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CNFLA学习网, 免费公益的学习网站!

日本书籍《菊与刀》读后感范文

来源:CN范文网浏览:0

  导语:《菊与刀》是本讲文化、讲民族性的人文类著作。然而本书的形成以及强大的影响力是他显得如此耀眼、如此与众不同。下面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读后感,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菊与刀读后感_第1篇:

  第一次看到《菊与刀》这本书,就被作者鲁思·本尼迪克特富有洞察力的描述和严谨客观的立场所吸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德日败局已定,美国亟需制定战后对德、日的政策。对德国,美国比较了解,政策也比较明确,即武装占领,直接管制。对日本,美国不太了解。当时有两大问题需要研究:第一,日本政府会不会投降?盟军是否要进攻日本本土而采用对付德国的办法?第二,假若日本投降,美国是否应当利用日本政府机构以至保存天皇?为了回答这两个问题,美国政府动员各方面的专家、学者研究日本,本尼迪克特这本书就是受美国政府委托(1944年)研究的结果。

  她根据文化类型理论,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把战时在美国拘禁的日本人作为调查对象,同时大量参阅书刊和日本文学及电影,写成报告。报告中推断出的结论是:日本政府会投降;美国不能直接统治日本;要保存并利用日本的原有行政机构。因为日本跟德国不同,不能用对付德国的办法对付日本。战争结束,美国的决策同这位人类学家的意见一致,事实发展同她的预料和建议一样。

  1946年,本尼迪克特把这份报告整理成书出版,立刻在日本引起强烈反响。1949年初被译成日文,1949年至1951年,日本几家杂志约请专家举行座谈,对此书进行评论,有的并出版了特集。

  “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征。但本尼迪克特在以此命名本书时,似乎并未从这种含义出发,而是以“菊”和“刀”来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如爱美而又黩武,尚礼而又好斗,喜新而又顽固,服从而又不驯等等),由此入手,进而分析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及有关习俗,并指出日本幼儿教养和成人教养的不连续性是形成双重性格的重要因素。著者把日本文化的特征概括为“耻感文化”,认为它与西方的“罪感文化”不同,其强制力在于外部社会而不在于人的内心。对于这些观点,有些日本社会学者评价很高,认为表现了“深刻的洞察力”。有些日本历史学者则不同意,认为作者把特定时代、特殊社会集团的社会心理当作“日本人”的普遍心理,在方法论上有非历史的和超阶级的缺点。评价虽然不同,影响很大则是事实。1951年此书被列入日本《现代教养文库》,至1963年已重印三十六次。1982年出版的一本介绍“日本学”名著的书中称赞此书是现代日本学的鼻祖,是文化人类学者研究日本的经典性著作。1986年一篇综述战后日本研究状况的文章列举七种代表性观点,说《菊与刀》是令人注目的一种。凡此都表明,此书影响至今不衰。

  《菊与刀》的出现,不但通过此书了解日式的文化,也让我感悟一二。相信在很多人眼里,最讨厌的莫过于日本人,日本的帝国主义侵略暴行也植根与现今的每一个华人。但又从某个角度佩服与日本人,对外来文明的向往和吸收,贯通与现今日本人的生活的方方面面。日语中的一些名字,如自行车,电话,的读法都是直接音译的,可见当时的拿来主义如此之快。

  从江户时代起,和日本内战不断,直到德川家康一统日本。和中国不同,日本的仕阶层,指的是武士。日本武士有着高尚的地位,同时誓死忠诚与各自藩主。没有藩主的武士称之浪人。据《四十七浪人》记载,浪人为了替自己死去的藩主报仇而杀死自己的妻儿也是可能的事情。在西方国家也包括中国人也看不明白的表象下,其深层次的体现出日本人对“情意”的理解。

  但同样又是二战败后的日本,反而兴高采烈的欢迎战胜国美国下榻自己的国土,其欢迎程度好像是日本来了一批美国暴发户旅游一样。

  中国和日本都有着一言道不尽文化背景,但影响我最深的还是日本快速发展中其文化的张力,在日本也有闭关锁国的时期,美国用战舰敲开了日本国门,但当时没有发生大规模的交火,很快日本就打开的国门,用一种欢迎的态度去接受,开始了国家间的通商,当时的西方工业化使得日本望尘莫及,日本人开始从这一刻起,从师从中国开始师从西洋。一切都发展的如此之快,工业西化,生活方式西化,文化西化。这样的速度也一度冲击的传统文化。甚至有的传统文化一度明令禁止,如相扑等被西方国家认为是丑陋的极近裸体的活动。当日本一切与西洋相同时,日本还是原来的日本么?日本人的开始反思。传统文化是否还具有意义,日本是否继续一味的仿西。人们提出的质疑。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容,是日本人又提出新的观点。

  谓日本之诡异,在美国全力以赴与之作战的敌人当中,日本人是最让人感到费解的对手。

  西方国家认为,即使在战争中,也应该遵循一些符合基本人性的战争惯例,但在日本人眼里却没有这些概念。

  谓日本之强大,其可称为亚洲历史上最好学的民族。文化中包学历中国儒家哲学,工商业集西方之大成。直到2007年世界500强企业里有67家日本企业,足足比中国多了一半多。

  希望今后能去日本,不为别的,就是想去哪里感受一下风土人情,近距离接触一下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民族。

  菊与刀读后感_第2篇:

  一说到日本,恐怕很多中国人马上会想到鲁思·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它太有名了,太有影响力了,使得太多人张嘴就能重复其中的几句经典论断,虽然多数人并没有真看过它。

  因为本尼迪克特本人毕竟是科班出身,体系严密,再加上《菊与刀》的名气,任谁推荐,它都会是首选。不过,说实话,重复看这本薄薄的经典小册子,给我的厌恶感比重读《光荣与梦想》来得还要强烈。这本书绝不是写给中国人看的,如果中国人借助一个西方人的眼睛来了解同一文化圈中的日本,我相信对日本产生的误读和准确了解会一样多。因为本尼迪克特对日本的许多论断,是西方视野下东方人的共性,而非日本的独特个性。最典型的是这一论断:日本文化是没有"罪"感只有"耻"感的,在"耻文化"下,善行是依靠外部的强制力来维系的,而在"罪文化"中则依靠罪恶感在内心的反省。这一所谓的"知耻不知罪"理论,几乎总是被今天的中国人拿来解释日本为什么缺乏真诚的忏悔。可是,很少有中国人认真想过,这一所谓的日本文化特征,完全是东方文化的共性,所谓的"罪文化"源于基督教的原罪说。中国人的悔罪意识丝毫不比日本人多,如果论今天两国对历史的反省,日本的态度要比中国诚实不知多少倍,当然,那是因为日本有战败后被施加的外在强制力。

  不少吹嘘《菊与刀》的文字称,是通过这本书日本人才真正地认识了自己,这也太扯淡了,固然西方在现代各方面的成就都远强于中国和日本,但把一个西方人的小册子吹嘘到这一程度,这也对西方崇拜得太过头了。

  在《菊与刀》之前,风靡整个世界介绍日本的书,是新渡户稻造的《武士道》。这本同样很薄的书应该很对今天某些中国基督教宪政学者的胃口,因为他们一直认为一个国家总得要与某种宗教全面挂上钩才会有宪政有现代化,当然,他们早已认为"某种宗教"其实就是基督教。这种观点,当年也困绕着新渡户稻造在霍普金斯大学的导师——给日本一个突然现代化成功的宗教理由先?于是,就有了新渡户稻造的《武士道》。如果有人认为得有学术味才是好书,那么,《武士道》是本学术味道比《菊与刀》浓得多的书。《武士道》是刚刚"开化"的日本在"文明世界"最好的公关名片,新渡户稻造因此被日本政府格外褒奖。

  《武士道》使武士在西方人眼中成了高尚的骑士、绅士、知识分子最完美结合的象征,而不是今天中国人概念里简单的野蛮残忍。《武士道》一书中对"武士道"的褒扬和作用的论述,恐怕中国人无法接受,但是,西方的骑士与武士相比是文盲,因为中世纪的欧洲贵族也大都不识字,中国的君子与武士相比,则迂腐而无武勇,在西方和中国,骑士和君子在社会变革的作用的确无法与日本的武士相比,甚至他们起的是相反作用。这些都是事实,但是《武士道》成书之时,日本正处于正在成型的上升期,新渡户稻造完全预见不到"武士道"延伸出的另外一面会把这个国家逐渐变成一个国家附属军队的畸形怪胎。

  在《菊与刀》之前,全面评价日本的书,最有名的是戴季陶的《日本论》,今天依然有不少日本人认为,戴纪陶的《日本论》对日本的认识深刻程度远在《菊与刀》之上,可惜的是,今天已经很少有中国人知道《日本论》的。这本标价仅三元人民币的书,在我看,是迄今为止介绍日本的书中写的最好最深刻的。戴季陶和那个时代的多数中国青年精英一样在日本留学然后干革命,长期居留日本的经验以及与日本各阶层的广泛深入关系,再加上中国与日本属同一文化圈中的那种独特敏锐,都是只靠几个月时间借助二手资料了解本尼迪克特无法企及的。尤其对需要了解日本和近代中日关系的中国人来说,涉及了近现代中日关系中大量今天鲜为人知事实的《日本论》,其价值是《菊与刀》所远无法比拟的。在今天中国人对中日关系和历史的理解越来越愤青化的时候,我强烈建议各位买了此书给自己一次洗脑。

  其实,《菊与刀》中最经典的一些概括,在蒋百里的《日本和日本人》早有概括。蒋百里是个中国近代史上的传奇人物,可惜其卓越才智不得施展,只能要我们在看了蒋那些未来中日战争的预见和判断时叹息几声。虽然,蒋的判断和预见为后来的历史所证明,但是《日本和日本人》一书比起《日本论》就未免失色太多,所以,戴季陶的《日本论》一书顺带在结尾把蒋百里的文字附上,也不算委屈了它。

  比起前面介绍的这些书,黄遵宪的《日本国志》、周作人的《日本管窥》,今天看都没什么价值,尤其是《日本国志》。

  我知道的最后一本企图全面而笼统介绍日本的书,是台湾人许介麟写的《谁最了解日本》,许同志对他之前所有写日本的书都很不屑,但似乎也没看出格外有价值的观点出来,也许是他的决心和掌握的史料与他所掌握的理论工具太不成比例的缘故,总之,我对此书没什么特别印象,如果不是通过GOOGLE,我甚至不记得这本书的名字和作者本人的准确名字。当然,他给了我一个按图索骥的作用,要我知道原来还有许多好书。

  其实,赖肖尔(六十年代美驻日大使)的《日本人》也比《菊与刀》在全面了解日本近现代历史更有价值,但为什么上述书在中国统统不如《菊与刀》更著名,这真是件邪门的事情,也许,所谓民族性的判断之类东西,比起单纯的结合历史分析的东西,更能满足大众猎奇的口味,也许,对大众而言,一个人、一个国家全面而真实的面目并不值得特别关心,能提供多少新鲜奇特想象的东西才最能激发我们的好奇心。

  不过,对愿意粗略了解日本的中国人,我还是认为吉田茂的《激荡的百年史》值得一读的书,因为它很薄:-)——前面介绍的书一大共同点就是都很薄。

  而关于日本厚一些的书,我倒觉得多少它们的价值被其厚度给稀释掉了。而且,许多早几年写的书现在看已经多少有些过时,譬如《东洋奇迹》,因为附有大量的数据,算得上是全面掌握日本战后经济腾飞的权威书籍,但成书之时,还没碰到九十年代开始的经济大衰退,所以,作者的基本调子是热情洋溢充满期待的——比起当时紧张恐惧的美国媒体描绘的爆发户的日本还是含蓄收敛得多——在日本生活多年的朋友却告诉我,事实上在日本人最意气风发的年代,日本人并没有美国媒体恶意夸张的那种猖狂嘴脸,石原慎太郎只能代表他本人。

  在中国,总结论述日本成功经验的权威典籍是森岛通夫的作品,但知道那本《日本为什么"成功"》的人远多过其姊妹篇《日本为什么必然衰落》,前者曾是在中国影响最大的书,因为当时中国急切想知道日本的经验,等到日本衰落,中国对它的经验教训早没了兴趣——如果说日本只崇拜强者,不在意弱者,中国人是否也一样势利呢?在森岛通夫那里,日本的成功是值得怀疑的,所以,他的第一本书中,"成功"打了引号,这也为他马上的第二本书做了铺垫,这两本书出的太及时了,总之,既能畅销一时还经得起时间的检验。我手头的是两本书最新的合订本,《透视日本:兴与衰的怪圈》。就这本书来说,我觉得还是前半部分更对中国读者有价值,尽管中国面临着与日本同样但却更严重的问题,因为后半部分恐怕也是作者本人匆忙的总结,并不容易看得出作者为日本为什么衰落有非常明晰肯定的定论。而且,此书最后部分集中在为日本未来开药方的思考。也许这部分内容值得认为日本亡我中国之心不死的愤青认真一读,因为作者非常坚定地认为,日本将来的前途在日本融入东亚共同体,未来在于与中国的关系,因为老龄化的日本无法再按照过去以面向西方世界市场的出口导向继续走下去了。

  说到这里,可以顺带说说森岛通夫的"东亚共同体"。在森岛通夫,东亚共同体范围只限于拥有儒家文化和大乘佛教的文化圈,也就是说,除了越南,东南亚国家是根本不可能与东北亚国家成为一体的,这种对文化背景的强调,可解释为什么在欧盟的大门口敲了那么多年的土耳其总是连身份认定的资格都没有,而前东方阵营的国家只要一表决心就立即进门了。——共同体强调的是共同的文化和共同的历史观,而东亚国家今天还在为历史问题吵得面红耳赤,在森岛通夫,强调共同体对未来日本的意义,自然极力主张日本对历史的态度必须老实而且要有彻底的反省。

  ——显而易见,森岛通夫是我们说的正确的左翼史观,是朋友。说他是左翼也大致不错,因为在森岛通夫的书中,可看得见他受马克思的影响之深,虽然,他在剖析日本经济的兴衰时,不自觉地使用了西方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工具,但通篇看不到这类理论作者的名字,但处处可见马克思的名字。马克思影响普遍至深的日本,是大多数中国人完全陌生的一面。

  东亚共同体设想在日本有多大市场?在日本,我问起森岛通夫这个名字,没有一个人知道,但是,却在几个场合听到类似观点设想的表达,当然,有大小之分,森岛是小共同体,而大共同体则是包括了整个东盟,无论大小,这个共同体的核心都是中国和日本。——在持这种观点的日本人那里,这种观点其实就包括了对中日新型关系的定位设想,中国与日本的关系是法国和德国的关系,现实的问题是,中国首先与日本的社会制度的鸿沟大到文化和地缘关系根本无法填平的程度,再一个,几乎没有中国人公开提出过这样的想法,而今天的中国人恐怕根本就不能接受这种观点:日本居然可以与中国平起平坐!

  尤其在最近的中国人眼里,日本差不多快是个准右翼政府的国家了,那么,因为历史问题与中国人蛮拧的那些家伙——站在小泉政府右边还有两千公里远的地方,那些人是如何看待历史的,他们想对中国干什么?《大东亚战争的总结》该是本全面展现这些人对日本开国以来全部历史的"另类"看法大全。在打算跟着人群去参加一次爱国主义狂欢的时候,看看这本书也许心里会更有谱。

  忍不住要说一句:中国愤青其实与日本右翼是一伙。两者差别是,中国愤青既没有日本右翼有知识,更没有日本右翼的胆气和态度的诚实。《中国可以说"不"》的张藏藏和《日本可以说"不"》的石原慎太郎的当面交锋就说明了一切问题——如果那算是一场交锋的话。


相关推荐

《以奋斗者为本》读后感精选 摆渡人读后感600字范文 《不读书不吃苦你要青春做什么》读 不读书不吃苦你要青春做什么读后感 《愤怒的象群》读后感500字精选 2016关于《耕耘在春天》读后感 耕耘在春天读后感【优秀篇】 《抗战从这里开始》读后感 高中《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 《工匠精神》读后感范文精选 精选伊索寓言读后感500字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与学习习惯读后感 英国小说《摆渡人》读后感1000字 伊索寓言读后感500字(3篇) 小学生《愤怒的象群》读后感 五年级《愤怒的象群》读后感 小王子读后感 《利剑高悬》读后感1000字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