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韦素园君读书笔记

时间:2022-10-03 23:40:38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忆韦素园君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是指读书时为了把自己的读书心得记录下来或为了把文中的精彩部分整理出来而做的笔记。在读书时,写读书笔记是训练阅读的好方法。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忆韦素园君读书笔记,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忆韦素园君读书笔记

  忆韦素园君读书笔记1

  我也还有记忆的,但是零落得很。我自己觉得我的记忆好象被刀刮过了的鱼鳞,有些还留在身体上,有些是然后就是在水里了,将水一搅,有几片还会翻腾,闪烁,然而中间混着血丝,连我自己也怕得因此污了赏鉴家的眼目。

  但待我明白了我的误解之后,却同时又发见一个他的致命伤;他太认真;虽然似乎沉静,然而他激烈。认真会是人的致命伤的么?至少,在那时以至现在,可以是的。一认真,便容易趋于激烈,发扬则送掉自己的'命,沉静着,又啮碎了自己的心。

  我在空中看见了勃兰特和素园,但是我没有话。

  事实不为轻薄阴险小儿留情,曾几何年,他们就都已烟消火灭,然而未名社的译作,在文苑里却至今没有枯死的。

  文人的遭殃,不在生前的被攻击和被冷落,一瞑之后,言行两亡,于是无聊之徒,谬托知己,是非蜂起,既以自衒,又以卖钱,连死尸也成了他们的沽名获利之具,这倒是值得悲哀的。

  三言两语:

  沉静与激烈在争论,是一个社会发展的必需品,倘若全是奴才的哑人,任由主人的玩偶,肉体的活着,灵魂只能仰慕天空。

  无聊之徒,常常自诩了铮铮铁骨,却将匕首刺错了方向,洋洋自得的邀功请赏,断然换不来任何的施舍,反而是愈发的加剧,自食其果。

  枯死的如过眼云烟,长青的永远在历史长河里。连死尸也沽名获利的狂欢,只会让更多人看见了真相,以及激烈他们的前行。

  忆韦素园君读书笔记2

  鲁迅先生的《忆韦素园君》,读来读去,都觉得好。然而真要说出怎么地好,却又无话可说。似乎本来就应该这样。这就是所谓的拍案叫绝,也只能叫一个"绝"字拉倒。忽然想起曾在网上瞥见一个对鲁迅的撇嘴:他作文就喜欢"语不惊人心不死"。真是"幸乎不幸乎",解读这篇文章的钥匙,得来全不费功夫。

  上回《读〈忆刘半农君〉》时说过:鲁迅生在容易死人的年代,结交的又是容易死的朋友。所以说死人的文章很有几篇:《为了忘却的纪念》、《纪念刘和珍君》、《忆刘半农君》和这《忆韦素园君》。若要篇篇有"惊人语",实在不是易事;而我们是一个很重庆贺和纪念的民族,更有好听喜话的耳朵,小孩的满月酒要许"当官发财"的谎,成人婚宴要侃"谐老好合"的空,死人的丧席要骗"不朽永念"的鬼。要说反其道的"惊人语",不但是难事,而且要闯祸的。

  且看鲁迅怎样地"心不死"

  一、"我自己觉得我的记忆好像被刀刮过了的鱼鳞,有些还留在身体上,有些是掉在水里了,将水一搅,有几片还会翻腾,闪烁,然而中间混着血丝"——"刀刮过"且"混着血丝"的"鳞",不嚷那"疼"啊、"苦"啊之声,就说了这"忆"的痛楚的真切。这种写法,先生曾交代说不稀奇:"唐朝人就知道,穷措大想做富贵诗,多用些‘金’‘玉’‘锦’‘绮’字面,自以为豪华,而不知适见其寒蠢。真会写富贵景象的,有道:‘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全不用那些字"(《而已集革命文学》)。这里透露"惊人之语"却是不能用"惊人字"来堆砌的!然而这类文章实在少,不知是反对着祖传妙法,还是实在"穷措"。

  二、认识素园是在"一间小房子";"这一间小房子,就是未名社";这未名是"‘还没有名目’、恰如孩子的‘还未成丁’似"的;将要出的书,是因"出版者和读者的不喜欢"、"特别冷落"的翻译"小丛书";"这里有一点小例子。——我们是只有小例子的"——这多处的描述都用了小字,却不是做作、玩笑或又和哪个正人君子的赌气,而是不加粉饰的白描,因为对应出场的人物,是"实在并没有什么雄心和大志"的豪杰。

  三、"最分明"的是"笑影少",让人"觉得和他是很难交往的";其次,因为憎恶的人与自己同名,就"好一晌"改了自己的名;再有,对于辩不清的社内人的捣乱,竟会去"作文登在杂志上剖白"——用着"点点滴滴"的小事实,"切切实实"地画出真模样:韦素园是一个正经的、认真的、因而很容易受伤的青年。鲁迅给他最大的美誉是未名社的"骨干",却又跟着"小半好像也因为他生着病,不能上学校去读书,因此便天然的轮着他守寨"的嘀咕——这里,是当众人都在吹泡泡时,不吹就是"惊人"。

  四、"我最以为侥幸的是自己到西山病院去,和素园谈了天。。。。。。但我在高兴中,又时时夹着悲哀:忽而想到他的爱人,已由他同意之后,和别人订了婚;忽而想到他竟连绍介外国文学给中国的一点志愿,也怕难于达到;忽而想到他在这里静卧着,不知道他自以为是在等候全愈,还是等候灭亡;忽而想到他为什么要寄给我一本精装的《外套》("这明明是他送给我的一个纪念品,莫非他已经自觉了生命的期限了么")?——这里由"侥幸"带出的,却不是欣慰,而是几个"忽而"的悲哀,这或许就是"会翻腾,闪烁"而"混着血丝的鳞"。虽只几片,却伤人眼目:素园真是被陀思妥夫斯基"置之万难忍受的,没有活路的,不堪设想的境地,使他们什么事都做不出来"(《集外集〈穷人〉小引》)的不幸人物。那么,"笑影少"的缘由,也顺手给了交代。

  四、"素园的一个好朋友也咯过血,一天竟对着素园咯起来,他慌张失措,用了爱和忧急的声音命令道:‘你不许再吐了!’我那时却记起了伊孛生的《勃兰特》。他不是命令过去的人,从新起来,却并无这神力,只将自己埋在崩雪下面的么?"——先生笔下的这个"勃兰特",也如先生自己一样:关心朋友,却无神力。"我忽然接到。。。。。。素园翻译的《外套》。。。。。。。打了一个寒噤:这明明是他送给我的一个纪念品,莫非他已经自觉了生命的期限了么?

  我不忍再翻阅这一本书,然而我没有法。"

  五、曾见有人发这样的疑问:鲁迅竟把"纪念"写为"记念"!那意思自然是说这是错的。我以为似乎可以这么解:在原来的"怀念"中再加"书写"的意思。这篇文章的`开头,有两个"记忆",中间有过两个"纪念",收尾则有两个"记念"——可见先生此"记"是有意的(在这方面,胡适之对鲁迅的认识值得称道。比如鲁迅曾把活着的汪原放称"古人",就是已经"死掉"之意。胡先生知汪先生其实健在,却不敢笑鲁迅错。还以为"是说他做过许多工作,已足以表见于世的意思"《热风望勿"纠正"》。这就如我一样地迷信"鲁迅哪里会错")。

  六、盖棺的定论是:"但素园却并非天才,也非豪杰,当然更不是高楼的尖顶,或名园的美花,然而他是楼下的一块石材,园中的一撮泥土。。。。。。"——只是石材泥土,正和文中多处的不显大而相呼应。"但。。。。。。他在默默中支持了未名社","而未名社的译作,在文苑里却至今没有枯死的。"那么,"但对于我们,却是值得记念的青年!"

  七、"不知道以后是否还有记念的时候,倘止于这一次,那么,素园,从此别了!"——既不念影像会永留人心的哄鬼,也不唱精神会长传世间的骗人。"从此别了",是"惊人之语",更是实话:两年两月零三天后,鲁迅先生自己也与世"别了"。

  这些"惊人语",其实是学不来的。因为天才首先是把握了社会前进的方向,只有从血管里出来的,才能都是血!

  忆韦素园君读书笔记3

  韦素园,这样一个平凡的名字,却有着一颗不平凡的心。他这一生似乎都与未名社有着极大的牵连,他爱未名社,所以对它倾其所有、尽心尽力。未名社,何尝不能称它为“素园社”呢?

  韦素园对自己重视珍惜之物皆是如此,未名社必在其中,其朋友们也亦然。韦素园是何等高人呢?然而,他不是拥有无限财富又或者是拥有至高权力的人,他再平凡不过了,人如其名,朴素至极。那是“一个瘦小,精明,正经的青年”,在那样的年代里几乎是随处可见。他们或为学习而恼,或为前途而忧,或为生活所迫,他们都在这纷繁匆忙的社会里忙忙碌碌、兢兢业业;他们会害怕遭到老师批评,他们会害怕将来会庸碌无为,他们害怕突然失业;而韦素园却悠闲地待在破寨里,精心经营着他的未名社。他是尚且还没有迷失在这花花世界里的人,始终坚守如一,作为旁的人,我们也佩服他的毅力和决心,也向往他看似远离尘嚣的纤尘不染的生活。

  然而,未名社这样本该清净的地方,也是避免不了硝烟的,就像每个人都不可能像韦素园一样单纯得像个小孩子。而他们又都像小孩子,意见不统一的时候,就会像小孩子一样吵吵闹闹,甚至闹得未名社被封,社里的人被抓了去。韦素园为何憎恨他的名字所涉及到的两个字,我仍是不解,只是为了某些必须困扰着他的使他正义地恨着它们的.原因,他可以改掉名字,换叫“漱园,就足以看得出,这个人是爱憎分明的。

  这又使我想起了北京高考作文题科目中的列车员老计,其实他们都是一样的人,他们都是无名的基石、无名的泥土,甘愿为自己热爱着的或必须担负起责任的事业默默地做出贡献,他们都有一种切切实实地、点点滴滴地做下去的实干精神。这世间万般无奈,老计真的是出于热爱这份职业才如此坚持的吗?我们都无从知晓,或许是,又或许不是,但那都必须是责任。老计尚且如此,何况本身就热爱着未名社的韦素园呢?他岂不是要付出更多的心血?然而老计怕也是几近做到了极致吧。

  韦素园善良的本性文章中处处都有渗透,不论是身负重病却仍是天然地轮着守寨,还是对自己的即将去世表现得分外坦然,又或者是劝妻改嫁……韦素园,当真是朴素之人,却有着普通人无法做到的超脱和大度。他就像是傲雪中一枝独立的素梅,遇风不倒,只是等不过花期,便也自然地落了。落入尘土里,还是逃不过这世界的轮回,

  我想,说到此,纵是老计也大抵敌不过韦素园君了吧。

  忆韦素园君原文4

  现在有几个朋友要纪念韦素园君,我也须说几句话。是的,我是有这义务的。

  怕是十多年之前了罢,我在北京大学做讲师,有一天。在教师豫备室里遇见了一个头发和胡子统统长得要命的青年,这就是李霁野。我的认识素园,大约就是霁野绍介的罢,然而我忘记了那时的情景。现在留在记忆里的,是他已经坐在客店的一间小房子里计画出版了。

  这一间小房子,就是未名社。

  未名社的同人,实在并没有什么雄心和大志,但是,愿意切切实实的,点点滴滴的做下去的意志,却是大家一致的。而其中的骨干就是素园。

  于是他坐在一间破小屋子,就是未名社里办事了,不过小半好像也因为他生着病,不能上学校去读书,因此便天然的轮着他守寨。

  我最初的记忆是在这破寨里看见了素园,一个瘦小,精明,正经的青年,窗前的几排破旧外国书,在证明他穷着也还是钉住着文学。然而,我同时又有了一种坏印象,觉得和他是很难交往的,因为他笑影少。笑影少原是未名社同人的一种特色,不过素园显得最分明,一下子就能够令人感得。但到后来,我知道我的判断是错误了,和他也并不难于交往。他的不很笑,大约是因为年龄的不同,对我的一种特别态度罢,可惜我不能化为青年,使大家忘掉彼我,得到确证了。这真相,我想,霁野他们是知道的。

  但待到我明白了我的误解之后,却同时又发见了一个他的致命伤:他太认真;虽然似乎沉静,然而他激烈。认真会是人的致命伤的么?至少,在那时以至现在,可以是的。一认真,便容易趋于激烈,发扬则送掉自己的'命,沉静着,又啮碎了自己的心。

  我到广州,是第二年――一九二七年的秋初,仍旧陆续的接到他几封信,是在西山病院里,伏在枕头上写就的,因为医生不允许他起坐。他措辞更明显,思想也更清楚,更广大了,但也更使我担心他的病。有一天,我忽然接到一本书,是布面装订的素园翻译的《外套》。我一看明白,就打了一个寒噤:这明明是他送给我的一个纪念品,莫非他已经自觉了生命的期限了么?

  我不忍再翻阅这一本书,然而我没有法。

  我因此记起,素园的一个好朋友也咯过血,一天竟对着素园咯起来,他慌张失措,用了爱和忧急的声音命令道:你不许再吐了!我那时却记起了伊孛生的《勃兰特》。他不是命令过去的人,从新起来,却并无这神力,只将自己埋在崩雪下面的么?

  我在空中看见了勃兰特和素园,但是我没有话。

  一九二九年五月末,我最以为侥幸的是自己到西山病院去,和素园谈了天。他为了日光浴,皮肤被晒得很黑了,精神却并不萎顿。我们和几个朋友都很高兴。但我在高兴中,又时时夹着悲哀:忽而想到他的爱人,已由他同意之后,和别人订了婚;忽而想到他竟连绍介外国文学给中国的一点志愿,也怕难于达到;忽而想到他在这里静卧着,不知道他自以为是在等候全愈,还是等候灭亡;忽而想到他为什么要寄给我一本精装的《外套》?

  一九三二年八月一日晨五时半,素园终于病殁在北平同仁医院里了,一切计画,一切希望,也同归于尽。我所抱憾的是因为避祸,烧去了他的信札,我只能将一本《外套》当作唯一的纪念,永远放在自己的身边。

  自素园病殁之后,转眼已是两年了,这其间,对于他,文坛上并没有人开口。这也不能算是希罕的,他既非天才,也非豪杰,活的时候,既不过在默默中生存,死了之后,当然也只好在默默中泯没。但对于我们,却是值得记念的青年,因为他在默默中支持了未名社。

  未名社现在是几乎消灭了,那存在期,也并不长久。然而自素园经营以来,绍介了果戈理,陀思妥也夫斯基,安特列夫,绍介了望·蔼覃,绍介了爱伦堡的《烟袋》和拉夫列涅夫的《四十一》。还印行了《未名新集》,其中有丛芜的《君山》,静农的《地之子》和《建塔者》,我的《朝华夕拾》,在那时候,也都还算是相当可看的作品。

  是的,但素园却并非天才,也非豪杰,当然更不是高楼的尖顶,或名园的美花,然而他是楼下的一块石材,园中的一撮泥土,在中国第一要他多。他不入于观赏者的眼中,只有建筑者和栽植者,决不会将他置之度外。

  我不知道以后是否还有记念的时候,倘止于这一次,那么,素园,从此别了!

【忆韦素园君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成君忆《水煮三国》读书笔记11-27

韦庄《忆昔》诗歌赏析10-10

理想君和虚荣君11-26

篱落素素《意外之外》歌词11-26

台风韦帕作文10-20

韦睿的作风哲理故事10-25

10-31

阳光大道歌词韦唯09-30

君梦歌诗歌10-25

蛀牙君的睡前故事10-24