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后感(通用27篇)
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或者一段视频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论语》的读后感应该怎么写?
《论语》读后感 篇1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近8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论语》读后感 篇2
《论语》,记载的是孔子与他的学生的对话。它是一部对我们很重要,教我们如何做人,学习,是我们必读的名著。论语里有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就讲出了做人的几个道理和学习的方法,给予我们启迪,也指引我们学习的方向,目标。而“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告诉了我们要孝敬父母,尽孝的方法。说明了做人要知恩图报,孝敬父母。许许多多,说都说不完。人只要按照《论语》里所要求的,做到其中的一点就比许多人好多了。
总之,《论语》记载了仁,孝,信等道德范畴,是我们须认真阅读、学习的一部典籍。作为一个略知一点中国历史的中国人,我认为,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很少有著作能够《论语》这样长久而深远地影响着中国的历史。也正正因这样,我对《论语》的态度一向是只敢仰视而不敢触及。即使以前零零碎碎地读,也从不敢随便发表什么评论。据中学的历史课本记载,从汉代董仲舒罢黜百家开始,一向到清末,《论语》作为儒家的核心著作之一和官方认可的正统思想,统治了中国思想界达两千年之久。
事实上,这两千年中,官家推行论语更多的是作为一种统治的工具。正因论语讲“礼”、讲“仁”;讲“忠”,将“孝”;或许也正因《论语》中讲“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有人说我的这种言论是在抹杀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化。其实不然。我主张打-倒的,是那个作为思想枷锁的《论语》,是那个用所谓的“仁义道德”(鲁迅语)来禁锢人们的思想的《论语》。将其打-倒,反而有助于我们从全新的角度认识《论语》。首先,论语源自生活。和西方的很多道德伦理著作不一样,他没有对某一个问题的深入专门的论述,他只是一个个生活中的片断,并且其中的主角并没有意识到他们的言语将被记录下来。因此显得十分自然。正是正因《论语》来自生活,是生活鲜活的再现,因此我们才就应用一种独特的方法去读它。个人认为,与其风格比较像的一部书是晋代的《世说新语》。我们怎样读《世说新语》的我想大多数人如果不是出于学术目的(例如需要写一篇论文或读书报道什么的),必须不会去分析它的中心,分析某段话是多么曲折地表达了一个多么深刻的学术理论――我们大都会把它当成一种生活的纪录,以一种闲心来读它。我觉得,其实闲谈的心境才是最适合读这样的书的。读到会意处,拊掌一笑,自然就明白了他要表达什么。或许比条条框框地分析加分家长寄语
解来得好一些。若要用一句话来归纳《论语》讲了什么,我觉得就应是“如何做人”。做人和做学问是不一样的。做学问也许还能在纸上做,做人却只能到生活中去做了。读教人做人的书,自然要放到生活中去读而不是仅仅在纸上读,到故纸堆中去寻找疑问的解答。
《论语》读后感 篇3
论语,是记录圣人孔子的言行的书。读了之后,你能够感受到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抱负,他的很多高尚品德是当今很少人有的。他不仅仅教会人们就应如何接物待事,而且十分严谨的规范自己,以行动来做出表率。他之因此被后人成为圣人,就是正因他在平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累积成了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给我们的思想带来了无穷的宝藏。
读了论语通译,虽然不能看了古文就知道如何翻译成现代文,但是在注释的帮忙下也能明白孔子所想告诉我们的。觉得十分感慨,孔子在那时就能明白的这些道理,为什么那么多的人到此刻都还不明白。公司寄语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学而篇第一》了。“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明白别人。是啊,现实生活中,人人都需要明白,个个都渴望明白。人们视明白为沟通感情的纽带和联系心灵的桥梁。大家都期望人与人的相处就应多一点宽容和尊重,多一点容忍和谅解。但是,世界何其大,人生何其复杂。若时时都想得到别人的明白,恐怕是不可能吧。正因,人生没有相同的路,每个人都不一样,两个思想志趣不一样的人对待同一件事,两种价值取向相异的人看待同一个问题,要彼此明白不是强人所难吗?人不是从一个模子里造就出来的,你有另人头痛的事,我也有。我们彼此都渴望明白,可又用自己的要求去看别人,去苛求别人,于是我们之间有了“墙”,于是你苦恼,我也苦恼。但是,人们有没有想过,许许多多的小事,为什么必须要他人明白,必须要他人明白?其实,应对种种的不明白,只要我们给他一个微笑,用宽阔的胸怀去应对,不被明白又何妨?
商鞅是行变法,落得“五马分尸”的结局;达尔文在说物种进化的时候被人们骂成疯子;助人为乐的雷锋经常被人嘲笑,他们这些举动,又有谁能明白?如果他们一味的追求明白,又怎样扞卫真理?他们最初不被理解,是正因他们的追求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他们最终名垂青史,是正因他们敢于在不明白的目光中昂首向前。在现实中,有多少人能明白“明白”这个东西。他们能够追求别人的明白,以别人的议论为自己的主题,以别人的言谈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以别人的反应来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甚至要去讨好别人,为了所谓的明白,写了一些优柔寡断毫无逐渐的可笑人生。他们真的知道明白吗,他们觉得他们真的是在明白别人,并换取别人的明白吗,不是这样的。
明白不仅仅仅只是你需要别人来明白你,根本就不是同路人为什么要逼迫别人明白你,难道是为了得到别人的同情和怜悯?这样作难道不会太悲哀了吗?于是,终日沉浸在观察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之中,优柔寡断,碌碌无为。不再发奋改造自己的生活,不再发奋实现自己的价值,却只是追求明白。明白不是牵强的,是需要别人有和你相同的东西然后互相共鸣而产生的。就算不被明白,又有什么关联,只要我们能在某些方面明白了别人,想必别人也必须能明白你的吧。孔子很早就这么说过了,不担心别人呢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明白别人。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人不光为明白而活!
“明白万岁”?
不被明白又有何妨。
《论语》读后感 篇4
在现代的社会里,处处都应存在着诚信。对于一个国家而言,诚信可以说是立国之本;对于一个企业而言,诚信可以说是立业之本。对于每个公民而言,诚信可以说是立身之本。
寒假期间,我又一次捧起《论语》这本书,饶有兴趣地品读起来。在这本经典著作里,遗留着古人灿烂的文化历史,富有哲理的人生名句箴言,中华民族文明的精髓。即使今日,处在21世纪的新社会,《论语》仍在文化界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引领着人民朝着未来,文明跨步前进。
《论语》中,一句至理名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最让我刻苦铭心。从中,可见孔子对诚信的重视。在孔子看来,诚信是每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范畴,取得人们的信任比什么事都要重要。
“一个月包退,两个月包换,终身维修。赶快拿起手中的电话订购吧!”在许多电视频道中,经常看到这排山倒海的场面,听到这声嘶力竭的呼喊的电视购物广告。多功能手机,褪黑仪,增高鞋,这一种种广告产品难道真的拥有那神奇的魔力吗?其实不然。在前几个星期,电视栏目里就揭开了电视广告背后的神秘面纱。主持人带着大家,一齐总结了电视广告的种种特点,拍摄电视广告的招招秘诀。其中主持人举出了一个典型事例。广告里介绍的一个号称“排毒基”洗脚盆,声称只要你把脚放进去,并撒上一点盐,就可以把你体内里各个部位的毒素统统地排出来。从电视屏幕上,分明亲眼目睹了那黑黄相间的毒素排出来。然而,买回洗脚盆的消费者发现,不只是放脚,即使放其他的物品,这水还是会变得浑浊不堪。看来,这毒素根本不是人体里散发出来的。记者通过调查,才发现:原来,洗脚水变色是由于洗脚盆里能量泵中的电极和溶于水后的精盐发生电解反应所产生的。
无论是在生活、社会里的哪一个角落,都应保留着最为珍贵的诚信,才能取得别人对你的信任。失去诚信,就相当于一个健全的人失去了一双明亮的眼睛,一只五彩的蝴蝶失去了一对翅膀。没有了诚信,宏伟的企业项目将面临失败!没有了诚信,人与人之间将不再存在着由信任搭建起的桥梁!没有了诚信,世界将充满着灰暗与欺瞒!“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这《论语》中的名言,教给我们:诚信,是我们的为人之本!是世间最美好的道德品质!决不允许任何虚假的玷污!让我们共同祝愿:让诚信永驻人间,让诚信保留最真实最美丽的容颜!
《论语》读后感 篇5
在日渐繁忙的都市生活中,传统文化犹如滋养人心的甘泉。而《论语》这一剂儒学文化的圣品,无疑对当代人的修身为人、处世待世有着深厚的指导意义。在寒假,我有幸拜读了《论语》,虽没能深入领悟,却也获益匪浅。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约编撰于公元前四世纪初,流传到汉代,形成了“鲁论”、“齐论”、“古论”三个版本。《论语》被古人视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经典,到了今天,则是人们学习、认识、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的最可靠的权威著作。
全书分为若干个部分,有的论教育与学习,有的论仁义,有的论礼乐,有的论道德教养,有的论孝悌,有的论为政……由于全书围绕儒学之核心——“仁义”展开,所以“论仁义”部分也成了我研读的重点。其中,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是这样的: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句话的意思是:那些仁义的人,自己想要立身成功也要别人立身成功,自己想要事业发达也要别人事业发达。读了这句话后,我深有感触,天下莫有比这种人更无私宽大、仁义高尚的人了。
在现在的社会生活中,发家致富、功成名就几乎是每个人都梦寐以求的事,然而也正因为如此,一些道德教养不达标的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而不择手段。他们为了让自己立身成功,而不惜暗中毁坏比自己能干、优秀的人的名誉和事业;他们为使自己境运通达而陷害显赫,以成一己之私。这些人不仅是社会的负产品,是利欲的囚徒,还是大大违反儒学观点及精神的不仁义之辈。他们追随名利,却忽视了立人之本。诚然,这种本末倒置的现象最后都会受到命运的惩罚,更不能圆了初衷和野心。可见,仁义宽厚之心是多么重要,它是做人的基础,也是成人的支柱,更是为人的良方。而这些大智慧远不是那些利欲熏心、最终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人所能领悟和躬身践行的。成业与成人,本来就是密不可分的,只有两种修为境界各不缺失,才能让二者齐头并进,让人生创造辉煌。
现代社会错综复杂,品质问题丑闻迭起,而其实刨根问祖、追溯回两千多年前,先贤智慧早已向我们阐述过这所有问题的答案。现在社会的一切尴尬局面,也都可从先秦经典寻觅到答复。
所以说,就如“读史使人明智”那句话一样,我认为传统巨著就是历史遗馈的财富,而读传统名著无疑使人明智、使人清醒、使人高尚。
如果你遇到棘手的问题或是尴尬的局面,请学会思考,请学会请教,或许《论语》中那份为你保留的答复,就将赫然呈现于眼前。
《论语》读后感 篇6
今天我们处在一个急遽变化的社会,每个人都面对各种价值观的冲击,面对形形色色的人生选择,还要应对未来各种不确定的挑战,四顾茫然,心无所依。越是这样的时刻,人就越应该回到经典,寻找重要的精神滋养。
接下来我作为教育者,从教育态度、教育原则、教育方法三个方面简单谈谈论语对我的启发:
1、教育态度:为人师表,以仁育人
论语虽然已是两千多年前的古籍,但现在对我们教育工作者依然有重要的影响。它提醒着我们:对学生要充满仁爱。
《论语》文中多处提到了仁爱。可见,在孔子的心中仁爱的重要性。作为一名老师,我们更要以仁爱之心对待学生。学习论语的过程中,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孔老先生的教育教学态度,孔子在处理师生关系问题上,从来没有作为老师的那种骄傲高贵,他对自己的学生都关怀备至。孔子说过: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他认为学术没有贵贱高下之分,学问面前人人平等。孔子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以仁育人的教育原则,我们要学习孔子的以身作则,教书育人的态度,每个人各有所长,相互学习才能一起成长。
2、教育原则:教书育人,有教无类
孔子的学生中有贵族子弟(如孟懿子、司马牛等)世家子弟,(也有子贡、子路这样)平民出身的普通人。不论什么样的人,孔子都会做到不卑不亢,尊重他人,亲切交谈,鼓励劝勉。我们要学习孔子教书育人,一视同仁的教育态度,不分(贫富,智慧)类别,根据孩子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才能不断从中积累教育经验,提高自身教育教学素养。
3、教育方法:启发诱导,因材施教
从颜渊的感叹中我们了解到“......夫子循循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学习孔子的教育智慧,在教育教学中做到有耐心的"循循善诱"的启发智慧,同时我们也可以借鉴孔子的教育手段"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导学生不到他经过苦思冥想仍然领会不了的时候,先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而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我们要学习孔子的教育方法教育孩子抓住时机,明确要求、触类旁通,因势利导、启发点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通过主动学习来掌握它。从而不断提高我们的教育策略,促进孩我们的孩子思维、智力、身心各方面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论语》字数简洁,句句经典还需要我们结合自身经验慢慢品味,结合生活不断思考。
《论语》读后感 篇7
我的书架上有一本天蓝色的小书,白色的书脊,书身短小而精悍,上面赫然印着二个墨色大字—————“论语”。这本书朴实无华,却凝聚着灼灼无尽的智慧,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那是一个风和日丽,万物复苏的初春,我们班主任老师方爸爸带着我们全班同学共读《论语》。初读时,我的兴趣都在那些精辟的译文上。慢慢的,我开始迷上这三言韵文里悠深的内蕴与意义。我细细地读它,品它,这些文字如镜子般让我明晰了许多做人的道理,也觉察了自己的不足。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孔子说:”把所见所闻默默地记在心里,努力学习而不厌弃,教导别人从不疲倦,这些事情对我有什么难呢?”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孔子告诉学生们:“你们以为我有所隐瞒吗?我对我们无所隐瞒!我没有一点不向你们公开,这就是我孔丘的为人。”在《论语》里也强调,尊敬师长,懂得长幼有序,要学礼懂礼等。这点,带给了我很大的感触,因为在我的成长中有许多德艺双馨、温柔和蔼的老师教育我,帮助我。他们无私奉献,孜孜不倦,任劳任怨,在我心间播下了美好的种子,他们让我心生敬意,尊师成了我品行里特别重要的部分。
我们的班主任方爸爸已经执着地在三尺讲台精心耕耘了近三十年了。但是,他把每一天都当作他最重要的日子,把每一个学生都当作他最亲爱的孩子。他用智慧与情怀谱写最美的师德篇章。我常常看见他在办公室里伏案凝眉,埋头苦作的样子;我也经常听到他与别人交谈时饱腹诗书,虚怀若谷的话语;我时刻感受到他对我们的悉心关怀与温暖呵护;我还看见过他在教室里废寝忘食,毫无怨言地改着同学们的作业……我对方爸爸充满了敬意,每次课后在校园里,远远看见方爸爸,我都有女儿见到父亲般的亲切感,当我大声地喊着:“方爸爸!”他的脸上立刻会漾起一个大大的微笑,那朵微笑,含着满满的欣慰与慈爱。
还有敬爱的数学向老师,英语Miss张等诸多老师她们用自己精湛的专业,为我们播下美丽的知识种子。在生活上,她们无微不至地关心我们,呵护我们;当我们犯下了错误,她们会有恨铁不成钢的焦灼,更有苦口婆心、语重心长的教诲;当我们取得成绩时,她们会难掩喜悦之情、欣喜,欢跳。她们与我有着老师的恩泽,亦有大姐姐般的情谊,让我尊敬不已,我也用自己良好的品行,优异的成绩努力的去回报她们对我的爱。
《论语》读后感 篇8
作为一名高中生,我们每天都需要学习大量的新知识,需要了解这个复杂的世界,需要汲取为人处世的智慧。其中,学习是最关键的前提。可是在当下知识信息爆炸的时代,学习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学什么,为什么学,如何去学,都需要我们细细思考,踏实去做。《论语》一书给予我很多启迪。
人生在世,必须树立学习目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也与我们一样,在十五岁时把追求学问作为人生的志向,并用自己的行动践行自己的志向,终其一生,学而不辍,最终开创了儒家学派。可见志向对一个人的重要,“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便是从反面论证这个道理。
学习的态度直接决定者学习的效果。孔子一直强调“学而不厌”,并赞赏孔文子“敏而好学”,说的正是这种态度与精神。作为一名学生,我们应该端正学习态度,主动学习,学习是自己的事情,要为自己而学,为自己的梦想而学。“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此之谓也。
根据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我们还要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弄清如何去学习。子曰:“学而时习之。”告诉我们学过的内容要按时复习,经常练习,直到把知识理解,并能熟练地运用它为止。即使这样,也还不能说是真正理解透彻了,还要做到“温故而知新”,在巩固与复习中举一反三,可以有自己的独特的见解。 那么怎样才可做到“温故而知新”呢?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强调就是“学”与“思”的结合,他认为“学”是“思”的基础,“思”要在“学”中进行,二者相辅相成。这更是验证了学思结合的重要性。在新知识的汲取中,我们更要做到这点,不能只学习不思考,一味的记忆与练习,是无法真正掌握所学的知识。
学会了学习,学到了知识,孔子更强调“学以致用”。灵活运用自己所学知识,把所学的知识落到实处,这就是学习的目的。不要让知识去支配你!不要做知识的奴隶,古代的掉书袋多半是这样,我们应该让学习的知识,与品德融为一体。无目的的学习,就如同失去了梦想,让我们无法向更远的前方迈进。
这就是《论语》中的“学”,同时也是孔子主张的“学”,我身同感受,作为高中生,应该遵循圣贤的学习之道,去探索去发现学习,同时应该找到自己的学习方法。读懂《论语》,读懂《论语》中的“学”,让你我走得更远。
《论语》读后感 篇9
我们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中华上下五千年,数不尽的风流人物,说不完的英雄故事。绘制成了一本本经典名著,丰富了后来人的精神海洋。
在我读过的为数不多的国学经典当中,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当属《论语》。古人皆说:“读半部论语,可以行天下。”这句话放在现在虽然有些夸张,却也足以说明了《论语》的好。
第一次接触《论语》是在我小学五年级的时候。那时,我们的语文老师抽早读的时间带着我们诵读国学经典。从《弟子规》到《千字文》,从《大学》到《中庸》,然后就到了《论语》。我们从一开始的被“之乎者也”绕晕头,到后来慢慢学着去领悟其中奥义。
还记得第一次读“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们一个个都不知所措,明明是“shuo”,为什么要读“yue”呢?为什么那个时候的“说”和“悦”是一个意思呢?那为什么不直接就写“悦”字呢?我们的脑子里装着十万个为什么?因为无法理解,诵读的时候只能是呆呆地念、死死地背。
慢慢地,我们逐渐找到了它的韵味,一边跟着读,一边摇头晃脑,就算是被老师点名站起来背诵,也能从容自如的来上一段:“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有一次,我和一个同学在讨论问题时产生了分歧,在讨论的过程中我已经论证了是他错了,可他却还要与我争执,我当时心里就有些瞧不起他,甚至不想跟他玩了。可我突然想到了孔子说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又想到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他不过是这一个看法与我不同而已,他还有那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呢,我又怎么能轻视他呢?
越读《论语》我就越发感受到孔子的伟大。《论语》里的每一句、每一条都在教导我们人生的道理。孔子教我们修身养性,教我们为人处世,教我们做人要具有“君子”人格。品德高尚、待人诚信、谦虚好学,这些都是最基本的要求。
虽然一直到小学毕业,我们的《论语》都还没有读完,但这样一部伟大的论著本来就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读完的。它在我们人生的每一刻都能给我们以不同的指引。正所谓学海无涯,在之后的日子里我会把《论语》一直读下去,还要继续读更多的好书,就让我沉浸在中华经典中肆意徜徉吧!
《论语》读后感 篇10
在开篇之前请允许我小小自豪一下,我来自圣贤之乡——曲阜。所以《论语》对我的影响是从小的耳濡目染,根深蒂固。而每当有人问起我是哪里人的时候,总是自豪的说:我家有孔子,从小读《论语》,然后学着古人的样子摇头诵读: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内有太多的人生真谛,奈何才疏学浅,即使倒背如流,也未能参透其中的内涵。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就让我在不同的年龄段对其有了不同的认知。
小时候,经常听刚上小学的哥哥诵读这句圣言,我也跟着诵读,儿时并不知其中含义,只是觉得朗朗上口,说白了就像一句儿歌。等上学才知道其中的含义,却又是觉得毫无道理:为什么我学会的东西,还要回头看,岂不是浪费时间?一直到高考复习,一遍遍的复习知识点,才慢慢懂得:学海无涯苦作舟,在知识的海洋里,我们总是追求速度效率,却往往只是走马观花,而当我们再回首这一路的风景,一定会有新的发现!任何事件都有两面性,取优舍短是典型的唯物辩证法思维,而对于此处圣言,却难以找到说服我们不去学而时习之的理由。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道理简单,要做到不易,需沉心忌躁,方可取!
活在当下,脚踏实地,仰望星空。身为新时代的医务人员,医学知识更是浩瀚无边,边学习边工作更是我们的日常。很幸运能在今年有机会学习《学习强国》,在历时xx个月的学习时间中,我更是深刻理解到《论语》的重要性。当下学习都是通过手机APP学习,没有了书本笔记,更是让许多知识水过地皮湿。想要更好的学习,更要好好的去复习观看过的视频及知识点,这样才能让大脑更好的吸收消化这些知识营养。时代是发展的,科技是进步的,医学同样如此,我们在医学的浩瀚大海中捕鱼,更要学而时习之,才能做到举一反三,下药如神助,为医院为社会作出贡献!
杨伯峻解释道:学习到的知识要运用到实践中。想来也是真理,时至以"实干兴邦"的名义予以诠释再好不过。医务人员以救死扶伤为天职,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后期学习到的知识,纸上谈兵终是无用功,把所学之术应用到实践中才是正道。理论推动实践,实践总结理论,这才是真正的学习。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学是船体,习是扬帆,学而时习之,方可在浩瀚学海,乘风破浪!
《论语》读后感 篇11
当我刚会写自己的名字的时候,爸爸就告诉我,我的名字“思敬”是出自《论语》。当时我只是知道有《论语》这本书,其他的什么都不知道。但也是因此,才使我对《论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知识面的增大,在这个假期里我尝试着通读了《论语》,虽然过程有些吃力,但是我觉得自己感悟领会了其中的诸多哲理。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它历经沧桑,流传了2500多年,其中无一虚言、句句都落在实处,影响了世代中国人,像里边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温故而知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朝闻道,夕可死矣”、“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等等都传递了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告诉了我们许多做人的道理。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处处充满诱惑,容易迷失自我的今天,其中的名言警句,精彩典故,更能使我们摆脱心灵困惑,修正我们的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
就拿“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这句话来说,孔子告诉我们:君子有九件要想到的事:看要想到明白,听要想到清楚,神态要想到温和,容貌要想到恭敬,言谈要想到诚实,处事要想到尽心,疑难要想到询问,愤怒要想到后患,见到名利要想到大义。它让我明白了: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都能够思索其中的含义;君子与人相处,自己的颜色必须注意要温和,容貌必须注意要谦恭;君子的言行必须忠实,办事必须认真;说完话、办完事要自我反省,检讨得失,有所疑惑就要请教他人,有愤怒之事要考虑后果,见到财富名利都要想到是否合乎大义。
如今,已经有近千个以孔子名字命名的传授中文和中国文化的孔子学院遍布在世界各地,作为中华经典文化所蕴含的智慧代表其思想哲理和名言警句早已传遍世界各个角落。就像《朱子语类》所说“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孔子和《论语》延续了两千多年读书人的梦,更是诉说了千年的理念,让我们现代人仍然可以得到温暖,去体悟经典的平凡智慧。
《论语》的魅力又是巨大的,在我眼里它的意蕴和深刻就像浩瀚的宇宙远远不是我所能挖掘彻底的,在下个假期里我计划重读《论语》,我想那时的感悟会比这次更加深刻。我为自己的名字出自圣人的言语而自豪,圣人的教诲必将使我受益终身。
《论语》读后感 篇12
我在这一学期有幸学习了《论语》这本书,《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无惮改。意思是,人如果不自重,威信就不如别人,学习也需要经常巩固知识。才能对学习得到有效的帮助。这句话使我想到了我自己以前的一言一行。
以前,我总是大大咧咧的,一点都不够稳重,引来许多人的指责。玩起来,那可以说连自己姓什么都不知道了。记得有一次参加赵怡歌组织的“秘密”活动,很晚回家。爸爸妈妈东找西找都找不到我,使他们非常担心、伤心。同时这件事情被同学们知道后,自己的面子也在同学面前丢的一干二净,招来同学们的冷眼相待。有时候在课堂上我也和班上的男生嘻嘻哈哈,不认真听课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好多女生都不喜欢和我做朋友了。
沮丧之余我学习了《论语》,其中的“无友不如己者,过,则无惮改”等句,知道了自己不能经常和那些“道德品行不如自己的人”混在一起甚至成为朋友。如果这样,你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便会一落千丈,自己的威信也就很难树立起来。想到这我停止了行动、远离他们,自己的心也安分下来了。学习上、生活上有困难我会找老师、找同学帮助解决。现在值日中,我是能干的组织者,课间我和大家一起讨论难题、分享读书感受、解决班级问题。
学习了《论语》的“学而篇”,使我明白了做人的很多道理。现在的我,已经变得懂事多了,当我言辞不当、行为不合学生行为规范时,我就会想起《论语》中老师教给我们的内容。
“学而篇”不仅讲了学习,也讲了做人的道理。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人。”意思是,说话不要花言巧语,这样会给别人留下别人不好的印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是,人如果每天反省自己三次,那他就会为人非常忠诚,与朋友叫他也会非常诚实。学习也会非常用心。像这样时刻启发我的句子还有很多,它们像一位不说话的老师时刻提醒着我的一言一行。
你可千万别小瞧《论语》这本书,这本书里有很多道理值得我们学习。虽然孔子生在古代,但是我们至今还在照着孔子的思想做事。所以利用好你身边《论语》这本书吧!
《论语》读后感 篇13
从咿呀学语到如今能提笔著文,寒窗苦读九个春秋,接触最多,感触最深的也莫过于孔老夫子的《论语》了。
初读《论语》是在小学,读的只是缩略本并且是最简单的现代汉语,但是却觉得它朴实无华又富有内涵,只是只言片语便勾画出一个拥有仁爱的社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道出做人基本条件;“民无信不立”讲出治国真谛;“匹夫不可夺志,三军不可夺帅”酝酿壮志凌云……这些朴素的文字洗涤了我幼小的心灵,使它明澈无瑕,引我走入文学殿堂,在里面寻找我自己稚嫩的梦想……
再读《论语》是在刚入初中,这次不再是囫囵吞枣,而是在老师的带领之下细细品味那经典的十则。这时的我才知道它是一本高深莫测的书,每次品读都会有些不同的收获。
原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孔圣人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为现在勾画好了政治蓝图,或许只是由于人类思想觉悟不够深,,社会不够发达未能实现。这句话看了又看,读了又读,这才发现,其实人与人之间多些宽容,少些计较,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多为他人着想,还有什么比这更美好呢?
在欣赏《论语》的时候,我慢慢咀嚼,细细品味,用它来规范我自己的行为和学习方法。品读《论语》时,我明白大孝是我的本分。百行孝为先。孝是天经地义,人伦之本。木有根,水有源,源远则流长,根深才叶茂。人也如此,若无父母,不必说自己的抱负是何,只怕连生命也不曾有过。
另外,《论语》在学习方面也给了我莫大的帮助。“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真是一语点醒梦中人。记得在初四上学期,我急于求成,为了在考试中的到高分数,拼命做练习册,每天发挥“零点精神”。却忽略了书上最基本的例题与定义,辅导书上的解题方法让我眼花缭乱。后来的结果不言而喻,我在考试中惨败,老师简单的分析了试卷,总体一句话就是“基础知识不牢固,书上内容不熟悉”……于是从那时起,我开始着重于复习书本上的基础内容,成绩渐渐上升,睡眠也足够了,每天快乐的学习,也没有最初的头晕目眩之感了……
是《论语》让我明白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待人处事之道;是《论语》让我明白了孝亲敬长是本分的道理;是《论语》让我明白了“温故知新”可为师的学习方法……
孔夫子的《论语》博大精深,我要不断学习,不断探索,细细品味,以他作为我自己的镜子,不断完善自己,将《论语》的精神付诸于行动,传扬下去!
《论语》读后感 篇14
《论语》是一部给人以启迪的经典之作。它好似一株瑰丽奇葩,馨香扑鼻,意味悠长;又好似一颗璀璨之星,耀眼夺目,光照千秋……这不,就连我这个初碰《论语》的小字辈在拜读一番后也明白了许多……
通过读《论语》,我明白了交友之道。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是啊,益友就像厚厚的百科辞典,你总能从与他的交往过程中,得到有益的帮助:当你犹豫彷徨、难以决断时,益友的广博多识可助你做出正确选择;当你取得成绩、获得成功时,益友的逆耳良言可使你保持头脑清醒;当你有了缺点、犯了错误时,益友的直言不讳可教你补漏改邪……而损友就如同污浊的沼泽泥潭,与他们交往,会让你不知不觉陷入其中且愈陷愈深,贻害多多。《论语》让我明白的交友之道就是慎重交友,善交益友,乐交诤友,不交损友。
通过读《论语》,我明白了心灵之道。《论语》中有这样一段对白:“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无。’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细细品位这句话,我顿捂了一个道理:人生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不要纠缠其中,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痛苦;而且我们要尽可能地用自己所能去弥补这个遗憾。承认现实生活中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的生活之道。
通过读《论语》,我明白了人生之道。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是啊,哲人眼中滚滚奔流的江河水,它不只是一种自然的存在,其中流淌的还有挽不回、留不住的光阴。就在孔子看着流水兴叹的同时,他也对自己、对他的学生、对千年万代的后人描述了这样一种人生轨迹:“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也许这一种人生轨迹并不适用于我们每一个人,但我们却能够以其为借鉴,设计我们自己的人生之道,那就是要认准人生目标,惜时苦干,当下的我要走出自己的人生轨迹,首先就得惜时勤学,只争朝夕。
当然,《论语》让我明白的还有很多很多,譬如君子之道、理想之道、仁义之道……只是纸短墨浅,小小的我怎能几句话就说得清啊?!
《论语》读后感 篇15
说起《论语》,应该是家喻户晓,但真正了解其内涵的人,又有几个呢?而我,也是在这两天的学习中才走进《论语》,并从中悟出了许多道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说,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强加于他人。回想起我以前的经历,委实是没有做到这一点。就拿发本子这件小事来说吧,我会因为有其他事要做,就把这些本子“转手”给别人,那人的脸上虽有百般不愿,却还是帮我发了本子。现在想来真是惭愧,发本子本是几分钟就能搞定的事情,我却还要麻烦别人。为这点小事而让他人闹得不开心又何必呢?若是下次再遇到这类事情,我定会不施于人。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光学不想学不好,光想不学也学不好。一看到这句话,我就会想起那个伤心的夜晚以及我那段时间的学习态度。因为数学我在暑假时是预习了一些的,所以上课时也就没太注意听,即使听了也不过是点点头罢了,脑子不动,当然就有疑惑,这点在家庭作业中就充分体现了出来。做数学作业时,总有那么几道题会把我难住,但我不愿动脑筋。于是,手机拍题便成了我的“救星”。书上都是“优”,到了考场就不这样了。我思来想去也没做出最后一道题,前面的题也缺于检查。这样的话,考试成绩自然也是惨不忍睹。那天夜晚,我哭了,就像是有人狠狠地扇了我一巴掌似的,脸上是辣疼辣疼的,心里亦是如此。面对这样的成绩,我只有无尽的悔恨,当初为什么不好好学呢?从这件事中,我也明白了,学习应该做到学思结合,才能越学越好。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说的就是时间,时间像流水一样从我们身边流过,日夜不停。每当我听见时钟上秒针一格一格前进的声音,便会陷入恐惧,时间为何这样快?我还什么都没做呢。于是,我便与时间展开了一场赛跑。早上去学校的路上,我加快脚步奔向学校;在校园里的时光,我争分夺秒;做作业时,我奋笔疾书……曾经在网上看到过这样一句话:“你每天过着七八十岁后能做的事情,还要大把的青春干什么呢?”是啊,时间是那么宝贵,我们应该在有限的时间内做些有意义的事。如:清晨早起锻炼,坚持写好每一天的作业,热心帮助他人……这样,我们生命的每分每秒都是充实多彩的,何乐而不为呢?
《论语》,它流传千古,其中的一言一语都寓意深刻。学《论语》,长智慧,难道不是这样的吗?
《论语》读后感 篇16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能够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您能告诉我一字,使我能够终身实践,并且永久受益吗?如果有这么个字,那就是“恕”字吧。就是你自个儿不想干的事,你就不要强迫别人干。人一辈子做到这点就够了。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因为别人欺骗了你,你也就用同样的方法去骗取别人,这种处世方法实在是不可取的。我以往与财务经理说过,不能因为有客户不讲信誉,不按合同支付车款,一拖再拖,心中产生怨气,就对我们的供应商也采取同样的付款方法,也不讲信誉,将来公司如何生存呢?无论何时,都要诚信为本,这样企业才能做得长久啊!
所谓“恕”字,拓展一点说,“恕”字是讲你不要强人所难,不要给别人造成伤害。言外之意是假如他人给你造成伤害,你也应尽量宽容。现实生活中的我,到目前为止,我的人生中曾被两个所谓的小人伤害过,尽管他们两个人目前的处境不是太好,只是不知他们是否还象以前一样天天算计别人,以往我在内心暗暗发誓,将来有一天我要报复,但随着锐意进取的学习和工作,心境不断地调整,时至今日,心境变迁,以往那种过激的想法已淡忘,甚至想不起来,但内心深处当时的.痛楚还隐约记忆。
现如今拥有一份宽容,奉献一份真诚,执着一份情节,,把持一份矜持,回头再想想过去的思潮是十分的不成熟,但当时的处境所崩发出来的想法却是成长过程的真实写照。所以此刻想想,毛泽东主席的讲话是很有哲理的:“人是在不断总结经验基础上日渐成长成熟起来的,”如果一个人不善于总结得失而一意孤行,必将走回头路,弄不好还会犯同样的错误的!
子贡以往问教师:“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假如一个人很贫贱,但他从不向富人谄媚;一个人很富贵,但他不傲气凌人。这怎样样?
教师说,这很不错。但还不够。还有一个更高的境界,叫做“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更高的境界是,一个人不仅仅安于贫贱,不仅仅不谄媚求人,并且他的内心有一种清亮的欢乐。这种欢乐,不会被贫困的生活所剥夺,他也不会因为富贵而骄奢,他依然是内心欢乐、富足、彬彬有礼的君子。
现如今,生活中仍有许多的人在进行进取,在激烈的竞争中,努力发展着自我的事业,忘我的工作,不要健康,不要家人,忘记了朋友。收入多少,职位高低,似乎成了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志?
对照起来,我是否也有相同之处呢,心灵相照的欢乐的生活似乎离我不是遥遥无期了?
《论语》读后感 篇17
学为人而悦者,因人类即本体所在,认同本体,悦也。友朋来而乐,能够本体乃群居而作个体独存也。"人不知而不愠",则虽群却不失个体之尊严,实在与价值也。此三层愈转愈深,乃"仁"说之根本,乐感文化,实用理性之枢纽。
一切文字,仅有在必须的语境中,其意义才能清晰地浮现出来。《论语》,这本子夏留给后世的学习笔记,记录却是如此简单!(子夏在孔子的门徒也确算不得是最好的学生)以这则文字而言,它缺少了具体的语言背景:在什么情景下,对谁,就什么问题而言,等等,这些都不清楚。从文字表面看并不深奥奇僻,似乎确实是谈"悦"、"乐"二字,如李泽厚所言:"…以儒学为骨干的中国文化的特征或精神是乐感文化。"倘以知人论世的方式以理解这则语录,就必须作如是解么
不妨换个角度来看孔子的这段话: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语意重点并不在"学"字上,而在"习"字上。习,实践。这句话的意思能够这样理解:学习如果能经常实践它,那不也是很欢乐的么"学"固然是欢乐的,但实践所学更能让人欢乐。
以孔子而言,"夫子以行道救世为心",是一个"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哲人,在殷商的废墟上,这位生于"野合"的父母,起于贫贱的处境的殷宋公孙嫡系,成了"儒"的复兴者。他说:"吾其为东周乎""吾从周!""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他想建立一个东方的"周帝国",他以几百年来商周文化的混合物--《周礼》作为支柱来建构一个梦想的家园。所以他认自我是这种文化的代言人:"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然而初不见用于鲁,十四年周游列国,栖栖惶惶一如丧家之犬,喟然长叹,"道不行,乘桴浮于海","逝者如斯,不舍昼夜",在如水流年中白了双鬓畴昔之夜,梦里在空寂神殿的两楹之间,抚柱哀哀哭泣:"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
"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学何为习也!学而无所用,才是一种真正的痛苦。
《论语》读后感 篇18
我爱世界上每一本有用的书,我也意识到,任何一本书的精髓只有经过反复阅读、啃咬和食用才能真正获得。”吃《论语》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从想吃,到嚼,再回味,香甜可口,清爽爽口,真的很快乐。
合上书,仿佛能闻到芹菜的香味从中溢出,我陶醉在《论语》的话语中。
我第一次读《论语》的时候,正好是五六年级。当时,我以为《论语》只是一部白纸黑字的古文,真的很无聊。再看《论语》的时候,是大年初一。我觉得《论语》不仅朴素,而且美丽。虽然白纸黑字,寥寥数语,却勾勒出一幅美丽的图画:“三军能胜俊,匹夫不能胜志”,年初,豪迈的气魄非同寻常,“仁者不相貌,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对这四个字的描写是金先生的风度;一个仁爱的人爱这四个字,言简意赅,时时呼唤着人间的真情;“不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概括了为别人做事的本领和老师们孜孜不倦的话语。这些简单而睿智的话语让我的心变得干净而清晰。《论语》也把我带入了一个欣欣向荣的世界。我懂得如何对待生活。
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把《论语》吃透,就会感到轻松愉快。《坐以待毙》中有五、六位孔子,有“无春,无春衣,无春衣”之称。有六七个孩子在彝族洗澡。风吹,舞,雾,唱,还。”对!一个人能和同伴一起跳舞,同时唱歌,轻松愉快地回家,这是最幸福、最简单的理想!这种理想不同于别人“修身养家、治国安邦”的理想,但这种平凡的理想却能充分体现我们对省会的热爱和向往《论语》让我明白,权力和地位只是繁荣的一瞬间,只有悠闲舒适的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
《论语》使我完善了自己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使我的心润而香。
在我的书房里,《论语》是我的指路明灯。进入初中二年级后,我渴望成功,却忽视了对概念和定义的理解。这让我在学习上感到困惑,教辅书中的各种学习方式更让我眼花缭乱。后来,我又拿起初中课本,仔细回忆了《论语》中的两条人生格言:“学而不思,学而不学,学而不学,学而不学。”。这句格言所倡导的踏实严谨的学习态度,规范了我的学习观念,对我有很大的好处。
《论语》的味道就像嚼出苦薄荷的甜味。在甘甜之前的这些苦楚使我明白,我决不能违背做事的次序,在地上前进,否则我将失败。
《论语》的每一点,虽然都是由许多平凡的文字组成,却创造了许多人不平凡的生活。我相信他们也会在我们的生活中开一朵更加灿烂绚丽的花。
《论语》读后感 篇19
今天,当我们学习完儒家经典著作——《论语》后,我深有感触。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让我感悟到:学习的态度非常重要。如果我们把学习当做快乐的事情,当做自己的事,当做一种责任,就没有学不好的,学不会的。做事情也一样。正如毛泽东所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世界上本没有什么事做不到。只怕你不用心做。只要你努力了,就没有做不到的,因为有志者事竟成。
他还告诉了我们学习的方法:反思就是其中的一种。曾子一天反省多次:替别人谋划是不是尽心尽力了?与别人交往是不是诚信相待了?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认真复习了?像曾子这样伟大的人。一天都要反省三次,作为我们这些普通人,就更应该不断的去反省,去反思。如果我们少玩一会,每天反省自己四次呢?甚至五次呢?我们再把孔子的学习方法与曾子的学习态度合二为一,再一直坚持下去,也许你可能比孔子还伟大!但是人类历史千百万年,才岀现孔子这样一个伟大的思想家,那么原因是什么呢?就是人的惰性。如果我们都把懒戒去的话,那么我们的世界会怎样呢?
孔子曾在河边感叹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思是说:“逝去的时间像河水一样,日夜不停歇”。就像朱自清写的散文:巜匆匆》一样“当我吃饭时,时间从碗边溜去。当我睡觉时,时间从我头上跨过,从我脚边飞走了……”像朱自清这样伟大的作家,都在为自己感到悲伤。那我们呢?发呆的时候,时间毫不留情的走去,当我们玩手机时,时间从手边逝去……现在,拖延已成为人们的一大“亮点”!无论什么事,总要拖到明天或者晚上才愿意做。
白天忙着在刷朋友圈,忙着看韩剧,忙着看快手,看抖音,一晃半天过去了。再玩几个小时的王者,等到手机没有电了,才知道已经入夜了。从一个抖音视频,到另一个视频,一个结束又随手滑到另一个视频……可乐喝完了,薯片吃完了,但作业还没写……这都是平常拖延的典型模范。确实,拖延是我们温柔的杀手。但是许多人虽然意识到了拖延的危害,也能痛下决心改正一次,但往往很快又陷入新的拖延。
唉!我们何时才能真正懂得惜时,去做些有意义的事情!想到这些,自己不禁脸红心跳,惭愧不已。
孔子的只言片语,就我受益匪浅。
《论语》读后感 篇20
学德,学礼,学态度;学智,学道,学做人;必以《论语》学先。
——题记
古有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其中《论语》最为接触较多,它是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对后人深有影响。本书从世间多方面概括,讲述了人应为,人应不为的各种事情。从《论语》中,可以让我们悟到许多人生中事物的一些道理。
《论语》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让我明白,无论何时都要向别人虚心学习,取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知之为知,不知为不知”,让我明白学习上应该抱有求实的态度,任何时候都必须诚实对待自己知道或不知道的事情,不让自己处在半壶水响叮当的状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让我明白,做人不能太自私,不能用自己的思想去约束别人的想法,应该不自己不想去做的事,换个角度尽量去接受它,不要固执的让别人去完成,那样就打破了和谐;“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让我明白了,在读书的过程中不能对自己的衣着过于注重,不要以求知为借口而与人攀比,这种行为完全辱没了读书的真正用意,不能做这种人儿让别人瞧不起。还有许多言语让我感慨万千,让我从中领悟到不少道理,给了我不少的人生启示。
这几天,我对《论语》又有了近一步的认识,让我学到了许多东西。看孔子的为人我学会了品德;看弟子对孔子的行为,我学会了礼仪;看学生积极向孔子学习,我学会了学习的态度;看孔子出事镇定自如,我学会了镇定;看孔子以诸多的行为和方法来教育学生,我学会了他的智慧;看《论语》记录的孔子的话,我学习了做人的道理。也许有时一件相同的事情,用不同的方法去对待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当国家与国家发生矛盾的时候,大多主张兵戎相见,而孔子主张以“仁”治理天下。这本书对我们青年的影响力着实不小,我们应该更深一步地去了解它,让它对自己以后的人生产生更大的帮助。
四书之一的《论语》,值得去读,值得去看,因为它给你的人生影响非同小可。
《论语》读后感 篇21
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像一面明镜,开启了我尘封的心扉,照亮了我前进的道路。通过学习,我对自己的工作和如何做人,有了更深的感悟。
首先我认为,对我们来讲,这样的培训太及时了。因为在未学习之前,我的脑海里总认为《论语》一定非常高深莫测,在现代社会中谈论《论语》,未免太过时了。原来我以为那是过去封建社会孔夫子他老人家教书育人的老教条、老方式,可是经过于丹教授的精辟解释后,才知道《论语》的文字如此之“简”,而含义却又如此之“深”。所以,这样简单的道理能贯穿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是有深刻的文化根源的。
于丹教授说道:“天地行为一体,而人为万物之灵。”有了人之后,是要有人的思想与精神的,作为一个国家,一个军队,可以没有粮食,没有武器,但却不能没有精神。所以塑造人的思想与精神是何等重要。结合现代社会,一个企业、一个组织中最为重要的也是“人”的精神塑造。一个企业、组织塑造员工的团队思想、团队精神,就是企业文化的一种体现,且不谈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重要性,一个没有核心的企业是没有凝聚力的,更谈不上团队精神和企业文化。在此,通过这样的培训,让我们普通的员工感受到了企业管理者的用心良苦,也受到了深深的感染。新纪元是个有凝聚力的企业,因为它的管理者不但在为它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也在创立和发展它的企业文化,并让这种文化去感染每一位员工。
在学习中,有一节内容为“人生的追求是什么?何为真正的幸福和快乐?”作为现代人,在这个钢筋混凝土构筑的都市里,难免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不如意,遭遇事业受挫,身缠疾病,恶语中伤等不尽的苦恼。是啊,生活就是这样,不管你愿意还是不愿意,苦恼总是会不期而至。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人们都在苦苦追寻着自己的最大目标——幸福与快乐。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和快乐呢?于丹教授告诉我们,其实,幸福和快乐存在于内心。我们现代人往往把它看作身体之外的房子、票子、面子、位子、车子等等。于是为了这些所谓的东西就有了随之而来的无尽的攀比与苛求,最终可能会得到些东西,而内心却无法真正地幸福与快乐,只有苦。这道理讲得多么真实啊!于丹教授还告诉我们,其实真正的幸福与快乐就是一种体验,它既简单又朴实,关键是保持怎样的心态,只要时刻保持良好的心态,我们就不难发现幸福与快乐无处不在。严寒孕育着春的生机,失败总是在成功到来之前,挫折总是会有经验的积累,机遇总是在矛盾与痛苦的选择之后,去体验吧,拼搏之后总会有收获,苦难之后肯定会有甘甜。古人李渔说过,“乐不在身而在心。心以为乐,则境皆乐;心以为苦则无境不苦。”这也像《论语》中所说的“人类苦苦追寻的幸福与快乐就在人们的内心情感中”。看了这样的阐述,我仿佛明白了。知足者常乐。
我是一名来自外地农村的妇女,来到繁华的大都市,曾做过洗碗工、粗加工以及其它外来工都做过的工作,其中有酸有甜,有苦有乐。而现在的工作,比较稳定,收入固定,更重要的是在这个团队里,有着良好的工作氛围,我感到非常的满足,我每天都可以用饱满的热情去面对工作,尽管在工作中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我的同事都会在这种时候及时给予我帮助与谅解,所以,我非常感激。正如于丹教授讲的那样,“作为一个人,要有感恩的心态,要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论语》读后感 篇22
一提起《论语》,首先让人想到的是“之乎者也”的儒家思想,我从没想过要和它亲密接触。但自从听了几次于丹教授的讲座以后,我却改变了看法。是于丹教授那激情飞扬的讲解和她对《论语》全新的解读,让我对《论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我也走进了《论语》。
起初,我是借着注释阅读的,但还是觉得是懂非懂,而且怎么也记不住,于是,这本书就被我放到了书架上,从此它被尘封了。时隔不久,我校开展了“经典阅读”工程,于是,我重新捧起了它,我还准备和学生一起背诵《论语》。有人怀疑:这是不是太深奥了?让学生不解其义地死记硬背,有意义吗?我说“试试吧!古人从小不都是从背诵《大学》、《中庸》开始的吗?”于是,我们就进行了尝试,没想到效果还不错,学生背得很轻松。每周要求学生背诵的三句经典语句,每天只需带领他们读上三五遍,一周下来,就能倒背如流了。收益最大的当然还是我,跟着学生一起学,一起背,我觉得轻而易举,而且对《论语》的理解也深入了一些。我从中还学会了许多做学问和做人的道理。原本以为离我们很遥远的大道理,却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我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中明白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道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告诉我们要有谦虚的态度和务实的作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也。”让我知道了复习旧知的重要性;“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又使我懂得了学习和思考是相辅相成的;“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则向我们解释了何为“好学”。 原来这些高深莫测、枯燥无味的语句却是那么的贴近我们的生活,它直接影响着我的工作和学习。我觉得读《论语》,就像喝咖啡一样,起初感到很苦涩,但只要坚持,就会觉得越品越香,越品越有味。
我很欣赏儒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爱待人”的思想,从这本处处体现“以仁为本”的书中,我学到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让我懂得了我们教师为人师表的重要,使我真正理解了“身正为范”的道理;“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告诉我们诚信在一千多年前就被人们重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它仍被人们所信奉;“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则让我们做“语言的矮子,行动的巨人”;古往今来,君子与小人总是并存的,那么,君子与小人有什么区别呢?“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读完这几句话,相信你心中就不会有什么疑问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说得更好,它适用于任何时候。从大处说,一个国家如此;从小处说,一个人也是如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居安思危的意识,正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这些短小精辟的古文,向我们阐述了许多有意义的人生哲理。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间过得真快,一晃一年过去了,我的学生也积累了不少《论语》短句,我原本以为他们只是小和尚念经,并不能领悟其中的道理,没想到这学期刚开始,就有一个学生给了我莫大的惊喜。那是我在上《一株紫丁香》一课时,当我讲到“夜深了,老师还在伏案工作,她正在为明天上课做准备”的时候,突然从教室的角落里,传来了一声拖腔拖调带有稚气的声音“传不习乎?”我在惊讶之余,更多的是喜悦。我为我当初的选择而高兴,我为我的学生而骄傲。这个学生居然能学以致用,尽管只是一小句,尽管只有一个学生,但是当时我觉得那是世界上最美的声音。这个声音给了我动力、给了我信心,我会和学生在阅读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而且我们会将之看作是一件快乐的事,因为我们懂得“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读后感 篇23
我读了论语这本书中说的: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尼,小车无月,其何以行之哉?让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做人就要做一个守信用的人,要说话算数。
就比如我家吧。有一次,我考试考了一百分,爸爸非常高兴,我说:爸爸,我考了一百分你不带我去哪玩一天,爸爸毫不忧郁的答应了,打算下星期天带我去云台山玩,我高兴的不得了。因为我从来没有去过云台山,时间过的如流水一般,转眼间到了星期天。我迫不急待的去问爸爸什么时候去,爸爸说:“今天太忙了,没有时间,改日吧!我的心霎时间由高兴到难过”。我说:“爸爸你不想去,就别说,说出去话就如泼出去的水,要说到做到。”
妈妈下班了,我把事情的经过说了一遍,妈妈爸爸说了一顿,妈妈说爸爸做的不对,答应小孩的事情一定要做到,不能演而不信。
虽然这次我没去云台山,但是让我明白了一个做人的道理。在这里,我想对我们班的同学说,做为一名好学生,更要诚实守信,善于勤学。
《论语》读后感 篇24
《论语》是我的经典启蒙老师,在生活中她像一盏明灯,时刻为我指明方向。
初次接触《论语》是在幼儿园的诵读课上,漂亮的刘老师带领我们每天进行晨读,我现在都能熟练地背诵十章了,其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述而第七”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段话告诉我们三个人在一起的时候,其他两人或者其中一人必然会有某一方面比另外一个强的,我们应该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好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做为一名一年级的小学生更要提高修养、虚心好学,这样,无论同行相处的人善与不善都可以为师,做到宽以待人,严于律己。带着这样的学习态度,我进入了小学,虽然认识的字要比别的同学要多一些,但我从不骄傲,反而虚心向同学们学习,小朋友都愿意和我交朋友、坐同桌,有了良好的学习关系,我学习起来劲头更足了。
老师常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虽然我现在年纪还小,不能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从《论语》中学习如何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态度与习惯却是我们小学生应该做的。
《论语》读后感 篇25
寒假中,我在爸爸的要求下,背完了《论语》,使我对孔子的思想有了初步的体会。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论语》是语录体著作,涵盖了哲学、政治、伦理、文学、道德等诸多方面,内容十分广泛,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纂而成。
通过对《论语》的背诵,使我了解到孔子对各个方面的深入理解。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实行“有教无类”,只要“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他教育学生从不分贫富贵贱,只要拿十条干肉作学费,他没有不教育的,使教育不再是贵族的权利,他开创了私人教育的先河。从这一点来看,他不愧为是个伟大的教育家。他对学习和思考的论述非常精辟,比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学习不思考,就会糊涂。只思考不学习,便会疑惑不解。说明“学”与“思”结合才是学习的正确途径。
通过对《论语》的背诵,使我懂得了许多道理,我决心在以后的生活中努力的去践行它。
《论语》读后感 篇26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同学们,这里说了“知”的三种境界,知,好,乐。这三种境界,
为知而知境界最低。功利性学习,的确不能保持学习的持久动力。就像有些高中生,只要一毕业,就开始卖教材一样。学习是为了考学,不是为了其中的乐趣,更没有高远的志向。这个境界的学习,势必不能让人走远。
好之,境界高了一层。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做引领,会把学习带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但是,兴趣要保持很难。只有兴趣,是肯定达不到颜回那种“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层次的。
于是,乐之在之前两个层次的衬托之下闪亮登场。以学习为乐,这真是个高境界。他需要人自觉的“学而时习之”“学思结合之”“日日三省之”“温故知新之”……总之,道路漫长,坎坷不断。孔子说自己到七十也只是“不逾矩”的程度,可见,学无止境,如果没有持久动力,那是难有作为的。
取法乎上,得法乎中;取法乎中,得法乎下;取法乎下,不得法矣。因此,请同学们端正学习态度,以学习为乐,自觉、努力、坚持去学、去品、去收获,如此才能行稳致远。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同学们,这则论语中,你能找到孔子表扬颜回的原因。你看,孔子吃的不太好,喝的不太好,睡得也不太好。可他依然有快乐。他的乐是什么?是学而时习之?是有朋远方来?抑或是温故而知新。总之,有发现,有收获,有进步,就足可乐。这不是“乐之”境界的最好体现吗?这不是和安贫乐道境界的最好体现吗?比颜回层次还高的在于:孔子不仅有崇高的学习观,更有崇高的财货观,也就是价值观。“饭疏食饮水”的境况对任何人都是一种考验,可面对不义之财,孔子只当他是浮云。多么的清高,多么的潇洒。不为财累,才乐得货真价实,超然物外。
孔子说的“乐”,不仅境界高,而且是让人获得真自由的不二法门。值得我们深思。
《论语》读后感 篇27
在世界十大历史名人列单中,有一位家喻户晓的人,那就是——孔子。在孔子的一生中,只在年轻时做过几任小官,他的人生大部分时间从事教育,一生中教过弟子三千余人,教出了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有一本书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论的著作——《论语》。《论语》不仅对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也对世界文明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论语》不仅教给了我们知识,而且还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更加教会了我们应该如何做人,如何做事。
在《论语》为政篇中,其中有一篇叫做:“学与思”——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说:“要是只会读书学习,而不会思考问题,就会迷惑;要是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那可就危险了。”每当读到了这一篇,我就会想到自己曾经是那么的幼稚。经过借助教辅用书,不思考就直接写出答案。
记得一年前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高兴的回到家,把数学作业拿出来一看,嘻嘻,今天的家庭作业可真少啊!才四道题。于是,我不一会儿,就把三道题写完了。当抄完了第四道题的题目,一看,这么难的题,谁会做呀!可我并没有放弃,我想:只要听懂了,学懂了,肯定会做。于是,我拿出一张草稿纸,写写画画40分钟,直到把那张纸写的再也容不下一个字,可我终究还是没有算出来。我心想:这下可完了,明天老师肯定把我当成没有写作业的一块处理。这时门外突然传来一阵敲门声,哦!原来是好朋友来找我打羽毛球呀!我正准备出去玩,可又猛然想起自己的作业还没有写完。情急之下,我想到了教材全解上的答案。于是,我把答案抄上。之后,也不想想为什么这么做,就急急忙忙跑出去和朋友兴高采烈玩去了。第二天,老师把作业发了下来,我的了优,我高兴极了。
过了几天,老师进行单元测试,我很快地把前面的题都写完了。可是做到最后一道题时,我发现这道题和我上次不会做的题一模一样。而且这道题在试卷中竟然占了七分。我使劲地想,想上次我到底是怎么做的,可我就是想不出来,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别的同学都开始检查了,可我这一道题还没有做出来,我在那抓耳挠腮地想着,可始终还是没有想出来,看着别人都开始检查第二遍时,我心中不由地后悔起来:我当时为什么非要抄答案呢?我要是不抄答案,自己思考出来的活,即使是错的,那也没有什么。到时候,可以问老师和同学,也一定会告诉我解题方法、解题思路的。我后悔的低下了头,默默的把卷子交了,我难受极了,下课后忍不住趴在桌子上偷偷地哭了。
过了几天,老师把试卷发了下来,我才考了80多分。那天,老师严厉的批评了我,回到家中,爸爸妈妈也批评了我,并惩罚我不能出去玩,也不能看电视。
通过学习《论语》为政篇中的“学与思”我知道了如果只会读书学习,而不会思考问题,就会迷惑;但是如果只思考而不学习,那也是不行的。就像我以前只抄上答案,而不去思考解题方法、解题思路,最后就不会做不上题。在今后的生活中,我再也不会不假思考的完成作业,要多思多学,只有这样才能扎实的掌握好知识。
古人的言论对我们后人的影响真的深远呀!我会一如既往追随圣人的脚步扎扎实实的走下去。
【《论语》读后感(通用27篇)】相关文章:
论语读后感(15篇)11-01
《论语》读后感500字09-15
论语读后感15篇07-06
《论语》读后感15篇01-27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03-17
论语读后感作文900字06-07
《论语》读后感的作文900字05-01
国学经典《论语》读后感3篇09-12
论语观后感范文02-19
论语读书笔记范文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