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CN范文网, 是让爸妈放心的儿童公益网站!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向莫里老师致敬

来源:CN范文网浏览:0

  导语:《相约星期二》讲述了年逾七旬的社会心理学教授莫里在一九九四年罹患肌萎缩性侧索硬化(ALS),已时日无多。下面是CN范文网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读后感,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_第1篇:

  星期二。

  没有休假,没有加薪。对于绝大多数的人来说,这是个再普通不过的日子。早晨睁开惺忪的睡眼,拖着身子赶到工作单位。晚上看着墙上的挂钟指向下班的时刻,再疲惫地回到家里。吃饭,看电视,睡觉。这样近乎异常程序化的活动,甚至会让我们感到相当的无聊。

  这样的一天,究竟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恐怕我们大都会选择沉默来对待这个问题。不是我们不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事实上是周而复始的行为,使得我们的时间表上已经找不到可以思考这个问题的空间。久而久之,这个问题对于我们来说,变得无足轻重。而这种对于人生最起码的反思的缺失,更使我们陷入了真正的迷茫。

  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我认为阿尔伯姆是幸运的。因为,他有幸聆听了他的大学教授——莫里·施瓦茨专门为他讲解的这样一堂特殊的人生课。在十四个星期二中,施瓦茨从一个社会学教授,或者说从一个平凡老人的视角,谈论了爱、智慧,以及人生。他平和而又细致地讲解着,并同阿尔伯姆一起讨论关于人生的种种问题。学生认真地做着记录,因为他知道,这堂课的珍贵之处在于,他无法听施瓦茨再讲解第二次。因为,第十四个星期二,也就是最后一堂课,是施瓦茨的葬礼。

  人类的悲哀之一,是熟视无睹。在浮华的驱动之下,往往忘记了自己拥有的最大财富——思考。在计算机以及生物技术等等高新科技充斥着我们眼球的今天,诸如历史、哲学这样最能体现人类自身价值的学科,竟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冷遇。而原因似乎更加可笑——对人生的思考,根本无法像一款计算机软件那样,给自己带来巨大的财富。

  事实果真如此吗?如果读过阿尔伯姆的《相约星期二》,我相信可能会对这个问题有一个新的认识。这本薄薄的小册子,与其说是阿尔伯姆的著作,不如说是他与莫里·施瓦茨的对话录。“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一堂人生课。”里面满载社会学教授施瓦茨对人生的认识和态度。从世界到家庭,从感情到婚姻,从生活到死亡。施瓦茨的一句句话语平淡无奇,但仔细琢磨,却又字字千钧。这是一个行将辞世的老人留给学生的最后一部讲义,也是他奉献给所有读者的最后一笔宝贵的财富。

  关于爱,中国人接触到的,大都是风花雪月,才子佳人。对于这样一个涵义如此深刻的词汇,中国人一般会习惯性地将其简单定义为“爱情”。于是,“爱”被中国人束之高阁,羞于表达,并往往被简单地认为是一种非理性的行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如此的深沉,却很少有人会对自己的父母和子女说“我爱你”;同样,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在中国流传千年,但即便是当代的学生,也很少有人会对自己的老师说“我爱你”。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和遗憾。与此相反,西方人对爱的表达就显得非常的坦白和直接,“I love you”在西方的使用频率非常广泛。更重要的是,“爱”这个词对于西方人来说,并不代表着一种“非理性”的行为。对于这一点,《相约星期二》中的老教授施瓦茨援引了智者莱文的话:“爱是唯一的理性行为。”他告诉我们,爱不会让人变得脆弱,相反,她会使人变得坚强。因此,我们要勇于表达自己的爱,也要懂得去接受别人的爱。想起电影《美丽心灵》中,约翰·纳什在诺贝尔领奖台上对自己的妻子说:“我毕生都在研究因果关系和推理,并且思考是什么创造了因果关系。但最后我终于明白,世界上有一种东西,是不能用推理解释的,那就是爱。上天赐予了人类这种弥足珍贵的情感,为什么我们不去充分地使用她呢?”

  对爱的深沉表达也或多或少地帮助人们开启了智慧之门,譬如,因为有爱,使人们有时需要编织巧妙的谎言,但这种谎言完全出于善意,尤其是面对与死亡有关的一切时。但很显然,施瓦茨老人的智慧,足够使他能够平静地接受自己行将就木的现实。他微笑着与自己的学生谈论死亡,自己的死亡。他甚至说:“一旦你学会了怎样去死,就学会了怎样去活。”这句颇富哲理的话着实耐人寻味。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关于生与死的观念,一直被视为是大智慧的体现。能参透死亡者,将普遍被认为是不平凡的。而施瓦茨老人的这句话,已然足够体现出他的智慧。但遗憾的是,大部分人在死亡来临之前,都不知道如何去生活。乐观,平静,坦然。这就是施瓦茨的哲学。无论对待生存和死亡,都要用一种乐观的态度,平静坦然地接受任何不可违逆的结果——因为我们都是平凡人,总会有一些东西是我们无法超越的。在给一个母亲死于ALS的读者的回信中,施瓦茨在最后这样写道:“希望你会发现,伤心是治疗创伤的一帖良药。”这不是谬论,因为机会没有人比施瓦茨这样一个教了一辈子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老教授更知道如何去应对心灵上的痛苦和创伤,这让我由衷地赞叹于施瓦茨高超的语言技巧和深邃的人生智慧。在生存时体会死亡,在死亡前回味生活。真正的大智慧,表达出来往往出奇的简单,只是大部分人都不愿意去接受这个明摆着的现实。

  对爱的领悟加之深邃的智慧,使得施瓦茨最后十四个星期的人生显得非比寻常。他平淡无奇却字字千钧的谈话,在我心中勾勒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垂暮老者形象。人们常说,人生,是最难的哲学,自古以来,真正参透者寥寥。事实上,由于人本身的复杂性以及作为人所固有的社会性,决定了人生不可能有太多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定律或准则,从而也使得对人生的个人体悟变得尤为重要,也异常艰难。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的说法。五十岁时才方能够知晓天命,足见人生哲学的深奥。施瓦茨的最后这十四堂课,并不是在向他的学生阿尔伯姆传授什么密不外宣的人生玄机,也不是在向周围的人故意卖弄,而仅仅是把自己数十年的人生体悟,以最凝练的语言表达出来,希望能对他人有所借鉴。很显然,他做到了。阿尔伯姆将这十四堂课的内容整理出来后,成书《相约星期二》,并雄踞畅销图书排行榜的前三甲。这本薄薄的小册子能在读者中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力,料想九泉之下的施瓦茨也会暗暗吃惊。这就是人生哲学的神奇魅力——平素人们无暇顾及对人生的体味,恐怕部分原因,是由于没有出现像施瓦茨这样伟大的人生哲学家。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_第2篇:

  这本书源自一个真实的故事:78岁的社会心理学教授莫里,在1994年患了一种不治之病——肌萎缩性侧索硬化,这种病从脚开始慢慢硬化死亡,直到全身,时间大约是1年时间。也就是说,他在一年当中将会看着自己慢慢死掉。一个被宣判了死刑的老人,在临死之前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呢?

  莫里没有像其他病人那样住在医院里,在家人的照顾下度过余生,他选择了继续做老师,虽然学生只有一个,虽然卧室充当教室,在他缠绵病榻14周的时间里,莫里与他早年最得意的学生,现在的专栏作家米奇相约,每周二上课一次,讨论生活的意义。在14节课中,他们讨论了有关世界、遗憾、死亡、家庭、衰老、婚姻、原谅、死亡等内容,最后一节课很简单,只有几句话,毕业典礼是葬礼。老师死后,米奇将听课笔记连缀成了这本书,冠名“相约星期二”,这本书引起了全美国的轰动,连续四十四周名列美国图书畅销排行榜。

  这本薄薄的小书,我连读了几遍。这是我所读书籍中遍数最多的。一是很薄,不用多长时间就能读一遍,再就是越读我越对莫里熟悉、亲切、敬佩,这几天,眼前会经常出现莫里跟米奇上课时的情景,会情不自禁地脱口讲出莫里的故事,莫里的话。莫里老人成了我最尊敬的老师。

  一、我尊敬这位老人,先是因为他的健康心态

  老人几乎是看着自己的身体一点点衰亡的,今天这儿不行了,明天哪里又衰竭了。这比快速死亡要残酷得多,然而莫里怎么对待的呢?

  他说,我的时间已经到头了,自然界对我的吸引力就像我第一次看见他是那样强烈。对于别人的照顾,他开始也觉得不方便,特别是作为一位绅士,最不愿意接受的暴漏,比方说别人替他翻身、擦屁股,但很快又释然了。

  他说:我感受到了依赖别人的乐趣。现在当他们替我翻身,在我背上涂擦防止长疮的乳霜时,我感到是一种享受,当他们替我擦脸或按摩腿时,我同样觉得很受用。我会闭上眼睛陶醉在其中。一切都显得习以为常了。

  我就像回到了婴儿期,有人给洗澡,有人抱你,有人替你擦洗,我们都有过当孩子的经历,他留在了你的大脑深处,对我而言,这只是再重新回忆起儿时的那份乐趣罢了。

  这种心态足以化解一切悲剧,可贵的是,作为教师,他把自己的这种理解又上升为课程,他对学生说:拒绝衰老和病痛,一个人就不会幸福。因为衰老和病痛总会来,你为此担心害怕,却又拒绝不了他,还会有幸福吗?

  他由此得出结论:当我应该是个孩子时,我乐于做个孩子,当我应该是个老头时,我乐于作个聪明的老头。

  最令我感动是,临近死亡的前几天,他还调皮地说:“千万别把我烧过了头。”

  能有这样一种心胸接受死亡,莫里老人的解释就是:学会了死,就学会了活。

  二、我尊敬这位老人,还在于他对于美国文化的反思

  当他乐滋滋的体验死亡的时候,他还觉得有必要把他发现的一些重要问题告诉学生和社会。他发现了什么呢?

  老人说:我们的文化不是鼓励人们思考重大的问题,而是吸引人们关注一大堆琐事。上学、就业、升迁、贷款、买车、买房、装修,大家像马拉松一样为了这些琐事跑的气喘吁吁,劳累压力远远超过了需要,也超过了享受本身。老人认为这种文化是美国教育文化的主要弊病。

  丢弃这种文化,躲避不是办法,而应该建立自己的文化。建立什么样的文化呢?莫里认为,人活着就要弄明白人真正需要什么?

  临终前几天,他思考了一个人最低的需要和最高的需要。他说,如果他还有一个完全健康的一天,他会做些什么?

  他想来想去,觉得最满意的安排就是这样的:

  早晨起来,进行晨练,吃一顿可口的早餐,然后去游泳,中午,请一两个朋友们共进午餐,然后去公园散步,看看自然的色彩,看看美丽的小鸟。晚上,一起去饭店享用最喜欢吃的鸭子,剩下的时间就用来跳舞,然后回家美美的睡上一觉。

  这就是老人梦幻中的一天,学生很惊讶,我们也很惊讶。梦幻的24小事居然仅仅简单!

  三、老人最让我尊敬的,是他博大的胸怀

  学生米奇不止一次的发现,原来为了分散他的病痛而让他看新闻,而他却突然扭过头去,为新闻中半个地球之外的人在悄悄流泪。床边的人在为他的病痛难过,他却因此想到了世界上比他更痛苦的人。

  学生问他:你这样受罪,你为什么还要去关心别人?

  老人说:我当然在受罪。但给予他人,能使我感到自己还活着。汽车和房子不能给你这种感觉,镜子里照出的模样也不能给你这种感觉。只有我奉献出了时间,当我使那些悲伤的人重又露出笑颜,我才感到仍像以前那样健康。

  所以,老人在他的课程里一遍遍艰难地重申:

  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与人,并去接受。

  爱是唯一的理性行为。

  没有了爱,我们变成了扯断翅膀的小鸟。

  老人是这样讲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用微弱的力量设计了人生的最后一个课程,他把自己当标本,边讲解,边洗涤,边解刨。

  他的家,他的卧室,成了充满爱,传播爱的课堂。

  临死前,他为自己拟定了碑文:一个终身的教师。是的,他当之无愧这样的称号,他讲了一辈子的课,最后一课有关人生!他已经在碑文下休息,但是他的课堂留了下来,不仅留在了美国,也延伸到了中国。

  在我看来,他是一位值得所有教师敬佩的老师!

  向莫里老师致敬!


相关推荐

《愤怒的象群》读后感500字精选 《以奋斗者为本》读后感精选 《抗战从这里开始》读后感 精选伊索寓言读后感500字 五年级《愤怒的象群》读后感 小王子读后感 摆渡人读后感600字范文 伊索寓言读后感500字(3篇) 小学生《愤怒的象群》读后感 耕耘在春天读后感【优秀篇】 2016关于《耕耘在春天》读后感 最新伊索寓言读后感500字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800字七年级 小学生作文:《笑猫日记》读后感 最新《伊豆的舞女》读后感范文 不读书不吃苦你要青春做什么读后感 西游记读后感范文600字精选 小学生读后感:假如给我三天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