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城市史读书笔记

时间:2022-10-26 16:36:24 晓峰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全球城市史读书笔记(通用10篇)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书笔记吧。但是读书笔记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全球城市史读书笔记,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全球城市史读书笔记(通用10篇)

  全球城市史读书笔记 篇1

  作者采取了一种鸟瞰式的行文方式,依照历史轨迹,带我们从石器时代的聚落一路跟随城市发展的足迹,直到后工业时代信息社会的大都市进行了一次全景式的俯瞰和扫描。其镜头所指,有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印度、中国这些文明发祥地上城市雏形的萌芽;有希腊城邦的兴起和罗马“永恒之城”的荣光,也有长安、洛阳、开封这些中国都城的兴衰;有阿拉伯世界盛极一时的城市文明,也有资本主义在欧洲所造就的威尼斯、阿姆斯特丹、伦敦、巴黎等系列新城;直到工业时代欧美超大城市的产生以及亚洲新兴地区城市的急起直追。可以说,这是一部相当全面和有深度的世界城市发展史。作为一部学术著作,在保持严谨的前提下,本作的写作相当注重可读性和通俗性。全书也不涉及太多专业知识。十分适合作为旅行和枕边读物。当然,这也和作者专栏作家的背景是分不开的。在有限的篇幅里从外部俯瞰式的视野,看似本书的叙述有些走马观花,浮光掠影,缺乏对对象的深入挖掘和进一步展开,但是其信息量是非常巨大的,场景转化之快也好似一场快节奏的好莱坞大片,可见作者是对大量的资料进行了凝练,而且进行了逻辑严谨的组织,所以貌似流水账式的铺叙,其实内含玄机。这部纵论城市上下5000余年的新著竟不到20万字(英文)却详实而严谨的阐明了城市发展的大道理,足见作者功力。

  在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以城市居民为主的第一个国家。科特金把英国和美国城市的相继崛起称为“盎格鲁—美利坚城市革命”。

  在这个城市世界里,也有不和谐音,有某种非正常模式或另类城市化现象。科特金认为,此类现象主要发生在日本、俄罗斯和德国。在工业化过程中,欧美等国一般都具有能够适应新的城市环境冲击的民主传统,而这三个国家没有,这几个国家试图在几乎是中世纪政治体制下超常发展工业城市。

  注:中国也应为特例——另类的城市化

  随着农民迅速地离开农村,农业经济转变为一个工业甚至是后工业经济,中国试图在二三十年的时间完成西方世界用了150年时间完成上的事,这种激烈的转变伴随着社会不稳定的潜在问题。正如19世纪初英国工业革命后的那段时期发生的一样。同时环境问题,从潜在的气候变化到人类健康问题,都可能危及中国城市化的质量和走向。

  在这个发展中的世界蔓延的城市,缺少一个行之有效的经济体系和稳定的政治秩序是最紧迫的问题,在很多情况下,人们还保持着牢固的家庭联系和体制信仰——或是古代的民间宗教、基督教或是佛教——但是其物质城市的基础却已经被侵蚀。这就促成新的历史现象的产生,即出现了没有传统所谓的繁荣但仍能保持增长的大城市。

  对城市未来来讲,比建造新的大楼更为重要的是人们对城市经历所给予的重视。宏伟的建筑物和城市的基本物理属性——沿河、靠海、接近贸易通道,吸引人的绿色空间,或高速公路交叉要道——这些有助于促成一个伟大城市产生,或可以帮助城市的发展,但却不能维持城市的长久繁荣。

  最终一个伟大城市所依靠的是城市居民对他们的城市所产生的那份特殊的.深深眷恋,一份让这个地方有别于其他地方的独特感情。最终必须通过一种共同享有的认同意识将全体城市居民凝聚在一起。

  无论是在传统的城市中心,还是在新的发展模式下正在扩展中的城市周边地区,认同感和社区意识等问题很大程度上仍然决定着哪些地方将取得最后的成功。在这点上,今天的城市居民与早期世界所有地方的城市开拓者一样,都被相同的问题所困扰。

  城市的神圣性——强大的道德理念(宗教、法律)

  当代的城市环境,一味地强调时尚、城市风格和彰显个性,而忽视家庭和社会稳定。

  没有一个被广泛接受的信念体系,城市的未来将很难想象。

  西方的做法并不是实现城市秩序的唯一明智的方法。当今,可能最引人注目的成功的城市建设,是在新儒教信仰体系与外来西方科学的理性主义结合之下进行的。

  只有占据神圣之地,社会秩序有条不紊,来自五湖四海的城市居民的多样化天性能够得到激发,城市才能兴旺发达。

  未来城市发展的可行方式之一:新儒教信仰体系+西方科学的理性主义

  全球城市史读书笔记 篇2

  一直以来就很喜欢读历史,感觉可以穿越回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与那些历史中有趣的人们进行交流。陆续的看了很多与历史有关的书籍,但都是片段式的,就连初中、高中上历史课所学到的历史,也是明确的划分出了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这次阅读《全球通史》这本书算是连贯性的对整个人类的历史做一次梳理,把以前看不清楚弄不明白的一些历史事件的关联性,看得更加通透。

  这本书的时间跨度是从史前史到xx世纪,作者斯塔夫里阿诺斯是美国加州大学的历史学教授,已于2004年去世,这本书是其最后的版本。

  《全球通史》这本书有意识的淡化世界史中政治方面的内容,而把全人类的文化、社会生活的演进作为史学考察的重点,尽量以更加客观的角度来描写历史,让读者真正进入到"整体世界史"的思考境界,而不局限于个别地区和个别国家,对现实世界具有启发意义的思考,便于读者理解"民族国家"形式遮盖下的真实世界。

  这本书从人类还是食物的采集者讲起,到人类进化为食物的生产者,进而人类发展出古典文明,欧亚大陆上的中世纪文明,也没有忘记非洲大陆上的人类文明演进,以及一些在灿烂文化边缘的被孤立的文明,最终讲到新兴西方世界的兴起与衰落,宏观上十分的全面。

  这本书的每一个篇章的最后一节内容都是历史对今天的启示,这些启示带给我们的思考都非常的有意思,和我们上中学时死记硬背的历史意义很不一样,这些启示与思考并没有一个很准确的结论,它涉及方方面面,却带给人很多思考的空间。比如第一篇讲述了人类作为食物的采集者,可以采集到的食物种类很繁多,那时的人类死亡多是因为意外和医疗条件的落后,如果一个人顺利的活着,寿命并不比现在人类寿命短,这与他们丰富而又健康的饮食,以及适量的运动是相关的,现在的营养学家推荐给人们的健康饮食与当时以采集为生的.人们所获得的食物结构是十分相似的,那个时候人们也主要以植物的果实为主,肉食的摄入量十分有限,而且那时人类的食物种类远比现在丰富,结构也更加合理,书中引导读者以此来反思现在生活中人类的饮食结构。诸如此类对于生活方方面面的思考还有很多,这也正是这本书有趣的地方和意义所在。

  讲到有关非洲大陆的章节,也在叙述历史的同时引导人们思索曾经有着灿烂文明的非洲,是怎样一步步走到今天的。书中提供了史实和其关联性,但把思索的部分留给了读者。所以这是一本需要细细去读,慢慢去想的书,每一次阅读都会给我带来不同的收获,因为今天的我们也在进步,随着文明的进步我们对历史的思考也会更有深度、更有广度。

  人类学为人类提供了一面巨大的镜子,使他们能够从中窥见自身无尽的变化。

  全球城市史读书笔记 篇3

  从砖木取火刚开始,人就拥有那神密且不能探知的文明,谁都不知道,那怪异的祭拜,丧葬。是由何而成。谁都不知道,那失落的文明是何其的灿烂。念完书,我一次次立在这些被千年古墓、落叶、杂草、枝蔓遮盖掉的石碑或庙宇前,冲着神密的历史悠久文化唏嘘不已,传出衷心的赞扬,我看到,这些沉睡了数十个新世纪的石块,也有这些英文字母,好像在诉说着以前的光辉,而他们所承重的这些失落的文明,也有遗留下的历史时间的疑团,也等候着大家去公布。

  更深层次的贴近这些曾经历喧闹却最后沉静的古文明全球,像美洲印加帝国,非州古埃及文明,亚洲地区巴比伦古都,也有希腊罗马文化的文明遗址,无从不告知大家,在地球上文明的间隙间,喜多现阶段处在劣势的文明都曾造就出古时候全球的巨大奇迹,留有了数不尽的文化纪录。尽管文明能够不朽,可是并不一定长存。我觉得去寻觅那失落的文明是非常值得高度重视的。

  念完它,我的脑海中里不只是这些赞叹不已的文明遗址,大量的是对文明的感慨。远古时期的大家尽管信念宗教信仰,信仰神,可是她们的那类以便总体目标而勤奋的精神触动了我。在古埃及建筑金字塔式,实际上并不是迫使奴仆去强制筑造的,只是每一年尼罗河都是发大水,下埃及的住户们的家和农田都被吞没了,她们全是同意的以便神而工作中的。尽管这类神论,在如今的社会不认可,可是我深深地的觉得来到,她们以便心里的信心,锲而不舍,勤奋往前的那类精神。的确是大家这种年青人所缺乏的。虽然有很多的难以置信,但这些神密的让人没法坚信的工程建筑确是真正存有的。他们自豪的记述着这一民族,这一皇朝最光辉最兴盛的阶段。也许全球的历史时间确实较长,被湮没的文明乃至是民族,國家都许多 ,有谁会记得这些早已消退的文明,但是,不可以由于消失了也不寻找。我始终认为古代人能够理解的人生境界比大家当代人高,通常越发繁杂的事务管理,越发要用非常简单的逻辑思维去思索。从这些文明里,我觉得了古人的朴素和诗意。

  。我了解原先玛雅文明是墨西哥的古代史,可是在玛雅以前竟然也有个奥尔梅克文明。这一文明被发觉以前,针对大家而言都是一个神话传说,它是被湮没在热带丛林里的文明。再聊说古罗马,最知名的便是罗马的试炼场和罗马人的淋浴,她们的浴池方法也被当代人延用着,在那时候大浴场是皇室和贫民人际交往和政冶主题活动的`关键场地,在那里常常有乐团弹奏,也有作家和戏剧家在朗读自身的著作,是一个非常好的信息内容沟通交流互动交流的场地。它的存有促使社会发展的级别越来越并不是那麼明晰,如同是一个演出舞台,沒有贵贱之分。大伙儿公平的沟通交流着,各种各样逻辑思维撞击在一起,促使文化发展的快速。就如同建国初期的北大校长蔡元培,他开辟了学术研究和随意的基础理论,促使那时的北京大学快速发展趋势。这一段千家争论,思想碰撞的阶段,真实实际意义上推动了学术研究的发展。那样要来,现如今大家的社会发展便是缺乏了那样一个服务平台,把自己最真正的念头表现出来,事务管理本就沒有肯定的对与错,可是人们所理解的诗意确是无尽的。

  一转眼又来到希腊,说到希腊,第一个想到的也许便是希腊的诗文和戏剧表演。希腊有很多的不幸家和喜剧片家,在那时候以便能让大量的人到戏院看戏,伯利克里当政时公布了一项法令,在公共性传统节日时,给每名公民派发等于一天生活费用的津贴。那样极大地推动了公民的主动性。促使再穷苦的老百姓也可以遭受幽美文化的陶冶,极大地提升了那时候的文化层级。在时下,有几个由于忙碌的工作中而失去对造型艺术的喜爱,造型艺术能够主要表现出身心健康活力四射的日常生活还可以主要表现出崇高理想的人生道路。忙碌无休止的学习培训,使我们都完美无瑕去关心造型艺术。盲目跟风的寻找钱财和影响力,可是来到最终实际上丧失的才算是最珍贵的。使我们有时候学习培训下顾希腊人,听一听诗文,品品歌剧。

  悠长的古时候之行完成了,可是找寻迷失文明的步伐不容易停住,文明的缺少就好像种群的绝种一样。迄今大家都不明白,这些久远的神话传说是怎么来的。就如我国来讲,有五十六个民族,就会有五十六中文明,大家能做的便是维护好这种文明,由于他们是一个时期一个民族的象徵,也是她们的心力。有时候,我经常会想起,有关感情的许多 难题。人经常会被情感所蒙蔽,弄不清分不出,那类情感。并且最能上下人的也是情感,另外也是理性较大 的敌人。实际上我觉得繁杂的感情无须放在心上,应当高声的说出去。释放出来内心堆积如山的体会,搞清楚的让身边的人去理解,去体会。

  全球城市史读书笔记 篇4

  某次听时事解读的网络课程时听老师提起了《全球化的悖论》这本书,似乎有助于理解目前的贸易战,于是找了一本慢慢读。书是2011年出版的,才200多页,囫囵吞枣有点晕,毕竟国际贸易是门学科啊!

  长篇大论功力不够,简单谈下感受。

  作为生长在改革开放春天里的一代,又赶上了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和很多朋友一样,我倾向于相信世界经济应该是融为一体的,即使现在还不完美,我们也在朝那个方向努力。

  任何翻过经济学基础教材的人都会看到,比较优势对于交换和贸易的好处阐述得如此的简洁,任何理性的人应该都没有理由拒绝他。大家只要做自己最擅长、成本最低的事情,然后去交换其他东西就好了,多么完美。政府似乎只会给经济活动增加成本,降低整个市场的福祉。回到现实,我们又成天在讨论监管、税收、货币政策、宏观调控,分析市场的人一大半精力都花在分析政府会怎么做上面。

  《全球化的悖论》针对上述精神分裂的现象提供了一个视角——首先,比较优势原则对于"供给——需求"曲线及其他经济背景的假设过于简单,部分原因是由于经济学家们觉得对公众说不清楚那些细枝末节,又特别想布道自由贸易的信仰,于是找了这么个直白的方式;其次,在贸易的过程中,不同业者受到的影响大相庭径,对此书中借经济学教授的口进行了调侃——"在某些情况下,如果我们能够向得益的一方征税来补偿受损的一方,自由贸易还是有潜力使每个人的境遇都得到改善的",但是这个"简单"解决方案,是建立在很多假设基础上的,感受一下:

  进口必须对所有商品、所有贸易伙伴完全开放,要不降低进口关税时,就要考虑到受限制的商品之间复杂的可替代性和互补性。所以,和一个或几个贸易伙伴签订的优惠贸易条约满足不了这个要求。除了讨论中的贸易限制,一定不能有其他微观经济市场的不足之处;如果不足之处确实存在,它们之间的互动带来的负面作用一定不能太大。本国经济体在世界经济中占的比例一定要"小",如果不小的话,贸易开放给经济体带来的负面作用一定不能大于"最佳关税"带来的负面作用。经济体的就业相对充分,如果不够充分,货币和财政部门要有行之有效的需求管理工具来刺激劳动力需求。整个社会应该不讨厌对贸易开放产生的重新分配作用;如果真有厌恶情绪,要有相应的补偿税务制度,而且该制度不应该给社会造成太大的负担。贸易开放一定不能给财政收支平衡造成负面影响;如果有负面影响,一定要有别的方法能够很快将失去的财政收入补回来。贸易开放一定要被国内政治势力所接受,这样参与各方才不怕自由贸易一下子又被废除了。

  反正我是没看懂,理论尚且如此,真实社会好复杂…

  结合金融危机中的种种反思以及对历次全球化浪潮的回顾,作者提出了所谓的全球化的悖论,对此我的理解是——与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政府对于全球化的影响以负面为主的观点不同,政府强有力的保障和各国富有特色、行之有效的上层建筑才能带来有智慧的适度的全球化。

  全球化最大的挑战就在于国际公约或者全球化的治理的约束力得到不到充分保障,毕竟法律基本上还是以国家为单位执行,而各个国家由于历史、文化、发展阶段的不同,要基于共同利益达成协议或者默契,其脆弱性可想而知。从很多角度来看,全球化之所以能达到目前的成果,主要基于美国的苦心经营和各国围绕其达成的妥协。

  但美国也好,其他国家或联盟也好,推行全球化的目的还是为了自己本国好,区别就在于某些政治家或者经济学家认为从长远考虑可以克服一些眼前的冲动。但是现在的美国总统不是那么一个经济学的"原教旨主义者","美国优先"必须在短期和长期,在形式上和实质上压倒一切,加之长期的贸易失衡,那么就爆发一下吧,打起来试试看。

  说到贸易,书中也对东亚的崛起进行了另类的阐述,对大多经济学家认为只有西方模式的上层建筑和完全的开放才能带来发展的观点进行了无情批判。亚洲国家由于起步较晚,如果盲目开放市场,可能已经陷入拉美式的困境。正是由于他们因地因时制宜地采取了扶持产业、振兴出口的`政策,才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占有了一席之地,然后才能更有余地地去融入现有的全球化规则。作者对中国更是大加赞扬,认为在改革开放之后的节奏把握得很好,比如在加入WTO之前就以前扶植起了很多产业,认为中国的上层建筑很有特色很有效,其他国家就不要来妄加干涉了。

  对贸易战,书中有语气不是很强的担忧——"历史告诉我们,巨大的贸易不平衡是孕育保护主义的温床。如果中国的贸易不平衡持续下去,美国就很可能针对中国出口商品筑起贸易壁垒,中国又会进行反击,其他国家也会采取相同的手段。一场声势浩大的反对中国贸易、总体上反对全球化的运动真有可能发生。"

  所以也许有些趋势是真的可以预测的,一切只是在等待契机。相对于我们悠长的历史和无尽的未来,现在发生的,或许只能算是轻轻一撇,但划进去的,可能是很多人的一生。作为大国小民,只是希望,不管国家间如何争吵,人类的基本共识仍在,我们仍有机会拥抱更加全球化的世界,我仍有机会去外面走走,也不用担心我的人民币,哪天就再也换不到那些美好的小事物。

  全球城市史读书笔记 篇5

  虽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今年因为疫情的影响,我们难以“行万里路”,但只要不读死书,好书亦可开阔我们的视野,更能启发我们的思考。不同往年的游览祖国大好河山,今年暑假我将视野横向展开至全球,纵向延伸数万年,站在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肩膀上,进行了一场思想的出游。

  本以为这部长达一百万多字的通史会是一段相当枯燥的旅程,且充满了尴尬的翻译,没想到开卷伊始这本书就给我上了一课——凡事不能想当然,更不能有偏见。这本书与我的预想大相径庭,翻译绝不生涩,生动的文字瞬间吸引了我,实在忍不住为它打call。

  讲了这么多我的感受还没切入正题,毕竟历史不只是故事的延续,我们更需要以史为鉴,将其作为辅助自己审视事物的工具。

  首先从作者著书的初衷来看,他认为传统的以西方为中心的历史是具有误导性的,作者尽力以整个世界的角度,表达全球不同地域间的相互影响,且目前史学史对此观点一致认可。这证明了从全球角度看世界才是当今趋势,不可能以某个独立的区域为重心。回望历史,我们从近代说起,清朝自认天朝,鄙夷其他国家,最终下场就是固步自封,使这个千年来领先的'国家落伍于世界发展的进程。杠精这时可能会说了:“现在是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他国发展得如何谁还不知道呢?”那二战时的轴心国呢,退一步还有欧洲的传统列强呢?德国曾雄踞大半个欧洲,日本占领了几乎整个东亚和东南亚,意大利风头也不可一世。曾自居轴心国的他们可曾想到:德国一路猛攻苏联竟止于斯大林格勒,又被一路反攻;偷袭珍珠港的日本,野心被两颗原子弹彻底摧毁;意大利由于轻敌竟在希腊就已吃瘪。二战过后十年内,亚洲殖民地纷纷独立,二十年内非洲殖民地也获得了解放,那些所谓的“高等民族”早已失去当时四处扩张领土的“辉煌”。这些国家即使曾列世界的前沿,但从不代表是世界的霸主。

  让我们将视线拉回到当今,美国所谓的美国至上纯粹与上述例子大同小异,没有哪个国家能成为世界的轴心。美国所强调的国家利益是有悖于历史发展大趋势的。无数事实证明:只有能吸取他国的长处,才能保持在世界前列。欧洲若没得到造纸术和印刷术,文化就无法很好传播;若没有指南针,就不存在地理大发现以及大规模殖民,更不知道现在能否有美国的存在;若没有火药,美国也不可能拥有如今的军事地位,可能都还在冷兵器时代呢。

  我尚不懂史学更不通政治,只在此表达一点拙见。然而这点拙见却是我表达对学习历史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的媒介。其实,读史学史重要的就是有自己的一点思考和一点感悟,不求精深不求完确,作为一名学生更不需成为一部活史书,但凭兴趣和热爱尽情涉猎罢了。读完《全球通史》,我感觉脑袋里并未塞满艰涩的知识,而思想却更加丰满,自以为大有所益,足矣!

  全球城市史读书笔记 篇6

  本书作者L.S斯塔夫里阿诺斯是美国加州大学的历史学教授,享誉世界的历史学家,曾获得过古根海姆奖、福特杰出教师奖和洛克菲勒基金奖等一系列学术荣誉。虽然他以《全球通史》享誉世界,但实际上他著述颇丰,还有大量其他作品为学术界称道。其实他的作品还远不止这一部,他的作品还包括《1453年以来的巴尔干各国》、《奥斯曼帝国:它是欧洲的病人吗?》、《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和《源自我们过去的生命线:新世界史》等。可惜的是,这位享誉世界的历史学家于2004年3月23日在美国加拉荷尼亚去世,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第七版《全球通史》也成了最后的版本。

  《全球通史》是一部“经典中的经典“这本书问世30多年来一直畅销不衰,不断再版,不仅为英语国家读者所喜欢,而且还被翻译成多种文字成为在全世界拥有最多读者的通史类作品。

  这部书包含了人类的起源、文明的嬗变,有帝国的更迭、宗教的扩散;有对欧亚大陆诸古代文明和古典文明不同命运的'宏观思考,也有对著名历史事件的详细介绍;有对人性善恶本质的哲学分析,对文明是“诅咒”还是“福音”的辨证评价,也有对世界愈加两极分化的人道关怀对人类历史上诸多灾难的渊源――社会变革总是滞后于技术改革――的忧虑与警示。

  这本书之所以可以享誉世界,还在于它是“全球史观”的代表作,是迄今为止全球史观最有影响力的作品。其实在西方,早在启蒙时代就有人试图以全球视野来阐释历史。

  正如作者本人所说,我们自己这一代人是西方主导的历史观中成长的,我们也生活在一个西方主导的世界里。19世纪和20世纪早期是西方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霸权的时代。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这后的殖民地革命很快就结束了这种霸权,世界地图上欧洲殖民帝国的消失就证明了这一点。地图上许多地方的名字和颜色都发生了剧烈变动,从而显示出20世纪中叶涌现出来的这个新世界。

  我们渐渐不情愿地认识到,在今天这个世界上,传统的西方导向的历史观是落后于时代潮流并有误导性的。为了理解变化了的情况,我们需要一个新的全球视角。尽管伴随着种种精神求索的阵痛,世界却已经完成了其从旧到新的转变。

  新世界需要新史学。20世纪60年代的后殖民世界使一种新的全球历史成为必需,作为读者,作为一个中国人,在看到这部《世界通史》时受到了一种震撼,这是一部真正打破了国家界限的作品,它站在全人类的角度审视整个世界从古至今的每一幅过往的画面。是呀,人类总是要向前看的,不能总在打破一种桎梏而进入另一种桎梏,而是要超越这些桎梏,上升到一个新的更高的起点之上。感谢作者,也许一部书的价值不在于他在学术上取得如何大的成就而是在于他也许会影响某个读者的生活态度,进而可能影响读者的一生。

  向已故的一位历史学巨匠,本书作者L.S斯塔夫里阿诺斯教授致敬!

  全球城市史读书笔记 篇7

  这一篇写的是第三四五章,没什么写的,就是直接按照总线直接读下去,思路都已经被规划好了。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因为"两个替代"和"一极一道",所以大家建立起全球能源观,看清未来对能源的需求(实际上还不是在一极一道,嘿嘿),然后开始琢磨建立全球互联,这样的逻辑让人挑不出半点瑕疵。突然想起了最近流行的一个广告,清至口香糖,吃了火锅问人家牙感觉咋样,然后吃了口香糖说,嗯,挺干净,最后还百分之多少的人认为吃了清至会干净,哇靠,貌似吃完火锅吃绿箭、益达、炫迈也会干净吧,百分之哪些人貌似认为吃了益达也会干净干净吧。逻辑还是比较重要的,要不然会让人不舒服。

  说到读后感,有点感觉回到了初中,读本书还得写读后感,还得分析中心思想,总分总,分总分什么的,哈哈!其实还真差不多,只不过是主动与被动。就像大学的时候学的那些专业课,四年了书都是新的,可是真的毕业用到的时候,我还是把大学的专业书全都重新读了一遍,才发现上学的时候学的都是皮毛。我认为读一本书,就应该有点想法,要不然就是对自己不负责任,读了这么久就白读了,也是对作者不负责任,人家写了也不容易嘛。我读的书不多,但每本都很深刻(最深刻的是《平凡的世界》,为啥就不说了)。写到这了,也都别烦我,就对付看吧。

  全球人民有着同样的能源观,就可以互联网了,互联是必须的,但是怎么个联法,为什么这么联,这你得跟大家伙说明白啊!那就看看全世界对能源的需求,一年吃多少,再扪心自问一下,家里有多少,一年能挣多少,目前这个情况还能对付活几年。这需求就来了嘛,美英这些发达国家一看,不行,哥们这身膘也架不住这么折腾啊,得到外边捣腾点。非洲这些穷苦国家一看,唉我去,这不要来钱了吗,以后这太阳能也别对着咱身上晒了,晒的雀老黑,给咱晒点银子出来吧。再然后,刘振亚老爷子说话了:"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你们一个想买,一个想卖,但可是,可但是,你得打通交易的'道路,这个我们国家有经验,古代丝绸之路那都是毛毛雨,现代,咱就玩特高压,把咱的特高压咔咔一白话,杠杠滴。那你们哥俩这投机倒把的,还是我们帮你们过的货,就是一块肉我还得蹭点油吧。但是人家老爷子不能这么说,老爷子说了,这传输不仅仅是简单的传输,你这中间控制、转换、监控,各种信息你得整啊,得上智能电网啊。再有就是,咱得搭建个全球调度中心,全球能源互联网理事会啥的,这会长嘛,啊哈,嗯哼,你们懂的哈!这就又让我想起了初中的时候我班周璐,有一天自习课,突然丫的从第一排站起来了说了句"我认为咱班应该选个扛把子,我看就我来吧,当时我们是雷鸣般的掌声啊,但是出于综合实力,只默认了他自封的前三排扛把子,哈哈,往事回首的真是不堪啊,哈哈哈!"

  在这部分,234页,看到了我近期最最最熟悉的三个字母,GIS,我擦,亮瞎了钛合金我的狗眼,我骄傲啊!当然了,里面还有更多的可能以前、现在或者未来大家能涉及到的领域,那么这些内容在我这,啊,都是付费内容,没准以后得靠这玩意吃饭呢,嘿嘿。想知道,要么你自己看,要么你给我点钱,我用东北普通话给你白话白话。

  这三章虽说重要,占据本书中心位置,但仍是抛砖引玉。重点在下一章,嘿嘿。下一章到底多牛逼呢?咱们改天再聊,我得收拾收拾撤了,再不撤电教室该关门不让出去了。

  全球城市史读书笔记 篇8

  对于一个从小对电力耳濡目染,大学学了电子信息,又用心的搞过电气自动化的孩子来说,《全球能源互联网》的第六章乃至于第七章简直就是财富。那么咱们这一篇,就说说技术。

  老爷子的技术,那是后援团多少个各领域的专家学者支撑着的,跟咱着平常小打小闹的可不一样。老爷子直接从电是怎么来的,又是怎么没的,给你一五一十的摆出来,咱们平时嘴里说的什么"发、输、配、变、送",自然也要包含其中。

  先说发电部分。可能上面"发、输、配、变、送"里面,我最熟悉的就是发电部分了,发电部分最熟悉的就是火力发电,你是问我锅炉还是汽机,燃料还是电气,还有化学。这些车间咱都呆过,咱还干过俩月的电气运行检修呢,就算我不行,还有我家老爷子呢。当然了,火力发电,不算是技术创新,但是机械能切割磁感线,转化成电能,这事还是大同小异的。

  创新技术,刘振亚老爷子以从已经稳定发展的技术到未来趋势技术的顺序讲起。第一个说风电,范哥现在研究的就是风电,风电听起来很高大上,实际操作起来,啊,也很高大上。以前我对风电的认识就只是,大风车转呀转悠悠,然后底下是齿轮或者皮带啥的,带动底下的转子,然后切割磁感线,发电。但是看了这本书,在咨询咨询,又稍稍的多懂了那么一点点的皮毛。风电可不是说玩就玩的,你得有风啊,风大风小,那风车的转速也不一样啊,以前我以为风大就多发呗,风小就少发点呗, 那不是扯犊子吗,哈哈。首先,你得有风力,风向预测的系统,和气象局也得整明白了,并且这是实时追踪反馈显示的,不能像天气预报似的。然后,风车也不是死的,得变浆距,来适应风力,从而最大限度的发电。那风实在是太小了,带不起来咋办,得有低俗风机,就像骑山地自行车换档一样,上坡的时候,却换轮子,多转,慢爬!这样一下来,发电这块,就又明白点了。再往后就是各种监控,反馈,控制,巡检,检修,维护,故障自恢复,那都是二次的事了。二次,想门清那是学几辈子都不够学的,当然了万变不离其宗嘛。

  所以,风电说完,就说光电了。光电比较高大上,主要是贵啊。现在谁玩光电还不是都靠国家给补助才玩的起,成本太高,不过老爷子放话了,2020年光电发电成本将在三毛钱左右,早玩早挣钱,趁着现在国家给补助。光电分为光伏和光热,光热大家都了解,热水器嘛,哈哈。要是发电的话,那就是把水烧开了,再走到汽轮机那,用蒸汽发电,后面的部分跟火电差不多,只是前面怎么能把水烧开,充分的吸热还能保温。光伏就牛很多了,用电池吸收光能,直接转化成电能,全世界都在尝试各种材料,怎么能更好的吸收转化。更牛逼的就是光伏和光热一起玩,用电池对着太阳吸收光能,然后用电池的热量还能烧水,城里人多会玩。这让我想起前阵子传说的用路灯当充电桩使,以前就见过路灯上面放太阳能板供路灯用电的,现在再给小车用电,可见这块板已经进化了,一个路灯已经不够玩了。

  再往后就是海洋能发电,不过技术还没成熟,没多提。为啥没提水电,其实不用提,直接俩字,"三峡",全世界就都明白咋回事了。

  分布式电源,这得采集啊,算是营销服务资源呢,哈哈。现在提起分布式电源就是零头,是累赘,但实际上这马上就会进入大家的眼里。以重庆为例吧,这么多小水电,有个小河沟就能架个水电站,国家还在山里给投钱,架设光伏,让村里自给自足,不用从国家电网买电,还让国家电网帮着扶持。如果未来科技发达,发电成本降低,可能每个大厦上面不用彩钢板,直接就用光伏电池,供这栋楼用电。家里的太阳能热水器,也换成光电池的,玻璃也换成电池的,多节能。这些电源要保证质量,保证电压、频率、相序供用电器稳定的使用,所以这些小电源需要并网,发电用不了了,直接卖给国家电网,不够用了,再从国家电网买电,所以这是营销服务资源嘛。随着科技的发达,成本的降低,分布式电源会越来越多。记住,是随着科技的发达,是科技早就的这一切。

  发电说完说说输电,配电,也就是电网。都知道输电电压越高越好,为啥,因为同样功率电压高越,电流就低,热量等于电流乘以材质的啥玩意乘以横截面积的啥啥,我也忘了,反正热量就是线损。去年年会时昱说,很欣慰,他底下的人跟他一年都会算线损了,我当时惊叹啊,这么高大上啊,我也得学学,回头我就问章忠磊,线损咋算啊,他告诉我发出去的电减收回来的钱就是线损,当时我的三观都倒塌了。这么多科学家,用科技提升我们的生活质量,结果就被这么多扯皮的人给糟蹋了。在输电环节,从2006年往后,中国就一直处于世界之巅,未来依然是世界之巅,无论是特高压直流还是交流,或者海底电缆,中国都是首屈一指。在未来也许会发现更好的'导线材料,让线损更低,当然了,再好的材料也架不住扯皮人的嘴。

  电发出去了,也用了,还有剩的咋办。这里说一个趣事,我必须得说,一定要说。大学毕业那年,我到处面试,有个公司的面试官十个牛逼的老头,他都是直接问应聘的人,最擅长的专业课,然后用他的经验,把我们这些应届生问倒,然后压价。我当时第一反应我最擅长的专业课是逃课,后来没敢说,然后我就说,我发电了解的还行。他问我电能咋储存,我当时有点蒙,我说用大电池储存,后来被他撅了。回头我问我家老爷子,我家老爷子告诉我,电能不能储存,后来我又琢磨,各处查资料,知道可以用多余的电把水举起来,弄个水塔,电能转化成动能,再转化成重力势能,然后电不够用的时候,水落下来带动转子切割磁感线。但是,在2015年,在当代,在今天,面试我那个老头,我要告诉你,就在这本书里,刘振亚老爷子,比你牛逼多了,人家说了,现在电能可以储存在电池里了,有好多好多的新材料可以储存。当初如果没羞辱我我,我选择去你们公司,我就看不到这本书,我就没法证明我是对的,你丫是错的,别拿你的老思想给年轻人下定论,有空多读读书,当初你撅我的话,我用实际还给你了。

  最后刘振亚老爷子谈了通信技术,这方面我看着头就大,当初分方向的时候我是死都不学通信,从心里就抵触,不知道为啥,咋学都学不会,没兴趣吧。做自动化的时候,一到涉及到通信方面的知识,就是我最煎熬的时刻了,这点得改改,硬着头皮读一读。我老伯在新华电厂做通信,他告诉我,他上学的时候觉得通信可潇洒了,上班了才知道原来就是各种架线,哈哈!

  当然,还有好多我没写出来,因为读的不透,不敢妄下结论。

  第七章,老爷子就是来炫富了,按照第六章全面的技术分析,搬到第七章,看看这些技术在全世界都实践的怎么样。先分析中国,再分析世界。一对比,全出来了。

  前面几章是让大家从各方面都认可全球能源互联网这件事,都想做这件事。第六章是讲做这件事需要的东西,第七章,就是重中之重,世界这么大,只有中国制造最牛逼。

  故事讲到这,就该收尾了,所以,我是以小人的心态读了第一章,以愧疚的心态读的第二章。重新读过之后,上纲上线的读了三四五章,被老爷子的格局带着走了这么一段。再以学习的心态读了第六章,读到第七章的时候就只剩下震撼了。震撼之后,从心里觉得中国牛逼,中国电力牛逼。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世界这么多人口,读了这本书之后,我相信也会有和我一样的感觉的。震撼之后,牛逼之后,老爷子的笑容显露出来,全球能源互联网,跟哥混吧。

  拿出了真实力,让人从软件硬件都服你,从能源观还是技术手段都认可你是大哥,那你就是大哥。拿不出东西,就知道扯皮,说好听的管你叫声哥,说不好听的,算了,还是说点好听的吧。

  正能量!

  全球城市史读书笔记 篇9

  在暑假里,我读了一篇文章叫《谁是全球变暖的真凶》。这篇文章里写到:地球变暖会导致海平面上升,洪涝灾害频发,物种灭绝。

  那么谁是造成地球变暖的真凶呢?

  读了这篇文章,我终于知道了。人们都认为二氧化碳是“凶手”。其实这只是其中的一个原因。二氧化碳能够吸收从地面反射回太空的长波辐射,让这些能量留在地球上。一旦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当然就会有的能量留在地球上,地球的气温就有可能升高。由于二氧化碳的这个特点,人们叫它温室气体,认定它是全球变暖的“凶手”,其实,造成地球变暖还有其他的帮凶:有甲烷、臭氧和一氧化二氮等。

  造成地球变暖真正的`凶手应该是水蒸气。地球在进入逐渐变暖的时期,主要原因不是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而是因为地球轴心在向太阳倾斜,使地球与太阳之间距离逐渐缩短。随着气温的升高,地球大气层中的水蒸气也逐渐增多。而水蒸气其实和二氧化碳一样,也是温室气体,因此,科学家们提出,造成温室效应的凶手应该是不断增多的水蒸气,而不是汽车和工厂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大家似乎都被二氧化碳给骗了,忽视了水蒸气对气温升高的作用。当人们研究水蒸气对气温升高的影响才发现,它的“罪行”可能比二氧化碳更加严重。

  如果水蒸气真的是地球变暖的元凶,那么人类近几十年来为了环境而针对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行的环保行动,都会白费功夫。但是,直接限制水蒸气的排放,现在好像不可能实现。

  看完《谁是全球变暖的真凶》这篇文章,我终于明白了:谁是全球变暖的真凶。我决心好好学习,长大去研究未知的领域,用科学技术去征服未知的领域,为人类的幸福作贡献。

  全球城市史读书笔记 篇10

  闲暇时与儿子上书店无意中翻到这本书,便被里面的内容所吸引,虽说是与中学生谈做人,但作为大人的我们,在漫漫人生路上我们也许对人的写法熟之又熟,但对怎样做却是大相径庭。该怎样做人,怎样写好“人”字呢?也许就是我们为之追求的一生吧!

  这本书的封面下有六个小字:要做事,先做人。字虽小却熠熠生辉。告诉我们要想成长为一个有作为的人,首先要学会做人。华盛顿是美国的第一位总统,小时候无意中把爸爸买回来做实验的樱桃树砍断了。爸爸知道后大发雷霆,小华盛顿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后主动向爸爸承认错误,请求原谅。 就是诚实守信的为人准则与他日后成为美国总统是密不可分的。

  书中有一篇著名作家巴金的文章《谈做人》。写道:“我一生始终保持这样一个信念: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而不是在于接受;也不是在于索取。”我写作一不为吃饭,二不为出名。我藏在心里没有说出的话是:我是春蚕,吃了桑叶就要吐丝,哪怕放在锅里煮,死了丝还不断,为了给人间添一点温暖。这就是老先生一生的写照。看到这段话时我仿佛看见了一位不为名不为利的老人伏案而坐,他的眼神是那样清澈......希望我们每个人也都守护这条信念,并沿着它走下去。

  书中有一篇名字为《凿井》的文章。刚看到题目时,很是惊异,为何凿井,凿一口什么样的井等问题马上在眼中浮现。作者罗兰用了一个很好的比喻,把我们每日为之奔波做的各种事情比喻成凿井。他说:“乱忙的人是在凿浅井,都没有凿到水源,时间和财力却在白白浪费。西哲说:“与其花许多时间和精力去凿许多浅井,不如花同样的时间和精力去凿口深井。我们应该在有限的生命里创造最大的价值,合理安排,凿一口深井,做时间的主人。

  《做聪明人容易》是美国企业家杰夫,贝佐斯写的。在文章的前面他讲了一件事:10岁那年和祖父母开车旅行。因为祖母吸烟,在旅途无聊的路上,他根据电视节目中说起的`人每吸一口烟,就相当于缩短了两分钟的生命。大略算了一下祖母的寿命。

  当他洋洋得意告诉祖母因为吸烟寿命至少要缩短16年,并期待祖母对他的推算过程而表扬“你真聪明”或者“你的算术真棒”却突然看到眼泪从祖母脸上无声的落下。后来祖父告诉他“做个聪明人很容易,但做个善良的人很难。我们不要把聪明当作财富,没什么可骄傲的,只有善良,才能让我们得到更多的接纳和认可,才是我们可以引为一生自豪的东西。

  书中还提到了俞敏洪的五句话,陆幼青的《诱惑人生》,潭咏麟我的《星球老爸》等等。它们就象我前行路上的一盏盏灯,让我不觉黑暗,勇敢的前行。记得有人曾说一本好书,如同一位好朋友,随时无私给予你帮助。我知道我已渐渐离不开它,直至写好”人“字的每一笔,做个堂堂正正的人。

【全球城市史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全球洗手日”活动总结02-05

全球洗手日的活动总结03-24

全球变暖英语作文(精选21篇)09-06

全球洗手日的活动总结10篇03-25

关于全球变暖英语作文(通用17篇)03-11

描写全球变暖的英语作文(精选16篇)11-04

高三英语作文:全球化的好处(精选11篇)04-11

誉满全球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02-05

描写全球变暖的英语作文带中文(精选12篇)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