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人生的境界读书笔记摘抄
人要活出自己的“境界”,也许是忙碌生活中的一份坦然,也许是人生失意后的一份旷达。下面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人生的境界读书笔记,欢迎阅读!
人生的境界读书笔记(一)
曾读过这样的故事:有个叫杨密的官员,在一个漆黑的夜晚,拒收了属下送给他的贿赂。属下很诧异:这件事没有人知道,你这样清高是做给谁看的。只见杨密坦然说出了这样的话: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说无人知道?天地之间,人最大。这种 “大”,不是个人形体上的巨大,而在于发自他心灵深处那种让人震撼、让人汗颜的东西。这是虽处“举世皆浊”的世道,仍能自觉保持洞察万物,淡泊名利的一种心态;这是摆脱世俗的监督、约束之后,仍能自觉保持清正廉洁的一种品行。杨密的行为充分体现了这种“大”,他活出了自己的人生境界,成了封建士大夫中的佼佼者。
冯友兰先生将人生的境界分为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自然境界的人做事完全出自“本能”,类似于原始人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至于为什么要下地干活,他们也不知道。功利境界的人做事则是归结于一个字“利”。“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出发点是为了别人,目的却是为了自己,对社会有益,是积极的功利行为;损人利己,为了自己不惜损坏别人,对社会有害,是消极的功利行为;至于损人不利己,则是“偷鸡不成反蚀把米”,害人害己,是愚蠢的功利行为。与功利境界不同,道德境界的人做事则是另一个字“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舍生取义,杀身成仁”,这些话语是对“义”的最好解释。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还有那些默默付出的人们,他们的伟大是他们对国家、对集体、对他人的那份牺牲,是那份不求回报的责任和良知。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正是由于这些人的执着追求与默默牺牲。他们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不屈脊梁!天地境界的人做事眼界更为开阔,行为更显博爱。抗战时期的加拿大医生白求恩,不远千里来到中国,手术台就是阵地,最终牺牲在中国。他的'爱心跨越了国界,着眼于不幸的人类,做了天地之间更大的“人”!印度洋海啸中的国际捐助,汶川地震中的国际救援同样体现了各国具有“天地境界”人们的爱心,彰显了他们对异国生命的尊重,对自然同类的同情,活出了更高的人生境界!
人生的境界是一个不断历练,不断成熟的过程,也是一次冷静选择,认真把握的结果。幸福始终把握在自己的手中,我们会以更高的人生境界,活出自我,活出洒脱!
人生的境界读书笔记(二)
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我认为人只有两种境界:一种是做人,另一种是做神。
从小长辈就为我们灌输一种思想:想要学会做事,先要学会做人。而到底具体怎样做人,没有谁可以为我们解释清楚。长大一点后才了解,并不是先做的人,后做的事,而是我们在做事中学会了怎样做人。
我想童年时代大概就是冯友兰说的第一种境界――自然境界。那个时候我们对自己的生命没有任何限定,不知从何而来要到哪儿去,当然我们也不会考虑这些东西,只是“按计划行事。”这是做人之前的阶段。因为每个人童年的境遇不同,使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慢慢产生了。城市里的孩子生活条件优越,在上学之前无忧无虑,上学之后感到了约束,渐渐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或许是四十分钟背手坐在座位上,或许是放学回家后令人烦恼的家庭作业……于是高年级的小学生开始了一连串的为什么,直到大人告诉他们是为了将来,他们才去俯首思考将来是什么,才去为约束的童年找个继续的理由。山区贫穷的孩子就不一样了,他们恰恰羡慕的就是教室里坐在座位上听讲的四十分钟,回家后还有可以做的作业。有了他们与“身在福中不知福”的.孩子们的对比,才有了自然境界的升华,才开启了做人的第一步。
一个人在自然境界所做的事是对于他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的,由此看来,我们小时候被送去上学早已超越了自然境界了。
至于功利境界,那便是很容易达到的了。“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是人性的本来面目。利己的事不一定是损人的,而多数损人的事都是利己的,这使我们在学做人的过程中不断地去衡量自己与他人的利益或损失,而当我们实在不能明确谁是谁非时,当然会私心一点,做出利己的举动。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去批判篡位夺权的人,那是人性的一种真实的体现。除非他的私心膨胀得不可收拾,那便自然会被时代所淘汰。
做人的重要环节就是道德境界了,从自身修养开始,从一句“你好”“谢谢”开始,一直到毛主席所说的“为人民服务”“毫不利己,专门利人。”道德是一根标杆,走得端,行得正的人,是不会绕着标杆走的。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并不多,即使我们已经够讲道德了,却也避免不了一时的过失。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看上去是最讲“礼”的了,而人们往往不能把讲“礼”与自身的责任和义务联系起来,如果我们可以把道德看成是一种责任和义务,那么上升为道德境界就不是件难事了。
做人或许只能做到这种程度了吧,我不认为最后一种境界属于做人的范畴。所谓的圣人也是不存在的。天地境界是完全超脱于人性的,能达到这种境界,我想那已近乎于神了。从古至今,总有被压迫或不得志的人想要超凡脱俗,而这仅仅存在于幻想之中。即使我们已经从细胞研究到了宇宙,却还是不能为所欲为,从人成为神。这种境界只能成为人们一个永恒的美好向往。
人类是高级动物,大脑的潜力、思维的深邃不可预料。长大成人已然是一件难事,而要学会做人就更是难上加难,想要从人跨入到神的境界,那就是极其难了。所以既然是人就不要奢求去做神,我并不认为和尚或隐士的境界有多么崇高,就算把一切都视为“空”,他还是不能把饭看“空”,把衣看“空”,还是不能超脱出做人的范围。
做神只是个幻想,做人才是值得我们一辈子去学习的,所以归根结底,人生只有一大境界,就是做人。
人生的境界读书笔记(三)
近日读了冯友兰先生的《人生的境界》一文,于我心有戚戚焉。平日里,整日价在菜市场为一角五毛与菜贩子争得面红耳赤,为少花了一元八毛能购到菜而暗自窃喜,为一家人的衣食住行而精打细算,为班级里学生的各种违纪行为而辗转难眠、忧心如焚时,从未想过我为什么要这样去做,我做这些事有什么意义。读了冯先生的《人生的境界》一文后,仿佛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原来,平凡如我辈也可通过“觉解”而成为圣贤。文章中说,你不必建立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业绩,只需在高度“觉解状态”下把正在做的平凡小事用心做好,你就庶几接近圣贤。
即如我们教师吧!我们天天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实验、考试、讲评、做心理咨询思想开导等工作……这些对一个教师来说是再平凡不过的事了。可是,同样是教书育人的工作,因了你的“觉解”程度不同,教书也可以分出境界的高下卑劣来:有的人视教书育人为一种职业,以之为养家糊口的谋生手段,挣多少钱干多少活;有的视教书育人为一种崇高的事业,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积极探索教育规律,不断开拓创新,力争做到游刃有余;有的人视教书育人为一种至高至上至美的的艺术境界,博采众长,融会贯通,让学生在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勤学乐学,汲取知识的芬芳甘霖。究其实,为师的境界就是人生的境界。师德高尚者,总能孜孜以求,将“实践”和“创新”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培养出祖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所真正需要的创造型人才。
再如学生的'读书吧!学生天天读书、背书、作业、考试,教室、寝室、图书馆,“三点一线”,过着如僧侣般刻板、枯燥的生活,可谓“苦”矣!如果你读书仅仅是为了光耀门楣、光宗耀祖,那你肯定吃不了这个“苦”的。原因很简单,你是在为他人而读书。有些学生一遇到挫折和困难,就辍学了,半途而废,功亏一篑,令人扼腕叹息;有的仅仅是为将来自己能有一个美好的前程而读书,那你的读书目的仍不免显得猥琐渺小,还是不能充分地调动你智慧的潜能,取得最佳的成绩;只有当你如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一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自觉地将个人的命运与整个民族的兴衰联系起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而添砖加瓦时,你潜藏在心底的巨大潜能才会被充分的开掘出来,并以常人难以企及的毅力和斗志,克服学习途中所遇到的种种困难,取得骄人的业绩。事实证明,许多留学海外的中华学子,正是靠了这种崇高的信仰和动机,远离家乡和亲人,飘洋过海,来到异国他乡,克服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种族的等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艰难的完成了自己的学业,学成了报效祖国的本领,在一个白种人的世界里,保持了一个中国人的尊严。
质言之,只要我们每一个人都能脱离“无明状态”,做任何事都能处于一种“觉解状态”,那确实是能够极大的调动群众的工作积极性,大大加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步伐。
不过,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境界说”却让我很自然的联想起“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等极“左”口号的思想根源。今天看来,它是那么地令人匪夷所思,令人忍俊不禁。这就见得,脱离实际,片面强调主观能动性的人的滑稽可笑。须知,从古到今,中国的儒教、道教、佛教三教和泊来的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门派众多、信徒甚众,尽管门禁森严,但却殊途同归:教人忍耐向善、博爱众生确是一致的。按常理,经过几千年的说教,我们的世界应该离“大同”世界不远了吧。可是,读者诸君,环视世界,果真如此么?
较之这苍白乏力的说教,我更服膺管子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的道理。
【人生的境界读书笔记摘抄】相关文章:
人生的境界作文02-26
人生的境界作文11-19
人生境界作文11-29
(精)人生的境界作文02-22
人生境界现实作文10-14
人生的境界作文7篇07-21
人生的境界作文9篇07-19
人生的境界作文10篇12-30
读书笔记摘抄10-05
人生境界作文15篇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