,他寻找桃花源的过程,也是陶渊明寻找理想生活的过程。他终没有找到桃花源,也许意味着陶渊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并未实现,但这并不妨碍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读完《桃花源记》,我深感陶渊明的胸怀大志和怀才不遇的处境。他通过这篇文章,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这种向往,不仅仅是对个人幸福的追求,更是对整个人类社会的期望。他希望人们能够摆脱名利的束缚,过上简单而快乐的生活,享受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桃花源记读后感11

  我喜欢读书,读各种各样的书。有人会觉得奇怪,你把《桃花源记》和《哈利·波特》放一起,算怎么回事?桃花源是地名,哈利·波特是人名,能比吗?

  我说能。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这么一个安静平和美好所在,真乃人间仙境,可是我不太喜欢。我喜欢的世界在霍格华兹,那里才刺激,才好玩。

  在霍格华兹,这里的人会各种各样的魔法,所有的一切可能都有生命,只是你不知道而已。还有充满刺激的火炬杯,让人厌恶的“伏地魔”,当然还有哈利·波特。

  伏地魔坏事做尽,原本被封印了,后来被他的手下再一次复活,美好的世界将被黑暗吞噬。怎么办?哈利·波特使出浑身解数,最终打败了伏地魔,拯救了这个美好的世界。哈利·波特身上,有一种英雄本色。

  桃花源肯定是美好的,富足的生活,和谐的人际关系,热情好客的桃花源村民,老有所养幼有所长的良俗公序,说是人间乐园也不过分。

  而霍格华兹这个地方,美与丑同在,善与恶为邻,这也许才是生活的真实,虽然不免夸张了一些。如果我生活在霍格华兹,我一定可以成为哈利·波特的好朋友,我和他一起打败伏地魔,一起开办对抗黑魔法防御术的'课程。在黑暗森林里探究未知的秘密,一起在火炬杯上赢得比赛的胜利,在大海里争夺冠军,用魔法打败巨龙,与好朋友享受生活的时光。我觉得这样的生活才是我所向往的,多姿多彩,燃烧青春。

  也许有人会骂我“熊孩子”,好好的生活不懂得珍惜不懂得享受,一天到晚老想些稀奇古怪的。没办法,谁叫我是男孩子,男孩子的脑袋里面装点稀奇古怪的想法,应该也正常吧。

  你看,我读《桃花源记》,读《哈利·波特》,竟然读出了这么多想法。

桃花源记读后感12

  我们常用“世外桃源”这一成语,指理想中的美好世界。“世外桃源”一词,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陶渊明借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虚构了一个宁静祥和的世外桃源,描绘了一幅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生活图景,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可随着我的阅读,却发现了几处不寻常……

  第一个疑点:衣服。

  《桃花源记》中说,“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表明了桃花源中的人已有许久未和外面的人来往了,但“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却表现了桃花源里的人紧跟潮流。这与前面矛盾了,过了几个朝代却衣着紧随潮流,完全不合理。

  第二个疑点:食物。

  文中说:“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这也不合理。怎么可能每家每户的人都有酒肉来接待渔人呢?就算那里物资丰富,可也有懒人的存在。

  第三个疑点:桃树。

  文中说:“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意思是,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芳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在古代,桃树有辟邪的功能,种一大片桃林,确定不是阴阳两界的屏障吗?所以不合理。

  第四个疑点:桑树。

  文中说:“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而郭璞曾在《葬经注》中写道:“门前桃桑,大患之兆。”所以古人是不会在自己家附近种植桃树和桑树的。所以不合理。

  以上种种不合理,让我十分困惑。我想,桃花源里的人是不是纸扎人或鬼魂,因为每年清明节都有人烧纸人,烧衣服,烧纸饭菜,烧金元宝等。这样也就能合理的'解释了为什么桃花源里的人与世隔绝了这么久,却紧随潮流,且每家每户都有大鱼大肉吃;门前还敢种桃树、桑树。

  所以,我认为《桃花源记》讲的是——阴阳穿越记。记叙的是:渔人误穿阴阳两界,在阴界待了几天后发现不对劲,然后急忙告辞离开。渔人在返回路上做记号,并报告给太守。太守遣人随其往,却迷了路。南阳刘子骥, 在寻找时,也因病去世。

  《桃花源记》中“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蕴含着《道德经》中“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的思想,呈现出人们生活安康,心情舒畅,安静自足的理想境界。

  虚构的故事,表达了陶渊明对现实生活的不满。陶渊明向往桃花源中人生活——有美景可供欣赏且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973字)

桃花源记读后感13

  陶翁理想中的桃源诞生于公元421年,也就是他辞去县令归隐(405年)后的第16年。桃花源里的此情此景也许就是陶渊明归隐生活的写照。其实,桃花源是当时人们逃避现实社“避难所”。

  诗人把它描绘成一个自由而理想化的王国,构成了与现实并存的,又相对立的与世隔绝的理想乐园。这不能不说这是陶渊明的伟大创举,诗人描绘出人类理想社会的雏形。

  它有点类似于英国作家莫尔笔下的“乌托邦”(莫尔的《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利益又的金书》写于1515—1516出使欧洲时期),但要比“乌托邦”早一千多年。

  以作家的年龄比,陶渊明是莫尔的爷爷的爷爷了,所以,能够说陶渊明是人类理想王国的鼻祖。“世外桃源”至今已流传了一千五百八十多年,仍然令此刻许多人向往不已。

  这样的艺术效果和社会作用,是陶翁当时创作时做梦也想不到的(文社会作用往往会大大地超越作家当时创作意图),其价值远远超过了文学本身!这究意为何呢?经过反复思考,本人感悟有三:

  本性就是向往平等自由,追求和谐的幸福生活。这也许就是的真谛之所在!人是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在人类社会里,只要有私欲的`存在,就始终存在剥削、压迫、侵略、争权夺利、尔虞我诈等等背离人性的行为。因此,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就在所难免。“强者为王”,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亡者不逃则死!俗话说:俺惹不起,躲得起;三计,走为上。躲到那里去呢?!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第三、桃花源是一种意境,是一种理想,是一个美梦,是一个乐园。未必要苦苦寻求!只要中有“佛”,与世无争,天下为公,乐在其中!人生活在现实社会中,难免有现实和理想的冲突,当你对现实感到无奈的时候,就会想跳出这个圈子,寻求的理想王国。

  这也许就是桃花源流芳千古而不朽的魅力之所在。我想,在共产主义实现之前,桃花源也许永远是正直而失落者的追求!

桃花源记读后感14

  有位哲人说过:“人的一天中,有一半的时间在幻想。”这句话是不是也可以理解成“人的一生中,有一半的时间在幻想”。别人幻想的是什么我不知道,然而陶渊明把他的理想世界展示在了我们的面前。那是一个花繁叶茂的地方,那里没有阶级之分,每一个人的收获都同他们的付出成正比,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一切,虽是浓郁的鱼乡之气,却也饱含人情味。

  这种唯美的社会风气几千年来都未形成,原因很多,而我也悟出其中一个,那就是人性本来就是自私的。或许我这样说太偏激了,毕竟我的社交圈只有这么点,我看到的只有这么多,其他的美丽或丑恶我都闻所未闻。所以对于这个问题我只能很浅显地谈。

  我小的时候我自认为自己是个竞争欲和占有欲都很强的孩子。从来都是想什么就要什么,从和哥哥抢玩具到与同桌抢橡皮,从和老师争答案正确与否到和家教吵得面红耳赤。似乎从来都没委屈过自己。然而那时候的对手都是那么地和善、友好,过去就算了,又恢复原有的`平静。随着年龄渐长,这种竞争欲日渐减少,显得与世无争一般,而也正是这样的日子更让我清楚地看到那些丑恶的欲望。原来“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种情况也是会在我的生活中上演的。那些表面友好,背地里手段狠辣的小人;那些仗着人高马大就欺强凌弱的懦夫;那些自以为有钱

  有势就高高在上的伪君子……这一切自然并非我亲眼所见,不然我会更愤世嫉俗些,但长时间的耳濡目染却开始让我怀疑这个世界的真实性。确实,往往我所看到的都是那些浮于表面的东西,因为我浮在表面,浑浊的水域让一切都看不清楚,于是那些遥远的脸总是显得很亲切,因为没有人知道那究竟是不是一张面具,至于面具下面的嘴脸就更看不清了,而我也不想去探个究竟。浮在上面有浮在上面的好处,那些污秽、丑陋、不堪入目的东西就可以眼不见为净。虽然我知道这是种软弱的行为,但是当我要触及它们的时候我并不能像想象的那样,大义凛然地撕毁来者的面具,我怕看到我不愿意看到的东西,所以我只有逃,逃得越远越好。

  所以,当我看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的时候,我无法不被这种世外桃源的景色、安居乐业的人们、快乐和平的生活所深深折服。那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都拥有享受自由与平等的权利,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与世无争的平静生活。这一切竟让如今的我深深向往。虽是虚构的世界,却给了我无限的畅想空间,似乎那些沉于水底的黑暗社会只是我做的一个恶梦,梦醒了,窗外依旧是生机盎然的大地美景。我再没有任何奢望,只是请求:“主啊,让我的梦快醒来吧。”

桃花源记读后感15

  我个人觉得陶渊明是一个真正的隐士,我不提倡我们青少年学习他的这种心境和生活方式,我们青少年应该积极向上,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入世。我们可以像陶渊明那样做,但是不是现在。

  加入一个青年,我们中国的许多青年都像他一样,归隐田园,那么国家由谁来建设,如果我们国家得不到建设,那么也就不存在真正的桃花源,试问一下,在抗日战争年代有没有真正的隐士,我们今天怎么去看待这些人。(不可否认,抗日战争也有许多隐士出来保家卫国)

  隐士是在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最奢侈的.生活,而我们平常人过的是基础生活,我们为这些隐士们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桃花源记读后感】相关文章:

桃花源记作文03-16

《桃花源记》读后感01-14

桃花源记读后感09-23

改写桃花源记的作文10-03

精《桃花源记》读后感04-24

[优秀]《桃花源记》读后感07-04

续写桃花源记作文03-24

桃花源记阅读题目及答案10-09

续写《桃花源记》作文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