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一人生经典励志故事

时间:2024-07-31 08:34:44 赛赛 励志故事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一字一人生经典励志故事12个

  故事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字一人生经典励志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字一人生经典励志故事12个

  一字一人生经典励志故事 1

  字如人生,每写一个字,都仿佛是对人生的一次诠释。一笔一画,书写人生的精彩;一停一行,经历人生的坎坷;一收一放,体验一生的张驰。而我,在书写一个个汉字中,经历风雨,迎来彩虹。

  一天晚上,我手执一只毛笔,临摹着字帖上的字。笔尖在纸上划过,宣泄出一个个墨色字迹。不知为什么,平日在练字时总是心静如水的我,此时心里总有一丝丝焦躁。这焦躁犹如一只丑陋不堪的虫子,在我眼前拙劣地蠕动着,不时仰起特别难看的头,张牙舞爪的,让我心中时时烦躁,更无法集中心思。我叹息了一声,手起笔落,轻轻转动着手腕,一个字便呈现在笔下。可我细细对比着,总感觉有种说不出的别扭。

  这时,父亲因有事走进我的房间,站在我身后看了一会儿,说:“这几个字都没有写好,你看,這个竖应该是很粗的,而这个横应该是很细的,可你恰恰不该粗的地方粗,不该细的地方细,这样看过去就显得很难看,并且没有力度。”听了父亲的话,我又写了几张,但看上去依旧毫无力量,字形也不对。看着一个个分明失去了韵味的字,心中的烦躁犹如附骨的虫子,在我心中爬着,一下又一下。每当我想平静下来时,它又蹿出来,不停地抓挠着我的心。我索性搁笔不写,坐在椅子上休息,尽力把心中的焦躁压下:“既然状态不好,就下次再练习吧。”套好笔后,走出了书房,只余几纸残品。

  走出书房的我并不知道,写字生涯中的第一个瓶颈期已悄然而至;更不知道,为了度过这个瓶颈期,我经历了多少风雨……

  周末,我赶到老师家练习书法,把纸轻轻铺在桌上,拿起笔,一笔一画地写着,那股躁意却像挥之不去的小兽,在我的心中叫嚣着。看着桌上的纸,我心中竟生出几分不耐烦来。以往行云流水的感觉无处可寻,一笔又一笔,是那么的枯燥无味。笔下的字如软脚虾一般,轻轻地在纸上浮着,毫无力度。看着眼前的一个个字,不禁有些生气,浮躁之气更胜。于是,我拿笔在纸上重重一画,一只笨重的“虫子”在纸上呈现。

  这时,老师恰好走了过来,看了看我写的字,皱了皱眉,说:“少沾点儿墨,这个字都糊了。写的时候要仔细观察,写完之后要对比一下,找出没写好的地方,及时改正,注意字的粗细变化。好了,快点儿写吧。”我羞愧地低下头,努力按着老师的要求去做,可笔下的一个个字,仿佛都在嘲笑着我的无能。

  一下午的时间过去了,我忐忑不安地把练好的字交给老师。老师接过去一看,眼神里有几分失望。他把几个错误的地方纠正好,嘱咐我:“回家多练练,今天的字没写好,要继续努力。”

  回家的'路上,我天真地以为这只是一时的状态,多练练就会好的。可残酷的现实打破了我的幻想。一连几个星期,我的字还是那样,老师眼中的责怪、失望压得我喘不过气来,父母眼里的疑惑也使我痛苦不已。渐渐地,我开始对写字有了抵触感,不愿拿起笔来。父母看在眼里,急在心头。

  一天,父亲终是对我的自暴自弃看不过去了,他找到我,并没有对我讲什么大道理,只是和我讲了一个故事:“书圣王羲之从很小的时候开始练习书法,他一日复一日地练着,写烂了一个又一个笔头,写坏了一支又一支笔,写完之后,他把笔放在一个池子里洗,久而久之,池水也被染黑了,这也是他能取得‘书圣’这个称号的原因!他的成功,不仅有着对书法的热爱,也有练书法的勤奋。”听了父亲的话,我的心被震撼了。王羲之肯定也有写不好的时候吧,但他还是坚持了下来,书写人生的精彩。那么,我也一定能经历人生的坎坷,成就更好的自己。

  于是,我开始学着放松心态。烦闷时就拉着母亲出去散散步,并且又开始拿起笔,日复一日地练习起来,努力抑制着心中的焦躁,一笔一画慢慢地书写着。笔在纸上摩挲着,不停地与字帖比较着,力求写到最好。

  手轻轻落下,在纸上染下黑痕,字也慢慢地有了力度。许多个夜晚过去了,在纸上呈现的字,终于有了很大的进步,父母与老师眼中的失望,也终于变成了欣慰。

  一字一人生,人生也如写字,只要坚持下去,并不懈努力,就能度过坎坷,经历风雨,迎来彩虹。

  一字一人生经典励志故事 2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杯酒,一人独钓一江秋。”这首《题秋江独钓图》连用九个“一”,表示数词,来表达诗人的孤独寂寞之情。

  中国汉子文化博大精深,有的只有寥寥几笔,则可构成一个字;有的有数个横竖撇点,交通错杂在一起,则构成一个汉字。在浩瀚的汉字海洋之中,“一”字是最简单普通的。它常常隐没在其他字中,他是如此的简单,不起眼,以至于人们常常忽略它。可是,就是这样简单的字,却在我的人生中刻下一个深深的烙印。

  当我开始学习写字时,最先写的字便是“一”。它没有其他字那样复杂,笔直不曲,想必是每个小孩练习写字的首要模范式样,在之后,才是自己的名字。

  小时候,爷爷常常让我拿着笔,握着我的手,任笔尖在粗糙的纸面上,“沙沙”地摩挲着,一停顿,一微上的向横,再以巧妙的停顿收尾,一个端正平直的“一”便出现在纸上。爷爷最喜欢写字,常常看到他在纸上写字,写的最多的便是这个“一”。见到我来了,变高兴地将我抱在怀里教我写这个字。我已经写了上百次的“一”,爷爷却怎么都不会厌烦。

  爷爷小时候念过一段时间的.书,但是因为家境比较贫穷,为了能够支撑着家庭的生计,爷爷只得放弃读书,早早便干起农活。听爷爷说,以前看到别的小孩拿着笔在纸上写字,爷爷直勾勾地盯着人家,别提有多羡慕了。有时候偷偷捡起别人家不要的铅笔头和纸,带回家再把铅笔削尖,还可以再用一段时间。

  由于没有学到几个字,爷爷便只写这一横。即便只有这一横,爷爷每次写的时候都认真对待。一停顿,一微上的向横,再以巧妙的停顿收尾。他说,每次写完这简单的一横,都会把纸拿起,竖在自己眼前,像在欣赏一幅大家之作一般,洋洋得意,这就满足了。

  当时的“一”,是大写的“壹”,所以当时爷爷练的并不算一个完整的字,但是就这样一个简单的一横,爷爷写了几十年。每当从田里回来时,他也顾不上休息,就想在写一写。

  奶奶也曾说,她以前总埋怨爷爷,日子过得那么苦,那么累,爷爷还总会去买一点纸和笔回来,回来就写字,写的最多的便是那一横。爷爷从来没怨过老天不公,因为他知道没用。别人蹲守着自己的田,整天盼着能丰收,爷爷他却选择离开村子,远去上海打工。临走时,还是会带上一些纸和铅笔,任然坚持着写字。

  如今,生活条件得到大大改善,爷爷仍坚持着写这个“一”字,或许是受到爷爷的影响,我也对这个简单的字情有独钟,一有空,便在纸上写写这个字。我曾问过爷爷,为什么只写这个字?他只是笑而不语。

  “一” 不仅仅是指阿拉伯数字或代表数量的词,它还有专一的意思。“一”笔直不弯曲,似一根坚硬的铁棒,不轻易向外界的压力低头,刚正不屈。爷爷,不正如这个字吗?专一的写这个字,不向生活的困苦低头。

  望着这个字,心中似有一丝澎湃激昂。万千字中,我读钟情于它。

  一字一人生经典励志故事 3

  “哈?重写还要重写,噢嘶,真难搞。”这是我第不知道多少次拿到那本不知道什么蓝的作文本后······唉,我太难了。这是《我闻到了生活的馨香》三稿重写,真的是无语了。

  论这篇作文的创作之路,只道坎坷。原来它只是一篇考场作文,是的没错,我扣了八分,差点没吐出一口老血。于是它华丽地迎来了自己的第二春---------作文本上再次创造,当我换掉所有题材,段落重造,舍弃了自己近处的一切,当我以为自己是在探索远方的风景时,而在现实中我是在给自己挖坑,顺便还把自己给埋了。我成功地抱回了一篇不及格的作文,鄙人在文学江湖混了这么多年,平生第一次被列入面批行列。

  面批分两种,一种是锦上添花,传说中的考场满分作文。还有一种是雪中送炭,把59分的作文拉到60分的行列。在四稿重写前,我一直没搞清楚自己属于那种。

  从四稿重写看出,一稿是创新,二稿是重创,三稿是修改,四稿是完善,到第五稿它终于被发到某编辑的邮箱。在这个漫长的过程,疯的`当然不止我一人,陆老师也不容易啊。关于我,也不是不会叙事,只是一开始抒情就没完没了,主要还死活舍不得删,若干年来,练出了非凡的浓缩功夫。一遍又一遍,每次重写都是一疯两,因为他和前一稿,基本没变化,删删减减,加点叙事,变化还是有的,后来倒也有用。

  当老师落下那一句“差不多了,改改尽快发我邮箱,小菡,加油啊。”松了一口气,就差热泪直流了。但次次耐心讲解,让我感受到了来自陆老师的阳光。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您不是父亲,是向阳班56个小家伙的母亲。如阳光般耀眼璀璨。

  一字一人生经典励志故事 4

  在我印象中,过新年就是放烟花、贴春联、猜灯谜、买新衣、购年货、拿红包……但老师今天在黑板上写的题目是“一字迎新年”,我心想:一个字怎么能迎新年呢?

  就在这个时候,陈老师问我们一个字能不能当礼物送给别人呢?问题一出来,班里顿时炸开了锅,同学们纷纷举起了手,有的同学说不可以,也有同学说可以。有一个同学说:“我可以给老人送一个‘寿’字,代表长长寿寿,寿比南山的意思。”另一个同学附和说:“‘新’也可以,‘新’代表了万象更新。”还有的同学说:“‘福’和‘寿’可以组合成‘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的意思。”

  老师肯定了这些同学的说法,同时还给我讲了一个故事,说清朝有个皇帝名叫康熙,他的祖母在春节前过生日,他写了一个长长瘦瘦的‘福’字送给祖母当生日礼物,他的祖母很开心,因为“瘦”与“寿”谐音,这个特别的'“福”字,就是希望祖母“幸福长寿”。由此看来一个字真的可以迎新年,一字值千金一点也不假呀!

  春节的时候家家户户的门上都会贴上一个“福”字,不同的人对“福”也有不同的认识,有的人认为一家人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就是“福”,有的人认为一家人健健康康的没有疾病就是“福”,有的人认为有钱了买新房、购新车,钱包鼓鼓的就是“福”……而我认为只有国家强盛,社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才是真正的“福”!

  这时,老师把大家的吉祥字贴在黑板上,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和”这个字,这个字写的结构匀称,这个字代表了家和万事兴,家家团圆,而我写的吉祥字是“寿”,我希望家里的老人都能健健康康,寿比南山!

  “一字迎新年”真的是太有意思了!既增长知识,又带来乐趣,真是“一举多得”呀!

  一字一人生经典励志故事 5

  南北朝时,梁朝有个叫钟峻的人。他写了一部评论诗歌的著作,名为《诗品》。在书中他写道:“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意思是好的文章一字不能多,也不能少。每个字的作用价值一千两黄金。这来自战国末期的一个故事。

  战国末期,大商人吕不韦做了一笔中外历史上最大的投机生意。他不惜巨资,把作为人质的'异人立为秦国国君。异人当了秦王之后,为报答吕不韦的恩德,封吕不韦为丞相,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显赫人物。由一个商人摇身一变成了进退百官的权威,朝中的大小官员嘴上不说,心里却很不服气。吕不韦也知道他的政治资历太浅,人们可能在私下议论,他觉得提高声望是让人们服气的最好办法。但怎洋才能迅速提高呢?他一时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吕不韦为这件事大伤脑筋,召集门客进行商议。

  有的门客建议吕不韦统兵出征,灭掉几个国家,立下赫赫战功,以此来树立威信。有人立即反对说:“这办法有百害无一利,即使把仗打胜了,回来也升不了官,因为没有比丞相还高的职务了。重要的是战争风险太大,谁也没有必胜的把握,万一战争失利,结果会适得其反。”

  有人说:“我们知道孔子的学问很好,那是因为他写了部叫《春秋》的书;孙武能当上吴国的大将,是因为吴王看了他写的《孙子兵法》。我们为什么不能写部书,既能扬名当世,又能垂范后代呢?”

  吕不韦认为这个办法很好,命令门客立即组织人员撰写。

  吕不韦当时有三千门客,很快写出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文章,书名为《吕氏春秋》。书写成后,吕不韦命令把全文抄出,贴在咸阳城门上,并发出布告:“谁能把书中的文字增加一个或减少一个,甚至改动一个,赏黄金千两。”

  布告贴出许久,人们畏惧吕不韦的权势,无人来自讨没趣。于是“一字千金”便流传至今。

  一字一人生经典励志故事 6

  清华大学校长顾林冰在主持欢迎宋楚瑜来校的致辞仪式时,送给他一首诗。然而,当他读这首诗时,他把自己的壳贴在“笔”字上,引起了人们的热烈讨论。在我看来,我认为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也表明现代人不重视中国传统文化。

  顾校长既然已经知道会有欢迎仪式,连赞美诗都准备好了,却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卡在这么重要的仪式上,这是一种不尊重、不负责任的行为。这种低级错误查字典本来是可以避免的,但他在这种场合“尴尬”,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仔细想想,这个事件不也说明现代人不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吗?汉字是迄今为止持续使用时间最长的主要文字,也是古代代蒙系中唯一流传至今的文字。但汉字是中国的主要官方文字,可见其重要性。但是现在人们越来越重视它了。连清华大学顾校长都念错了。可能有人会说是生僻字或者篆书,即使不知道也很正常。耶!现在的人早就习惯了用简单的词语,早已忘记了原有的文化。

  在这里,我们要反思一下,或许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人使用智能打字,却很少拿起手中的.笔,这就导致了字体有时不为人知或者拼错的情况,这种情况也暗示着人们忽略了它们。

  上海一名男子写了一封求职信以示诚意,但他交付的公司发现信中有错误的文字后拒绝接受他。这个小东西在网上流行起来,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当今社会,因为科技是强国,文化很容易被人鄙视,人文精神慢慢消失。

  由此可见,顾校长念错的“”字,不仅要引起人们的重视,更要敲响人们心中的警钟!这提醒我们,一直被人们忽视的中国传统文化正在日益消失。科技重“理”,文化重“文”。我们不应该重视理性而忽视文学。我国有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

  在飞速发展的现代,像顾校长这样的尴尬事件应该引起人们对文化教育的重视,关注国家软实力的发展,希望社会能够反思和改善。

  重视一个字,科技强国,文化强国,相辅相成,建设更加完善的社会主义国家,缺一不可。

  一字一人生经典励志故事 7

  南宋乾道八年初春,夔州通判陆游应诏前往抗金前线南郑,途经四川梁山(今重庆梁平)蟠龙山时,忽闻山顶鞭炮震耳,锣鼓喧天。循声而至,原来是当地官员和山民正在庆贺蟠龙桥落成。但见这蟠龙桥像一条蛟龙飞跨山涧,又如雨后的彩虹横亘天际,如诗如画。陆游不禁连连称赞。当地官员得知来者是大诗人陆游,立刻捧出文房四宝,恭请他给蟠龙桥写一副对联。陆游略思片刻,运腕挥毫,在桥头石壁上写下了:“桥锁蟠龙,阴雨千缕翠;林栖鸣凤,晓日一片红。”然后跨马下山到县城住宿。

  陆游走后,当地一姓肖的父女走来观看。女儿肖英姑看完陆游的对联,若有所思地说:“此联不愧出自大诗人之手,只是有一字不太贴切,弱了气魄。”

  原来,这肖英姑出自书香门第,早年丧母。后来家中又不幸失火,烧毁了偌大家业。父亲灰心丧气,带着女儿进了蟠龙山,父女俩在这如诗如画的山中种地打柴为生。晚上父亲常常挑灯教女,英姑天资聪颖,学习勤奋,长大成人后,诗词歌赋、地理天文,无一不晓,无所不通,深得当地人敬佩。

  且说英姑这无意中一句评论,不多时竟传到了陆游的耳朵里。他听后大为纳罕,思来想去,却不知哪一字弱了气魄。

  次日,陆游独自一人来到蟠龙山,直奔肖氏父女所住的蟠龙洞。连唤数声,竟无人回应。他沉吟片刻,信步走进洞中,原来英姑父女并未在洞里。陆游四下环顾,见一块大石上放着笔墨纸砚,便铺纸提笔,写道:“为龙意蟠,洞府未然,不留空下,重见英山,求深何在,女才知返,姑怅去贤。”署上姓名,然后回身走了。

  陆游刚走不久,英姑父女打柴回来,知是陆游来过。父女俩看着陆游那文不成文,诗不是诗的文字,经一番琢磨,方破解出这是一首七言诗:“重返蟠龙为求贤,未见英姑意怅然,才女不知何处去,空留洞府在深山。”

  陆游回到住所,当晚又是一夜没睡,仍未想出是哪个字不妥,第二天早晨,竟踏露又来到蟠龙洞。英姑父女听见招呼,忙将他请进洞中。稍事寒暄,陆游直言向英姑求教,请她指出对联中哪一字不妥。英姑含羞笑道:“大人,奴家乃山野村女,本不敢妄评大人之作。承蒙大人不弃,光临寒舍,斗胆直言,不当之处,还望大人指教。”然后侃侃说道,“大人上联‘桥锁蟠龙,阴雨千缕翠’无懈可击;下联“林栖鸣凤,晓日一片红’,若改为‘一声红’岂不更妙?凤凰叫而旭日升,有声有色。不知大人以为如何?”陆游听罢,沉吟片刻后,连声赞道:“妙,妙,妙,好个‘一声红’!真是一字师也。”

  陆游心悦诚服,欣然来到蟠龙桥,将“片”字改为“声”字。

  英姑成为陆游的`一字师的故事,很快传开,一直流传至今。

  一字一人生经典励志故事 8

  战国末期,秦国有一个大商人,名叫吕不韦,他因在赵国经商时,曾资助过秦庄襄王(名子楚,当时在赵国做质子抵押品)又把他的妾赵姬送给子楚为妻,待子楚接王位后,便被封为文信侯,官居相国。

  庄襄王在位仅三年便病死了,由他十三岁的儿子政(赵姬所生)接王位,便是历史上有名的秦始皇,尊吕不韦为仲父,行政大权全操在吕不韦和赵姬的手中。 当时养士之风甚盛,有名的战国四公子便都养有门客数千人,吕不韦也养了三千门客,作为他的智囊,想出种种办法来巩固他的_。

  这些门客,三教九流的人,应有尽有,他们各人有各人的见解和心得;都提出来写在书面上。汇集起来,提名“吕氏春秋”。

  吕不韦就把这部书作为秦国统一天下的经典。当时吕氏把这书在秦国首都咸阳公布:悬了赏格,说有人能在书中增加一字或减一字者,就赏赐千金(合黄金一斤)。

  这段记载,见“史记”:“吕不韦传”。后来的人,根据这个故事,引申成“一字千金”一句成语,用来形容一篇文章的价值很高,或者称赞一篇文章在修辞上特别出色,字字珠矶,不可多得。

  例如我们读到一位名学者的新作,他提出了一个新的教学方法,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业程度和品质,还能相应增加教师本身的进修,对这样的一篇价值极高的文章,我们便可说它“一字千金”了。在近代的社会中,样样都成了商品,文章也不列外,那么我们说,某著作家的一篇文章,稿费价格之高,相当于“一字千金”。

  不过,通常我们还是用来形容文章的价值或修辞的美妙比较妥当。 《史记》是汉朝史家司马迁所著的历史巨著,记载的是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至西汉时期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事件。

  史记是一部名著,一直保存完好,从西汉一直传承至今,并不是在哪里“发现”的。而且,史记也并不是唯一的记载中国古代历史的史书,在史记之前的尚书、诗经等文学作品和春秋时期诸子和神话中,都有中国远古历史记载,而《春秋》《左传》等史书也先于《史记》记载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

  在史记之后,各个朝代都有史官修史,并保存下来大量的各个朝代的历史,民间还有一些非官方的历史记载,即所谓“野史”,因此,说“我们的许多历史都是从史记中了解的,或是通过《史记》的指引进行考古发掘、考证研究中国历史的”,这样的说法并不很确切。

  一字一人生经典励志故事 9

  公元1854年,清咸丰四年,太平军一路进攻势如破竹,湖南湖北接连告急。无奈之下,咸丰帝只得再次传旨曾国藩,要求湘军全面出战。

  在此之前,不管是八旗还是绿营等清朝正规军,都不是太平军的对手。领军前去镇压的将领有广西提督向荣、巡抚周天爵、广州副都统乌兰泰、钦差大臣陆建瀛等,均吃了大败仗。眼看湖南湖北接连告急,咸丰帝在京城坐立不安,所以,不得不再次传旨,恳求此前总是以“操练尚未准备稳妥,出战还需时日”为理由拒不出战的曾国藩。

  然而,当皇帝的圣旨还没有传达到衡州,曾国藩却已率领一万七千人的湘军启程,放弃形势危急的长沙,前赴湘潭。此前万般推诿的曾国藩,为什么这次表现得如此积极?原来,以前曾国藩一是想看绿营军的笑话,二是湘军组建不久,万事未妥,尚不宜出战。而这次,湘军已近两万人之众,且厉兵秣马已久,操练亦有多日,是时候该是自己露两手的时候了。

  曾国藩刚到湘潭不久,就接到所谓的可靠情报,说靖港一地太平军防备空虚。曾国藩大喜,遂决定率军偷袭靖港,以期此战告捷,振奋军心。

  是日,曾国藩亲率湘军战船40艘顺江而下,抵达上游白沙洲。当大队湘军水师直扑太平军营时,却发现居然是一个空城计。瞬时,曾国藩明白上当了。结果,只听一声炮响,芦苇荡中数百条太平军的渔船冲出,而湘军炮口距离太近,根本不能发挥半点作用。在随从的拼死掩护下,曾国藩率众撤退。

  撤退过程中,曾国藩想起起初岳州和宁乡的失利已让自己无颜,今朝靖港再度败北,一头扎进了水中欲自杀。若不是随从及时救了上来,怕是一命呜呼了。

  一年后,即公元1855年,咸丰五年,曾国藩湘军与太平军石达开于江西湖口再度交战。尽管战前曾国藩几度深思熟虑,最终还是大败于太平军手下。侥幸逃脱的曾国藩思往昔,想今日,是越想越羞愧,越羞愧就更感到难以见人。遂在逃跑途中,又一头扎进了水中自杀。结果,再度为随从所救。

  曾国藩回到南昌城,感到再也无颜面对他人。即使再有雄心东山再起,只怕咸丰帝也饶不了连番战败的'自己。于是,曾国藩亲笔写下遗书,并欲拟一份奏章上报朝廷,希望能再争得一次机会。若朝廷答应,则再度和太平军决战。若朝廷不再信任自己,则遗书正好派上用场。曾国藩将奏章写好,交给了师爷马家鼎,其中有一句“臣军屡战屡北(败)”。马家鼎看到此处,内心一动,觉得“屡战屡北”词意颓唐,消极之至,遂私下里另拟一份,且修改了其中一字,将“战”和“北”的位置颠倒了一下,即成“屡北(败)屡战”。

  咸丰帝接到曾国藩奏章,本因连番败仗感到懊恼,脸上阴云未散。但当咸丰帝看到“屡败屡战”四字时,竞突然阴霾散去,称赞曾国藩虽连遭战败,但忠勇可嘉,其心不灭。于是,咸丰帝不仅没有严处曾国藩,反而更加予以重用。

  曾国藩得知,大喜过望。正巧当时,太平军发生内讧,曾国藩瞅准这个大好时机,利用对方的分化,与太平军转战数省,终将其一网歼灭。

  “屡战屡北”反映出心灰意冷、意志消沉的悲观情绪,而“屡北屡战”却是毫不气馁、百折不挠的坚强代言。若不是马家鼎貌似轻微的一点改动,怕是咸丰帝会弃曾国藩于一旁,永不再用,甚至严处重罚了。那样,曾国藩官场上再老谋深算,再处心积虑,只怕也会因为不能东山再起而永远背上“常败将军”的骂名了。果真如此,历史长河里的他,也会少了很多闪光的浪花。

  看来,曾国藩之所以能名垂青史,不能说与这一字之差没有关系了。

  一字一人生经典励志故事 10

  在王贞白刚刚知道著名诗僧贯休时,就把自己所写的《御沟》诗寄给贯休,并在信里十分客气地请求对方给予指点。

  当时贯休收到王贞白的信后,非常重视,仔细阅读,然而读到一句“此波涵帝泽,无处濯尘缨。”之时,觉得这句子倒也颇为警策,但细细品味总觉得还需进行推敲。毕竟两人互不相识,贯休一时倒也不好多说什么。

  然而,命运总是充满了巧合,有一位朋友组织了一场聚会,王贞白和贯休都兴致勃勃地前来参加。就这样,贯休便说起了王贞白前回给他所寄的作品里似乎还有一个字未必安妥,如有可能,把它再行推敲一下,那就再好不过了。王贞白一听,“呼”地一声站了起来,颇为生气地瞪了贯休一眼,扬长而去。

  看着王贞白气咻咻地离去,贯休微笑着说:“王先生思维非常敏捷,他很快就会明白过来,并掉转头来跟我谈诗的。”说罢,和尚遂取笔在手掌心写了个字,并痴痴地坐等他回头。

  果然不出所料,没到一盏茶的工夫,王贞白便返了回来,他对着贯休深施一礼,然后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我想把上回所呈诗作的前句改为‘此中涵帝泽’,大和尚您觉得如何?”贯休当即笑着把他的手掌心摊开,原来他手心里写的正是“中”字。王贞白不觉大为惊服道:“大和尚实亦可称为小生之一字师也!”

  此后,两人便成了极为要好的`诗友。由此看来,原本热望“帝泽”能给自己更多滋润的王贞白,没想到眼前这和尚给自己所受启发的恩泽也是绝对不会少到哪里去的。

  一字一人生经典励志故事 11

  公元前3世纪后期秦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历史进程中划时代的大事。吕不韦作为秦国上层执政核心中的重要人物,在这一历史演进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是不可以忽视的。

  吕不韦出身阳翟富商,经常往来于各地做买卖。一次到赵国的都城邯郸去做买卖,遇到碰到在赵做人质的秦国公子异人。异人是秦国太子安国君的儿子,但是因为讨厌异人的母亲夏姬,因此异人被送到赵国当人质。赵国由于与秦国交战因此十分轻视异人。为此其处境有些困窘。吕不韦却从商人角度看到了他身上的价值。认为奇货可居,是稀有的值得投资“货物”,获取以便有朝一日赚取名利,也就是一个政治交易。于是决心进行政治投机,出谋出资支持异人取得王位继承权。异人自然非常高兴,并表示有朝一日成为国君,必将与吕不韦共享天下。

  于是,吕不韦立即带了大量财宝去到秦国求见太子安国君十分宠爱华阳夫人。吕不韦竭尽全能说服没有儿子的她(生过一个,死掉了)认异人为自己亲生儿子,并通过她要求安国君派人将异人接回秦国,改名子楚。此后,安国君答应华阳夫人要求立子楚为太子。几年后,秦昭王去世,安国君做了国君,即秦孝文王。孝文王即位时一年后死去,子楚如愿以偿,继任国君,称为秦庄襄王。

  秦庄襄王。当了秦王之后,为报答吕不韦的思德,封吕不韦为丞相,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显赫人物。庄襄王在位仅三年便病死了,由他十三岁的儿子政(赵姬所生)接王位,便是历史上有名的'秦始皇,尊吕不韦为仲父,行政大权全操在吕不韦的手中。

  在那个年代,商人的地位是很低的,通常都被人们瞧不起。吕不韦虽然做了宰相,但文武百官都清楚他的过去,既看不起他,也不服他。吕不韦也十分清楚自己的处境,知道必须想办法来提高自己的声望。

  当时养士之风甚盛,魏国的信陵君、楚国的春申君、赵国的平原君以及齐国的孟尝君,这四君子以其礼贤下士、广纳贤才并以此互相夸耀、竞争而闻名于各诸侯国。当时,各诸侯国中秦国实力最为雄厚,吕不韦心想:自己身为强大秦国的相国,但门下的宾客反而不如四君子多,委实令人羞愧。于是他派人四处招纳士人,并给予他们优厚的待遇,后来他门下的宾客多达三千人。

  有一天,吕不韦召集门客进行商议,看看如何能提高他的威望。有的门客建议吕不韦统兵出征,灭掉几个国家,立下赫赫战功,以此来树立威信。有人立即反对说:“这办法有百害无一利,即使把仗打胜了,回来也升不了官,因为没有比丞相还高的职务了。重要的是战争风险大大,谁也没有必胜的把握,万一战争失利,结果会适得其反。”他接着问其它:“还有其它的好办法吗?”

  过了一会儿,有一位门客说:“我们大家都清楚,孔子是个大学问家,他著有《春秋》;孙子很会打仗,他写了《孙子兵法》。我想,如果我们也效仿前人,著书一部,既可以提高自己的地位,又可以为后人做些贡献。”

  吕不韦听了很高兴,就立即组织他的门客开始这项工作。他再分门别类,编成“八览”、“六论”、“十二纪”三个部分,共计20多万字。吕不韦自以为这部书包罗天地万物古今之事,故得意地取名为《吕氏春秋》。

  后来,吕不韦将《吕氏春秋》公布于咸阳的城门旁,并将千金悬挂于书的上面,广邀各诸侯国的游士宾客前来评阅。吕不韦许诺:如果有人能在书中增加一个字或减去一个字,就奖赏给他一千金。“一字千金”由此而来。

  “一字千金”后来形容诗文的价值极高,以表示对文辞的赞美。

  一字一人生经典励志故事 12

  洪武年间,有个叫卢熊的读书人,人品文品都很好,被吏部推荐到朝廷做官。朱元璋就批准委任他到山东兖州当知州。

  卢熊走马上任。过去说“私凭文书官凭印”,他到兖州后首先要启用官印,发布文告。当他把皇帝授给他的官印取出一看傻了眼,原来,朱元璋笔下的诏书是授卢熊为山东衮州知州,这官印是根据皇帝的'诏书刻制的,这兖州自然变成衮州了。可是山东历来只有兖州而没有衮州。

  卢熊当时要是将错就错,衮州就衮州,这是皇帝改的,谁还敢怎么的,也就没事了。可是卢熊是个搞学问的,办事就是认真,他认为兖州就是兖州,怎么能改成衮州呢?于是,他就向皇上写了一份奏章,要求皇上更正,把官印重新刻制过来。

  朱元璋一见奏章,脸上红一阵白一阵,他的确是写错了,他是亲自打天下的人,对全国地理州名县名还是比较熟悉的,他应该知道兖州不是衮州,这衮字的读音是“gǔn”,而不是“ǎn”。但是,想要皇帝认错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朱元璋出身卑微,自尊心很强,他的泼皮脾气上来了,就大骂道:“卢熊好大胆,竟然在朕头上咬文嚼字,朕还不知道山东有个兖州,朕受他衮州知州就是兖州知州,这兖和衮就是同一个字,就是因为文人多事写法不同,这卢熊竟敢将它念成‘滚’州,这不是要朕滚蛋吗?混账东西,刑部尚书听旨,将卢熊斩首。”可怜卢熊为了一个字,竟然送了一条命。

《一字一人生经典励志故事12个.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一字一人生经典励志故事】相关文章:

一字褒贬成语故事10-21

一字之师成语故事10-10

人生励志故事10-22

关于一字千金的成语故事10-21

人生励志故事精选201610-05

经典人生励志哲理故事10-03

人生励志哲理故事10-04

人生励志哲理故事精选10-25

感悟人生励志故事11-07

改变人生经典励志故事10-28

一字一人生经典励志故事12个

  故事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字一人生经典励志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字一人生经典励志故事12个

  一字一人生经典励志故事 1

  字如人生,每写一个字,都仿佛是对人生的一次诠释。一笔一画,书写人生的精彩;一停一行,经历人生的坎坷;一收一放,体验一生的张驰。而我,在书写一个个汉字中,经历风雨,迎来彩虹。

  一天晚上,我手执一只毛笔,临摹着字帖上的字。笔尖在纸上划过,宣泄出一个个墨色字迹。不知为什么,平日在练字时总是心静如水的我,此时心里总有一丝丝焦躁。这焦躁犹如一只丑陋不堪的虫子,在我眼前拙劣地蠕动着,不时仰起特别难看的头,张牙舞爪的,让我心中时时烦躁,更无法集中心思。我叹息了一声,手起笔落,轻轻转动着手腕,一个字便呈现在笔下。可我细细对比着,总感觉有种说不出的别扭。

  这时,父亲因有事走进我的房间,站在我身后看了一会儿,说:“这几个字都没有写好,你看,這个竖应该是很粗的,而这个横应该是很细的,可你恰恰不该粗的地方粗,不该细的地方细,这样看过去就显得很难看,并且没有力度。”听了父亲的话,我又写了几张,但看上去依旧毫无力量,字形也不对。看着一个个分明失去了韵味的字,心中的烦躁犹如附骨的虫子,在我心中爬着,一下又一下。每当我想平静下来时,它又蹿出来,不停地抓挠着我的心。我索性搁笔不写,坐在椅子上休息,尽力把心中的焦躁压下:“既然状态不好,就下次再练习吧。”套好笔后,走出了书房,只余几纸残品。

  走出书房的我并不知道,写字生涯中的第一个瓶颈期已悄然而至;更不知道,为了度过这个瓶颈期,我经历了多少风雨……

  周末,我赶到老师家练习书法,把纸轻轻铺在桌上,拿起笔,一笔一画地写着,那股躁意却像挥之不去的小兽,在我的心中叫嚣着。看着桌上的纸,我心中竟生出几分不耐烦来。以往行云流水的感觉无处可寻,一笔又一笔,是那么的枯燥无味。笔下的字如软脚虾一般,轻轻地在纸上浮着,毫无力度。看着眼前的一个个字,不禁有些生气,浮躁之气更胜。于是,我拿笔在纸上重重一画,一只笨重的“虫子”在纸上呈现。

  这时,老师恰好走了过来,看了看我写的字,皱了皱眉,说:“少沾点儿墨,这个字都糊了。写的时候要仔细观察,写完之后要对比一下,找出没写好的地方,及时改正,注意字的粗细变化。好了,快点儿写吧。”我羞愧地低下头,努力按着老师的要求去做,可笔下的一个个字,仿佛都在嘲笑着我的无能。

  一下午的时间过去了,我忐忑不安地把练好的字交给老师。老师接过去一看,眼神里有几分失望。他把几个错误的地方纠正好,嘱咐我:“回家多练练,今天的字没写好,要继续努力。”

  回家的'路上,我天真地以为这只是一时的状态,多练练就会好的。可残酷的现实打破了我的幻想。一连几个星期,我的字还是那样,老师眼中的责怪、失望压得我喘不过气来,父母眼里的疑惑也使我痛苦不已。渐渐地,我开始对写字有了抵触感,不愿拿起笔来。父母看在眼里,急在心头。

  一天,父亲终是对我的自暴自弃看不过去了,他找到我,并没有对我讲什么大道理,只是和我讲了一个故事:“书圣王羲之从很小的时候开始练习书法,他一日复一日地练着,写烂了一个又一个笔头,写坏了一支又一支笔,写完之后,他把笔放在一个池子里洗,久而久之,池水也被染黑了,这也是他能取得‘书圣’这个称号的原因!他的成功,不仅有着对书法的热爱,也有练书法的勤奋。”听了父亲的话,我的心被震撼了。王羲之肯定也有写不好的时候吧,但他还是坚持了下来,书写人生的精彩。那么,我也一定能经历人生的坎坷,成就更好的自己。

  于是,我开始学着放松心态。烦闷时就拉着母亲出去散散步,并且又开始拿起笔,日复一日地练习起来,努力抑制着心中的焦躁,一笔一画慢慢地书写着。笔在纸上摩挲着,不停地与字帖比较着,力求写到最好。

  手轻轻落下,在纸上染下黑痕,字也慢慢地有了力度。许多个夜晚过去了,在纸上呈现的字,终于有了很大的进步,父母与老师眼中的失望,也终于变成了欣慰。

  一字一人生,人生也如写字,只要坚持下去,并不懈努力,就能度过坎坷,经历风雨,迎来彩虹。

  一字一人生经典励志故事 2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杯酒,一人独钓一江秋。”这首《题秋江独钓图》连用九个“一”,表示数词,来表达诗人的孤独寂寞之情。

  中国汉子文化博大精深,有的只有寥寥几笔,则可构成一个字;有的有数个横竖撇点,交通错杂在一起,则构成一个汉字。在浩瀚的汉字海洋之中,“一”字是最简单普通的。它常常隐没在其他字中,他是如此的简单,不起眼,以至于人们常常忽略它。可是,就是这样简单的字,却在我的人生中刻下一个深深的烙印。

  当我开始学习写字时,最先写的字便是“一”。它没有其他字那样复杂,笔直不曲,想必是每个小孩练习写字的首要模范式样,在之后,才是自己的名字。

  小时候,爷爷常常让我拿着笔,握着我的手,任笔尖在粗糙的纸面上,“沙沙”地摩挲着,一停顿,一微上的向横,再以巧妙的停顿收尾,一个端正平直的“一”便出现在纸上。爷爷最喜欢写字,常常看到他在纸上写字,写的最多的便是这个“一”。见到我来了,变高兴地将我抱在怀里教我写这个字。我已经写了上百次的“一”,爷爷却怎么都不会厌烦。

  爷爷小时候念过一段时间的.书,但是因为家境比较贫穷,为了能够支撑着家庭的生计,爷爷只得放弃读书,早早便干起农活。听爷爷说,以前看到别的小孩拿着笔在纸上写字,爷爷直勾勾地盯着人家,别提有多羡慕了。有时候偷偷捡起别人家不要的铅笔头和纸,带回家再把铅笔削尖,还可以再用一段时间。

  由于没有学到几个字,爷爷便只写这一横。即便只有这一横,爷爷每次写的时候都认真对待。一停顿,一微上的向横,再以巧妙的停顿收尾。他说,每次写完这简单的一横,都会把纸拿起,竖在自己眼前,像在欣赏一幅大家之作一般,洋洋得意,这就满足了。

  当时的“一”,是大写的“壹”,所以当时爷爷练的并不算一个完整的字,但是就这样一个简单的一横,爷爷写了几十年。每当从田里回来时,他也顾不上休息,就想在写一写。

  奶奶也曾说,她以前总埋怨爷爷,日子过得那么苦,那么累,爷爷还总会去买一点纸和笔回来,回来就写字,写的最多的便是那一横。爷爷从来没怨过老天不公,因为他知道没用。别人蹲守着自己的田,整天盼着能丰收,爷爷他却选择离开村子,远去上海打工。临走时,还是会带上一些纸和铅笔,任然坚持着写字。

  如今,生活条件得到大大改善,爷爷仍坚持着写这个“一”字,或许是受到爷爷的影响,我也对这个简单的字情有独钟,一有空,便在纸上写写这个字。我曾问过爷爷,为什么只写这个字?他只是笑而不语。

  “一” 不仅仅是指阿拉伯数字或代表数量的词,它还有专一的意思。“一”笔直不弯曲,似一根坚硬的铁棒,不轻易向外界的压力低头,刚正不屈。爷爷,不正如这个字吗?专一的写这个字,不向生活的困苦低头。

  望着这个字,心中似有一丝澎湃激昂。万千字中,我读钟情于它。

  一字一人生经典励志故事 3

  “哈?重写还要重写,噢嘶,真难搞。”这是我第不知道多少次拿到那本不知道什么蓝的作文本后······唉,我太难了。这是《我闻到了生活的馨香》三稿重写,真的是无语了。

  论这篇作文的创作之路,只道坎坷。原来它只是一篇考场作文,是的没错,我扣了八分,差点没吐出一口老血。于是它华丽地迎来了自己的第二春---------作文本上再次创造,当我换掉所有题材,段落重造,舍弃了自己近处的一切,当我以为自己是在探索远方的风景时,而在现实中我是在给自己挖坑,顺便还把自己给埋了。我成功地抱回了一篇不及格的作文,鄙人在文学江湖混了这么多年,平生第一次被列入面批行列。

  面批分两种,一种是锦上添花,传说中的考场满分作文。还有一种是雪中送炭,把59分的作文拉到60分的行列。在四稿重写前,我一直没搞清楚自己属于那种。

  从四稿重写看出,一稿是创新,二稿是重创,三稿是修改,四稿是完善,到第五稿它终于被发到某编辑的邮箱。在这个漫长的过程,疯的`当然不止我一人,陆老师也不容易啊。关于我,也不是不会叙事,只是一开始抒情就没完没了,主要还死活舍不得删,若干年来,练出了非凡的浓缩功夫。一遍又一遍,每次重写都是一疯两,因为他和前一稿,基本没变化,删删减减,加点叙事,变化还是有的,后来倒也有用。

  当老师落下那一句“差不多了,改改尽快发我邮箱,小菡,加油啊。”松了一口气,就差热泪直流了。但次次耐心讲解,让我感受到了来自陆老师的阳光。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您不是父亲,是向阳班56个小家伙的母亲。如阳光般耀眼璀璨。

  一字一人生经典励志故事 4

  在我印象中,过新年就是放烟花、贴春联、猜灯谜、买新衣、购年货、拿红包……但老师今天在黑板上写的题目是“一字迎新年”,我心想:一个字怎么能迎新年呢?

  就在这个时候,陈老师问我们一个字能不能当礼物送给别人呢?问题一出来,班里顿时炸开了锅,同学们纷纷举起了手,有的同学说不可以,也有同学说可以。有一个同学说:“我可以给老人送一个‘寿’字,代表长长寿寿,寿比南山的意思。”另一个同学附和说:“‘新’也可以,‘新’代表了万象更新。”还有的同学说:“‘福’和‘寿’可以组合成‘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的意思。”

  老师肯定了这些同学的说法,同时还给我讲了一个故事,说清朝有个皇帝名叫康熙,他的祖母在春节前过生日,他写了一个长长瘦瘦的‘福’字送给祖母当生日礼物,他的祖母很开心,因为“瘦”与“寿”谐音,这个特别的'“福”字,就是希望祖母“幸福长寿”。由此看来一个字真的可以迎新年,一字值千金一点也不假呀!

  春节的时候家家户户的门上都会贴上一个“福”字,不同的人对“福”也有不同的认识,有的人认为一家人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就是“福”,有的人认为一家人健健康康的没有疾病就是“福”,有的人认为有钱了买新房、购新车,钱包鼓鼓的就是“福”……而我认为只有国家强盛,社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才是真正的“福”!

  这时,老师把大家的吉祥字贴在黑板上,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和”这个字,这个字写的结构匀称,这个字代表了家和万事兴,家家团圆,而我写的吉祥字是“寿”,我希望家里的老人都能健健康康,寿比南山!

  “一字迎新年”真的是太有意思了!既增长知识,又带来乐趣,真是“一举多得”呀!

  一字一人生经典励志故事 5

  南北朝时,梁朝有个叫钟峻的人。他写了一部评论诗歌的著作,名为《诗品》。在书中他写道:“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意思是好的文章一字不能多,也不能少。每个字的作用价值一千两黄金。这来自战国末期的一个故事。

  战国末期,大商人吕不韦做了一笔中外历史上最大的投机生意。他不惜巨资,把作为人质的'异人立为秦国国君。异人当了秦王之后,为报答吕不韦的恩德,封吕不韦为丞相,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显赫人物。由一个商人摇身一变成了进退百官的权威,朝中的大小官员嘴上不说,心里却很不服气。吕不韦也知道他的政治资历太浅,人们可能在私下议论,他觉得提高声望是让人们服气的最好办法。但怎洋才能迅速提高呢?他一时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吕不韦为这件事大伤脑筋,召集门客进行商议。

  有的门客建议吕不韦统兵出征,灭掉几个国家,立下赫赫战功,以此来树立威信。有人立即反对说:“这办法有百害无一利,即使把仗打胜了,回来也升不了官,因为没有比丞相还高的职务了。重要的是战争风险太大,谁也没有必胜的把握,万一战争失利,结果会适得其反。”

  有人说:“我们知道孔子的学问很好,那是因为他写了部叫《春秋》的书;孙武能当上吴国的大将,是因为吴王看了他写的《孙子兵法》。我们为什么不能写部书,既能扬名当世,又能垂范后代呢?”

  吕不韦认为这个办法很好,命令门客立即组织人员撰写。

  吕不韦当时有三千门客,很快写出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文章,书名为《吕氏春秋》。书写成后,吕不韦命令把全文抄出,贴在咸阳城门上,并发出布告:“谁能把书中的文字增加一个或减少一个,甚至改动一个,赏黄金千两。”

  布告贴出许久,人们畏惧吕不韦的权势,无人来自讨没趣。于是“一字千金”便流传至今。

  一字一人生经典励志故事 6

  清华大学校长顾林冰在主持欢迎宋楚瑜来校的致辞仪式时,送给他一首诗。然而,当他读这首诗时,他把自己的壳贴在“笔”字上,引起了人们的热烈讨论。在我看来,我认为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也表明现代人不重视中国传统文化。

  顾校长既然已经知道会有欢迎仪式,连赞美诗都准备好了,却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卡在这么重要的仪式上,这是一种不尊重、不负责任的行为。这种低级错误查字典本来是可以避免的,但他在这种场合“尴尬”,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仔细想想,这个事件不也说明现代人不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吗?汉字是迄今为止持续使用时间最长的主要文字,也是古代代蒙系中唯一流传至今的文字。但汉字是中国的主要官方文字,可见其重要性。但是现在人们越来越重视它了。连清华大学顾校长都念错了。可能有人会说是生僻字或者篆书,即使不知道也很正常。耶!现在的人早就习惯了用简单的词语,早已忘记了原有的文化。

  在这里,我们要反思一下,或许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人使用智能打字,却很少拿起手中的.笔,这就导致了字体有时不为人知或者拼错的情况,这种情况也暗示着人们忽略了它们。

  上海一名男子写了一封求职信以示诚意,但他交付的公司发现信中有错误的文字后拒绝接受他。这个小东西在网上流行起来,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当今社会,因为科技是强国,文化很容易被人鄙视,人文精神慢慢消失。

  由此可见,顾校长念错的“”字,不仅要引起人们的重视,更要敲响人们心中的警钟!这提醒我们,一直被人们忽视的中国传统文化正在日益消失。科技重“理”,文化重“文”。我们不应该重视理性而忽视文学。我国有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

  在飞速发展的现代,像顾校长这样的尴尬事件应该引起人们对文化教育的重视,关注国家软实力的发展,希望社会能够反思和改善。

  重视一个字,科技强国,文化强国,相辅相成,建设更加完善的社会主义国家,缺一不可。

  一字一人生经典励志故事 7

  南宋乾道八年初春,夔州通判陆游应诏前往抗金前线南郑,途经四川梁山(今重庆梁平)蟠龙山时,忽闻山顶鞭炮震耳,锣鼓喧天。循声而至,原来是当地官员和山民正在庆贺蟠龙桥落成。但见这蟠龙桥像一条蛟龙飞跨山涧,又如雨后的彩虹横亘天际,如诗如画。陆游不禁连连称赞。当地官员得知来者是大诗人陆游,立刻捧出文房四宝,恭请他给蟠龙桥写一副对联。陆游略思片刻,运腕挥毫,在桥头石壁上写下了:“桥锁蟠龙,阴雨千缕翠;林栖鸣凤,晓日一片红。”然后跨马下山到县城住宿。

  陆游走后,当地一姓肖的父女走来观看。女儿肖英姑看完陆游的对联,若有所思地说:“此联不愧出自大诗人之手,只是有一字不太贴切,弱了气魄。”

  原来,这肖英姑出自书香门第,早年丧母。后来家中又不幸失火,烧毁了偌大家业。父亲灰心丧气,带着女儿进了蟠龙山,父女俩在这如诗如画的山中种地打柴为生。晚上父亲常常挑灯教女,英姑天资聪颖,学习勤奋,长大成人后,诗词歌赋、地理天文,无一不晓,无所不通,深得当地人敬佩。

  且说英姑这无意中一句评论,不多时竟传到了陆游的耳朵里。他听后大为纳罕,思来想去,却不知哪一字弱了气魄。

  次日,陆游独自一人来到蟠龙山,直奔肖氏父女所住的蟠龙洞。连唤数声,竟无人回应。他沉吟片刻,信步走进洞中,原来英姑父女并未在洞里。陆游四下环顾,见一块大石上放着笔墨纸砚,便铺纸提笔,写道:“为龙意蟠,洞府未然,不留空下,重见英山,求深何在,女才知返,姑怅去贤。”署上姓名,然后回身走了。

  陆游刚走不久,英姑父女打柴回来,知是陆游来过。父女俩看着陆游那文不成文,诗不是诗的文字,经一番琢磨,方破解出这是一首七言诗:“重返蟠龙为求贤,未见英姑意怅然,才女不知何处去,空留洞府在深山。”

  陆游回到住所,当晚又是一夜没睡,仍未想出是哪个字不妥,第二天早晨,竟踏露又来到蟠龙洞。英姑父女听见招呼,忙将他请进洞中。稍事寒暄,陆游直言向英姑求教,请她指出对联中哪一字不妥。英姑含羞笑道:“大人,奴家乃山野村女,本不敢妄评大人之作。承蒙大人不弃,光临寒舍,斗胆直言,不当之处,还望大人指教。”然后侃侃说道,“大人上联‘桥锁蟠龙,阴雨千缕翠’无懈可击;下联“林栖鸣凤,晓日一片红’,若改为‘一声红’岂不更妙?凤凰叫而旭日升,有声有色。不知大人以为如何?”陆游听罢,沉吟片刻后,连声赞道:“妙,妙,妙,好个‘一声红’!真是一字师也。”

  陆游心悦诚服,欣然来到蟠龙桥,将“片”字改为“声”字。

  英姑成为陆游的`一字师的故事,很快传开,一直流传至今。

  一字一人生经典励志故事 8

  战国末期,秦国有一个大商人,名叫吕不韦,他因在赵国经商时,曾资助过秦庄襄王(名子楚,当时在赵国做质子抵押品)又把他的妾赵姬送给子楚为妻,待子楚接王位后,便被封为文信侯,官居相国。

  庄襄王在位仅三年便病死了,由他十三岁的儿子政(赵姬所生)接王位,便是历史上有名的秦始皇,尊吕不韦为仲父,行政大权全操在吕不韦和赵姬的手中。 当时养士之风甚盛,有名的战国四公子便都养有门客数千人,吕不韦也养了三千门客,作为他的智囊,想出种种办法来巩固他的_。

  这些门客,三教九流的人,应有尽有,他们各人有各人的见解和心得;都提出来写在书面上。汇集起来,提名“吕氏春秋”。

  吕不韦就把这部书作为秦国统一天下的经典。当时吕氏把这书在秦国首都咸阳公布:悬了赏格,说有人能在书中增加一字或减一字者,就赏赐千金(合黄金一斤)。

  这段记载,见“史记”:“吕不韦传”。后来的人,根据这个故事,引申成“一字千金”一句成语,用来形容一篇文章的价值很高,或者称赞一篇文章在修辞上特别出色,字字珠矶,不可多得。

  例如我们读到一位名学者的新作,他提出了一个新的教学方法,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业程度和品质,还能相应增加教师本身的进修,对这样的一篇价值极高的文章,我们便可说它“一字千金”了。在近代的社会中,样样都成了商品,文章也不列外,那么我们说,某著作家的一篇文章,稿费价格之高,相当于“一字千金”。

  不过,通常我们还是用来形容文章的价值或修辞的美妙比较妥当。 《史记》是汉朝史家司马迁所著的历史巨著,记载的是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至西汉时期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事件。

  史记是一部名著,一直保存完好,从西汉一直传承至今,并不是在哪里“发现”的。而且,史记也并不是唯一的记载中国古代历史的史书,在史记之前的尚书、诗经等文学作品和春秋时期诸子和神话中,都有中国远古历史记载,而《春秋》《左传》等史书也先于《史记》记载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

  在史记之后,各个朝代都有史官修史,并保存下来大量的各个朝代的历史,民间还有一些非官方的历史记载,即所谓“野史”,因此,说“我们的许多历史都是从史记中了解的,或是通过《史记》的指引进行考古发掘、考证研究中国历史的”,这样的说法并不很确切。

  一字一人生经典励志故事 9

  公元1854年,清咸丰四年,太平军一路进攻势如破竹,湖南湖北接连告急。无奈之下,咸丰帝只得再次传旨曾国藩,要求湘军全面出战。

  在此之前,不管是八旗还是绿营等清朝正规军,都不是太平军的对手。领军前去镇压的将领有广西提督向荣、巡抚周天爵、广州副都统乌兰泰、钦差大臣陆建瀛等,均吃了大败仗。眼看湖南湖北接连告急,咸丰帝在京城坐立不安,所以,不得不再次传旨,恳求此前总是以“操练尚未准备稳妥,出战还需时日”为理由拒不出战的曾国藩。

  然而,当皇帝的圣旨还没有传达到衡州,曾国藩却已率领一万七千人的湘军启程,放弃形势危急的长沙,前赴湘潭。此前万般推诿的曾国藩,为什么这次表现得如此积极?原来,以前曾国藩一是想看绿营军的笑话,二是湘军组建不久,万事未妥,尚不宜出战。而这次,湘军已近两万人之众,且厉兵秣马已久,操练亦有多日,是时候该是自己露两手的时候了。

  曾国藩刚到湘潭不久,就接到所谓的可靠情报,说靖港一地太平军防备空虚。曾国藩大喜,遂决定率军偷袭靖港,以期此战告捷,振奋军心。

  是日,曾国藩亲率湘军战船40艘顺江而下,抵达上游白沙洲。当大队湘军水师直扑太平军营时,却发现居然是一个空城计。瞬时,曾国藩明白上当了。结果,只听一声炮响,芦苇荡中数百条太平军的渔船冲出,而湘军炮口距离太近,根本不能发挥半点作用。在随从的拼死掩护下,曾国藩率众撤退。

  撤退过程中,曾国藩想起起初岳州和宁乡的失利已让自己无颜,今朝靖港再度败北,一头扎进了水中欲自杀。若不是随从及时救了上来,怕是一命呜呼了。

  一年后,即公元1855年,咸丰五年,曾国藩湘军与太平军石达开于江西湖口再度交战。尽管战前曾国藩几度深思熟虑,最终还是大败于太平军手下。侥幸逃脱的曾国藩思往昔,想今日,是越想越羞愧,越羞愧就更感到难以见人。遂在逃跑途中,又一头扎进了水中自杀。结果,再度为随从所救。

  曾国藩回到南昌城,感到再也无颜面对他人。即使再有雄心东山再起,只怕咸丰帝也饶不了连番战败的'自己。于是,曾国藩亲笔写下遗书,并欲拟一份奏章上报朝廷,希望能再争得一次机会。若朝廷答应,则再度和太平军决战。若朝廷不再信任自己,则遗书正好派上用场。曾国藩将奏章写好,交给了师爷马家鼎,其中有一句“臣军屡战屡北(败)”。马家鼎看到此处,内心一动,觉得“屡战屡北”词意颓唐,消极之至,遂私下里另拟一份,且修改了其中一字,将“战”和“北”的位置颠倒了一下,即成“屡北(败)屡战”。

  咸丰帝接到曾国藩奏章,本因连番败仗感到懊恼,脸上阴云未散。但当咸丰帝看到“屡败屡战”四字时,竞突然阴霾散去,称赞曾国藩虽连遭战败,但忠勇可嘉,其心不灭。于是,咸丰帝不仅没有严处曾国藩,反而更加予以重用。

  曾国藩得知,大喜过望。正巧当时,太平军发生内讧,曾国藩瞅准这个大好时机,利用对方的分化,与太平军转战数省,终将其一网歼灭。

  “屡战屡北”反映出心灰意冷、意志消沉的悲观情绪,而“屡北屡战”却是毫不气馁、百折不挠的坚强代言。若不是马家鼎貌似轻微的一点改动,怕是咸丰帝会弃曾国藩于一旁,永不再用,甚至严处重罚了。那样,曾国藩官场上再老谋深算,再处心积虑,只怕也会因为不能东山再起而永远背上“常败将军”的骂名了。果真如此,历史长河里的他,也会少了很多闪光的浪花。

  看来,曾国藩之所以能名垂青史,不能说与这一字之差没有关系了。

  一字一人生经典励志故事 10

  在王贞白刚刚知道著名诗僧贯休时,就把自己所写的《御沟》诗寄给贯休,并在信里十分客气地请求对方给予指点。

  当时贯休收到王贞白的信后,非常重视,仔细阅读,然而读到一句“此波涵帝泽,无处濯尘缨。”之时,觉得这句子倒也颇为警策,但细细品味总觉得还需进行推敲。毕竟两人互不相识,贯休一时倒也不好多说什么。

  然而,命运总是充满了巧合,有一位朋友组织了一场聚会,王贞白和贯休都兴致勃勃地前来参加。就这样,贯休便说起了王贞白前回给他所寄的作品里似乎还有一个字未必安妥,如有可能,把它再行推敲一下,那就再好不过了。王贞白一听,“呼”地一声站了起来,颇为生气地瞪了贯休一眼,扬长而去。

  看着王贞白气咻咻地离去,贯休微笑着说:“王先生思维非常敏捷,他很快就会明白过来,并掉转头来跟我谈诗的。”说罢,和尚遂取笔在手掌心写了个字,并痴痴地坐等他回头。

  果然不出所料,没到一盏茶的工夫,王贞白便返了回来,他对着贯休深施一礼,然后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我想把上回所呈诗作的前句改为‘此中涵帝泽’,大和尚您觉得如何?”贯休当即笑着把他的手掌心摊开,原来他手心里写的正是“中”字。王贞白不觉大为惊服道:“大和尚实亦可称为小生之一字师也!”

  此后,两人便成了极为要好的`诗友。由此看来,原本热望“帝泽”能给自己更多滋润的王贞白,没想到眼前这和尚给自己所受启发的恩泽也是绝对不会少到哪里去的。

  一字一人生经典励志故事 11

  公元前3世纪后期秦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历史进程中划时代的大事。吕不韦作为秦国上层执政核心中的重要人物,在这一历史演进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是不可以忽视的。

  吕不韦出身阳翟富商,经常往来于各地做买卖。一次到赵国的都城邯郸去做买卖,遇到碰到在赵做人质的秦国公子异人。异人是秦国太子安国君的儿子,但是因为讨厌异人的母亲夏姬,因此异人被送到赵国当人质。赵国由于与秦国交战因此十分轻视异人。为此其处境有些困窘。吕不韦却从商人角度看到了他身上的价值。认为奇货可居,是稀有的值得投资“货物”,获取以便有朝一日赚取名利,也就是一个政治交易。于是决心进行政治投机,出谋出资支持异人取得王位继承权。异人自然非常高兴,并表示有朝一日成为国君,必将与吕不韦共享天下。

  于是,吕不韦立即带了大量财宝去到秦国求见太子安国君十分宠爱华阳夫人。吕不韦竭尽全能说服没有儿子的她(生过一个,死掉了)认异人为自己亲生儿子,并通过她要求安国君派人将异人接回秦国,改名子楚。此后,安国君答应华阳夫人要求立子楚为太子。几年后,秦昭王去世,安国君做了国君,即秦孝文王。孝文王即位时一年后死去,子楚如愿以偿,继任国君,称为秦庄襄王。

  秦庄襄王。当了秦王之后,为报答吕不韦的思德,封吕不韦为丞相,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显赫人物。庄襄王在位仅三年便病死了,由他十三岁的儿子政(赵姬所生)接王位,便是历史上有名的'秦始皇,尊吕不韦为仲父,行政大权全操在吕不韦的手中。

  在那个年代,商人的地位是很低的,通常都被人们瞧不起。吕不韦虽然做了宰相,但文武百官都清楚他的过去,既看不起他,也不服他。吕不韦也十分清楚自己的处境,知道必须想办法来提高自己的声望。

  当时养士之风甚盛,魏国的信陵君、楚国的春申君、赵国的平原君以及齐国的孟尝君,这四君子以其礼贤下士、广纳贤才并以此互相夸耀、竞争而闻名于各诸侯国。当时,各诸侯国中秦国实力最为雄厚,吕不韦心想:自己身为强大秦国的相国,但门下的宾客反而不如四君子多,委实令人羞愧。于是他派人四处招纳士人,并给予他们优厚的待遇,后来他门下的宾客多达三千人。

  有一天,吕不韦召集门客进行商议,看看如何能提高他的威望。有的门客建议吕不韦统兵出征,灭掉几个国家,立下赫赫战功,以此来树立威信。有人立即反对说:“这办法有百害无一利,即使把仗打胜了,回来也升不了官,因为没有比丞相还高的职务了。重要的是战争风险大大,谁也没有必胜的把握,万一战争失利,结果会适得其反。”他接着问其它:“还有其它的好办法吗?”

  过了一会儿,有一位门客说:“我们大家都清楚,孔子是个大学问家,他著有《春秋》;孙子很会打仗,他写了《孙子兵法》。我想,如果我们也效仿前人,著书一部,既可以提高自己的地位,又可以为后人做些贡献。”

  吕不韦听了很高兴,就立即组织他的门客开始这项工作。他再分门别类,编成“八览”、“六论”、“十二纪”三个部分,共计20多万字。吕不韦自以为这部书包罗天地万物古今之事,故得意地取名为《吕氏春秋》。

  后来,吕不韦将《吕氏春秋》公布于咸阳的城门旁,并将千金悬挂于书的上面,广邀各诸侯国的游士宾客前来评阅。吕不韦许诺:如果有人能在书中增加一个字或减去一个字,就奖赏给他一千金。“一字千金”由此而来。

  “一字千金”后来形容诗文的价值极高,以表示对文辞的赞美。

  一字一人生经典励志故事 12

  洪武年间,有个叫卢熊的读书人,人品文品都很好,被吏部推荐到朝廷做官。朱元璋就批准委任他到山东兖州当知州。

  卢熊走马上任。过去说“私凭文书官凭印”,他到兖州后首先要启用官印,发布文告。当他把皇帝授给他的官印取出一看傻了眼,原来,朱元璋笔下的诏书是授卢熊为山东衮州知州,这官印是根据皇帝的'诏书刻制的,这兖州自然变成衮州了。可是山东历来只有兖州而没有衮州。

  卢熊当时要是将错就错,衮州就衮州,这是皇帝改的,谁还敢怎么的,也就没事了。可是卢熊是个搞学问的,办事就是认真,他认为兖州就是兖州,怎么能改成衮州呢?于是,他就向皇上写了一份奏章,要求皇上更正,把官印重新刻制过来。

  朱元璋一见奏章,脸上红一阵白一阵,他的确是写错了,他是亲自打天下的人,对全国地理州名县名还是比较熟悉的,他应该知道兖州不是衮州,这衮字的读音是“gǔn”,而不是“ǎn”。但是,想要皇帝认错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朱元璋出身卑微,自尊心很强,他的泼皮脾气上来了,就大骂道:“卢熊好大胆,竟然在朕头上咬文嚼字,朕还不知道山东有个兖州,朕受他衮州知州就是兖州知州,这兖和衮就是同一个字,就是因为文人多事写法不同,这卢熊竟敢将它念成‘滚’州,这不是要朕滚蛋吗?混账东西,刑部尚书听旨,将卢熊斩首。”可怜卢熊为了一个字,竟然送了一条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