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知识大全
有的孩子为什么不敢走路
在小区的孩子里面,小乖和家家是学步比较早的,看着他们走得逍遥自在,大家就说起了孩子学走路的问题。
小乖妈:孩子走路早晚主要是跟遗传有关,走得早并不见得将来运动能力就好,走得晚也不意味着将来运动能力差,所以没必要大家比来比去的,1岁的孩子其实已经能听懂好多话了,不要因为孩子走得晚就给他负面评价。
家齐爸:其实家长的态度很重要。我的一个朋友,家里雇了两个保姆,加上妈妈,三个人每天轮流抱着孩子不放手,结果最近朋友对我说,孩子的大动作发展得很不好。所以,当家长的,“该放手时就放手”。
小乖妈:环境设置也很重要。从小乖开始会爬,我就在家里铺了很多塑胶地垫,但是不管面积多大,孩子总是要往外跑,我可不想整天把孩子限制在一个小圈子里,干脆把瓷砖地面擦干净,随便爬,随便走。正值冬季,小乖的姥姥、姥爷看了,不禁责问“孩子不凉吗?”
冉冉妈:我姐帮我带孩子,我要把孩子放在地上,她就数落我,说我凉着孩子了。可是孩子在床上怎么练习?
小乖妈:后来我给孩子套上了护膝,因为我用一次性纸尿裤,不穿开裆裤,所以我想也不会很凉。只有手整天撑在凉地面上,但是小乖自己活动得兴高采烈,我也就随他去了。小乖学步时经常摔跟头,我也从不大惊小怪。
洋洋妈:我看家家的爷爷奶奶也是,一次家家在外面摔倒了,爷爷镇定自若,后来还说:“我们家家才不害怕。”
冬冬妈:冬冬其实会走了,可就是不敢走,走几步就赶紧扶着妈妈或者扶着桌子、床什么的。现在我想明白了,小乖妈用纸尿裤,孩子不会随地大小便,所以地面容易保持干净。奶奶带冬冬,是要往地上把尿的,冬冬又穿开裆裤,所以奶奶绝对不愿意让冬冬坐到地上——可是哪个孩子学步不会摔几个屁股墩的?奶奶总扶着冬冬,不许他摔跤,让冬冬觉得,摔一跤很可怕,坐到地上是很不好的事,所以不敢走路。
可可妈:有一次我和小乖妈一起带孩子去游乐场,遇到了另一位妈妈和姥姥带着1岁2个月的儿子。妈妈说,孩子其实走得很好,但就是害怕,不敢自己走。当时孩子在玩时,踩到了地垫边一个坎上面,身体就倾倒了,地面软软的,一点也不会受伤。但是从那时开始,只要孩子走到那附近,姥姥就提醒“刚才怎么着来的?”或者“宝贝,刚才咚咚咚!”如此大惊小怪,让孩子觉得危机重重,敢放开了走路才怪。
小乖妈:还有一点,当时咱们跟那位妈妈只在一起大概半小时,那位妈妈居然说了三回“我儿子就是不敢走”这一类的话,其实我觉得妈妈的语言对孩子暗示性很大,也许孩子开始没怎么害怕,妈妈频繁地这样说,孩子会觉得自己就是害怕,就是不敢走。
婴儿教育专家点评:其实孩子走得早、走得晚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学习走路的过程中,由于家长不同的态度和不同的环境准备,孩子究竟是得到了对自主发展的支持还是处处受阻碍、处处受束缚,是得到了自信、成就感还是挫败感,是发展了敢于尝试、勇于行动的个性,还是变得懦弱、害怕尝试和行动?
宝宝悲伤要学习怎样移情
第一步:倾听
当宝宝悲伤、愤怒、抑郁或惊慌失措时,他所需要的也许只是爸爸妈妈能聆听他的诉说。孩子只希望父母能够耐心听完他的诉说,不要爸妈对自己的表现作任何评价,也不要他们提任何建议。
所以,允许你的孩子向你诉说他的感受。你不要对他妄加评论,也不要急于帮他解决问题。通常,他需要知道的只有一点--你关心他,你愿意花时间来听他的诉说。让他告诉你发生了什么事,必要时,你可以提一些问题引导他诉说。
小提示:爸爸妈妈在向宝宝提问时一定要注意,不要使你的问题变成质问。
第二步:不加评论地接纳和反映孩子的感受
接纳你孩子表现出来的情绪,不要评价,不要歪曲。描述你所看到的情绪表现:
小家伙,比赛输了,你很生气吧?
看上去你的朋友令你心烦意乱。
这类对情绪的反馈,有助于孩子了解自己的内心感受。就像照镜子一样,宝宝通过看自己在镜子中的形象了解了自己的相貌、身材等身体特征,通过听爸爸妈妈对他感受的反馈了解自己的情绪特征,孩子还可以据此对自我情绪进行修饰和改变。
通过给孩子的情绪命名的方式来反映他的情绪,可以让孩子了解:自己的情绪是正常的,可以被别人接受。同时,它还使孩子知道:别人了解他们的感受。这是帮助孩子控制情绪的最重要的一步。
小提示:当我们对孩子的情绪表示肯定时,不要翻来覆去地重复一两句话,否则孩子会对你的话不以为然,甚至认为你口是心非。
第三步:如果有必要,事后引导孩子讨论他的感受在许多情况下,你不需要采取这一步。但是,对于比较严重的问题,或当孩子表现出比较极端的情绪时,你需要他情绪平静下来,头脑保持清醒时,与他就这些问题做一些讨论。
这时,你可以和他讲道理,探寻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他产生不良的情绪。你可以问这样的问题:
你从这次经历中吸取了什么教训?
下一次遇到类似情况时,你可不可以用另外的办法来处理:对你自己的态度有什么看法?
小提示:在向孩子提这些问题时,重要的是要孩子通过自己的情绪反应,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要让他们反省。
经常锻炼手指有助开发智力
日本有位学者曾说过:“如果想培养出智力开阔、头脑聪明的孩子,那就必须经常锻炼手指的活动能力,由于手指的活动而刺激脑髓中的手指运动中枢,就能促使全部智能的提高。 ”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了人体内的各个器官,每一块肌肉,都在大脑皮层中有着相应的“代表区”,而手指的运动中枢在大脑皮层中又占据了较为广泛的区域,这些区域的神经中枢都是由神经细胞群组成。当一个人的双手从事精细、灵巧的动作时,能够激发这些细胞群的活力,使动作和思维的活动能保持有机的联系和相互对应。因此,手的动作越复杂,就越能积极地促进大脑的思维功能。那么,未满周岁的儿童怎么活动双手呢?
父母可以在孩子睡醒后的活动时间里,给孩子递一些彩色鲜艳的易于拿、抓的玩具,让小婴儿练习抓、拿的准确性。有人在托儿所里曾作过这样的实验,把未满周岁的婴儿分成两组:一组有意识地让婴儿进行抓、拿等训练,另一组任其自然发展。结果无论是反应能力还是理解能力,前一组都比后一组强得多。所以,要让孩子聪明,千万别忽视宝宝在这个时期手指的锻炼
婴儿早期教育
宝宝刚出生没多久,吃喝拉撒几乎是他们每天的内容,但宝宝虽小,却又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一开始智慧模仿一些表情,稍大点之后还会模仿一些动作。对宝宝的早教,其实从新生儿期就可以开始了。
两岁之前是宝宝大脑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良好的刺激对婴儿促进大脑结构和功能的发育极为重要。这时候的婴儿教育可以促进婴儿智力的发育。当宝宝觉醒时,可以和他面对面地说话,当宝宝注视你的脸后再慢慢移动你的头的位置,设法吸引宝宝的.视线追随你移动的方向。
对宝宝的早教,可以参考这些方法,对开发宝宝各方面的能力比较有益。在宝宝耳边(距离约10厘米左右)轻轻地呼唤婴儿,使他听到你的声音后转过头来看你,还可以利用一些能发出柔和声音的小塑料玩具或颜色鲜艳的小球等吸引宝宝听和看的兴趣。在宝宝床头上方挂一些能晃动的小玩具、小花布头等,品种多样,经常更换,可锻练宝宝看的能力。
宝宝的听觉也是需要不断刺激才能更好地发育。在平时,无论妈妈是在喂奶还是在护理新生儿时,都要注意随时随地和宝宝说说话,使孩子既能看到你,又能够听到你的声音。也可选择播放一些优美的音乐给宝宝听,刺激宝宝的听觉发育。
宝宝对父母的爱抚比较享受,爸爸妈妈经常爱抚宝宝,可以使宝宝的情绪愉快,四肢舞动。有时可以将宝宝俯卧,可以锻练宝宝抬头和颈部的肌力。但是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新生儿很容易疲劳,所以每次训练的时间数分钟就可以了。
总之,对婴儿的教育要以引导为主,同时,婴儿的听觉尚在发育当中,在婴儿面前说话最好问声细语,以免对婴儿的听觉造成负面影响。
打呼噜的宝宝不可爱
在婴儿教育阶段,如果看到你的小孩子睡觉打呼噜,并且呼吸的时候还张着嘴巴,淌鼻涕等症状,不要以为这是孩子可爱的行为,而是要注意一下,因为这很可能是你的宝宝生病了。这些都是小儿扁桃体及腺样体肥大的表现,短期影响不大,但长期不予治疗会产生小儿上颌骨变长、腭骨高拱、牙列不齐、上切牙凸出、唇厚及缺乏表情等后果。
陈先生的女儿两岁半了,每天晚上都不能安心的睡觉,最多睡两三个小时,睡觉的时候还张着嘴巴呼气,口中还“噗、噗”有声,不时翻动身体。孩子发育的也不好,母亲的睡眠也跟着大受牵连。来医院检查后,发现其扁桃体及腺样体肥大,做了手术后,孩子总算能睡个好觉了。
而今年准备上小学的小雨,经常鼻子不通气、流鼻涕,被小朋友们笑称为“鼻涕虫”。奶奶带着去医院看了好几次都说是鼻炎,吃了一大堆药也没见好。经医生诊断后确定,小雨的病也是由于扁桃体和腺样体肥大引起的,因为它们会阻塞鼻腔后端的出口,造成分泌物在鼻腔大量的堆积,不易完全擤出,而残留的分泌物长期堆积会刺激周围的黏膜,造成分泌物增多,形成恶性循环。这类患儿极易患上呼吸道感染,且每次呼吸道急性炎症发作都会使鼻部症状加重。
小儿经常打呼噜易致颌骨变长
心理咨询中心专家介绍,小儿睡觉打呼噜、张口呼吸、淌鼻涕、耳朵发炎、总清嗓,这些症状往往易被家长忽视,可是这些看似不严重的症状都是小儿扁桃体及腺样体肥大的表现,短期影响不大,但长期不予治疗会产生小儿上颌骨变长、腭骨高拱、牙列不齐、上切牙凸出、唇厚及缺乏表情等后果,家长一定要引起重视,及时带小儿到医院就医。
耳朵反复发炎 腺样体肥大是罪魁祸首
有些儿童,“感冒”后易出现耳朵疼、听力时好时坏甚至耳朵流脓的情况,反复针对耳朵用药,仍每年发病。专家大家,正常耳部引流通畅时是不会出现此类情况的。大部分患儿都是因为肥大的腺样体阻塞了耳部和咽部相连处的咽鼓管口,或者妨碍了咽鼓管口的软骨活动,影响其通气及引流,造成中耳炎反复发作。这种情况,解决病因才是关键。
儿童常清嗓也要警惕扁桃体肥大
部分患儿的扁桃体及腺样体肥大会造成鼻阻塞,分泌物增多,此类患儿常有咽部异物感,经常清嗓企图清除咽喉分泌物,或常有“百日咳”样呛咳,说话时也因缺乏鼻及鼻咽腔共鸣,声音死板而无音调,呈鼻塞性鼻音。这种情况,也都要考虑扁桃体及腺样体肥大,家长要带儿童去医院及时治疗。
“宝宝,你可以自己吃”
“应该尽早让婴儿自己取食自己吃!”广东优生优育协会日前召开“广东省婴儿营养与生长发育早期综合发展研讨会”上,不少育儿专家提出这样的观点。追着喂饭、边玩边喂这些成为孩子喂养的反面教材,而“鼓励自己吃”的年龄段也从幼儿期提前到婴儿期。
4个月起开始训练咀嚼能力一般添加辅食时间从4月龄开始,因此,家长从宝宝4个月大开始就要特别注意训练宝宝的咀嚼能力。因为吸吮是孩子出生后的先天本能,但吞咽和拒绝却需要后天的训练。
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副主任医师叶秀桢则给出了这样的辅食添加实用贴士:不着急断奶;从单一品种开始,并观察是否有过敏;刚开始时添加米粥或成分单一的菜泥1-2勺;每2-3天添加一种新食物,并观察是否过敏;不要添加糖、盐、酱油等调料。但非常重要的是,要鼓励婴儿自己进食或用手抓食物。
宝宝进食要从被动转主动
传统的喂养方式有一个明显的特点——被动,还出现各种不正常的喂食方式,如边看电视边喂食、边玩边喂食等。
用主动进食代替被动喂食,表面看只是对小孩喂食方式的小小改变,但其中蕴涵的后续影响却非常重要。
美国哈佛大学曾就人脑发育进行临床研究,研究表明幼儿进行自主的外部行为越频繁,对脑细胞的刺激就越多,形成的神经元也越多,大脑各区域间的协调能力便增强,对幼儿日后成长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咀嚼就是锻炼脑部发育的行为之一,医学界有一种说法是“咀嚼等于聪明”,讲的也是同样的道理。
自主进食让婴儿得到多方面的锻炼。咀嚼、吸吮、吞咽,这一系列的过程,实际上是在锻炼婴儿的动作灵活性。而抓取不同颜色的咬咬乐,在锻炼动作准确性和双手协调性的时候,提升了婴儿的视觉识别能力。不同气味和口味的食物,则是在诱发婴儿的味觉和嗅觉的灵敏度。
自主进食让婴儿比较自如地调节呼吸与口腔的动作,为婴儿学习发声、开口说话打下良好的基础。咀嚼的过程还可以缓解出牙时的不适,促进牙齿的生长。而经常性的咀嚼,有利于婴儿面部骨骼、肌肉的发育,活跃婴儿脑部血液循环,使脑细胞获得更多的氧气和养分,从而促进大脑的成长发育。更重要的是,婴儿能够形成自主、自动的行为习惯。
【幼儿教育知识大全】相关文章:
大班幼儿教育知识大全01-15
5岁幼儿教育知识大全01-15
托班幼儿教育知识大全01-12
幼儿教育小知识01-22
幼儿教育相关知识01-19
学前幼儿教育知识01-18
大班幼儿教育知识01-16
幼儿教育简短知识01-16
幼儿教育理念知识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